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嘉庚爱国的故事400字
① 陈嘉庚爱国事迹
是著名的爱国华侨领袖、企业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福建省泉州府同安县集美社人(
1913年回家乡集美先后创办了集美小学、集美中学、师范、水产、航海、商科、农林等校(统称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厦门大学、集美学村各校师生都尊称其为“校主”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简称“南侨总会”)在新加坡成立,陈嘉庚被推选为主席。他自己带头捐款,还组织各类活动。近1939年一年,南洋华侨就向祖国汇款3.6亿多元,从卢沟桥事变到太平洋战争爆发的4年半期间,共计捐款约15亿元,极大地支援了中国国内的抗日力量。
陈嘉庚在大会上演说号召华侨支持祖国抗日
1938年10月,广州、武汉相继失守后,我国对外交通濒于瘫痪。新修建的滇缅公路成为最主要的军运大动脉。不但需要大批军运汽车,而且急需大批熟练的司机和汽车修理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西南进出口物资运输总经理处商请陈嘉庚先生在南洋代招募司机和修理工(通称“南侨机工”或“华侨机工”)。陈嘉庚领导的南侨总会遂于1939年2月迅速发出《征募汽车修机、驶机人员回国服务》的第六号通告。陈嘉庚一方面号召华侨捐款捐物,购买大量汽车和军需物品,另一方面还亲自到南洋各埠演说动员,广大华侨青年热烈响应、纷纷报名参加。白清泉等在新加坡首先报名,当即批准30名;廖国雄、赖玉光等在巴株、巴峇带头报名,当即批准50名。同年2月18日,首批南侨机工回国服务团成员80名在新加坡集中出发,南侨总会举行盛大欢送会。陈嘉庚勉励大家:“你们是代表千万华侨回国服务的,一定要坚持到底”。新加坡报纸出版欢送专刊,把首批回国机工赞颂为“八十先锋队”。[3]
② 陈嘉庚的爱国故事1111111
陈嘉庚身居异邦,心怀乡国,经营实业不谋私利,立志竞争义务报效祖国,故倾资兴办教育公益事业,以尽国民天职。早于1913年在家乡创办集美小学,后又增办师范、中学、水产、航海、商业、农业等校,统称为“集美学校”。1921年,陈嘉庚创办厦门大学,自选择校址,校长,主持建筑校舍,以及高薪聘请师资等,设文科,理。法。商,教育等五院十七个系,为海内外培养高等人才。在侨居地新加坡亦倡办和赞助许多学校,形成陈嘉庚广泛的开放型教育体系。尽管迂世界经济危机,企业经营未能转机,他仍多方筹措校费,百折不挠维持办学。1932年,当外国财团答应以停止支持厦门大学和集美学校为条件保护其企业经营,即遭他断然拒绝。直至1937年春无力支持,遂无条件地将厦门大学献给政府。厦门大学改为“国立”后,他极为关注其发展。1940年回国慰问期间,还特地到迁往内地长汀的学校视察;1949年归国亦来校访问;1952年定居集美后,仍继续募资、筹划扩建学校规模。在他的倡导下,许多华侨捐资兴学蔚然成风,影响深远。
陈嘉庚赤诚爱国,振兴中华。1909年结识孙中山,翌年参加同盟会。辛亥闽省光复后,被选为新加坡福建保安会会长,募款支持孙中山的活动。1937年“七。七”抗战爆发后,组织“南洋各属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简称“南侨总会”)并被选为主席,领导支援祖国抗日救亡。1939年汪精卫叛国投敌,他严电声讨。1940年3月率领“南洋华侨回国慰劳视察团”回国视察各战区和重庆、延安等地,不畏****,坚持真理,明辨是非,将救国救民的希望寄托在中国共产党身上,反对蒋介石独裁,坚持团结抗战。1941年12月日本帝国主义进攻马来亚,他领导“新加坡华侨抗敌动员总会”,1942年3月新加坡沦陷避居印尼爪哇,赋诗表明舍生取义的决心。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投降,他安全返回新加坡;各界集会庆祝,众望所归。1949年应毛泽东主席电邀回国参加新政协会议和开国大典,于1952年2月回国定居。
③ 陈嘉庚爱国故事读后感400字
说起陈嘉庚先生,我对他的确是一无所知,但有幸暑假我拜读了有关介绍他的书籍,我回也特地查网了解他。原答来他非常的了不起,为祖国做了不少感人的事。对我而言,我最佩服他能捐资创办学校——厦门大学、集美大学、集美中学……正因为有了这些学校,那些穷人的孩子也可以读书了。读书再也不是富家子弟的“专利”了。他曾经说过:“明智不开,民心不齐,启迪民智,有助于革命,有助于救国,其理甚明。教育是千秋万代的事业,是提高国民文化的根本措施,不管什么时候都需要。”虽然我不是很明白,但是我懂得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我想:陈嘉庚先生早就意识到一个国家的强盛,教育必须走在最前列。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百年大树,教育为本”的真正价值。
④ 关于爱国的故事400字左右
一、齐白石的爱国故事。
抗日战争时期,北平伪警司令、大特务头子宣铁吾过生日,硬邀请国画大师齐白石(1863—1957年)赴宴作画。
齐白石来到宴会上,环顾了一下满堂宾客,略为思索,铺纸挥洒。转眼之间,一只水墨螃蟹跃然纸上。众人赞不绝口,宣铁吾喜形于色。
不料,齐白石笔锋轻轻一挥,在画上题了一行字——“横行到几时”,后书“铁吾将军”,然后仰头拂袖而去。
一个汉奸求画,齐白石画了一个涂着白鼻子,头戴乌纱帽的不倒翁,还题了一首诗:“乌纱白扇俨然官,不倒原来泥半团。将妆忽然来打破,浑身何处有心肝?”
1937年,日本侵略军占领了北平。齐白石为了不受敌人利用,坚持闭门不出,并在门口贴出告示,上书:“中外官长要买白石之画者,用代表人可矣,不必亲驾到门,从来官不入民家,官入民家,主人不利,谨此告知,恕不接见。”
齐白石还嫌不够,又画了一幅画来表明自己的心迹。
画面很特殊,一般人画翡翠时,都让它站在石头或荷径上,窥伺着水面上的鱼儿;齐白石却一反常态,不去画水面上的鱼,而画深水中的虾,并在画上题字:“从来画翡翠者必画鱼,余独画虾,虾不浮,翡翠奈何?”
齐白石闭门谢客,自喻为虾,并把作官的汉奸与日本人比作翡翠,意义深藏,发人深思。
⑤ 陈嘉庚爱国主义事迹
嘉庚路号为先生故居。“陈嘉庚故居”七字为廖承志手书。院子的中央有一棵陈嘉庚手植的龙眼树,枝叶茂密,生机勃勃,让人思念先生的奋发精神。故居为两层小楼,陈列着先生俭朴的生活用具和感人的事迹。走近一排陈列橱,看到他用过的一把布伞,布伞是从南洋带回来的,已用了十多年,家人说那伞太不像样了,要给他更换,他说:“不像样不要紧,能用就行了。”还看到他的一只用破瓷杯做的烛台,家人建议买一只新烛台,他不许,说:“该用的钱几千几万都得花,不该用的一分钱也不能浪费。”他的故居是福建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接待着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者。
先生17岁去南洋学商。他说:“财由我辛苦得来,亦当由我慷慨捐出。”他集资千万,全部用于兴学等公益事业。1913年他创办集美小学,以后又办师范、中学、水产、航海、商业、农林等学校。集美解放时,周恩来曾下达命令:“集美学校是陈嘉庚创办的,一定要保护好。”
先生热爱和拥护共产党,积极参加革命活动。曾于1940年冲破国民党的阻挠,到延安慰问抗战军民。他在1910年就参加了中国革命同盟会,橱窗里陈列着他于1911年12月与孙中山先生的合影。他创办的集美学校被称为“民主堡垒,革命摇篮”。
先生一生献给文教事业的款项,价值人民币一亿五千万元,临终时还把300多万元献给国家。
陈嘉庚1874年10月21日出生于集美,1961年8月12日病逝于北京,享年88岁。他的墓地在附近的鳌园。在去鳌园的路上,经过“归来堂”,关于这座建筑,有这样一段故事:陈嘉庚是位多子女的父亲,弥留之际曾嘱咐家人,建一座小祠堂,让海外回来的子孙有个聚会的地方。周恩来知道他的遗嘱后,指示有关部门为他动工兴建了这座“归来堂”。堂前有先生的铜像,高2.3米,一手执杖,一手拿帽,行色匆匆。铜像背后的墙上,有毛泽东的题词:“华侨旗帜,民族光辉”。
先生的墓地在鳌园靠海的一端,面对大海,背倚“集美解放纪念碑”。墓成马蹄状,由13块青石组成,青石护栏上刻有20幅浮雕图像,概括了先生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
⑥ 爱国故事400字
杨靖宇的故事
中华民族是一个从来不屈服于外来压力的伟大民族,有着与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每当遇到外敌入侵之时,中华民族的英雄儿女便会在爱国主义精神的指引下,挺身而出,共赴国难,不惜用鲜血和生命,维护祖国的独立和领土完整。抗日战争时期东北抗日联军的英雄事迹,就是这一历史时期东北军民爱国主义精神的最完美的体现。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争取独立和解放的伟大战争。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东北抗日联军,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同强大的日本侵略者展开了长达14年之久的艰苦卓绝、气壮山河的殊死搏斗,14年的艰苦抗战,东北军民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人民群众死伤数百万,抗日联军也损失惨重,无数民将地英勇牺牲在战场上。不过,残酷的战争生活,恶劣的斗争环境,锻炼和和造就出许许多多的英雄人物。在这无数的战斗英雄中,有一个人的故事最让我感动,这个人的名字就叫杨靖宇。
民族英雄杨靖宇在山林中与敌人激战数日,受伤多处,后被敌人包围,在只剩下他一个人的情况下,仍毫不畏惧,顽强抗击,击敌死伤20余人,壮烈殉国。杨靖宇牺牲后,敌人残忍地铡下了他的头颅,又剖开了他的腹部,惊骇地发现胃肠里尽是未能消化的枯草、树皮和棉絮,没有一粒粮食,日寇无不震动。他用鲜血浇灌着和平之花,用生命捍卫了人类的正义
嗯,因为我知道的这几个英雄事迹。有的没有留下什么名言。但是还是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的。比如狼牙山五壮士。比如江姐。
文天祥宁死不屈
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兵败被俘,坐了三年土牢,多次严辞拒绝了敌人的劝降。一天,元世祖忽必烈亲自来劝降,许以丞相之职,他毫不动摇,反而斩钉截铁地说:“唯有以死报国,我一无所求。”临刑前,监斩官凑近说:“文丞相,你现在改变主意,不但可免一死,还依然可当丞相。”文天祥怒喝道:“死便死,还说什么鬼话!”文天祥面向南方慷概就义了,给世人留下一首撼人心弦的《正气歌》。
陈天华遥寄血书
革命家陈天华,在日本留学时,听到沙俄军队侵占满洲,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又要同沙俄私订丧权辱国条约的消息后,他悲愤欲绝,立即在留学生中召开拒俄大会,组织拒俄义勇军,准备回国参战。回到宿舍后,咬破自己手指,以血指书写救国血书,在血书里陈述亡国的悲惨,当亡国奴的辛酸,鼓舞同胞起来战斗……他一连写了几十张,终因流血过多而晕倒,可嘴里还在不停地咸:“救国!救国!”
别人把他救醒后,他坚持把血书一份一份装入信封,从万里迢迢的日本寄回国内。读到的人无不感动。
吴玉章维护国家尊严
老革命家吴玉章,年轻时东渡日本留学。1904年元旦,因清朝末年中国贫弱,日本帝国看不起中国,在悬挂的万国旗中,故意不挂中国国旗。为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尊严,吴玉章挺身而出,代表留日学生向学校当局严正提出:必须立即向中国学生道歉并纠正错误,否则,就要举行罢课和绝食以示抗议。学校当局在中国爱国留学生的强大压力下,只得认错道歉。
杨靖宇献身抗日
民族抗日英雄杨靖宇曾担任“南满抗日联军”司令,从1934年一直到1940年沙场献身为止。在艰苦征战的六年中,他身先士卒地在白山黑水、林海雪原里打击日寇。面对敌人的重兵围剿,杨靖宇率部顽强战斗,使敌人坐卧不安,惶惶不可终日。日酋对他又怕又恨,调集重兵围困。有人劝杨靖宇投降,他斩钉截铁地说:“不,我有我的信念。”最后,弹尽粮绝,杨靖宇在打完最后一颗子弹后壮烈牺牲。敌人残忍地用刺刀剖开他的肚子,杨靖宇肚里没有一粒米,有的只是树皮、草根和棉絮。
科学家献身祖国
1946年,美国某大学以优厚的条件聘请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为终身教授。但他回答说:“为了抉择真理,为了国家民族,我要回国去!”终于带着妻儿回到了北平(今北京)。回国后,他不仅刻苦致力于理论研究,而且足迹遍布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用数学解决了大量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被誉为“人民的数学家
⑦ 爱国华侨陈嘉庚的故事300字
陈嘉庚倾资办学的故事
陈嘉庚有了钱。钱用在什么地方呢?他早想好了,要为祖国、为家乡人民办好事。
孙中山在策划反清革命的时候,来到了新加坡,陈嘉庚全力支持他,多次拿出巨额资金,支援革命。他和广大华侨一起,为民主革命做出了宝贵的贡献。
陈嘉庚的钱更多的是用在办教育上。他早就感到,中国普通百姓文化水平低,是国家不能昌盛的重要原因,所以首先在自己的家乡集美,兴办起了学校。
“办教育,是收不回钱的呀!”有人提醒他。
“可这是长久之计!”陈嘉庚说,“做为一个中国人,我要报效祖国,先从家乡这里开始,即使失败,也不后悔。一定要破釜沉舟,有进无退!”
从1913年开始,集美办起了第一所小学。此后幼儿园、男子小学、女子小学、师范学校、中学和水产、航海、商业、农林等专科学校,也相继兴办起来。图书馆、科学馆、体育馆、医院、农林试验场等在集美都出现了。昔日一个贫穷落后的渔村,成了我国东南沿海的文化圣地。陈嘉庚还在新加坡也兴办了各种学校。
1921年,陈嘉庚创办了有名的厦门大学。它是福建省第一所大学,在全国也是质量很高的。在厦大开学典礼上,陈嘉庚发表讲话:
“办大学,一要有高深的学问,二要有雄厚的资财。我本人是两者都没有,但我有改变中国落后面貌的愿望。我希望经过三五十年奋斗,中国的教育得到普及!”
陈嘉庚一生中,把自己嫌的钱,主要用来兴办教育。他为我们的教育普及工作做出了巨大贡献,不愧是受人尊敬的爱国华侨。
陈嘉庚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陈嘉庚办的企业在新加坡成功,引起了殖民主义者的注意。新加坡当时还是英国的殖民地,英国当局有意排挤华侨的资本,看到陈嘉庚的企业兴旺,就指使英国的一些大商人和银行家找陈嘉庚说:
“你们生产的胶鞋,今后要全部归我们包销,不得自销!”
“这办不到!”陈嘉庚一口拒绝。
“哼!我英国的权利不容他国人占有!”
“我不签约,你们就不能这样做!”
可是不久,公司董事会迫于压力,竟背着陈嘉庚签了约。陈嘉庚看透了英国人的目的,是要挤垮自己,他想: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我即使收盘不干,也不能向他人低头!” 后来,他的企业果然受到挤压,年年亏损,办不下去了。于是有人劝他:
“你办的那么多学校,每年要花多少钱?赶快停办了,或是缩小规模,把钱省下来吧!”
陈嘉庚坚决不肯,说:
“学校一旦停办,恢复就难了。那样我自己误了青年学生不说,也是对社会犯了罪呀!”
有一家外国集团找到他,出了个主意:
“你的企业不行了,不如归到我们这里,做为附属公司吧!”
“你们是有条件的吧?”
“是的。条件是停办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不行!”陈嘉庚断然拒绝,“我宁肯收盘,绝不停办学校,即使因办校而使商业失败,我也不后悔。”
陈嘉庚不愧是爱国的实业家。他知道向外国势力低头可以避免破产,还可以发大财,可那就成了外国资本的附庸,没有独立性了。所以他坚决不屈服压力,而是在1934年,停办了自己的企业。他在一篇《畏惧失败才可耻》的文章里写道:
“自古英雄豪杰,都会遇到挫折和危险,何况我呢?希望大家不要因为我的失败而失去信心!”
陈嘉庚宁肯“牺牲”不肯放弃自己的理想。他的行为受到广泛的赞扬。大家说:
“陈先生的财富,是完全献给大公的。陈嘉庚的名字代表着博爱和牺牲。”
⑧ 陈嘉庚爱国主义事迹读后感
陈嘉庚精神读后感一
学习《陈嘉庚办学》这篇课文后,一个杰出的爱国华侨领袖和著名的大实业家的形象深深地触动了我幼小的心灵。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陈嘉庚衣锦还乡时,发现自己小时候念书的私塾关闭了。一打听,原来因为贫穷,很多孩子对那点微不足道的学费依然只能望天兴叹。于是,他毫不犹豫地要拿出自己远涉重洋、苦苦挣来的积蓄,可妻子犹豫不决,但在陈嘉庚的耐心劝说下,她终于被说服了。于是学校红红火火地办起来了,陈嘉庚先生听着琅琅书声,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他就这样将自己辛辛苦苦赚来的钱源源不断地寄回家乡,兴办了许许多多的学校!读了这篇课文,我被陈嘉庚关爱孩子、热爱教育、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精神深深感动了。陈嘉庚的故事虽然在历史长河中只是沧海一粟,但他塑造的形象确实无比高大的,在于陈嘉庚先生商海弄潮的伟大成就,更在于他那被人津津乐道的情系家乡、心系教育的伟大爱国情怀!在万众一心努力实现中国梦的今天,依然有着数不胜数的像陈嘉庚这样的人,他们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呕心沥血,贡献了生生不息的巨大力量,我们要像他们一样,做一个热爱祖国的好学生。现在,我们要发扬陈嘉庚的那种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发奋读书,争取学有所成,早日报效祖国!
陈嘉庚精神读后感二
今天,老师讲了《陈嘉庚的故事》。课后,我又认认真真读了几遍,我被陈嘉庚的故事深深打动了。
书中讲,陈嘉庚,1874年生于一个与厦门隔海相望的僻静渔村——福建同安县集美镇。在母亲的指导下,他少有大志,9岁就读于南轩私塾,15岁辞学赴新加坡,在父亲开设的米店学习经商。由于目光远大,勤奋学习,艰苦创业
,涉足食品、橡胶、航运等领域,建立了一个庞大的企业集团,拥有上千万资产,成为南阳华侨中的首富。
当时的中国贫穷落后,在世界上没有地位。陈嘉庚作为一个中国人,他时时想念着自己的祖国。1910年,他筹资帮助孙中山先生进行辛亥革命。抗日战争爆发,他担任南洋华侨总会主席,捐资抗日。他冲破重重阻拦访问延安…祖国和民族的利益高于一切,是陈嘉庚先生做事的最高原则。
书中讲,陈嘉庚捐资办学花了多少钱,人们已经很难算得清了。“金钱如肥料,散播才有用”,至1934年,陈嘉庚经商30年获利1900万元,仅资助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就花去800万元,约占获利总额的42%。就这样一个身价千万的大人物,他对于自己的生活却非常苛刻。书中说,他的晚餐常常是一碗番薯粥,一块酱豆腐而已。他平时身上的现款不超过5元,从不在外头乱花一分钱。看到这些,我心里很不是滋味。我们作为小学生,既不挣工资,还要靠家长养活。但我们每天除了要吃好的,喝好的,还要零花钱。家长给得少了,还跟家长大吵大闹,觉得自己委屈。想想陈嘉庚先生,我都替自己感到难过。
陈嘉庚先生的精神,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陈嘉庚先生是我们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一面旗帜,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典范。读《陈嘉庚的故事》,感受陈嘉庚精神的力量,让我们为自己的祖国、为古老的中华民族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⑨ 陈嘉庚的爱国的事迹三十字。
著名的爱国华侨领袖、企业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福建省泉州府同安县集美社人(
1913年回家乡集美先后创办了集美小学、集美中学、师范、水产、航海、商科、农林等校(统称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厦门大学、集美学村各校师生都尊称其为“校主”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简称“南侨总会”)在新加坡成立,陈嘉庚被推选为主席。他自己带头捐款,还组织各类活动。近1939年一年,南洋华侨就向祖国汇款3.6亿多元,从卢沟桥事变到太平洋战争爆发的4年半期间,共计捐款约15亿元,极大地支援了中国国内的抗日力量。
陈嘉庚在大会上演说号召华侨支持祖国抗日
1938年10月,广州、武汉相继失守后,我国对外交通濒于瘫痪。新修建的滇缅公路成为最主要的军运大动脉。不但需要大批军运汽车,而且急需大批熟练的司机和汽车修理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西南进出口物资运输总经理处商请陈嘉庚先生在南洋代招募司机和修理工(通称“南侨机工”或“华侨机工”)。陈嘉庚领导的南侨总会遂于1939年2月迅速发出《征募汽车修机、驶机人员回国服务》的第六号通告。陈嘉庚一方面号召华侨捐款捐物,购买大量汽车和军需物品,另一方面还亲自到南洋各埠演说动员,广大华侨青年热烈响应、纷纷报名参加。白清泉等在新加坡首先报名,当即批准30名;廖国雄、赖玉光等在巴株、巴峇带头报名,当即批准50名。同年2月18日,首批南侨机工回国服务团成员80名在新加坡集中出发,南侨总会举行盛大欢送会。陈嘉庚勉励大家:“你们是代表千万华侨回国服务的,一定要坚持到底”。新加坡报纸出版欢送专刊,把首批回国机工赞颂为“八十先锋队”。
摘自网络网友,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