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古诗编成一段故事
Ⅰ 如何写一篇古诗编成故事
改写《秋思》故事 1
树叶黄了,被瑟瑟的秋风无情地吹走。客居洛阳城里的诗人张籍目回睹这凄凉的情答景,禁不住想起自己的家乡。
他想给家人写一封信。正要落笔时,心里却涌起千愁万绪。远离故土的自己,有多少想说的话,有多少想写的事啊!长期独自生活的他有多少话想倾诉,借这次机会把想说的都写出来吧!诗人想了又想,终于落笔行书,尽情地讲述着自己与家人离别后的事情和自己的心里话。
信终于写好了,可诗人的心情还久久不能平静。他小心翼翼地将信封好,叮嘱送信人一定要将信完好无缺地送到家人手里。可在送信人即将出发之际,诗人又拆开信封,仔细地看了好几遍,生怕漏了一言半语。
送信人终于上路了,张籍一直目送他,直到他消失在天际。后来,张籍就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名诗——《秋思》。
Ⅱ 把古诗改成小故事
把古诗改成小故事
查看全部3个回答
我来答
我来答 查看全部3个回答
热心网友
2018-11-04
改写《回乡偶书》
古时候,在一座小山村里,有一个唐代诗人名字叫贺知章,贺知章很好学,他最大的愿望是考上进士,终 于有 一天,考上了进士。
贺知章拿好了行囊,准备出发了,他乘坐着马车来到了外地当官,他天天睡觉的时候,都想念着家乡的父 亲和 母亲。
光阴似箭,曰月如梭。一眨眼,几十年过去了,贺知章走到了镜子看看自己变没变,他看完后,心想:自己家乡的口音没变,但是 自己 的头发已经白了,我现在老了,家里人还会认识我了吗?
有一天,贺知章决定回到家乡,他把的大官给辞了,然后把他行囊收拾好,就乘坐着马车回到家乡,贺知 章日 夜兼程,终于回到了家乡,他看了看家乡的风景变没变,一排排的青山,笔直笔直的,想一排排小士兵一 样。 山下是一座草坪,草坪碧绿碧绿的。草坪顶上还开放着许许多多的鲜花,鲜花的香气非常浓,吸引来无数 的蝴 蝶和蜜蜂,在花丛中翩翩起舞,特别美丽。草坪旁边还有一条清新的小河,小河在慢慢地流淌。一座座房 屋整 齐的排列着。贺知章想:家里的景色还是原先那么美丽,一直都没有变化。
贺知章有看到了许多小朋友正在玩耍,他走到小朋友的面前,小朋友们看到了一个陌生人,就又微笑着说 :“ 您从哪来呀?”贺知章听完,心想:自己回来的太晚了,家乡里的人都不认识我了。他很伤心
笑问客从何处来。
Ⅲ 把古诗编成一个故事
春天来了,绿野中的春草生机勃勃,黄莺欢快地歌唱飞翔。春风吹拂着堤上的杨柳树,浸润在如烟的春雨里。远远看见一群放学归来的学童相互追逐着,听到孩子们说快些回家,趁着春日东风正好是放风筝的时候。
Ⅳ 古诗编成的小故事
原诗:
《游子吟》
唐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屋外,刺骨的寒风呼呼地刮着,在一间破旧的小屋里,有一位年过六旬的老人正坐在炕上为儿子做出门远游的准备。 慈爱的母亲坐在昏暗的灯光里,为儿子孟郊缝着衣服,她左手拿着针,右手拿着线,慢慢的穿过针眼,打上一个结,便仔细的缝起来。这一针一线之中含着母亲对儿子的牵挂,担心,她担心害怕儿子迟迟不能回家,家中太贫穷了,没有钱去为儿子买绫罗绸缎,有的只是粗衣麻布。 “儿呀!你在外面可要处处小心呐,好好与人相处,时常写信回家,好让娘放心啊!”说完,哽咽了一下,此时,泪珠不由自主地落了下来。孟郊放下书看着慈爱的母亲,深深的点了点头。此时他思绪万千甚至要决定留在家里,陪伴母亲左右,但是他又不能让母亲失望,他必须要扬名于世,以此报答母亲。他想起了小时候上学的不易,母亲的辛劳。 小时候,孟郊家里很贫穷,没钱让他去学堂念书。他心里也明白,体谅母亲的不易,虽然很想去,但他也不愿向母亲提出,增加母亲的负担。心细的母亲最终还是察觉到了,她为了让儿子早点上学,每天都拼命的织布、做工。最后,母亲拿着一些钱,交给儿子,儿子心里震惊,母亲却只说了一句话:“拿去吧!”孟郊明白这钱来得不易,从此以后就狠命地读书…… 如今,可以出去远游学习了,他心中的那份兴奋,是没有人能体会的他心中对母亲的那份牵挂,也是没有人能理解的。 明日,他就要走了,离开慈爱的母亲,离开这破旧的小屋,离开这生他养他的故土。他心中的不愿是说不出来的,他不能为母亲做些什么,他只能说在外他会时常想念这里,在外好好学习,心中不禁吟一道诗来: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屋外,刺骨的风还在刮着,可这间小屋里,却洋溢着暖暖的春意。
Ⅳ 古诗编成的小故事
调停黄梅雨
清朝某年,春末夏初的一天,三位同窗好友约定在酒楼小酌。
细雨霏霏,方生、姚生先至。稍候片刻,刘生也上楼来了,手中的雨伞淌着水,见了两人便说:“咳,这雨怎么下个不停?真烦人!”
“这个季节就是多雨啦。”方生接口说,“古人不是早就这样说了吗——‘黄梅时节家家雨’?”
方、刘两人,平素就喜欢抬杠。方生话音刚落,刘生马上反击:“这个季节未必多雨,古人早就这样说了——‘梅子黄时日日晴’。”
两人各持己见,争得面红耳赤。
“两位所言,都有一定道理。”姚生历来是充当调停人的角色,这时他开口了,“不过,还有一句古诗,两位倘是记得,就不用如此争辩了。”
“是哪一句?”方刘两人齐声急问。
“‘熟梅天气半晴阴’,不是吗?”
姚生话音刚落,“哈哈哈——”三人一齐放声大笑起来。
三人言及的诗句,都是出自宋人的诗: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赵师秀《约客》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曾几《三衢道中》
乳鸭池塘水浅深,熟梅天气半晴阴。
东园载酒西园醉,摘尽枇杷一树金。
——戴敏《初夏游张园》
春末夏初,正是梅子黄熟的时候,常是阴雨连绵,人们称为“黄梅季”、“黄梅天”、“黄梅雨”。历代写黄梅雨的诗歌就很不少。如唐末皇甫松的《梦江南》词:
兰烬落,屏上暗红蕉。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潇潇。人语驿边桥。
江南夜间的潇潇梅雨,应和着船上的幽怨笛声,点染出一种迷离朦胧的美。
又如宋代贺铸的《青玉案》词的末尾: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以绵绵不绝的黄梅雨喻“闲愁”,化抽象为具体,又传神之至,作者因而被号为“贺梅子”。
至于上面三首诗,同是写黄梅季,但天气有所不同,那是因为诗人写的是当时自己的所见所闻。正如唐代的杜牧,在出游的路上恰好碰上下雨,留下了人们熟悉的“清明时节雨纷纷”的诗句,但我们不可据此就认定清明节必然有雨(实际上倒应是“天清气明”之意)。方、刘两人,都把诗中描绘的景物当做黄梅季节唯一的现象,就失之片面了。而姚生同样也借一句宋诗来调停:黄梅天不仅有雨,也有晴,而且还有“半晴阴”呢,可不能拘泥于一人一时一地的见闻呀。这样调停,委婉蕴藉,不失文人之风雅,使双方在笑声中止息干戈,可谓妙语嘉言。
同时,我们还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读古人诗,倘若拘泥不化,是会出笑话的。
Ⅵ 如何把一首古诗改编成一个小故事
1.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一年,是唐玄宗开元十八年!他记得很清楚....春,迟迟而来,这襄地,寒气还盛。风从江面吹来,浩然兄的青衣翻动,发带飞舞!成这一年春里永远定格的风景!
浩然兄说,他要去扬州看看,扬州此时琼花开得正盛,瘦西湖上的小姐公子们也开始摆茶座开诗社,正是欢时。文昌庙的庙会也快要举行,大明寺的圣僧也在筹备着举行一年一度的佛经会。那个繁华的地方,让他忍不住想飞奔而去。
他的眼里闪着光,扬州,是他梦里到过多少次的地方啊,是他向往多久的地方,他也多想一条条街一弯弯巷一间间酒肆的流连,不须归家!脂粉堆里也豪气的泼墨一番,但是,他不可以,不可以随这翻动的江水而下,他看着岸边矗立的黄鹤楼,看着浩然兄登上的扁舟,看着江水滚滚东去!他有多少不舍,自从蜀地与他相识,多少日子!他欣赏浩然兄这样的人,他认定这样的挚友!但是他,又是,多么,多么想一同下到扬州,一同去那繁华的地方领略一番!
船启程了,船头站立的浩然兄,在微笑挥手!他站在岸边,目光的焦点全是他即将离去的好友,他也挥手,僵硬而迟缓,他不舍得!他也想去!他很矛盾的内心,不停的,不停的,在两个思想中徘徊......再一回神!船已消失于江面!
他用尽力气去远眺,但是远处唯有滚滚的江水和碧色的天空。船已经远了,远了,扬州去了!
他还是伫立在这岸边,望着江水流去的方向,久久的,久久的,不愿离开!
只看见长江水静默前行......
2.
纪晓岚贺寿诗的故事
大清乾隆朝王翰林为母亲做寿,请纪晓岚即席做个祝寿词助兴。老纪也不推辞,当着满堂宾客脱口而出:“这个婆娘不是人。”老夫人一听脸色大变,王翰林十分尴尬。老纪不慌不忙念出了第二句:“九天仙女下凡尘。”顿时全场活跃、交口称赞,老夫人也转怒为喜。老纪接着高声朗读第三句:“生个儿子去做贼。”满场宾客变成哑巴,欢悦变成难堪。老纪喊出第四句:“偷得仙桃献母亲。”大家立刻欢呼起来。
3.
北宋著名词人张先(990—1078,字子野),在80岁时娶了一个18岁的小妾。当时与张先常有诗词唱和的苏轼随着众多朋友去拜访他,问老先生得此美眷有何感想,张先于是随口念道:“我年八十卿十八,卿是红颜我白发。与卿颠倒本同庚,只隔中间一花甲。”
风趣幽默的苏东坡则当即和一首:“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
4.老夫少妻,生活肯定不和谐。有个年迈的七旬的老宰相,续弦娶了个二十多岁的年轻夫人,生活很难让年少的妻子满意,这少夫人安耐不住寂寞,暗中与书童勾搭起来。
一个中秋夜,老宰相外出回家,听屋里传出一阵男女调笑之声。他躲在窗下偷听起来。“看你像面团儿似德!”“看你像粉团儿样。”“你那老夫子哩?”“就像一颗枯焦的老干葱!”宰相越听越生气,忍了又忍,到别屋睡去了。
第二天,宰相摆上月饼,水果,叫来小夫人和书童,要他们吟诗作对。宰相先吟道:“八月十五日正东,忽听屋内笑甜声。面团伴着粉团乐,外头亮了老干葱。”小夫人一听宰相知道了,并不害怕,索性对了一首:“八月十五月正西,功夫休掉少年妻。活着虽然在一块,死了还是别人的。”书童见这事露馅了,心头不免有些害怕,忙向主人赔罪,也吟了一首诗:“八月十五月正圆,宰相肚里能撑船。大人不把小人怪,从今以后不再犯。”
5:
宋代文人陈季常有些怕老婆,好友苏东坡为了嘲笑这位自称“龙丘居士”的惧内先生,写了一首有趣的诗:龙丘居士亦可怜,说空谈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诗中采用了幽默夸张的手法,把陈季常怕老婆的模样描写得淋漓尽致,让人喷饭。把悍老婆称为“河东狮子”也是形象的首创。从此后,“河东狮”便成了“恶老婆”的代名词。
6.
唐代书法家欧阳询长相不佳,国舅长孙无忌显得有些矮胖。一天,两人互相作诗解嘲。长孙讽欧阳诗曰:耸膊成山字,埋肩畏出头,谁家麟上角,画此一弥猴。这首诗把欧阳询的缺点夸大得入木三分。欧阳询也不示弱,马上作诗奉还:索头连背暖,漫裆畏肚寒。只因心浑浑,所以面团团。该诗既形象又刻薄,令长孙哭笑不得。两人的讽嘲诗被群臣传为笑料。传到唐太宗耳朵里,唐太宗大笑不止。并且幽默地对欧阳询说:“你这首诗千万不要让皇后知道了,她如果晓得了会不高兴的!”因为长孙无忌是长孙皇后的哥哥。李世民深知妻子长孙皇后是贤后,是不会为这些小事生气的,趁机故意幽她一默。
7.
都说韩复渠粗,其实他粗重更有幽默,如写大明湖:“大明湖,明湖大,大明湖里有蛤蟆,咕呱咕呱咕咕呱。”写趵突泉:“趵突泉,泉趵突,三个泉眼一般粗,咕吐咕吐咕吐吐。”最经典的还是:“趵突泉里常开锅,就是不能蒸馍馍。”
8.
军阀张宗昌文化程度最低,可他也会写诗,切诗极富幽默。如他的《笑刘邦》写道:“听说项羽力拔山,吓得刘邦就要窜。不是俺家小张良,奶奶早已回沛县。”他游泰山写道:“远看泰山黑糊糊,上头细来下头粗。如把泰山倒过来,下头细来上头粗。”他在《天上闪电》诗中写道:“忽见天上一火链,好像玉皇要抽烟。如果玉皇不抽烟,为何又是一火链”这就是粗人的幽默,这就是水平低的人的幽默,这幽默怕是一般人来不了吧!
9.
清朝乾隆年间,江南某地有一乡绅,家有一妻一妾,三人夜处一室,帐外有一小房乃丫环卧间,一日晚,乡绅突发诗兴,命妻、妾各吟七言诗一句,其妻曰:“两只船靠一篙撑”,其妾紧接道:“一船不撑便相争”。此时乡绅忽闻丫环在帐外长叹一声,因问之曰:“丫环长叹为何事?”丫环见问,急忙吟唐诗一句作答曰:“野渡无人舟自横”。至此,他们四人已各吟一句,合成一诗曰:“两只船靠一篙撑,一船不撑便相争。丫环长叹为何事?野渡无人舟自横。”令人捧腹不止。
10.
有一才女,于新婚之夕,新郎索诗、女辞之,郎强索不已,女无奈,稍作沉吟,便道:急忙哪得有诗来,暂把唐诗借两排。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新郎闻之大笑,遂拥新娘入帐中。
11.
相传,慈禧命人写了一幅扇面,写的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不料,写的人一时疏忽,把“黄河远上白云间”的“间”字写丢了。慈禧看了之后,非常生气。认为这是故意影射自己不懂诗文。于是命人把写字的人抓来,让他当场念来,念不出就杀头。
想不到那位写扇面的人看了自己写的诗之后先是一惊,既而灵机一动,对慈禧说:“老佛爷,非是臣写错了诗,而是臣根据王之涣的诗改写的词。”慈禧觉得新奇,连忙叫他念来听听。那人随口念到:“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于是,《凉州词》真的成了“词”。
Ⅶ 如何将古诗“村居”编成一个故事
昨夜我做了一个梦,梦中来到了世外桃源。天空湛蓝,一条小溪丁丁版咚咚地流淌着。小溪边长权满了碧绿的小草。一间小草房伫立在眼前。
草房屋檐又低又小,一个头发花白的老人家正从房里走出来。只听她用温柔的吴侬软语呼唤着儿子:“大毛,和二毛去锄豆吧!”憨厚的大儿子应声走出,拿起锄头向小溪东边走去。二儿子在屋角喊道:“娘,我没空啊,我正忙着编鸡笼呢!”
老人家笑着说:“好,那你编吧。哎,小毛头呢?”
二儿子用手向溪边一指:“他又偷懒呢!”
只见一个八九岁的小男孩,正卧在那里剥莲蓬呢……
(7)把古诗编成一段故事扩展阅读:
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 【朝代】宋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译文: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大儿锄豆溪东,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最令人喜爱的是无赖的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Ⅷ 根据古诗“村居”的翻译,如何把它编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村居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高鼎所作,是他居住在农村时写得一首诗。诗中描写了春天来临时的优美景色以及孩子们放学后放风筝的情景。“杨柳”指柳树。“醉”指陶醉、沉浸。“散学”指放学。“纸鸢”泛指风筝。“鸢”是老鹰的意思,在古代,风筝是纸做的,纸鸢是指一种纸做的形状像老鹰的风筝。
那个时候,诗人居住在农村,每天的生活过得非常恬淡自然。农历二月时节,风变得轻柔、暖和起来了。在春风的抚摸下,田地里的小草钻出来了,绿绿的,像个调皮的孩子,睁开睡眼伸着懒腰,随风摆动,给大地披上了一层绿毯子。几只漂亮的黄鹂鸟唱着歌儿,在天空飞来飞去。忽然,一个俯冲,一只黄鹂鸟捉住了一只虫子,然后停在树枝上,细嚼慢咽地品尝着,得意地看着他的同伴。
远处是一条小河,河边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绿莹莹的,轻柔的柳枝垂下来,长长的,有的都垂到了河堤上。春风吹来,柳条随着春风摆动,就像一位超凡脱俗的仙子,用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轻轻地抚摸着河堤。河边的树林里,因为河水和草木蒸发的水汽,如同烟雾般凝集着,连成一片,就像长长的飘带。景色真是太迷人了,不仅是诗人,好像连河边的柳树都陶醉在了这迷人的春色中。
正在这时,几个孩子追逐着,背着书包跑了过来,原来已经放学了。他们一路小跑跑回家中,怎么这么着急呀?有什么事吗?哦,他们回来了,每个人的手中都拿着一只风筝,形状各异,有的像老鹰,有的像小鸟,还有的像蝴蝶呢。每个孩子都笑着、跳着、跑着,争先恐后地把各自的风筝迎着东风放到了天上,五颜六色的,把蓝蓝的天空点缀着更加美丽。
Ⅸ 把古诗改编成故事.
清 明
清明节来了,总是春雨绵绵。在雨的清洗下,杨柳变青了几分,柳回条也婀娜多姿,在答春风的吹动下跳起了秧歌舞。大地上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绿。多美的春色!
老水牛,放牛娃在湖边,欣赏青春的美丽景色。此时,一位书生蹒跚地走过来,穿着白色的外衣,头戴“太白”帽,抚着不算太长的胡须。可能是清明节吧!使他变得神思茫然,他可能是去怀念故去的人。走在稀稀疏疏的人流中,他显得格外醒目。这时书生走了过来,恭恭敬敬地向放牛娃行了个礼,说道:“请问小哥,附近哪儿有酒家?”放牛娃放下短笛,想:可能他是借酒消愁,迫不及待地寻找酒店吧!于是,他骑上牛背,伸手指向了不远处的杏花村,那个杏花村可是远近闻名的村庄,专产好酒。书生听了,忙忙道谢。之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走向了那个神秘的地方——“杏花村!”
Ⅹ 把古诗鹿柴编成故事
根据《鹿柴》改编的故事
一天,王维想去锻炼身体。他发现有一座终南山,王回维高兴极了,准备答登山。山上的树木很茂盛,有松树,柏树,杨树,柳树……王维在登山时发现没有任何一个人,也许山顶上会有人。可是,山顶上也没有人。但是,最惊讶的是:没看见人,但是能听到有人说话。慢慢到了傍晚,山上更静了。夕阳照到了森林里,王维的影子映到了青苔上。这时,他觉得该回家了。于是,他就下了山。回了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