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童话故事 » 古代不仁义的故事

古代不仁义的故事

发布时间: 2021-02-04 13:46:37

1. 古代关于仁爱的典故有哪些

仁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也是中华正统文化精神的根基。《论语·颜渊》记载:“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说文解字》中说:“仁,亲也,从人二。”也就是说,“仁”是人与人间相互亲爱的一种关系。

在孔子看来,仁爱分为几个层次。仁爱的根本是孝悌,因为只有在家孝敬父母、兄长,仁爱才能由家庭推广到社会,才能“泛爱众”,爱君忠君。如何做到“仁爱”呢?孔子曰:“能行五者(恭、宽、信、敏、惠)于天下,为仁矣。”而身为统治者,也要“爱民”,即要实行仁政、德政,因为“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孔子认为,如果社会中的每个人都能做到仁、具有仁爱之心,上下、长幼、尊卑有序的礼治社会便不难实现。

孔子之后的孟子继承了其“仁爱”的思想,在“亲亲”基础上提出了“人民爱物”思想。孟子认为人天性中都带有“不忍人之心”、“恻隐之心”,是以仁爱要推己及人,即要“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

深受儒家思想浸染的古人,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士人百姓,亦身体力行地实践着仁爱思想。

比如中国历史上的有道明君唐太宗李世民就以仁爱治国。贞观初年,唐太宗对大臣们说,将妇女幽禁在深宫中是浪费百姓的财力,因此他先后将3,000多宫女遣送回家,任由其选择丈夫结婚。

贞观二年,关中一带干旱,发生了大饥荒。太宗又对大臣们说:“水旱不调,都是国君的罪过。我德行不好,上天应该责罚我,百姓有什么罪过,要遭受如此的艰难窘迫?听说有人卖儿卖女,我很可怜他们。”于是派御史大夫杜淹前去巡查,还拿出皇家府库的钱财赎回那些被卖的儿女,送还他们的父母。

贞观十九年,唐太宗征伐高丽,驻扎在定州。太宗驾临城北门楼安抚慰劳将士。有一个士兵生病,不能进见,太宗下诏派人到他床前,询问他的病痛,又敕令州县为他治疗。因此将士都高兴地愿意随从太宗出征。等大军回师,驻扎在柳城时,太宗又诏令收集阵亡将士的骸骨,设置牛、羊、猪三牲为他们祭祀。太宗亲自驾临,为死者哭泣尽哀,军中将士无不洒泪哭泣。观看祭祀的士兵回到家里说起这件事,他们的父母说:“我们的儿子战死,天子为他哭泣,死而无憾了。”

正是因为唐太宗以仁爱治国,示范官吏,所以深得民心,这无疑为唐朝的繁荣富强奠定了基础。

2. 古代关于仁德的故事

1、唐太宗教子尊师

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代明君,他非常重视对子女的教育,他给几位皇子选择的老师都是德高望重、学问渊博之人,如李纲、张玄素、魏征、王圭等,而且一再教导子女一定要尊重老师。有一次,李纲因患脚疾,行走不便,当时皇宫内制度森严,官员不要说坐轿,就是出入也是诚惶诚恐的。唐太宗知道后竟特许李纲坐轿进宫讲学,并诏令皇子迎接老师。还有一次,唐太宗听到有人反映皇四子李泰对老师王圭不尊敬,他当着王圭面批评李泰说:“以后你每次见到老师,如同见到我一样,应当尊敬,不得有半点放松。”从此,李泰见到王圭,总是好好恭迎,听课也认真了。由于唐太宗家教很严,他的几位皇子对老师都很尊敬。

唐太宗曾下诏说:“朕比寻讨经史,明王圣帝,曷尝无师傅哉!前所进令,遂不睹三师之位。黄帝学太颠,颛顼学绿图,尧学尹寿,舜学务成昭,禹学西王国,汤学威子伯,文王学子期,武五学虢叔,……夫不学,则不明古道,而能政致太平者,未之有也。”他一方面强调尊师重教,专门下诏书规定了对待老师的礼遇,并教诫皇子们见师如见父;另一方面鼓励老师对皇子的过失极言切谏。各位老师都能够坚定地履行职责,与唐太宗的理解、支持和鼓励是分不开的。九皇子李治被立为太子后,唐太宗对他更加严格要求,李治每次听了父亲和老师的教导,都是毕恭毕敬地肃立,然后感激赐教,表示一定“铭记在心”、“永志不忘”。

古语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古人尊师重道的精神,被后世传为佳话,令人学习和敬仰,使人追求高尚的道德和树立崇高的信仰,敬师德、学师德和永铭师恩。

2、
魏国的开国国君魏文侯的故事,魏文侯是三家分晋中魏恒子的孙子,是一个很贤明的国君,他那个时候,魏国山多地少,人多粮少,夹在赵、韩、齐、秦等几个强大的国家中间,就像一块肥肉放在一群饿狼中间一样,魏文侯怎么能不着急呢?

不过,魏文侯却依靠自己的贤德把魏国很快变得强大起来了。宝宝,你一定想知道魏文侯怎么贤德吧,那就仔细听下面的故事。

(1)魏文侯很重视人才,他拜子夏(孔子的得意门生)和田子方(当时非常有名的道家圣贤)为师。听说段干木是一个很有学问的隐士,每次经过段干木家的时候都先下车,然后低下头,手扶着车走过,以表示对段干木的尊敬。这三个人都是当时很有名望的人,各个诸侯国都有他们的学生,所以这些事很快就在诸侯国中传开了,人们都知道魏文侯重视人才,尊重人才,所以很多有才干的人都来投奔魏文侯。

(2)有一天,魏文侯跟他的大臣在一起吃饭喝酒,正高兴的时候,外面电闪雷鸣,大雨滂沱。魏文侯赶快让人备车。大臣们很奇怪,说:“国君呀,这么大的雨,你要去哪里呢?”魏文侯说:“我跟虞山看护树林的人约好去打猎,现在时间快要到了,但雨下的太大了,我要去告诉人家一声,今天不能去打猎了。”别人一听是这么回事,便说:“嗨,你这是何必呢,不就是一个守林人吗,派个人说去通知一声不就可以了吗,怎么还要亲自去?”魏文侯一听这话,严肃地说:“你怎么能这么说呢,我亲口答应的人家,怎么能不守信诺去赴约呢?”就这样,魏文侯冒着雨前去赴约了。大臣们都说:“我们的国君真是一个遵守信诺的人呀。”

(3)有一次,韩国派人来向魏国借兵攻打赵国,魏文侯很不高兴地说:“赵国跟魏国就跟兄弟一样,我怎么能借兵让你去攻打我的兄弟呢?”韩国的使臣很不高兴地走了。后来,赵国又向魏国借兵攻打韩国,魏文侯还是用同样的理由回绝了,赵国的使臣也非常生气地走了。过了几天,两国国君知道了这件事后,都很敬重魏文侯,韩、赵、魏三过又团结起来,亲如一家了。

(4)魏文侯派乐羊占领了中山国后,便交给他儿子来管理。有一次他问身边的大臣:“我是一个怎么样的国君呀?”大臣们都说:“仁德的国君。”有一个叫任座的人却说:“你占领了中山,不把中山封给你的弟弟,而是封给你的儿子,怎么能算仁德呢?”魏文侯一听勃然大怒,任座一看自己闯祸了,赶快溜之大吉。文侯气哼哼地问一个叫翟璜的人,这个人说:“我听说国君有仁德,他的大臣就正直,刚才任座的话很正直,所以您是一个仁德的国君。”文侯听了很高兴,立刻派人叫任座回来,还亲自到外面迎接他。

(5)一天,魏文侯对李克说:“我听你说过这样的话‘家贫时想起贤良的妻子,国家动乱时想起贤能的宰相’,你觉得魏成和翟璜哪个当宰相好呢?”李克说:“对于臣下,平时要看他亲近的人,富有时看他相交结识的人,有权势时看举荐任用的人,穷困时看他不做什么事情,贫寒时看他不要什么东西。从这五点就能看出谁适合,何必问我呢?”魏文侯说:“好了,我知道让谁当宰相合适了。”李克在回来的路上碰见了翟璜,便问:“国君叫你问宰相的事,怎么样了?”李克说:“是魏成。”翟璜很不服气,说:“西河的守将吴起是我举荐的,他五战五捷,把强大的秦国赶出了中原;邺那个地方很难治理,是我举荐了西门豹;占领了中山后没有人去守护,我推荐了先生您;他的儿子没有老师,我叫来了屈候鲋。这些都是大家有目共睹的,我哪一点不如魏成呢?”李克告诉翟璜自己是怎么说的,然后说:“你建议主君用我,难道是拉帮结派当大官吗?魏成把他的收入十分之一用在自己家里,十分之九用于国家;他结识了子夏、田子方、段干木这样很贤能的人,主君把他们当作自己的老师看待,而你举荐的人,只能当主君的大臣。你怎么能跟魏成比呢?”翟璜听了很惭愧,对李克说:“我是一个有私心的人呀,以后要当您的学生,好好跟先生学习才对呀!”

3、
仁义相争
传说在清朝年间,沈仲仁、沈仲义兄弟二人在朝为官,官至二品,显赫一时。兄乃翰林院大学士沈仲仁,弟为户部督使沈仲义。先人过世,留下万贯家业,为争家产,兄弟二人反目成仇,争讼于知府衙门。
沈仲义告:
祖宗历代住甘棠,惟有家兄独占强,
田地横吞称自置,家产谋讫不分张,
递年租税兄收取,每岁粮差我抵当,
若不告明贤太守,暗中无处可投光。
沈仲仁诉:
弟年七岁父先亡,养育成人教义方,
田园赎置其分半,妻亡重婚我主张,
经年任他延岁月,家门独我苦风霜,
今日忘恩词告道,特将诗句诉黄堂。
县太爷判:
兄弟须当念孔怀,孔怀兄弟莫争财,
弟当有酒邀兄饮,兄有排筵请弟来
弟顺兄敬终是福,兄强弟弱不为乖,
人生难得为兄弟,兄弟和时事事偕。
百岁光荫七十稀,朝也奔驰,暮也奔驰。
纵然富贵不相齐,时也来迟,运也来迟。
一朝命运福相随,人也敬尔,言也敬尔。
人来欺我且宽心,强也从天,弱也从天。
莫将闲事告官前,赢也要钱,输也要钱。
一朝官司十牵连,邻也牵连,亲也牵连。
好把忍为先,尔为民者安然,我为官者亦安然。
敦五常以劝事,速改过以修身,本部一片婆心,
你兄弟再考虑也。若不听从,依律究罪。
此案历经六年之久,经三任知事,未果。无奈,现任知事求教于已离任赋闲的德高望重的知事,他遂提笔疾书,一气呵成一文,书云:
鹁鸪呼雏,乌鸦反哺,仁也;
鹿得草而鸣其群,蜂见花而集其众,义也;
羔羊跪乳,马不欺母,礼也;
蜘蛛结网以求食,蝼蚁塞穴而避水,智也;
鸡非晓而不鸣,雁非社而不移,信也。
畜乃万类之下,而有五常,人为万物之灵,全无一德。沈仲仁,仁而不仁;沈仲义,义而不义。兄通万卷,全无治弟之才;弟掌六科,竟无让兄之礼。尧舜禅位,夷齐让国,饿死首阳之下,名传千古。尔等兄弟素无管鲍之才,却有宠孙之志,听妇人之言,致令兄弟失义。无兄无弟,绝人伦之大道;不仁不义,失纲纪之所为。难因微末之小事,而反伤骨肉之大情。古云:同田则富,分产则贫,兄虽有不是,弟诚顺之;弟当有不是,兄包含之。出入之际,再思可矣。若富贵,若贫贱,兄弟别州各游。贵者或官宦显名;富者或商贾生涯,贫者或江湖远游;贱者或庸工事人。朝夕商量酌议,再无异说争气。
过而能改,再思可也。又批一颂:
兄弟同胞一脉生,祖宗遗业何须争。
一番相见一番老,人生何时为弟兄。
兄弟见文,惭愧万分,抱头相哭,结伴而回,各自相让,回家后和气致祥。

3. 古代的仁者的故事

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则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无礼也;此物奚宜至哉!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礼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自反而忠矣,其横逆由是也;”
君子曰:“此亦妄人也已矣!如此则与禽兽奚择哉!于禽兽又何难焉!”
仁者爱人
仁者爱人[3]
仁爱的实行是人人皆可为的,和阶级地位无关。君子“有均无上,亦无下”,所有人在仁者的眼中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下贵贱之分。这才是真正博爱的体现,仁者并非只会关怀比自己轻贱的人,仁者眼中只有贴近仁与远离仁的人。远离仁的祸害自己与身边的人,贴近仁的人能够成就别人同时成就自己。然而仁爱的实践又是任道重远的,在日常生活中必须严格遵循“礼”的规范,时时检束自己的身心,即便在没有人的地方也能够如同在大庭广众之下一样不懈怠放纵。“礼”的作用是在邪僻之心没有产生的时候就遏制在萌芽中。仁的体现,就是礼,所谓“非礼勿闻”、“非礼勿听”、“非礼勿视”,正心,正视听,这是一个人出于真正的慈悲和博爱精神才能做到的。倘或一个人说自己是仁爱的,却不知道守好自己的眼、耳、舌,做不到杜绝邪僻,随从自己的私欲去观看邪僻的事物,听闻邪僻的信息,说邪僻的话,而不知羞耻,自以为乐。即便这个人说自己是正义的,也会危害到自己和身边的人。天下没有人认为自己是不正义的,即便是罪犯也认为自己是对的。如果仅凭每个人认为自己是正义的,那么君子、小人,仁者、奸人也就没有区别了。的确从本质上来说,每个人都是一样的,都可成为圣贤,但同样也都可以成为小人。区别就在于言行上,君子在细微处见精神,即便是小事也不放纵自己的身心。诚心守善,体现在外就给人以温纯敦厚的感觉,言语祥和就可以善慰人心,行事不逾越常理就踏实可信,这些一定都得从诚心出发才能真正做到,所以众人都能受其感化,愿意亲近他。小人日常行为放纵,内心私欲膨胀,不能忍让和耐守寂寞,就容易胡作非为,性情亢奋,骄傲自大,诡辩滑舌,论人长短,好传是非,甚至损人利己,更有甚者损人不利己。日久方长,众人唯恐避之而不及。君子能够汲引他人的仁爱良善之心成就别人,而小人却总唯恐天下不乱,希望让每个人都和他一样在人性的阴暗面中度日。善人与善人处,日益进其仁。恶人与恶人处,日益涨其恶。自古道仁爱之理,自天子以至于庶人,都不可废弃。天子去仁,国家昏乱。庶人去仁,家庭纷乱。并非和现今一些行为不检点的知青,良心败坏的学者那样宣扬的“仁爱、礼仪”是什么封建统治者麻痹人民,维护其统治的工具。他们是唯恐天下不乱,但自己又不能够为国家人民做出实际的贡献,成就自己都谈不上,更别说能够成就他人了。煽动群众的反抗情绪破坏家庭和谐,国家和谐,最终迎来的依然是同样的民生,如人穿衣,冷暖自知。与其追随虚浮想改变的外在环境,不如从自己的内心开始改变。存而养之,人间自然如处天堂,家庭和睦,朋友相亲,众人相爱。去而舍之,地狱就在人间,相互竞争,尔虞我诈,永不知足,众叛亲离。心变了,世界就变了,当知世界一切唯心眼所现。所以君子见邪僻,唯恐避之而不及,小人见邪僻,却狂傲自恃不以为然。是以君子视善、语善、行善,博学于文,守之以礼,仁而爱人,持而久之,所行之处无处不得自在,至善生神,神生仁爱,仁爱就具足智慧,智慧足以成就一切。最终能与天地并立,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成为一个大写的人。

4. 不仁义的故事

秦始皇为自己修建了豪华的陵墓。为修建他们,秦朝每年役使70多万奴隶和犯人。再版加上修长权城,修驰道等,每年服役的人不下300万。繁重的徭役,迫使成千上万的农民脱离农业生产,社会经济遭到破坏。秦朝的赋税也很重,农民要将收获的三分之二上缴国家。那时的刑法残酷,但是死刑就有车裂等十多种,而且一人受罪,家族邻里都要受到牵连。

5. 有没有名人或者古人不讲诚信的故事

您好,有呀,比如说背信弃义,这个故事讲述的是,古时候有一神鸟,名曰:凤凰内。据传凤凰身具容五德之身,即头上的图纹像“德”字,翼上的图纹像“顺”字,背上的图纹像“义”字,腹上的图纹像“信”字,胸前的图纹像“仁”字。戴德、拥顺、背义、抱信、履仁即为五德之要。本来背上的应该是“义”字,若改为背的是“信”字,只有弃“义”。“背信弃义”可以引申为:颠倒五德之要,违背仁义之根,君子莫为也。

6. 历史中关于“不仁”的故事

①《东周列国志》第七十九回:“阖闾曰:‘吾观夫差,愚而不仁,恐不能奉吴之统。’”
②明 施耐庵《水浒》第三十四回《镇三山大闹青州道 霹雳火夜走瓦砾场》朝廷须不曾亏负了你,你这厮倒如何行此不仁!

7. 古代仁义礼智信故事大全

战国策·国策中有这么一个故事:“冯谖客孟尝君”讲战国时期齐国的孟尝君好士,门下有食客数千人,其中有一个叫冯谖,冯谖在孟尝君家曾唱道:“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出无车、无以为家”等歌,因而冯谖食有鱼、出有车、他的母亲也得到了孟尝君的照顾。
有一天,孟尝君出了个通告,询问府里的宾客:“有谁熟悉算帐理财,能够替我到薛地去收债?”冯谖在通告上写:“我能”。于是孟尝君派冯谖去收债,辞行的时候,冯谖问道:“债款全部收齐,用它买些什么东西回来呢?”孟尝君说:“看我家里缺少什么东西,就买什么。”冯谖赶着马车到了,派出官吏召集那些应当还债的都来核对借约。借约核对完了,冯谖假传孟尝君的命令,把借款赐给,烧掉借约,齐声欢呼万岁。
冯谖又马不停蹄的赶回齐国都城,一清早就要求进见孟尝君。孟尝君奇怪他回来这么快,便穿戴好衣帽接见他,问道:“债款全收齐了吗?怎么回来的这么快呀?”冯谖回答说:“收齐了。”孟尝君又问:“用它买了些什么回来呢?”冯谖说:“您说‘家里缺什么就买什么’我考虑您府里已经堆满了珍宝,好狗好马挤满了牲口棚,堂下也站满了美女。您府里缺少的东西要算‘义’了,因此我替您买了‘义’。“孟尝君问:“买义怎么个买法?”冯谖说:“如今您只有一块小小的薛地,却不能抚育爱护那里的,反用商贾的手段向取利息,我私自假传您的命令把借约烧了,齐声欢呼万岁,这就是我给您买的‘义’啊。”孟尝君不高兴,说:“好吧,先生算了罢!”
过了一年,齐泯对孟尝君说:“我不敢拿先的臣子作为自己的臣子。”孟尝君只好回到封邑去住。走到离还有一百里的地方,扶老携,在大路上迎接孟尝君,整整有一天。孟尝君回头对冯谖说:“先生替我田文买的义,竟在今天看到了。”
仁义不象或物那样实在看得见摸得着,因此孟尝君对冯谖买仁义非常不高兴。当孟尝君被齐贬出回到时才认识到昔日失去的今天都加倍的得到了回报。真是‘仁义重于利’啊!

8. 古人做不仁不义人的例子短一些

曹操杀吕伯奢

热点内容
幼师专业怎么样 发布:2021-03-16 21:42:13 浏览:24
音乐小毛驴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0:57 浏览:196
昂立中学生教育闸北 发布:2021-03-16 21:40:47 浏览:568
建筑业一建报考条件 发布:2021-03-16 21:39:53 浏览:666
2017年教师资格注册结果 发布:2021-03-16 21:39:49 浏览:642
中国教师资格证查分 发布:2021-03-16 21:39:41 浏览:133
踵什么成语有哪些 发布:2021-03-16 21:38:20 浏览:962
东营幼师专业学校 发布:2021-03-16 21:35:26 浏览:467
机械电子研究生课程 发布:2021-03-16 21:33:36 浏览: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训中心怎么样 发布:2021-03-16 21:33:28 浏览: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