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童话故事 » 关于不攀比的故事

关于不攀比的故事

发布时间: 2021-02-06 15:41:43

『壹』 生活不做攀比有关的作文

拒绝攀比,让你的人生更幸福更快乐

有的人在拥有和享受一些东西的同时,又在努力奋斗去争取他们想要的东西。但是,他们却忘记珍惜现在拥有的,只一味去追求他们所没有的,最终弄得自己疲惫不堪。他们因为把所拥有的和追求到的东西和别人攀比,而陷入“比上不足”的自卑和嫉妒不平中。比如,本来已经买了房子,看到别人房子更大,于是也要买大房子;看到别人住别墅,自己便也要买别墅;看到别人买了车,自己也要买车;本已有了车,但看到别人有名车,于是自己也要换辆更好的......如此登山一般,这山望着那山高,永无止境地追随。于是烦恼便也随着满足欲望而层出不穷,整个一生便陷入烦恼的网里了。

他们不曾体会过自己拥有的快乐和幸福:有时抱怨父母不理解自己,却不知道庆幸父母健在是福;有时抱怨孩子调皮、捣蛋、不争气,却不知道为健康而活泼的孩子而骄傲;有时抱怨自己工作不如意,收入不理想,却不想想还有许许多多没有工作的失业者......为了不比别人差,攀比的人们为了房子、车子、票子、面子等等拼命去赚钱,拼命去工作,心,累了许多;身体,差了许多,而就在这无休止的攀比中,朋友,你可否知道,你的快乐与幸福也在其中悄然流逝了呢?

攀比,并不等同于进取与竞争,就如生活并不等同于追名逐利一样。其实人生并不需要太圆满,懂得每个人的生命都有欠缺,就不会与他人做无谓的比较,反而更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有时幸福并不是去拼命追求想要的东西,而是珍惜现在所拥有的。想获得幸福与快乐其实也很简单,也很容易实现;但是如果想要比别人更幸福,那却很难很难实现。如果你明白你自己拥有的其实已经很多,并接受和善待所缺少的那一部分,你的人生会快乐幸福很多。

所以我们不必羡慕别人的美丽花园,因为你也有自己的乐土。命运赐予我们欢乐和机遇,同时也给了我们缺憾与苦难——我们没有必要怨天尤人,畏缩自卑。云聚云散,花开花落,寒来暑往,春来冬去,任意去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保持一颗平常心,潇洒面对人生中的一切,珍惜所拥有的生活并享受它,拒绝攀比,安于平和与宁静,用豁达、宽容对待生活,就会减少许多无奈与烦恼,多一些欢乐与阳光。而这些——足以让你更幸福更快乐!

『贰』 关于攀比的例子

每个人都有攀比心理,或多,或少。稍微攀比一下,那叫给自己动力;比的多了,变成了没有动力的压力。身心都不健康了。

现在常见的,比金钱,比权贵,比儿女,比父母等等等等。

彤彤从小的生活环境虽不富裕,但是有疼爱自己的爸爸妈妈,还有一个可爱的弟弟,很多人都很羡慕她。

爸爸妈妈都是靠给别人打工来维持生活。爸爸还好,手上有技术,只是当时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过的比较累;妈妈呢,给人做过饭,也曾靠卖自己织的手套过活。爸爸妈妈文化都不是很高,爸爸是技校,妈妈只是高中而已,在于当时,女孩能上高中已经算是学历不错了。

那时彤彤学习不是很好,也没有上进心,每次考试都是十名左右,爸爸妈妈也没有过多的说她什么。慢慢的,爸爸遇到了伯乐,工作上有了很大的突破,生活渐渐好了起来。彤彤呢,由于发生过一次车祸,花费了家里许多钱,出院后一心想为爸爸妈妈做点什么,努力学习,成绩突飞猛进。

自从爸爸工作好了以后,家里也渐渐小康了起来,彤彤学习也渐渐提高了上来,妈妈辞了工作,专心为家,如果这样下去,真的是很美满。可是这个时候爸爸妈妈滋生了一点炫耀心理。

"我们家彤彤现在学习可好了,每次都是班级前五名,每学期都能拿回来奖状。"彤彤的妈妈略带微笑的炫耀着。

起初,彤彤是很反感,自己努力只是想让家里人不再受人白眼。

在彤彤学习很差,家境又贫寒的时候,几乎所有的亲戚都是白眼相对,瞧不起爸爸,觉得是从穷人里出来的;而妈妈,在未嫁给爸爸之前,家境还算不错的。自从妈妈嫁给了爸爸后,基本上断了经济来源,爸爸妈妈仅靠自己的双手来生活,叔叔婶婶没有资助,伯父伯母也如此。尤其是彤彤住院的时候,除了外婆心疼外,亲戚们竟然没有到医院资助,哪怕只是虚伪的慰问一句话都没有。

『叁』 不攀比跟随自己的脚步而成功的例子

攀比源自贫乏 当虚荣蒙蔽了求真的双眼,当名牌充当了彰显身份的外衣,当攀比之风在校园里蔚然盛行时,我们不禁要问:攀比从何而来?有人说攀比源自财富,有人说攀比源自虚荣,但我要说,攀比源自贫乏 攀比源于知识的贫乏知识本应是学生孜孜以求的宝藏,学业有成方为求学者最引以为傲的珍藏苏轼敢于自述平生功业,源于胸有“一日千里”之才;李白斗胆“君子呼来不上船”,源于腹内“斗酒”挥就“诗百篇”的豪气冲天学者因才学而留芳,君子因智明而传世古人醉心琴棋书画切磋六艺,今人却沉浸于名牌豪奢攀比,何也?这皆源于知识的贫乏有识之士的满腹经纶足以让人瞩目,无识之士便唯有依靠钱财的虚名为自己徒增亮色了(闪光点:运用对比,抨击当今的攀比之风) 攀比源于感恩的贫乏受伤时最坚实的肩膀、失意时最温暖的拥抱,父母已经给予我们太多,而我们回报父母的实在太少我们是否看到父母在工作岗位上日日辛劳?我们是否看到父母省吃俭用给我们带来美味佳肴?我们是否看到父母掏出的每一分钱上都凝结着他们的汗水?如果我们看到,我们怎忍心肆意挥霍,在金钱上做无谓的攀比争高?攀比源于感恩的贫乏,我们没有看到,或者我们已经习惯父母的付出,不再懂得回报上学读书索要名牌手机,网上冲浪索要虚拟钱币,在我们一次次向父母伸出索要的双手之后,我们是否曾有些愧疚?愧疚辜负父母的爱,愧疚亏欠他们的良苦用心?不要沉醉在炫耀财富的满足感里,因为那是以父母的辛勤付出为代价的;不要总是要求从父母身上获得什么,因为我们已经长大我们要学会问自己,我们能为父母做什么? 攀比源于精神的贫乏陶渊明不汲汲于名利,不戚戚于贫贱,在田园山水中觅得生活的真谛,在乡村小道上书写自然的意味深长;梭罗远离城市喧嚣,从哈佛校园步入瓦尔登湖,在鸟鸣与清风陶冶下,聆听自然,回归真我不为官场的阿谀奉承低下头颅,不被物质财富的大手捆绑束缚陶潜与梭罗,两人相隔千年,东西遥望,在名利的诱惑下,作出了同样的选择二人都曾有机会在名利场上收获世上的艳羡,却双双选择让自己的光芒隐没在喧嚣之中“他们因为他们的晚餐价昂而自傲,我因为我的晚餐价廉而自傲”面对奢靡,梭罗宁愿选择简朴生活,并且自给自足——这也是一种富有,更为可贵的精神的富有何须财富的装饰?精神的富足已成为他们人生最好的注脚在攀比的深渊里越陷越深的人们,你们的精神花园是否过于贫瘠,是否更需要花朵的馨香?(闪光点:一系列的反问,让论证更加深入,增加了文章的气势) 攀比源自于贫乏,源于知识的贫乏,源于感恩的贫乏,源于精神的贫乏如果你学富五车,你不会攀比,因为知识的华彩已足够让你发光;如果你心存感恩,你不会攀比,因为金钱的背后是父母日以继夜的辛劳;如果你精神高尚,你不会攀比,因为物质财富的多少已无法将你的价值衡量,相反,只能让你更加贫乏 攀比,源自于贫乏!

『肆』 不虚荣不与人攀比的名人名言或名人故事 急急急急急急急用啊

1
传说,孔子有学生3000,其中最出名的有72人,而颜回又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
颜回的一举一动,在孔子看来,都合乎心意.所以孔子常常以颜回的事例来教育其他学生.
颜回,字子渊,所以也叫颜渊.
有一次,孔子对学生们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意指:颜回,真贤者啊!他住在荒僻的巷道里,过着极其艰苦的生活.他乘饭用的器皿是竹子做的箪,舀水用的器具是木头做的瓢.这要是落在别人头上,则是不堪忍受的了,但是颜回始终感到满足、快乐.颜回确实是个十分贤德的人啊!
孔子十分赞赏颜回的这种品德.然而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品德呢?孔安国说,这是“安于贫而乐于道”.
还有一次,鲁哀公问孔子:“在你3千多学生中,谁最好学?”孔子说;“只有颜回最好学.他不迁怒,不二过,不幸短命死矣!”意指,颜回最爱学习.他遇着发怒的时候,能做到随发随化,从不转移到别的事情上去;有了错误就改,决不重犯.
颜回29岁头发尽白,32岁就死去了.孔子为他的短命感到非常悲痛.
成语“安贫乐道”、“陋巷箪瓢”、“箪食瓢饮”、“箪瓢屡空”、“迁怒于人”均来自本故事.
意即:坚定自己的人生信念,对艰苦的生活泰然处之.
2
司马徽安贫乐道
南郡庞士元闻司马德操在颍川,故二千里候之.至,遇德操采桑,士元从车中谓曰:吾闻丈夫处世,当带金佩紫,焉有屈洪流之量,而执丝妇之事?德操曰:子且下车.子适知邪径之速,不虑失道之迷.昔伯成耦耕,不慕诸侯之荣;原宪桑枢,不易有官之宅.何有坐则华屋,行则肥马,侍女数十,然后为奇?此乃许、父所以慷慨,夷、齐所以长叹.虽有窃秦之爵,千驷之富,不足贵也.士元曰:仆生出边垂,寡见大义,若不一叩洪锺,伐雷鼓,则不识其音响也!
翻译:
南郡庞士元(庞统)听说司马德操(司马徽)在颖川,特地从两千里之外赶来看望他.到了那里,正遇上司马德操采桑叶,庞士元在车里对他说:" 我听说大丈夫处世,应当带金印佩紫绶,哪能窝窝囊囊,做这些妇人做的事呢!" 德操说:"你先下车吧.你只知道抄小路便利,却不考虑迷路的危险.从前伯成宁愿种地,也不羡慕诸侯的荣华;原宪桑枢瓮牖,也不愿做官住毫宅.哪有住在华丽屋子里,出门骑着高头大马,几十个侍女环绕的人,能做出一番伟业呢?这就是为什么许右、巢父慷慨辞让,伯夷、叔齐感叹国家灭亡,饿死首阳山的原因呀.即使吕不韦窃取了相国那样的高官,齐景公有四千匹马的财富,也不显得珍贵啊." 庞士元说:"我出生在边缘之地,没听到什么高深道理,如果不是亲自敲洪钟、击雷鼓,就不会知道它们的轰鸣声了."

『伍』 历史上不攀比而做出成绩的人有很多,请列举他们的事例

周恩来
周恩来的一生,是坦荡无私,淡泊名利,一心为公,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生.首先,是一心为公,淡泊名利.周恩来到中央苏区时,尽管大家由于折服其才能而推荐他做红一方面军的总政委,但他执意不肯,而强调毛泽东的经验、长处,坚持重新任命毛泽东为总政委.在遵义会议上,他作为 “三人团”成员之一,在全力支持毛泽东的同时,主动承担责任,自我批评,避免会议可能出现的僵局,确保会议成功.会后,他作为“党内委托在军事指挥上下最后决心的负责者”,自觉地退居于助手的地位,让毛泽东全权指挥红军的军事行动,确保毛泽东在党内军队的领导地位的逐步确立.其次,是顾全大局,相忍为党.周恩来认为“领导者在必要时应忘记他所受的侮辱”.在中国革命的复杂环境中,处在党内斗争漩涡之中的他,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他总是忍辱负重.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面对党内斗争中对自己的各种误解,甚至是恶意中伤,他报以忍受和缄默,竭力维系党的团结统一.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当他组织实施反冒进受到错误批评时,尽管心情很沉闷,但仍然努力忘却所受的屈辱,带领周围同志团结奋斗,勤奋工作,以尽量减少思想路线的失误带来的损失.三年困难时期上下交困,怨言颇多,为顾全大局,即使有些问题不是他的责任,他也毫无怨言地主动承担起来,以求大家向前看.“文化大革命”中,尽管他自己处境十分艰难,仍然表现出一个共产党人的能容天下难容之事的博大胸怀.他一方面以血肉之躯挺身抗击,力挽狂澜;另一方面又顾全大局,忍辱负重,苦苦周旋,苦撑危局,以维护党和国家的最高利益.第三,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周恩来曾说过“人民的世纪到了,所以应该像牛一样努力奋斗,团结一致,为人民服务而死.”“为人民服务而死”,这是他毕生的追求,也是对他一生最好评价.为了民族的解放,他南征北战,出生入死,临危不惧,处险从容.为了国家的强盛,人民的幸福,几十年如一日,日理万机,三更未眠五更起,紧张、不知疲倦在工作.1972年,身患癌症的他仍抱病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以古稀之年,承担了超负荷的工作,常常连续工作几个昼夜,累了只能扶着椅子歇歇,生怕“一坐下就会睡着”!1976年,弥留之际的他从昏迷中醒来,便对医生说,我这里没有什么事了,你们还在这里干什么呢?快去照顾其他同志要紧,他们那里更需要你们.他投身革命的大半个世纪里,倾心血于人民,尽赤胆于祖国,唯独没有自己.他真正地成为世人钦羡的“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总之,周恩来精神是中华民族最优秀的文化精神和崇高的共产主义精神的完美统一,是共产党人理想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中国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具有永恒的价值.

『陆』 我们不应该攀比的正面例子

人一定要想明白了再结婚,明白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自己能专过什么样的生活,属什么类型的人适合自己。如果过不去自己心里那道槛,那就自己一个人好了,不要难为了自己,也连累了他人。等着别人给幸福的人,往往过得都不怎么幸福。幸福是自酿的。

『柒』 哪些名人不与别人攀比

周恩来 追问: 怎样不与他人攀比!~~~ 例子? 回答: 他和 毛泽东 的例子 追问: 继续

『捌』 关于不能攀比的一百字作文大全

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在这个日新月异,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里,人们往往都向往发展,追求高级,“往高处走”,这当然是不可避免的!
整个世界就是在不断竞争,比较,攀登中向前发展的。但是当竞争和攀比的潮流与风气影响,感染着各层次的人们时,人们会有不同的理解和做法。大家都似乎懂得只有不断竞争,攀比才会进步,才不至于被淘汰,遭遗弃的道理。但是也有人进入“误区”,错误地理解了竞争和攀比!
有的同学爱攀比金钱和物质。他们常把眼光停留在金钱,衣服,日用品上,甚至比各自的家底;然而有的同学却把攀比看作是友益的竞争。在学业,功课上;在体育竞赛上乃至同学间团结,班级间先进等方面互不相让,积极争上游!恰恰这两种攀比的性质是截然不同的!
爱攀比金钱的同学往往是自小生长在富裕的家庭环境中的,一切都追求高档,奢侈和气派。久而久之,形成了虚荣心理,以为无论社么都要胜过他人,但是他们从来不想想他所得到的一切并非是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得来的,而是伸手向父母要来的。但是大多数父母的财富也是靠自己的努力,辛勤劳动后才获得的!但是这些同学并不理解幸福,富裕的物质生活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
那些敢于比学业,比进步的同学才真正有志气,有才能!他们懂得只有靠自己的努力,用自己的汗水来获得成绩,赢得荣誉,走向成功!
面对这两种不同的攀比动机,攀比结果,我们应当做出怎样的选择怎样从攀比中振奋自己的精神怎样通过竞争使自己的学业进步,身心健康,朋友更多呢我想,每一位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人都会有正确的选择!我也相信,靠我们学生之间的相互督促,相互帮助,才会把那些不正确的,追求荣誉,虚荣,奢侈的攀比逐渐转化为积极,正确的友好竞争。比学业,比进步,比团结,比贡献,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适应未来的现实社会,才能为我们的祖国,为社会做出一番贡献!
让我们手挽手一起抵制社会上的攀比,迎接友好的“攀比”吧!

『玖』 有关攀比的故事有哪些

石崇和王恺比富。石崇和王恺比阔斗富,两人都用尽最鲜艳华丽的东西来专装饰车马、服装属。晋武帝是王恺的外甥,常常帮助王恺。他曾经把一棵二尺来高的珊瑚树送给王恺,这棵珊瑚树枝条繁茂,世上很少有和它相当的。王恺把珊瑚树拿来给石崇看,石崇看后,拿铁如意敲它,马上就打碎了。王恺既惋惜,又认为石崇是妒忌自己的宝物,说话时声音和脸色都非常严厉。石崇说:“不值得发怒,现在就赔给你。”于是就叫手下的人把家里的珊瑚树全都拿出来,有三尺、四尺高的,树干、枝条举世无双,光彩夺目的有六七棵,像王恺那样的就更多了。王恺看了,露出失意的样子。

『拾』 关于杜绝攀比的故事,要用心学习

安贫乐道:安于贫穷,以坚持自己的信念为乐。 故事: 1 传说,孔子有学生3000,其中最出名的有72人,而颜回又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 颜回的一举一动,在孔子看来,都合乎心意。所以孔子常常以颜回的事例来教育其他学生。 颜回,字子渊,所以也叫颜渊。 有一次,孔子对学生们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意指:颜回,真贤者啊!他住在荒僻的巷道里,过着极其艰苦的生活。他乘饭用的器皿是竹子做的箪,舀水用的器具是木头做的瓢。这要是落在别人头上,则是不堪忍受的了,但是颜回始终感到满足、快乐。颜回确实是个十分贤德的人啊! 孔子十分赞赏颜回的这种品德。然而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品德呢?孔安国说,这是“安于贫而乐于道”。 还有一次,鲁哀公问孔子:“在你3千多学生中,谁最好学?”孔子说;“只有颜回最好学。他不迁怒,不二过,不幸短命死矣!”意指,颜回最爱学习。他遇着发怒的时候,能做到随发随化,从不转移到别的事情上去;有了错误就改,决不重犯。 颜回29岁头发尽白,32岁就死去了。孔子为他的短命感到非常悲痛。 成语“安贫乐道”、“陋巷箪瓢”、“箪食瓢饮”、“箪瓢屡空”、“迁怒于人”均来自本故事。 意即:坚定自己的人生信念,对艰苦的生活泰然处之。 2 司马徽安贫乐道 南郡庞士元闻司马德操在颍川,故二千里候之。至,遇德操采桑,士元从车中谓曰:吾闻丈夫处世,当带金佩紫,焉有屈洪流之量,而执丝妇之事?德操曰:子且下车。子适知邪径之速,不虑失道之迷。昔伯成耦耕,不慕诸侯之荣;原宪桑枢,不易有官之宅。何有坐则华屋,行则肥马,侍女数十,然后为奇?此乃许、父所以慷慨,夷、齐所以长叹。虽有窃秦之爵,千驷之富,不足贵也。士元曰:仆生出边垂,寡见大义,若不一叩洪锺,伐雷鼓,则不识其音响也! 翻译: 南郡庞士元(庞统)听说司马德操(司马徽)在颖川,特地从两千里之外赶来看望他。到了那里,正遇上司马德操采桑叶,庞士元在车里对他说:" 我听说大丈夫处世,应当带金印佩紫绶,哪能窝窝囊囊,做这些妇人做的事呢!" 德操说:"你先下车吧。你只知道抄小路便利,却不考虑迷路的危险。从前伯成宁愿种地,也不羡慕诸侯的荣华;原宪桑枢瓮牖,也不愿做官住毫宅。哪有住在华丽屋子里,出门骑着高头大马,几十个侍女环绕的人,能做出一番伟业呢?这就是为什么许右、巢父慷慨辞让,伯夷、叔齐感叹国家灭亡,饿死首阳山的原因呀。即使吕不韦窃取了相国那样的高官,齐景公有四千匹马的财富,也不显得珍贵啊。" 庞士元说:"我出生在边缘之地,没听到什么高深道理,如果不是亲自敲洪钟、击雷鼓,就不会知道它们的轰鸣声了。" 回答时间:2011-10-24 0:43:30

热点内容
幼师专业怎么样 发布:2021-03-16 21:42:13 浏览:24
音乐小毛驴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0:57 浏览:196
昂立中学生教育闸北 发布:2021-03-16 21:40:47 浏览:568
建筑业一建报考条件 发布:2021-03-16 21:39:53 浏览:666
2017年教师资格注册结果 发布:2021-03-16 21:39:49 浏览:642
中国教师资格证查分 发布:2021-03-16 21:39:41 浏览:133
踵什么成语有哪些 发布:2021-03-16 21:38:20 浏览:962
东营幼师专业学校 发布:2021-03-16 21:35:26 浏览:467
机械电子研究生课程 发布:2021-03-16 21:33:36 浏览: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训中心怎么样 发布:2021-03-16 21:33:28 浏览: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