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少年英雄故事一则
『壹』 古代英雄人物的小故事
一、白起-将相失和
长平之战后,白起本拟乘胜灭赵。秦昭襄王四十八年十月,秦再次平定了上党,后军分二路:一路由王龁率领,进攻皮牢(今河北武安);一路由司马梗攻占太原。
而白起自将围攻邯郸。韩国和赵国惊恐万分,派苏代用重金贿赂秦相应侯范雎说:“白起擒杀赵括,围攻邯郸,赵国一亡,秦就可以称帝,白起也将封为三公,他为秦攻拔七十多城,南定鄢、郢、汉中,北擒赵括之军,虽周公、召公、吕望之功也不能超过他。
如果赵国灭亡,秦王称王,那白起必为三公,您能在白起之下吗?即使您不愿处在他的下位,那也办不到。秦曾经攻韩、围邢丘,困上党,上党百姓皆奔赵国,天下人不乐为秦民已很久。
今灭掉赵国,秦的疆土北到燕国,东到齐国,南到韩魏,但秦所得的百姓,却没多少。还不如让韩、赵割地求和,不让白起再得灭赵之功。”于是范雎以秦兵疲惫,急待休养为由,请求允许韩、赵割地求和。秦昭襄王应允。韩割垣雍,赵割六城以求和,正月皆休兵。白起闻知此事,从此与范雎结下仇怨。
二、项羽-乌江自刎
项羽自忖不能脱身,就部下说:“我从起兵到现在已经八年,经七十余战,抵挡我的人都被我攻破,我打击的人都表示臣服,未尝败北,遂称霸天下,现在困于此,不是我不会打仗,而是天要亡我!今日是要决死战了,我要为诸君痛快地一战,必定要胜利三次,为诸君击溃包围、斩将、砍旗,让诸君知道,是天要亡我,非我不会打仗。”
于是,他分骑兵为四队,此时,汉军围困数重,项羽对他的骑兵们说:“我为你们杀掉对方一将!”于是,他命令骑兵们分四面向山下冲,约在山东面会合。项羽大呼驰下,斩杀一汉将。赤泉侯杨喜追项羽,项羽大喝一声,杨喜的人马俱惊,退后数里。
项羽与骑兵分为三队,汉军不知项羽在哪队,就也分三队包围。项羽飞驰而出,又斩杀一汉将,同时杀近百人,再会合骑兵,仅损失两骑,项羽问:“怎么样?”骑兵们钦佩地回答:“和大王说的一样” 。
项羽一路逃到乌江,遇见乌江亭长,亭长劝项羽可以回到江东以图东山再起,但项羽以无颜见江东父老为由拒绝,并将自己坐下马赐予亭长。于是,项羽下马步战,一口气杀了汉兵几百人,自己也受了十几处的伤。而后挥刀自刎。
三、韩信-功成被贬
韩信被贬为淮阴侯之后,深知高祖刘邦畏惧他的才能,所以从此常常装病不参加朝见或跟随出行。 韩信由此日益怨恨,在家中闷闷不乐。对于和绛侯周勃、颍阳侯灌婴等处在同等地位感到羞耻。 一次韩信去拜访樊哙,樊哙行跪拜礼恭迎恭送,并说:“大王竟肯光临臣下家门,真是臣下的光耀。”韩信出门后,笑道:“我这辈子居然同樊哙等同列!”
刘邦曾经悠闲地和韩信谈论各位将军才能的高下,认为各有长短。皇上问韩信:“像我的才能能统率多少兵马?”韩信说:“陛下不过能统率十万。” 刘邦说:“你怎么样?回答说:“我是越多越好。”皇上笑着说:“您越多越好,为什么还被我辖制?” 韩信说:“陛下不善于统领士卒而善于领导将领,这就是我被陛下辖制的原因。况且陛下是上天赐予的,不是人力能做到的。”
陈豨被任命为钜鹿郡守,向淮阴侯辞行。韩信拉着他的手避开左右侍从在庭院里漫步,仰望苍天叹息说:“您可以听听我的知心话吗?有些心里话想跟您谈谈。” 陈豨说:“一切听任将军吩咐! 淮阴侯说:“您管辖的地区,是天下精兵聚集的地方;而您,是陛下信任宠幸的臣子。
如果有人告发说您反叛,陛下一定不会相信;再次告发,陛下就怀疑了;三次告发,陛下必然大怒而亲自率兵前来围剿。我为您在京城做内应,天下就可以取得了。” 陈豨一向知道韩信的雄才大略。深信不疑,说:“我一定听从您的指教!”
四、岳飞-力反和议
绍兴八年(1138年)二月,岳飞还军鄂州,坚持“戮力练兵”,“日夜训阅”。赵构为“屈己求和”,进一步重用秦桧,并令其与金接通关系。韩世忠、岳飞对和议一事都表示坚决反对。岳飞在临安朝见时对赵构说:“夷狄不可信,和好不可恃,相臣谋国不臧,恐贻后世讥议。”赵构不听。
十一月,金廷派出江南诏谕使张通古、萧哲,携带诏书,来同南宋“讲和”。金人不称宋朝而称“江南”,不说“议和”而说“诏谕”,把南宋完全置于藩属地位,消息传开,朝野上下,舆论沸腾。
宋廷诸大臣对此议论纷纷,多有反对者,然而这些主战派人物如枢密副使王庶、枢密院编修胡铨等,或被罢官,或被贬谪;赵鼎也被罢相。
十二月二十七日,秦桧以宰相身份代表宋高宗赵构跪在金使脚下,答应取消宋国号,作金的藩属,并每年纳贡,南宋与金的第一次和议达成。
绍兴九年(1139年)正月,宋廷宣布大赦天下,以庆贺"和议"的成功。岳飞接到赦书之后,让幕僚张节夫起草了一份《谢讲和赦表》,表明自己不趋附和议,誓要"唾手燕云,复仇报国"。岳飞对朝廷加封的开府仪同三司官衔,虽三诏而不受,他在辞书中说:"今日之事,可危而不可安,可忧而不可贺。可训兵饬士,谨备不虞;而不可论功行赏,取笑夷狄。"赵构特下“温诏”,岳飞才不得已受之。
五、徐达-月饼起义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与徐达密不可分。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廷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之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贰』 古代少年的英雄故事,急!~
荀灌(303-?),西晋颍川临颍(今河南临颍县)人,是我国古代智勇双全的女英雄。她13岁时,便做出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情。
荀灌的父亲荀崧,是襄阳太守。他在任上做了一些受老百姓欢迎的事,同时也得罪了一些人。部下杜曾对荀崧不满,为报私仇,经过一番密谋策划,发动了一场叛乱。杜曾突然带领重兵包围了襄阳城,扬言破城之后要杀掉太守荀崧,还要杀尽那忠于太守的人。荀崧公正无私,为官清廉,深受襄阳老百姓爱戴,他们和守军一起拼命抵抗。杜曾每天指挥部下攻城,死伤无数,仍不罢手。双方对峙日久,城里粮草一天比一天减少,守城的军民死伤人数一天比一天增多。荀崧心急如焚,对部下说:“坐以待毙是不能持久的。只有派人突围出去,向平南将军石览求援才行。我待他不薄,只要他知道我的危急处境,必定会发兵来救襄阳。”话虽这样说,可是,那众多的叛军重重包围,连一只鸟儿也难飞出城去,怎样突围求救呢?两天过去了,还没有一个人自告奋勇突围搬救兵。
情势更危急了,荀崧决定自己突围求援。众将士不让太守去,一个个苦苦相劝。这时,13岁的小女儿荀灌推开众人,走上前来。她说:“父亲重任在身,正在带领襄阳军民战斗。你是头儿,怎可随便离开?还是让女儿突围求援吧。”父亲知道女儿从小跟着自己习武,早就练出了一身好功夫,刀枪剑戟也很娴熟,但是担心她人小力单,难当大任。荀灌急了,恳求说:“襄阳危在旦夕,难道我们都情愿等死不成?灌儿虽然年幼,却有破敌妙法。”
荀崧不以为然地说:“那你就说说看,是何妙法?”
荀灌说:“叛军攻城太急,几天以来已经疲劳不堪。我已经观察到了,他们白天组织还算严密,到了夜间,防守便松弛了。我只要带领少数武艺高强的军士,乘其不备,深夜突围,又有何难?”荀崧答应了她的请求,下令选拔精悍骁勇的军士,随荀灌突围。深夜,荀灌手执利剑和十几个武士骑马冲出城外。叛军都在睡大觉。等巡哨的发现时,荀灌已冲出包围。荀灌一行急驰而去,很快到了平南将军驻地。石览问明情况后,便说:“你们先吃饭休息,等会儿再商量破敌之计。”荀灌不肯吃饭,生气地说:“将军,您没听人说,救兵如救火吗?还是请迅速发兵,解救襄阳城吧。”石览说:“叛军兵力雄厚,只靠我的军队恐怕一下子难以击垮他们,必须请求南中郎将周访同时出兵,合力破敌。”荀灌说:“我这就写一封求援的书信。”她代替父亲写信件,请石将军派人速送周访。信上写着:“万一襄阳失守,叛军必然气焰更加嚣张,倾巢而犯近邻,将军必将首当其中,那时灭顶之灾在所难免。如将军肯发兵援救襄阳,平南将军石览愿同将军结为兄弟,共同举兵,合力击破杜曾叛军。”周访被信中的道理说服了,马上派儿子周抚带精兵三千,和石览的援军一起,飞驰襄阳。荀崧见援兵已到,率城里守军冲杀出来。杜曾两面受攻,虽奋力抵抗,仍伤亡惨重。他见势不妙,仓皇撤兵而去。襄阳军民得救了。荀崧亲自到城外迎接平南将军石览和周抚,感谢他们的援救。石览将军拉着荀灌的手,对荀崧说:“您有这样一个智勇双全的好女儿,真是令人羡慕。”周抚也说:“襄阳解围,百姓得救,小荀灌应该是第一个有功之臣,可敬可敬!”
陈玉成(1837-1862年),太平天国将领。初名丕成,天王洪秀全嘉其忠勇,改名玉成。他是广西藤县大黎里西岸村人。出身贫农。幼时父母双亡,依靠叔父生活。1851年,十五岁的陈玉成随叔父陈承熔参加了金田起义。他在童子军中表现极为出色,苦练一身好枪法。不久便当上了童子军的首领。
1853年定都天京后,他又提升为“左四军正典圣粮”,主管军粮。1854年6月,西征军进取武昌,由于清军顽抗,久攻不下。陈玉成“舍死苦战,攻城陷阵,矫捷先登”,他亲率五百“天兵缒城而上,以致官兵溃散,遂陷鄂省”。十八岁的陈玉成在奇袭武昌的战斗中,表现勇敢,建立首功,被提升为殿右三十检点(位在丞相以下),统领后十三军及水营前四军。因他枪法高强,“三十检点回马枪”的美称已是妇孺皆知了。在西征战场上,陈玉成所向皆捷,1856年又提升为冬宫下丞相。同年,随燕王秦日纲去救援镇江,为清兵所拒,双方相持不下,为解救镇江之围,陈玉成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坐一小舟,舍死直冲到镇江,和守将吴如孝取得联系。陈玉成、吴如孝会同秦日纲内外夹击清军,清将吉尔杭阿被杀得大败,遂解镇江之围。紧接着太平军云集天京周围,乘胜力拔清军“江南大营”。在石达开、秦日纲等各路大军配合下,陈玉成率部参加了历时四昼夜的激烈战斗,清军统帅向荣败逃丹阳,自缢而死。江南大营的被摧垮,解除了威胁天京长达三年之久的肘腋之患,并使太平天国在军事上处于全盛时期。
『叁』 文言文版古代少年英雄故事
原文:
荀崧小女灌,幼有奇节。崧为襄城太守,为杜曾所围,力弱食尽,欲专求救于故吏平南属将军石览,计无从出。灌时年十三,乃率勇士数千人,逾城突围夜出。贼追甚急,灌督厉将士,且战且前,得入鲁阳山获免。自诣览乞师,又为崧书与南中郎将周访请援,仍结为兄弟,访即遣子抚率三千人会石览俱救崧。贼闻兵至,散走,灌之力也。
译文:
荀崧的小女儿荀灌,幼年就有很高的气节。荀崧担任襄城太守,被杜曾围攻,兵力薄弱,粮食也吃光了,打算向自己的老部下平南将军石览求救,如何突围求救却没有办法。荀灌当时十三岁,于是率领好几千名勇士,晚上出城突围。敌人追赶得很急,荀灌督促激励官兵,一边交战一边前进,进入了鲁阳山才甩掉了追兵。亲自面见石览请求派兵救援,又替荀崧写信向南中郎将周访请求救援,并愿意和他结为兄弟,周访立即派儿子周抚率领三千人会合石览一同救援荀崧。敌人听说救兵到了,分散逃走,是荀灌的功劳。
『肆』 古代少年的励志故事
《文天祥少年正气》
南宋末年著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少年时生活困苦,在好心人的帮助下才有机会读书。一次,文天祥被有钱的同学误会是小偷,他据理力争,不许别人践踏自己的尊严,终于证明了自己的清白,而且通过这件事,更加树立了文天祥金榜题名的志向。
《陈平忍辱苦读书》
陈平西汉名相,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庭,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对一再羞辱,隐忍不发,随着大嫂的变本加厉,终于忍无可忍,出走离家,欲浪迹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计前嫌,阻兄休嫂,在当地传为美谈。终有一老着,慕名前来,免费收徒授课,学成后,辅佐刘邦,成就了一番霸业。
《陆羽弃佛从文》
唐朝著名学者陆羽,从小是个孤儿,被智积禅师抚养长大。陆羽虽身在庙中,却不愿终日诵经念佛,而是喜欢吟读诗书。陆羽执意下山求学,遭到了禅师的反对。禅师为了给陆羽出难题,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学习冲茶。在钻研茶艺的过程中,陆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仅学会了复杂的冲茶的技巧,更学会了不少读书和做人的道理。当陆羽最终将一杯热气腾腾的苦丁茶端到禅师面前时,禅师终于答应了他下山读书的要求。后来,陆羽撰写了广为流传的《茶经》,把祖国的茶艺文化发扬光大!
《少年包拯学断案》
包拯包青天,自幼聪颖,勤学好问,尤喜推理断案,其家父与知县交往密切,包拯从小耳濡目染,学会了不少的断案知识,尤其在焚庙杀僧一案中,包拯根据现场的蛛丝马迹,剥茧抽丝,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后,又假扮阎王,审清事实真相,协助知县缉拿凶手,为民除害。他努力学习律法刑理知识,为长大以后断案如神,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识基础。
《万斯同闭门苦读》
清朝初期的著名学者、史学家万斯同参与编撰了我国重要史书《二十四史》。但万斯同小的时候也是一个顽皮的孩子。万斯同由于贪玩,在宾客们面前丢了面子,从而遭到了宾客们的批评。万斯同恼怒之下,掀翻了宾客们的桌子,被父亲关到了书屋里。万斯同从生气、厌恶读书,到闭门思过,并从《茶经》中受到启发,开始用心读书。转眼一年多过去了,万斯同在书屋中读了很多书,父亲原谅了儿子,而万斯同也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万斯同经过长期的勤学苦读,终于成为一位通晓历史遍览群书的著名学者,并参与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编修工作。
《唐伯虎潜心学画》
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的画家和文学家,小的时候在画画方面显示了超人的才华。唐伯虎拜师,拜在大画家沈周门下,学习自然更加刻苦勤奋,掌握绘画技艺很快,深受沈周的称赞。不料,由于沈周的称赞,这次使一向谦虚的唐伯虎也渐渐地产生了自满的情绪,沈周看在眼中,记在心里,一次吃饭,沈周让唐伯虎去开窗户,唐伯虎发现自己手下的窗户竟是老师沈周的一幅画,唐伯虎非常惭愧,从此潜心学画。
《林则徐对联立志》
这个故事讲的是清代著名的民族英雄林则。林则徐小时候就天资聪慧,两次机会下,作了两幅对联,这两幅对联表达了林则徐的远大志向。林则徐不仅敢于立志,而且读书刻苦,长大后成就了一番大事业,受到了后世的敬仰。
《文天祥少年正气》
南宋末年著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少年时生活困苦,在好心人的帮助下才有机会读书。一次,文天祥被有钱的同学误会是小偷,他据理力争,不许别人践踏自己的尊严,终于证明了自己的清白,而且通过这件事,更加树立了文天祥金榜题名的志向。
『伍』 古代少年英雄故事,用简洁介绍一下
甘罗
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神童甘罗,十二岁时为秦相吕不韦的舍人。当时秦始皇想派臣张唐出燕国为相,联燕伐赵,以开拓河间之地。张唐对吕不韦说:“当初我为秦昭王伐赵,赵国十分怨恨我,曾说:谁要是能抓到张唐,赏百之地。今去燕,必经过赵国,所以我不能去。”吕不韦听了很不高兴,但也未勉强他。甘罗问吕不韦:“君侯为什么这么不高兴。”吕不韦说:“我令蔡泽为燕国做事三年了,燕国将太子子丹作为人质入秦,我亲自请张唐去燕国为相,他不肯去。”甘罗说:“我去请他。”吕不韦叱责他说:“去!我亲自请他都不肯,你怎么能行?”甘罗说:“大项橐七岁为孔子师,而我今已十二岁,你可让我去试试,为什么要叱责我?”于是甘罗去见张唐,问张唐:“你的功劳,可与武安君相比吗?”张唐答曰:“武安君南面挫败强大的楚国,北面威震燕国和赵国,战胜攻取,破城陷邑不知其数,我不如他。”甘罗说:“在秦国,应侯与文信侯(吕不韦)谁的权力大?”张唐答:“应侯不如文信侯。”甘罗说:“应侯想攻打赵国,而武安君从中阻挠,因而离开咸阳七路而立死于杜邮。今天文信侯亲自请你去燕国为相,而你不肯去,我不知你将死于何处。”张唐便答应去燕国。张唐出发后不几日,甘罗对文信侯吕不韦说:“请借我五辆车,为张唐先报赵国。”文信侯吕不韦乃入奏秦始皇说:“昔日甘茂的孙子甘罗,虽然年少,但是名家的子孙,对其才能诸侯都有所耳闻。今张唐称病本不想去燕国,由于甘罗前往说服而去了。甘罗现在愿先往赵国报信,请允许他去。”秦始皇召见甘罗,并遣使赵国。赵襄王亲自到城外迎接甘罗。甘罗对赵王说:“大王听说过燕国太子丹入质秦国的事了吗?”赵王答曰:“听说过。”又说:“听说过张唐入燕为相的事了吗?”赵王答曰:“听说了。”甘罗说:“燕太子丹入秦,说明燕不欺秦,张唐入燕为相,说明秦不欺燕。燕秦不相欺,联合伐赵,赵国就危险了。燕秦相联没有别的原因,只是为了攻赵以扩展河间地区。大王不如赠我五座城池,以广河间,我回国请秦王遣还燕太子,这样,强大的赵国便可去攻弱小的燕国了。”赵王当即割五座城池给秦国,秦国归还了燕太子丹,解除了秦燕联盟。随后,赵国攻打燕国,夺得上谷三十座城池,送秦国十一座城。甘罗回报秦王,秦王封甘罗为上卿。
『陆』 古代名人英雄故事
岳飞1103年2月15日出生。精忠报国是他的宗旨!收复旧山河!继光1528-11-12-1588-01-05) 汉族,明代著名抗倭将领、民族英雄、军事家、武术家。字元敬,号南塘,又号孟渚。山东登州(今山东蓬莱)人。曹操
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统一了北方、挟天子以令诸侯,戎马一生
诸葛亮
三国时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被誉为“千古良相”的典范。父母早亡,由叔父玄抚养长大,后因徐州之乱,避乱荆州,潜心向学,淡泊明志。后受刘备三顾之礼,提出著名的《隆中对》,策动孙、刘联盟,于赤壁之战中大破曹操,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蜀汉建立,拜为丞相。刘备伐吴失败,受托孤于永安,辅佐幼主,外联东吴,内修政理,南征平叛,北抗强魏。为完成统一中原,兴复汉室的大业,先后五次进攻魏国,在治国、治军等方面发挥了非凡的才能,是以民用其力,百姓不忿;又推演兵法,作“八阵图”,造损益连弩、木牛流马,与名将司马懿、张郃等交锋,屡操胜算,最后一次北伐时采取分兵屯田之策,与司马懿大军相持百余日,但不幸因积劳成疾而逝世,享年五十四岁,谥曰忠武侯。其“鞠躬尽力,死而后已”的高尚品格,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敬仰和怀念。
关羽,被人们称为“武圣”。秦始皇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分裂数百年的中国,建立了影响至今的中央集权体制。铁腕的始皇征民纳税,大兴水利土木。他还统一了全国的度量衡与文字。强大的秦朝名播海外,外国以"秦"(支那)来称呼中国。他是中国第一位声誉震全球的政治家,也是第二位最有名的君主。
在中国古代君王中,最负国际声誉的当推汉武帝。在西方人看来,他是古代中国巅峰状态的万世一君,是中国最有作为的帝王。他敬奉儒学为官方学说,强化了中央集权体制。他扩疆开土,征服长江以南大片土地与朝鲜一部分,并打开了在中西交流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丝绸之路"。他使中华帝国达到了同期罗马帝国的强盛程度。一些西方学者认为,他堪称中国的凯撒、亚历山大或屋大维。 孙子:
他是中国有史以来对世界学术界发展影响最大的人物,他是《孙子兵法》(有称《兵法》)的作者。这部"天下第一兵书"对中国两千多年的军事学与军事史产生了巨大影响。西方任何一本系统论述军事思想史的论著,不可不提及这本世界最古老影响最大的兵书。张骞(?~前114)
字子文,西汉成固(今陕西省城固县)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有影响的对外友好使者。成吉思汗:名铁木真,蒙古族军功卓著的领袖。他的孙子忽必烈建立元朝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后,尊其为元太祖。
『柒』 古今中外少年英雄事迹
1、孙策
孙策(175年—200年5月5日),字伯符,吴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阳区)人。孙坚长子、吴大帝孙权长兄。东汉末年割据江东一带的军阀,汉末群雄之一,孙吴的奠基者之一。
兴平二年(195年),孙策征得袁术许可,东渡长江,进攻樊能、于糜,又在当利口袭击张英。并以曲阿为据点,与扬州刺史刘繇进行决战,大败刘繇。
建安元年(196年),率兵进攻会稽王朗和吴郡严白虎。建安二年(197年),袁术僭越称帝后,孙策与袁术决裂;同年夏,被朝廷任命为骑都尉,袭父爵乌程侯,兼任会稽太守。
建安三年(198年),朝廷任命孙策为讨逆将军,并封为吴侯。建安四年(199年),孙策击败庐江太守刘勋及刘表部将黄祖。建安五年(200年)初,在夺取豫章郡后统一江东;
同年4月,孙策在丹徒狩猎时为刺客所伤,不久后身亡,年仅二十六岁。其弟孙权接掌孙策势力,并于称帝后,追谥孙策为长沙桓王。
2、霍去病
霍去病(公元前140年—公元前117年),汉族,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1],西汉时期名将、军事家,名将卫青外甥,大司马霍光兄长。
善于骑射,勇猛果断。十七岁,拜骠姚校尉,追随大将军卫青,率领八百骁骑深入大漠,大破匈奴骑兵,拜骠骑将军,封为冠军侯。
用兵灵活,注重方略,不拘古法,善于长途奔袭、快速突袭和大迂回、大穿插作战。两次参加河西之战中,大破匈奴,俘获匈奴祭天金人,直取祁连山。漠北之战后,封狼居胥,大捷而归,拜大司马,与大将军卫青同掌军政。
元狩六年,因病去世,年仅二十四岁,被葬于茂陵。
3、贞德
圣女贞德(法语:Jeanne d'Arc或Jeanne la Pucelle,1412年1月6日—1431年5月30日)是法国的民族英雄、军事家,天主教的圣徒。
在英法百年战争(1337年-1453年)中她带领法国军队对抗英军的入侵,最后被捕并被处决。
贞德原本是一位法国农村少女,她声称在十六岁时的一日,在村后的大树下遇见天使圣米迦勒、圣玛嘉烈和圣凯瑟琳,从而得到“神的启示”,要求她带兵收复当时由英国人占领的法国失地。
后来她几番转折,得到兵权,于1429年解奥尔良之围,并带兵多次打败英国的侵略者,更促成拥有王位承继权的查理七世于同年7月16日得以加冕。
然而圣女贞德于1430年在贡比涅一次小冲突中为勃艮第公国所俘,不久为英国人以重金购去,由英国当局控制下的宗教裁判所以异端和女巫罪判处她火刑,于1431年5月30日在法国鲁昂当众处死。
她17岁时便成为了闻名法国的女英雄,但在3年后的20岁便遭处死。20年后英国人被彻底逐出法国时,贞德年老的母亲说服教宗卡利克斯特三世重新审判贞德的案子,最终于1456年为她平反。之后并于1920年5月16日由教宗本笃十五世封圣。
贞德死后成为了西方文化的一个重要角色。从拿破仑到现在,法国的政治人物都曾以她的伟大形象进行宣传。
主要的作家和作曲家,包括莎士比亚、伏尔泰、席勒、威尔第、柴科夫斯基、吐温、萧伯纳和布莱希特都创作了有关她的作品,而大量以她为题材的电影、戏剧、和音乐也一直持续发展直到今天。
4、岳云
岳云(1119年7月14日—1142年1月27日),字应祥,号会卿,相州汤阴(今河南省汤阴)人,南宋抗金名将岳飞长子,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少年将军。历任武翼郎、左武大夫、忠州防御使等职。
南宋绍兴四年(1134年),16岁的岳云随父出征,去收复被金国占领的随州、邓州等地。在这次战斗中,岳云手持铁锥枪,冲锋在前,勇不可挡,第一个登上久攻不克的随州城。
后又随军北征,收复邓州。从此军中皆称他为“赢官人”(官人为宋代对男子的尊称,“赢”此指常胜不败的意思)。
南宋绍兴十一年(1142年)除夕,跟父亲岳飞,部将张宪一起惨遭宋高宗赵构和奸臣秦桧诬陷而死,岳云死时年仅23岁,死后葬于杭州栖霞岭。
5、夏完淳
夏完淳(1631年10月4日—1647年10月16日),乳名端哥,别名复,字存古,号小隐,又号灵首。松江府华亭县(今上海市松江区)人,祖籍浙江会稽。明末(南明)诗人、抗清英雄。
父亲夏允彝,江南名士。老师陈子龙,抗清将领。夏完淳幼聪慧,“五岁知五经,七岁能诗文”,14岁从军征战抗清,十七岁英勇就义。
弘光元年其父江南领兵激战,战败自杀殉国殉后,夏完淳和陈子龙继续抗清,兵败被俘,不屈而死,年仅十六岁。殉国前怒斥了洪承畴一事,称名于世。有《狱中上母书》等。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夏完淳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岳云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霍去病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孙策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贞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