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括一下朱自清的故事
『壹』 朱自清的故事简介一两句
朱自清在上中学时,就极喜欢读书.当时家里每月给他一元零花钱,他大部分都交给专家乡一家属广益书局了,而且还常常欠账.
后来到北京大学读书,专业就是哲学,朱自清就更喜欢佛学书了.当时佛经一类书多在西城卧佛寺鹫峰寺一带,他曾到寺里面买了《因明入正理论疏》、《百法明门论疏》、《翻译名义集》等书.
『贰』 朱自清的主要经历
朱自清的主要经历: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生于光绪二十四年十月初九( 1898年11月22日),卒于1948年8月12日。原籍浙江绍兴。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他是现代著名的作家和学者。朱自清祖父朱则余,号菊坡,本姓余,因承继朱氏,遂改姓。为人谨慎,清光绪年间在江苏东海县任承审官10多年。父亲名鸿钧,字小坡,娶妻周氏,是个读书人。光绪二十七年(1901)朱鸿钧由东海赴扬州府属邵伯镇上任。两年后,全家迁移扬州城,从此定居扬州。
1916年,朱自清考入国立北京大学预科,翌年,升大学部哲学系,积极参加五四运动,奉父母之命与扬州名医武威三的女儿武锺谦结婚。1919年,开始写作新诗,处女作为《睡吧,小小的人》而后收录于《雪朝》。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学生时代即创作新诗,后又从事散文写作。1920年秋,创办《诗刊》。
1925年到北京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任教,不久任系主任。抗日战争时期,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抗战胜利后,仍在清华大学任教,并积极支持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学生运动。
1928年,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集中所作,为个人真切的见闻和独到的感受,以平淡朴素而又清新秀丽的优美文笔独树一帜。
1931年,留学英国,进修语言学和英国文学。
1932年,与陈竹隐女士结婚。
1934年,《文学季刊》散文杂志《太白》创刊,其为两者之编辑人之一。
1947年,朱自清在《十三教授宣言》上签名。抗议当局任意逮捕群众。
1946年,主编新生报《语言与文学》副刊。
1948年6月,在京参加了反对美国扶持日本的游行,并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国面粉宣言》上签名。
1948年8月,因贫病在北平逝世,著有《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文艺论著《诗言志辨》、《记雅俗共赏》等。
(2)概括一下朱自清的故事扩展阅读
主要作品
1922年 《雪朝》 诗集
1923年 《毁灭》 长诗
1924年 《踪迹》集 诗和散文
1928年 《背影》 散文
1930年 《春》 散文
1934年 《欧游杂记》 散文
1936年 《你我》 散文
1943年 《匆匆》 散文
1944年 《伦敦杂记》 散文
1945年 《国文教学》 论文集
1946年 《经典常谈》 论文集
1947年 《诗言志辨》 诗论
1947年 《新诗杂谈》 诗论
1948年 《标准与尺度》 杂文集
1948年 《语文拾零》 论文集
1948年 《论雅俗共赏》 杂文集
『叁』 关于朱自清的小故事
1、嗜书如命朱自清
朱自清一生清贫,却最爱买书、读书。在扬州老家上中学的时候,父亲每月给的一元零用钱几乎都用来买书看了。清华大学毕业那年,他到琉璃厂华洋书庄买书,一眼看中了十四元的新版韦伯斯特大字典,硬了心肠将结婚时候父亲给做的一件紫毛水獭领大氅(就是《背影》里父亲细心给他铺好座位的那一件紫毛大衣)去当铺里当了十四元钱。想着将来赎出来,竟再也没能赎出来。
2、朱自清的清贫
朱自清一生清贫,《背影》里已经知道上大学时,父亲亏空公款,被迫辞职,祖母去世,兄弟姊妹多,家庭境况很是凄凉。在动荡的年代里,他一边参加社会活动,一边下苦功夫刻苦读书,用三年的时间修完了四年的大学课程,想帮助父亲养家。大学毕业的时候,他已经有了妻儿,他的工资交由父亲管理。毕业后的五六年间,他们又生育了3个子女,生活很是艰难。
朱自清去清华任教时,考虑再三,只能带两个孩子去北京,使他十分难过。阿九10岁,是个喜欢读书的孩子,十分懂事。朱自清一大早便领着他到母亲和转儿住着的亲戚家去,武钟谦嘱咐要为孩子买点吃的东西。他们走到四马路一家茶食铺里,阿九说要熏鱼,他给买了,又给转儿买了饼干。
乘车到海宁路,下车时看到阿九可怜的样子,心中很难受,他知道孩子心里有委屈,曾偷偷地和妈妈说:“我知道爸爸欢喜小妹,不带我上北京去”。其实,这是冤枉的。在亲戚家呆了一忽儿,临别时,阿九说:暑假一定要来接我啊!”转儿还小,不懂事,只对父亲望望,没说什么。唉,“只为家贫成聚散”,朱自清蓦地想起这一句不知谁写的诗,心中有点凄然,他回头看了孩子们一眼,硬着头皮走了。
3、朱自清从不讲自己的作品
朱自清无论在中学、大学都很认真,上课时一手拿着讲稿,一手拿着块叠起的白手帕,一面讲,一面看讲稿,一面用手帕擦鼻子上的汗珠。他的神色总是不很镇定,脸上总是微微泛着红。他极少说他自己的意见;偶尔说及也是嗫嗫嚅嚅的,显得要再三斟酌词句,唯恐说溜了一个字。朱自清在清华时已是当时知名的作家,但他在课堂上绝不讲自己的作品,同学们发现了这一点。
有一天,他们提了出来,朱自清非常慌张,半晌才不好意思地说:“这恐怕很不重要,我们没有时间来讲,而且也很难讲。”同学们一定要他讲,他十分严肃地说:“我写的是些个人的情感,大半是的。早年的作品,又多是无愁之愁,没有愁偏要愁,那是活该。就让他自个儿愁去罢。”
4、朱自清与武钟谦
朱自清14岁时与同岁的武钟谦订婚,是按封建旧俗包办的,朱自清并没有见过武钟谦,订婚时还是别人代替武钟谦与朱家的保姆见的面。武钟谦是扬州名医武威三的独生女。1916年,18岁的朱自清考上北京大学预科,高兴之余,与武钟谦完婚,双喜临门。朱自清没有像当时的很多名人一样反对旧式婚姻,很喜欢武钟谦,婚后夫妻和睦,婚后第二年诞下一子。
1920年朱自清大学毕业后先后到扬州、台州、上海、宁波任中学教员,至1926年应聘到清华,其间与武钟谦又生育了3个孩子。1928年底,武钟谦生下了第六个孩子,这一年岁首岁尾连诞两子。由于生活贫困,省吃俭用,又操持家庭整日劳累,身体瘦得皮包骨头,天天发烧,开始她以为是痢疾,没有放在心上。为了不影响朱自清的工作,有时明明躺着,听见朱自清的脚步声,一骨碌就从榻上坐起来。后来,朱自清带她到医院检查,发现肺部烂了一个大窟窿。
医生劝她去西山静养,可她丢不下孩子,又舍不得花钱。1929年10月间,武钟谦带着孩子回了扬州。与朱自清分别前,武钟谦哭着说;“还不知能不能再见?”武钟谦回到扬州仅一个月,于11月26日就抛下6个孩子和朱自清与世长辞了。消息传到北京,朱自清痛不欲生。
5、拒领救济粮
1948年的时候,那些大学教授们也过上了几乎是上顿不接下顿的苦日子,由于法币大幅度贬值,他们的工资已经不够生活支出的了。据说当时买一包香烟都得几万元,虽然教授们的工资也在长,却完全跟不上法币的贬值,弄得人们怨声载道。为了顾住一小部分人,政府给那些教授们一人发了一张所谓的配购证,只要你拿着它就能以很低的价钱买到美国援助的面粉。
当时美国开始大力扶持日本复兴,而美驻华大使对中国人也出言不逊,弄得很多知识分子非常生气,他们联合起来抵制所谓的救济,朱自清便是其中一个。但是这个时候朱自清的胃病已经很严重了,没有钱治病不说,每个月只能买三代面粉养活12口人更是十分困难,最后他的病情甚至发展到吃到嘴里就会吐出来的地步。
朱自清曾说“宁可贫病而死,也不接受这种侮辱性的施舍。”,就在同一年他在北京逝世了,临死前也吩咐家人一定不要购买“救济粮”。
『肆』 有关朱自清的故事
朱自清晚年身患严重的胃病,他每月的薪水仅够买3袋面粉,全家12口人吃都不够,更无钱治病专。当时,国民属党勾结美国,发动内战,美国又执行扶助日本的政策。然而他毅然签了名并说:“宁可贫病而死,也不接受这种侮辱性的施舍”。
朱自清一生清贫,却最爱买书、读书。在扬州老家上中学的时候,父亲每月给的一元零用钱几乎都用来买书看了。清华大学毕业那年,他到琉璃厂华洋书庄买书,一眼看中了十四元的新版韦伯斯特大字典,硬了心肠将结婚时候父亲给做的一件紫毛水獭领大氅(就是《背影》里父亲细心给他铺好座位的那一件紫毛大衣)去当铺里当了十四元钱。想着将来赎出来,竟再也没能赎出来。
(4)概括一下朱自清的故事扩展阅读:
朱自清散文的主题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其一,言志表意;其二,览胜记游;其三,书怀抒情;其四,感悟觉世;其五,指摘时弊。
朱自清怀念家人友朋的书怀抒情散文有《给亡妇》《儿女》《哀韦杰三君》《怀魏怀青君》《我所见的叶圣陶》等。即兴书怀抒情的散文有《匆匆》《春》《歌声》《荷塘月色》《择偶记》《飞》等等。
『伍』 朱自清的故事
朱自清先生虽然以散文名世,但他后来长时间在大学任教,讲授“诗选”(以《古诗源》为教本)、“歌谣”、“陶渊明诗”、“新文学研究”等课程;出版有《新诗杂话》、《标准与尺度》、《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经典常谈》等文艺批评。其学术研究著作,有着很深的学术造诣。这种厚实的为文积淀,似乎是那一代学人所共有。这种积淀的得来,自然与他们读书、爱书有大关联。
朱自清在上中学时,就极喜欢读书。当时家里每月给他一元零花钱,他大部分都交给家乡一家广益书局了,而且还常常欠账。引发他对哲学兴趣的一部《佛学易解》,就是从这家书局得到的。
后来到北京大学读书,专业就是哲学,朱自清就更喜欢佛学书了。当时佛经一类书多在西城卧佛寺鹫峰寺一带,他曾到寺里面买了《因明入正理论疏》、《百法明门论疏》、《翻译名义集》等书。当时是一个阴沉的秋天的下午,街上就朱自清一人,后来他在文章中回忆时还说:“这股傻劲回味起来颇有意思。”
1920年,是朱自清在大学最后一年。一次,他到琉璃厂去逛书店,在华洋书庄见到一部新版的《韦伯斯特大字典》,定价要14元。这钱对这部大书说来虽不算太贵,可对一个念书的学生却实在不是个小数目。自己手头没这么多钱,可书又实在舍不得,思来想去,就自己的一件皮大氅还值点钱了。
这件大氅,是父亲在朱自清结婚时为他做的,水獭领,紫貂皮。大氅虽是布面,样式有点土气,领子还是用两副“马蹄袖”拼凑起来,可毕竟是皮衣,在制作的时候,父亲还很费了些心力。可当时实在舍不得那本“大字典”,又想到将来准能将大氅赎出,便在踌躇许久后,毅然将它拿到了当铺。
当铺在学校后门,转身就到。朱自清并没有过多考虑。因为想到将来赎回,便以书价作当价:14块。大氅当然不止这个价,所以当铺柜上的人一点不为难,即刻付款。
拿上钱,朱自清马上去把那本《韦伯斯特大字典》抱了回来。不料那件费了父亲许多心力的大氅,却终于没有赎回来。
大学毕业后,朱自清在江浙一带中学教书,后来被聘为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有一年冬天特别冷,朱自清没有力量缝制棉袍,便到街上去买了一件马夫用的毡披风。这种披风有两种,一种式样较好且细毛柔软,但价贵,朱自清买不起,便买了一种粗糙但便宜点的。
这件毡披风由于太过显眼,成了教授生活清贫的标志,以致后来多次出现在回忆朱自清的朋友的笔下。但它却为朱自清进城上课拦挡了风寒,晚间又铺下当褥子,虽然说起来颇叫人心酸。此时,再想想那件当出而不能赎回的皮大氅,叫人更感到读书人痴迷于书的程度
这里也有不少
http://iask.sina.com.cn/b/8912612.html?from=related
还有这个http://tieba..com/f?kz=412993552
『陆』 朱自清的散文的梗概16个
【1】《白种人上帝的骄子》。
写在自己国家电车头等车厢里,受西洋小孩凶恶的目光的逼视而生的屈辱,愤怒和“迫切的国家之念”:“谁也是上帝的骄子;这和昔日的王侯将相一样,是没有种的!”
这里,被压迫者的阶级意识升华为半殖民地的中国人民的反帝的民族意识,后来朱自清拒领美国救济粮儿贫病以终的中国人的气节,由此可见。
【2】《生命的价格——七毛钱》。
写了农村底层儿童和妇女的普遍的非人的“人生”:在人口可以买卖的黑暗旧中国,“人货”成了商品的一种,“人货”中,妇女是价格低廉的一种,男女小孩又是价格最低的“生货”,而低廉到七毛钱便可以买一条人的生命,更是超出人的想象。
然而,这还不是被卖的女孩飞人生涯的开始,等待她的将是辗转被卖的命运:或卖为婢,或卖为妾,或卖为妓,总之,她将度过的是血与泪的一生。对照祥林嫂和包身工,便可知道这类花七毛钱便可以买到的女孩今后的万劫不复的命运。
【3】《阿河》。
写的是年轻的阿河被卖,帮佣,逃婚,被绑,再逃,告贷赎身不得,而终于自卖的事,题材有些近似祥林嫂前半生的故事,结局虽不如祥林嫂的悲惨,但在冷酷人群的笑骂声中独自和命运作拼死一搏的阿河,也是欲哭无泪了。
对个人家境和生活艰难的描写,也是朱自清写人生的一个重要的侧面。
【4】《儿女》。
写的是“蜗牛背了壳”的那种“幸福的家庭”,无论自责或自嘲,都透露着艰辛生活得苦涩。
【5】《背影》。
文中“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的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那知老境却如此颓唐······”,若非自身也领尝了人生坚信的况味,便不能发此浩叹。
儿子从背后看父亲,既扫去了平素父亲面对作者时所作的对一切不如意之事的掩饰,使其喜怒哀乐真实呈现,又暗示了儿子是在一种为父亲所不知的情形下去领会这份爱心的。
【6】《荷塘月色》。
通过对月下荷塘的描写,抒写作者在政治形势剧变之后,在严酷现实的重压下的苦闷、彷徨和寂寞的心境,表现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情绪以及对未来美好自由的向往。
【7】《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我和平伯同游秦淮河,秦淮河热闹的景象中夹杂着“被逼以歌为业”的歌伎的卖笑生涯,虽则“卖歌和卖淫不同”,对她们的身世,我们“究竟应该同情的”,所以当听到“一只载妓的板船”经过时传来的响亮而圆转的清歌,清游中的作者,却感到了寂寞。
【8】《执政府大屠杀记》。
朱自清此文记述的是1926年“三·一八惨案”。朱自清是“三·一八”大游行的参加者,自始至终;也是“三·一八”大屠杀的身历者,亲眼目睹。
面对“各报记载多有与事实不符”的情况,他挺身而出了,仗义执言,为了揭露,控诉,谴责。然而统观全文,却甚少横眉怒目、声色俱厉的感情词语。他好像只是作为一个游行示威的参加者,絮絮地述说着一个平凡的人的不平凡的一天。
【9】《绿》。
通过梅雨潭的绿绿的潭水,抒写作者之情,它是一篇写景散文,但“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将他对祖国山水的一片“至情”融于对梅雨潭景物的细致刻画之中,“溶景入情”,情景交融;
使景物既写得细腻生动,又具有绵密深厚、真挚清幽的情致,抒写出“作者心灵的歌声”,从而使全文充满着诗情画意。
【10】《白水漈》。
朱自清突出描写白水漈瀑布的细和薄,他写那凌虚而下的瀑布,“只剩一片飞烟”似的“影子... 通过“影子”的轻,“软弧”和“橡皮带儿”的软,精密地描写出了白水漈瀑布在微风中的形态。
【11】《匆匆》。
《匆匆》所借以抒情的具体物象是极难把握,极难表现的虚无缥渺的时光.然而作者却能赋予这一"无形物"以具体可感、栩栩如生的形象,而且藉此淋漓酣畅地抒发了作者的满腔情怀。
【12】《航船中的文明》。
作者“因急于来杭”只好乘“很苦的”“精神文明”之夜航船,航船上除了曾读过几年书的“我”以外,满船没有一个士大夫。
尽管那些“士大夫虽也搴着大旗拥护“精神文明”,但抵挡不住那“物质文明”的引诱,竟“忍心害理的撇了那老相好”全跑到“满身洋油气”的汽油船上去了。那些高唱“昌明国粹”的人都跑到哪儿了?
作者为了证明在这“礼义之邦,文明之古国”,“国粹将亡”的事实,抓住了航船上所发生的两件戏剧性的场面,抨击了在这“礼义之邦,文明之古国”竟会有“男女分坐”的“精神文明”!
【13】《给亡妇》。
作者的叙述似乎预备由“我”直抵亡妻。“谦,日子真快,一眨眼你已经死了三个年头了。”这是一个从生者导向死者,从思念者导向被悼者的句式,按照惯常的抒情方式,接下来的叙述该是作者在这三年里如何思念亡妻,抑或是没有妻子的日子里自己的寂寞。
但是,作者突然转变叙述角度,他从亡妻那一面来打开全文的叙述缺口。先是亡妻死后对“我”和孩子们的不舍与惦记,后是亡妻生前为孩子们和“我”的日夜操劳。明明是作者深怀着亡妻,但通篇所叙的都是亡妻对我们的不舍与爱,几乎没有一件是直接表现“我”投射给妻子的思念与爱。
【14】《春》。
描绘春景:"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作者抓住色彩的连锁关系,写景物色彩层次清晰、意趣盎然,洋溢着春之生命舞动的美感,烘托出了一个生机勃勃的春之世界,如诗如画,意境优美。
【15】《怀魏握青君》。
大革命失败后的血雨腥风的时期。这正是作者的绝望期,他感到自己好像是“一张枯叶,一张烂纸”,是“寻常人所难堪”的“苦在话外”。
正因为处于这样的低潮,所以友情、亲情、师生情中散逸出来的爱成了滋润寂寞、痛苦心灵的玉液琼浆,特别是“玩世不恭”的魏握青,更成了他心中的一丝暖色。“我想,握青也许不那么玩世了吧。”这仍是一种“曲说”,是“明抑暗扬”。
更何况,这一时期,也是他审视自己内心的时期,对于自己在人伦关系中表现的粗疏、随便、懈怠,他表示出了深深的自责和无尽的悔恨。达成魏握青的心愿即是例证。
【16】《白采》。
作者跟白采的交往并不频繁。他们第一次打交道,是为学生诗集的事,双方都有误会。后来平伯在信中屡次谈到他,说他是个有趣的人。待读了一遍白采的诗稿《赢疾者的爱》,觉得大也意思,于是承认他是一个有趣的人。
他们仅见过一面,几分钟的匆匆一谈,便握别了。想不到这最初的一面也是最后的一面。去年年底,作者收到一张白采“聊寄伫盼之意”的小照,反复把玩而不忍释手,觉得他真是一个好朋友。
当作者得知他最初给白采的那封长信,还留在他的箱子里时,一种惭愧感,使作者喊出鞭挞自己的声音——“我真是小器的人哪!”
(6)概括一下朱自清的故事扩展阅读:
朱自清的散文,从思想内容说,他散文的核心是一个“真”字。用真挚的感情,写真实的见闻和感受,记写真实的景物,发表真实的议论。朱自清的散文,从题材上说比较狭窄,大多为亲友的交往、家庭的琐事,即使后期那些议论的文字,也很少发空论。
但正如当年作家赵景深说的:“朱自清的文章不大谈哲理,只是谈一点家常琐事,虽是像淡香疏影似的不过几笔,却常能把那真诚的灵魂捧出来给读者看”。就是因为这样,朱自清的散文才取得了感人的力量。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里大都是身边的凡人琐事,但是在这些事情中传达着他对生活的思索和感悟。
先生的语言清丽凝练,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在平淡中传递着真挚的感情:《背影》、《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匆匆》等都成为大家耳熟能详的名篇,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也让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因树立了“白话美文的模范”而在现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本书收录了朱自清先生的25篇散文名篇,如《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匆匆》、《背影》、《春》、《绿》等。
『柒』 朱自清的主要经历简单概括
朱自清(1989—1948年),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生于光绪二十四年十月初九( 1898年11月22日),卒于1948年8月12日。原籍浙江绍兴。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他是现代著名的作家和学者。朱自清祖父朱则余,号菊坡,本姓余,因承继朱氏,遂改姓。为人谨慎,清光绪年间在江苏东海县任承审官10多年。父亲名鸿钧,字小坡,娶妻周氏,是个读书人。光绪二十七年(1901)朱鸿钧由东海赴扬州府属邵伯镇上任。两年后,全家迁移扬州城,从此定居扬州。
朱自清在扬州生活了13年, 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时期和少年时期。对古城这段生活,他的感受是微妙、复杂的。大概是生活过于单调,所以他后来曾说,儿时的记忆只剩下“薄薄的影”,“像被大水洗了一般,寂寞到可惊程度!”但是,在漫长曲折的人生旅途上,儿时毕竟是首发的"驿站"。
扬州是一个风景秀丽的文化城,其湖光山色,风物宜人,曾使多少诗人如李白、杜甫、苏东坡、欧阳修等流连于此,寻幽探胜,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瑰丽诗章。扬州也是一个英雄的历史城,在抵御异族侵略的历史上,曾谱写下无数辉煌的篇章,留下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古城的绮丽风光和浓郁的崇尚文化的风气,于无形中陶冶着少年朱自清的性情,养成他和平中正的品性和向往自然美的情趣。而扬州美丽的山水,更如雨露般滋润他的心灵,哺育他的感情,丰富他的想象力,使他的情怀永远充溢着诗情和画意。扬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对他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又是深远的。
朱自清有著作27种,共约190万言,包括诗歌、散文、文艺批评、学术研究等。大多收入1953年开明书店出版的4卷《朱自清文集》。1988年,江苏教育出版社对朱自清著作又一次全面的搜集、整理、出版了6册《朱自清全集》。朱自清虽在"五四"运动后开始新诗创作,但是,1923年发表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却显示出他的散文创作方面的才能。从此以后他致力于散文创作,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1928年出版的散文集《背影》,使朱自清成为当时负有盛名的散文作家。
朱自清的散文主要是叙事性和抒情性的小品文。其作品的题材可分为三个系列:一是以写社会生活抨击黑暗现实为主要内容的一组散文,代表作品有《生命价格--七毛钱》、《白种人--上帝的骄子》和《执政府大屠杀记》。二是以《背影》、《儿女》、《悼亡妇》为代表的一组散文,主要描写个人和家庭生活,表现父子、夫妻、朋友间的人伦之情,具有浓厚的人情味。第三,以写自然景物为主的一组借景抒情的小品,《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是其代表佳作。后两类散文,是朱自清写得最出色的,其中《背影》、《荷塘月色》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其散文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朱自清简介: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省海州。现代散文家、诗人、教授。
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学生时代即创作新诗,后又从事散文写作。1920年秋,创办《诗刊》。
1925年到北京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任教,不久任系主任。抗日战争时期,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抗战胜利后,仍在清华大学任教,并积极支持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学生运动。1947年,朱自清在《十三教授宣言》上签名。抗议当局任意逮捕群众。1948年6月,在京参加了反对美国扶持日本的游行,并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国面粉宣言》上签名。1948年8月20日,因贫病在北平逝世,著有《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文艺论著《诗言志辨》、《记雅俗共赏》等。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绍兴。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在大学读书后期,受五四运动的影响,开始写新诗,一直继续到毕业后在江浙一带当中学教师的时期。
1926年任清华大学教授,转而从事散文创作,成为名噪一时的散文作家。
1931年留学英国,漫游葡欧洲,次年回国,仍至清华大学任教授。抗战期间,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
1946年7月,著名的民主战士李公朴、闻一多被国民党特务暗杀,血的教训促使朱自清积极参加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爱国民主运动,成为一个坚强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
1948年,他贫病交加,但坚决不向反动派屈服。该年8月在北平逝世。对此,毛泽东给予高度评价:“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朱自清是文学研究会早期主要成员,一生勤奋,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著作26种,约200多万字。主要有诗文集《踪
『捌』 有关朱自清有气节的故事最简短
朱自清晚年身患严重的胃病,他每月的薪水仅够买3袋面粉,全家12口人吃都不专够,更无钱治病属。当时,国民党勾结美国,发动内战,美国又执行扶助日本的政策。
一天,吴晗请朱自清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美援面粉”的宣言书上签字,他毅然签了名并说:“宁可贫病而死,也不接受这种侮辱性的施舍。”这年(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贫困交加,在北京逝世。临终前,他嘱咐夫人:“我是在拒绝美援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配给的美国面粉。”
简单说就是: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中国人的骨气。
『玖』 朱自清的故事,越短越好
1920年,是朱自清在大学最后一年。一次,他到琉璃厂去逛书店,在华洋书庄见到一部新版的《韦伯斯特大字典》,定价要14元。这钱对这部大书说来虽不算太贵,可对一个念书的学生却实在不是个小数目。自己手头没这么多钱,可书又实在舍不得,思来想去,就自己的一件皮大氅还值点钱了。
这件大氅,是父亲在朱自清结婚时为他做的,水獭领,紫貂皮。大氅虽是布面,样式有点土气,领子还是用两副“马蹄袖”拼凑起来,可毕竟是皮衣,在制作的时候,父亲还很费了些心力。可当时实在舍不得那本“大字典”,又想到将来准能将大氅赎出,便在踌躇许久后,毅然将它拿到了当铺。
当铺在学校后门,转身就到。朱自清并没有过多考虑。因为想到将来赎回,便以书价作当价:14块。大氅当然不止这个价,所以当铺柜上的人一点不为难,即刻付款。
拿上钱,朱自清马上去把那本《韦伯斯特大字典》抱了回来。不料那件费了父亲许多心力的大氅,却终于没有赎回来。
大学毕业后,朱自清在江浙一带中学教书,后来被聘为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有一年冬天特别冷,朱自清没有力量缝制棉袍,便到街上去买了一件马夫用的毡披风。这种披风有两种,一种式样较好且细毛柔软,但价贵,朱自清买不起,便买了一种粗糙但便宜点的。
这件毡披风由于太过显眼,成了教授生活清贫的标志,以致后来多次出现在回忆朱自清的朋友的笔下。但它却为朱自清进城上课拦挡了风寒,晚间又铺下当褥子,虽然说起来颇叫人心酸。此时,再想想那件当出而不能赎回的皮大氅,叫人更感到读书人痴迷于书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