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的孝心故事
A. 感人的现代孝心故事
你可以去搜索一下每年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评选里面都有很多类似于
B. 感恩有你 孝心故事400字
阳光沐浴着大地,所以大地要感谢太阳;大地养育着生机,所以万物要感谢大地;雨水滋润专着土壤,所属以土壤要感谢雨水。鸟儿因为有了天空而更加快乐;花朵因为有了绿叶而更加娇艳;人生因为有了困难而更加精彩。我们呢?
清晨一杯牛奶是谁热的?身上的漂亮衣服是谁买的?供你上学的是谁?是父母!
天天拿着粉笔不厌其烦为你讲知识的是谁?在你为一道题疑惑不解时开导你的是谁?当你成绩下滑时安慰你的是谁?是老师!
是谁在你高兴时陪你玩?是谁在你受到委屈后为你打抱不平?是谁当你获得荣誉时比你还高兴?是朋友!
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感谢老师的悉心教导,感谢朋友的真心相待!当然,需要你感谢的不止这些。在你以后的人生道路上,你还需要感谢许多许多帮助你、对你好、支持你的人……
在拥有一颗感恩的心的同时,你也要学会帮助别人,不求得到回报。这个世界会因为你变得更美好!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
C. 关于感恩的故事
感恩的心
有一个天生失语的小女孩,爸爸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她和妈妈相依为命。妈妈每天很早出去工作,很晚才回来。每到日落时分,小女孩就开始站在家门口,充满期待地望着门前的那条路,等妈妈回家。妈妈回来的时候是她一天中最快乐的时刻,因为妈妈每天都要给她带一块年糕回家。在她们贫穷的家里,一块小小的年糕都是无上的美味了啊。
有一天,下着很大的雨,已经过了晚饭时间了,妈妈却还没有回来。小女孩站在家门口望啊望啊,总也等不到妈妈的身影。天,越来越黑,雨,越下越大,小女孩决定顺着妈妈每天回来的路自己去找妈妈。她走啊走啊,走了很远,终于在路边看见了倒在地上的妈妈。她使劲摇着妈妈的身体,妈妈却没有回答她。她以为妈妈太累,睡着了。就把妈妈的头枕在自己的腿上,想让妈妈睡得舒服一点。但是这时她发现,妈*的眼睛没有闭上!小女孩突然明白:妈妈可能已经死了!她感到恐惧,拉过妈*的手使劲摇晃,却发现妈妈的手里还紧紧地拽着一块年糕……她拼命地哭着,却发不出一点声音……
雨一直在下,小女孩也不知哭了多久。她知道妈妈再也不会醒来,现在就只剩下她自己。妈妈的眼睛为什么不闭上呢?她是因为不放心她吗?她突然明白了自己该怎样做。于是擦干眼泪,决定用自己的语言来告诉妈妈她一定会好好地活着,让妈妈放心地走……
小女孩就在雨中一遍一遍用手语做着这首《感恩的心》,泪水和雨水混在一起,从她小小的却写满坚强的脸上滑过……“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感恩的心,感谢命运,花开花落,我一样会珍惜……”她就这样站在雨中不停歇地做着,一直到妈妈的眼睛终于闭上……
感恩的回报
在一个闹饥荒的城市,一个家庭殷实而且心地善良的面包师把城里最穷的几十个孩子聚集到一块,然后拿出一个盛有面包的篮子,对他们说:“这个篮子里的面包你们一人一个。在上帝带来好光景以前,你们每天都可以来拿一个面包。”
瞬间,这些饥饿的孩子仿佛一窝蜂一样涌了上来,他们围着篮子推来挤去大声叫嚷着,谁都想拿到最大的面包。当他们每人都拿到了面包后,竟然没有一个人向这位好心的面包师说声谢谢,就走了。
但是有一个叫依娃的小女孩却例外,她既没有同大家一起吵闹,也没有与其他人争抢。她只是谦让地站在一步以外,等别的孩子都拿到以后,才把剩在篮子里最小的一个面包拿起来。她并没有急于离去,她向面包师表示了感谢,并亲吻了面包师的手之后才向家走去。
第二天,面包师又把盛面包的篮子放到了孩子们的面前,其他孩子依旧如昨日一样疯抢着,羞怯、可怜的依娃只得到一个比头一天还小一半的面包。当她回家以后,妈妈切开面包,许多崭新、发亮的银币掉了出来。
妈妈惊奇地叫道:“立即把钱送回去,一定是揉面的时候不小心揉进去的。赶快去,依娃,赶快去!”当依娃把妈妈的话告诉面包师的时候,面包师面露慈爱地说:“不,我的孩子,这没有错。是我把银币放进小面包里的,我要奖励你。愿你永远保持现在这样一颗平安、感恩的心。回家去吧,告诉你妈妈这些钱是你的了。”她激动地跑回了家,告诉了妈妈这个令人兴奋的消息,这是她的感恩之心得到的回报。
D. 关于孝心的感人故事
一个13岁的小女孩在一个富裕人家做保姆。
一天,主人家吃月饼,主人回也给女孩一个答月饼。小女孩并没有同主人一道吃,她到另一个房间去了,没有人注意女孩吃或者不吃。在只有女孩一个人的房间里,一个香甜的月饼,在女孩陌生的眼里显得很模糊了。有一个熟悉的身影愈来愈清晰:她驼着背、淌着汗……锄草、拾粪……在烈日下、在雨中……艰辛地支撑着一个家。她就是女孩的母亲。女孩的鼻子酸了,泪水模糊了她的眼睛。于是,她那双颤抖的小手用旧报纸将月饼包了一层又一层,小心翼翼地藏起,小女孩要留着它让母亲尝尝啊!
日子一天天过去了,小女孩终于获得了回家的机会,稚嫩的小手郑重地捧出月饼,从未有过的喜悦袭遍全身:“妈妈,您尝尝这个……”
其实,月饼早已发霉了……小女孩不懂。
小女孩日日夜夜的孝心就是这样的结果。小女孩是不是太傻了?不,世上有愚昧的人,却没有愚钝的孝心啊!
E. 小学生孝心感恩故事30字
写作思路:复确立中心制,围绕选材,确定重点,安排详略,选材时要注意紧紧围绕文章的中心思想,选择真实可信、新鲜有趣的材料,以使文章中心思想鲜明、深刻地表现出来。
今天是我和妈妈去姥姥家的日子。一进姥姥家,跟往常一样姥爷已经做好一顿丰盛的晚饭等着我们。我狼吞虎咽地吃起来,吃完后我的碗里一粒米都不掉一点油也不剩。
我把碗放进水池,刚要走出厨房我忽然有一个想法,通常都是我吃完饭后姥姥洗碗,但今天我想自己一个人给全家人洗碗,我把这件事给姥爷一说,姥爷答应了。
我洗碗的时候水很冰冷,冻得我的小手通红,姥姥心疼得大呼小叫,但是我还是坚持下去。洗完了碗,姥姥把我抱起来,又是亲又是摸,夸我是家庭小帮手。我对姥姥说:“你们年纪大了,做饭已经很辛苦了,我现在大了,已经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了”。姥姥欣慰地笑了。
孝顺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虽然我们现在都是独生子女,但是我们应该把这个传统美德传下去。
F. 传统感恩孝道童话故事
中国古代孝道故事:弃官寻母
朱寿昌,宋代天长人,七岁时,生版母刘氏被嫡母(父亲的正妻)嫉妒权,不得不改嫁他人,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神宗时,朱寿昌在朝做官,曾经刺血书写《金刚经》,行四方寻找生母,得到线索后,决心弃官到陕西寻找生母,发誓不见母亲永不返回。终于在陕州遇到生母和两个弟弟,母子欢聚,一起返回,这时母亲已经七十多岁了。
中国古代孝道故事:漂母的一饭之恩
韩信少年时家中贫寒,父母双亡。他虽然用功读书、拼命习武,却仍然无以为生,迫不得已,他只好到别人家吃“白食”,为此常遭别人冷眼。韩信咽不下这口气,就来到淮水边垂钓,用鱼换饭吃,经常饥一顿饱一顿。淮水边上有个为人家漂洗纱絮的老妇人,人称“漂母”,见韩信可怜,就把自己的饭菜分给他吃。天天如此,从未间断。韩信深受感动。韩信被封为淮阴侯后始终没忘漂母的一饭之恩,派人四处寻找,最后以千金相赠。
G. 孝老感恩的故事
一、邓小平赡养继母 夏伯根是邓小平同志的继母。但邓小平对夏伯根老人如同亲生母亲一样地对待,一样地敬重,一样地关心照顾。和继母所生的弟妹也相处得十分和睦。 邓小平十分同情和体谅继母出身贫寒的家世和一生的遭遇。夏伯根出身于嘉陵江上一个船工的家庭,是一个真正的贫苦人家,田无一垄,地无一分,她嫁给邓小平的父亲邓绍昌后,生下第三个女儿邓先群还不到一年,丈夫邓绍昌便去世了。这对她来说是一个莫大的不幸。 夏伯根老人虽不懂政治,但一心认准了共产党好。她冒着被杀头的危险,救过好几名共产党员的生命。 邓小平对这样一位正直、善良、勤劳、肯干的继母特别敬重和爱戴。15岁的邓小平,当年顺长江南下,走出重庆,走出四川。29年以后,邓小平率领千军万马前来解放大西南,又回到了四川,回到了重庆。四川解放后,邓小平坐镇重庆,任中共西南局第一书记,是中央下属几大行政区域之一的最高官员。这时的邓小平已是45岁的中年人了。有了一个安稳的家庭后,邓小平就准备承担起赡养继母的义务,让夏伯根老人享受天伦之乐。 夏伯根老人听说儿子回来了,兴奋之极。她把大门一锁,提着一个小包裹,坐上小船,就来到了重庆。她连家也不要了,田产和房产都不要了。从此,她和邓小平一家住在了一起。 邓小平调中央工作后,也把继母一同带到北京,使夏伯根老人安度幸福的晚年。 夏伯根老人在跟随邓小平一家生活的这些年里,邓小平夫妇待她如亲母,从不分你我,在饮食、卫生、穿戴等生活的各方面,十分周全地照顾老人、安抚老人,使她晚年心情愉快。夏伯根老人也同样保持了勤俭持家的品德,尽可能帮助做一此轻便的家务活。邓小平夫妇上班后,家和孩子就全交给她照看,解放后出生的邓榕和邓质方都是由她带大的。她为邓小平夫妇分担了不少家务。 值得一提的是,在邓小平被打倒“流放”到江西住“牛棚”的日子里,夏伯根老人同邓小平夫妇相依为命,熬过了艰难的岁月。他们三人的年龄加在一起在200岁以上。卓琳的身体不好,邓小平为了照顾卓琳的身体,又不肯让年事已高的继母再承担过重的家务,便独身挑起了家务劳动的重担,劈柴、生火、擦地等重活脏活邓小平都亲自干。夏伯根老人也总是尽量多地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以减轻儿子的负担。她趁邓小平夫妇去工厂劳动的时候,总是先把饭做好等着他们回来吃,不时帮助洗洗衣服,还为家里养了一些鸡。夏伯根老人能够高寿,与邓小平夫妇对她几十年如一日的爱戴、敬重、关心、照顾是分不开的。 2、讲个故事说“孝顺” 话说一个冬日,一名大学毕业生应聘于一家公司。公司老总出乎意外地问:“你替父母洗过澡擦身吗?”“从来没有过。”青年很老实地回答。“那么,你替父母捶过背吗?”青年想了想,“有过,那是我在读小学的时候。”交谈中,老总觉得这个青年纯真,于是对他说:“明天这个时候,请你再来一次。不过来之前,希望你一定要为长辈做做生活护理。”青年一口应承。 该青年家境贫寒。他出生不久父亲便去世,母亲靠打工挣钱养家。他渐渐长大,读书成绩优异,考进一所名牌大学。母亲拼命挣钱供他上学。 青年想,母亲出门在外,脚一定很累,决心替母亲洗洗脚。听儿子说要替自己洗脚,母亲感到诧异,但还是把脚伸进了温水盆里。青年握着母亲的双脚,这才发现母亲长满老茧的双脚已变得有些僵硬,他不由得搂着母亲潸然泪下。在读书时,他心安理得地花着母亲送上的钱,现在他才深知,那些钱是母亲的血汗钱。 第二天,青年如约去那家公司,对老总说:“现在我才真切地知道母亲为我受了多大的苦,我以后要照顾好母亲,再不让她受苦了。”老总欣慰地点了点头,说:“你来上班吧。” 这个故事让人感动,也给人教益。世人常说为人要孝顺,可为什么要孝顺呢?有些人未必懂得其真谛。这名青年在老总的启迪下体验到了母爱的深切,也懂得了母亲艰辛劳作和养育自己的不易。一个人要理解人生,要立身处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理解父母养育自己的似海恩情。在儿女成长中,长辈的那份辛劳与期待,实可谓感天动地。儿女深切体验到了“可怜天下父母心”,才会真正珍惜“父母心”。 3、白发的期盼 我国60岁以上老人已经有一亿二千六百万。这个庞大的数字中,老年人独居和身边没有成年子女的“空巢”家庭占四分之一,而且这个比例还有上升的趋势,因此有多少老人的生活是孤独、寂寥的。一个人闷在家里、缺少有人陪同聊天、甚至经常孤独流泪地打发时间等现象是十分严重的。 那么,老年人想要什么呢?他们不缺吃,不缺穿,不愁没钱化。他们所缺的真是“精神赡养”,也就是指子女用很好的表达方式去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从而保持老年人持续的一种完好的精神状态。 老年人所谓的精神需求无非就是关心关心,经常去看一看、聊一聊,交流交流各自的工作和生活,逢年过节常回家看看,也正是“找点空闲、找点时间,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一辈子不容易就图个团团圆圆”,就是图个天伦之乐。有人形容说,孩子像风筝,亲情是拴住风筝的线,线的终端握在父母的手中,因此对于老年人来说,亲情上的精神需求是别的东西所无法替代的。 庆幸的是党和政府越来越对老年人关怀和重视,也有很多老年人在努力地寻找自己喜欢做的事,比如扭秧歌、练书法、上老年大学等等,他们的精神会更加充实和愉快。 4、有人说:“父母对儿女的恩情,是天下最深厚、最久远、最牢固、最无私的。”这话一点不错,做子女的从生命的孕育到长大成人,不知要倾注父母多少心血! “孝亲敬长”指的是孝敬亲人和长辈,是子女感激父母生育、养育、教育之恩的最好的行为。孝敬父母,尊重长辈,知恩图报,这是每个做子女的最起码、最基本的要求和道德规范。 “百善孝为先。”一个人如果能够很好地孝敬长辈,那么他肯定是一个优秀的人。 在创导“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推崇孝敬道德,提倡孝敬教育,目的就是要把孝敬道德和爱人之心进一步提升,落实到每个人的心田,使整个社会都能形成互尊互爱、相互敬重的新风尚,让社会充满着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