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故事一百个字
⑴ 100字左右的爱国小故事
成为第13位粉丝
我来帮帮你吧小朋友
1. 詹天佑为国不计名与利:近代科学先驱、著名工程师詹天佑,在国内一无资本、二无技术、三无人才的艰难局面面前,满怀爱国热情,受命修建京张铁路。他以忘我的吃苦精神,走遍了北京至张家口之间的山山岭岭,只用了500万元、4年时间就修成了外国人计划需资900万元、需时7年才能修完的京张铁路。前来参观的外国专家无不震惊和赞叹。当时,美国有所大学为表彰詹天佑的成就,决定授予他工科博士学位,并请他参加仪式。可是,詹天佑正担负着另一条铁路的设计任务,因而毅然谢绝了邀请。他这种为国家不为个人功名的精神,赢得了国内外的称赞。
2.华罗庚毅然回国:大数学家华罗庚,在“七·七”事变后,从生活待遇优厚的英国回到抗日烽火到处燃烧的祖国,不为金钱和学位,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1950年,他已经成为国际知名的第一流数学家,并被美国伊里诺大学聘为终身教授,但他毅然带领全家回到刚解放的祖国。
3.爱国英雄杨靖宇:杨靖宇21岁参加革命,1940初,他被日军围困,身负重伤,啃不动树皮,只能将棉衣里的棉花和着冰雪吞下去充饥。日军劝降不成,便放乱枪,年仅35岁的杨靖宇壮烈牺牲。残忍的日军剖开他的遗体,当看到他的胃里只有野草和棉絮时,这些被杨靖宇带领的抗日联军弄得焦头烂额的侵略者全呆住了。在冰天雪地的长白山密林中,支撑着杨靖宇与敌人战斗的力量是对祖国的一腔热爱之情。真是厉害!
⑵ 关于爱国的故事100字左右
詹天佑为国不计名与利:近代科学先驱、著名工程师詹天佑,在国内一无资本、二无版技术、三无人才的艰难权局面面前,满怀爱国热情,受命修建京张铁路。他以忘我的吃苦精神,走遍了北京至张家口之间的山山岭岭,只用了500万元、4年时间就修成了外国人计划需资900万元、需时7年才能修完的京张铁路。前来参观的外国专家无不震惊和赞叹。当时,美国有所大学为表彰詹天佑的成就,决定授予他工科博士学位,并请他参加仪式。可是,詹天佑正担负着另一条铁路的设计任务,因而毅然谢绝了邀请。他这种为国家不为个人功名的精神,赢得了国内外的称赞。
⑶ 有没有爱国英雄的故事,少于100个字
陈连升(?—1841)湖北鹤峰人。他出身于行伍,因镇压农民起义有“功”,累擢曾山营参将。1839年在回击英国侵略军制造的官涌武装挑衅中,因功擢三江口副将,调守沙角炮台。1841年1月7日,英军猛攻沙角炮台。他镇定自若,指挥守军多次击退敌人进攻。英军闯入炮台后,他身先士卒,奋勇抵抗,不幸中弹扑地,英勇捐躯。
关天培
关天培(1780—1841),字仲因,号滋圃。江苏山阳(今淮安)人。行伍出身。平时勇于任事,治学练兵注重实效,被称作“干济之才”。1833年署江南提督,1834年任广东水师提督。1839年坚决支持林则徐的禁烟措施,训练水师,修筑炮台,加强战备,曾多次击退英军的进犯。1841年2月25日,英舰18艘向虎门发动进攻,关天培与游击麦廷章在靖远炮台率将士奋勇抵抗。26日下午英军再度发动猛攻,琦善拒发援兵,关天培孤军奋战,受伤数十处,仍亲燃大炮杀敌。最后与守炮台将士四百多人壮烈牺牲。著有《筹海初集》。
定海三总兵
葛云飞(1789—1841),字雨田,又字鹏起,浙江山阴(今绍兴)人,是领导定海保卫战的主要爱国将领。1838年任定海镇总兵。1839年因父死回家守丧。1841年初,英军从定海撤退后,葛云飞奉命进驻定海。安徽寿春镇总兵王锡朋、浙江处州镇总兵郑国鸿也同时奉调率兵进驻定海,与葛云飞协力防守。1841年9月下旬,英军再次进攻定海。葛云飞对所部坚定地说:“贼不足畏,可尽灭也!万一不利,某身为大将,奉天子命镇守斯土,城亡与亡,大义也!当死在此地,不离定海寸步!”9月26日,敌军进攻定海竹山门,葛云飞下令开炮,击断敌船桅,敌军仓皇退去。27日,英军向土城开炮,葛云飞指挥各营开炮猛烈还击,敌人慌忙败退。28日至30日,侵略军向定海竹山门、五奎山进攻,企图登陆,都被葛云飞、王锡朋、郑国鸿击退。于是敌人调集兵力,集中进攻定海,定海守军一共只有四千多人,且武器弹药不足,处境危急,因此,三总兵联名飞书向镇海大营告急。但大营不发救兵。10月1日,英军从小路攻上定海北面的晓峰岭。王锡朋壮烈牺牲。接着英军进攻竹山门,郑国鸿率军誓死抵抗,亲手挥刀杀死侵略军多人后,也英勇牺牲。葛云飞据守在最危险的定海城南土城。王、郑牺牲后,敌人向葛云飞阵地压来。他手执大刀,率二百多名士兵,大呼杀入敌阵,劈死敌军多人。葛云飞全身受伤四十余处,但他仍忍痛奋力砍杀。最后,一颗炮弹击中他的胸部,英勇殉难,二百多名士兵也全部壮烈牺牲。葛云飞、王锡朋和郑国鸿一起被称为“定海三总兵”。葛云飞著有《名将录》、《浙海险要图说》及许多诗文。
裕谦
裕谦(约1795—1841),字鲁山,号舒亭,蒙古镶黄旗人。1817年,他考中进士,1826年任湖北荆州知府。1841年2月,清政府命他为钦差大臣,赴浙江,筹划海防。他支持林则徐抗英,反对伊里布、琦善的投降卖国活动。他揭发伊里布私受英军礼品的劣迹。清政府将伊里布调京审讯,命裕谦为两江总督,仍为钦差大臣,督办江浙军务。10月10日,英军进攻镇江。他率兵英勇抵抗,力战不支,投水自尽,遗著有《裕靖节公遗书》。
陈化成
陈化成(1776—1842),字莲峰,福建同安人。行伍出身,历任水师把总、参将、副将、总兵等职。1830年任福建水师提督。1840年6月,英国侵犯福建,陈化成和闽浙总督邓廷桢一起进行抵抗,击退英军。不久,调任江南提督。他在两江总督裕谦支持下,积极备战。他对部下诸将说:“武臣死于疆场,幸也。汝曹勉之!”1842年6月,英舰驶近吴淞口,两江总督牛鉴欲向英军求和,陈化成坚决反对。16日拂晓,英舰逼近,攻打吴淞口,陈化成坚守西炮台,指挥守军发炮还击,激战两个多小时,击毁击伤敌舰数艘,击毙击伤侵略军多人,使英军不敢正面登陆。这时,守在宝山的两江总督牛鉴,听说陈化成击毁了英舰,以为取胜的机会来了,竟然大摆其总督仪仗,大摇大摆地出来督战。敌人发现后,发炮轰击。牛鉴一听到炮声,吓得面无人色,赶快从轿子里钻出来,丢帽弃靴,混在士兵中乱窜逃命,致使全军溃败。东炮台守将余步云丢弃炮台逃走。敌人乘机集中兵力围攻西炮台,从正面登陆。陈化成腹背受敌,参将周世荣劝陈化成退却。陈化成怒斥周世荣说:“曩谓尔诚,荐拔至是,今尔负我,以致负国”,后周世荣贪生逃跑。时英军蜂拥登岸,弹如雨下,陈化成负伤多处,仍英勇抵抗,最后和八十多名兵士一起,壮烈牺牲。
海龄
海龄(?—1842),满洲镶白旗人。1841年他任京口副都统。1842年7月,英军7000人在海军配合下,进攻镇江。参赞大臣齐慎和湖北提督刘允孝率军守卫城外各山高地。海龄率旗兵1000人和青州兵600人守城垣。镇江守军不畏强敌,奋勇抗英。21日,英军登陆,攻占城外高地,炸破西口入城。他督率部众与侵略军展开巷战,终因寡不敌众,全军覆没。城陷后,海龄自缢殉国。
⑷ 邓稼先的爱国故事 100多字
邓稼先的爱国故事:
抱着学更多的本领以建设新中国之志,邓稼先于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
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这位取得学位刚9天的"娃娃博士"毅然放弃了在美国优越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回到了一穷二白的祖国。
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在北京外事部门的招待会上,有人问他带了什么回来。
他说:"带了几双眼下中国还不能生产的尼龙袜子送给父亲,还带了一脑袋关于原子核的知识。" 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1953年,他与许鹿希结婚,许鹿希是五.四运动重要学生领袖、是后来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许德珩的长女。
1956年,邓稼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4)爱国故事一百个字扩展阅读:
邓稼先的主要成就:
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被称为“两弹元勋”。
在原子弹、氢弹研究中,邓稼先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完成了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
他自1958年开始组织领导开展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对原子弹的物理过程进行大量模拟计算和分析,从而迈开了中国独立研究设计核武器的第一步,领导完成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前的爆轰模拟试验。
原子弹试验成功后,立即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组织领导并亲自参与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试验工作。
邓稼先不仅注重科技实验,还格外注重对科学理论的及时梳理和总结。邓稼先和周光召合写的《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理论研究总结》,是一部核武器理论设计开创性的基础巨著,它总结了百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这部著作不仅对以后的理论设计起到指导作用,而且还是培养科研人员入门的教科书。
邓稼先对高温高压状态方程的研究也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了培养年轻的科研人员,他还写了电动力学、等离子体物理、球面聚心爆轰波理论等许多讲义,即使在担任院长重任以后,他还在工作之余着手编写“量子场论”和“群论”。
学术理论:
他的教育模式新颖,不拘一格,认为教育是国家兴旺之根本,是国家富强之根基。教育思想灵活,兼容并包,不因学术争议而排斥,广泛吸收各家所长。“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他主张教育应注重学生,反对呆板僵化。
他还提倡美育、健康教育、人格教育等新的教育观念。
蔡元培认为:教育之于社会,有二大基本功能:一在引领,所谓“教育指导社会,而非随逐社会也”;二在服务,“就是学校里养成一种人才,将来进社会做事”,或者“就是学生或教育一方面讲学问,一方面效力社会”。
思想自由 兼容并包:
蔡元培为人宽厚、恻隐为怀,对中国社会及陋俗有透彻观察;两度游学欧洲、亲炙文艺复兴后的科学精神及法国大革命后的思潮。他提倡民权与女权,倡导自由思想,致力革除“读书为官”的旧俗,开科学研究风气,重视公民道德教育及附带的世界观、人生观、美学教育。
民族学研究:
蔡元培先生在教育和美学方面的贡献有目共睹,但在民族学方面的贡献却鲜为人知。蔡元培在自写年谱中称,自己的梦想之一就是写一本《比较民族学》,“以研究民族学终老”。
教育独立思想:
“教育独立”作为一种思潮,萌发于“五四”之前,发展兴盛于20世纪20年代。由于军阀混战,经济凋敝,北洋政府又不重视教育,国家预算中教育经费比例极低,如1920年前后国家预算中教育经费仅占1.2%左右。
仅此有限的预算内经费还常被侵占挪用,也不能如数到位,导致教育经费奇绌,教育事业陷于难以为继的程度。
蔡元培一贯视教育为救国的基本途径,推崇思想、学术自由,加之身为北京大学校长,对政府官僚掣肘、摧残教育有深切的感受,因此是教育独立的积极倡导和支持者,并从理论上加以引导。
1922年3月,他在《新教育》上发表了《教育独立议》一文,阐明教育独立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成为教育独立思潮中的重要篇章。
⑸ 爱国人物的故事100个字的
大数学家华罗庚抄,在“七七”事变后,从生活待遇优厚的英国回到抗日烽火到处燃烧的祖国,不为金钱和学位,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1950年,他已经成为国际知名的第一流数学家,并被美国伊里诺大学聘为终身教授,但他毅然带领全家回到刚解放的祖国。
⑹ 中国的爱国的名人故事100字
1、詹天佑为国不计名与利:近代科学先驱、著名工程师詹天佑,在国内一无资本、二无技术、三无人才的艰难局面面前,满怀爱国热情,受命修建京张铁路。他以忘我的吃苦精神,走遍了北京至张家口之间的山山岭岭,只用了500万元、4年时间就修成了外国人计划需资900万元、需时7年才能修完的京张铁路。前来参观的外国专家无不震惊和赞叹。当时,美国有所大学为表彰詹天佑的成就,决定授予他工科博士学位,并请他参加仪式。可是,詹天佑正担负着另一条铁路的设计任务,因而毅然谢绝了邀请。他这种为国家不为个人功名的精神,赢得了国内外的称赞。
2、华罗庚毅然回国:大数学家华罗庚,在“七·七”事变后,从生活待遇优厚的英国回到抗日烽火到处燃烧的祖国,不为金钱和学位,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1950年,他已经成为国际知名的第一流数学家,并被美国伊里诺大学聘为终身教授,但他毅然带领全家回到刚解放的祖国。
3、郑成功收复台湾:早在1624年,荷兰殖民主义就派兵侵占了我国领土台湾,实行了极端野蛮残酷的统治,台湾人民英勇地同侵略者进行斗争。1661年,在东南沿海领导抗清斗争的郑成功,率领战船350多艘,将士25000多人,包围了台湾,经过9个月的激战,荷兰总督被迫签订投降书,带领残兵败将,灰溜溜地滚出台湾。台湾又回到祖国怀抱。
4、爱国英雄杨靖宇:杨靖宇21岁参加革命,1940初,他被日军围困,身负重伤,啃不动树皮,只能将棉衣里的棉花和着冰雪吞下去充饥。日军劝降不成,便放乱枪,年仅35岁的杨靖宇壮烈牺牲。残忍的日军剖开他的遗体,当看到他的胃里只有野草和棉絮时,这些被杨靖宇带领的抗日联军弄得焦头烂额的侵略者全呆住了。在冰天雪地的长白山密林中,支撑着杨靖宇与敌人战斗的力量是对祖国的一腔热爱之情。
5、华罗庚回国:1950年,数学家华罗庚放弃在美国的终身教授职务,奔向祖国。归途中,他写了一封致留美学生的公开信,其中说:“为了抉择真理,我们应当回去;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为了为人民服务,我们应当回去;就是为了个人出路,也应当早日回去,建立我们工作的基础,为我们伟大祖国的建设和发展而奋斗。”回国后,华罗庚进行应用数学的研究,足迹遍布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用数学解决了大量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被称为“人民的数学家”。
一,朱自清是清华大学教授,著名的文学家。抗日战争结束后,美国政府一方面支持蒋介石发动内战,一方面又利用签定条约的办法在中国获取了许多特权,还加紧武装战败国日本,对中国重新造成威胁。当时社会上物价飞涨,物品奇缺,很多人在饥饿和死亡线上挣扎。人民对美国和国民党政府十分不满,反抗的呼声越来越高。美国为了支持蒋介石,就运来一些面粉,说要“救济”中国人,好让中国人“感谢”美国,不反对它。
朱自清看透了美国的用心,认为美国的救济是对中国人的侮辱。他和一些学者一起,在一份宣言上庄重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那份宣言表示,坚决拒绝美国的“援助”,不领美国的面粉。当时,朱自清正患严重的胃病,身体非常瘦弱,体重还不到40公斤,经常呕吐,甚至整夜不能入睡。拒领救济粉意味着每月生活费要减少600万法币,生活更加困难。可是为了维护中国的尊严,他坚决拒绝那些别有用心的“赏赐”。他在日记中写道:“坚信我的签名之举是正确的。因为反对美国武装日本的政策,要采取直接的行动,就不应逃避自己的责任。”
两个月后,朱自清因贫病交加,不幸去世。他宁肯挨饿而死,也不肯领带侮辱性的“救济”,表现了一个中国人应有的尊严。PJE中国儿童资源网
二,华罗庚1950年,数学家华罗庚放弃在美国的终身教授职务,奔向祖国。归途中,他写了一封致留美学生的公开信,其中说:“为了抉择真理,我们应当回去;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为了为人民服务,我们应当回去;就是为了个人出路,也应当早日回去,建立我们工作的基础,为我们伟大祖国的建设和发展而奋斗。”回国后,华罗庚进行应用数学的研究,足迹遍布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用数学解决了大量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被称为“人民的数学家”。
⑺ 100字的爱国事例
文天祥宁死不屈
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兵败被俘,坐了三年土牢,多次严辞拒绝了敌人的劝降。一天,元世祖忽必烈亲自来劝降,许以丞相之职,他毫不动摇,反而斩钉截铁地说:“唯有以死报国,我一无所求。”
临刑前,监斩官凑近说:“文丞相,你现在改变主意,不但可免一死,还依然可当丞相。”文天祥怒喝道:“死便死,还说什么鬼话!”
文天祥面向南方慷概就义了,给世人留下一首撼人心弦的《正气歌》。
陈天华遥寄血书
革命家陈天华,在日本留学时,听到沙俄军队侵占满洲,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又要同沙俄私订丧权辱国条约的消息后,他悲愤欲绝,立即在留学生中召开拒俄大会,组织拒俄义勇军,准备回国参战。
回到宿舍后,咬破自己手指,以血指书写救国血书,在血书里陈述亡国的悲惨 ,当亡国奴的辛酸,鼓舞同胞起来战斗……他一连写了几十张,终因流血过多而晕倒,可嘴里还在不停地咸:“救国!救国!”
别人把他救醒后,他坚持把血书一份一份装入信封,从万里迢迢的日本寄回国内。读到的人无不感动。
3
吴玉章维护国家尊严
老革命家吴玉章,年轻时东渡日本留学。1904年元旦,因清朝末年中国贫弱,日本帝国看不起中国,在悬挂的万国旗中,故意不挂中国国旗。为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尊严,吴玉章挺身而出,代表留日学生向学校当局严正提出:必须立即向中国学生道歉并纠正错误,否则,就要举行罢课和绝食以示抗议。
学校当局在中国爱国留学生的强大压力下,只得认错道歉。
4
杨靖宇献身抗日
民族抗日英雄杨靖宇曾担任“南满抗日联军”司令,从1934年一直到1940年沙场献身为止。在艰苦征战的六年中,他身先士卒地在白山黑水、林海雪原里打击日寇。面对敌人的重兵围剿,杨靖宇率部顽强战斗,使敌人坐卧不安,惶惶不可终日。日酋对他又怕又恨,调集重兵围困。有人劝杨靖宇投降,他斩钉截铁地说:“不,我有我的信念。”最后,弹尽粮绝,杨靖宇在打完最后一颗子弹后壮烈牺牲。敌人残忍地用刺刀剖开他的肚子,杨靖宇肚里没有一粒米,有的只是树皮、草根和棉絮
⑻ 古代爱国人物的故事100字
1、
詹天佑为国不计名与利:近代科学先驱、著名工程师詹天佑,在国内一无资本、二无技术、三无人才的艰难局面面前,满怀爱国热情,受命修建京张铁路。
他以忘我的吃苦精神,走遍了北京至张家口之间的山山岭岭,只用了500万元、4年时间就修成了外国人计划需资900万元、需时7年才能修完的京张铁路。
前来参观的外国专家无不震惊和赞叹。当时,美国有所大学为表彰詹天佑的成就,决定授予他工科博士学位,并请他参加仪式。
可是,詹天佑正担负着另一条铁路的设计任务,因而毅然谢绝了邀请。他这种为国家不为个人功名的精神,赢得了国内外的称赞。
2、
华罗庚毅然回国:大数学家华罗庚,在“七·七”事变后,从生活待遇优厚的英国回到抗日烽火到处燃烧的祖国,不为
金钱和学位,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1950年,他已经成为国际知名的第一流数学家,并被美国伊里诺大学聘为终身教授,
但他毅然带领全家回到刚解放的祖国。
3、
郑成功收复台湾:早在1624年,荷兰殖民主义就派兵侵占了我国领土台湾,实行了极端野蛮残酷的统治,
台湾人民英勇地同侵略者进行斗争。1661年,在东南沿海领导抗清斗争的郑成功,率领战船350多艘,将士25000多人,
包围了台湾,经过9个月的激战,荷兰总督被迫签订投降书,带领残兵败将,灰溜溜地滚出台湾。台湾又回到祖国怀抱。
4、
爱国英雄杨靖宇:杨靖宇21岁参加革命,1940初,他被日军围困,身负重伤,啃不动树皮,只能将棉衣里
的棉花和着冰雪吞下去充饥。日军劝降不成,便放乱枪,年仅35岁的杨靖宇壮烈牺牲。残忍的日军剖开他的遗体,
当看到他的胃里只有野草和棉絮时,这些被杨靖宇带领的抗日联军弄得焦头烂额的侵略者全呆住了。在冰天雪地
的长白山密林中,支撑着杨靖宇与敌人战斗的力量是对祖国的一腔热爱之情。
5、
华罗庚回国:1950年,数学家华罗庚放弃在美国的终身教授职务,奔向祖国。归途中,他写了一封
致留美学生的公开信,其中说:“为了抉择真理,我们应当回去;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为了为
人民服务,我们应当回去;就是为了个人出路,也应当早日回去,建立我们工作的基础,为我们伟大祖国
的建设和发展而奋斗。”回国后,华罗庚进行应用数学的研究,足迹遍布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用数学
解决了大量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被称为“人民的数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