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中国工艺品的故事作文
1. 一篇关于民间工艺品的作文
中国结,它身上所显示的情致与智慧正是中华古老文明中的一个侧面。是由旧石器时代的缝衣打结,推展至汉朝的仪礼记事,再演变成今日的装饰手艺. 每一个结从头到尾都是用一根丝线编结而成,每一个基本结又根据其形、意命名。把不同的结饰互相结合在一起,或用其它具有吉祥图案的饰物搭配组合,就形成了造型独特、绚丽多彩、寓意深刻、内涵丰富的中国传统吉祥装饰物品。 中国结不仅具有造型、色彩之美,而且皆因其形意而得名。
老妈酷爱手工制作,节假日在家翻到了一本《中国结》我本是闲来无聊随便翻翻,却不想越看越有味儿。于是我就决定亲自动手来试做中国结。于是就先拿一个中国结来作标本。
我迫不及待地抓起绳子.首先要把三根绳子分为里,中,外三层,我先把最外边的绳子拿在手里.我专心致地学着.最外边的绳子成形之后,再拿出中间那根,沿着第一根的走向串,我越串越高兴,这可是我第一次做中国结!我把最里边的绳子拿在手上,小心翼翼地串起来,生怕把中国结串坏.当我把最里的那根绳子的颜色搭配在一起时真是漂亮极了.但我还要做些调整,让绳子的一头 对齐,而不要一根长,一根短.望着我快完成的中国结,心里真是有说不完的喜悦. 双钱结”也是中国结的一种.我定睛一看, 哇,还真像两个钱币叠在一起,两个钱币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可一把两个钱币叠在一的”双钱结”的多余绳子剪掉,然后在后面别了一个别针,还用打火机把别针固定了一下.”双钱结”终于完成了,我把它别在衣服上,显得格外耀眼,它为我的衣服增添了更加绚丽的色彩,使我更加的美丽.
2. 民间工艺品作文
剪纸是中国最普及的民间传统装饰艺术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大约因其材料易得、成本低廉、效果立见、适应面广而普遍受欢迎;更因它最适合农村妇女闲暇制作,既可作实用物,又可美化生活。全国各地都能见到剪纸,甚至形成了不同地方风格流派。剪纸不仅表现了群众的审美爱好,并含蕴着民族的社会深层心理,也是中国最具特色的民艺之一,其造型特点尤其值得研究。民间剪纸作为中国本源哲学的体现,在表现形式上有着全面、美化、吉祥的特征,同时民间剪纸用自己特定的表现语言,传达出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本质。
2006年5月20日,剪纸艺术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8日,上海市李守白剪纸大师工作室获得国家文化部颁布的首届文化遗产日奖。
我国的民间剪纸手工艺术有它自身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我国纸的发明是在公元前的西汉时代(公元前6世纪),在此之前是不可能有剪纸艺术的出现的,但当时人们运用薄片材料,通过镂空雕刻的技法制成工艺品,却早在未出现纸时就已流行,即以雕、镂、剔、刻、剪的技法在金箔、皮革、绢帛,甚至在树叶上剪刻纹样。《史记》中的剪桐封弟记述了西周初期成王用梧桐叶剪成“圭”赐其弟,封姬虞到唐为侯。战国时期就有用皮革镂花,(湖北江凌望山一号楚墓出土文物之一),银箔镂空刻花(河南辉县固围村战国遗址出土文物之一),都与剪纸同出一撤,他们的出现都为民间剪纸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我国最早的剪纸作品发现,是在1967年我国考古学家在新疆吐鲁番盆地的高昌遗址附近的阿斯塔那古北朝幕群中,发现的两张团花剪纸,他们采用的是麻料纸,都是折叠型祭祀剪纸,他们的发现为我国的剪纸形成提供了实物佐证。
关于剪纸手工艺术的历史,即真正意义上的剪纸,应该从纸的出现开始。汉代纸的发明促使了剪纸的出现、发展与普及。纸张是一种很容易霉烂的材料,在我国东南部地区气候湿润,再加上当地每年五、六月的梅雨天,时间一长纸张制品就霉烂,而民间剪纸又是一种大众化的东西,人们不会象珍宝一样保存起来,搞坏了自己还可以再剪。而在我国西北地区天干少雨,气候干燥,纸张也不易霉烂,这也可能是新疆吐鲁番地区发现北朝剪纸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
唐代剪纸——纸花唐代剪纸已处于大发展时期,杜甫诗中有“暖水濯我足,剪纸招我魂”的句子,以剪纸招魂的风俗当时就已流传民间。现藏于大英博物馆的唐代剪纸均可看出当时剪纸手工艺术水平已极高,画面构图完整,表达一种天上人间的理想境界。唐代流行颉,其镂花木版纹样具有剪纸特色,如现藏日本正仓院的“对羊”,其羊的纹样就是典型的剪纸手工艺术表现手法。唐代民间还出现了利用剪纸形式制作的漏版印花板,人们用厚纸雕刻成花版,将染料漏印到布匹上,形成美丽的图案。
宋代造纸业成熟,纸品名目繁多,为剪纸的普及提供了条件。如成为民间礼品的“礼花”,贴于窗上的“窗花”,或用于灯彩、茶盏的装饰。宋代民间剪纸的运用范围逐渐扩大,江西吉州窑将剪纸作为陶瓷的花样,通过上釉、烧制使陶瓷更加精美;民间还采用剪纸的形式,用驴、牛、马、羊等动物的皮、雕刻成皮影戏的人物造型;蓝印花布工艺制作的镂花制版是用油纸板雕镂成纹,刮浆印花的花版纹样就是采用剪纸的技法,有阴、阳刻之分,长线要割断,以点分虚实。
明、清时期剪纸手工艺术走向成熟,并达到鼎盛时期。民间剪纸手工艺术的运用范围更为广泛,举凡民间灯彩上的花饰,扇面上的纹饰,以及刺绣的花样等等,无一不是利用剪纸作为装饰成再加工的。而更多的是我国民间常常将剪纸作为装饰家居的饰物,美化居家环境,如门栈、窗花、柜花、喜花,棚顶花等都是用来装饰门窗、房间的剪纸。除南宋以后出现的纸扎花样工匠外,中国民间剪纸手工艺的最基本的队伍,还是那些农村妇女。女红是我国传统女性完美的一个重要标志,作为女红的必修技巧——剪纸,也就成了女孩子从小就要学习的手工艺。她们从前辈或姐妹那里要来学习剪纸的花样,通过临剪、重剪、画剪、描绘自己熟悉而热爱的自然景物,鱼虫鸟兽、花草树木、亭桥风景,以至最后达到随心所欲的境界,信手剪出新的花样来。
中国民间剪纸手工艺术,犹如一株常春藤,古老而长青,它特有的普及性、实用性、审美性成为了符合民众心理需要的象征意义。
剪纸艺术源远流长,在古代诗词典籍中,也被广泛的记载:
1. 唐•崔道融所留传的诗中,有这样的词句:“欲剪宜春字,春寒人剪刀”这里所讲的“宜春帖子”,也就是现在人们所熟悉的剪纸。
2. 唐•李商隐《人曰》诗:“镂金作胜传荆俗,剪彩为人起晋风”。剪彩也就是剪纸。
3. 唐•段成式《酉阳杂俎》说:“立春日,士大夫之家,剪纸为小蟠,或悬于佳人之首,或缀于花下,又剪为春蝶,春胜以戏之。
3. 传统手工艺的作文800
手艺人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些手艺与文化正走的无声无息,“手艺人”这一称呼也离我们愈来愈远。
曾经也问过妹妹,我问她是否知道爆米花时这么做的,她居然告诉我是用豆子敲裂了炸的,真是让我哭笑不得。我费尽口舌的向她展示我童年看到的爆米花的做法,而她却无法理解。
或许是深秋,或许已入冬,我在阳台上写作业。已是旁晚时分了,忽听得“嘭”的一声,抬头,顺声而望,只见夕阳已落,晚霞已红,在楼下一棵正落叶的树边是一位爆爆米花的老人。现如今想想,那是何等的意境!便丢下笔,兴冲冲的去找妈妈,妈妈便找来了个袋子,装上几把大米,我在一旁却嫌不够。人们三五成群的围在老人的小摊子边上,每一次响声过后,那还算恬静的树下便有了各种声响:小孩子的欢笑声,塑料袋的声音,妇女付钱砍价的声音。一会儿又静下来,那样的乐此不疲,繁中生乐。
好不容易轮到我了,我在一旁小心地看着,在我看来,把硬邦邦磕牙的米粒变成又香又脆的爆米花实在是件奇事!那老人把米倒进炉子里,又从旁边黑乎乎的盒子中挖了勺白糖,我多希望他能多放点,他便一次又一次的摇动手柄,炉下的煤炭烧得通红,我喜欢站的近些,那老人便会和我说话,有的没的我们聊着。一会儿,他便会高声一呼:“要爆喽——”我便捂着耳朵跑向妈妈,“嘭——”如一声闷雷,在我看来,这比一样烟花还要精彩。
米粒与白糖的结合成了我童年的滋味,空气也变得如此香甜,我喜欢用手把爆米花刨出来,满满两大袋,如同堆沙子般有趣。付完钱,妈妈一手拎一袋,袋口冒着热气,我总伸手去抓一把,先是一粒一粒的吃,一把一把的吃,最后将整个嘴巴塞了个满,满足与喜悦充溢着整个口腔。若换成什么稀罕物,像是巧克力,一次只有那样的一小块,哪能带来如此的满足感。
回家后,解了袋子,索性将整个脸埋进爆米花里,乱嚼几口,还带着些温热,鼻间香气正浓,妈妈见了便呵斥一声:“干什么呢!”我一抬头,嘴上,鼻尖上,睫毛上如点点白雪,妈妈便会笑个不停。
现在回忆起这些童年乐事,手中执笔依旧,楼下越是另一番风景,怎叫人不心生伤痛。
4. 写一个民间工艺品的作文(500字以上)
工艺品游艇
在我的书桌上放着一条工艺品—游艇。这条游艇造型别致、结构精巧、古香古色,具有意大利威尼斯的民族风格。
这条富丽堂皇的游艇是由塑料制成的,长40厘米,宽10厘米,高15厘米。由船身和底座两部分构成。底座呈圆锥状,红色,上面布有精美的花纹。上部与船底相接。船底为黑色,船身为金黄色,船头是尖的。在船舱和船头之间的部分有一个可以装卸的小灯。这个灯是夜晚照明用的。因为这是一件工艺品,所以灯内没有真的灯泡。在船舱前有个底托,底托上的小孔有一个跳舞的小人。这个小人别看样子小,可是制造精细,她上身穿一件银白色的短上衣,下身是一条红色的舞裙,腰上还系着一条蓝色腰带。她双手上举,呈跳舞姿势。她的上身与两腿是用两个铜环相连的。两腿直垂下来,悬空。船舱是船的主体部分,为立体梯形,顶篷呈半圆形,前后左右的墙壁都是空的,在棱架的部分都雕刻着大大小小形状各异的花纹。其中有的呈鱼形,有的像花朵……形态逼真,栩栩如生。就好像鱼儿在水中嬉戏,马儿在草原上奔腾,花儿在花丛中开放,这个玲珑的小船舱还可以打开呢!在后部两个棱架的基部各有一个活动的螺丝,能把船舱的整个盖子掀起。我想这就是船舱中门的装置吧。掀开盖后,可以看到内部有一个小盒了,盒内有一排排小椅子,这样游就可以坐在舱内来观赏水上城市威尼斯的外貌了。在舱盖的背面还吊着八个小灯泡,就像一个个倒挂着的酒瓶子,有红、黄、蓝、绿四种颜色。在船尾还有一位船夫站着,他头戴黄色小礼帽,身穿白色衣裤,领子上有蓝色飘带,腰间系一条红腰带,风度翩翩,双手拿着一个船桨,这就是威尼斯水手的特色,用一支桨划水,看起来,他划船的技术还十分高超呢。
这条金碧辉煌的小船不但可以当工艺品还可以当玩具。在船的底座上连有插头,把船身、小人等装好后,接通电源,船就可以转起圈来,跳舞的小人也开始转着圈地跳起舞来。舱内壁灯也跟着亮起来了,随之又响起了优美的音乐。看着,听着,我好像真的到了威尼斯。作为一位贵宾坐在这富丽豪华的游艇上,有人在为我跳舞,船夫在为我划船,带我去游览威尼斯这神奇的水上世界;让我观赏碧波荡漾的水道,一座座古典式的石桥;让我领略威尼斯古老灿烂的文化……这优美的舞姿,动听的音乐,使人陶醉了,就像作梦一般。
这艘金光灿烂的游艇小巧玲珑,别具一格,是我家的珍品之一。
5. 写民间工艺品作文
满族有什么风俗习惯
服饰
满族历史悠久,文化发达。其服饰高雅华丽,在中国民族服饰文化中独树一帜,并对中国的服饰文化发展产生过很大影响。
由于寒冷的生活环境和射猎生活的需要,过去满族人无论男女,均多穿“马蹄袖”袍褂。努尔哈赤建立八旗制度以后,“旗人”的装束,便成为“旗袍”(满语称“衣介”)。
清初,旗袍的式样一般是无领、大襟、束腰、左衽、四面开衩。穿着既合体,又有利于骑马奔射。出猎时,还可将干粮等装进前襟。这种旗袍有两个比较突出的特点,一个是无领。努尔哈赤为统一衣冠,曾厘定衣冠制,规定“凡朝服,俱用披肩领,平居只有袍”。即常服不能带领子,只有入朝时穿的朝服方可加上形似披肩的大领;二是在窄小的袖口处还接有一截上长下短的半月形袖头,形似马蹄,俗称“马蹄袖”。平时绾起来,冬季行猎或作战时放下,使之罩住手背,既起到了类似手套的保暖作用,又不影响拉弓射箭,故又称之为“箭袖”(满语称之为“哇哈”)。满族入主中原以后,“放哇哈”成为清朝礼节中的一个规定动作,官员入朝谒见皇上或其他王公大臣,都得先将马蹄袖弹下,然后再两手伏地跪拜行礼。
旗袍的外面还习惯套一件圆领、身长及脐、袖长及肘的短褂。因这种短褂最初是骑射时穿的,既便于骑马,又能抵御风寒,故名“马褂儿”。清初,马褂儿是八旗士兵“军装”,后来在民间流行起来,具有了礼服和常服的性质,其式样、面料也更加繁多。满族人还喜欢在旗袍外穿坎肩。坎肩一般分为棉、夹和皮数种,为保暖之用。样式有对襟、琵琶襟、捻襟等多种。
而作为有清一代“时装”的满族女式旗袍,则多有发展。当初在北京等地曾盛行“十八镶”的做法,即镶十八道衣边才算好看,样式也变成宽袍大袖;辛亥革命后,旗袍样式由肥变瘦;在20世纪30代初受西方短裙影响,长度缩短,几近膝盖,袖口缩小;30年代中又加长,两边开高衩,并突出曲线美;40年代又缩短,出现短袖或无袖旗袍,外为流线型。继后,衣片前后分离,有肩缝和装袖式旗袍裙等。用料广泛,棉、毛、丝、麻和各种化纤衣料均可。旗袍除有长、短袖之分之外,还分皮、棉、单、夹数种,便于在不同季节穿用。经过不断改进的旗袍,一般样式大致为:直领,窄袖,右开大襟,钉扣绊,紧腰身,衣长至膝下,两侧开叉;讲究做工和色彩搭配,大多在领口、袖口和衣边上绣有各色图案的花边。如此既衬托出女性身材之美,又显得文雅大方。具有东方色彩的旗袍现已成为中国妇女普遍喜爱的中式服装。
旗袍和“旗头”、“旗鞋”等搭配起来,就构成了满族妇女典型的传统服饰装束。
“旗头”指的是一种发式,也称发冠。类似扇形,以铁丝或竹藤为帽架,用青素缎、青绒或青纱为面,蒙裹成长约30厘米、宽约10多厘米的扇形冠。佩戴时固定在发髻上即可。上面还常绣有图案、镶珠宝或插饰各种花朵、缀挂长长的缨穗。“旗头”多为满族上层妇女所用,一般民家女子结婚时方以为饰。戴上这种宽长的发冠,限制了脖颈的扭动,使身体挺直,显得分外端庄稳重,适应于隆重场合。
“旗鞋”款式独特,是一种高木底绣花鞋,又称“高底鞋”、“花盆底鞋”、“马蹄底鞋”等。其木底高跟一般高5-10厘米左右,有的可达14-16厘米,最高的可达25厘米左右。一般用白布包裹,然后镶在鞋底中间脚心的部位。跟底的形状通常有两种,一种上敞下敛,呈倒梯形花盆状。另一种是上细下宽、前平后圆,其外形及落地印痕皆似马蹄。“花盆底”和“马蹄底”鞋由此而得名。除鞋帮上饰以蝉蝶等刺绣纹样或装饰片外,木跟不着地的部分也常用刺绣或串珠加以装饰。有的鞋尖处还饰有丝线编成的穗子,长可及地。这种鞋的高跟木底极为坚固,常常是鞋面破了,而鞋底仍完好无损,还可再用。高底旗鞋多为十三四岁以上的贵族中青年女子穿着。穿这种高底鞋走起路来显得姿态优美。老年妇女的旗鞋,多以平木为底,称“平底鞋”,其前端着地处稍削,以便行走。
满族的帽子种类较多,主要分为凉帽和暖帽两种。过去,满族人常戴一种名为“瓜皮帽”的小帽。瓜皮帽,又称“帽头儿”,其形状上尖下宽,为六瓣缝合而成。底边镶一约3厘米宽的小檐,有的甚至无檐,只用一片织金缎包边。冬春时一般用黑素缎为面,夏秋则多用黑实地纱为面。帽顶缀有一个丝绒结成的疙瘩,黑红不一,俗称“算盘结”。帽檐下方的正中钉有一个“标志”,称“帽正”,有珍珠、玛瑙的,也有小银片、玻璃的。相传这种帽最早始于明代初期。因其为六瓣缝合,取“六合”,即天地四方“统一”之意,故盛行起来。满族入关以后,受中原文化影响,也取其“六合统一”之意,开始戴用此帽,而且颇为流行。现在,在有关清代和民国时期的电视、电视剧中,我们仍能经常看到它的影子。
早期满族男人多穿双脊脸的叫做“大傻鞋”的一种便鞋。鞋面多用青布、青缎布料。鞋前脸,镶双道或单道黑皮条。鞋尖前凸上翘,侧视如船型。妇女除“旗鞋”和平底便鞋(平底鞋鞋面上皆绣花卉图案,鞋前脸多绣有“云头”)外,还有一种“千层底鞋”。“千层底鞋”用多层袼褙做鞋底,故得此名。鞋面多为布料,一般不绣花卉等图案,多在劳动中穿用。
还有一种很有特点的鞋,叫乌拉(靰鞡)鞋,多为满族百姓冬季穿用。用牛皮或猪皮缝制,内絮靰鞡(乌拉)草,既轻便,又暖和,适于冬季狩猎和跑冰。
住行
满族早期多依山傍水而居,以方便和适应他们的生产生活习惯。满族农村房屋正房一般为三间或五间,坐北朝南便于采光,均在东端南边开门,形如口袋,俗称“口袋房”,便于聚暖。东西各有厢房,配以门房,这便构成通常所说的四合院。房屋多为起脊砖瓦房,俗称“海青房”。房柱皆插地,门向南开,高大宽敞。房内正对门一间谓堂屋,又称外屋,设厨灶锅台、水缸,灶通西内室火炕,火炕,满语称“土瓦”。从堂屋西墙开门为里屋,为南、北、西三面构成“万字坑”或“蔓枝炕”。满族尚右,西墙供祖宗牌位。西炕为窄炕,不住人,下通烟道。南北对面炕。上铺炕席,或糊炕纸刷油。炕梢置衣柜,柜内装衣物,柜上叠置被褥、梳妆用品。夜间长辈居于西屋南炕,北炕分居兄弟子媳。就寝时,头朝炕外,脚抵墙,对防寒和呼吸新鲜空气颇为适宜。墙壁多贴有纸画。为御北方寒冷,有的还建有火地。屋外西山墙头砌有圆形烟囱(满语称为呼兰),高出房檐数尺。烟囱根底有窝风窠,以挡逆风。南北墙上有窗,窗户纸糊在窗棂外,多“高丽纸”,纸上淋油或盐水,免得为雨雪淋湿脱落。窗棂及门上亮子窗棂构成各种图案,美观牢固。窗户分上下两扇,上窗可用棍支起通风。房梁上常悬有悠车,婴儿放在悠车里。炕上摆有长方形的炕桌,吃饭时围桌盘膝而坐,暖和方便。桌的左右铺有毡褥子以待宾客。房棂、椽、栋多有雕花油彩。厢房则设碾房和仓库(满语称哈什)。房外四周环砌围墙。院内东南竖“索伦杆”,杆上有锡斗,杆下放三块石,称为“神石”。杆后是一面用砖砌成的壁墙,墙头饰有雨搭。
过去,城中的富贵人家多住四合院。四合院大门多为三间屋宇式建筑,正房三至五间,东西厢房一般也是三至五间,四周围以砖墙,门房两侧设有石礅,称为上马石。有的四合院分为前后两院。满族的这些民间居所式样,大部分保留在东北的满族聚居区。但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除很少一部分人建房仍保留传统建筑方式外,绝大部分已建造成更为宽敞明亮的现代式房屋。
为适应山区和林海雪原居住环境,满族聚居地区的传统交通工具主要有马车、爬犁、独木舟和桦皮船等。爬犁(满语称法喇)是雪上交通工具,将两根树干用火烤后弯成弓形,上端翘起,贴地部分宽约1米半,上面铺板或做成箱式,驾以马、牛,载人载物极为轻便。目前只在较寒冷的北部山区偶尔使用。满族的水上交通工具最早是独木舟(满语称威呼),由粗大原木凿空而成,可容数人。还有一种桦树皮船,制作较为麻烦。先做龙骨,里外附上桦树皮,一人可以扛着行走。相当轻便。现在已经不多见,被现代船只所取代。
礼仪
满族是一个十分注重礼节的民族。满族人见面或拜见客人,有各种礼节,其中有打千礼、抚鬓礼、拉手礼、抱见礼、半蹲礼、磕头礼等。其中,打千礼、抱见礼、磕头礼主要为男人所用,其他则用于妇女。打千礼用于晚辈对长辈、下属对长官,形式为弹下箭袖,左膝前屈,右腿微弯,左手放在左膝上,右手下垂,并问安。抱见礼是平辈之间用,晚辈对长辈也可用,不过晚辈要抱长辈的腰,长辈抚晚辈的背,等等。现在,有些繁琐的礼节已被简化。
满族尊老敬上的传统更为明显。晚辈每日早晚要向父、祖问安,途中遇长辈人要让路,吃饭时长辈先坐先吃。满族重感情讲信义,对宾朋真诚相待,有客人必设宴招待,所允诺之事必全力去做。
满族传统的婚姻仪式较为复杂,大致经过通媒、放定、纳彩、过箱、迎亲、拜堂、拜祖、分大小、回门等程序。
通媒即由男方家请媒人向女方家求婚,两家都同意后便放小定,即男方家赠如意或钗钏诸物为定礼。然后是定婚,即选择吉日,男方家及其亲戚往女家问名,女家设宴款待,男方家长致辞求婚,女方家则推谢再三,男方家坚持求婚,女方家同意后,才算定下婚事。此时男方要拜女方家神位及其长辈。定婚后要过礼,也是选择吉日,男方家送衣服、绸缎、羊、鹅等礼物。男方家还要赠银两钱财。此时要议定婚期。进入迎亲阶段,女方家在婚期前一天陪送嫁妆,俗称“过箱”,新郎要往女家致谢。迎亲时,新郎在迎亲队伍的陪伴下赶着彩车迎亲,在途中两车相错时,新娘的哥哥将新娘抱上新郎家的彩车,俗称“插车”(由于各地区满族风俗不同,也有新郎与迎新队伍直接到新娘家迎亲的。还有的地方有"旗俗不亲迎"之说)。新娘至新郎家,换车乘轿,花轿落地,新郎要虚射三箭。新娘蒙红盖头下轿,与新郎站在事先摆在院中的天地桌前,向北三叩首,俗称拜北斗,即拜天地。拜完后撤天地桌,新娘进入临时搭的帐篷,谓之坐帐。坐帐时“开脸”,换头型。坐帐后,新娘跨过马鞍进洞房,新郎用秤杆揭去盖头扔到房檐上。夫妻饮交杯酒,吃合喜面、子孙饽饽,众人闹洞房。在婚日当天晚上,新郎新娘要拜祖宗。婚后第一天,新娘给夫家亲戚装烟敬茶,拜宗族,认明辈分,谓之分大小。一般在结婚三日之后,夫妻同回女方家,拜见娘家人并拜祖宗。婚后一个月,新娘回娘家住一个月,谓之住对月。到了这时,婚娶仪礼乃告结束。
这些繁杂的婚娶程序在今日满族聚居地区已经简化,并且融合了现代形式。比如插车,演变为男女青年骑自行车或摩托车,各自由婚庆队伍陪伴,从自己的家里出发,行进至中途相遇时,两人交换自行车或摩托车,再一同到新郎家。还有拜祖宗,有的地方演变为新人拜双方父母。虽然有变化,但仍然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另外,满族的婚姻仪式因居住地区不同而略有变化,并非完全一致,但主要程序大致相同。
满族的育儿习俗比较特殊。生男在门左挂弓箭,生女在门右挂彩色布条,娘家送一个悠车。生儿三天时,亲朋送贺礼,俗称“下奶”。并举行洗礼,称“洗三”。满月时要请客人来“做满月”,并将弓箭或布条取下挂在“子孙绳”上。百日时,要用从各家要的彩布条编成锁,称挂锁。周岁时要举行较为隆重的仪式,让孩子“抓周”。一般在16岁时,男孩剃发,女孩盘发髻。至今在东北满族聚居区仍然保留“下奶”、“洗三”、“做满月”、“抓周”等传统习俗。
葬俗
满族的丧葬以土葬、火葬为主,土葬和火葬历史都很久远。在满族入关前以火葬为主,这主要是由于他们经常迁移。另外,八旗将士在清初战死较多,尸骨不便送回故里,所以多用火葬。满族入关后逐渐发生变化,从火葬与土葬并用发展为以土葬为主。丧葬仪式是,死者临终前穿寿衣,多为长袍、马褂,为单数。屋内停灵,一般在7日之内。用木板做成灵床,头西脚东。灵幡用3尺左右的红布制成,上缀以黑穗,悬挂在院中高杆上。满族人用的棺具形状特别,上部隆起,上宽下窄,称“旗材”。
停灵期内合家举哀,举行祭奠。入殓时棺内放金银等物,贫者用金银箔元宝代替,口含铜钱或玉器,灵具放在院内灵棚内。出殡多选阴历单日,抬灵有16杠、32杠、64杠之分。出殡后要感谢帮忙的人并请吃饭。下葬后,每7天到坟上烧一次纸,连烧7次。百日时要烧百日,周年时要烧周年。满族烧纸是将纸叠成口袋状,俗称烧口袋。清明节要上坟,烧口袋和插佛托。近30年来,满族的丧葬又改为火葬为主。但祭奠亲人的仪式仍然保留了许多古老传统,如清明节烧口袋、插佛托、烧七、烧百日、烧周年等,都依然如故。
禁忌
满族禁忌较多。不允许亵渎神灵和祖宗。比如满族以西为贵,祖宗匣放在西炕上,西炕不许住人和放杂物,不能有各种不敬行为。不许打狗,更禁忌杀狗、食狗肉、戴狗皮帽子,也不允许外族人戴狗皮帽子进家。传说努尔哈赤曾吩咐族人"山中有的是野兽,尽可以打来吃,但是,今后不准再吃狗肉、穿戴狗皮,狗死了要把它埋葬了,因为狗通人性,能救主,是义犬。"从此爱犬、敬犬便成了满族的习尚。另外,满族人不仅不食乌鸦之肉,还有饲喂乌鸦、祭祀乌鸦之俗。
6. 传统工艺作文
中国传统手工艺——风车
今天,是星期四,我们要去劳技中心了。同学们早早来到教室,热烈的,猜疑的,讨论着,今天我们会做些什么东西?
过了一会儿,老师叫我们排队下楼。我们出发了!走在路上,行人用疑惑的目光看着我们,好像在想:这些小学生们要去哪?去哪干什么?而天上的小鸟,好像回应他们一样,叽叽喳喳的叫着,告诉他们我们要去劳技中心了。
我们到了劳技中心,进行分班。我们的第一节课是电锯木艺,这个我们已经做过了,但是上次我们做的是笔筒,而这次老师给我们加大难度,这次我们要做的是拼插餐桌,老师没有讲些什么,就让我们做了。我先把示意图画出来,给老师看了以后,我就开锯了。我先锯出桌面,再举出桌腿,拼插一下,粘一下,就做出来了。
中午,我们吃过午饭后,看了一会儿电视,就要上第二节课了。
第二节课的教室在二楼,从外面看,他与别的教室没什么区别,但是当你走进去以后,一阵浓浓的中国风,就会向你吹来。用相框装着的皮影,被挂在墙上,它们神采各异,穿着不同,身份不同,但是每个皮影都有惹人喜爱的地方。教室后面摆着陶制的老虎,猴子……各式各样,让人眼花缭乱。教室最前端,紧挨着黑板两侧,摆放着两个天安门的缩小版泥塑。还有那桌桌椅椅全部是用木头做的,桌子上,椅子上,那些深深浅浅的纹路,雕刻的是,中国传统手工艺,一段段辉煌的历史。
接着老师告诉我们,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做风车。说道风车,
小时候我可是最喜欢玩风车的,但是我从来就没做过。老师先发给我们一个完整的风车轮,一打纸,一个圆环。老师想让我们自己做一个风车轮,老师提醒我们,注意风车轮的方向,两个风车轮方向不一样,风车就转不起来。我本来就不适合观察细致的东西,这可把我难坏了。我的双眼不停的在两个风车轮上来回的看,直到把眼睛看晕了,我也没看出个所以然来。老师看见了,就过来帮我做。只见,老师也在两个风车轮上来回看,原来老师也要认真的去看,才能做出来。老师帮我做好了第一个,剩下的只能我自己做。10分钟过去了,我终于把所有的风车轮都贴好了。老师又发给我们一个竹棍做的风车杆,让我们先把老师刚刚发的两个小纸片上贴满双面胶,再把牙签贴上去。让后把这个东东插到风车杆上。然后再按上小鼓,最后把风车轮插上去。风车就做好了,只要风轻轻一吹,小鼓就会发出愉快的响声。 看着欢歌的风车,我开心的笑了,小时候玩风车时的快乐全都回来了。以前在商店里卖的,可能比我做的精美别致,但是它带给我的快乐远不及这个简陋的风车。因为,这个风车是我自己做的,我在做风车时遇到的困难,全部都变成这个风车的风彩。这个风车让我明白了,有时候,别人做的再好,也不及你自己做的不好的,因为,是自己用酸甜苦辣汇聚而成德
风车还在欢歌笑语,而我则在思念小时候的快乐时光,和风车带给我的启示。
7. 有关民间工艺品、民风民俗的作文
检举 1、
我最喜爱的工艺品——铜马
前几年,爸爸从大连买回了一匹铜马,它就摆放在我家大厅的柜子上,虽然柜子里有许多漂亮的工艺品,但要数我最喜欢的工艺品还是那匹既是最引人注目又最威武高大的铜马了。
这匹铜制的马,两只眼睛炯炯有神,神采奕奕,永远折射出两道闪闪发亮的光芒,特别有精神。两只小三角形般的耳朵机敏的竖立着,仿佛在随时聆听着周围的动静。身上的鬃毛一排一排的,使这匹矫健的铜马驰骋起来的样子更加威武、耀眼了。更令人想不到的是,这匹铜马肥健的身子后面拖着一条棕色的大尾巴,只要轻轻的一甩,就像一道闪电一般在你眼前一晃,真是潇洒极了!前面一直马蹄凌空而起,另一只则微微弯曲,另外两只马蹄用力地使自己的身躯往前奔驰。这驰骋的姿态真是威风凛凛,霸气十足。
每当我看到这匹正在驰骋飞奔的铜马时,就会不由自主的想起马那不服输的品质,就是因为马有这样不怕困难的品格,所以它遇到的困难都能迎刃而解,一一克服。不是吗?正如唐代著名诗人杜甫所写的:“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这两句诗所代表的就是马的意志、品格。所以,我每当看到这匹威武健壮的铜马时,就会努力做到不怕困难,永不退缩,勇往直前,战无不胜。
这匹铜马象征着“勇往直前”,象征着“马到成功”,只要做什么事情都不半途而废,不退缩,那么你一定能够成功。这匹铜马一直激励着我,它将陪伴我走过风风雨雨,它将陪伴着我通往成功的彼岸,永不退缩,永不服输。
2、 在我家的书柜上,摆放着许多工艺品。要说我最喜欢的呀,数那匹飞奔的玉马了。
这匹玉石制的飞马,膘肥身健,体形匀称,它那长长的脖子,举起一个很酷的脑袋,脑袋上有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永远闪射着两道精神的目光,一对小三角形的耳朵高高地耸立在脑门上,仿佛在随时聆听着四周的动静,显得特别机敏。前面一只蹄子凌空而起,另一只微微弯曲,后面的两只用力的使自己的身体往前飞奔,脖子上方是一排被修剪的整整齐齐的棕毛,飞奔起来棕毛一抖一抖的,使它显得更加威武,肥壮的身子后面拖着一束洁白的尾巴,只要轻轻地一甩,就象一道银色的闪电在你眼前一亮,可潇洒了。
同学们,你们一定会认为它是一匹单独的骏马,那就错了。作者匠心独运,在马背上还有一位穿着盔甲的战将呢,腰间挂着一柄长长的宝剑,整个身子伏在马背上,一手扶着宝剑的剑柄,一手抓着缰绳,威风凛凛,形象逼真,象征战将凯旋归来,霸气十足。
每当我看到它,就给我一种勇往直前,战无不胜,视困难为粪土的斗志。
1、 一件我喜欢的艺术品
艺术品,是指人工制品而不是自然物,是精神产品而不是物质产品,艺术品主要是意象思维的结晶,而不是抽象思维的成果。在我们家卧室的转折角有一个醒目的橙色南瓜。这个南瓜是我的婶婶送给奶奶,奶奶一直摆放在我的家中。这就是我喜欢的艺术品。这个南瓜直径大约是36厘米,顶端有一个大约4厘米的花把。一大片的橙色中,有一小点的绿色,整个搭配的非常协调,越看越像《灰姑娘》里的南瓜马车!
这个南瓜是陶瓷的,重约3斤。表面非常的光滑,冰冰的、硬硬的,但是能让人爱不释手,就像捧着一个聚宝盆。那深绿色的花把有点透明,给人们想象的空间,同时也增添了几分活力。一个南瓜整体被分成了10份,真是十全十美呀!这个南瓜构造较为简单,跟农民伯伯种出的南瓜样子、构造是一样的;这个南瓜不是那么的鲜艳夺目,而是一般的橙色,让人感到生机盎然、心旷神怡。这简单朴素的景色比镶着奇珍异宝的陶塑南瓜好得多它以简朴、素气而引人注目。
这个南瓜做的非常逼真,真像刚从蔓上摘下来的新鲜的南瓜!玻璃南瓜表面泛着亮光,再不开灯的情况下,把玻璃南瓜放在餐桌上,贪吃的人肯定很想冲上去咬一口。
玻璃南瓜那朴素的颜色是我感受到了劳动人民的艰辛;它的诞生是于玻璃陶艺工人那双勤劳得手分不开的。这个南瓜,为我家增添了几分姿彩。因为玻璃陶艺工人丰富的想像力,必定会有更多人得到更美的艺术享受!
工艺品游艇
在我的书桌上放着一条工艺品—游艇。这条游艇造型别致、结构精巧、古香古色,具有意大利威尼斯的民族风格。
这条富丽堂皇的游艇是由塑料制成的,长40厘米,宽10厘米,高15厘米。由船身和底座两部分构成。底座呈圆锥状,红色,上面布有精美的花纹。上部与船底相接。船底为黑色,船身为金黄色,船头是尖的。在船舱和船头之间的部分有一个可以装卸的小灯。这个灯是夜晚照明用的。因为这是一件工艺品,所以灯内没有真的灯泡。在船舱前有个底托,底托上的小孔有一个跳舞的小人。这个小人别看样子小,可是制造精细,她上身穿一件银白色的短上衣,下身是一条红色的舞裙,腰上还系着一条蓝色腰带。她双手上举,呈跳舞姿势。她的上身与两腿是用两个铜环相连的。两腿直垂下来,悬空。船舱是船的主体部分,为立体梯形,顶篷呈半圆形,前后左右的墙壁都是空的,在棱架的部分都雕刻着大大小小形状各异的花纹。其中有的呈鱼形,有的像花朵……形态逼真,栩栩如生。就好像鱼儿在水中嬉戏,马儿在草原上奔腾,花儿在花丛中开放,这个玲珑的小船舱还可以打开呢!在后部两个棱架的基部各有一个活动的螺丝,能把船舱的整个盖子掀起。我想这就是船舱中门的装置吧。掀开盖后,可以看到内部有一个小盒了,盒内有一排排小椅子,这样游就可以坐在舱内来观赏水上城市威尼斯的外貌了。在舱盖的背面还吊着八个小灯泡,就像一个个倒挂着的酒瓶子,有红、黄、蓝、绿四种颜色。在船尾还有一位船夫站着,他头戴黄色小礼帽,身穿白色衣裤,领子上有蓝色飘带,腰间系一条红腰带,风度翩翩,双手拿着一个船桨,这就是威尼斯水手的特色,用一支桨划水,看起来,他划船的技术还十分高超呢。
这条金碧辉煌的小船不但可以当工艺品还可以当玩具。在船的底座上连有插头,把船身、小人等装好后,接通电源,船就可以转起圈来,跳舞的小人也开始转着圈地跳起舞来。舱内壁灯也跟着亮起来了,随之又响起了优美的音乐。看着,听着,我好像真的到了威尼斯。作为一位贵宾坐在这富丽豪华的游艇上,有人在为我跳舞,船夫在为我划船,带我去游览威尼斯这神奇的水上世界;让我观赏碧波荡漾的水道,一座座古典式的石桥;让我领略威尼斯古老灿烂的文化……这优美的舞姿,动听的音乐,使人陶醉了,就像作梦一般。
这艘金光灿烂的游艇小巧玲珑,别具一格,是我家的珍品之一。
8. 写一篇关于民间工艺品的作文
中国结,它身上所显示的情致与智慧正是中华古老文明中的一个侧面。是由旧石器时代的缝衣打结,推展至汉朝的仪礼记事,再演变成今日的装饰手艺. 每一个结从头到尾都是用一根丝线编结而成,每一个基本结又根据其形、意命名。把不同的结饰互相结合在一起,或用其它具有吉祥图案的饰物搭配组合,就形成了造型独特、绚丽多彩、寓意深刻、内涵丰富的中国传统吉祥装饰物品。 中国结不仅具有造型、色彩之美,而且皆因其形意而得名。
老妈酷爱手工制作,节假日在家翻到了一本《中国结》我本是闲来无聊随便翻翻,却不想越看越有味儿。于是我就决定亲自动手来试做中国结。于是就先拿一个中国结来作标本。
我迫不及待地抓起绳子.首先要把三根绳子分为里,中,外三层,我先把最外边的绳子拿在手里.我专心致地学着.最外边的绳子成形之后,再拿出中间那根,沿着第一根的走向串,我越串越高兴,这可是我第一次做中国结!我把最里边的绳子拿在手上,小心翼翼地串起来,生怕把中国结串坏.当我把最里的那根绳子的颜色搭配在一起时真是漂亮极了.但我还要做些调整,让绳子的一头 对齐,而不要一根长,一根短.望着我快完成的中国结,心里真是有说不完的喜悦. 双钱结”也是中国结的一种.我定睛一看, 哇,还真像两个钱币叠在一起,两个钱币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可一把两个钱币叠在一的”双钱结”的多余绳子剪掉,然后在后面别了一个别针,还用打火机把别针固定了一下.”双钱结”终于完成了,我把它别在衣服上,显得格外耀眼,它为我的衣服增添了更加绚丽的色彩,使我更加的美丽.
参考资料: 虽然字很少!!!!但还可以把?将就将就把
9. 老师让写一篇中国民族工艺品的作文
我的卧室挂着一幅特色的民族工艺品,那是爷爷从西藏带回来的,具有很浓厚的门巴族风格,看起来造型很别致,古色古香的!
先从它的帽子说起吧!帽子最上面是一块红色的布,好像表示红红火火的气氛。中间部分是五十六颗珠子,象征着五十六个民族是一个大家庭,要和睦相处。下半部分是一个像香肠装饰隐喻着年年大丰收的意思。
接下来再介绍一下衣服吧!她们的衣服极其特别,因为它是手工制的,不像我们穿的衣服,她们的衣服上半部分有八个像水晶一样亮闪闪的宝石,把自己打扮得更漂亮。下面是四朵雪绒花镶嵌在短裙上,让人看一眼就想把它买下来。
我小时候,就特别想把衣服拿出来玩,但是必须把相框打烂,妈妈每一次都提醒了我。自从我长大了,就没有这个想法了,因为它是民族工艺品,更应该让我们珍惜它、爱护它,虽然它已经旧了,但我还会好好爱护它。
这就是我最喜欢的特色的民族工艺品,你们是不是也很想看一看呢?欢迎你来我家一睹为快,它就挂在我房间的墙上呢!
篇二:美丽的民族工艺品
我有一件很美丽的民族工艺品,那是一个玩偶,是一个夷族的小姑娘的模样,我很喜欢它。
她重约两百克,身上穿着纯布的衣服,在袖领上还织上了精致的小花,在她的衣巾上也织了小花,她的腕上有两串小铃铛,而且扣子上也是小花样式的呢!她肯定很喜欢花,说不定衣服也是她自己织的呢!
她的身上也带了不少的装饰品,有两个环子套在她脖子上,其中有一个环子上还有五个小铃铛呢,一晃它,它就叮叮当当地响,可有趣了!
她还有一双透亮的大大的耳环。
她的帽子上也有着许多的装饰物,有吊环,一串一串的珠子和精致的小花,头上还有一个大大的闪闪发光的头饰。她的身上还套着一串链子,链子下有一个铜片,铜片上定着长命百岁四个字,它旁边有十二个奇怪的图形,我费了好长时间才知道那是十二生肖。
她穿着红布做的裙子,裙子上也绣上了小花,而且裙子的上下各有一排小花。她还有一个纯朴的具有民族风味的长裙。
这件美丽的民族工艺品是我的最爱,它一直摆在我的书桌上,天天陪着我。
篇三:我最喜欢的一件民族工艺品
我有一件最喜欢的民族工艺品,那就是上海世博会上中国馆的模型,它是我们去上海世博会参观时精心挑选的。
这个小模型的颜色是艳红色的,它代表着中国人的热情。这个模型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中国结,另一个是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小模型。首先,让我们看看第一个部分,中国结。这个中国结是由一根红色的丝绸编织而成,这根丝绳不管经过多少曲折的缠绕也总是不离不弃,这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团结就是力量。中国结的下面则是第二个部分,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小模型。它是用塑料制成的,这个小模型的做工非常细致,连每个楼层的台阶都认真地雕刻上了,真是惟妙惟肖呀!整个中国馆是由四根粗壮的大柱子支撑着的。中国馆的主体是一个倒锥形,用这种形状为主体的建筑很少见,工人叔叔们也一定在这个建筑的建设过程中操了许多心吧。这两个部分结合在一起,就变成了小巧玲珑的中国馆的浓缩。
虽然这只是个小小的民族工艺品,但是她的每一个设计细节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特点。我想,大家之所以把中国馆做成那么小的模型,是因为大家都很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也喜爱有中国韵味的中国馆吧!我喜欢它,就把它挂在我的书桌旁,每天陪伴着我。
这是竹竹第一次写关于状物的作文,写得磕磕绊绊,过程中妙趣横生!让我开始回忆自己小时候写作文的经历,那个时候没有什么课外班,就是凭着老师的讲解和自己的领悟。或许是受了老爸的影响,写作从来就没有发过愁,向来都是挥毫泼墨,洋洋洒洒就是一篇很不错的文章。于是,我也没给竹竹报什么作文的课外班。可明显觉得她写东西是完全由着自己的思维,想到哪写到哪,于是我只能一点点的指导她。再加上老师的评语和修改,小家伙的写作也慢慢找到了方法,只是一些措辞还需要揣摩,还有就是错别字有些多,这需要加强。
篇四:民族工艺品
在我家的电视机上摆着爸爸从瓷都景德镇买回来的四个小瓷人,它们还没有一尺高,这些小瓷人可都是西游记里的主人翁:唐僧、孙悟空、猪八、沙和尚。
最左边的是彬彬有礼的唐僧,它披着棉袈裟,双手合十,闭着眼睛正在念经。紧跟着他的是聪明机灵的孙悟空,他右手遮着眼睛望,左手拿着金箍棒,好在保护着师傅。随后是贪吃的猪八,他一手拿着钉钯,一手托着自己的肚子,好像是又想要吃西。在后面押阵的是忠诚的沙和尚,他扛着自己的禅,一副大力士的模样。我的小瓷人都是陶瓷做的,但有一点好像不太一样,那就是他们都是人工用小刀细心地刻出来的,是不是很特别?!这些美丽的小瓷人不但样子可爱,而且色彩均匀、艳丽,非常小巧。
这四个小瓷人是我们汉族人民劳动智慧和汗水的结晶。
10. 一件民间工艺品(作文)要800字这样的作文类.
中国结,它身上所显示的情致与智慧正是中华古老文明中的一个侧面.是由旧石器时代的缝衣打结,推展至汉朝的仪礼记事,再演变成今日的装饰手艺.
每一个结从头到尾都是用一根丝线编结而成,每一个基本结又根据其形、意命名.把不同的结饰互相结合在一起,或用其它具有吉祥图案的饰物搭配组合,就形成了造型独特、绚丽多彩、寓意深刻、内涵丰富的中国传统吉祥装饰物品.
中国结不仅具有造型、色彩之美,而且皆因其形意而得名.
老妈酷爱手工制作,节假日在家翻到了一本《中国结》我本是闲来无聊随便翻翻,却不想越看越有味儿.于是我就决定亲自动手来试做中国结.于是就先拿一个中国结来作标本.
我迫不及待地抓起绳子.首先要把三根绳子分为里,中,外三层,我先把最外边的绳子拿在手里.我专心致地学着.最外边的绳子成形之后,再拿出中间那根,沿着第一根的走向串,我越串越高兴,这可是我第一次做中国结!我把最里边的绳子拿在手上,小心翼翼地串起来,生怕把中国结串坏.当我把最里的那根绳子的颜色搭配在一起时真是漂亮极了.但我还要做些调整,让绳子的一头
对齐,而不要一根长,一根短.望着我快完成的中国结,心里真是有说不完的喜悦.
双钱结”也是中国结的一种.我定睛一看,
哇,还真像两个钱币叠在一起,两个钱币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可一把两个钱币叠在一的”双钱结”的多余绳子剪掉,然后在后面别了一个别针,还用打火机把别针固定了一下.”双钱结”终于完成了,我把它别在衣服上,显得格外耀眼,它为我的衣服增添了更加绚丽的色彩,使我更加的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