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史故事梗概500字
❶ <<创业史>>的故事梗概
柳青长篇小说《创业史》
《创业史》小说以梁生宝互助组的发展为线索,表现了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进程中的历史风貌和农民思想情感的转变。
作品内容:反映渭河平原下堡乡蛤蟆滩农业合作化运动,指出了在当时农村两极分化严重的情况下,开展互助合作运动,对农民进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揭示了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现实可能性和历史必然性。
两个对立的阵营:一边是坚决走“共同富裕”道路的梁生宝、高增福等贫雇农;另一边是富农姚士杰、中农郭世富、村长郭振山;之间的是梁三老汉。
❷ <<创业史>>的故事梗概
《创业史》以梁生宝互助组的发展为线索,表现了中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进程中的历史风貌和农民思想情感的转变。
梁生宝是新人物的代表,作品着重反映了他的成长以及逐渐在蛤蟆滩上发生影响力并掌握话语权的过程和姚世杰、郭世富等以前蛤蟆滩上的能人们逐步丧失影响力和退出权力结构的过程。
内容简介:
1929年,亦即民国18年,陕北大旱,颗粒无收。冬天,哀鸿遍野,灾民黑压压地涌向渭河滩。下堡村蛤蟆滩的二茬光棍梁三,收拾得齐整干净,大步流星地在女性灾民群中穿行。梁三年过四十,妻子新丧,大家当然明白他的企图。
果不其然,梁三将宝娃子母子二人领进了他的草房院。他抚摸着宝娃子的头,发出了再创家业的豪壮誓言。宝娃至此改姓梁,大号叫梁生宝。梁三是蛤蟆滩上的勤劳农民,其父艰难创业,给他留下了三间正房,为他娶了妻子。
(2)创业史故事梗概500字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从事农业的公民,推翻了几千年来的封建制度,砸碎了压在农村乡民身上的反动政治机器,使农村乡民得到了梦寐以求的土地。
中国从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开始,中国农村和农民祖祖辈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时间观念被彻底打破,农村乡民和农村被组织进现代工业化的时间体系中。
《创业史》以秦岭山脚黄堡区下堡乡第五村互助组的曲折发展过程,来反映中国的农业生产互助的过程和必然趋势。
在《创业史》的开篇,中国土改已经结束,互助组刚刚建立但是面临很多问题,通过蛤蟆滩上形形色色人物的出场和表现,可以看到乡村伦理和政治话语冲突之下的各阶层权力的博弈和纠缠。
❸ 《创业史》主要讲了什么
《创业史》是中国作家柳青创作的长篇小说。《创业史》以梁生宝互助组的内发展为线索,表现了中国农容业社会主义改造进程中的历史风貌和农民思想情感的转变。
作者在《创业史》中使用了典型化的创作方法,他把农业生产化运动,放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去考察,进而写出历史演进的趋势,而非仅仅就合作化去写合作化。
梁生宝是新人物的代表,作品着重反映了他的成长以及逐渐在蛤蟆滩上发生影响力并掌握话语权的过程和姚世杰、郭世富等以前蛤蟆滩上的能人们逐步丧失影响力和退出权力结构的过程。
《创业史》是中国十七年文学中农村题材的代表作,被誉为“经典性的史诗之作”,具有思想的“深刻性”和矛盾冲突的“尖锐性”。
(3)创业史故事梗概500字扩展阅读:
长篇小说《创业史》是柳青的代表作,作者根据皇甫村的生活体验,于1953年开始创作,1959年在《延河》上连载,1960年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第1部。
全书原计划写4部,由于“文化大革命”爆发,只写出2部,作者便与世长辞。第2部上、下卷分别由中国青年出版社于1977年和1979年出版。小说描写了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农村的互助合作化运动以及在这一运动到来时中国农民的思想与心理变化过程。
❹ 创业史内容概括(每一章都要,不要简介概括)30字左右(上下两部)
创业史主要内容简写,不超过30字
❺ 创业史第二部故事梗概
创业史第二部故事梗概:
《创业史》是一部描写中国农村社会主义革命的长篇小说,版着重表现这革命中社会的、思权想的和心理的变化过程。
柳青同志生前计划写四部,仅完成了两部。第一部写互助组阶段,第二部写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成立和巩固。它们既是互相联系的,又是各自独立的。
(5)创业史故事梗概500字扩展阅读:
1959年4月,《创业史》第一部在《延河》杂志上开始连载。首发时不叫《创业史》,叫《稻地风波》。8月号起小说改名为《创业史》。至11月号《创业史》第一部连载完。
《创业史》第一部出版是在1960年5月。中国青年出版社原计划在1959年第三季度出版,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献礼。
柳青给中国青年出版社的责任编辑写了一封信,谈到自己的想法:“故事的第一部,如果草率从事,出版后发现遗憾很多,我如何能写好以后的主要部分,心情如何能好。
对读者也是不负责任,不尊重的。至于献礼,在刊物上发表已经够了。我是一个有病的人,工作慢,请你们不要试图改变我的想法。
作者认真,对出版社绝无坏处,绝不是给出版社为难。请你们从第三季度的计划里抹掉,改在明年第一季度。请原谅,这是不得已的事情,怪我预见不到。”
❻ 创业史讲述哪些故事
《创业史》来是中国作自家柳青创作的长篇小说。《创业史》以梁生宝互助组的发展为线索,表现了中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进程中的历史风貌和农民思想情感的转变。 [1] 作者在《创业史》中使用了典型化的创作方法,他把农业生产化运动,放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去考察,进而写出历史演进的趋势,而非仅仅就合作化去写合作化。梁生宝是新人物的代表,作品着重反映了他的成长以及逐渐在蛤蟆滩上发生影响力并掌握话语权的过程和姚世杰、郭世富等以前蛤蟆滩上的能人们逐步丧失影响力和退出权力结构的过程。 [2]
《创业史》是中国十七年文学中农村题材的代表作,被誉为“经典性的史诗之作”,具有思想的“深刻性”和矛盾冲突的“尖锐性”
❼ 创业史主要内容300字
《创业史》作者成功地塑造了梁生宝、梁三老汉、郭世富、郭士杰、内郭振山等一批十容分成功的形象。柳青在皇甫村踏踏实实地生活了14年,对农村中各种人物了如指掌,这给他塑造人物形象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特别是梁生宝和梁三老汉两个人物,已排进中国现代文学中最富有特色的典型形象的行列。梁生宝是全书的中心人物,是社会主义农村中的英雄典型。在披荆斩棘带头创社会主义大业中,他有胆有识,既有宏伟的气魄,又有实干精神。他身上既有勤劳、朴实、善良的中国传统美德的闪光,又有公而忘私、勇于牺牲个人利益的时代精神的张扬。这是一个讲原则、重情感,使读者倍感亲切可爱的真正的社会主义新人形象。梁三老汉是书中写得最凝重最精彩的人物,是极有感染力的艺术典型。作者不是单线条地勾勒这一人物,而是深挖精凿,浓墨重彩地描绘他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刻画他鲜明感人的多重性格。这是一个最有深度、最能显示作者艺术潜能的不可多得的中国老农的形象。
❽ 创业史的内容概括600字
《创业史》作者成功地塑造了梁生宝、梁三老汉、郭世富、郭士杰、郭振山等一批十分成功的形象。柳青在皇甫村踏踏实实地生活了14年,对农村中各种人物了如指掌,这给他塑造人物形象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特别是梁生宝和梁三老汉两个人物,已排进中国现代文学中最富有特色的典型形象的行列。梁生宝是全书的中心人物,是社会主义农村中的英雄典型。在披荆斩棘带头创社会主义大业中,他有胆有识,既有宏伟的气魄,又有实干精神。他身上既有勤劳、朴实、善良的中国传统美德的闪光,又有公而忘私、勇于牺牲个人利益的时代精神的张扬。这是一个讲原则、重情感,使读者倍感亲切可爱的真正的社会主义新人形象。梁三老汉是书中写得最凝重最精彩的人物,是极有感染力的艺术典型。作者不是单线条地勾勒这一人物,而是深挖精凿,浓墨重彩地描绘他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刻画他鲜明感人的多重性格。这是一个最有深度、最能显示作者艺术潜能的不可多得的中国老农的形象。
❾ 创业史每章内容概括50字
1929年,亦即民国18年,陕北大旱,颗粒无收。冬天,哀鸿遍野,灾民黑压压地涌向渭河滩。下堡村蛤蟆滩的二茬光棍梁三,收拾得齐整干净,大步流星地在女灾民群中穿行。梁三年过四十,妻子新丧,大家当然明白他的企图。果不其然,梁三将宝娃子母子二人领进了他的草房院。他抚摸着宝娃子的头,发出了再创家业的豪壮誓言。宝娃至此改姓梁,大号叫梁生宝。梁三是蛤蟆滩上的勤劳农民,其父艰难创业,给他留下了三间正房,为他娶了妻子。然而,他命运不济,牛死妻亡,天灾人祸,接踵而来,连祖上传给的三间房也变卖了,只剩下个空荡荡的草房院。如今,饥荒又给他送来了贤惠的妻子和可爱的男娃,潜藏在心中那不屈不挠的创业希望又升腾了!
然而,创业艰难。梁三苦苦劳动十年,光景依然如旧,得到的只是失败和屈辱,以及脖梗上的死肉疙瘩、喉咙里永远咳不完的痰。创业的担子,历史地落到了生宝的肩上。生宝,从小即非同凡俗,七八岁见人就打招呼,使一些人瞠目结舌。十三岁当长工,就将工钱换的小牛犊牵回家,听着他雄心勃勃的计划,养父梁三都惊呆了。十八岁他又独自租种了十八亩稻地,创业的劲头,超过父辈几等。但是,他辛苦一年的收获,全被地租、高利贷敲榨干净。到了解放前夕,为了躲避国民党溃兵抓壮丁,梁生宝被迫进了终南山,成了不敢见天日的“黑人”。梁家三代的创业史,最终画上了一个辛酸的句号。梁三老汉终日像土拨鼠一样生活着。
解放了,蛤蟆滩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大地主吕二细鬼、富农姚士杰都被斗倒了,贫雇农土地还家,梁家分到了十来亩稻地。他简直不相信这是真的,对着毛主席像两泪双流。此时,仿佛有一种莫名其妙的精力,注入梁三老汉早已干瘪的身体,已经熄灭的个人发家愿望,又重新燃烧起来。他在睡梦中笑出声,梦见自己竟成了“三合头瓦房院的长者”。而此时当了民兵队长、入了党的梁生宝,则完全沉浸到建立互助组的事务里去。父子之间在创业上的激烈冲突,就要爆发了。
1953年春天的一个早晨,鞭炮声响彻了哈蟆滩,富裕中农郭世富的新瓦房上梁了。村民们都来看热闹,梁三老汉更是艳羡十分。他哪里知道,世富老大要和生宝的互助组对着干呢!此时,春荒笼罩着蛤蟆滩。这是互助组和整个蛤蟆滩最困难的时刻。他们一方面要筹划新的一年生产,一方面要度春荒。但他们手中既无钱又无粮,这是多么大的困难啊。村主任郭振山寄希望于富农和中农,希望通过活跃借贷以解燃眉之急。然而,余粮户响应者寥寥无几。富农姚士杰偷放高利货,郭世富要和贫雇农“和平竞赛”。郭振山已经对局面失去控制,加之自己要走自发道路,故对贫雇农的困难、对自发势力均作壁上观。在这种形势下,梁生宝自然成了互助组和贫雇农的主心骨和带头人。为了推行一年稻麦两熟的丰产计划,他顶着霏霏的春雨,到郭县为互助组去买百日黄稻种。为了筹集生产资金和度过春荒,他组织互助组组员开进终南山割竹子。这些举措,打击了自发势力的气焰,解决了贫苦农民的困难,稳住了互助组的阵脚。这些行动,也在蛤蟆滩庄稼人的心底掀起了重重波澜,他们从中看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然而,生宝的行动有时却不为梁三老汉所理解。继父时常对他冷嘲热讽,称其为“梁伟人”。对此,生宝毫无怨言,他相信继父会觉悟过来。这时的生宝已近而立之年,继父在解放前为他买的童养媳已经病死。由于一心扑在事业上,婚恋大事还没解决。团员徐改霞倾心于他,他也暗恋着这个美丽的姑娘,然而,为了不影响工作和党的荣誉,他抑制自己的感情,故意疏远改霞。失望至极的改霞在郭振山不怀好心的鼓励下,终于离开了哈蟆滩,到北京当工人去了。
生宝率众入终南山后,互助组育秧的事由记工员任观喜和农技员韩培生负责。富农姚士杰的活动更加猖狂,处心积虑要搞垮互助组。他占有了互助组成员栓栓的妻子素芬,并指使素芬去诬陷梁生宝,达到分裂互助组的目的。在他的阴谋策划下,梁生禄、栓栓两家与互助组疏远了。后来,由于栓栓在割竹子时被扎伤,两家竟一起退组。对此,生宝毫不畏惧。割竹队如期完成了任务,挣了一大笔钱,解决了互助组的暂时困难。关心着生宝事业的梁三老汉,思想感情也在发生变化。
秋天,梁生宝的互助组获得了大丰收,蛤蟆滩的统购统销工作也提前完成。生宝的威望不断提高,互助组更加壮大,退组的又回来了。郭振山的所作所为使他威信扫地。为了恢复威信,他积极整顿他所在的官渠岸互助组。经过县里的培训,梁生宝他们又成立了全区第一个农业社——灯塔社。梁生宝的创业成功了!在铁的事实面前,梁三老汉服气了。他穿上了新棉衣到黄堡镇去打油,受到人们格外的尊重。他流泪了。这是幸福的泪,欢悦的泪!它饱含着蛤蟆滩人创业的自豪与艰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