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读书跟不读书的故事
『壹』 关于读书的小故事十个
1、鲁迅卖奖章
鲁迅在南京江南水师学堂读书时,因考试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没有戴此奖章,作为炫耀自己的凭证,而是拿到鼓楼大街把它卖了,买回几本心爱的书和一串红辣椒。
每当读书读到夜深人静、天寒体困时,他就摘下一只辣椒,分成几片,放在嘴里咀嚼,直嚼得额头冒汗,眼里流泪,嘴里“唏唏”,顿时,周身发暖,困意消除,于是又捧起书攻读。
2、黄侃误把墨汁当小菜
1915年,著名学者黄侃在北大主讲国学。他住在北京白庙胡同大同公寓,终日潜心研究“国学”,有时吃饭也不出书房门,准备了馒头和辣椒、酱油等佐料,摆在书桌上,饿了便啃馒头,边吃边看书,吃吃停停。
看到妙处就大叫:“妙极了!”有一次,看书入迷,竟把馒头伸进了砚台、朱砂盒,啃了多时,涂成花脸,也未觉察,一位朋友来访,捧腹大笑,他还不知笑他什么。
3、曹禺真读书假洗澡
抗日战争期间,曹禺在四川江安国立剧专任教。一年夏天,有一次曹禺的家属准备了澡盆和热水,要他去洗澡,此时曹禺正在看书,爱不释手,一推再推,最后在家属的再三催促下,他才一手拿着毛巾,一手拿着书步入内室。
一个钟头过去了,未见人出来,房内不时传出稀落的水响声,又一个钟头过去了,情况依旧。曹禺的家属顿生疑惑,推门一看,原来曹禺坐在澡盆里,一手拿着书看,另一只手拿着毛巾在有意无意地拍水。
4、映雪囊萤
晋朝时候,有一个人名叫孙康,非常好学。他家里很穷买不起灯油,夜晚不能读书,他就想尽办法刻苦地学习。冬天夜里,他常常不顾天寒地冻,在户外借着白雪的光亮读书。
当时还有一个人,名叫车胤(yin),也和孙康一样,没有钱买灯油。夏天夜晚,他就捉了许多萤火虫,盛在纱袋里,用萤光照亮,夜以继日地学习。
5、负薪(xīn)挂角
汉朝时候的朱买臣,小时候,家里很穷。为了维持生活,他每天都得上山砍柴,没有时间读书。但是他好学不倦,常常背着柴一边走,一边看书。
隋朝有一个叫李密的人,小时候给人家放牛。每天出去都要带几本书挂在牛角上,趁牛吃草的时候,他就坐在草地上用心读书。
『贰』 形容人要多读书的寓言故事
这个问题真不好回答,我尝试用投资和回报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首先有钱人请绕道,这些话有钱人没必要听,因为对于一个有钱人来说,把大量的钱扔进大海和用大量的钱把子女培养成大学生,这两者压根没啥区别,因为人家根本不缺这点钱,也不指望儿女赚什么钱,还不如让子女多一张文凭有面子,出到社会还可以借机践踏讽刺嘲笑那些学历低的人取悦一下自己,顺便在大学里提升一下所谓的不能当饭吃的文化修养,物色一个好对象,享受大学生活。
这跟你花费父母的半辈子的血汗钱上的大学是非常不一样的。所以总有一些论调,你说读书无用,你倒是看看谁谁谁,那么有钱的人还不是照样供子女上大学,那么有钱还不是照样上大学。抱歉,人家上大学说到底是不差钱,这才是本质。而富不过三代更是谬论,美国如今许多非常有钱的资本家其实是有百年历史的大家族,有些甚至在独立战争前就已经存在了,福布斯上几百亿身家的人,每年花1个亿都要花几百年,谁敢说富不过三代?数学没学好?
说白了,现在的教育本身就是一门产业,这并不是某个国家的特质,而是全世界都是这样。大到炒上天的学区房,饭堂,择校费,小到书包铅笔橡皮,哪一样不与钱挂钩?大学扩招,吃教育饭的人真可谓赚到盘满钵满,不管学生出到社会是龙是蛇,学费是妥妥的赚了。你也别把学校看得神圣高尚,听我父亲说,那个年代上学,少交两颗鸡蛋,马上叫你卷包袱滚粗。而大学更是其中盈利机构的佼佼者,从历史上来说大学是搞学术的高等学府没错,但是你别忘了,那时候搞学术的人一般都很有钱,不是你耕田玩得起的东西,连饭都吃不饱,娶妻生子都成问题,你来告诉我你还上大学有什么用?当然,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大学生自然是越多越好,只有这样综合国力才强盛。
言归正传,每年上大学是多大的一笔花销,你我都心中有数,家庭不好的读个好点的大学可以说耗费了你家人的半生精力和血汗钱,大学生就好比割完一波又一波的韭菜,带动许多产业,生源招足了,校长说话有底气,生源不够,晚上睡不着。至于那些所谓的2B学校,高价大学,每年学费有两三万吧,这种大学相当于为有钱人开后门,不是给你们普通人去的,还真以为脸贴屁股能和土豪做朋友?抱歉,土豪不会跟你这种穷人当朋友,他们没在你头上拉屎已经仁至义尽了。所以如果你家境很一般你还要硬读,对不起,你毕业十几年都不知道能不能赚回这些学费。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那些上大学的赚钱了,就大肆宣传,弄个榜样效应,如果读书出来的没一个人赚钱的,那更加不会有人读了,现在鼓吹好像上大学能上出一个马云出来,但有很多人读了大学,却过得穷困潦倒的,甚至拿的钱比不上初中生的有人关心过吗?那些因读书耽误的讨不到老婆,嫁不出去的人呢,又流落在哪里?那些举全家之力,负债供出来的大学生,现在是什么一个情况?所以上大学还要算上其他成本,那些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人估计是不懂马斯洛理论。
现在上大学是非常功利,你看看美国就知道了,大学生所选的专业基本和当前的行业待遇息息相关。所以为什么年年都那么多学生家长追捧热门专业,因为这些专业找的工作有钱途,上限高,回本快,福利待遇好。而现在很多大学生(不包括2B大学和专科生)毕业即失业,社会总有一些奇怪的论调来混淆视听。要不就是拿长期利益代替短期利益忽悠你,要不就是怪大学生眼高手低,但读大学的初衷不就是想找一份好一点的工作吗?自己读书其实就已经比那些不读书的早奋斗几年了,难道读书不叫奋斗?读完书还得跟小学生争饭碗?难不成辛苦考上大学,读完大学出来还得干脏累差的连农民工都看不上的工作?白交学费还受罪吗?那你大可叫教育专家把工作辞了,看他还能不能找到好工作,看他敢不敢来工地干上几天。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农民工的见识比你们专家吃过的饭还多!读书无用论的兴起自然有它的道理。不是说你教育专家几句话忽悠,人家就会乖乖让你赚走口袋中的学费。人家没读过书的早早出到社会的,现在的工资比你这大学生高一大截,人家孩子都会打酱油了,你大学生还耍光棍,人家存款十几万,你勉强能生存下去,这样对比一出来,自然就论证了读书无用论。然而读书是肯定有用,上大学?呵呵。
说上大学没用,不上大学更加没用的更加搞笑。大城市这么多的高楼,都是你大学生盖的?这么多的路,都是你大学生修的?这么多卖掉的房子,都是你大学生买的?满大街的汽车,都是你大学生买的?GDP全球第二,你大学生贡献了多少?
所以上大学还得和钱相结合,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上大学好比一种投资,产出比投入要高,你可以读,如果投入比产出要低,你千万不要读,不然还真的白送人家钱坑自己。那些专家的工资可是很高的哦,当然你有能力也可自己办大学赚学生钱。美国大学这么贵照样大把人读,好比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另外,本人愚见,本人觉得不是985.211的大学压根没必要读,除非是特别好的专业,你不是985,211的学校,要么你真能在学校学到一技之长,不然你出到社会充其量就是一群掌握了大学知识的农民工而已。基础服务,底层工作是刚需,总该有人垫底。大城市里垫底的穷忙族就是这类人。正如有些人说的世界总是遵循八二定则,此消彼长。世界不是惩罚那些不读书的人,而是在惩罚穷人,同是也给了穷人一个非常渺小的翻身机会。
『叁』 有关多读书的故事
鲁迅嚼辣椒驱寒 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是当国王还是读书? 著名历史学家麦考莱曾给一个小女孩写信说,如果有人要我当最伟大的国王,一辈子住在宫殿里,有花园、佳肴、美酒、大马车、华丽的衣服和成百的仆人,条件是不允许我读书,那么我决不当国王。 我宁愿做一个穷人,住在藏书很多的阁楼里,也不愿当一个不能读书的国王。 王亚南睡三脚床 王亚南小时候胸有大志,酷爱读书。 他在读中学时,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读书,特意把自己睡的木板床的一条脚锯短半尺,成为三脚床。每天读到深夜,疲劳时上床去睡一觉后迷糊中一翻身,床向短脚方向倾斜过去,他一下子被惊醒过来,便立刻下床,伏案夜读。天天如此,从未间断。结果他年年都取得优异的成绩,被誉为班内的“三杰”之一。 他由于少年时勤奋刻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杰出的经济学家 ②名人读书法 恩格斯的读书法 恩格斯的读书方法之一是重视读原著,一般不轻易使用第二手、第三手材料。 1884年8月6日,德国社会民主党人格奥尔格·享利希·福尔马尔给恩格斯写了一封,说有一位女士对社会主义感兴趣并打算研究社会科学,但不知进哪一所高等学校才。恩格斯复信道,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因为大学里每一门科学尤其是经济学被糟蹋得很厉害,关键是要自学,并掌握有效的自学方法。 恩格斯在信中说:“从真正古典的书籍学起,而不是从那些最要不得的德国经济学简述读物或这些读物的作者的讲稿学起。”“最主要的是,认真学习从重农学派到斯密和李嘉图及其他学派的古典经济学,还有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的著作,以及马克思著作,同时要不断的努力得出自己的见解。”也就是说,要系统地读原著,因为“研究原著本身,不会让一些简述读物和别的第二手资料引入迷途。” 从其阅读过的书目来看,他虽然也读过大量的通俗小册子,报刊等,但花功夫最大,读得最多的还是那些经典原著。他认为,系统读原著是从事研究的一种正确的读书方法。这样,可以了解一个理论的产生、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不仅可以全面系统地掌握基本原理,而且可以掌握其发展过程,了解这一理论的全貌。
『肆』 与读书有关的小故事
鲁迅卖奖章
鲁迅在南京江南水师学堂读书时,因考试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没有戴此奖章,作为炫耀自己的凭证,而是拿到鼓楼大街把它卖了,买回几本心爱的书和一串红辣椒。每当读书读到夜深人静、天寒体困时,他就摘下一只辣椒,分成几片,放在嘴里咀嚼,直嚼得额头冒汗,眼里流泪,嘴里“唏唏”,顿时,周身发暖,困意消除,于是又捧起书攻读。
巴金回忆曾经读过的书
著名作家巴金的读书方法十分奇特,因为他是在没有书本的情况下进行的。读书而无书的确算得天下一奇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巴金说:“我第二次住院治疗,每天午睡不到一小时,就下床坐在小沙发上,等候护士同志两点钟来量体温。我坐着,一动也不动,但并没有打瞌睡。我的脑子不肯休息。它在回忆我过去读过的一些书,一些作品,好像它想在我的记忆力完全衰退之前,保留下一点美好的东西。”原来他的读书法就是静坐在那里回忆曾经读过的书。
『伍』 读书与不读书的区别的故事
1.小强每天在村里晃悠,爹妈看着发愁,心想这孩子将来怎么办呀;小明每日都苦读诗书,父母喜在心里,村里人都认定他必有出息。
2.那年,小强和小明都是十九岁,小强跟着村里的外出打工,来到了高速公路的工地,保底工资三千块;小明考上了一所重点大学,读的是道路与桥梁专业,学费每年五千多。
3.那年,小强和小明都是二十三岁小强的爹妈给他说个巧媳妇,是邻村的,特别贤惠;小明在大学里谈了个女朋友,是邻校的,很有文化。
4.那年,小强和小明都是二十四岁小强在老家结了婚,把媳妇带到工地上,来给他洗衣做饭,恩爱有加;小明终于大学毕业,找了施工单位工作,跟女友分居两地,朝思暮想。
5.小强每天很快乐,下了班就没事,吃了饭和媳妇散散步,晚上便和工友打麻将看电视;小明每天很忙碌,白天跑遍工地,晚上还做资料画图纸,好久不见的女友跟他分手了。
6.那年,小强和小明都是二十八岁,小强攒下了二十万,已是两个娃娃的爹,心想着回家盖栋漂亮的楼房;小明过了中级职称,还是单身一个人过,心想着再干几年就是高级了;
7.小强在农村老家盖了两层小楼,装修很漂亮,剩的钱买了一群仔,让媳妇回家种地养猪;小明在城里贷款买了一套新房,按揭三千多,父母给介绍了新女朋友,在城里上班很少见面。
8. 那年,小强和小明都是三十一岁,小强媳妇从老家打电话来说:小强,现在家里有房有存款,咱喂喂猪,种种地,很幸福了,家里不能没有男人,你快回来吧;小明媳妇从城里打电话来说:小明,小孩的借读费要十五万呢,家里没有存款了,你看能不能找公司借点。
9.小强听了媳妇的话,离开了工地,回老家跟老婆一起养猪,照顾父母小孩;小明听了妻子的话,更努力工作,去了偏远又艰苦的工地,很难回家一次。
10.那年,小强和小明都是三十五岁猪肉价格疯涨,小强的一大圈猪成了宝贝,一年赚了十几万;通货膨胀严重,小明的公司很难接到项目,很多人都待岗了;
11.那年,小强和小明都是五十岁了小强已是三个孙子的爷爷,天天晒着太阳抽着旱烟在村里转悠;小明已是高级路桥工程师,天天顶着太阳皱着眉头在工地检查;
12.那年,小强和小明都是六十岁了,小强过六十大寿,老伴说:一家团圆多好呀,家里的事就让娃们操心吧,外面有啥好玩的地方咱出去转转;小明退休摆酒席,领导说:回家歇着没意思,返聘回单位做技术顾问吧,工地上有什么问题您给指导指导;
13.小强病了一场,小强拉着老伴的手说:我活了快七十岁了,有儿有孙的,知足了;小明病了一场,小明抚着妻子的手说:我在外工作几十年,让你受苦了,对不起;
14.……由于长期体力劳动,吃的是自家种的菜、养的猪,小强身体一直很硬朗,慢慢就恢复了。由于长期熬夜加 班、小明喝酒应酬、工地食堂饭菜也很差,身上落下很多毛病,很快就去世了。
15.八十岁的小强蹲在村头抽着旱烟袋,看着远远的山;远远的山上有一片公墓,小明已在那里静静睡去;小强在鞋底磕磕烟灰,拄着拐杖站起身,望了望那片公墓,自言自语地说:唉,都是一辈子呀…
『陆』 关于读书的小故事!!!
一、闻一多醉书
闻一多读书成瘾,一看就“醉”,就在他结婚的那天,洞房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
大清早亲朋好友都来登门贺喜,直到迎亲的花轿快到家时,人们还到处找不到新郎。急得大家东寻西找,结果在书房里找到了他。
他仍穿着旧袍,手里捧着一本书人了迷。怪不得人家说他不能看书,一看就要“醉”。
二、华罗庚猜书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读书的方法与众不同。他拿到一本书,不是翻开从头至尾地读,而是对着书思考一会,然后闭目静思。他猜想书的谋篇布局,斟酌完毕再打开书,如果作者的思路与自己猜想的一致,他就不再读了。
华罗庚这种猜读法不仅节省了读书时间,而已培养了自己的思维力和想象力,不至于使自己沦为书的奴隶。
三、凿壁偷光
西汉时著名的经学家匡衡,幼年时期,家里贫穷,买不起蜡烛,他常常读书读到黄昏日暮,才遗憾地收起书本。
有一天晚上,他突然感到什么地方有微弱的光亮射来。睁眼搜寻,他发现原来是自家墙破,邻家烛光由墙的缝隙中透出。于是他找来凿子,把墙上的缝隙凿大,果然有了一束亮光。
他拿来就着光束去看,直读到邻家熄灯之后。由于勤学苦读,匡衡的学问长进很快,后来受到汉元帝赏识,被封为安乐侯,最后当上了宰相。
四、车胤囊萤
我国晋代有个清贫好学的车胤,从小爱读书,但他家里很穷,点不起灯,于是,他就用很薄的纱布,做了个小口袋,把萤火虫捉来放在里面,晚上便利用闪闪荧光来勤奋读书。
五、鲁迅读书
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
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6)多读书跟不读书的故事扩展阅读
读书是指获取他人已预备好的符号、文字并加以辨认、理解、分析的过程,有时还伴随着朗读、鉴赏、记忆等行为。这些符号最常见的是语言文字,其他还有音符、密码、图表等也在此列;一般获取过程使用眼睛观看,也包括盲人用触觉来识别凸字等其他获取方式。
『柒』 总说多读书,读书好,我一直再想为什么不看故事概要而一定要自己读呢读好几天才明白一个故事是怎么回
你以为读书就是看故事么,那你可以看故事会了
『捌』 关于多读书不好的坏处并举例
读书的第一个坏处,是容易使人理想化,说话办事不那么现实。书中世界是一个浓缩精华的理想世界,特别是文学名著,更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老沉浸在高于生活的氛围里,当然容易理想化。人们常说,某某书生气太浓,其实就是说那人太不现实,总按书中的理想眼光来看待现实社会。现实社会往往按一些约定俗成的“潜规则”运行,与书中的情景简直有天壤之别。过于理想化,就容易痛苦。
读书的第二个坏处是容易使人缺乏行动能力。凡是酷爱读书的人,讲起理论来,一套一套的,真要让他们去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往往就显得手足无措了。西方近代科学,基本上是从实验室里发展出来的,在实验室里动手操作,是科学研究的常态。可我国的读书人却最喜欢吟风弄月,建立自己的实验室,他们连想都不会想,而且还喜欢批判近代科学造成的弊端,想要打倒“科学主义”。这种无知的狂妄,实在和读书读坏了有关。
读书的第三个坏处是:读书伤身。中国的标准读书人大多弱不禁风,身体孱弱,很少见到五大三粗如健美运动员一般的读书人。人们喜欢说运动员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其实读书人也好不到哪里去,他们是“头脑发达,四肢简单”,大家半斤八两。
读书的第四个坏处是:读书让人懒惰。少于锻炼,耽于沉思,溺于消化“古人的咳嗽”,因而视力不佳,肠胃不畅,脾气不好。又有“惟有读书高”之正理,屋可不扫,书不可不读,家务与工作齐抛,呼噜与书声共响;又有“动口不动手”之歪理,舌在嗓全便可口纵全局。久之,不想出门,不想做事,不想……懒得想。
读书的第五个坏处是:读书让人庸俗。为啥不是清高?只因一个字:伪。读来一点智慧,全来包装败絮,而露出的只是金玉其外,仁义之风,山高水长。圣人语录,就是自己的不惭大言;小人行径,就是自己的绝妙榜样。盗墓自有优雅发冢之诗,盗书自有此不算偷之理。读点书,就有些滑头,有些噱头,头头是道;就附点雅事,缀点故事,事事糊涂。时务不识,世务不通。却好纸上谈兵,胸有成竹;又好开药方,煞有介事。讷于行而敏于言。无关时又爱占小便宜,切身事又喜斤斤计较。精于整人,当面没胆,但一套套书中韬略背后机关算尽,当可尽得风流。说的非常正确!
『玖』 关于名人原先不读书后来勤奋的故事
悬梁刺股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 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 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 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这就时孙敬悬梁的故事。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 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 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他也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 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这就使苏秦"刺股"的故事。
〔注〕:从孙敬和苏秦两个人读书的故事引申出"悬梁刺股"这句成语,用来比喻发奋读书,刻苦学习的精神。 他们这种努力学习的精神是好的,但是他们这种发奋学习的方式方法不必效仿。
凿壁偷光
西汉时有一个大学问家名叫匡衡。他小时候就非常喜欢读书,可是家里很穷,买不起蜡烛,一到晚上就没有办法看书,他常为此事发愁。这天晚上,匡衡无意中发现自家的墙壁似乎有一些亮光,他起床一看,原来是墙壁裂了缝,邻居家的烛火从裂缝处透了过来。匡衡看后,立刻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找来一把凿子,将墙壁裂缝处凿出一个小孔。立刻,一道烛光射了过来,匡衡就着这道烛光,认真地看起书来。以后的每天晚上,匡衡都要靠着墙壁,借着邻居的烛光读书。由于他从小勤奋好学,后来匡衡成了一名知识渊博的经学家。
囊萤映雪 “囊萤映雪”这则成语的囊萤是晋代车胤家贫,没钱买灯油,而又想晚上读书,便在夏天晚上抓一把萤火虫来当灯读书;映雪是晋代孙康冬天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后用“囊萤映雪”比喻家境贫苦,刻苦读书。 “这个成语来源于《晋书.车胤(yin)传》,胤......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孙康家贫,常映雪读书。 “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为此,他只能利用这个时间背诵诗文。 “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随即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作灯用。由于他勤学苦练,后来终于做了职位很高的官。 “同朝代的孙康情况也是如此。由于没钱买灯油,晚上不能看书,只能早早睡觉。他觉得让时间这样白白跑掉,非常可惜。 “一天半夜,他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可以利用它来看书。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后来,他也当了高官。
刘绮燃荻读书。梁代时彭城人刘绮,“早孤家贫,灯烛难办,常买荻折之,燃荻为灯”,发奋读书。
苏廷吹火读书。“少不得父意,常与仆夫杂处,而好学不倦。每欲读书,总无灯烛,尝于马厩中,借火照书诵焉,其苦如此。”
常林带经耕锄。汉末常林,“性好学,带经耕锄。其妻常自馈饷之,林虽在田野,其相敬如宾。”
李密牛角挂书。隋朝李密,少年时候被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他生性灵活,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就免了他的差使。李密并不懊丧,回家以后,发愤读书,决定做个有学问的人。有一回,李密骑了一条牛,出门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汉书》挂在牛角上,抓紧时间读书。此事被传为佳话。
董仲舒三年不窥园。董仲舒专心攻读,孜孜不倦。他的书房后虽然有一个花园,但他专心致志读书学习,三年时间没有进园观赏一眼,董仲舒如此专心致志地钻研学问,使他成为西汉著名的思想家。
管宁割席分坐。汉时,管宁与华歆二人为同窗好友。有一天,两人同席读书,有达官显贵乘车路过,管宁不受干扰,读书如故,而华歆却出门观看,羡慕不已。管宁见华歆与自己并非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便割席分坐。管宁其后终于事业有成!
匡衡凿壁偷光。西汉时期,有一个特别有学问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时候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凿通了邻居文不识家的墙,借着偷来一缕烛光读书,终于感动了邻居文不识,在大家的帮助下,小匡衡学有所成。在汉元帝的时候,由大司马、车骑将军史高推荐,匡衡被封郎中,迁博士。
车胤囊萤夜读。车胤,字武子,晋代南平(今湖北省公安市)人,从小家里一贫如洗,但读书却非常用功,“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车胤囊萤照读的故事,在历史上被传为美谈,激励着后世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
陈平忍辱苦读书。陈平西汉名相,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庭,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对一再羞辱,隐忍不发,随着大嫂的变本加厉,终于忍无可忍,出走离家,欲浪迹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计前嫌,阻兄休嫂,在当地传为美谈。终有一老着,慕名前来,免费收徒授课,学成后,辅佐刘邦,成就了一番霸业。
陆羽弃佛从文。唐朝著名学者陆羽,从小是个孤儿,被智积禅师抚养长大。陆羽虽身在庙中,却不愿终日诵经念佛,而是喜欢吟读诗书。陆羽执意下山求学,遭到了禅师的反对。禅师为了给陆羽出难题,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学习冲茶。在钻研茶艺的过程中,陆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仅学会了复杂的冲茶的技巧,更学会了不少读书和做人的道理。当陆羽最终将一杯热气腾腾的苦丁茶端到禅师面前时,禅师终于答应了他下山读书的要求。后来,陆羽撰写了广为流传的《茶经》,把祖国的茶艺文化发扬光大!
少年包拯学断案。包拯包青天,自幼聪颖,勤学好问,尤喜推理断案,其家父与知县交往密切,包拯从小耳濡目染,学会了不少的断案知识,尤其在焚庙杀僧一案中,包拯根据现场的蛛丝马迹,剥茧抽丝,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后,又假扮阎王,审清事实真相,协助知县缉拿凶手,为民除害。他努力学习律法刑理知识,为长大以后断案如神,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识基础。
万斯同闭门苦读。清朝初期的著名学者、史学家万斯同参与编撰了我国重要史书《二十四史》。但万斯同小的时候也是一个顽皮的孩子。万斯同由于贪玩,在宾客们面前丢了面子,从而遭到了宾客们的批评。万斯同恼怒之下,掀翻了宾客们的桌子,被父亲关到了书屋里。万斯同从生气、厌恶读书,到闭门思过,并从《茶经》中受到启发,开始用心读书。转眼一年多过去了,万斯同在书屋中读了很多书,父亲原谅了儿子,而万斯同也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万斯同经过长期的勤学苦读,终于成为一位通晓历史遍览群书的著名学者,并参与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编修工作。
唐伯虎潜心学画。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的画家和文学家,小的时候在画画方面显示了超人的才华。唐伯虎拜师,拜在大画家沈周门下,学习自然更加刻苦勤奋,掌握绘画技艺很快,深受沈周的称赞。不料,由于沈周的称赞,这次使一向谦虚的唐伯虎也渐渐地产生了自满的情绪,沈周看在眼中,记在心里,一次吃饭,沈周让唐伯虎去开窗户,唐伯虎发现自己手下的窗户竟是老师沈周的一幅画,唐伯虎非常惭愧,从此潜心学画。
屈原洞中苦读。屈原小时侯不顾长辈的反对,不论刮风下雨,天寒地冻,躲到山洞里偷读《诗经》。经过整整三年,他熟读了《诗经》305篇,从这些民歌民谣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终于成为一位伟大诗人。
范仲淹断齑划粥。范仲淹从小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省吃俭用。终于,他的勤奋好学感动了寺院长老,长老送他到南都学舍学习。范仲淹依然坚持简朴的生活习惯,不接受富家子弟的馈赠,以磨砺自己的意志。经过刻苦攻读,他终于成为了伟大的文学家。
司马光警枕励志。司马光是个贪玩贪睡的孩子,为此他没少受先生的责罚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谆谆教诲下,他决心改掉贪睡的坏毛病,为了早早起床,他睡觉前喝了满满一肚子水,结果早上没有被憋醒,却尿了床,于是聪明的司马光用园木头作了一个警枕,早上一翻身,头滑落在床板上,自然惊醒,从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读书,坚持不懈,终于成为了一个学识渊博的,写出了《资治通鉴》的大文豪。
玄奘苦学佛法。玄奖是唐代一位高僧,为了求取佛经原文,玄奘从贞观三年八月离开长安,万里跋涉,西行取经,终于到达印度,历时十七年,著有《大唐西域记》,为佛教和人类进步、世界文明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岳飞学艺。民族英雄岳飞生逢乱世,自幼家贫,在乡邻的资助下,拜陕西名师周桐习武学艺,期间,目睹山河破碎,百姓流离失所,萌发了学艺报国的志向,克服了骄傲自满的情绪。寒暑冬夏,苦练不缀,在名师周桐的悉心指导下,终于练成了岳家抢,并率领王贵,汤显等伙伴,加入到了抗金救国的爱国洪流中。
厉归真学画虎。五代画虎名家历归真从小喜欢画画,尤其喜欢画虎,但是由于没有见过真的老虎,总把老虎画成病猫,于是他决心进入深山老林,探访真的老虎,经历了千辛万苦,在猎户伯伯的帮助下,终于见到了真的老虎,通过大量的写生临摹,其的画虎技法突飞猛进,笔下的老虎栩栩如生,几可乱真。从此以后,他又用大半生的时间游历了许多名山大川,见识了更多的飞禽猛兽,终于成为一代绘画大师。
沈括上山看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当读到这句诗时,沈括的的眉头凝成了一个结,“为什么我们这里花都开败了,山上的桃花才开始盛开呢?”,为了解开这个谜团,沈括约了几个小伙伴上山实地考察一番,四月的山上,咋暖还寒,凉风袭来,冻得人瑟瑟发抖,沈括矛茅塞顿开,原来山上的温度比山下要低很多,因此花季才来得比山下来得晚呀。凭借着这种求索精神和实证方法,长大以后的沈括写出了《梦溪笔谈》。
徐霞客志在天下。有一天,江边发生了一件怪事,很多人在打捞落水的石狮,却怎么也找不着。这时,一个叫徐霞客的小孩说,只要溯江而上,就能找到石狮。果然石狮找到了,大家都赞誉这个聪颖的小孩。原来他就是长大后成为伟大地理学家、旅行家的徐霞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