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陪伴故事
Ⅰ 陪伴孩子学习的感人故事作文
在我的记忆里有许多令我感动的事,但令我最感动的是今年暑假里发生的一件事。[) 今年暑假我们一家决定去海南玩。到了海南我们放下行李,我对爸爸说:“我们去海边玩好吗?”爸爸爽快的说:“好。”我们走在去往海边的路上,一边想我是玩沙子,还是玩水。
最后决定我还是玩沙子。
到了海边,我一眼望去,只见蔚蓝的天空,湛蓝的大海,金色的沙滩。我玩着玩着忽然脚下一痛,我把脚翻过来一看,不好,是一根树枝扎进脚里。当我一碰,就火辣辣的痛。
我忍住痛刚要下手旁边的爸爸喊:“然然你怎么不玩了,”我说:“一根小树枝把我的脚给扎了。”我忽然感觉脚好像在流什么东西,我低头一看,不好,出血了。我连声喊:“爸,你看我的脚出血了,”爸爸赶紧转过身说:“不好,没有纸巾,怎么办。”我正着急要哭时一位阿姨走过来说:“孩子你怎么了?”我说:“一根小树枝把我的脚给扎了,可我没带纸巾。”阿姨亲切的说:“你不用着急,阿姨这里有药,一会儿我帮你包扎伤口好吗?不过有一点疼。我微笑着对阿姨说:“没事,我不怕痛,我们开始包扎吧!”
她先把棉棒涂上药水,给伤口消毒,痛得我直咬牙,然后涂上药膏,最后用胶布给包好。包扎完,阿姨站起身刚要走,爸爸连忙起身说:“这位女士您帮助我女儿我怎样感谢你呢?”笑了笑说:“这是我应该做的,举手之劳吗!”我还有事,我先走了。”
看着阿姨远去的背影,我衷心的感谢、祝福她,好人一生平安!
Ⅱ 关于陪伴的事例
恩格抄斯和马克思
恩格斯与马克袭思是一对至交好友,恩格斯为了在经济上支持马克思的革命活动,不惜违心地答应自己的父亲承诺自己会回去帮助父亲经营他曾经一度厌恶至极的商业,这一切都是为了马克思。
当时虽然他和马克思共同生活在同一座城市中,但是这两个人几乎每天都要通信,为了在革命事业上互相鼓励,促进对方。
而且在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又担任了整理占有遗稿的众人,编辑出版了《资本论》的第二,三卷,帮助完成了战友的未竟事业。可见,共同的理想和人生目标是建立在友谊的基础上的。
Ⅲ 写父母陪伴孩子学习成长的故事和感受
快乐成长需要爱,父母陪伴最温暖
我们都知道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只有几岁的小男孩攒钱向爸爸买时间,希望整天工作的爸爸能够陪伴自己一会儿。这个故事感动了无数人,也让很多父母开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父母不陪孩子吃饭却陪客户吃饭;父母一天十几个小时待在办公室而不回家;父母双眼紧盯着生意,而不看孩子一眼……当孩子要求关注的时候,父母就会十分不耐烦甚至生气,他们大声对孩子吼叫:“我这么辛苦还不是为了你!”
孩子到底需要的是什么?这是每个父母应该思考的,当父母对孩子的爱用金钱来衡量的时候,可怜的是孩子,也是父母。我们都不否认物质对生活的重要性,也不会怀疑父母对孩子的爱。但是,父母可曾想过,当你把大把的钞票拿给孩子的时候,可曾看见孩子孤独的眼神?甚至当孩子愤怒地对你说“你根本不关心我”时,你可曾发现自己所提供的与孩子所希望的是如此的不同?父母是否将自己对孩子的关爱以恰当的方式表现出来?父母给予孩子的是孩子真正需要的吗?
英国教育家夏洛特·梅森说:“很多父母总是终日奔忙,从来无暇顾及孩子。当他们终于有一天想要好好关心孩子的时候,发现竟然无法与孩子进行沟通,父母对于孩子来说已经变得无足轻重。”
陪伴是一种关注
给孩子最好的成长礼物就是家人的陪伴,身体力行地教育孩子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有一项事实是不容易忽视的:很多走上歧途的青少年都是因为父亲或是母亲的缺席。父母的陪伴对于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年龄小的孩子来说,他们更需要父母的陪伴。父母的陪伴可以给他们带来安全感以及心灵上的抚慰,给他们一定的指导,稳定他们的情绪。
陪伴孩子,不仅是要了解孩子目前的身体以及生活学习状况,更是对孩子的一种关注。陪伴孩子首先是要做孩子的忠实听众,让孩子知道自己是被重视和被关怀的。每天下班后,多问问孩子一天的情况,吃饭的时候和孩子聊聊天。其次是要陪孩子一起做事。可以陪孩子做孩子喜欢的事情,这样可以了解孩子,拉近与孩子之间的距离,同时可以帮助孩子建立对于父母的认同感和安全感。更重要的是,陪伴孩子就是和孩子一起度过美好的时光。这些亲子间的甜蜜时刻无论是对孩子还是父母来说都是值得回忆的事情。
陪伴并不是监督孩子
也有这样的父母,他们坚持一生“陪”在孩子身边,一年一月一天一时也不缺席。
当孩子与其他人一起玩的时候,他们目不转睛地盯着孩子怎么玩;当孩子学习的时候,他们给孩子扇扇子;孩子朋友来家里玩的时候,他们一定要开着孩子的房门;他们为孩子定时,什么时间该起床,什么时间该上学,什么时间该睡觉……
在他们的“陪伴”下,孩子从小学升到重点中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可是就在中考前两天,孩子却失踪了!
他们心急如焚地寻找,几天之后,孩子终于被找到。孩子这样对他们说:
“你们对我的爱太沉重了,我感觉自己总是在被你们监视,这都快让我喘不过气来了。我害怕我会中考失利,我害怕看见你们的眼神。”
这对父母在陪伴孩子方面可谓是不遗余力,却仍事与愿违。
为什么?因为陪伴并不是监视,孩子们不需要监工。陪伴应该是一种善解人意的行为,监视却是一种无视孩子自由与独立的行为。
同时,陪伴也不是时间和行动上的同步一致,而是心灵上的一种默契。父母要体会孩子对陪伴的需求,掌握陪伴的度。
父亲的陪伴不能缺席
很多孩子都有体会,相较于母亲,父亲对自己的陪伴总是少一些。父亲的缺席,也是造成父亲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比较紧张的主要原因。
明智的父亲不会只将自己定位于家里的“经济支柱”,只知道挣钱养家;明智的父亲也不会将自己定位于高高在上的权威者,只知道俯视孩子。父亲在教育孩子方面有着不同于母亲的作用,他们影响孩子的做事方式,他们影响孩子的品行修养。因此,父亲一定要给孩子一定的时间,将孩子导向正确的成长方向。
Ⅳ 有关名人陪伴的事例3个
1、俞伯牙和钟子期
在春秋时期的时候,俞伯牙是春秋时期最擅长弹琴的人,他弹琴的技艺高超无人能比,但是他终日弹琴,却根本无人赏识,没有人听懂他弹琴的心境,他感觉到很孤单。
直到有一天,俞伯牙遇到了钟子期,钟子期听懂了俞伯牙的琴声,当俞伯牙的琴声弹到激越之处,钟子期便说“浩浩乎志在高山”;当钟子期听到俞伯牙的琴声回转千叠处,便说“荡荡乎志在流水”。俞伯牙至此终于遇到了能够读懂自己的人,感到无比欣慰。
二人于是成功成为了莫逆之交,相交甚好。但是到后来,钟子期因病去世,俞伯牙悲叹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了知音,便摔掉他珍爱的琴,并且发誓自己终生不再弹琴了。
2、恩格斯和马克思
恩格斯与马克思是一对至交好友,恩格斯为了在经济上支持马克思的革命活动,不惜违心地答应自己的父亲承诺自己会回去帮助父亲经营他曾经一度厌恶至极的商业,这一切都是为了马克思。
当时虽然他和马克思共同生活在同一座城市中,但是这两个人几乎每天都要通信,为了在革命事业上互相鼓励,促进对方。
而且在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又担任了整理占有遗稿的众人,编辑出版了《资本论》的第二,三卷,帮助完成了战友的未竟事业。可见,共同的理想和人生目标是建立在友谊的基础上的。
3、管仲和鲍叔牙
管仲从小就和鲍叔牙是很好的好朋友。鲍叔牙也一直都知道管仲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有机会的时候都会向别人引荐他,希望管仲能够得到重用,发挥他的才能,不至于埋没了他。
管仲和鲍叔牙一起做生意时候管仲多分红,鲍叔牙不认为管仲贪,因为他知道管仲家里穷,没办法,这是迫不得已的事情。
管仲打仗的时候进攻后进,撤退先跑,鲍叔牙也不因此认为是管仲胆小,是因为知道他家里有老母。 管仲临死的时候,齐恒公让他推荐继任人,他没有推荐鲍叔牙。有人告诉鲍叔牙,鲍叔牙说,我这个人疾恶如仇,当丞相会误事,管仲这是太了解我啊,这才没有推荐我做继任人!
4、范仲淹和王质
北宋的范仲淹因主张改革,惹怒了朝廷,因此被贬去了颖州。当范仲淹卷起铺盖离京的时侯,一些平日里与他相交甚密的官员,生怕被说成是朋党,因此而连累自己,于是纷纷对范仲淹避而远之。
但是有个叫王质的官员则不然,他当时正生病在家,听闻此讯后,立即抱病前去,大摇大摆地将范仲淹一直送到城门外。
在那一人犯罪株连九族的封建社会里,王质能做到不计个人利害得失,真诚待友,和那些见利忘义之徒相比较,实在是难能可贵的,这或许就是患难见真情的友谊吧。
5、翟公
《汉书·张冯汲郑列传》载:翟公曾经做过廷尉,当时,也可称宾客盈门了,可等到被罢免,门前却冷落到可张网捕雀。
不久后,他又做了廷尉,那些宾客又想去巴结,翟公便在大门上醒目地写上:“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只有在死生之间,才知道交情的浅深;在贫穷之间,才知道朋友的真实态度;在贵贱之间,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情谊。”)
Ⅳ 古今中外有关陪伴的故事
陪伴的故事
Ⅵ 有关爸妈和孩子陪伴与爱的小故事一年级
一位母亲独自带着儿子生活,一次隔壁发生爆炸,儿子耳朵聋了,这个热爱音内乐和小提琴的孩子从容此一蹶不振。妈妈坚持让他学琴,总在樱桃树下听他拉琴,录下来,然后走很远的路去请老师指教,回来再指导因聋哑没有音乐老师愿意收的儿子。
后来,母亲花了许多钱给儿子买了助听器,并送他去做康复训练,儿子能说能听了,回来拉琴给妈妈听,却发现母亲没有什么反应,这才知道原来母亲一早听力也衰退了,为了陪他练手语,母亲不再开口说话,于是聋哑了。
Ⅶ 故事对孩子的陪伴成长有什么作用
最适合孩子的故事就是能够激发孩子的上进心、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故事。 故事的种类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讲故事可以对他们起到一个很好的促进作用。当然,要很好地发挥讲故事的作用,就要花精力去为孩子挑选一些合适的故事。我们所选择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些能够让孩子开心的,应该还要包括一些讲述英雄的,或者崇尚勇气、真理和其他美德的故事。除此之外,童话故事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通过童话故事,可以很好地拓展孩子们的想象能力和创造力。同时,找一些幽默搞笑的小故事给孩子们,也可以让孩子从小学会在生活中发现乐趣,免得他们整天在学校里面被一些规矩和制度过分压抑了。总之,最适合孩子的就是能够激发孩子的上进心、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故事。 当然,并不是说故事里面就要全部是好人跟好事,不能有坏人。相反,故事里的坏人角色可以教导孩子,这个世界上,除了美好之外还有一种东西叫做“邪恶”,在面对这个复杂的社会时,要学会怎么样去安然应对。 可以激发孩子想象力的故事很好,童话故事和一些小说就是其中最好的代表。诺顿曾说过: “想象力是最高级别的智慧。”如果孩子只喜欢听一些身边真实的故事,那么就应该多让他看一些小说,开发他的想象力。因为过于追求真实和实际,很容易让孩子的想象力发育不好,变得过于较真和呆板。 其次,一些使用大量笔墨去描写恐怖、邪恶或者其他能引发孩子恐惧的故事,都不应该让孩子去读,因为其可能会造成孩子的心理畸形发育。还有,一些保姆习惯用一些带恐吓的言语去阻止孩子哭闹或者犯错,这些也是不允许的。 此外,一些故事里面有一些观点是错误的,同样会造成对孩子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成长不利。如果是有意地给孩子看,想去告诉孩子是非对错与黑白曲直,秀墨也应该选择适当的方式。当然,在评判一个故事中的观点是否对错时也要公平合理,毕竟没有一个故事的那么多情节都是完美无瑕的,并且,故事中描述的事情大多也是虚假的,是不会在现实生活中真正发生的。有些家长不允许孩子哼唱儿歌《三只瞎老鼠》,就是因为儿歌里唱到“农夫的妻子砍断了老鼠的尾巴”,怕孩子因此会不爱护小动物。这个事例正说明了过分追求完美往往会导致一无所得。 有一种故事,它既有故事情节,又包含了大量的自然、科学知识,看似是一种非常完美的搭配,但实际上,这种故事却是最糟糕,最不该让孩子读的。因为,像大自然、科学及其他方面的知识就应该让孩子们在实践中去体验和感知。用故事的瓶子装着科普知识的酒,显得不伦不类。因为这些科普知识让故事少了许多生动和有趣,同时故事的模式也让这些知识表达得似是而非。 按照以上所说的原则,老师和家长就可以给孩子们选择合适的故事读物了,可以的话,甚至还可以自己去编合适的故事给孩子们讲。很多故事其实更适合在特定的时间和特定的地点讲,如果真等到印到书上反而失去了原本的意义。简单地说,选择故事应该注意:选择英雄的故事、陶冶情操的故事、童话故事和幽默故事;不要选择掺杂大量科普知识的故事和包含邪恶、黑暗等负面信息的故事。
Ⅷ 如何快乐陪伴孩子成长
如何陪伴孩子快乐成长
除了在幼儿园听老师讲故事之外,不少年轻的爸爸妈妈每晚入睡前,也会给孩子来一堂“睡前故事”。然而,给幼儿园阶段的孩子讲睡前故事看似简单,其实之中也有不少学问。家长们该怎样选择睡前讲故事的内容?用怎样的方法给孩子讲故事?孩子听不懂时该怎么办……带着这些疑问,记者进行了采访。
信息量不要太大
不少年轻的家长在给孩子讲故事时,都会拿起一本故事书,跟宝贝并肩倚在床头,一边给孩子讲故事,一边指点文字和图画,让孩子一边听故事,一边认字。那么,这样的做法是否科学呢?
西安市未央区北辰幼儿园园长颜俊蓉认为,这样的做法看似一举多得,但这样的情况下孩子的注意力经常无法集中,有的时候会把书抢过去乱翻;孩子越听故事越兴奋,听完后孩子反而不容易入睡。家长们想让孩子既记住故事,又记住文字,并能通过画面加强记忆,但对即将入睡的孩子来说,这样的信息量太大了。
听故事时,孩子的大脑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思考状态。如果妈妈在温暖宽松的环境中讲故事,孩子会根据妈妈说的每一句话,结合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事物和以往的生活经验,在脑海中完成一幅属于自己的画面,这其实比识字或一幅别人创作的图画束缚更重要、更有实际的意义。
情节别太复杂
对此,颜俊蓉表示,有些家长会选取一些知识性强的书籍,希望以此增加孩子的词汇量,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培养他们对阅读的兴趣,从而达到启智的目的。家长在讲或读的过程中可能会侧重字词与知识的灌输,这样的睡前故事很难让孩子放松地享受睡前的美好时光,反而会感到很有压力。
其实,学龄前孩子的睡前故事情节简单,甚至没有情节,只是动作和语言的不断重复,又或是现在非常风靡的绘本故事书,这种故事书一般没有太多的文字或者是根本就没有文字,这种故事书图画温馨、并且手绘较多,图画里隐藏的内容和知识很多,很适合学龄前儿童,通过孩子对图画每次的观察就能获得不同的信息、在这样的重复中,孩子的呼吸和心跳会舒缓下来,也更容易入睡。
每晚就讲一个故事
西安市未央区百巧幼儿园园长刘慧表示,家长们可能会有体会,本来计划讲一两个故事,没想到孩子越听越兴奋,没完没了地要求“再讲一个!”大人讲得口干舌燥,孩子却毫无睡意,妈妈不禁有些烦躁。这是为什么呢?孩子不断地想听新故事,寻求新鲜的刺激,恰恰说明妈妈讲的故事没有进入孩子的心灵,过多的新故事的刺激对于孩子来说,是嘈杂的、不被利用的。
事实上,给孩子讲故事,最重要的不是数量,而是质量,而且要多重复。一个故事起码要重复5遍~6遍,甚至可以一周都讲一个故事。重复的频率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做出相应调整,越小的孩子重复率应该越高。
好故事是心与心的交流
“这个故事讲了什么呀”、“这样做对不对呀?”这是很多父母讲完故事经常要问孩子的话。对此,西安市未央区北辰幼儿园教师魏婷认为,睡前故事应该做的,只是将故事讲给孩子听,不需要告诉他们故事在讲什么道理。孩子的心灵是单纯的、透明的,他们会本能地从故事里汲取养分,并以自己的理解体会其中深意,这些经过他们头脑领悟的道理会深深地植入心灵,并在一生当中给予他们精神上的支持和引领。
其实真正好的睡前故事,不在于能让孩子增加多少知识,也不只是要让孩子复述出某个情节,而是一种心与心之间、灵魂与灵魂之间爱的交流:故事从妈妈或爸爸的内心流淌出来,像温暖甜蜜的温泉一样,流入孩子的内心,给他们幼小的心灵提供丰富的滋养。
Ⅸ 关于的陪伴小故事100字
一、《父母大了,不要忘了多陪陪他们》
家里买台大电视,我想放客内厅,可老妈想放他们卧室容,一直争执不下最后还是老妈妥协了。
很多年过去了,有天老妈发短信:电视放我和你爸卧室其实是想让你能来我们屋看,这样可以多陪陪我们……
Ⅹ 终身陪伴父母的故事
她用一生的时间,悉心照料收养她的父母,体贴对待家中的每一位老人。直到婚嫁,都不离开家。从孩童到人母,她用逝去的青春书写了一个“孝”字。她就是樟洋社区的赖传娣,一位远近闻名的大孝女。
今年53岁的赖传娣出生在惠州,因为家庭贫困,3岁时被送给樟洋社区的赖谭发一家收养。养父母对她视如己出,这份恩情她铭记于心。到了婚嫁时,她也将照顾养父母的事摆在首位,因为二老只有她。
作为家中唯一的孩子,赖传娣选择留在樟木头,招婿上门照顾二老。一家人本也幸福美满,但到了2002年,养母忽然得了重病。原本家境就不宽裕,丈夫又在外打工,三个正在读书的孩子也需要照顾。家中事务全都压在赖传娣一人身上,让她分身不暇,恨不得一人掰成几瓣用。但事情再多,她照料病榻上的母亲却丝毫不懈怠,洗衣、做饭、照顾老人、打理菜园,在家里、医院、档口来回奔波。
赖传娣一直尽心照顾养母,养母卧病在床一年多,直到去世也没有生过褥疮。养母去世后,赖传娣更是把养父摆在第一位。饮食起居照顾的无微不至,一有时间还会带父亲出去走走看看。
不仅对含辛茹苦将她拉扯大的养父母孝顺,对她亲生父母一记远在外地的公公婆婆,赖传娣也是一直同仁。甚至看到同社区的孤寡老人,她也会尽自己的一份力。
赖传娣在市场开了一个杂货铺,对往来买菜的老人也亲切热情。不少原本不认识的老人都习惯买完菜后,在她的档口坐坐,聊聊天。一来二去,赖传娣结识了不少往年之交。街坊介绍,赖传娣逢年过节都会托邻里送自己做的粽子和应节点心去给住在敬老院的樟洋社区两位孤寡老人吃。而她敬老、爱老的事迹也在社区传扬开来,成为远近闻名的大孝女。
赖传娣一直践行着“百善孝为先”的宗旨,她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她朴实殷勤地用自己的双手感恩回馈身边的人,用自己切身的行动来讲述孝的故事。让社会充满爱心,传递中国民族传统美德的正能量。她被评为2016年6月东莞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