有关于3和6的成语故事
A. 人教版的小学3-6年级的成语故事(只要园地里有的)有哪些
响遏行云、邯郸学步、舍本逐末、百炼成钢、发愤图强、坚持不懈、集思广益、迎难而上、群策群力、革故鼎新、标新立异、独出心裁、举一反三、实事求是、各抒己见、不耻下问、触类旁通、精益求精、
B. 三到六年级学过的12个成语故事
我只记得揠苗助长和守株待兔。杯弓蛇影和打草惊蛇,画蛇添足。其他的让其他网友补充吧
C. 跟“六”有关的成语或典故有哪些
跟“六”有关的成语:五颜六色、六道轮回、六趣轮回、六月飞霜、六亲不认
一、五颜六色 [ wǔ yán liù sè ]
【解释】:形容色彩复杂或花样繁多。引申为各色各样。
【出自】: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十四回:“惟各人所登之云,五颜六色,其形不一。”
【译文】:只是各人所踩的云彩,五颜六色,形状不一样。
二、六道轮回 [ liù dào lún huí ]
【解释】:佛教语,六道:天道、人道、阿修罗道、畜生道、饿鬼道和地狱道。指众生轮回的六大去处,即在这六道中轮回生死。
【出自】:唐·张说《唐陈州龙兴寺碑》:“圣人有以见六趣轮回,是无明网,故决之以定力。”
【译文】:圣人有以见六向轮回,这是没有光明网,所以决定的以确定力量
三、六趣轮回 [ liù qù lún huí ]
【解释】:佛教语。指众生轮回的六大去处,即在这六道中轮回生死。同“六道轮回”。
【出自】:唐·张说《唐陈州龙兴寺碑》:“圣人有以见六趣轮回,是无明网,故决之以定力。”
【译文】:圣人有以见六向轮回,这是没有光明网,所以决定的以确定力量
四、六月飞霜 [ liù yuè fēi shuāng ]
【解释】:旧时比喻有冤狱。
【出自】:唐·张说《狱箴》:“匹夫结愤,六月飞霜。”
【译文】:普通人积累的愤怒,老天都看不下去,在六月飞起了霜雪。
五、六亲不认 [ liù qīn bù rèn ]
【解释】:形容不重天伦,不通人情,对亲属都不顾。有时也指对谁都不讲情面。
【出自】:冯德英《苦菜花》第三章:“我丢了差事去找他,他不但不帮忙,反倒六亲不认了。”
【译文】:我丢了工作去找他,他不但不帮忙,反而不通人情,谁也不讲情面了。
D. 中华上下五千年最喜欢的人物三到六个成语故事
一无所有yīwúsuǒyǒu
[释义] 什么都没有(一:一概;完全)。专
[语出] 《敦煌变文集·庐属山远公话》:“万法皆无;一无所有。”
[近义] 空无所有 空空如也 两手空空 身无长物 家徒四壁
[反义] 无所不有 无所不包 包罗万象 应有尽有
[用法] 含贬义。一般作谓语、定语。
[结构] 动宾式。
[辨析] ~与“一贫如洗”有别:~是直陈性的;可与比喻配合运用;所指不仅是财物;较为广泛;适用对象也不仅是个人、家庭、范围可扩大至集团、国家等;“一贫如洗”是比喻性的;不能再与比喻配合运用;所指以财物为主;适用对象仅是个人或家庭。
[例句] 解放前;我家是~。
E. 关于“三”的典故或故事,成语,有什么
1、三心二意 [ sān xīn è yì ]出自元·关汉卿《赵盼儿风月救风尘》:“争奈是匪妓;都三心二意。”
译文:不管怎么争,都是匪盗或者妓女;意志都不坚定。
示例:(1)他干一行爱一行,从不三心二意。
(2)做任何事情都要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
2、两面三刀 [ liǎng miàn sān dāo ]出自元·李行道《灰阑记》二折:“岂知他有两派手法。”
译文:怎么知道他居然当面一套,背后一套。
示例:(1)这人平时总是阴阳怪气、两面三刀的,你要留个心眼,以免上当。
(2) 他不只言行不一,更是两面三刀,暗中陷害竞争对手。
3、约法三章 [ yuē fǎ sān zhāng ] 出自汉·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译文:与父老订立共同遵守的简要条款,杀人者死,而伤人及盗抵罪。
示例:(1)为了减轻学生过重负担,校长与全校师生约法三章,作业当天完成,不上第七节课,节假日不补课。
(2)刘邦一到关中,立即和关中百姓约法三章。
相关典故
秦二世是个无能的皇帝,他不但信任奸臣赵高,而且还杀了许多忠心的大臣。老百姓都过得很不好,因此,到处都有人起来反抗。而刘邦和项羽就是归属于楚怀王的军队中。 有一天,楚怀王对刘邦和项羽说:“你们谁要是先进入关中,谁就可以称王。”于是,刘邦和项羽分别带着军队像西路和北路出发。 一路上,刘邦没有受到什么阻力,还打了几场胜仗,顺利进了关中。
不过,刘邦一进入咸阳城后,显现原本贪酒好色的本性,一直待在宫里不肯出来,完全忘了自己的目的。等到张良去劝他,他才恍然大悟,赶快召集关中父老、英雄们开会,和他们做了三个约定 ─ 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剩下的都可以废掉秦朝法律。
所有的官吏和以前一样平安无事,百姓们得知也都很高兴,四处宣传:“如果刘沛公可以回到关东,那么我们老百姓就有好日子过了。”因此,刘邦很顺利地收买了关中的人心。
4、挑三拣四 [ tiāo sān jiǎn sì ]出自徐特立《让革命的红旗世代相传》:“他们一旦了解了过去的痛苦,就会懂得今天我们对工作挑三拣四是多么不对!”
示例:(1)他干活总是挑三拣四的,大家都不喜欢他。
(2)些毕业生甚至总结出就业课“老三篇”:先强调形势严峻,增强紧迫感;然后调整心态,对工作不要挑三拣四;最后提出本专业往年就业率高,鼓励要有信心。
5、三番五次 [ sān fān wǔ cì ]出自清·吴敬梓《儒林外史》:“三番五次;缠的老和尚急了;说道:‘你是何处光棍;敢来闹我们!’”
译文:屡次过来将缠的老和尚急了;说道:‘你是哪里的泼皮无赖;敢来闹我们!’”
示例:(1)离毕业分配还有几个月,他就三番五次地诉说困难,请求领导照顾。
(2)为了弄清事情的真相,他三番五次地找人调查取证。
F. 与三有关的成语故事
三人成虎
庞葱要陪太子到邯郸去做人质,庞葱对魏王说:“现在,如果有一个人说大街上有老虎,您相信吗”“魏王说:“不相信。”庞葱说:“如果是两个人说呢?”魏王说:“那我就要疑惑了。”庞葱又说:“如果增加到三个人呢,大王相信吗?”魏王说:“我相信了。”庞葱说:“大街上不会有老虎那是很清楚的,但是三个人说有老虎,就像真有老虎了。如今邯郸离大梁,比我们到街市远得多,而毁谤我的人超过了三个。希望您能明察秋毫。”魏王说:“我知道该怎么办。”于是庞葱告辞而去,而毁谤他的话很快传到魏王那里。后来太子结束了人质的生活,庞葱果真不能再见魏王了。
孟母三迁
孟子的母亲,世人称她孟母。孟子小时候,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祭拜之类的事,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他的母亲说:“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于是将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孟子学习会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礼及进退的礼节。孟母说:“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三令五申
春秋时候,有一位著名军事学家名叫孙武,
他携带自己写的《孙子兵法》去见吴王阖闾。吴王看过之后说:“你的十三篇兵法,我都看过了,能否拿我的军队试试?”孙武说可以。吴王再问:“用妇女来试验可以吗?”孙武也说可以。于是吴王召集一百八十名宫中美女,请孙武训练。 孙武将她们分为两队,用吴王宠爱的两个宫姬为队长,并叫她们每个人都拿着长戟。队伍站好后,孙武便发问:“你们知道怎样向前向后和向左向右转吗?”众女兵说:“知道。”孙武再说:“向前就看我心胸;向左就看我左手;向右就看我右手;向后就看我背后。”众女兵说:“明白了。”于是孙武使命搬出铁钺(古时杀人用的刑具),三番五次向她们申戒。说完便击鼓发出向右转的号令。怎知众女兵不单没有依令行动,反而哈哈大笑。
孙武见状说:“解释不明,交代不清,应该是将官们的过错。”于是又将刚才一番话详尽地再向她们解释一次。再而击鼓发出向左转的号令。众女兵仍然只是大笑。 孙武便说:“解释不明,交代不清,是将官的过错。既然交代清楚而不听令,就是队长和士兵的过错了。”说完命左右随从把两个队长推出斩首。吴王正座在高台上兴致勃勃地看热闹,忽然看见那两个宠姬被押出去斩首,大吃一惊。他做梦也想不到孙武会这样认真,就马上派人跑去对孙武求情说:“我已经知道将军是很能用兵的了。但是,要是没有这两个女姬,我吃东西都没味了,请不要杀她们。”孙武说:“将军统兵在外,即使是君王的命令,有时也可以不听从。”他坚决把两个姬妾斩了,同时另外任命两位宫女做队长。宫女们很害怕,孙武再次发令时,所有的宫女都整齐认真地操练,不敢再当作儿戏了。吴王也不得不佩服孙武的才能。
不久,孙武向吴王报告说:“军队已经操练完毕,请大王检阅。您可以随心所欲地指挥她们,即使是命令他们赴汤蹈火也不会违抗命令了。”吴王因为失去两个宠姬,正在痛心后悔,就没好气地说:“你回宾馆休息吧,我不想检阅了。”孙武有些不满,叹口气说:“大王只是欣赏我的兵法理论,却不支持我实行啊!”
但是吴王也终究赏识孙武的卓越的军事才能,后来还是任命了他做大将,统率吴军大破楚军,一直攻入楚国的郢都;吴国威震中原,成为崛起的东方的霸主,连晋、齐等大国也甘拜下风。
这故事原出于《史记》的《孙子吴起列传》。后来;人们把孙向女兵再三解释的做法,引伸为“三令五申”,即反覆多次向人告诫的意思。例如某地政府向食品商店屡次告诫食品要清洁卫生,以免损害顾客健康,我们便可说:对于食品商店要保证清洁卫生,政府已“三令五申”,大家都早已知道了。“三令五申”中“三令”是什么,“五申”又是什么呢?宋代曾公亮撰写的《武经总要》一书中记载了三令五申的具体所指。“三令”,一令观敌人之谋,视道路之便,知生死之地;二令听金鼓、视旌旗,以齐耳目;三令举斧钺,以宜其刑赏。“五申”,一申赏罚,以一其心;二申视分合,以一其途;三申画战阵旌旗;四申夜战听火鼓;五申听令不恭,视之以斧钺。实际上,它是教育将士应该在战争中和军事行动中明确作战原则。现则用来表示再三命令或告诫之意。
G. 成语故事3个
成语小故事----疑邻盗斧
从前有个乡下人,丢了一把斧子。他以为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于是处处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越看越觉得那人像是盗斧的贼。后来,丢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来是前几天他上山砍柴时,一时疏忽失落在山谷里。找到斧子后,他又碰见了邻居的儿子,再留心看看他,怎么也不像贼了。
疑邻盗斧:不注重事实根据,对人、对事胡乱猜疑。
2.揠苗助长
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个农夫,他总是嫌田里的庄稼长得太慢,今天去瞧瞧,明天去看看,觉得禾苗好像总没有长高。他心想:有什么办法能使它们长得高些快些呢?
有一天,他来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一大片禾苗,一棵一棵地拔真费了不少的力气,等他拔完了禾苗,已经累得筋疲力尽了,可是他心里却很高兴。回到家里还夸口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好几寸!”他儿子听了,赶忙跑到田里去看,发现田里的禾苗全都已经枯死了
3.不可救药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诗才,而且善于治理国事。后来,他在周厉王身边辅佐朝政。可是,周厉王飞横跋扈,枉法断事。奸臣则百般诌媚讨好。凡伯直言相劝,列数朝政弊端,奸臣却在周厉王耳边说他的坏话。周厉王对凡伯十分厌烦,从此,奸臣出入宫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凡伯十分愤慨,写了一首诗,后来收入《诗经》。诗中抨击奸臣说:“作恶多端,不可救药!”
“不可救药”:病重到不能用药救活。后比喻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4.乘风破浪
古代南北朝的时候,宋国有位将军姓宗名悫,他从小就很勇敢,也很有抱负。有一天,宗悫的叔父问他有什么志向,宗悫回答道:“愿乘长风,破万里浪。”意思是:我一定要突破一切障碍,勇往直前,干一番事业。宗悫经过勤学苦练,努力奋斗,终于成为一位能征善战的将军。
后来,人们就用“乘风破浪”来形容不怕困难,奋勇前进的精神
5.一衣带水
南北朝的时候,北方的北周和南方的陈国以长江为界。
北周的宰相杨坚,废了周静帝,自己当皇帝,建立了隋朝。
他决心要灭掉陈国,曾说:“我是全国老百姓的父母,难道能因为有一条像衣带那样窄的长江隔着,就看着南方百姓受苦而不拯救他们吗?
后来人们就用“一衣带水”来比喻只隔了一条狭窄水域的,靠得非常近的两地。
H. 6个成语故事
退避三舍:出处《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朝代:春秋
故事: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异母兄长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亡十九年。
经过千辛万苦,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君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侍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问鼎中原:出处:《左传》
朝代:春秋
故事:公元前606年,楚庄王熊旅借伐陆浑之戎(今河南嵩县东北)之机,把楚国大军开至东周 的首府洛阳南郊,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即位不久的周定王忐忑不安,派善于应对的王孙满去慰劳。庄王见了王孙满,劈头就问道:“周天子的鼎有多大?有多重?”言外之意,要与周天子比权量力。王孙满委婉地说:“一个国家的兴亡在德义的有无,不在乎鼎的大小轻重。”庄王见王孙满拿话挡他,就直接说道:“你不要自持有九鼎,楚国折下戟钩的锋刃,足以铸成九鼎。”面对雄视北方的庄王,善辩的王孙满先绕开庄王的话锋,大谈九鼎制作的年代和传承的经过,最后才说:“周室虽然衰微,但是天命未改.宝鼎的轻重,还不能过问啊。”庄王不再强求,挥师伐郑,以问郑背叛楚国投靠晋国之罪。“问鼎中原”这个典故,就是这样得来的。
一鸣惊人: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朝代:西汉
故事:淳于髡是齐国的一位入赘女婿。身高不足七尺。为人滑稽,能言善辩,屡次出使诸侯国,从未受过屈辱。齐威王在位时喜欢躲藏起来,彻夜陶醉于酒宴,不理政事,将国事委托卿大夫。文武百官也荒淫放纵,各国都来侵犯,国家危在旦夕。身边近臣不敢进谏。淳于髡用隐语劝谏说:“国中有大鸟,落在大王庭院里,三年不飞又不叫,大王猜这是什么鸟?”齐威王说:“这只鸟不飞则已,一飞就直冲云霄;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于是就诏令全国七十二县长官来朝奏事,奖赏一人,诛杀一人;又发兵御敌,诸侯十分惊恐,都把侵占的土地归还齐国。齐国的声威竟维持三十六年。这些话都记载在《田完世家》里。
卧薪尝胆:出处:《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朝代:战国
故事: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派兵攻打越国,但被越国击败,阖闾也伤重身亡,阖闾让伍子胥选后继之人,伍子胥独爱夫差,便选其为王。此后,勾践闻吴国要建一水军,不顾范蠡等人的反对,出兵要灭此水军,结果被夫差奇兵包围,大败,大将军也战死沙场,夫差要捉拿勾践,范蠡出策,假装投降,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夫差也不听老臣伍子胥的劝告,留下了勾践等人,三年,饱受屈辱,终被放回越国,勾践暗中训练精兵,每日晚上睡觉不用褥,只铺些柴草(古时叫薪),又在屋里挂了一只苦胆,他不时会尝尝苦胆的味道,为的就是不忘过去的耻辱。
围魏救赵:出处:《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年代:战国
故事:战国时,魏将庞涓率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求救于齐,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往救。孙膑认为魏军主力在赵国,内部空虚,就带兵攻打魏国都城大梁,因而,魏军不得不从邯郸撤军,回救本国,路经桂陵要隘,又遭齐兵截击,几乎全军覆没。这个典故是指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
公元前354年,魏国军队围赵国都城邯郸,双方战守年余,赵衰魏疲。这时,齐国应赵国的求救,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兵八万救赵。攻击方向选在哪里?起初,田忌准备直趋邯郸。孙膑认为,要解开纷乱的丝线,不能用手强拉硬扯,要排解别人打架,不能直接参与去打。派兵解围,要避实就虚,击中要害。他向田忌建议说,现在魏国精锐部队都集中在赵国,内部空虚,我们如带兵向魏国折都城大梁猛插进去,占据它的交通要道,袭击它空虚的地方,向魏国的国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进军,它必然放下赵国回师自救,齐军乘其疲惫,在预先选好的作战地区桂陵迎敌于归途,魏军大败,赵国之围遂解。孙膑用围攻魏国的办法来解救赵国的危困,这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很有名的战例,被后来的军事家们列为 三十六计中的重要一计。围魏救赵这一避实就虚的战法为历代军事家所欣赏,至今仍有其生命力.
纸上谈兵: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年代:战国
故事:赵括从年轻的时候起就学习兵法,谈论用兵打仗的事,认为天下没有人能够抵挡他。(赵括)曾经跟他的父亲赵奢议论过用兵打仗的事,赵奢不能驳倒(他),然而(赵奢)不说他好。赵括的母亲问赵奢其中的原因,赵奢说:“战争,以命相搏的地方,但是赵括把它说得轻而易举。假使赵国不让赵括做将军也就算了,如果一定要他担任将军,那么毁掉赵国军队的一定是赵括了。”……
赵括随即代替廉颇(担任抗秦大将)后,全部更改(原有的)纪律和规定,撤换并重新安排军官。秦将白起听说了这些事,触动变化莫测的军队,假装败退,截断了赵军运输军粮的道路,把赵国的军队一切为二,(于是)军心离散。经过四十多天,军中兵士饥饿,赵括带领精锐的兵士亲自上阵战斗。秦军射死了赵括。赵括的军队大败,于是几十万兵士投降了秦国,秦国把他们全部活埋了。
I. 与“三”有关的成语或典故有哪些
1、三百六十行
【拼音】: sān bǎ liù shí háng
【解释】: 旧时对各行各业的通称。
【出处】: 明·无名氏《白兔记·投军》:“左右的,与我扯起招军旗,叫街坊上民庶,三百六十行做买卖的,愿投军者,旗下报名。”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八:“三百六十行中人,尽有狼心狗行,狠似强盗之人。”
2、三拜九叩
【拼音】: sān bài jiǔ kòu
【解释】: 指封建社会进见帝王及祭拜祖先的大礼。
【出处】: 《左传·僖公十五年》:“晋大夫三拜稽首曰:‘君履后土而戴皇天,皇天后土实闻君之言,群臣敢在下风。’”
3、三长四短
【拼音】: sān cháng sì ǎn
【解释】: ①特指人的死亡。同“三长两短”。②犹闲话,坏话。
【出处】: 周立波《山乡世变》下四:“小心呵,今年的天气还不晓得如何呢?要是秧苗有个三长四短的,都死在你手里。”
J. 语文书三到六年级的全部成语故事
指鹿为马 破釜沉舟 杯弓蛇影 凤毛麟角 叶公好龙 滥竽充数 闻鸡起舞 入木三分 程门立雪 夸父追版日 愚公移权山 精卫填海 卧薪尝胆 悬梁刺股 半途而废 杯弓蛇影 鞭长莫及 宾至如归 病入膏肓 伯乐识马 不耻下问 出奇制胜 唇亡齿寒 从容不迫 大材小用 大公无私 胆大如斗 道听途说 得陇望蜀 得意扬扬 点石成金 东山再起 对牛弹琴 多多益善 返老还童 背水一战 守株待兔 乐不思蜀 舍本逐末 鳞次栉比 卧薪尝胆 凿壁偷光 集思广益 扶贫济困 珠联璧合 穿针引线 惟妙惟肖 天经地义 夜郎自大
三人成虎 奉公守法 运斤成风 深入浅出 早出晚归 同心协力 栩栩如生
太多了,我上六年级,记不得了,行就给分吧。(*^__^*) O(∩_∩)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