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励志故事简报
㈠ 关于爱因斯坦的故事 要简短的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Einstein,1879年3月14日—1955年4月18日),出生于德国符腾堡王国乌尔姆市,毕业于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犹太裔物理学家。
爱因斯坦1879年出生于德国乌尔姆市的一个犹太人家庭(父母均为犹太人),1900年毕业于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入瑞士国籍。1905年,获苏黎世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爱因斯坦提出光子假设,成功解释了光电效应,因此获得1921年诺贝尔物理奖,1905年创立狭义相对论。
1915年创立广义相对论。1955年4月18日去世,享年76岁。
爱因斯坦为核能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开创了现代科学技术新纪元,被公认为是继伽利略、牛顿以来最伟大的物理学家。1999年12月26日,爱因斯坦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世纪伟人”。
(1)爱因斯坦励志故事简报扩展阅读
爱因斯坦生平的主要成就:
1、狭义相对论的创立
早在16岁时,爱因斯坦就从书本上了解到光是以很快速度前进的电磁波,与此相联系,他非常想探讨与光波有关的所谓以太的问题。以太这个名词源于希腊,用以代表组成天上物体的基本元素。
2、广义相对论的建立
1905年,爱因斯坦发表了关于狭义相对论的第一篇文章后(即《论动体的电动力学》),是德国物理学的权威人士普朗克注意到了他的文章,认为爱因斯坦的工作可以与哥白尼相媲美,正是由于普朗克的推动,爱因斯坦也受到了学术界的注意。
3、光电效应
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光子假设,成功解释了光电效应,因此获得1921年诺贝尔物理奖。光照射到金属上,引起物质的电性质发生变化。这类光变致电的现象被人们统称为光电效应(Photoelectric effect)。
4、能量守恒
E=mc²,物质不灭定律,说的是物质的质量不灭;能量守恒定律,说的是物质的能量守恒。
5、宇宙常数
爱因斯坦在提出相对论的时候,曾将宇宙常数(为了解释物质密度不为零的静态宇宙的存在,他在引力场方程中引进一个与度规张量成比例的项,用符号Λ表示。该比例常数很小,在银河系尺度范围可忽略不计。只在宇宙尺度下,Λ才可能有意义,所以叫作宇宙常数。
㈡ 爱因斯坦的感人故事 急需
爱因斯坦小时候的故事
一个天才的童年,总会有些超乎寻常的故事。爱因斯坦刚出生时,后脑大得不同一般,
而且头骨呈棱角形,头骨的这种异状,后来永久性地成为爱因斯坦的特征。爱因斯坦的母亲
曾为头胎儿子的异样头骨而受惊,爱因斯坦的祖母看到孙子,也低声嘀咕:“太重了!太重
了!”她不是说孙子的体重,而是孙子大而怪的头形让她不安,一个弱小的身躯,如何支撑
得住这个硕大的脑袋?她们当然还不曾意识到:就是这个大而怪的头脑,将滋生出多么伟大
的意识。 当然,童年时代的爱因斯坦还不可能向世人解释自己个性的内涵。他独来独往,时常故 意躲开小伙伴、同学,即使同亲人在一起,他也只是一个沉默的听众。谁要是破坏了他独处的心境,一向沉静的他会突然爆发出激烈的情绪。爱因斯坦的妹妹后来回忆说:“每逢那样的时刻,他会变得脸色苍白,鼻尖发白,不能自制。”有几次,爱因斯坦竟向比自己小2岁 的妹妹扔东西,大发脾气。爱因斯坦5岁时,父母为他请了一个家庭女教师。第一次上课时,爱因斯坦大概发现自己将失去自由的个人世界,又一次大发脾气,向老师扔椅子以示抗议,爱因斯坦的父母只好结束这第一次还未开始的教育。不爱和人交往的小爱因斯坦偏喜爱 那些需要耐心和坚韧的游戏,比如用薄薄的纸片搭房子,不成功绝不罢休。
对于童年的爱因斯坦来说,独立的个性还只是一只“空筐”,它需要充实精神、文化的
内涵。第一个装进这只“空筐”的是什么?是音乐。爱因斯坦3岁的时候,一天,母亲波林
坐在钢琴旁,轻轻地抚弄琴键,优美动听的旋律像潺潺溪水,从她的手指下流出。忽然,她
觉得背后有人,她回头一看,小爱因斯坦正歪着脑袋,全神贯注地倾听美妙的乐声。年轻的
母亲高兴了,她说:“瞧你一本正经的,像个大教授!哎,亲爱的,怎么不说话呀?”爱因
斯坦没有回答,他只有3岁,还无法说清激起心灵感应的音乐到底是什么,他那对亮晶晶
的、棕色的大眼睛中却又分明闪烁着快乐的光辉。琴声又响了,是贝多芬的奏鸣曲。小爱因
斯坦迈着摇晃的步子,无声地扑向一个新的世界,那里只有美丽、和谐和崇高。 不爱说话的小爱因斯坦对音乐入迷了,6岁起练习拉小提琴。几年后,爱因斯坦唯一的消遣就是音乐,在母亲的伴同下,他很快就能演奏莫扎特和贝多芬的奏鸣曲了。
按爱因斯坦的心理气质而言,如果他出生在文艺复兴时期,历史或许把他造就成为一个
杰出的艺术家,但在19世纪末的德国,一种以科学发明去探索未知世界的热潮正在兴起。
各种科学发明以前所未有的声、光、电、化迅速改变着人们的感官世界,各种技术上的新鲜
玩意给新一代人带来无穷的趣味,并吸引着他们兴趣,激起他们的求知欲。
科学之光普照着大地,也照亮了小爱因斯坦成长的道路。爱因斯坦上学前的一天,他生
病了,本来沉静的孩子更像一只温顺的小猫,静静地蜷伏在家里,一动也不动。父亲拿来一
个小罗盘给儿子解闷。爱因斯坦的小手捧着罗盘,只见罗盘中间那根针在轻轻地抖动,指着
北边。他把盘子转过去,那根针并不听他的话,照旧指向北边。爱因斯坦又把罗盘捧在胸
前,扭转身子,再猛扭过去,可那根针又回来了,还是指向北边。不管他怎样转动身子,那
根细细的红色磁针就是顽强地指着北边。小爱因斯坦忘掉了身上的病痛,只剩下一脸的惊讶
和困惑:是什么东西使它总是指向北边呢?这根针的四周什么也没有,是什么力量推着它指
向北边呢?
爱因斯坦67岁时仍然为童年时的“罗盘经历”感慨万千。
他在《自述》中说:
“当我还是一个四、五岁的小孩,在父亲给我看一个罗盘的时候,就经历过这种惊奇。
这只指南针以如此确定的方式行动,根本不符合那些在无意识的概念世界中能找到位置的事
物的本性的(同直接‘接触’有关的作用)。我现在还记得,至少相信我还记得,这种经验
给我一个深刻而持久的印象。我想一定有什么东西深深地隐藏在事情后面。凡是人从小就看
到的事情,不会引起这种反应;他对于物体下落,对于风和雨,对于月亮或者对于月亮会不
会掉下来,对于生物和非生物之间的区别等都不感到惊奇。”
显然,人们经验认为“空虚”的空间存在一种什么东西,一种什么力量,迫使着物体朝
特定的方向运动。这件偶然小事虽微乎其微,并发生在爱因斯坦成为科学家之前很久的时间
里,但这次奇特的经历却对他后来的科学思考与研究极为重要。后来,“场”的特性和空间
问题是那样强劲地吸引着这位物理学家。在广义相对论中,爱因斯坦终于天才地解决了这些
儿童时代就萌发出来的困惑。不过在当时,它们还只是以朴质的本来面貌显现在他的眼前。
小小的罗盘,里面那根按照一定规律行动的磁针,唤起了这位未来的科学巨匠的好奇心
——探索事物原委的好奇心。而这种神圣的好奇心,正是萌生科学的幼苗。
爱因斯坦,一个四五岁时还不会说话的孩子,却在12岁时证明了毕达哥拉斯定理;他曾被老师视为“笨蛋”学生,竟在一夜之间成为世界名人;他是专利局的小职员,却发现了相对论,成为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又一个犹太人;他把全身心献给了宇宙和人类,两个妻子先后离他而去……他一生充满坎坷和奇迹,却为全世界带来欢乐和进步。
他是举世公认的科学圣人,人类历史上智慧最杰出的天才,被人们成为“二十世纪的哥白尼”。在科学史上,只有伽利略与牛顿可与之比肩,然而却没有谁比得上他那无私的胸怀,深邃的思想,高尚的情操和感人的魅力
故事一:儿子和爸爸
有一天,爱德华问他爸爸爱因斯坦。
“爸爸,你为什么这么出名啊?”
爱因斯坦哈哈笑了,他拿过孩子正在玩的大皮球,意味深长地说:
“你看,有一只瞎眼的甲虫在这个球上爬行,他不知道自己所走的路是弯曲的,幸运的是爸爸知道."
故事二:特别的书签
爱因斯坦有一次用一张1500美元的支票做书签,竟把这本书遗失了。另一个故事是他在一家餐馆忘记带眼镜,他请侍者念一念菜单,结果侍者满含委屈地说:“先生,我可不是没有受过教育的."
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小时候在课堂上做手工,老师要求每个学生做一只鸭子。全班学生纷纷把做出来的鸭子交给老师并得到老师的夸奖。唯有爱因斯坦迟迟才交他的手工活,老师看过之后高高举起,用嘲笑的口气对全班同学说:“谁见过世界上比这更丑的鸭子吗?”
全班同学哄堂大笑。爱因斯坦站起来大声说:“有,同学们。”他从抽屉里拿出一只更丑的小鸭子高高举起,“那就是我第一次做的鸭子!”
故事读后请思考一下:
若爱因斯坦若因老师和同学的嘲笑而自卑,永远抬不起头,他能成为一代科学家吗?
爱因斯坦小的时候,是一个被人看不起的学生。他常常提出一些怪问题。如指南针为什么总指向南方?什么是时间?什么是空间?别人都以为他是个傻子。当爱因斯坦毕业的时候,他的父亲找到校长,不好意思地问道:“我的孩子,他将来从事什么职业会有出息呢?”校长回答说:“您的孩子,将来从事什么职业都一样没出息。”
有一次,他的母亲带他到郊外玩,别的亲友家的孩子,一个个欢蹦乱跳,有的爬山,有的游泳,唯有爱因斯坦默默的坐在河边,凝视着湖面。这时,亲友们悄悄的走到他母亲身边,不安的问道:“小爱因斯坦为什么总是一个人对着湖面发呆?是不是神经有毛病啊?还不趁早带他到医院看看!”爱因斯坦的母亲十分自信的对他们讲:“我的儿子没有任何毛病,你们不了解,他不是在发呆,而是在沉思,在想问题,他将来一定是了不起的大学教授!”
爱因斯坦16岁的时候,整日和一群调皮贪玩的孩子在一起玩耍,导致几门功课不及格。在一个周末的早晨,他又拿着鱼竿准备去钓鱼。父亲拦住了他,心平气和的对他说:“爱因斯坦,你整日贪玩,功课不及格,我和你母亲很为你的前途担忧。”
“有什么可担忧的?杰克和罗伯特他们也没及格,不照样去钓鱼么?”
“孩子,你千万不能这么想。”父亲关爱的看着爱因斯坦说:“在我们故乡流传着这样一个寓言,我希望你能认真的听一听。”
“有两只猫在屋顶上玩耍。一不小心,一只猫抱着另一只猫掉到了烟囱里。当两只猫从烟囱里爬出来的时候,一只猫的脸上沾满了黑烟,而另一只猫的脸上干干净净。干净的猫看到满脸黑灰的猫,以为自己的脸也一定又脏又丑,便很快跑到河边洗了脸。而黑猫看见干净的猫,以为自己的脸也是干干净净的,就大摇大摆的到街上闲逛去了。”
“爱因斯坦,谁也不能成为你的镜子,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镜子。拿别人做自己的镜子,天才也许会照成傻瓜。”
爱因斯坦听后,羞愧的放下鱼竿,回到了自己的小屋。从此,爱因斯坦时常拿自己作镜子来审视和映照自己,并不断的自我暗示:“我是独一无二的!我会做得更好!”这就是爱因斯坦之所以成为爱因斯坦的原因。
㈢ 关于爱因斯坦的励志故事
1、爱因斯坦小时候十分贪玩。他的母亲常常为此忧心忡忡,再三告诫他应该怎样怎样,然而对他来讲如同耳边风。这样,一直到16岁的那年秋天,一天上午,父亲将正要去河边钓鱼的爱因斯坦拦住,并给他讲了一个故事,正是这个故事改变了爱因斯坦的一生。故事是这样的:
“昨天,”爱因斯坦父亲说,“我和咱们的邻居杰克大叔清扫南边工厂的一个烟囱。那烟囱只有踩着里边的钢筋踏梯才能上去。你杰克大叔在前面,我在后面。我们抓着扶手,一阶一阶地终于爬上去了。下来时,你杰克大叔依旧走在前面,我还是跟在他的后面。
后来,钻出烟囱,我发现一个奇怪的事情:你杰克大叔的后背、脸上全都被烟囱里的烟灰蹭黑了,而我身上竟连一点烟灰也没有。”爱因斯坦的父亲继续微笑着说:“我看见你杰克大叔的模样,心想我肯定和他一样,脸脏得像个小丑,于是我就到附近的小河里去洗了又洗。
而你杰克大叔呢,他看见我钻出烟囱时干干净净的,就以为他也和我一样干净呢,于是就只草草洗了洗手就大模大样上街了。结果,街上的人都笑痛了肚子,还以为你杰克大叔是个疯子呢。”爱因斯坦听罢,忍不住和父亲一起大笑起来。父亲笑完了,郑重地对他说。
“其实,别人谁也不能做你的镜子,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镜子。拿别人做镜子,白痴或许会把自己照成天才的。”爱因斯坦听了,顿时满脸愧色。爱因斯坦从此离开了那群顽皮的孩子们。他时时用自己做镜子来审视和映照自己,终于映照出生命中的熠熠光辉。
盲目地与别人相比较,以为自己比身边的人聪明就满足了,或者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就沮丧了。这多么愚蠢啊!每一个人都有其不同的人生目标和生活方式,自己才是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最可靠的人生向导。
2、在爱因斯坦的童年时,还有一件非常值得一提的事。一天傍晚,下班回来的赫尔曼先生一踏进家门,就对着爱因斯坦的房间大声喊:“阿尔伯特,快来看看爸爸给你买什么礼物啦!”正在专心练琴的爱因斯坦一听“礼物”两个字,便立即兴高采烈地从房间里跑了出来。
只见爸爸从他的包里取出一个纸盒,然后小心翼翼地慢慢打开它。爱因斯坦好奇地接过来一看,里面装的是一个圆圆的、像大个儿怀表一样的东西。只是这个“大怀表”的四周除了均匀的刻度,还相对写了四个字母:N、S、E、W。它与怀表更大的不同之处还在于它只有一个指针。
它正在不停地左右摇摆。“这是什么呀?是不是一块手表啊?可是,上面似乎多了点东西。”爱因斯坦惊疑地问爸爸。“听我给你讲啊,它不是表,表是用来计时的,而有了这个东西,你就可以知道方位了,它是用来确定方向的。”父亲耐心地做起了讲解员。
当爱因斯坦发现这个罗盘有如此神奇时,眼睛便开始发亮。现在,这罗盘奇妙的功能已使爱因斯坦爱不释手了。他拿着罗盘不停地晃动,不管怎样摇动,磁针总是指向一个方向——北方。“磁针为什么总是指向北方呢?”爱因斯坦望着神奇的罗盘,像是自言自语地说。
“这是因为我们所住的地球,有一种磁力,这种磁力将磁针引向北方了。”爸爸听了爱因斯坦的话后,耐心地解释道。“这种磁力到底是在地球的什么地方呢?”“可以说,整个地球到处都有。”以后,一连几天,爱因斯坦常常双手捧着那个小小的罗盘发愣。
他不断地尝试着把它翻转,或是缓缓地转动方向,可无论他怎么做,那个小指针始终指着北方。他知道,这是那个看不见、摸不着的地球磁场在起作用呢。他想和那个小指针一起感受这个地球磁场,指针依旧指着北方,而他自己却什么也没有感受到。
3、1952年11月8日,以色列驻美国大使向爱因斯坦转交了以色列总理本·古里安的信,正式提请这位科学家为以色列共和国总统候选人。在一般人看来,能够成为一国之“君”,君临天下,是做梦都不敢想的天大好事,可谓荣耀之极。可爱因斯坦的态度却出人意料,他毫不犹豫地拒绝了。
在解释拒绝的原因时,他十分诚恳地说:“关于自然,我了解一点;关于人,我几乎一点都不了解。我这样的人,怎么能担任总统呢?说实话,方程对我来说更重要些,因为政治是当前的,而方程却是永恒的。我一生都在与客观物质打交道,既没有天生的才智。
也无处理行政事务和人际关系的经验,所以本人不是当总统的料。”可以设想,假如爱因斯坦那时当了总统,我们这个世界上还会有那个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吗?相对论的诞生,使人们发现了时间旅行的奥秘、原子裂变的巨大能量、宇宙的起源和终结、黑洞和暗能量等奇妙现象。
可以说,几乎所有的奥秘都隐藏在他的相对论——几行简单的公式中。2005年,是爱因斯坦发表相对论100周年,德国把这一年叫“爱因斯坦年”。德国人希望通过纪念爱因斯坦发表相对论100周年,为更多具有创新意识的青年思想家和科学家提供创新的氛围和环境。
爱因斯坦用他相对论的公式(E=MC2)改变人类已经100年了,而且现在还在改变着。
4、爱因斯坦小的时候,有一次上手工课,他想做一只小木凳。下课铃响了,同学们争先恐后拿出自己的作品,交给了漂亮又严厉的女教师。爱因斯坦没有拿出自己的作品,急得满头大汗。女教师宽厚地望着这个数学、几何方面非常出色的男孩,相信他能交上一件好作品。
第二天,爱因斯坦交给女教师的是一个制作得很粗糙的小板凳,一条凳腿还钉偏了。满怀期望的女教师十分不满地对全班同学说:“你们有谁见过这么糟糕的凳子?”同学们窃笑着纷纷摇头。老师又看了爱因斯坦一眼,生气地说:“我想,世界上不会再有比这更坏的凳子了。”教室里一阵哄笑。
爱因斯坦脸上红红的,他走到老师面前,肯定地对老师说:“有,老师,还有比这更坏的凳子。”教室里一下子静下来,大家都迷惑不解地望着爱因斯坦。他走回自己的座位,从书桌下拿出两个更为粗糙的木板凳,说:“这是我第一次和第二次制作的,刚才交给老师的是第三个木板凳。
虽然它并不使人满意,可是比起前两个总要强一些。”这回大家都不笑了,女教师向爱因斯坦亲切又深思地点着头,同学们也向他投去敬佩和赞许的目光。这个小故事让我们看到爱因斯坦的韧性,在他不满意自己的小板凳的时候,他又再次投入制作。
他一共制作了三个小板凳,最后的一个比前两个要好一些。在制作小板凳的过程中,爱因斯坦表现了他对自己的态度,那就是无论做任何事,他都要力求做好,完全释放自己的能量,不满足已有的成绩,让自己的潜能充分发挥。
5、爱因斯坦小时候并不活泼,三岁多还不会讲话,父母很担心他是哑巴,带他去给医生检查。还好小爱因斯坦不是哑巴可是直到九岁时讲话还不很通畅,所讲的每一句话都必须经过吃力但认真的思考。小爱因斯坦是一个诚实的孩子,从不做违心的或骗人的事。为此,他受到同学们的讥笑。
给他起了一个绰号叫“诚实的约翰”。普通孩子喜欢玩带有竞争性的游戏,可是他却不喜欢参加。孩子喜欢打仗的游戏,喜欢看士兵操练,但是他却从小到大不喜欢任何和军事有关的东西。他是一个不想看到人类互相残杀的和平主义者。爱因斯坦家的住房周围有花园。
他经常一个人长时间地蹲在花园角落的灌木丛里,用手抚摩着小叶片或者凝视着匆匆跑动的蚂蚁。他很小就喜欢冥想,想了解大自然的奥秘。一次,在依萨尔河岸野餐时,一位亲戚说,小爱因斯坦很严肃,当其他的孩子都在互相玩耍、逗乐时。他却独自坐着看湖的对岸。
母亲玻琳深情的为自己的孩子辩护:“他是沉静的,因为他在思索。等着吧,总有一天他会成为一个教授!”那位亲戚感到可笑,但也理解母亲的心情。教授!在人们的心目中,只有那些聪敏的人才有可能得到这个荣誉的称号,这个连话都说不好的笨孩子能成为一个教授吗?
㈣ 爱因斯坦的人生故事
【著作】
《关于光的产生和转化的一个启发性观点》
《分子大小的新测定方法》
《热的分子运动论所要求的静液体中悬浮粒子的运动》《论动体的电动力学》
《物体的惯性同它所含的能量有关系吗?》
《狭义相对论》
《广义相对论》
爱因斯坦曾是炒股高手
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以相对论闻名于世,但鲜为人知的是,这位科学界泰斗其实也是一位成功的股市投资者。最新解密的历史档案显示,在不到20年的时间内,他和他的财务顾问竟然让其数千美元的股票升值到了25万美元!
据报道,一张由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本人亲笔签名的股权证明书日前在柏林拍出约3.4万美元的高价,此股权证明书是在美国被发现的。该股票显示,爱因斯坦所持有的60只“五月百货商店”的股票在短短6年后价值翻了一番。但众所周知,爱因斯坦是位理想主义者和和平主义者,对于金钱从来不太在意。
爱因斯坦看待钱财相当淡薄,他曾说:“金钱只能用于满足私欲,并且常常被其拥有者滥用。”
更有趣的事,他于20世纪30年代刚刚来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执教时,校方要求他自己为薪水“定价”。结果,这位科学大师竟然报出了一个3000美元的“超低价”。令他感到惊讶的是,这个报价竟然当场遭到了拒绝,原因是这个薪水要求“实在太低了”。最后在其会计师和财务顾问萨缪尔·雷德斯多夫的劝说之下,爱因斯坦终于提出了17000美元的月薪要求。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些涨价的股票虽然是爱因斯坦买下的,但很可能也得益于他的顾问雷德斯多夫出的理财主意。
留给爱因斯坦的话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因创立了相对论而闻名于世。相对论原理的建立是人类对自然界认识过程中的一次飞跃 , 它圆满地把传统物理学包括在自身的理论体系之中。广义的相对论更开阔了人类的视野,使科学研究的范围从无限小的微观世界直至无限大的宏观世界。今天,相对论已成为原子能科学、宇宙航行和天文学的理论基础,被广泛运用于理论科学和应用科学之中。爱因斯坦的伟大成就——相对论,是自然科学发展史上的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
爱因斯坦于1879年3月14日出生在德国一个犹太人家庭。1905年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同年发表狭义相对论。1921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33年因受德国纳粹反犹太主义狂潮迫害而离开祖国,迁居美国。1955年4月18日病逝于普林斯顿。
爱因斯坦不仅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还是一个具有正义感的社会活动家。他关心人类的文明和进步。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他公开谴责德国法西斯的暴行,因此成为德国纳粹分子追捕的对象。爱因斯坦还谴责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晚年,他主张禁用核武器,反对核军备竞赛。临终前,他仍念念不忘公民自由和世界和平。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科学实验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开始从宏观世界进入微观世界,从低速运动发展到高速运动,自然科学正面临着重大的突破。正是在这个时期,年轻的爱因斯坦以旧科学理论“叛逆者”的姿态,登上了自然科学舞台。
爱因斯坦少年时代对自然现象怀有浓厚的兴趣,风和雨形成,月亮高悬空中竟然不会掉下来……这些无不令他感到惊奇。1896年,在瑞士苏黎士联邦工业大学读书时,爱因斯坦就希望成为一名物理学家。
但毕业后,爱因斯坦处于失业状态,两年后才在瑞士伯尔尼市专利局找到一个低级职员的位置。虽然生活十分贫困,但他仍坚持不懈地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利用业余时间看了大量的书。这段时间奠定了他一生科学研究的基础。
1905年,爱因斯坦在狭义相对论、光电效应和布朗运动三个不同领域里取得了重大成果,表现出惊人的才智。但是,当时科学界对此作出响应的人寥寥无几,法国著名科学家朗之万曾对爱因斯坦说,全世界只有几个人知道什么是相对论。大多数人是怀疑的,有的甚至坚决反对。这是因为伽利略和牛顿创立的古典力学理论体系,经历了200年的发展后取得了辉煌成就。尽管旧的理论体系和新的事实之间出现了尖锐的矛盾,但许多物理学家仍不能摆脱它的束缚。他们力图把新的实验事实和物理现象容纳在旧的理论框架中,但爱因斯坦却不迷信前人,他探索着把相对论推广到更为广泛的运动情况中去。为此他又研究了整整10年。1916年,爱因斯坦发表了总结性论著《广义相对论原理》。
1955 年4月18日,科学巨人爱因斯坦病逝。他生前立有遗嘱,要求把他的骨灰撒在不为人知的地方,不发讣告,不建坟墓,不立纪念碑。火化时免除所有公共集会,免除所有宗教仪式,免除所有花卉布置及所有音乐典礼。根据他的遗嘱,火化时在场的人只有:大儿子汉斯·爱因斯坦,遗嘱执行人、经济学家纳坦,爱因斯坦最忠实的合作者杜卡斯,助手诺伊施泰因,图书管理员范托娃,以及他的妻子等 12 人。没有奏乐,没有花卉,小教堂里一片寂静。只有遗嘱执行者纳坦在结束仪式时,念了歌德悼念席勒的诗,表达自己的哀思:
我们全都获益不浅,
全世界都感谢他的教诲;
那专属他个人的东西,
早已传遍广大人群。
他像行将陨灭的彗星,光华四射,
把无限的光芒同他的光芒永相结合。
㈤ 爱因斯坦努力成功的事例200字
爱因斯坦的成功,首先应归功于他的正确的思考和创造力。
有一次大发明家爱迪生满腹怨气地对爱因斯坦说:“每天上我这儿来的年轻人真不少,可没有一个我看得上的。”
“您断定应征者合格或不合格的标准是什么?”爱因斯坦问道。
爱迪生一面把一张写满各种问题的纸条递给爱因斯坦,一面说:“谁能回答出这些问题,他才有资格当我的助手。”
“从纽约到芝加哥有多少英里?”爱因斯坦读了一个问题,并且回答说:“这需要查一下铁路指南。”“不锈钢是用什么做成的?”爱因斯坦读完第二个问题又回答说:“这得翻一翻金相学手册。”
“您说什么,博士?”爱迪生打断了爱因斯坦的话问道。
“看来我不用等您拒绝,”爱因斯坦幽默地说,“就自我宣布落选啦!”
爱因斯坦从自己的切身体验出发,强调不能死记住一大堆东西,而是要能灵活地进行思考。
爱因斯坦认为,正确地进行思考,是追求机会至关重要的条件。
小时候的爱因斯坦一点也看不出来有什么天才,到3岁的时候,还不会讲话。6岁上学,在学校里成绩非常差,一上课就是被批评的对象,老师还说他永远也不会有什么大的出息。大家一致认为他是一个天生的笨蛋。
但,爱因斯坦在12岁的时候,就已经决定献身于解决“那广漠无垠的宇宙”之谜。15岁那一年,由于历史、地理和语言等都没有考及格,也因为他的无礼态度破坏了秩序和纪律,他被学校开除。
爱因斯坦非常重视思考和想像。他说:“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包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他在 16岁时,他喜欢做着白日梦,幻想着自己正骑在一束光上,做着太空旅行,然后思考:如果这时在出发地有一座钟,从我坐的位置看,它的时间会怎样流逝呢?
从此,他开始了他的科学远征。他设计了大量理想实验,提出了“光量子”等模型,为相对论和量子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人生智慧:灵活地进行思考对一个人的成功是非常必要的。抱持“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的思想,才能不断地提出问题,并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逐渐迈向一个个人生的高峰。
㈥ 爱因斯坦勤奋的故事。
正像历史学家认为17世纪下半叶是牛顿的时代那样,人们常把20世纪的上半叶看成是爱因斯坦的时代。因为他的相对论开创了物理学的新纪元,几乎整个20世纪物理学的创造历程,都有他的巨手在指引着前进的方向。
人们常说,爱因斯坦是天才。他当然是天才。
“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爱因斯坦所以取得伟大的成就,主要是因为他无限勤奋,是因为他符合时代要求,不倦探索,敢于创新。
爱因斯坦不但无限勤奋,他还是一位不受传统观念束缚、敢于冲破禁区、创立新说的伟大科学家。他敢于并且善于破除迷信,解放思想,不倦探索。
当然,这首先是时代的要求。爱因斯坦生活的时代,特别是在他科学思想最活跃、贡献最多的20世纪初,是科学思想新旧交替的时代。就在绝大多数人向经典物理学顶礼膜拜的时刻,一连串“挑战”却接踵而来。在平静而晴朗的物理学太空中挂着两朵乌云:一朵和黑体辐射实验有关,另一朵和以太漂流实验有关。另外,放射性和电子的发现,也有力地冲击着经典物理学的大厦。爱因斯坦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涌现出来的闯将。
爱因斯坦还在少年时代,就把自己想象成一个追赶光线的人;关于光线的想法引出了狭义相对论。他又设想:假如吊索断了,一架升降机坠入深谷,里面的乘客会有什么感觉;这个想法导出了广义相对论。科学理论的发展,不是拆了旧房盖新房。它像登山一样。创立一个新理论就像登上一座高峰。视野扩大了,原来隐蔽着的东西被发现了。原有的理论仍然历历在目,只是显得小了,成了广阔视野中的一小部分。他在登上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的高峰以后,没有满足,没有停顿。他环顾四周上下,看到宇宙间无比壮丽的景色,拍拍身上的尘土,又准备攀登新的高峰
——统一场论。这是相对论的第三阶段。他希望把引力场和电磁场统一起来,而且希望这统一的场能够解释量子力学所不能解释的问题。
爱因斯坦最反对这样的科学家,他们“拿起一块木板,寻找最薄的部位,在容易钻孔的地方,钻上许许多多孔”。他把自己的“钻头”,对准统一场论上最厚最厚的地方,希望把电磁力和引力统一起来,给物质结构一种统一的解释。他也知道统一场论不会在自己手里完成。可是他认为,“在科学上,每一条道路都应该走一走。发现一条走不通的道路,就是对于科学的一大贡献。科学史只写某人某人取得成功,在成功者之前探索道路,发现‘此路不通’的失败者统统不写,这是很不公平的。那种证明‘此路不通’的吃力不讨好的工作,就让我来做吧。”他给比利时王太后伊莉莎白的信里是这样写的:“留给我的事情是:毫不悯惜自己,研究困难的科学问题。那个工作迷人的魔力,将持续到我停止呼吸。”
爱因斯坦是这样写,也是这样做的。他在神圣的好奇心的驱使下,又勇敢地深入探索宇宙。他探索了几十年,直到最后一息。他在生命弥留之夜,在医院的病榻旁还放着一叠统一场论的未完成稿,准备翌晨醒来再继续演算。爱因斯坦对统一场论的探索,正是他一生追求真理的那种毫不气馁的热情和顽强性格的写照。
生活就是追求真理。正像德国剧作家莱辛说的: “对真理的追求比对真理的占有更为可贵。”爱因斯坦 在勤奋的工作中,在追求真理的探索中度过了一生。他有限的生命已经结束。但是,人们在心里建起了纪 念他的殿堂。
㈦ 爱因斯坦勤奋好学 故事
爱因斯坦小的时候并不笨,人与人是不同的,可能他小的时候性格内向而已专。当别的孩子都懂得属什么是空间和时间的时候,他却不懂,当他懂得的时候,他发现他比别人理解的更深刻。这是爱因斯坦本人曾说过的。我们可以看出,他只是在他认为自己还没有弄清楚事情之前,不轻易表达而已。同时我们也可以知道他很勤奋,他的勤奋源于他的爱好,如果他不勤于思考的话,那他就永远不可能理解什么是空间和时间。这样我们就更加明白爱因斯坦能从小职员到后来的大科学家,正是他在当职员的时候仍不忘自己的爱好,无时无刻不在他的脑子里思考他的物理学,以至成就自己伟大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