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寓言故事成语视频大全
无事生非
汉语成语,读音是wú shì shēng fēi
解释:是指没有原因地制造麻烦。
近义词:无中生有
反义词:安分守己、息事宁人。
出处:清·李汝珍《镜花缘》
⑵ 有没有讲解成语古代故事的视频
腾讯视频和爱奇艺都有哦。
可以查询关键字:古代成语故事
⑶ 寓言故事的成语 历史故事的成语 成语故事动画片
寓言故事的,守株待兔,
拔苗助长,掩耳盗铃…
历史故事的,
完璧归赵,负荆请罪。…
⑷ 有哪些古代寓言故事的成语
愚人熬汤
古时候有一个人,在家里熬一锅菜汤。熬得差不多了,他想试试咸淡是否合适,就用一把木勺舀了一勺汤出来尝。这人喝了一口,觉得很淡,就随手把装着剩汤的木勺放到一边,抓了一把盐撒到锅里。这时,锅里的汤已经加上盐了,而木勺里的汤还是原来的汤,他也不重新舀上一勺,又拿起原来的那勺汤来尝。尝过以后,他奇怪地摸了摸脑袋,又皱了皱眉头,自言自语地说:“咦,明明加过盐了,这锅汤为什么还是这么淡呢?”于是这个人又抓了一把盐放进锅里,仍旧还是去尝勺里的汤。勺里的汤自然还是淡的,他就以为盐还是不够,于是又往锅里拼命加盐。就这样,木勺里的汤始终没有更换过,他也重复着尝一口汤、往锅里加一把盐的过程。一罐盐经他这么一折腾,已经见了底了,可他还挠着头皮,百思不得其解地想:今天真是活见鬼了,为什么盐都快要加完了,锅里的汤却还是咸不起来呢?
点评:
事物在不断发展,如果你始终用一成不变的老方法去处理新问题,总有一天会碰壁。优秀的管理者应该根据企业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和创新管理方式,不然,锅里的汤已经咸过头了,而你却还蒙在鼓里浑然不觉。
甘戊过河 甘戊出使齐国,走到一条大河边,甘戊无法向前,他只好求助于船夫。船夫划船*近岸边,见甘戊一副文人打扮,便问:“你过河去干什么?”甘戊说:“我奉国王之命出使齐国。”船夫指着河水说:“这条河流,你都不能*自己的本事渡过去,你怎么能替国王完成出使齐国的任务呢?”甘戊反驳船夫说:“世间万物,各有所能,比方说,骏马日行千里,为天下骑士所看重,可是如果叫它去捕捉老鼠,那它肯定不如一只小猫;宝剑削铁如泥,为天下勇士所青睐,可是如果用它来劈砍木柴,那它肯定不如一把斧头。就像你我,要说在江河上行船划桨,我的确比不上你;可是若论出使大小国家,你能跟我比吗?”船夫听了甘戊一席话,顿时无言以对,他心悦诚服地请甘戊上船,送甘戊过河。
点评:
甘戊说得好!只有让骏马去伴随骑士,让小猫去捕捉老鼠,让宝剑去斩杀敌人,让斧头去劈砍木柴,世间的万物才能各尽所能。管理者要善于分析每个员工的长处,尽量将他们安排到最能施展其长处的岗位上,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做到人尽其才,让每个员工充分实现他们的价值。
⑸ 我想知道哪里有古代寓言故事(视频类)
愚公移山、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嗯,应该都有动画版的
⑹ 古代寓言故事的成语
立竿见影lìgānjiànyǐng
[释义] 立起竿子马上就可以见到竿的影子。比喻立见回功效。
[语出] 明·许仲答琳《封神演义》:“你说你莲花化身;清净无为;其如五行变化;立竿见影。”
[正音] 见;不能读作“xiàn”。
[辨形] 立;不能写作“利”;竿;不能写作“竽”。
[近义] 马到成功 立见成效
[反义] 旷日持久 劳而无功
[用法] 用于比喻事物见效很快。一般作谓语、定语、宾语。
⑺ 视频:寓言故事大全 寓言故事的成语 愚公移山
坐井观天 、井底之蛙、 刻舟求剑 、狐假虎威 、守株待兔 、揠苗助长版、 叶公好龙 、自相矛盾 掩耳盗铃权、 南辕北辙、 画蛇添足、 滥竽充数 、亡羊补牢、 杯弓蛇影 、买椟还珠、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夜郎自大、 黔驴技穷 、杞人忧天、狐假虎威 、鹬蚌相争、 画蛇添足、 井底之蛙 庖丁解牛 、望洋兴叹、 杞人忧天、 愚公移山 、滥竽充数 、郑人买履 、自相矛盾 、守株待兔 守株待兔:守是 守候、等候 的意思 ,“株”是指 露在地面上的树木的根和茎.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守候在树旁,等着捡撞死的兔子.比喻不主动地努力,存着侥幸的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 供你参考
⑻ 10个寓言故事的成语
鹬蚌相争、井底之蛙、画蛇添足、指鹿为马、掩耳盗铃、班门弄斧、刻舟求剑、守株待兔、揠苗助长、南辕北辙。
1、 鹬蚌相争
【解释】:“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省语。比喻双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从中得利。
【出自】:清·湘灵子《轩亭冤·哭墓》:“波翻血海全球悯,问谁敢野蛮法律骂强秦?笑他鹬蚌相争演出风云阵。”
【译文】:波翻血海全球怜悯,问谁敢野蛮法律骂强大的秦国?笑他鹬蚌相争演出风云阵。
记载辩士苏代借用民间流传的寓言故事来说明赵燕相持会给两国都带来祸害,从而阻止了赵国攻打燕国。它告诉人们:在各种纷乱复杂的矛盾斗争中,如果对立的双方争持不下,结果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从中得利。
2、井底之蛙
【解释】:井底的蛙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一块天。比喻见识狭窄的人。
【出自】:庄子·战国《庄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
【译文】:井中的青蛙不可能同它谈论大海的事,因为受到居住地方的局限。
井底下的青蛙只能看见井口很小的一片天。后来人们用井底之蛙的故事来比喻眼界狭小,目光短浅的人。
3、画蛇添足
【解释】:画蛇时给蛇添上脚。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也比喻虚构事实,无中生有。
【出自】:《战国策·齐策二》:“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译文】:蛇本来没有脚,你怎么能给他足够?
楚国有个搞祭祀活动的人,祭祀完了以后,拿出一壶酒赏给门人们喝。门客们互相商量说:"这壶酒大家都来喝则不足够,一个人喝则有剩余。我们各自在地上比赛画蛇,先画好的人就喝这壶酒。"
有一个人先把蛇画好了,他拿起酒壶正要喝,却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继续画蛇,说:"我能够给它画脚。"没等他画完,另一个人已把蛇画成了,把壶抢过去说:"蛇本来是没有脚的,你怎么能给它画脚呢!"然后他便把壶中的酒喝了下去。为蛇画脚的人,最终失去了酒。
4、指鹿为马
【解释】:指着鹿,说是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出自】:司马迁·汉《史记·秦始皇本纪》:“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
【译文】:赵高想作乱,怕群臣不听,于是先进行试验,拿只鹿献给秦二世,说:马啊。二世笑着说:你错了吧?对鹿为马。问身边的人,旁边的人沉默,有人说是马为了迎合赵高。
赵高想要叛乱(篡夺秦朝的政权),恐怕各位大臣不听从他,就先设下圈套设法试探。于是带来一只鹿献给二世,说:"这是一匹马。"二世笑着说:"丞相错了吧?您把鹿说成是马。"问身边的大臣,左右大臣有的沉默。
有的故意迎合赵高说是马,有的说是鹿,赵高就在暗中假借法律中伤(或陷害)那些说是鹿的人。以后,大臣们都畏惧赵高。
5、掩耳盗铃
【解释】:掩:遮蔽,遮盖;盗:偷。偷铃铛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己的耳朵。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
【出自】:《吕氏春秋·自知》:“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声。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译文】:百姓想得到钟的,想要背着它逃跑,那钟大不到背不动。以椎诋毁他,钟是一样的声音。怕别人听见他而剥夺自己的,突然捂着自己的耳朵。
范氏灭亡了,有个人趁机偷了一口钟。想要背着它逃跑,但是,这口钟太大了,背不动;于是用槌子把钟砸碎,刚一砸,钟锽锽的响声很大。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耳朵紧紧捂住。他以为捂住自己的耳朵别人就听不到了,这就太荒谬了。
6、班门弄斧
【解释】:在鲁班门前舞弄斧子。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不自量力。
【出自】:唐·柳宗元《王氏伯仲唱和诗序》:“操斧于班、郢之门,斯强颜耳。”
【译文】:拿着斧子到班、郢之门,这个厚脸皮了。
鲁班是战国时代的鲁国人。他是一个善于制作精巧器具的能手,人们叫他"巧人",民间历来把他奉为木匠的始祖。谁敢在鲁班门前卖弄使用斧子的技术,也就是说,想在大行家面前显示自己的本领,这种太不谦虚的可笑行为,就叫做"鲁班门前弄大斧",简称"班门弄斧"。
7、刻舟求剑
【解释】: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
【出自】:《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上掉到水里,就契那船说:这宝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了,从他所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找剑的。船已经走了,而剑不走,这样寻找宝剑,这不是糊涂吗?
刻个记号便于打捞宝剑,原本并无错,可是把记号刻在了移动的船上,那岂不等于没有记号吗?这个故事对那些思想僵化、墨守成规、看不到事物发展变化的人是一个绝妙的讽刺。故事告诉我们办事不能只凭主观愿望,不能想当然,要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而灵活处理。
8、守株待兔
【解释】:株:露出地面的树根。原比喻希图不经过努力而得到成功的侥幸心理。现也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
【出自】:韩非子·战国《韩非子·五蠹》记载:战国时宋国有一个农民,看见一只兔子撞在树根上死了,便放下锄头在树根旁等待,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兔子。
【译文】:战国时宋国有一个农民,看见一只兔子撞在树根上死了,便放下锄头在树根旁等待,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兔子。
相传在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个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遇到好年景,也不过刚刚吃饱穿暖;一遇灾荒,可就要忍饥挨饿了。他想改善生活,但他太懒,胆子又特小,干什么都是又懒又怕,总想碰到送上门来的意外之财。
奇迹终于发生了。深秋的一天,他正在田里耕地,周围有人在打猎。吆喝之声四处起伏,受惊的小野兽没命的奔跑。突然, 有一只兔子,不偏不倚,一头撞死在他田边的树根上。
当天,他美美地饱餐了一顿。 从此,他便不再种地。一天到晚,守着那神奇的树根,等着奇迹的出现。
9、揠苗助长
【解释】:揠:拔。把苗拔起,以助其生长。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把事情弄糟。
【出自】:孟子·战国《孟子·公孙丑上》:“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茫茫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译文】:宋国有个人嫌他种的禾苗老是长不高,于是到地里去用手把它们一株一株地拔高,茫茫然回家,对他家里人说:‘今天病了,不过,我总算让禾苗一下子就长高了。’他的儿子急忙跑去看的,禾苗已全部于死了。
有个担忧他的禾苗长不高而把禾苗往上拔的宋国人,一天下来十分疲劳但很满足,回到家对他的家人说:"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儿子听说后急忙到地里去看苗(的情况),然而苗都枯萎了。
天下不希望自己禾苗长得快一些的人很少啊!以为禾苗长大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妄自帮助它生长的人,就像这个拔苗助长的人,不但没有好处,反而害了它。
10、南辕北辙
【解释】:想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行。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
【出自】:刘向·汉《战国策·魏策四》:“犹至楚而北行也。”
【译文】:想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行走。
魏王想攻打赵国,季梁劝他说:我在大路上遇到一个赶着车向北走的人,告诉我说:我要去楚国。我问他:你要去楚国,为什么要向北呢?他说:'我的马好。我说:您的马虽然好,但这不是去楚国的路啊!
他又说:我的路费很充足。我说:你的路费虽然多,但这不是去楚国的路啊!'他又说:给我驾车的人本领很高。他不知道方向错了,赶路的条件越好,离楚国的距离就会越远。
现在大王动不动就想称霸诸侯,办什么事都想取得天下的信任,依仗自己国家强大,军队精锐,而去攻打邯郸,想扩展地盘抬高声威,岂不知您这样的行动越多,距离统一天下为王的目标就越远,这正像要去楚国却向北走的行为一样啊!
⑼ 成语故事视频
火中取栗抄
huǒzhōngqǔ袭lì
[释义] 偷取炉火里烤熟的栗子。比喻冒险为别人出力;自己上了当;却一无所得。
[语出] 故事见十七世纪法国寓言诗人拉·封登的寓言《猴子与猫》。
[正音] 栗;不能读作“sù”。
[辨形] 栗;不能写作“粟”。
[近义] 代人受过 为人作嫁
[反义] 坐享其成
[用法] 用来比喻被人利用;冒了风险却没有得到好处。一般作谓语、定语。
[结构] 偏正式。
[例句] 犯罪分子通过走私毒品发财;纯属~;最后只能落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