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交友的古代小故事
⑴ 关于交友的成语典故
交友的成语典故有:
1.管宁割席,出自《世说新语.德行十一》,比喻朋友间的情谊一刀两断,中止交往,或中止与志不同、道不合的人为朋友。管宁和华歆同在园中锄草,看见地上有一片金,管宁仍依旧挥动着锄头和看到瓦片石头一样没有区别,华歆高兴地拾起金片而后又扔了它。曾经,他们同坐在同一张席子上读书,有个坐着有围棚的车穿着礼服的人刚好从门前经过,管宁还像原来一样读书,华歆却放下书出去观看。管宁就割断席子和华歆分开坐,说:“你不是我的朋友了。通过管宁、华歆二人在锄菜见金、见轩冕过门时的不同表现,显示出二人德行之高下。
⑵ 经商之信名人逸事
海尔创始人张 瑞敏宁可砸烂10问冰箱,也要诚信经商,坚持产品的好质量。内尽管当时1台冰箱的容价格是1个工人的年薪,让他暂时损失,但诚信让他收获了别人的信任,成就海尔公司的商业奇迹。【可用于诚信·目光长远等方面,灵活应用】
影星汤唯为洗发水公司拍广告,后来因不符合要求而不能播出,她却主动归还500万广告费,她认为做人要诚信,没达宣传效果就不该收钱。有人说她靠《色·戒》一脱成名,但我坚信诚信的品格让她更有魅力,成就事业。
⑶ 朋友之间的诚信的故事
不就是这个吗,四年级上学期的课文就有。
⑷ 关于诚信的小故事,简短点
商鞅立木为信
春秋战国时,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当时处于战争频繁、人心惶惶之际,为了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10两。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50两。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将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即赏了他50两黄金。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来的变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
曾子杀猪
有一次,曾子的妻子要去赶集,孩子哭闹着也要去。妻子哄孩子说:“你不要去了,我回来杀猪给你吃。”妻子走后,曾子磨刀烧水,把家里的猪绑起来准备杀。妻子赶集回来后,看见曾子真要杀猪,连忙上前阻止:“我只是哄哄孩子而已。”曾子说:“一旦你欺骗了孩子,孩子就会不信任你了。”说着,就把猪杀了。曾子不欺骗孩子,也培养了孩子讲信用的品德。
季布一诺千金
秦末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说话算数,信誉非常高,许多人都很信任和敬佩他,愿意同他交朋友。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就是成语“一诺千金”的由来。后来,他得罪了汉高祖刘邦,被悬赏捉拿。结果他旧日的朋友不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着灭九族的危险来保护他,使他免遭祸殃。
(4)诚信交友的古代小故事扩展阅读
关于诚信的格言
1、诚信是人最美丽的外套,是心灵最圣洁的鲜花。
2、诚信是你价格不菲的鞋子,踏遍千山万水,质量也应永恒不变。
3、诚信像一面镜子,一旦打破,你的人格就会出现裂痕。
4、诚信是道路,随着开拓者的脚步延伸;诚信是智慧,随着博学者的求索积累;诚信是成功,随着奋进者的拼搏临近;诚信是财富的种子,只要你诚心种下,就能找到打开金库的钥匙。
5、诚信是做人之根本,立业之基。
6、创起诚信校园,树起诚信学风,成为诚信学子。
7、诚信为本,学做真人。
8、诚信为荣,失信可耻。
9、最大限度的诚实是最好的处事之道。
10、诚实守信是面明镜,不诚实的人在他面前,都会露出真相。
11、没有诚实,何来尊严?
12、诚实是上策。
13、一切有成效的工作都是以某种诚信为先决条件。
14、不诚则有累,诚则无累。
15、诚信是沟通心灵的桥梁,善于欺骗的人,永远到不了桥的另一端。
16、诚信,是一股清泉,它将洗去欺诈的肮脏,让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流淌着洁净。
17、诚信,让心灵无瑕,让友谊长存,让世界美好!
18、知识是财富,诚信也是一种财富,拥有知识能使你变得充实,拥有诚信能使世界变得更美好!
19、诚,乃信之本;无诚,何以言信?诚而有信,方为人生。
20、诚信,如一把钥匙,打开你我心中那扇门上的锁,让我们敞开心扉,沐浴那友谊的阳光。
⑸ 有关于朋友之间诚信的小故事
秦末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说话算数,信誉非常高,许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浓厚的友情版。当时甚权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就是成语“一诺千斤”的由来)后来,他得罪了汉高祖刘邦,被悬赏捉拿。结果他的旧日的朋友不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着灭九族的危险来保护他,缍使他免遭祸殃。一个人诚实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获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谊。反过来,如果贪图一时的安逸或小便宜,而失信于朋友,表面上是得到了“实惠”。但为了这点实惠他毁了自己的声誉而声誉相比于物质是重要得多的。所以,失信于朋友,无异于失去了西瓜捡芝麻,得不偿失的。
⑹ 有关朋友之间讲诚信的故事
著名主持人崔永元在他的《不过如此》中曾这么描述朋友:朋友,是这么一批人,是你快乐时,容易忘掉的人;是你痛苦时,第一个想去找的人:是给你帮助,不用说“谢谢”的人:是惊扰之后,不用心怀愧疚的人;是对你从不苛求的人;是你从不用提防的人;是你败走麦城,也不对你另眼相看的人;是你步步高升,对你称呼从不改变的人。
我个人认为朋友间这样相处才是最真实最完美的,每个好朋友也是这样与我交往,一直以来我们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吵过架,红过脸,但是最近有个好朋友却让我有点伤心。。。当我知道他遇到一些事情不高兴了,就想去尽力安慰,换来的却是恶语向赠-反感我多管闲事的态度。为此我对这件事一直耿耿于怀,理论上类似恶语并不应该出现在好朋友之间,因为真正意义上的朋友是在工作生活上的帮助,一起分享快乐忧伤,而他这样讲就是与我的界定不一。换句话说,在他心里我不算他的好朋友,郁闷哦~~~~
阿拉伯传说中,有两个朋友在沙漠中旅行,在旅途中他们吵架了,一个还给了另外一个一记耳光。被打的人觉得受辱,一言不语,在沙子上写下:”今天我的好朋友打了我一巴掌。”他们继续往前走,遇到了危险,被打巴掌的那位差点送命,幸好被朋友救起来了。被救起后,他拿了一把小剑在石头上刻了:“今天我的好朋友救了我一命。”一旁好奇的朋友问道:“为什么我打了你以后,你要写在沙子上,而现在要刻在石头上呢?”被救的朋友笑笑说:当被一个朋友伤害时,要写在易忘的地方,风会负责抹去它;相反如果被帮助,我们要把它刻在心灵的深处,那里任何风都不能抹灭它。这个故事提醒我们朋友之间会有摩擦,更会有互助,前者是友谊的插曲和见证,而后者是友谊的主旋律。有人说君子之交淡如水,也就是交朋友并不是以牺牲自我和泯灭个性为代价的。朋友之间应该是相互理解基础上的关注和友爱。每个人都是一个利益与责任的实体,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差异,所以是无法强求趋同的,做朋友是互相取长补短的双赢过程,而不是相互左右。
看了多篇文章以后,发现朋友间的交往还是很复杂的共生关系。我对好朋友的要求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在困难时的帮助,郁闷时的诱导,犯错时的纠正,更在于思想上的交流,如果遇到事情后相互坦诚相告,这样才能在恰当的时候得到最好的安慰与支持。
⑺ 关于交友之道的故事
对于朋友的界定,请严肃对待为好。经人介绍初次见面,就以朋友相称,这就是很不严肃的态度。当你把交友之道降低到了最低标准,也就不可能结交到真正的朋友了。
人与人的关系是相互的,你如果如此随意,潜意识里也就没把别人当回事,那别人也就不见得把你当成朋友。
有些人热衷于社交,喜欢周旋于众人之间的感觉。然而,如果不是一个圈子里的上层人士,大家也不过是出于礼貌的虚与委蛇。社交场合中的赞美,基本上没多少真诚。而交际花的角色,并不能博得他人的好感,人家会觉得你举止轻佻。
⑻ 找历史上诚信故事十个
1、一诺千金
秦末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说话算数,信誉非常高,许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浓厚的友情。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是对信守诺言的人的最高评价。
拓展资料:
诚信是一个道德范畴,是公民的第二个“身份证”,是日常行为的诚实和正式交流的信用的统称。泛指待人处事真诚、老实、讲信用,一诺千金等等。但一般主要是指两个方面:一是指为人处事真诚诚实,尊重事实,实事求是;二是指信守承诺。
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的一个基本准则。
⑼ 关于诚信的正反故事
(反例)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答曰:“待君久不至,己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列宁打碎花瓶的故事 (正反都可以)
有一次母亲带着列宁到姑妈家中做客.小列宁把姑妈家的一只花瓶打碎了.于是,姑妈问孩子们:“是谁打碎了花瓶?”小列宁因为害怕受姑妈批评,便跟着其他孩子一起说:“不是我!“然而,母亲猜到花瓶是淘气的小列宁打碎的,因为这孩子特别淘气,在家里经常发生类似的事情.但是,小列宁向来是主动承认错误,从未撒过谎.她装出相信儿子的样子,一直没有提起这件事,而是给儿子讲诚实守信的美德故事,等待着儿子能主动承认.有一天,小列宁突然在妈妈讲故事时失声大哭起来,痛苦地告诉妈妈:“我欺骗了姑妈,我说不是我打碎了花瓶,其实是我干的.”听说孩子羞愧难受的述说,妈妈耐心地安慰他,告诉他只要向姑妈写信承认错误,姑妈就会原谅他.于是,小列宁马上起床,在妈妈的帮助下,向姑妈写信承认了错误.从此以后,列宁没有再说谎,长大以后,他也通过诚信这可贵的品质获得了人民的支持.
(正面)阿伯拉罕·林肯出身卑微,但为人和蔼公正,诚实厚道.他21岁那年,在朋友开的一家商店里当店员.有一天一老妇来买纺织,多付了12美分,林肯当时没有发觉.等他结帐时发现多收了钱,当晚就步行赶了六英里路,把多收的钱退给了那个老妇,附近的居民都很尊敬和喜爱这个年轻人,亲热地称他“诚实的林肯”.真因为这种诚信的做人态度,林肯后来才成为了最著名的美国总统之一.
(正面)曾子杀猪
曾参杀猪的故事.曾参,春秋末期鲁国有名的思想家、懦学家,是孔子门生中七十二贤之一.他博学多才,且十分注重修身养性,德行高尚.一次,他的妻子要到集市上办事,年幼的孩子吵着要去.曾参的妻子不愿带孩子去,便对他说:“你在家好好玩,等妈妈回来,将家里的猪杀了煮肉给你吃.”孩子听了,非常高兴,不再吵着要去集市了.这话本是哄孩子说着玩的,过后,曾参的妻子便忘了.不料,曾参却真的把家里的一头猪杀了.妻子看到曾参把猪杀了,就说,“我是为了让孩子安心地在家里等着,才说等赶集回来把猪杀了烧肉给他吃的,你怎么当真呢.”曾参说:“孩子是不能欺骗的.孩子年纪小,不懂世事,只得学习别人的样子,尤其是以父母作为生活的榜样.今天你欺骗了孩子,玷污了他的心灵,明天孩子就会欺骗你、欺骗别人;今天你在孩子面前言而无信,明天孩子就会不再信任你,你看这危害有多大呀.”
(正面)商鞅立木为信
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当时处于战争频繁、人心惶惶之际,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50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站起将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即赏了他五十金.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来的变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新法使秦国渐渐强盛,最终统一了中国.
(正面)季布“一诺千金”
秦末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说话算数,信誉非常高,许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深厚的友情.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就是成语“一诺千金”的由来)后来,他得罪了汉高祖刘邦,被悬赏捉拿.结果他的旧日的朋友不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着灭九族的危险来保护他,终于使他免遭祸殃.一个人诚实有信,自然能获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