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童话故事 » 巴金的爱国小故事

巴金的爱国小故事

发布时间: 2021-01-26 22:40:11

A. 巴金童年的故事

倔孩子
巴金出生在一个封建大家庭里,父亲和祖父都做过官。那时候.社会的习俗、仪式特别多。有一次,祖父生日,家里非常热闹。大大小小的屋子被客人挤满了,院子更是被围得水泄不通。什么堂哥堂弟、表姐表妹、姨妈婶婶,还有许多他从没见过的远房亲戚都来了。一时间.大人们的说话声、孩子们的嬉笑声.还有敲锣打鼓的声音夹杂在一起.大老远就可以听得清清楚楚。小巴金喜欢安静,家里是不好待了,只好和邻居家的小伙伴躲起来玩了。
可是没多久就被人发现了,带到了宴会上。因为按照当时的习俗,父母要为祖父设个虚座,点上红蜡烛,然后让子女们向那配有红椅套的空椅子叩头拜寿,以此来祈求祖父的健康长寿。其他同龄的孩子都叩拜了,父母突然发现巴金不在,就派人四处搜索,好不容易才把他找回来。在众目睽睽之下,巴金就是不肯拜,这让在场的大人们很着急,有的说,只要你拜了,就给你零花钱;也有的说,给你买最喜欢的书。小巴金还是无动于衷,气得母亲打了他一顿,结果还是没用……
用他自己的话说:“我从小就害怕出席大场面,害怕任何仪式,害怕任何礼节。”但是一旦自己认定了是正确的事,他就会很勇敢、很坚定地坚持自己的主张。正是因为这种倔强,让他在以后碰到的许多困难面前。毫不退缩。
喜爱小动物
他特别喜欢小动物。在广元(巴金父亲曾任广元知县)时。衙门后院养了不少的鸡。巴金就常常与鸡群为伍,成了一个“鸡司令”。这群小鸡一天天地长大。终于变成了神气的公鸡与漂亮的母鸡。终于有一天,一个厨师奉命来后院宰鸡做菜。受惊吓的鸡到处乱窜引起了小巴金的注意,他飞快地跑过来制止了厨师,又跑过去向母亲求救。结果还是无济于事,甚至连他最心爱的大花鸡也难以幸免,为此他大哭了一场,别人还笑话他“痴”。他那小脑袋里想不通的是:做了鸡为什么就要被人食用?他向父母讨教,可是都没得到自己听得懂的,且满意的答复。既然得不到满意的解答,自己又保护不了大花鸡们,自此他也就不想再做“鸡司令”了。
巴金原来以为再也不养小动物了。后来正巧一个朋友要搬到外地去住了。临走时送了他一条小狗。小狗全身都是白色的绒毛,很乖巧。总是喜欢紧紧地跟着家里人,一步不离。全家人很快就喜欢上这位新朋友。大家不仅给小狗起了名字,还训练它做很多动作,最让人吃惊的是,它居然学会了给客人作揖。它会在你的指令下先是两腿立起来,然后。把前面的两条腿放下来,身体使劲地趴在地上,一动不动的,等着你来抚摩它。后来。巴金还写了篇短文来纪念这条小狗呢。
兴趣, 泛小时候,巴金的兴趣就非常广泛。他常常随父亲去戏院看戏,在父亲的引导下懂得了京剧、川剧。他还喜欢集邮、下象棋、看电影、听音乐、旅游等等。当然最喜欢的还是读书。读书这一兴趣从小到老从未改变。在广元时。他刚进书房识字不久。就爱上了老师画的人物画。从此,养成了孜孜不倦的读书习性。家里收藏的旧书很快就被他看完了。后来。看到哥哥弟弟们买了新书,大家就会抢着看呢。从书中,他学到了丰富的知识,这为他的写作奠定了基础。
巴金不仅爱读书。也爱收藏书籍。如果你去他家拜访,就会发现书房内四壁都是书,客厅里也顺着墙放着四个大书橱,连走廊、过道也有书橱。他很爱书,他的朋友也喜欢书。经常彼此交换着看。他买的书很杂。各种各类的书都有,特别喜欢那些有名家插图的精装本。书籍成了他最宝贵的财富。晚年时,他多次向北京图书馆、母校捐出了自己心爱的书籍。

B. 巴金励志故事或名言

巴金的故事

■巴金的父亲做过川北广元县的知县,童年的巴金在父亲审案的时候,常在二堂的公案旁边观看。犯人们被板子打得鲜血淋漓,然后还要挣扎着向大老爷磕头谢恩,这个场面给了巴金很深的刺激。对“挨了打还要谢恩”这种荒谬逻辑的思考,在他晚年的《随想录》中被重新阐发。

■巴金常说自己是“五四的儿子”。《新青年》是他最热爱的刊物。少年巴金曾怀着一颗战栗求助的心写信给《新青年》的编者陈独秀,这是他一生中第一次写信。最终,他没能等来回信,这是他少年时的一个挫折。

■1928年8月,巴金在法国写成了第一部小说《灭亡》,第一次使用了“巴金”这个名字。他在拉封丹中学的中国同学巴恩波不久前投水自杀,为纪念他采用了“巴”字,而“金”字,是因为他刚译完克鲁泡特金的著作。这就是“巴金”笔名的由来。

■1931年,《家》最初在《时报》上连载时以“激流”为题,书名、作者都被套了红,版面上还用突出大字介绍作者是“新文坛巨子”。可是小说刊出的第二天,巴金就接到了大哥李尧枚服毒自杀的噩耗,这促使他重新调整了小说的构思———大哥成为小说的主角,高觉新的原型。

■巴金时常收到青年读者的来信。1936年起他通过通信结识了一位叫陈蕴珍的女学生。她在电影院里遇到过巴金,令她不解的是巴金竟然戴着黑眼镜看电影。一直不肯谈恋爱的巴金终于被这个纯洁热情的女孩子打动了———他们谈了8年恋爱,陈蕴珍后来成为巴金一生挚爱的妻子,她的笔名萧珊更为人熟知。

■1949年7月,巴金到北平参加中国文协成立大会。闲时去旧书店淘书,他买了一本名为《人生》的小书,署名“巴金作”,是上海励志书社出版的。巴金在扉页上顺手写了几个字:“原作者不知为何许人。我写不出这样的作品,书商真可恨!”

■1952年,巴金作为赴朝创作组组长来到抗美援朝前线。巴金在前线备受关照,他觉得盛情难却同时又非常不安。领导机关常送来烟、白糖、奶粉等物品,他借口感冒没好索性戒烟。巴金这一时期的小说《团圆》被改编为电影《英雄儿女》。

■“文革”开始了,抄家。巴金家有一只小狗包弟,是全家的宠儿。街道上的孩子常来打门叫喊着要杀狗。巴金夫妇无计可施,只好把小狗送给医院做实验用了。对所有的批判、虐待和侮辱,巴金总是默默忍受。有难友问他怎么看待这一切,他说:“我相信历史!”

■1981年,有记者访问巴金,看见到处都摊着书,老人正忙着整理。问他在做什么,巴金抚摩着书答:“我在做身后事……就是把这些书整理出来,捐出去,死后就没法做了。”问他为什么不让别人代劳,他说,要分类,别人不晓得有哪些书。1982年,搬书的人来了,巴金静静坐在楼梯边一张老式木椅上,默默送别这些陪伴了自己几十年的“朋友”。

■巴金为他晚年的专职司机老彭的孙女起了名字。巴金说:“就取一个普通点的名字。生男孩叫彭大明,生女孩叫彭明英。大明、明英的意思,就是正大光明。做人,无论到什么时候,都要做正大光明的人。”巴金和他的老师们

在现代文学馆为巴金百岁寿辰举办的画展上,有一幅高莽先生的大画,画的是巴金和对他的思想、文学产生过影响的人。画中人多数来自巴金20世纪80年代在日本的一次演讲———《文学生活五十年》。

巴金说:“我在法国学会了写小说。我忘记不了的老师是卢梭、雨果、左拉和罗曼·罗兰。我学到的是把写作和生活融合在一起,把作家和人融合在一起。我认为作品的最高境界是二者的一致,是作家把心交给读者……除了法国老师,我还有俄国的老师亚·赫尔岑、屠格涅夫、托尔斯泰和高尔基……我还有英国老师狄更斯;我也有日本老师,例如夏目漱石、田山花袋、芥川龙之介、武者小路实笃,特别是有岛武郎,他们的作品我读得不多,但我经常背诵有岛的短篇《与幼小者》,尽管我学日文至今没有学会,这个短篇我还是常常背诵。我的中国老师是鲁迅。我的作品里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这些作家的影响。但是我最主要的一位老师是生活,中国社会生活。我在生活中的感受使我成为作家……”

事实上,巴金思想的最早来源是无政府主义者。五四运动爆发后,巴金读到了令他终生难忘的克鲁泡特金的《告少年》,这本书号召青年为社会的正义、平等和自由而奋斗,巴金说:“从《告少年》里我得到了爱人类爱世界的理想。”此后他翻译过不少克鲁泡特金的作品。高德曼的《无政府主义》使巴金第一次接触到无政府主义理论。巴金说:“这时我才有了明确的信仰。”他将高德曼比喻为“精神上的母亲”。

鲁迅作为导师对一代青年的影响毋庸置疑,巴金崇敬他。但在鲁迅生前,巴金没有去过他家。1936年10月19日上午,他和曹禺按照约定的时间造访鲁迅,没想到先生已于当天清晨去世。次日,巴金看到《大公报》上刊出一篇讽刺鲁迅的短评,平时很少情绪激动的他当即疾言厉色地拍案大叫。鲁迅的葬礼上,巴金是抬棺人之一。

巴金热爱屠格涅夫,翻译过他的小说和散文诗。他早期作品如《初恋》、《洛伯尔先生》都有明显的模仿屠格涅夫的痕迹,比如第一人称的叙事方式、主观的抒情和叙事相结合的手法。巴金作品总有一种青春的、纯洁的气息,带有屠格涅夫的影子。

巴金和他的朋友们

巴金的同时代人在不同年代留下了一些对巴金的记录,有印象,也有看法,在这些人眼中,巴金并不是一个高山仰止的大师,他是活生生的,有欢乐,有痛苦,有矛盾。

沈从文是巴金的好友,1949年后两人有着不同的遭遇。20世纪30年代,巴金根据在北平的所见所感写了《沉落》,对周作人一类知识分子有所影射。沈从文很为巴金成为敏感人物着急,说他被两件事扰乱心灵:“一件是太偏爱读法国革命史,一件是你太容易受身边一点现象耗费感情。前者增加你的迷信,后者增加你的痛苦……你感情太热,理性与感情对立时,却被感情常常占了胜利……”

曹禺也是巴金的挚友。他生前曾说:“我怀念北平的三道门,你住的简陋的房子。那时,我仅仅是一个不知天高地厚的无名大学生,是你在那里读了《雷雨》的稿件,放在抽屉里近一年的稿子,是你看见这个青年还有可为,促使发表了这个剧本。你把我介绍进了文艺界,以后每部稿子,都由你看稿、发表,这件事我说了多少遍,然而我说不完,还要说。因为识马不容易,识人更难。”

冰心称巴金是“一位最可爱可佩的作家”。“为什么我把可爱放在可佩的前头?因为我爱他就像爱我自己的亲弟弟们一样……他的可佩之处,就是他为人的‘真诚’……文藻和我又都认为他最可佩之处,就是他对恋爱和婚姻的态度上的严肃和专一……总之,他是一个爱人类,爱国家,爱人民,一生追求光明的人,不是为写作而写作的作家……”冰心晚年曾对一位晚辈说:“我写信给巴金,你干吗那么忧郁。我看他痛苦的时候也就是快乐的时候。”

黄裳描述过1949年以前巴金在上海的生活:“巴金平常很少参加闲谈,他总是一个人在楼上工作。到了吃饭或来了客人时才叫他下来……(他)披着一件夹大衣,手里拿着一本小书,踏着有韵律的步子从楼上慢慢踱下来,从他那浮着微笑的面颜,微醺似的神色中,可以看出他从阅读中获得的愉乐……巴金在我们身边,可是又不在我们身边,我们就像一群孩子那样围着他喧闹,当他给孩子们分发‘糖果’时,他才是活泼的、生动的。这‘糖果’就是在他工作的出版社里出版的新书。”

萧乾称巴金为“挚友、益友和畏友”。他说:“巴金的伟大,在于敢否定自己。”

C. 巴金的爱国故事50字

爱国主义,是巴金两大财富的重要基础。从年少到年衰,巴金的爱国情怀,从未受任何环境的影响而改变。反之,更热烈。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中国风云跌宕,世事乱变。她,曾经受三座大山压迫,贫穷、落后、愚味。她,曾经受种种干扰,走过许多弯路,使人迷惆、心虑、屈辱。巴金没有厌弃这一切的一切,始终用行为,追求心中的理想,表达自己的情愫。

巴金12岁那年通读了《说岳全传》,深深被岳飞的爱国精神、民族精神震动。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得到了祖父珍藏的《醉墨山房诗话》。书中,明代诗人兼书画家文征明的《满江红》词,使巴金爱不释手,百看不厌。巴金一直将这本书珍藏在身边,即使在战乱中,家被数次抄劫,这本书也没有被毁。上世纪90年代,巴金在众人的劝说下,到杭州休养。从来怕麻烦别人的他,有一天却提出了要求,想去拜谒岳坟。在岳飞塑像前,轮椅上的巴金目不转睛,久久地凝视着。身边的工作人员深深被这一情景感动,谁也不轻易移动一下脚步。后来,他们来到文征明《满江红》词碑前。此时,年过九十,平时说话吐字不太清楚的他,却象小学生那样吟诵起这首词来,那声音越来越清楚,越来越高亢:“拂试残碑,敕飞字、依稀堪读……笑区区、一桧亦何能,逢其欲。”每一句、每一字,其实巴金早就熟背心底,融化在血液中。

1979年,巴金率中国作家代表团访问巴黎。这是离别巴黎半个世纪后,巴金第一次再踏上这片国土。故地重游,对于任何人都会有很多感慨。然而,每天清晨,巴金静静地坐在窗前,眼前看到的不是巴黎的街景,而是北京的长安街、上海的淮海路、杭州的西子湖、成都的双眼井,广州的乡村……他说:“就这样,我每天回到我亲爱的祖国,心里很充实。离开祖国,我有一个明显的感觉,我是中国人。这个感觉,50年前也有过。我们常把祖国比作母亲,祖国确实是母亲。但是,过去这位母亲贫病交加,朝不保夕,哪里管得了自己儿女的死活。可是,今天不同了。出了国境,无论在什么地方,我总觉得有一双慈爱的眼睛关心地注视着我。不管你跑到天涯海角,你始终摆脱不了祖国,祖国永远在你身边。”

在很多荣誉前,在许多外事场合,记者多次听他说:“我生长在中国,我的一切都属于中国人民。”1983年,巴金在获得法国荣誉勋章时,对前来授勋的法国总统密特朗说:“谢谢总统阁下光临上海,在我病中给我授勋。我认为,这并不是我个人有什么成就。这是总统阁下对我们社会主义祖国的尊重,对历史悠久的中国文化的尊重。这是法国人民对中国人民友好的象征。”

D. 巴金的小故事(简单概括)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人民文学出版社拟出版《巴金全集》。起初,巴金不同版意。编辑王仰晨几权次来沪做说服工作,被王仰晨的热情和决心打动,一年后巴金终于同意了。

巴金为何不同意出版他的《全集》?巴金说,编印《全集》是对自己的一次惩罚。因为,他认为,他的作品百分之五十不合格,是废品。

E. 巴金的感人事迹

幼年多病的巴金从来没有读过大学。14岁时,他好不容易得到祖父同意进入英语补习学校念书,刚刚一个月,就因病辍学。1925年,他到北京准备考北京大学,但是体检时发现患有肺病,无奈与北大失之交臂。

因此在巴金的作品中,常常有主人公患肺病或其他疾病的描写,并且因患病而发生情绪、思想的变化,《灭亡》中的杜大心等就是如此。写《灭亡》时正是巴金治疗肺病与休养的关键时期,主人公杜大心也就因患有肺病而萌生暗杀军阀以解脱痛苦的念头。

(5)巴金的爱国小故事扩展阅读:

轶事典故

1936年,巴金以《家》而成为青年之心中偶像,追求他的人很多。有一个女高中生给他写的信最多,他们通信达半年之久,却从未见面。

最后,还是女孩在信中提出:“笔谈如此和谐,为什么就不能面谈呢?”女孩主动寄了张照片给巴金,然后他们约在一家咖啡馆见面。经过8年的恋爱长跑,年届不惑的巴金与这个名叫萧珊的女孩结为连理。比巴金小13岁的萧珊是第一个也是惟一一个让巴金动情的女人。

文学思想

巴金文学思想的核心为:真与善。这两点之间,“真”是巴金文学思想的生命,是核心,“善”是巴金文学思想的基点,是价值。巴金文学思想中的善是人的绝对自由追求的价值观,这主要得益于他早期所接触的无政府主义思想。无政府主义思想提倡个体之间的自助关系,关注个体的自由和平等。

F. 有关巴金的小故事及其代表作品

http://www.huaxia.com/zt/2003-58/whbl/00149983.html
上面有许多,自己看吧
代表作:《激流三部曲》、《爱情三部曲》、《憩园》专、《随想录》属

G. 关于巴金的小故事二百字

巴金和他的三哥经常在丫头香儿的带领下去四堂后面玩耍。他们穿过后堂,走下台阶便在草地上跑。草地两边是茂密的桑林,桑果子红红紫紫,他们总是吃得嘴唇红红的,手儿红红的。热天的下午,小巴金有时跑到四堂后面,睡在高高的干草堆上,半睁着眼,望着下面草地鸡群嬉戏,在他的幼小心灵里鸡也是很有兴趣的。衙门左边有排平房那里面存放着一排排鸡笼。每天早晨小巴金只要一起床,就要叫阿香陪他们到后面鸡房去玩,他和香儿把一个个鸡笼揭开,一只只按顺序点名,什么大花鸡、凤头鸡、麻花鸡、乌骨鸡、白鸡、黑鸡……然后把鸡一一放出去。傍晚又围鸡进圈。一个傍晚给鸡群“点名”时,小巴金发现少了一只鸡,急得他跑到四堂后面到处寻找,后知是母亲吩咐何师傅捉去杀了,急得他流出了眼泪……

在父亲的衙门里,小巴金的生活带着许多奇幻的色彩。他从小跟父亲走过川北广元不少的高山大川,看见过好些不寻常的景物。仆人轿夫之类的下人几十个,来自四面八方,相识的、不相识的都和平地生活着。因为他们都是一样的人,一旦触怒主人就不知道第二天会怎样生活下去。这些都引起了小巴金对他们的同情,他在这样的环境中度过了他童年的一部份,深深受到仆人们的热爱。他还常在马房里、轿夫的床上、烟灯旁,看瘦弱的老轿夫抽大烟,叙述他青年时代的故事;和“下人”们围在一起烤火,席地而坐,听叙述剑仙侠客的故事。就这样,一度时期小巴金梦想长大以后做一个侠客,没有家庭,一个人一把剑飘泊四方,劫富济贫……
巴金的父亲在广元县被人称为“青天大老爷”,在二堂公案前审理案件时,小巴金偷偷地看见他的父亲穿一身奇怪的衣服,两边站了几个公差,手里拿着竹子做的板子。当听到威严的吼声,小巴金就知道在审理案子了,就趁机跑到二堂上去,悄悄站在公案的旁边。看跪在下面的犯人。有时,在审问过程中小巴金见到父亲的脸色变了,或声音变了,紧接着父亲就会猛地把桌子一拍,大声喝道:“你胡说,给我打) 于是三四个差人把犯人按倒,脱下裤子露出屁股,差人便一五、一十、十五、二十地打个不停。然后犯人总爱说:“青天大老爷,小人冤枉啊) 差人停住了板子说:“禀告大老爷,已经打了一百一了。”犯人的屁股早已由红变成紫色,出了血,烂了皮肉。最后招了还给大老爷谢恩。有时,有的犯人再挨打时依旧喊“冤枉) 小巴金心想“放了他吧) 后来,他把这件事告诉母亲。一个下午,房里没有别人的时候,小巴金的母亲温和地对父亲说:“你以后问案,可以少用刑,人都是父母养的。听犯人的叫声心都紧了,一晚上没有睡好觉,你不觉得心里难过吗?”从那以后,小巴金就不曾看到父亲对犯人用重刑了。但是打板子的事还是时有发生。一次,过年时,仆人们在房里推牌九输银元,小巴金的父亲派人捉赌,把赌具全丢进了厕所里。把赌头刘升和何师傅抓了起来说:“这还了得,把赌场设在衙门内”,并吩咐差役把跪在地上求饶的刘升和何师傅打了二十个板子,才勉强了结此案。

H. 有关巴金爷爷的故事

巴金爷爷的故事:

带病入书:

幼年多病的巴金从来没有读过大学。14岁时,他好不容易得到祖父同意进入英语补习学校念书,刚刚一个月,就因病辍学。

1925年,他到北京准备考北京大学,但是体检时发现患有肺病,无奈与北大失之交臂。因此在巴金的作品中,常常有主人公患肺病或其他疾病的描写,并且因患病而发生情绪、思想的变化,《灭亡》中的杜大心等就是如此。

写《灭亡》时正是巴金治疗肺病与休养的关键时期,主人公杜大心也就因患有肺病而萌生暗杀军阀以解脱痛苦的念头。

(8)巴金的爱国小故事扩展阅读:

巴金(1904—2005)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1921年于成都外语专门学校肄业。1923年赴上海,不久到南京大学附中读书,1925年毕业。1927年赴法国留学。1928年在巴黎完成第一部中篇小说《死亡》。

1928年冬回国。1934年在北京任《文学季刊》编委,同年秋赴日本。1935年回国,在上海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出版“文化生活丛刊”、“文学小丛刊”。

1936年与靳以创办《文学月刊》。抗日战争期间辗转于上海、广州、桂林、重庆,完成长篇小说《家》、《春》、《秋》,中篇小说《憩园》、《第四病室》。抗日战争胜利后曾任平明出版社总编辑。1946年创作长篇小说《寒夜》。

1949年9月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主席,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文艺月报》、《收获》、《上海文学》主编。1982年获“但丁国际奖”。

1983年获法国荣誉勋章。1983年6月起任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1985年被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授予国外名誉院士称号。

I. 关于爱国巴金的小故事

巴金的故事一:钱,是用来买书的

巴金胞弟李济生曾谈起四哥爱书、买书的情况:“说到他最喜爱的东西,还是书。这一兴趣从小到老没有变。在法国过着穷学生的清苦生活时,省吃俭用余下来的钱,就是买自己喜爱的书。有了稿费收入,个人生活不愁,自然更要买书。‘1·28’日本侵略军的炮火毁去了他的住处,收藏的书也随之毁了。习惯已成,兴趣所在,书慢慢地又积累起来。去日本小住1年,就买了许多英日文版书带回来。有的名家作品他会不遗余力地搜集各种文字的译本。住屋几乎全放满了书。解放后搬了家,房子宽敞了,书架、书橱也随之增多增大。书房内四壁皆书,客厅内也顺墙壁一溜立上4只大书橱,连走廊上、过道上也放有书橱。一句话,无处不是书了。”

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巴金一家生活已很拮据,只剩下57元银元。萧珊从菜场买来价廉的小黄鱼和青菜,用盐腌起来,晾干。每天取出一点,就算全家有了荤腥蔬菜吃了。这两只菜,竟然支撑了全家半年的伙食。

一天傍晚,楼梯传来巴金沉重的脚步。萧珊和养子绍弥迎了上去,只见他提着两大包刚买的书,气喘喘的。萧珊问道:“又买书了?”“嗯,当然要买书了。”巴金回答道。从来就十分尊重,也什么都依着巴金的萧珊,这时说了一句:“家里已经没有什么钱了。”巴金问也不问家里到底还有多少钱,日子能不能过下去,就说道:“钱,就是用来买书的。都不买书,写书人怎么活法?”

第2天,他又带着孩子们去逛书店了。

巴金买书真的没商量。

在现存的300多封巴金与萧珊的通信中,有不少内容是关于寄钱买书的。1949年9月20日巴金书信萧珊:“昨天刚寄出一信,今早又收到你的信了。我还没有到开明去拿钱,过两天我会去拿的。其实我自己也不需要多少钱,不过来北平一趟总得买点东西带回去送人,我自己也想买几本书。”从中可以看出,巴金这时在北京,准备出席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巴金已寄信嘱萧珊汇钱来,等不及又发信回去。

巴金的故事二:称自己的作品百分之五十是废品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人民文学出版社拟出版《巴金全集》。起初,巴金不同意。编辑王仰晨几次来沪做说服工作,被王仰晨的热情和决心打动,一年后巴金终于同意了。

巴金为何不同意出版他的《全集》?巴金说,编印《全集》是对自己的一次惩罚。因为,他认为,他的作品百分之五十不合格,是废品。

巴金的故事三:出书献给读者是莫大的快乐

中国文学和中国出版史上,留有值得大书的一页: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

这个由吴朗西、巴金等人创办的小小的同仁出版社,却为中国文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从1935年创办到1954年公私合营,出版社出版发行了28种丛刊、专集、选集,计有226部作品。其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书,是经总编辑巴金的手编排发印的。

在文化生活出版社当年的老编辑、巴金胞弟李济生整理的图书出版目录中,我们看到了一长串在中国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作品:《故事新编》、《骆驼祥子》、《边陲线上》、《憩园》、《第三代》、《淘金记》、《前夕》、《八骏图》、《路》、《团圆》、《南行记》、《运河》、《饭余集》、《雷雨》、《日出》……长篇、中篇、短篇、散文、诗歌、戏剧……涵盖各个文学门类。

鲁迅、茅盾、老舍、巴金、沈从文、曹禺、汪曾祺、李健吾、靳以、艾芜、沙汀、郑振铎、黄源、穆旦、何其芳、唐弢、萧乾、李广田、师陀、黄棠、王西彦、黎烈文、柯灵、鲁彦、方令儒、芦焚、张天翼、王统照、肖军、胡风、罗洪、吴组缃、丽尼、欧阳山、陈荒煤、刘白羽、艾青、卞之琳、臧克家、端木蕻良、陈白尘、曹葆华、冯至……86位作家, 在中国文学史上,灿若星际。

巴金的故事四:一个从不揩公家油的厚道人

1954年,徐钤由部队转业来到上海文联,在对外友协,负责作家、音乐家的联络工作。今天,徐钤两鬓染白,早已离休。然而,每星期他总有几天,从远离市中心的莘庄,坐上地铁和公交车,花去一个多小时的时辰,来到医院,探望巴金先生,顺便为巴金处理一些事情。

这一生,徐钤接触过许许多多文化名人,惟有对巴金的感情最深。他是在一些细小事情上感受巴金的。一个从不揩公家油的厚道人,这是徐钤对巴金的深刻印象之一。

二楼,巴金书房,北墙处有一尊褐色巴金铜像。这是50年代中期苏联雕塑家谢里汉诺夫雕铸的。徐钤清楚地记得这一幕幕。那会儿,谢里汉诺夫同时为上海好几位文化名人塑像。按中苏两国的协议,谢里汉诺夫在沪的吃、住等费用,由上海方面一次付清。因此,他在为文化人塑像期间的用餐,由自己解决。

那一天,轮到巴金了。从小见到拍照就躲,不喜欢出头露面的巴金,“乖乖”地当了回“模特”。在巴金的不自在中,时间流过去了,到了中午时分。谢里汉诺夫在收拾着工具,巴金问道:“中午是休息,还是继续做?”谢说:“都可以。由你定。”巴金关切地问道:“你中午干什么?”谢里汉诺夫答道:“我带了面包,吃一点就可以了。”巴金听后,十分不安,说道:“我也要吃饭,我请你,一起去吃吧。”这样,巴金的塑像雕了3天,巴金请谢里汉诺夫吃了3天的饭。

徐钤说:“巴金就是这样一个厚道的人,总想着别人。”

那会儿,在外事方面,一般送外宾的礼品,都是由公家买的。甚至,一些头儿或名人,在家里接待客人,连茶水、点心,都是由公家买好后送了去的。只有巴金从不这样,所有接待外宾的费用,都是掏自己的腰包。通常,礼品都由夫人萧珊买,会面结束时,拿出来送客人。

巴金的故事五:你是巴金的儿子?

1993年,巴金90岁生日时,上海市政协主席陈铁迪来访。走进巴金寓所,陈铁迪看到自己属下的工作人员李小棠,便有点奇怪地说了一句:“你怎么也来了?”这时,有人赶紧告诉她:小棠是巴金的儿子。

“你是巴金的儿子?我怎么不知道?”陈铁迪惊异地问起来。

热点内容
幼师专业怎么样 发布:2021-03-16 21:42:13 浏览:24
音乐小毛驴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0:57 浏览:196
昂立中学生教育闸北 发布:2021-03-16 21:40:47 浏览:568
建筑业一建报考条件 发布:2021-03-16 21:39:53 浏览:666
2017年教师资格注册结果 发布:2021-03-16 21:39:49 浏览:642
中国教师资格证查分 发布:2021-03-16 21:39:41 浏览:133
踵什么成语有哪些 发布:2021-03-16 21:38:20 浏览:962
东营幼师专业学校 发布:2021-03-16 21:35:26 浏览:467
机械电子研究生课程 发布:2021-03-16 21:33:36 浏览: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训中心怎么样 发布:2021-03-16 21:33:28 浏览: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