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谈兵成语故事50字
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曾以少胜多,大败入侵的秦军,被赵惠文王提拔为上卿。
他有一个儿子叫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张口爱谈军事,别人往往说不过他。因此很骄傲,自以为天下无敌。然而赵奢却很替他担忧,认为他不过是纸上谈兵,并且说:“将来赵国不用他为将罢、如果用他为将,他一定会使赵军遭受失败。”
果然,公元前259年,秦军又来犯,赵军在长平(今山西高平附近)坚持抗敌。那时赵奢已经去世。廉颇负责指挥全军,他年纪虽高,打仗仍然很有办法,使得秦军无法取胜。
秦国知道拖下去于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间计,派人到赵国散布“秦军最害怕赵奢的儿子赵括将军”的话。赵王上当受骗,派赵括替代了廉颇。
赵括自认为很会打仗,死搬兵书上的条文,到长平后完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结果四十多万赵军尽被歼灭,他自己也被秦军箭射身亡。
纸上谈兵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1)纸上谈兵成语故事50字扩展阅读:
纸上谈兵[ zhǐ shàng tán bīng ]
【解释】: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示例】:新近有个大挑知县上了一个条陈,其中有些话都是窒碍难行,毕竟书生之见,全是纸上谈兵。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十一回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② 赵括纸上谈兵概括50字
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在长平之战中他任主帅,只知道根据兵书行事,结果被秦军打败。
③ 成语故事:纸上谈兵
纸上谈兵故事: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在年轻的时候,就读过不少兵书,常常在人专们面前谈论作战属用兵的事情,即使父亲赵奢也难不住他.很多人认为他很有才能,但是他父亲却认为他夸夸其谈,不能承担重任. 有一次,秦国进攻赵国.赵国大将廉颇采用了修筑壁垒坚守的方法.后来,赵王听信了秦国散布的流言,以为廉颇年老懦弱,不能低档敌军,就改派赵括代替廉颇.赵括到了前线,死搬兵书上的教条,完全改变了廉颇持久抗战的计划.秦将白起听到这个消息,非常高兴,便用计先截断了赵军的运粮后路,然后把赵军团团包围.赵军粮绝,赵括企图突围,被秦军一箭射死,四十多万赵军一下子尽被歼灭. 出自《史记》
④ 成语故事纸上谈兵内容
纸上谈兵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曾以少胜多,大败入侵的秦军,被赵惠文王提拔为上卿。他有一个儿子叫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张口爱谈军事,别人往往说不过他,因此很骄做,自以为天下无敌。
赵括曾经跟他的父亲赵奢议论过用兵打仗的事,赵奢不能驳倒他。但是赵奢不承认他有军事才能,很替他担忧,认为他不过是纸上谈兵,并且说:“将来赵国不用他为将罢、如果用他为将,他一定会使赵军遭受失败。”
果然,公元前259年,秦军又来犯,赵军在长平(今山西高平县附近)坚持抗敌,那时赵奢已经去世。廉颇负责指挥全军,他年纪虽高,打仗仍然很有办法,使得秦军无法取胜。秦国知道拖下去于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间计,派人到赵国散布“秦军最害怕赵奢的儿子赵括将军”的话。
赵王上当受骗,派赵括替代了廉颇,赵括自认为很会打仗,死搬兵书上的条文,到长平后完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结果四十多万赵军尽被歼灭,他自己也被秦军箭射身亡。
【成语】: 纸上谈兵
【拼音】: zhǐ shàng tán bīng
【解释】: 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出处】: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近义词】: 坐而论道、华而不实、画饼充饥
【反义词】: 埋头苦干、脚踏实地
【用法】: 作谓语、宾语、定语;指空谈。
【结构】:偏正式
【歇后语】: 军事论文;讲武堂里学打仗。
【灯谜】: 《孙子》;军书;军事论文。
【举例造句】:要成功就得付诸实行,单靠纸上谈兵是不行的。
⑤ 纸上谈兵的故事(简介)少于50字
战国时期,一名叫赵括的将领饱读兵法古书,没有实战经验,在一次用兵打仗中,脱离实际,被打得溃不成军。
具体简介
纸上谈兵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战国时期,赵国有一员大将名叫赵奢,他屡立战功,被封为马服君。赵奢的儿子名叫赵括,他小时候就学习兵法,谈论用兵打仗的事头头是道,赵括曾经跟他的父亲赵奢议论过用兵打仗的事,赵奢不能驳倒他,但也不说他好。
赵括的母亲觉得很奇怪就问赵奢其中的原因,赵奢很担忧地说:“打仗,是生死攸关的事,儿子虽然熟读兵法,但是没有实战经验,只会纸上谈兵,将来若是率军打仗,恐怕会遭到惨败。”
后来有一次,秦国派白起为将,统率百万雄兵讨伐赵国。赵国命大将廉颇,也率四十万大军在长平阻击秦军。廉颇知道秦军人马众多,粮草运输困难,不利久战。他命令赵军凭险固守,以便让秦兵不战自退。
秦赵两国军队在长平相峙许久,仍然不能有所突破,白起无计可施,眼看粮草接济不上,急得六神无主。于是,有将士献计让他派人到赵国散布流言,说秦军根本不怕廉颇,最怕的是赵括。赵王不知是计,立即命赵括为将,代替廉颇。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但赵王坚持。
赵括到了前线,全部变更了军法,轻率地任用军官,用书上所学的理论与秦军展开正面交锋,结果因为不变通中了秦军的埋伏,赵军四十余万全部被俘,后被白起设计坑杀。赵国元气大伤,不久被秦将王翦灭掉。
(5)纸上谈兵成语故事50字扩展阅读
“纸上谈兵”这个成语,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1、成语性质:贬义词。
2、近义词:坐而论道、华而不实、画饼充饥、望梅止渴、夸夸其谈、秀而不实、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3、反义词:埋头苦干、脚踏实地、兢兢业业
4、歇后语:军事论文;讲武堂里学打仗
5、成语示例
人们都十分讨厌那些只会纸上谈兵,而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十一回:“ 新近有个大挑知县上了一个条陈,其中有些话都是窒碍难行,毕竟书生之见,全是纸上谈兵。”
⑥ 纸上谈兵这篇成语故事的主要内容
纸上谈来兵 故事: 战国时,赵源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在年轻的时候,就读过不少兵书,常常在人们面前谈论作战用兵的事情,即使父亲赵奢也难不住他。很多人认为他很有才能,但是他父亲却认为他夸夸其谈,不能承担重任。 有一次,秦国进攻赵国。赵国大将廉颇采用了修筑壁垒坚守的方法。后来,赵王听信了秦国散布的流言,以为廉颇年老懦弱,不能低档敌军,就改派赵括代替廉颇。赵括到了前线,死搬兵书上的教条,完全改变了廉颇持久抗战的计划。秦将白起听到这个消息,非常高兴,便用计先截断了赵军的运粮后路,然后把赵军团团包围。赵军粮绝,赵括企图突围,被秦军一箭射死,四十多万赵军一下子尽被歼灭。 出自《史记》
⑦ 纸上谈兵的成语故事
纸上谈兵 [zhǐ shàng tán bīng]
生词本
基本释义
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贬义
出 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现有这样诗人在此;却天天去纸上谈兵。”
例 句
人们十分讨厌那些只会~,而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
近反义词
近义词
夸夸其谈 空言无补 华而不实 坐而论道 望梅止渴 画饼充饥秀而不实 败絮其中 金玉其外
反义词
埋头苦干 兢兢业业 南征北战 坐言起行 脚踏实地 身体力行
典 故
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曾以少胜多,大败入侵的秦军,被赵惠文王提拔为上卿。他有一个儿子叫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张口爱谈军事,别人往往说不过他。因此很骄做,自以为天下无敌。然而赵奢却很替他担忧,认为他不过是纸上谈兵,并且说:“将来赵国不用他为将罢、如果用他为将,他一定会使赵军遭受失败。”果然,公元前259年,秦军又来犯,赵军在长平(今山西高平县附近)坚持抗敌。那时赵奢已经去世。廉颇负责指挥全军,他年纪虽高,打仗仍然很有办法,使得秦军无法取胜。秦国知道拖下去于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间计,派人到赵国散布“秦军最害怕赵奢的儿子赵括将军”的话。赵王上当受骗,派赵括替代了廉颇。赵括自认为很会打仗,死搬兵书上的条文,到长平后完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结果四十多万赵军尽被歼灭,他自己也被秦军箭射身亡。
⑧ 成语故事纸上谈兵
纸上谈兵,是一个成语故事。意思是在文字上谈用兵策略,比喻不联系实际情况空发议论。指空谈理论不能解决问题。
汉语拼音是:zhǐ shang tán bīng
成语性质:贬义词。
成语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
纸上谈兵的故事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史记》: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王曰:“何以?”对曰:“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耳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予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何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王曰:“母置之,吾已决矣。”括母因曰:“王终遣之,即如有不称,妾得无随坐乎?”王许诺。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
大概意思是: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曾以少胜多,大败入侵的秦军,被赵惠文王提拔为上卿。他有一个儿子叫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张口爱谈军事,别人往往说不过他。因此很骄傲,自以为天下无敌。然而赵奢却很替他担忧,认为他不过是纸上谈兵,并且说:“将来赵国不用他为将罢、如果用他为将,他一定会使赵军遭受失败。”果然,公元前259年,秦军又来犯,赵军在长平(今山西高平附近)坚持抗敌。那时赵奢已经去世。廉颇负责指挥全军,他年纪虽高,打仗仍然很有办法,使得秦军无法取胜。秦国知道拖下去于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间计,派人到赵国散布“秦军最害怕赵奢的儿子赵括将军”的话。赵王上当受骗,派赵括替代了廉颇。赵括自认为很会打仗,死搬兵书上的条文,到长平后完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结果四十多万赵军尽被歼灭,他自己也被秦军箭射身亡。
例句: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十一回:新近有个大挑知县上了一个条陈,其中有些话都是窒碍难行,毕竟书生之见,全是纸上谈兵。
近义词:坐而论道、华而不实、画饼充饥、望梅止渴、夸夸其谈、秀而不实、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反义词:埋头苦干、脚踏实地、兢兢业业。
⑨ 纸上谈兵成语故事
纸上谈兵
故事:
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在年轻的时候,就回读过不少答兵书,常常在人们面前谈论作战用兵的事情,即使父亲赵奢也难不住他。很多人认为他很有才能,但是他父亲却认为他夸夸其谈,不能承担重任。
有一次,秦国进攻赵国。赵国大将廉颇采用了修筑壁垒坚守的方法。后来,赵王听信了秦国散布的流言,以为廉颇年老懦弱,不能低档敌军,就改派赵括代替廉颇。赵括到了前线,死搬兵书上的教条,完全改变了廉颇持久抗战的计划。秦将白起听到这个消息,非常高兴,便用计先截断了赵军的运粮后路,然后把赵军团团包围。赵军粮绝,赵括企图突围,被秦军一箭射死,四十多万赵军一下子尽被歼灭。
出自《史记》
⑩ 纸上谈兵的成语故事。
赵惠文王十九年(公元前280年),在乐毅破齐后,惠文王命赵奢为将,攻齐的麦丘(今山东商河西北)。此前,赵军已多次进攻麦丘这个孤城,但由于麦丘粮草充足,守军中有善于守城的墨家弟子相助,而没能攻下。惠文王十分生气,命令赵奢在一个月内拿下麦丘。
赵奢一到麦丘,就命令进攻。赵括认为,采用硬攻的方法,是很难在一个月内攻下麦丘的。从种种迹象来看,麦丘的粮食尽管还没有完全吃光,但肯定是不多了。赵括希望父亲先搞清楚情况,暂停进攻,避免硬攻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但一个月的时间太短了,赵奢没有听赵括的话,下令攻城。赵军死了不少人也没有攻下麦丘。赵括对赵奢说,守城者中有墨家弟子,对赵军的进攻很有防御办法,使赵军攻了几年都无功而返。而此次的赵军与以往的赵军没有什么不同,不比他们更善战,攻城的手段也并不比他们更多,如果像以前的赵军一样硬攻的话,必然也要付出像以前一样的惨痛代价。赵括的办法奏效了,赵奢暗暗佩服这个儿子比自己强。惠文王对赵奢能够在不到一个月就攻下麦丘而且伤亡很少的事迹感到很好奇。赵奢就对他讲了这是赵括的办法,惠文王重赏了赵奢和赵括。
赵奢将行,与赵括语。赵括认为,胡阳乃白起所看重的秦军名将,很会用兵,赵军虽然强劲,但无必胜的把握。凭勇而战,秦军也很勇敢,赵军的胜算只有一半。赵奢问赵括有何想法,赵括说,秦军借韩路攻赵,韩国很担心被秦军顺手牵羊。而秦军连年攻韩,虽然迫使韩国成为他的盟国,但韩国反复无常。此次秦军深入韩境,必定要提防韩国的反叛。秦韩两军实际上是互有顾虑。秦军远道攻赵,利在速战。赵军应让秦韩两军相疑,分散秦军对赵国的注意力。如果让秦军对自己所处的环境感到恐惧,那么秦军就好战胜了。赵军再示之以在武安设防,给秦军造成赵军要以逸待劳迎击秦军的假象,使秦军的注意力转移,然后再火速突袭,秦军可一举歼灭。于是,赵奢一面派人潜入阏与,告诉守阏与的赵军,国内已派大军来救,一个月内必解阏与之围,务要监守。一面选派军中智勇机变之士,潜入阏与附近,先乔装秦军攻击韩军,又乔装韩军攻击秦军,如此反复,使秦韩两军相疑。秦韩两军本来就毫无信任可言,相互狐疑,经赵军的暗中挑拨,渐起摩擦。赵奢西出邯郸,在武安停止前进,命令士卒修筑防御工事,并传令军中,有以军事谏者死,已绝外人窥视其意。军中有一平原君门客言急救阏与,赵奢立斩,从此军中无人敢言救阏与。胡阳遣人冒充阏与使者求见赵奢,被赵括识破,赵奢假说道路险远不好救。
赵括喜谈兵学,自己也著书立说,军中门徒众多。赵奢死后,惠文王赐赵括袭封马服君,军中将领皆尊称赵括为马服子(把赵括是马服君赵奢的儿子作为赵括被称为马服子的解释是错误的)。
惠文王死后,子孝成王即位。齐安平君田单来投,拜为相。
孝成王四年(公元前262年),韩上党(今山西东南部沁水以东地区,含晋城、陵川、高平等地)守将冯亭抵挡不住秦军的进攻,愿把上党献给赵国。赵国接受了,封冯亭为华阳君,令其继续守上党。眼看到手的韩上党归了赵,秦昭王十分恼火。由于赵的插手,秦军暂时停止了对韩上党的进攻。
孝成王六年(公元前260年),秦命左庶长王龁再攻韩上党。赵使廉颇将。廉颇到达赵上党(今山西榆社、和顺、长治等地,南与韩上党相接)时,秦左庶长王龁已攻取韩上党。于是,廉颇驻军长平(今山西高平市北),与秦军相接。
先前,孝成王在议救上党将时,蔺相如举荐廉颇。但田单认为,廉颇本为骑将,善于平原野战,不善于在上党这样的山地环境作战,而且廉颇与秦军交手鲜有胜绩,不如派有在上党地区作战经验,曾经在阏与大破秦军的赵括为将。孝成王再问蔺相如,蔺相如坚持举荐廉颇,而不用赵括。时值蔺相如在赵国用政。
秦军占有韩上党后,王龁坚壁营垒,治军严整,避免与赵军冲突。廉颇治军不严,(这也为赵括临阵换将,使军心大乱埋下了伏笔。)将士争功。四月,裨将茄见秦军安静,以为秦军畏赵,便攻击秦军哨兵。秦军奋力反击,杀死茄,引来廉颇大举攻秦,长平之战爆发了。
六月,秦军陷赵军,取二寨,杀四尉。七月,赵军筑壁垒而守之。秦又攻其垒,取二尉,败其阵,夺西壁垒。廉颇坚壁待秦,但秦军仍能不断蚕食赵军,不断攻破赵军营寨。赵军不利,士卒多有逃亡,廉颇无法制止。赵上党告急。
消息传到赵国,群臣议论纷纷,蔺相如托病。(赵括为什么只会纸上谈兵?还不是蔺相如不给赵括机会。好好的一个朝廷重臣,掌握着选拔人才的重任。而笔试成绩、面试成绩这么优秀,还有战功的赵括---当时用军功受封制,功军是看得了多少敌军首级定,可是赵括一直当的是“军师”,等于是没有战功----后来的汉将李广也是因为没有得敌首级而不能封侯的。正碰上赵国天天打仗这个一个美好的时代,蔺相如却不给他领兵出征的实践机会----赵括从来没有独立为将,多数战功是当“军师”得来的,也就是说没有多少统军经验。他当然只会纸上谈兵了。到了关键时刻才让赵括出场,不败才怪。当然,这只是原因之一。还有更深层的原因。我们下面会说到。)
如果秦军占有赵上党,则完全控制了河东这个战略重地。北上可取赵旧都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向西越过太行山可直接威胁赵国的都城邯郸。由于秦国占据了韩国的上党地区,又将攻破赵的上党,形势对赵国十分不利。群臣中有坚持用廉颇的,有建议用赵括代廉颇的,有建议用田单代廉颇的,还有建议用蔺相如代廉颇的。赵孝成王认为,秦军已占有韩上党,正在蚕食赵上党,固守是守不住的,必须得把秦军赶出上党地区。孝成王准备用赵括为将,但他想听听望诸君乐毅的意见。
乐毅虽然卧病在家,但对外面的形势非常了解。乐毅认为,从秦昭王的战略部署来看,秦赵之间必有一场大决战,而上党地区就是秦赵决战的第一战场。廉颇是一位以勇气闻名的优秀将领,他的长处是能够在短时间内决出胜负的攻坚战和平原野战,而不是像上党战役这样的持久战。蔺相如是一位出色的辩士,带兵打仗不是他所擅长的。大臣建议用蔺相如代廉颇是对他举荐廉颇不力的怨言。田单有在齐国固守即墨,最终反攻燕国光复齐国的经历,是一位可以重用的人。乐毅说如果他不是染有重病,力不能行的话,他愿意为孝成王出征上党,但是不行了。乐毅建议孝成王以赵括代廉颇为上党地区将,以田单为邯郸地区将,调廉颇回来防备燕齐魏趁赵国与秦国在上党决战之机对赵国进行攻击。乐毅进一步解释了这样做的原因。赵括少年即在军中,军事经验丰富,有攻城和野战的经验,而且有在阏与和赵奢大破秦军名将胡阳的盛名,军中敬畏其父子。而且赵括军事理论深厚,赵军将领多从其研习兵学,对他都很佩服,以他为权威,能够服从他的调遣。赵括有其父赵奢之风,治军严整,深念君恩,可以信赖。秦赵上党决战必然是一场巨战,乐毅认为赵国有能力指挥如此巨战的有四个人,赵括、田单、李牧和他本人。(没有廉颇)此时匈奴大举进犯赵国北部边疆,李牧的压力很大,根本无法抽身。而乐毅染病无法出征。田单本是齐国人,到赵国时间不长,虽然高居相位,但群臣仍视其为外人,军中高级将领恐怕多有不服。田单只可坐镇,而不可出征。对于魏冉居陶国对邯郸的巨大威胁,正可以用田单来抵挡。赵括是公室出身,与其父素有威名,是指挥上党战区的最合适人选。乐毅本人虽不能亲自带兵打仗,但无碍于给孝成王当一个好军师。孝成王认为乐毅的见解十分深透,对廉颇、田单和赵括的安排可谓各得其所。于是命赵括为将,率军解救上党。
赵括回家后,准备出征。其母让赵括多向赵王求赐安家。以往赵奢与赵括战胜归来得到赵王的赏赐后,多会分给军中将士,父子二人对钱财并不看重。赵括不解,问其母。括母说,你此次出征,指挥的部队不下百万,赵国的一半军队都听你的调遣,这不能不让赵王担心。而且上党地区自来是天险,足以自立,你手握重兵在此,日久,必然会有人向赵王献谗。秦赵决战,秦国必然是武安君白起与你决战,胜负当在伯仲之间。败则,吾家不存。胜则,冲天之功,必为赵王忌惮。你父子盛名已久,早已遭人嫉妒。你多向赵王求赏,置办家业,替子弟求封;而你须孤身出征,家中子弟尽留邯郸,以此示你恋家必归之意。君王历来不爱贪名的将军,你父亲好廉名,结果群臣对他多有排挤。让你求财自污,实属无奈。如此巨战,实际上已难以分辨胜负,全在评判者的侧重,因而必须要赵王不疑才行。(这个赵孝成王,可是得了父亲赵惠文王的真传,内斗内行,外战外行----当然,经历了赵惠文王在幕后策划的“沙丘之乱”后的赵国,已不是那个赵武灵王时的赵国了----这是那时赵国也不能君臣一心,才有了“沙丘之乱”.....更加困难了。也就是说明面上赵括被长期“雪藏”,是身为权臣的蔺相如从中作梗,更深的原因是权臣和赵国公室的内斗,不过他们的内斗被赵王利用了。这也是平原君赵胜不得志的原因所在----因为他们都是可以威胁赵王王位的人,而且他们还是当年胡服骑射改革的中涌现的少壮派成员---赵括父赵奢就是因为避“沙丘之乱”而出逃燕国的,同去燕国的还有乐毅---这就是为什么乐毅老为赵括说好话的原因,他们是世交。)赵括依其母言。括母又向孝成王贬赵括,劝赵王不要让赵括为将,以此来试探赵王对赵括的任用决心。见赵王用赵括之意已决,便诱赵王许诺无论赵括胜败,与其家人无关。赵王同意了。
赵括到长平后,严明了军纪,对廉颇使用的将领多有裁撤。廉颇好用勇敢军人为将,但多不善谋,不善统御。赵括对赵军进行了一番整顿后,(赵括的毛病出来了,他是临阵所异之帅,本来就军心浮动,他还来个临阵整将,这正是统军经验不足的表象)再与王龁交战,王龁不利。昭王听说赵括已到长平,急调武安君白起。
赵括见秦军的集结与部署大为变动,知道武安君已到军中。
八月,白起见赵括渐收失地,便提出与赵括决战。孝成王命赵括抓住时机,尽快击败白起,再向东解决魏冉。于是,赵括同意决战。
白起在西,赵括在东。在白起西面五十里是很深很宽的沁水,在赵括东面十里是河床很宽但水很浅的丹水。两军南为太行、王屋,为秦军所占,北为太行山脉的几处关隘,分归秦赵。这块矩形战场坐落在上党盆地中。
赵括命令驻守沁水西岸皮牢(今山西翼城东北)的赵军扫除沁水沿岸的秦军,控制沁水,向东与赵括军夹攻白起军。命令驻守晋阳的赵军南下临汾、安邑一线,保护皮牢军,威慑河西空虚的秦国本土。
决战开始了。赵括率军猛击白起军,白起军向西撤退。眼看就要退到沁水东岸了。突然,赵括发现,沁水东岸沿线有秦军的营寨。这是白起命令驻守在沁水东岸光狼(今山西端氏西北)的秦军在一夜之间扎起的营寨。白起军进入背水阵中,拼力死守。赵国的皮牢守军被王龁阻击,没有完成赵括的控制沁水沿岸、东渡夹击白起军的指令。晋阳的守军被秦将司马梗阻击无法南下完成对皮牢军的支援。赵括军虽然屡次冲入秦军背水阵,但在沁水中的秦国战船马上又配合岸上的秦军将进入秦寨的赵军消灭。这些战船是坐镇野王(今河南沁阳)的秦昭王派来的。赵括与白起在沁水东岸进行了一场面对面的消耗战,两军难分胜负。赵括无法消灭白起军,也摆脱不了他们。由于秦军列的是背水阵,赵军突破他们没有意义,突破后,面对的是一条又宽又深的沁水,水面上是秦军的战船。赵括想退回长平,但稍一行动,白起军就死死地缠上来,赵括明白了,白起是要全歼他这支赵军。大军作战,粮食是关键。白起军有沁河上的秦舰补充给养,而赵括军却只能吃随身携带的少量粮食。赵括不得已,命一支赵军断后,掩护大军东撤。但就在快到长平的时候,前方出现了一片营寨,一股数量极大的秦军堵住了归路。这是秦昭王从野王发来的援军,目的在于断赵括的退路和粮道。身后的白起军在消灭了执行掩护任务的赵军后,又攻了上来,与阻断赵括的野王军夹击赵括。摆在赵括面前的路只有越过丹水东撤陵川。赵括撤到丹水河边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本来不深的丹水突然间变得像沁水一样宽,一样深了。没有渡河船只的赵军被突然间变宽的丹河断了最后一条路。原来,丹河里的水是秦昭王从黄河中引来的。丹河中有不少秦军的舰船。丹河东岸有秦王从野王发来的部队,阻击陵川赵军的援救。实际上,陵川的赵军未敢来救。
赵括被秦军死死地围住了。长平、晋阳、皮牢的赵军拼命向赵括靠拢,秦昭王派出的野王军、司马梗军、王龁军也拼命地阻击。整个河东战场的形势是冲与堵,只要秦军有一路被突破,秦军就会满盘皆输。秦昭王让穰侯从陶国对邯郸加紧进攻,使赵国不能抽调兵力援救长平。
赵括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没有粮食。随身携带的少量粮食早已吃光,粮道又被切断。战马也都杀了,可以吃的东西都吃了。最后,赵括不得不下令以军中残、病、弱、老者为食。赵括曾派赵军中英勇果决之士刺白起,白起受伤。在被困了四十六日后,赵括选军中一酷肖自己之人,穿他的铠甲,用他的旗号引一军向晋城(今山西晋城)突袭,而自己引一军向长平突围。秦军射死酷肖赵括者,以为赵括已死。秦军围住赵括军,向赵军喊话,说赵括已死,劝赵军速降。于是,赵括诈降。白起发现,赵军虽降,但仍然不乱,疑是诈降,怕赵军反复。白起想先将赵军解除武装,再尽杀之。便假意接受赵军投。赵括对手下的将领说,赵军并未战败,斗志未懈,白起不会真心受降。秦军的接受投降必然也是假的,秦军在解除赵军武装后,会再攻赵军。赵括打算在秦军受降时,利用与秦军接近的机会,先动手。在受降时,赵军突然向秦军发动袭击,两军再战,死伤无数,赵军终因力竭而败。白起选从长平附近捉到的赵国少年向邯郸报假信,以造成邯郸混乱。邯郸听说赵括投降,大震,秦国混在邯郸的间谍乘机渲染赵军大败的气氛,蛊惑人心。与赵奢赵括不善者请赵王夷灭赵括三族。因赵括母在赵括出征前与赵王有约,孝成王没有食言。田单不信(田单本人是心理战的高手,当年他就是这样玩了乐毅一把),拷问报信的赵国少年,方知这些少年乃外围之人,并非亲眼所见赵括投降。报信人都是秦军不杀,依秦军之言给赵国报信的。田单尽杀少年,使间谍详查长平之战的确实情况。不久,间谍回报田单,赵括是诈降,最终战死。赵括全军战死,虽然损失惨重,但消耗的秦军数量更多。于是,田单稳定赵人心,捕杀蛊惑造谣者。孝成王问望诸君长平之战,乐毅说,赵括虽死而赵军未败。赵括的部署可谓得当,只是赵皮牢、晋阳二军未能完成任务,殊为可惜。赵军虽然损失稍大,但秦军的消耗的人力物力也不相上下,秦赵两强对峙的格局没有改变。赵国的最大损失是失去了赵括。秦军虽然暂时能够占领河东,但已兵力虚弱,必然会被赶走。孝成王厚赠赵括家人,夷陵川守将。(战略上,赵括的战法消耗掉了秦国的大部分兵力。这样,在未来的邯郸之战中,秦国也是只好灰溜溜的退兵而去。也就是说,当时的国际形势,赵国贪上党一郡之地,本来就是棋输一着---是平原君赵胜干的好事;单看邯弹会战,赵国又是先输后赢,而这个先输,就是输在长平之战上。但是没有长平之战对秦军的有生力量的消耗,哪里会来得邯郸会战的小胜。又怎么会在最后使得赵国复得上党。)
赵军全部战死后,白起使人寻找赵括尸,不得,只找到赵括用剑和铠甲。白起极为伤心,以衣冠厚葬,取赵括剑自用。赵括身材长大,美姿仪,矫健多力,人格特出。
战后,白起见秦昭王,论赵括。白起说,我以五十万之众围赵括二十万之军,伤亡过半,才全歼此军,是我用兵以来从未有过的事情。腹中无食,以人充饥而斗志不懈,这是赵括的本领。长平之战,秦军精锐损失过半,优秀将领死伤无数,实际是秦军未胜,赵军未败。唯一的不同是,赵括死了,我还活着。秦昭王说,长平巨战,秦失六十万,赵失七十万,秦可谓小胜。而赵括死,武安君存,可谓大胜。事后,范雎谓秦昭王,长平巨战,大胜的是秦王。秦王笑而不答。三年后,秦昭王五十年(公元前257年),昭王杀白起。秦将郑安平降赵,上党复归赵。
赵括因战败而断送40余万将士性命和赵国前途而成为千古笑柄,其事迹成为成语“纸上谈兵”,不过这对他来说并不公平。
史上另一位赵括:出现在春秋时代“下宫之难”中,是赵朔的弟弟。在这次赵氏家族的劫难中被诛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