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励志故事100字
A. 关于贝多芬的两个小故事50字
一、艰难磨难
贝多芬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家庭,父亲是一个经常酣酒的男高音歌手,母亲是个女仆。
艰苦的童年生活没有让贝多芬像莫扎特儿时那样享受过家庭的温情。一开始.人生对于他来说,一切都是那么悲惨而残暴。
父亲想发掘他的音乐天斌,把他当做神童一般炫耀。未满四岁,贝多芬就被要求整天钉在钢琴前面.或者和提琴被关在家里,幼小的他几乎被繁重的练习压垮。贝多芬也曾一度厌倦了音乐,父亲不得不用暴力来迫使他学习。
少年时代,贝多芬过早地担当起了生活的重担,开始操心经济问题,打算如何挣取每天的面包。十一岁时,贝多芬加人戏院乐队,领取每月徽薄的工资来补贴家庭生活的开支。
十七岁那年,他失去了他热爱的母亲。母亲是因肺病而死的.贝多芬自以为也感染同样的病症.他常常感到痛楚,在他心里也因此留下了比病魔更残酷的优郁。
这一年,贝多芬成了一家之主。经常酗酒的父亲丧失了主持门户的能力.同时,也挥祖尽了家里的积蓄,人们只好把父亲的养老金交给贝多芬管理。这些可悲的事实给贝多芬的心灵留下了深深的创伤。
童年的贝多芬是如此的悲惨,青年的贝多芬更是痛苦万分。二十五岁以后,疾病的恶魔就开始叩问贝多芬了,并且像鬼魂附体一样缠在他身上不再退隐。
1796年至1800年间,耳病开始显现出来。贝多芬感到耳朵日夜作响,他的内心也受到剧烈痛楚的折磨。听觉越来越衰退,最后他的双耳完全失聪。
这给贝多芬的生活、爱情已经音乐创作生活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好几年,他躲着不与人见面,独自守着耳朵失聪这个可怕的密码,隐忍着巨大的精神与肉体的双重痛苦折磨。
晚年时,他仍然孤苦伶仃一人。这期间,他没有经济来源,被逼得四处向好友求援,已解决生计问题。按他自己的话说:“差不多到了行乞的地步。”
二、逸闻趣事
一次,贝多芬走进一家长馆就餐,刚坐下来就聚精会神地构思他的乐章。他构思完毕以后,高兴地把服务员喊来说:“算账。多少钱?”
服务员先是一愣,接着扑的一声笑了,说:“先生.您还没有吃东西呢,怎么就要付钱呢!”1812年,德国文艺界的两位巨人贝多芬和欧德在波希米亚人的浴场相遇。
贝多芬是歌德的崇拜者,他曾说:“歌德的诗使我幸福。”现在第一次见面,他希望能从这位大诗人的智慧和诗才中进一步探索他的灵魂,从中吸取人格力量。
正当他们热烈叙谈时,皇后、太子和一群侍臣从他们身边走过。贝多芬从来就对这类人深恶痛绝,因此,当太向他脱帽致敬,皇后也向他点头招呼时,贝多芬却把头一昂,装作什么也没有看见一样。
然而歌德就不同了,他赶忙抖抖身上的灰尘,整整衣领,把帽子脱下在手中,迎上前去,向皇后、太子弯腰致敬。
这时,贝多芬只觉得先前心目中这,位诗人的高大形象顿时土崩瓦解。当那辞皇族浩浩荡荡地走过去了以后,贝多芬几乎用吵架的声调对歌德说:“你不是我想像中的《葛兹》《浮士德》的作者,而是一个庸俗的人。”从此,他们再也没有见过一面。
三、练琴的故事
在贝多芬才4岁的时候,父亲便把一堆的曲谱放在贝多芬面前让他弹奏,有时候贝多芬把小手都练肿了还是不敢休息。
一天,教堂的钟声都已经敲了12下了,贝多芬还在练习,他必须等到父亲回来检查他的曲子才能睡觉,母亲看着眼睛眯成一条缝的贝多芬,垂怜的对他说:“孩子,都12点了,先去睡觉吧。”
“不行,爸爸等会回来看见我没有练琴,会打我的。”妈妈对这个酒徒的丈夫也没有办法,只好抱着贝多芬在琴边流泪,很快,贝多芬在母亲的怀抱睡着了,妈妈便把他抱上了床。
当钟声再次敲响的时候,贝多芬的酒徒父亲回来了,“那个小兔崽子呢,怎么不练琴了?”“你不看看都几点了,还让孩子练琴,你要把他弄死才肯罢休啊?”
对,你说的对”贝多芬父亲一边说着,一边来到贝多芬床边,把贝多芬提了起来,母亲怎么拦也拦不住。贝多芬迷迷糊糊的在琴上一边弹,一边闭着眼睛,尽管如此,贝多芬的琴声还是十分流畅自然。
“行,这还有点莫扎特的样子。”父亲在一边高兴的说。
四、注定的艺术家
1770年12月6日,贝多芬诞生在波恩市的一个音乐世家。他4岁时就会弹奏羽管键琴,8岁起就登台演出,并获得了音乐神童的美誉。
10岁时,他拜师于普鲁士最著名的音乐教育家聂费。12岁时经聂费的推荐,到瓦尔特斯坦伯爵的宫廷乐队充任管风琴师助手,这是贝多芬“音乐仆役”生涯的开始。
17岁时,贝多芬去拜访音乐大师莫扎特,受到热情接待。莫扎特在听完贝多芬弹了几首钢琴曲子后兴奋地说:“各位,请注意这位年轻人,不久的将来他就会博得世人的称赞!”
莫扎特还答应给贝多芬上课。可惜此后两个月,贝多芬母亲突然去世。对此,贝多芬父亲意志消沉,终日酗酒,贝多芬不得不挑起了养家糊口的重担,再次回到原来的歌剧院当钢琴师。
19岁那年,法国大路程爆发,贝多芬满怀激情地写了《谁是自由人》的合唱曲来表达他对自由与民主的渴望。后来,贝多芬通过人介绍,认识了李希诺夫斯基公爵。
他很欣赏贝多芬的才华,收他为音乐仆役。贝多芬也很快以自己的即兴钢琴奏迷住了维也纳人,其音乐旋律时而如细水潺流,时而如惊涛骇浪,时而如鸟语鸡鸣,时而如暴风骤雨。有人曾评论贝多芬的即兴曲“充满了生命和美妙”。
五、扼住命运的咽喉
30岁时,贝多芬爱上了一个伯爵小姐朱丽叶.琪查尔迪,但她父亲嫌贝多芬出身低贱,硬是把女儿许配给一个伯爵。这给了贝多芬极大的精神刺激,据说他的名曲《致爱丽丝》就是在这段时间内创作的。
失恋固然令他伤心,但更令他伤心的是他的耳朵开始发聋。他在给朋友的一封信中写到:“我过着一种悲惨的生活……要是干别的职业,也许还可以;但在我的行当里,这是最可怕的遭遇!”
贝多芬曾竭力治疗,却无济于事,他搬到维也那乡下去疗养了两年。结果病情不但没有好转,反而更加恶化了,就连窗口对面的教堂钟声都听不到了。
绝望中,贝多芬多次想到了死,但他不甘心就这样离开人世,他坚信只有音乐才能拯救他。他在给朋友的一封信中写到:“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不容它毁掉我!”
贝多芬立志要在余生中从事音乐创作。从此,维也那的官廷乐会少了一位出色的钢琴弹奏家,但世界乐坛却诞生了一位不朽的作曲家。
贝多芬从32岁起开始音乐创作,在近两年的彷徨与探索后,他终于创作出第一部具有自己鲜明特点的作品——《第三交响曲》(《英雄交响曲》),其最突出的特点是音调跌宕起伏,时而沉静凝思,时而愤慨咆哮,令人情绪激愤。
贝多芬创作《英雄交响曲》,本来是想献给拿破仑的,但他听到拿破仑在巴黎圣母院加冕称帝的消息时,怒不可遏,愤而涂去原来的献词,而是把它改成:《英雄交响曲》,为纪念一位伟大的人物而作。
B. 贝多芬的事迹100字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年12月16日—1827年3月26日),出生于德国波恩,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欧洲古典主义时期作曲家。
贝多芬在父亲严厉苛刻的教育下度过了童年,造就了他倔强、敏感激动的性格。22岁开始终生定居于维也纳,创作于1803年至1804年间的《第三交响曲》标志着其创作进入成熟阶段。
贝多芬一生创作题材广泛,重要作品包括9部交响曲、1部歌剧、32首钢琴奏鸣曲、5首钢琴协奏曲、多首管弦乐序曲及小提琴、大提琴奏鸣曲等。因其对古典音乐的重大贡献,对奏鸣曲式和交响曲套曲结构的发展和创新,而被后世尊称为“乐圣”、“交响乐之王”。
1827年,伦敦爱乐乐团赠予贝多芬100英镑,邀请他为乐团谱写《第十交响曲》,未及完成,贝多芬于同年3月26日与世长辞,终年57岁 。
(2)贝多芬励志故事100字扩展阅读:
贝多芬音乐的主要特点:
1、交响曲
最集中体现了贝多芬的思想发展和艺术追求的是他的九部交响曲。贝多芬的交响曲内容丰富多样,规模宏大,比起海顿、莫扎特的交响曲来要复杂得多,最突出的是它尖锐的矛盾冲突,英雄气概和积极因素,音乐形象总是在矛盾的冲突和对比中展示。
2、钢琴作品
除交响曲之外,在贝多芬的创作中钢琴作品也占重要地位。可以说,他一生都在写钢琴作品。最重要的是五部钢琴协奏曲和五首钢琴奏鸣曲(悲怆、月光、暴风雨、黎明、热情)。钢琴奏鸣曲和他的交响曲相近,有深刻的思想、丰富的内容、形式宽广。
3、弦乐四重奏
贝多芬的弦乐四重奏,最后确立了它严肃的思想感情、抒情并富有哲学意味的体裁。尤其是晚期的弦乐四重奏,表现了作曲家的风格特点,深刻的心理刻画,各种不同性格的形象的自由结合 。
4、声乐作品
贝多芬的声乐作品数量较少,却有重大的意义和价值。《致远方的爱人》实际上可以说是第一部浪漫性的声乐套曲,他的大部分歌曲多是淳朴的日常生活的书写。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贝多芬
C. 关于贝多芬的故事
1、贝多芬的家世背景
他的父亲约翰·范·贝多芬是科隆选帝侯宫廷的男高音歌手,兼钢琴与唱歌教师,因嗜酒影响全家生活。其母玛丽亚·玛格达琳娜只活了41岁。
贝多芬是家中的第2个孩子(第一个早夭只活了6天),此后其母玛格达琳娜还相继诞下5个孩子,但只有两个男孩卡斯帕尔·安东·卡尔、尼古拉斯·约翰长大成人,他们在贝多芬的音乐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2、贝多芬的感情生活
贝多芬始终没有找到终生伴侣,终生未娶,但是其情感经历是相当丰富的。1800年,贝多芬被16岁的贵族小姐琪丽爱泰迷住。由于出身的天壤之别,最终使他们劳燕分飞,使得当时深受耳疾扰的贝多芬差点为她自杀,并为她创作了《C小调月光奏鸣曲》。
1804年贝多芬与寡妇约瑟芬产生了感情,但二人最终因身份地位相差悬殊,失之交臂。
3、贝多芬的童年
贝多芬自小家庭环境不好,他的母亲和父亲是二婚,父亲只是个歌手,平时就给些贵族表演取乐,赚钱不多,又经常酗酒,酒喝多了就耍酒疯,打骂他们母子二人。
所以贝多芬不仅有个贫穷的童年,还是个不幸的童年。贝多芬的父亲为了让他出去赚钱,就虚报他的年龄,年仅六岁就被父亲带着到处表演。
4、贝多芬交友
1787年春天,贝多芬第一次访问维也纳,见到31岁的莫扎特,其弹奏技术受到莫扎特的赞赏;同年结识比自己大9岁的华尔斯坦伯爵,他是贝多芬在艺术事业与经济上的重要支持者。
1790年,作曲家海顿去伦敦途经波恩,贝多芬结识海顿;同年受委托完成了两部清唱剧:《为约瑟夫二世逝世所作的悼念清唱剧》(woO87),这也是贝多芬第一部与政治沾上边的作品;以及《为利奥波德二世登基而作的清唱剧》(woO88)。
5、贝多芬的死亡
贝多芬身边一直没什么亲人,只有他弟弟卡尔给他留下一个侄儿。他把希望寄托在小卡尔身上,他想把小卡尔领上高等教育之路,并给侄子筹划了无数美妙的前程。可小卡尔却辜负了伯父的希望,他去经商,结果负债累累。
迫于债务,他朝自己头上打了一枪,但并没有死掉,然而贝多芬却受到了巨大的创伤,几乎丧命。两天后才重新想起。等到医生来了,贝多芬病情恶化,虽经三次手术,但医治无效,终于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D. 贝多芬的成长故事
贝多芬是西方古典音乐中的恺撒。可有谁知道,贝多芬25岁时患耳疾,45岁时失聪。贝多芬的音乐给后人带来了无尽的享受,可他却不能在生前享受到自己创作的作品。
请注意这个天生的音乐家
1770年12月6日,贝多芬诞生在波恩市的一个音乐世家。他4岁时就会弹奏羽管键琴,8岁起就登台演出,并获得了音乐神童的美誉。10岁时,他拜师于普鲁士最着名的音乐教育家聂费。12岁时经聂费的推荐,到瓦尔特斯坦伯爵的宫廷乐队充任管风琴师助手,这是贝多芬“音乐仆役”生涯的开始。
17岁时,贝多芬去拜访音乐大师莫扎特,受到热情接待。莫扎特在听完贝多芬弹了几首钢琴曲子后兴奋地说:“各位,请注意这位年轻人,不久的将来他就会博得世人的称赞!”莫扎特还答应给贝多芬上课。可惜此后两个月,贝多芬母亲突然去世。对此,贝多芬父亲意志消沉,终日酗酒,贝多芬不得不挑起了养家糊口的重担,再次回到原来的歌剧院当钢琴师。
19岁那年,法国大路程爆发,贝多芬满怀激情地写了《谁是自由人》的合唱曲来表达他对自由与民主的渴望。后来,贝多芬通过人介绍,认识了李希诺夫斯基公爵。他很欣赏贝多芬的才华,收他为音乐仆役。贝多芬也很快以自己的即兴钢琴奏迷住了维也纳人,其音乐旋律时而如细水潺流,时而如惊涛骇浪,时而如鸟语鸡鸣,时而如暴风骤雨。有人曾评论贝多芬的即兴曲“充满了生命和美妙”。
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
30岁时,贝多芬爱上了一个伯爵小姐朱丽叶.琪查尔迪,但她父亲嫌贝多芬出身低贱,硬是把女儿许配给一个伯爵。这给了贝多芬极大的精神刺激,据说他的名曲《致爱丽丝》就是在这段时间内创作的。
失恋固然令他伤心,但更令他伤心的是他的耳朵开始发聋。他在给朋友的一封信中写到:“我过着一种悲惨的生活……要是干别的职业,也许还可以;但在我的行当里,这是最可怕的遭遇!”贝多芬曾竭力治疗,却无济于事,他搬到维也那乡下去疗养了两年。结果病情不但没有好转,反而更加恶化了,就连窗口对面的教堂钟声都听不到了。
绝望中,贝多芬多次想到了死,但他不甘心就这样离开人世,他坚信只有音乐才能拯救他。他在给朋友的一封信中写到:“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不容它毁掉我!”贝多芬立志要在余生中从事音乐创作。从此,维也那的官廷乐会少了一位出色的钢琴弹奏家,但世界乐坛却诞生了一位不朽的作曲家。
贝多芬从32岁起开始音乐创作,在近两年的彷徨与探索后,他终于创作出第一部具有自己鲜明特点的作品--《第三交响曲》(《英雄交响曲》),其最突出的特点是音调跌宕起伏,时而沉静凝思,时而愤慨咆哮,令人情绪激愤。贝多芬创作《英雄交响曲》,本来是想献给拿破仑的,但他听到拿破仑在巴黎圣母院加冕称帝的消息时,怒不可遏,愤而涂去原来的献词,而是把它改成:《英雄交响曲》--为纪念一位伟大的人物而作。
贝多芬只有一个
1809年10月,法军占领维也那,趋炎附势的奥地利贵族们争向占领者们献媚,其中也包括李希诺夫斯基公爵,他强迫贝多芬为法军军官弹奏钢琴听,这使贝多芬忍无可忍,他操起一只凳子向公爵扔去,并在当晚离开了伯爵家。行前留下一张纸条,上书:“公爵,您所以成为一个公爵,只是由于偶然的出身所造成;而我之所以成为贝多芬,却是由于我自己。公爵现在有的是,将来也有的是;而贝多芬却只有一个!”
另一次,当贝多芬与歌德一同散步时,迎面撞见了皇后,太子和一群贵族们。面对他们,歌德立刻让路,而贝多芬则坦然地说:“让路的应是他们,而不是我们!”但歌德还是摘下礼帽,躬身立在路旁,而贝多芬则背着双手,阔步向前。结果太子认出是贝多芬,连忙脱下礼帽向他致意,其侍从们也毕恭毕敬地分列两边,目送贝多芬挺胸而过。那次,贝多芬真正感到了做人的尊严。
贝多芬54岁时,创造出《第九交响曲》(《欢乐颂》)。他前后用了六年时间来创作、修改这部曲子。1824年5月7日,《第九交响曲》首次在维也那卡德剧院演奏。贝多芬亲自指挥演奏,他既不看眼前的乐谱,也听不见丝毫的琴声。他全凭自己的记忆来指挥这场演奏。结果听众们兴奋若狂,不时爆发出热烈的喝采声,鼓掌次数多达五次!而皇族成员出场也不过鼓掌三次。
贝多芬自励人格的心理分析
从心理学上讲,贝多芬之所以会在极度困苦的状况下,一再创作出辉煌无比的音乐篇章,这与他的自励人格有极大关系。自励人格的突出特点是能很快将生活中的压力转化为自我励志的动力,并在不断的奋斗中获得精神上的满足。自励人格的人还很善于升华个人的精神痛苦,他们会把每一次生活挫折都当成个人成长的契机,从而磨练个人的意志。
贝多芬的可贵在于他每每生活失意时,都会在音乐创作中寻求内心的平衡。例如,贝多芬因失恋而谱写出《致爱丽丝》,因向往自由而谱写出《第三交响曲》(《英雄交响曲》),因失聪而谱写出《第九交响曲》(《欢乐颂》),他的音乐创作都饱含对人生的深刻感受,又充满了激情。他最大的名言是“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他用一生的努力去向世人证明他有这个能力!
贝多芬的可贵还在于他永远傲视达官显贵,不因自己出身卑贱就去刻意巴结他们。他在音乐创作当中也突出体现出他的傲骨,他谱写的旋律可比惊涛骇浪,可如气壮山河,充满了个性特征。
一个失聪之人,却能写出人类最动听,最振奋的音乐篇章,这是贝多芬自励人格的不朽传奇。
E. 贝多芬感人事迹100字
父亲把这个孩子带到一个又一个老师那里,让他学习不同的乐器和作曲者艺术。这些老师中没有一个可以成为好的,知道他落到宫庭琴师和波恩剧院的经理尼费(Neefe)的手里。这是一位令人尊敬的音乐教师,友善、受过良好教育的年轻人。这对于贝多芬来说实在是一个幸运。因为虽然波恩城里有最好学校,连善良的老巴赫都会高兴地送他的许多孩子们去学习的那种地方,但使贝多芬的父亲从来也不认为值得送贝多芬去那里学习哪怕是两三个月,在他眼里读书远不如学音乐那样能挣的钱。
2.年轻的贝多芬有生以来第一次发现上课是愉快的。尼费先生对他很慈爱,不仅较音乐,而且教他世界上许多别的事情。为了付他的的学费,当尼费先生很忙或离开市镇的时候,贝多芬就代替老师作风琴师。于是当他刚满十四岁时,他就被任命为剧场助理宫庭风琴师和古钢琴曲师。那可恨而又不幸的父亲看到他儿子的音乐终于挣了一些钱的时候,他是多么得意啊!
3.一次,贝多芬去一家饭馆吃饭,刚坐下来就像弹琴一样用手指在桌面上敲打起来。店里的人都感到奇怪,纷纷围过来看。过了好一会儿,贝多芬才觉察到人们在注视着他,但还是没明白是怎么回事,只是说:“算账吧,我该付多少钱?”周围的人听了都哈哈大笑,因为他根本就没有吃什么东西,只顾自己去敲打了。
4.1824年的一天,贝多芬又去指挥他的《第九交响乐》,博得全场一致喝彩,共响起了五次热烈的掌声,然而,他却丝毫没有听到,直到一个女歌唱家把他拉到前台时,他才看见全场纷纷起立,有的挥舞着帽子,有的热烈鼓掌。这种狂热的场面,令贝多芬激动不已。
F. 贝多芬的故事200字左右一个
贝多芬故事一:4岁的贝多芬被父亲逼着学习钢琴、小提琴,其父愚蠢地想版用强制性手段将他培养成莫扎权特式的神童 。
贝多芬故事二:8岁的贝多芬师从宫廷老管风琴师H·伊登学习音乐基础理论及管风琴,同年8月26日第一次登台演出 。
贝多芬故事三:11岁的贝多芬辍学,进入波恩剧院乐队当小乐师,有机会师从选帝侯宫廷管风琴师、指挥家和作曲家克里斯蒂安·戈特洛布·聂弗,聂弗是位启蒙运动的参与者,对贝多芬一生影响很大 。
贝多芬故事四:13岁的贝多芬担任宫廷乐队的古钢琴独奏与伴奏,但无薪俸;同年根据德雷斯勒的进行曲改编为《钢琴变奏曲》(woO63),这是他正式发表的第一首作品,由德国音乐出版家J·M·格茨予以出版 。
贝多芬故事五:贝多芬第一次访问维也纳,见到31岁的莫扎特,其弹奏技术受到莫扎特的赞赏;同年结识比自己大9岁的华尔斯坦伯爵,他是贝多芬在艺术事业与经济上的重要支持者。
G. 贝多芬的精彩励志故事一则(100~200)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一生中,贫困、疾病、失意、孤独等种种磨难折磨着他,其中最大的灾难是耳聋给他带来的痛苦。
贝多芬28岁时,由于疾病,听觉就开始减退,到了48岁,再优美的歌声他也听不见了。他只能用书写的方式来和别人交流。
即使这样贝多芬仍进行着创作。他的不朽名作9部交响曲的后七部,都是在失聪的情况下完成的。而其中的第三、第五、第六和第九部交响曲被认为是永恒的杰作。
他用敏锐的观察力来感受人类、社会和大自然.为了起草一部曲子,他经常花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反复推敲,精心锤炼。例如第五交响曲的创作,他就花了八年的时间。
贝多芬在给他的兄弟卡尔和约翰的信中倾诉了耳聋给他带来的莫大的痛苦以及他战胜疾病的决心:“在我身旁的人都能听到远处的笛声,而我却听不到,这是何等的耻辱啊!这样的情景曾把我推到了绝望的边缘,几乎迫使我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但是,我的艺术,只有我的艺术要我活下去。”贝多芬在这种困境中曾大声疾呼:“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不能使我完全屈服!”为了艺术,他牺牲了平庸的私欲,战胜了一切不幸。他说:“牺牲,永远把一切人生的愚昧为你的艺术去牺牲!艺术,这是高于一切的上帝。”
(7)贝多芬励志故事100字扩展阅读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年12月16日—1827年3月26日),出生于德国波恩,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欧洲古典主义时期作曲家。
贝多芬在父亲严厉苛刻的教育下度过了童年,造就了他倔强、敏感激动的性格。22岁开始终生定居于维也纳,创作于1803年至1804年间的《第三交响曲》标志着其创作进入成熟阶段。此后20余年间,他数量众多的音乐作品通过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宏伟气魄,将古典主义音乐推向高峰,并预示了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到来。1827年3月26日,贝多芬于维也纳去世,享年57岁。
贝多芬一生创作题材广泛,重要作品包括9部交响曲、1部歌剧、32首钢琴奏鸣曲、5首钢琴协奏曲、多首管弦乐序曲及小提琴、大提琴奏鸣曲等。因其对古典音乐的重大贡献,对奏鸣曲式和交响曲套曲结构的发展和创新,而被后世尊称为“乐圣”、“交响乐之王”。
早年经历
1770年12月16日,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出生于德国波恩。
1775年左右,4岁的贝多芬被父亲逼着学习钢琴、小提琴,其父愚蠢地想用强制性手段将他培养成莫扎特式的神童。
1778年,8岁的贝多芬师从宫廷老管风琴师H·伊登学习音乐基础理论及管风琴,同年8月26日第一次登台演出 。
1781年,11岁的贝多芬辍学,进入波恩剧院乐队当小乐师,有机会师从选帝侯宫廷管风琴师、指挥家和作曲家克里斯蒂安·戈特洛布·聂弗,聂弗是位启蒙运动的参与者,对贝多芬一生影响很大。
1783年,13岁的贝多芬担任宫廷乐队的古钢琴独奏与伴奏,但无薪俸;同年根据德雷斯勒的进行曲改编为《钢琴变奏曲》(woO63),这是他正式发表的第一首作品,由德国音乐出版家J·M·格茨予以出版。
1785年至1786年,贝多芬转向弗兰兹·安东·里斯学习小提琴,完成《三首钢琴奏鸣曲》(woO36) 。
1787年春天,贝多芬第一次访问维也纳,见到31岁的莫扎特,其弹奏技术受到莫扎特的赞赏;同年结识比自己大9岁的华尔斯坦伯爵,他是贝多芬在艺术事业与经济上的重要支持者 。
1790年,作曲家海顿去伦敦途经波恩,贝多芬结识海顿;同年受委托完成了两部清唱剧:《为约瑟夫二世逝世所作的悼念清唱剧》(woO87),这也是贝多芬第一部与政治沾上边的作品;以及《为利奥波德二世登基而作的清唱剧》(woO88) 。
1792年11月,22岁的贝多芬在海顿等人的鼓励支持下离开故乡,开始拜海顿为师学习作曲,定居于维也纳 。
贝多芬创作的九部交响乐,两首弥撒曲,还有不胜列举的序曲、协奏曲、奏鸣曲和弦乐四重奏曲,深深影响了后来作曲家的风格,例如:交响乐《英雄》、《命运》、《田园》,第九交响乐的最后乐章《欢乐颂》;序曲《爱格蒙特》;第五号钢琴协奏曲《皇帝》;《悲怆奏鸣曲》、《月光奏鸣曲》等等已是家喻户晓。他为人类留下了一笔宝贵财富,对世界音乐的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而被世人尊称为“乐圣”。
H. 贝多芬面对挫折自强不息的故事100字
贝多芬在1797年的冬日的日记簿上这样记录着: “身体无论怎样弱,我的心一定要征服他。我今年25岁了。我必须尽我所能,成遂一切愿望。” 写了这段日记之后,不久就达到了剥夺他的后半生的幸福的肉体上的大苦痛。他的聋疾发生于1798年的夏日。 贝多芬的艺术生活,在十八九世纪的交代期起一大变化。以前即是海顿和莫扎特的影响的时代,以后是自己的乐风独立的时代。十八九两世纪之交的数年间,贝多芬正在埋头于作曲中,对于自己的健康状态差不多全不注意。因这原故,耳疾愈加重了。到了1801年,他在剧场中必须坐在第一排椅子上,方能听见歌手的唱声。 他在写给一个知友的信上这样说: “你所亲爱的贝多芬,完全是一个不幸的人,他已经在和自然与神相冲突了!我常常诅咒神明。因为神明在拿他的所造物来当作自然界的极细微的事实奈??我所亲爱的一切事物,今已离去我了。像从前的没有耳病,是何等的幸福!倘得与从前一样地健听,我真要立刻飞奔来告诉你。然而我绝不能得到这欢喜了!我的青春已经长逝,青年时代的希望的实现,艺术上的铭记的完成,在我都已不可能。我只得悲极而放弃我的一生了。…… 到了次年,即1802年,他的耳疾更加深起来,又常常耳鸣。他是自然爱好者,野外散步是他的最大的慰安。这时候他到野外,听不出农夫的吹笛的声响,顿时又起悲观,写了“遗言”寄送朋友。然而他终于是强者,用不屈不挠的态度,来同这聋疾战斗,他曾经对人说: “我一定要克制我的命运。” 从此以后的生活,全部是对于聋疾的苦战了。1809年,拿破仑军队侵入维也纳,炮弹飞走空中的时候,贝多芬恐怕炮弹的声音增进他耳疾,用两手指紧紧地塞住自己的耳孔,满腔忧闷地躺在床上。 聋疾是贝多芬的生涯中的一大悲哀。他的作品常是生活的反映。他能在黑暗中打出光明。故在贝多芬,音乐是苦恼的赴诉处,同时又是苦恼的逃避所。
I. 关于贝多芬的3个故事,每个故事300字。
1、贝多芬他的父亲希望儿子成为第二个神童,以便靠他享受荣华富贵,所以强迫他学习钢琴,稍有不遂,即遭毒打。就在这样凄惨痛苦命运下,贝多芬渡过了童年。 贝多芬天赋过人,再加上后天刻苦的磨练,程度愈来愈高,连他的老师都自叹弗如。
2、十二岁时贝多芬受聘为宫廷古钢琴与风琴乐师,也负起了养家责任。在宫廷中贝多芬遂渐受到重视,但他心怀远大,在一七八七年远赴维也纳投拜莫札特。但很不幸,他的母亲在波昂病危,回家不久,母亲就去世了。
这对贝多芬打击甚大,他又在波昂待了五年。 为了实现理想,贝多芬于一七九二年再度前往维也纳。 到了维也纳,贝多芬受教于海顿门下一年,又向申克、阿布雷兹贝格与萨里耶里等名师求教,尤其是后者,他学了有十年之久。
3、贝多芬从1796年开始便已感到听觉日渐衰弱,但是直到1801年,当他确信自己的耳疾无法医治时,才把这件事情告诉给他的朋友。但是,他对艺术的爱和对生活的爱战胜了他个人的苦痛和绝望。苦难变成了他的创作力量的源泉。
在这样一个精神危机发展到顶峰的时候,他开始创作他的乐观主义的《英雄交响曲》。《英雄交响曲》标志着贝多芬的精神的转机,正是这部作品标志着贝多芬创作英雄年代的开始。
(9)贝多芬励志故事100字扩展阅读
贝多芬一生创作题材广泛,重要作品包括9部交响曲、1部歌剧、32首钢琴奏鸣曲、5首钢琴协奏曲、多首管弦乐序曲及小提琴、大提琴奏鸣曲等。因其对古典音乐的重大贡献,对奏鸣曲式和交响曲套曲结构的发展和创新,而被后世尊称为“乐圣”、“交响乐之王”。
贝多芬的一生经历了法国大革命前后欧洲社会的激烈变革,他的作品是时代和个性结合的产物。他极大地扩展了交响音乐的思想内容,使之成为直接反映社会变革的体裁,钢琴的表现幅度也大大增强。
内容的扩展导致表现手法的创新:他突破了传统的形式结构,动机型的主题运用和动力性的乐思发展,使音乐具有非凡的气势和力量;建立在功能体系上的变音体系,成为他的和声风格特征。
灵活的离调转调和大幅度的节奏对比和力度对比,对于刻画矛盾冲突和戏剧性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此外,对位法的运用,乐队音响的组合,钢琴音乐的写作都有鲜明的特点。
J. 关于贝多芬的故事(大约100~200字左右,要励志)
1.英雄的贝多芬
贝多芬的伟大,决不仅在于一个音乐家。他有对于人生的大苦闷与精练的美丽的灵魂,他是心的英雄。他的音乐就是这英雄心的表现。
在贝多芬稍前的时代,欧洲乐坛上的大圣是莫扎特。然莫扎特的音乐的价值,毕竟止于一种“音的建筑”,即仅因音乐的“美”而有存在的意义而已。至于贝多芬,则更有异彩,他的音乐是他的伟大的灵魂的表征。莫扎特的音乐是感觉的艺术,贝多芬的音乐是灵魂的声响。
他的全生涯中最伟大的作品《第九交响曲》,是全聋后的所作。聋子能作音乐,已是妙谈;而况所作的又是世间最伟大的杰品!可知这全是超越的灵的产物,只有能超越人生的大苦闷的精神的英雄,乃能得之。又可知命运对于人类,只能操纵怯弱懦夫,而无可奈何这伟大的精神的英雄。贝多芬的耳疾起于28岁的时候(1798年)。自此至57岁(1827年)逝世,其间的二十余年的日月,全是聋疾为祟的时期。然而大部分的作品却在这时期产生。直到入了全聋期,站在演奏台上听不见听众的拍掌声的时候,他仍是继续作曲,终于作出了最伟大的《第九交响曲》而搁笔。临终的时候,他口中还这样叫叹:
“唉!我只写了几个音符!”
在这句话中可以窥见他的抱负的伟大。
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标题为《命运交响曲》。贝多芬自己曾经指这曲的第一乐章的第一主题说:
“命运来叩门的声音,正是这样的。”
2.狂徒的贝多芬
贝多芬对于世故人情,疏忽得很,又往往专横独断,藐视一世。表面看来简直是一个狂徒。所以除了能十分理解他、原谅他的人——以外,贝多芬没有知交的朋友。且对于寓居的旅舍的主人,常常冲突,至于激烈,故一年中必迁居数次。评论家形容他这横暴的性格,有这样的话:
“贝多芬是独自生活在无人的荒岛上,而一旦突然被带到欧洲的文明社会里来的人。”
这话把贝多芬的一面说得十分透彻。自来艺术家往往有浪漫不拘的行为,而贝多芬竟是一个极例。当时欧洲有名的钢琴家车尔尼有一天去访问他,看见他耳上缠着重重的纱布,蹲伏在室内。车尔尼出来对人说:
“这人不像欧洲第一大音乐家,倒颇像漂流在荒岛上的鲁滨孙。”
他常常用棉花蘸黄色药水,塞在耳中,外缠纱布。他颚上的须常常长到半英寸以上。头发似乎从来不曾接触过梳栉。麦束一般地矗立在头上。他曾经为了一盆汤做得不好,大动怒气,拿起来连盆投在旅舍主人的身上。他常常拔出蜡烛的心子来当牙签用。又在上午,街上正热闹的时候,穿了寝衣,在靠街的窗口剃胡须,不管人家的注目与惊讶。有一次为了动怒,拿起一个开盖的墨水瓶来,投在钢琴的键盘上。他弹琴的时候,因为长久之后手指发热,常常在钢琴旁边放一盆冷水,弹到手指发热的时候,就把两手在冷水中一浸,然后继续弹奏。然而他的动作很乱暴,每逢弹一回琴,必洒一大堆的冷水在地板上,这冷水从地板缝中流下去,滴在下面的住人的寝床中。楼下的主人诘问这旅舍主人,旅舍主人对贝多芬说了几句话,贝多芬就动怒,立刻迁出这旅舍。
贝多芬的姿势极为丑陋。头大,身短,面上不容易有笑容,动作又极拙劣。有一次他也想学跳舞,然而他不会按了拍子而动作。据传记者说,他的相貌的表情常常是冷酷而苦闷。身长五英尺四英寸,肩幅极广,面上多痘疮疤,脸皮作赤茶色而粗糙,鼻硬而直。指短,且五指长短略等,手的背面长着很长的毛。头发多而黑,永不梳栉,永不戴帽,常常蓬头出外散步。起风的日子,他的头发就被吹得像火焰一般。人们在荒郊中遇见他,几疑为地狱中的恶魔。
……
凡此种种强顽怒暴的习气,都是因了他心中所怀抱的大苦闷而来的。而他的苦闷的源泉,全在于他所罹的聋疾。
3.苦恼的贝多芬
贝多芬在1797年的冬日的日记簿上这样记录着:
“身体无论怎样弱,我的心一定要征服他。我今年25岁了。我必须尽我所能,成遂一切愿望。”
写了这段日记之后,不久就达到了剥夺他的后半生的幸福的肉体上的大苦痛。他的聋疾发生于1798年的夏日。
贝多芬的艺术生活,在十八九世纪的交代期起一大变化。以前即是海顿和莫扎特的影响的时代,以后是自己的乐风独立的时代。十八九两世纪之交的数年间,贝多芬正在埋头于作曲中,对于自己的健康状态差不多全不注意。因这原故,耳疾愈加重了。到了1801年,他在剧场中必须坐在第一排椅子上,方能听见歌手的唱声。
他在写给一个知友的信上这样说:
“你所亲爱的贝多芬,完全是一个不幸的人,他已经在和自然与神相冲突了!我常常诅咒神明。因为神明在拿他的所造物来当作自然界的极细微的事实奈??贰S衷谄苹等思淇沙晌?蠲赖氖乱怠N宜?畋?蟮亩??褚烟?怀龃蟛糠值囊袅恕U馐呛蔚瓤杀?娜松?我所亲爱的一切事物,今已离去我了。像从前的没有耳病,是何等的幸福!倘得与从前一样地健听,我真要立刻飞奔来告诉你。然而我绝不能得到这欢喜了!我的青春已经长逝,青年时代的希望的实现,艺术上的铭记的完成,在我都已不可能。我只得悲极而放弃我的一生了。……
到了次年,即1802年,他的耳疾更加深起来,又常常耳鸣。他是自然爱好者,野外散步是他的最大的慰安。这时候他到野外,听不出农夫的吹笛的声响,顿时又起悲观,写了“遗言”寄送朋友。然而他终于是强者,用不屈不挠的态度,来同这聋疾战斗,他曾经对人说:
“我一定要克制我的命运。”
从此以后的生活,全部是对于聋疾的苦战了。1809年,拿破仑军队侵入维也纳,炮弹飞走空中的时候,贝多芬恐怕炮弹的声音增进他耳疾,用两手指紧紧地塞住自己的耳孔,满腔忧闷地躺在床上。
聋疾是贝多芬的生涯中的一大悲哀。他的作品常是生活的反映。他能在黑暗中打出光明。故在贝多芬,音乐是苦恼的赴诉处,同时又是苦恼的逃避所。
(选自《近世西洋十大音乐家故事》,湖南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看罗曼,罗兰的名人转,有具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