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有禅意的悲情故事
A. 诸位能提供一些空灵的、有禅意、充满人生哲理的诗词这里先谢过了!
1、别有玉盘承露冷,无人起就月中看。
译文:另有白色牡丹像玉盘承者冷露,却专没有人愿在月属光下欣赏细看。
出处:唐·卢纶《裴给事宅白牡丹》
4、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译文:梁上的燕子自由自在地飞来飞去,水中的白鸥相亲相近,相伴相随。
出处:唐·杜甫《江村》
5、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译文:天快黑了大雪将至,能否一顾寒舍共饮一杯暖酒?
出处:唐·白居易《问刘十九》
B. 找几句比较有禅意的句子,或者是有关宗教方面的富有哲理的语句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华严经云:心、佛、众生 三无差别。
善导大师云:如来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
六祖惠能: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斌宗法师: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时度此身?
普贤菩萨警众偈: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大众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但念无常,慎勿放逸。
七佛通戒偈: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华严经》“一即是多,多即是一。”
《华严经》“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十善业道经》“菩萨有一法。能断一切诸恶道苦。何等为一。谓于昼夜常念思惟。观察善法。令诸善法。念念增长。不容毫分。不善间杂。是即能令诸恶永断。善法圆满。”
《无量寿经》“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犯律仪;善护意业, 清净无染”。
《梵网经序》“一失人身,万劫不复。”
《涅盘经》“人身难得,如优昙花。得人身者,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
《五苦章句经》“人身难得,六情难具,口辩难中,才聪难致,寿命难获,明人难遭,直言难有,大心难发,经法难闻,如来难值。”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当来之世经道灭尽,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经止住百岁。其有众生,值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如来兴世,难值难见。诸佛经道,难得难闻。遇善知识,闻法能行,此亦为难。若闻斯经,信乐受持,难中之难,无过此难。”
C. 关于人性本善的一个故事
《农夫与蛇》。你网络看看
D. 请给我些充满佛理禅意的故事
你好
个人觉得这几个都不错
尤其第一个 本人很喜欢~~:)
一、放下
两位禅者走在一条泥泞的道路。走到一处浅滩时,看见一位美丽的少女在那里踯躅不前。由于她穿着丝绸的罗裾,使她无法跨步走过浅滩。
“来吧!小姑娘,我背你过去。”师兄说罢,把少女背了起来。
过了浅滩,他把小姑娘放下,然后和师弟继续前进。
师弟跟在师兄后面,一路上心里不悦,但他默不作声。晚上,住到寺院里后,他忍不住了,对师兄说:“我们出家人要守戒律,不能亲近女色,你今天为什么要背那个女人过河呢?”
“呀!你说的是那个女人呀!我早就把她放下了,你到现在还挂在心上?”
二、还要我放下什么
唐代,严阳尊者问赵州禅师:“一物不将来时如何?”
——大意是:在禅修的道路上,我抛弃了一切,下一步怎么做?
赵州禅师答:“放下吧。”
严阳尊者说,已经两手空空,还要我“放下”什么?
赵州禅师指示他:“放不下,那就把它挑起来!”
严阳尊者听到这里,忽然有所领悟。
三、洗钵去
唐代时,有参学禅法的僧人不远千里,来到河北赵州观音院(今柏林禅寺)。早饭后,他来到赵州禅师身前,向他请教,“禅师,我刚刚开始寺院生活,请您指导我什么是禅?”
赵州问:“你吃粥了吗?”
僧人答:“吃粥了。”
赵州说:“那就洗钵去吧!”
在赵州禅师话语之中,这位僧人有所省悟。
赵州的“洗钵去”,指示参禅者要用心体会禅法的奥妙处,必须不离日常生活。这些日常的喝茶吃饭,与禅宗的精神没有丝毫的背离。
四、一切都在
有好多天,一休和尚独坐参禅,默然不语。师父看出其中玄机,微笑着领他走出寺门。寺外,一片大好的春光。放眼望去,天地间弥漫着清新的空气,半绿的草芽,斜飞的小鸟,动情的小河……
一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偷窥师父,师父正在安祥打坐于半山坡上。
一休有些纳闷,不知师父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过了一个下午,师父起身,没说一句话,打个手势,他把一休领回寺内。
刚入寺门,师父突然跨前一步,轻掩两扇木门,把一休关在寺外。
一休不明白师父的旨意,独坐门外,思悟师父的意思。
很快天色就暗了下来,雾气笼罩了四周的山冈,树林、小溪、连鸟语水声也不再明晰。
这时,师父在寺内朗声叫一休的名字。
一休推开寺门,走了进去。
师父问:“外面怎么样?”
“全黑了。”
“还有什么吗?”
“什么也没有了。”
“不”,师父说:“外面,清风、绿野,花草,小溪……,一切都在。”
一休忽然领悟了师父的苦心。
五、磨砖作镜
道一十二岁时到南岳衡山,拜怀让禅师为师,出家当了和尚。
一天,怀让禅师看道一整天呆呆地坐在那里参禅,于是便见机施教,问:“你整天在这里坐禅,图个什么?”
道一说:“我想成佛。”
怀让禅师拿起一块砖,在道一附近的石头上磨了起来。
道一被这种噪音吵得不能入静,就问:“师父,您磨砖作什么呀?”
怀让禅师:“我磨砖作镜子啊。”
道一:“磨砖怎么能作镜子呢?”
怀让禅师:“磨砖不能作镜子,那么坐禅又怎么能成佛呢?”
道一:“那要怎么样才能成佛呢?”
怀让禅师:“这道理就好比有人驾车,如果车子不走了,你是打车呢?还是打牛!”
道一沉默,没有回答。
怀让禅师又说:“你是学坐禅,还是学坐佛?如果学坐禅,禅并不在于坐卧。如果是学坐佛,佛并没有一定的形状。对于变化不定的事物不应该有所取舍,你如果学坐佛,就是扼杀了佛,如果你执着于坐相,就是背道而行。”
道一听了怀让禅师的教诲,如饮醍醐,通身舒畅。
六、人生咸淡两由之
1925年初秋,弘一法师因战事而滞留宁波七塔寺。
一天,他的老友夏丏尊来拜访。他看到弘一法师吃饭时,只有一道咸菜。
夏丏尊不忍地问:“难道这咸菜不会太咸吗?”
“咸有咸的味道。”弘一大师回答道。
吃完饭后,弘一大师倒了一杯白开水喝。
夏丏尊又问:“没有茶叶吗?怎么喝这平淡的开水?”
弘一大师笑着说:“开水虽淡,淡也有淡的味道。”
七、八风吹不动
苏东坡在江北瓜州任职时,和一江之隔的金山寺住持佛印祥师是至交,两人经常谈禅论道。
一日,东坡居士自觉修持有得,即撰诗一道: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诗成后遣书童过江,送给佛印禅师品赏,禅师看后,拿笔批了两个字,即叫书童带回。
苏东坡以为祥师一定是对自己的禅境大表赞赏,急忙打开,一看只见上面写着两个字:放屁。
这下东坡居士真是又惊又怒,即刻乘船过江找佛印理论。
船至金山寺,禅师早已在江边等候,苏东坡一见佛印立即怒气冲冲的说:“佛印,我们是知交道友,你即使不认同我的修行,我的诗,也不能骂人啊!”
禅师大笑说:“咦,你不是说‘八风吹不动’吗,怎么一个屁字,就让你过江来了?”
苏东坡听后恍然而悟,惭愧不已。
八、佛法大意
白居易向鸟巢禅师请教:“佛法的大意是什么”
鸟巢禅师答:“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白居易鼻孔里哼了一声,说:“这个,三岁的小孩也知道这样说。”
鸟巢禅师说:“虽然三岁的小孩也说得出,但未必八十的老翁能够做到。”
白居易心中服膺,便施礼退下了。
九、求人不如求己
佛印禅师与苏东坡同游灵隐寺,来到观音菩萨的像前,佛印禅师合掌礼拜。
忽然,苏东坡问了一个问题,“人人皆念观世音菩萨,为何他的手上也和我们一样,挂着一串念珠?观世音菩萨念谁?”
佛印禅师:“念观世音菩萨。”
苏东坡:“为何亦念观世音菩萨?”
佛印禅师:“他比我们更清楚,求人不如求己。”
十、先把你的杯子空掉
有一天,一位在大学里教授禅学的教授来请教南隐禅师,什么是禅。
南隐禅师以茶相待。他将水注入来宾的杯中。杯子满了,南隐禅师好像没有发觉,他继续往杯子里注水。望着茶水溢出杯来,满桌都是,教授忙着用纸巾拭水,并对南隐禅师说:“杯子满了,茶水已经漫出来了,禅师不要再倒了。”
南隐禅师停下来。
“你就像这杯子,”他微笑着说:“你的头脑里装满了你对禅的看法和想法,却来问我。如果你想让我说如何是禅,你得先把自己的杯子空出来啊。”
E. 求富有禅意、表现闲情逸致的诗句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
初日照高村。
曲径通幽处,
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身性,
潭影空人心。
万颖此俱寂,
惟闻钟磐音。
F. 带有禅意佛理的伤感诗词
题都城南庄
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在,桃花依旧笑春风。
G. 哪些诗富有禅意
富有禅意的诗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还有王维著名的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H. 林清玄的故事
林清玄,一九五三年生于中国台湾省高雄旗山。自幼立志成为作家,高中时期,获台南市作文比赛第一名,大学时期,得翠谷文学奖首奖。
青年时期即遍获重要文学奖,包括台湾文艺奖、中山文艺奖、吴三连文艺奖、金鼎奖、吴鲁芹散文奖、时报文学奖首奖,中华日报文学奖首奖、中央日报文学奖首奖、联合报散文首奖……
曾于台湾获得世界华人文化新传奖、杰出孝子奖、世新大学十大杰出校友奖、成功杂志十大成功人物奖、宝岛十大才子奖……被誉为“当代散文八大家”。
林清玄的作品曾多次被中国台湾、大陆、香港及新加坡选入中小学华语教本,也多次被选入大学国文选,是国际华文世界被广泛阅读的作家
评林清玄散文 (转帖)
一直以来,我都很喜欢林清玄的散文。他的文章有如远方走来的一位女子,初时,不能让人有惊艳之感,再看,就如一道山泉,缓缓地向我们的心中渗透,自有一种感人的力量在其中。
恬淡自然,蕴涵佛理,是林清玄散文的最大特色。他的文字犹如一股真淳的凉风,读完之后,能让人心平如水。如此智慧清新的散文,在如今的文坛并不多见。他主张人心应“如水”、“如镜”,在这个浮躁的社会,这对涤人心上的尘土,开启人性的灵智很有益处。
读林清玄会让我们看清很多事情,会让我们变得坦然。他的文字有种淡淡的香,看完之后会有感恩与善良的感觉。常常与他一起进入那富有禅意的世界,以他的散文净化自己的心灵,让我的内心充满宁静与关爱。他别样的文字,犹如混沌人世间的一片净土,一缕莲花的馨香。
林清玄的书,小故事里有大智慧,平淡而隽永,值得一遍遍的去回味,轻松自然,平凡的人,平凡的事,在最细腻的内心感觉中把你打动。
他的辞藻很朴素、浅显,更注重对思想、生活的感悟。就如同他本人所说:“美丽的辞藻是比较短暂的,只有真正的思想观点才可以恒久。”
I. 找一些有禅意的佛语小故事
1、神秀与慧能
在南北朝的时候,佛教禅宗传到了第五祖弘忍大师,弘忍大师当时在湖北的黄梅开坛讲学,手下有弟子五百余人,其中翘楚者当属大弟子神秀大师。神秀也是大家公认的禅宗衣钵的继承人。弘忍渐渐的老去,于是他要在弟子中寻找一个继承人,所以他就对徒弟们说,大家都做一首畿子(有禅意的诗),看谁做得好就传衣钵给谁。这时神秀很想继承衣钵,但又怕因为出于继承衣钵的目的而去做这个畿子,违法了佛家的无为而作意境。所以他就在半夜起来,在院墙上写了一首畿子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首畿子的意思是,要时时刻刻的去照顾自己的心灵和心境,通过不断的修行来抗拒外面的诱惑,和种种邪魔。是一种入世的心态,强调修行的作用。而这种理解与禅宗大乘教派的顿悟是不太吻合的,所以当第二天早上大家看到这个畿子的时候,都说好,而且都猜到是神秀作的而很佩服的时候,弘忍看到了以后没有做任何的评价。因为他知道神秀还没有顿悟。
而这时,当庙里的和尚们都在谈论这首畿子的时候,被厨房里的一个火头僧—慧能禅师听到了。慧能当时就叫别人带他去看这个畿子,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慧能是个文盲,他不识字。他听别人说了这个畿子,当时就说这个人还没有领悟到真谛啊。于是他自己又做了一个畿子,央求别人写在了神秀的畿子的旁边,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有这首畿子可以看出慧能是个有大智慧的人(后世有人说他是十世比丘转世),他这个畿子很契合禅宗的顿悟的理念。是一种出世的态度,主要意思是,世上本来就是空的,看世间万物无不是一个空字,心本来就是空的话,就无所谓抗拒外面的诱惑,任何事物从心而过,不留痕迹。这是禅宗的一种很高的境界,领略到这层境界的人,就是所谓的开悟了。
弘忍看到这个畿子以后,问身边的人是谁写的,边上的人说是慧能写的,于是他叫来了慧能,当着他和其他僧人的面说:写得乱七八糟,胡言乱语,并亲自擦掉了这个畿子。然后在慧能的头上打了三下就走了。这时只有慧能理解了五祖的意思,于是他在晚上三更的时候去了弘忍的禅房,在那里弘忍向他讲解了《金刚经》这部佛教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并传了衣钵给他。然后为了防止神秀的人伤害慧能,让慧能连夜逃走。于是慧能连夜远走南方,隐居10年之后在莆田少林寺创立了禅宗的南宗。而神秀在第二天知道了这件事以后,曾派人去追慧能,但没有追到。后来神秀成为梁朝的护国法师,创立了禅宗的北宗。
2、放下
老和尚携小和尚游方,途遇一条河;见一女子正想过河,却又不敢过。
老和尚便主动背该女子趟过了河,然后放下女子,与小和尚继续赶路。小和
尚不禁一路嘀咕:师父怎么了?竟敢背一女子过河?一路走,一路想,最后
终于忍不住了,说:师父,你犯戒了?怎么背了女人?老和尚叹道:我早已
放下,你却还放不下!
3、只因绳未断
民国初年,有自恃聪明的年轻农夫在村里闲逛时,偶然看到一头疯牛被人用粗绳拴在树上,似乎很痛苦。
他灵机一动,想到了旁边的寺庙里有一僧人似有道行,便想去试探一下。
入庙后,见僧人正在树下打坐,他便走上前打个招呼,并依刚才所见随口问道:
“阿弥驼佛!为何团团转?”
没想到僧人头也没抬,依然入定模样,口中却念念有词:
“阿弥驼佛!只因绳未断。”
农夫大惊,忙问道:“大师怎么知道我在问什么?”
“我并不知道你在询问何事。”僧人摇头说。“但我知道大凡整天晕头涨脑团团转的,无论人神鬼畜,都是被什么东西羁绊住了,不是绳子绞索,就是名利贪欲。”
农夫有些迷糊,可似乎又有些醒悟。他嘟囔说:“大师,我说的是牛,它被人拴在树上,所以团团转。”
“万事一理。你说的是牛,我说的是万有。”大师睁开眼,微微笑道。“不论是牛,还是人,只要有所执着,便犹如上了套,团团转就是必然的了。所执的东西越贪婪荒诞,团团转的程度就越深。如此下去,牛会成疯牛,人会成疯狗,最终堕至阿鼻地狱。如此而已。”
“哦,大师,我有些明白了。那,如何解脱呢?”农夫变得谦恭了,小声说道。
僧人站了起来,轻咳一声道:“阿弥驼佛,解脱之道很简单。《西游记》世人皆知,里面有“悟净”、“八戒”、“悟空”三位师兄弟,而悟空本领最高,那不就告诉你解脱之道么?”
“先要诚心向善,涤除妄念,让心境变得一尘不染;然后要戒除恶习,有所不为;再后才可以了悟万事皆空的佛界,成就一个无贪无欲的灵魂啊。”僧人也不管农夫是否能听懂了,继续说。
年轻的农夫呆了,他原来看《西游记》只看个热闹,岂知其中竟有这么高深的佛理!此时,他脑子里想着树下那头牛,仿佛看到的是一个贪得无厌的鬼魂。
“我且问你。”农夫耳边响起僧人的话语,“我知道你们叫我们‘和尚’或‘僧’,可你知道什么是‘和尚’或‘僧’”么?”
“不知,请大师赐教。”农人赶紧说。
“和尚、僧都是外来梵语,和尚就是‘亲老师’,僧就是‘清净、干净的人’,所以想不团团转,就先要有僧的心境;想要解脱,就得拜你的‘亲老师’啊。呵呵。”寺僧颔首作揖,有些俏皮地笑着说。
农夫有些窘了。但他很满足,因为他从此在心里告别了“疯牛”,他已知晓如何不再团团转了。正所谓: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希望对你有用
J. 带有“禅意佛理”的伤感诗词有哪些
《题义公禅房》
唐 孟浩然
义公习禅寂,结宇依空林。
户外一峰秀,阶前众内壑深。
夕阳连雨足,空翠容落庭阴。
看取莲花净,方知不染心。
《江中诵经》
唐 张说
实相归悬解,虚心暗在通。
澄江明月内,应是色成空。
《无门关》
宋 无门慧开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无题》
明 憨山德清
光明寂照遍河沙,凡圣含灵共我家。
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才动云遮天。
春日才看杨柳绿,秋风又见菊花黄。
荣华总是三更梦,富贵还同九月霜。
《欧阳全真为赣佐先余去越七年又为广漕属后余》
宋 曾丰
东都重会省初盟,尔许多年独不惊。
二水牌中先署字,三城碑上复题名。
往不密有子孙契,离合面无儿女情。
功业相期非老事,愿言仙佛学俱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