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地瓜的故事
⑴ 红薯的来历
红薯,有人考证说原产于美洲,后来被逐渐引种到欧洲、亚洲、大洋洲等许多地方。后来,从南洋被引进我国。据史书载:明朝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福建遭到台风袭击,造成的灾荒非常严重。经常来往于福建与菲律宾经商的福建长乐人陈经纶、陈松龙父子得知菲律宾当时已普遍种植“番薯”,而且产量很高,是救灾比较好的农作物,但被严禁出境。所以,他们想方设法把弄到的薯蔓夹在小盒里,偷运出境,随商船运回中国。对此,《闽书》记载说:陈在“南洋”“栽取”(薯)蔓咫许,挟小盒中而来……其蔓虽萎,剪插种下,下地数日即荣。”
另有一说是广东吴川县人林怀兰,到越南(当时称交趾)行医时,见番薯种植大利于农,所以,就想办法由越南把番薯带回我国。据清道光《电白县志·杂录》里记载:林怀兰“博游交州(今广东、广西等地)医其关将(指边关守将)有效。因荐医(交趾)国王之女,病亦良已。一日赐食熟番薯,林求食生者,怀半截而出。亟辞,归中国……林乃归种,遍于奥。”此两种说法,至今虽无定论,但“红薯”非我国之“特产”已是不争之事实。
⑵ 历史上储藏红薯的典故,大致的内容是,从前有一位老财主,有一年他们家红薯大丰收,他把红薯做成淀粉坯
如果是生的一见雨就化了,如果是熟的,也被虫子吃光了,这就是多年以后的结果。
⑶ 红薯与地瓜的故事
是指红薯夫妇吗?如果是那么红薯就是喜欢,地瓜是不喜欢。
⑷ 红薯的传说
1593年,也就是中国明朝万历年间,来自福建福州的商人陈振龙带着儿子陈经纶及商队渡海来到菲律宾。在那里,他们见到了漫山遍野的红薯,吃了半辈子大米的他们第一次吃了红薯。
红薯独特的清甜香气和令人满足的饱腹感,马上吸引了他们。经过打听他们了解到,红薯这种作物耐干旱、耐贫瘠、易移栽、易繁殖、营养丰富、味道甘美、高产量,一下子动心了。
那时候,国内丰臣秀吉的侵朝大军与名将李如松在平壤激战正酣。老百姓饱受天灾、人祸的侵扰,粮食短缺、困苦不堪,当下便决定一定要把红薯这种作物带回家乡种植。
当时,西班牙殖民者制定有相当严苛的禁止带出法令,面对各个口岸的森严盘查,陈振龙和儿子想出妙招将一根红薯藤交缠编织在一条缆绳中,躲过西班牙殖民者的关卡,成功踏上回福建老家的商船。
经七天七夜的航行,有惊无险的将红薯秘密带到了中国,并向当时的福建巡抚金学曾上了禀帖,请求推广种植。
(4)关于地瓜的故事扩展阅读
红薯生长习性:番薯喜温、怕冷、不耐寒,适宜的生长温度为22-30℃,温度低于15℃时停止生长。不同生长期对温度要求也有不同,芽期温度宜在18-22℃,温度过高过低都会影响出芽率。
苗期温度宜在22-25℃,茎叶期宜在22-30℃,茎叶期温度不宜低于16℃,否则会阻碍其生长,甚至停长;若是低于8℃,则会造成植株经霜枯萎死亡。根块期温度宜在22-25℃。适宜的温度可以促进植株各生长期长势良好,确保根快数量及膨大。
红薯形态特征:一年生草本,地下部分具圆形、椭圆形或纺锤形的块根,块根的形状、皮色和肉色因品种或土壤不同而异。茎平卧或上升,偶有缠绕,多分枝,圆柱形或具棱,绿或紫色,被疏柔毛或无毛,茎节易生不定根。
叶片形状、颜色常因品种不同而异,也有时在同一植株上具有不同叶形,通常为宽卵形,长4-13厘米,宽3-13厘米,全缘或3-5(-7)裂,裂片宽卵形、三角状卵形或线状披针形。
叶片基部心形或近于平截,顶端渐尖,两面被疏柔毛或近于无毛,叶色有浓绿、黄绿、紫绿等,顶叶的颜色为品种的特征之一;叶柄长短不一,长2.5-20厘米,被疏柔毛或无毛。
⑸ 拔丝地瓜的来源有什么故事
拔丝地瓜起源抄于中国北部袭。几乎所有的小孩子和女士都喜欢吃。而且现在还被华侨传递到国外,现在已经是道中国传统美食了。
拔丝地瓜
菜谱简介 地瓜块下油锅前务必沥干水分,否则很容易导致油星飞溅伤人。
材料
地瓜500克,绵白糖250克
做法
1.地瓜去皮洗净切块,沥干水分。
2.锅内放适量油开火烧热,以竹筷插入,见四周冒细泡时,将地瓜倒入煎炸至金黄色。
3.以筷子戳地瓜,如果能戳透,则为熟透;将熟透的地瓜块捞出沥油。
4.倒出锅内的油,留少许余油,加入白糖和小半碗清水,煮沸。
5.改小火,慢慢熬煮糖浆,等糖冒泡变色时,下入炸好的地瓜,迅速翻炒,让糖浆包裹住地瓜后,即可熄火装盘。
⑹ 红薯片的来历相关故事
16世纪初,西班牙已普遍种植甘薯。西班牙水手把甘薯携带至菲律宾的马尼拉版和摩鹿加岛,再传至权亚洲各地。甘薯传入中国通过多条渠道,时间约在16世纪末叶,明代的《闽书》、《农政全书》、清代的《闽政全书》、《福州府志》等均有有关记载。
红薯其之所以称番薯,大抵是因为它是“舶来品”之故。清陈世元《金薯传习录》中援引《采录闽侯合志》:“按番薯种出海外吕宋。明万历年间闽人陈振龙贸易其地,得藤苗及栽种之法入中国。值闽中旱饥。振龙子经纶白于巡抚金学曾令试为种时,大有收获,可充谷食之半。”
⑺ 烤地瓜的由来
话说乾隆与烤地瓜! 乾隆皇帝寿致89岁,在我国历代皇帝中享年最高。据传,他在晚年曾患有老年性便秘,太医们千方百计地为他治疗,但总是疗效欠佳。一天,他散步路过御膳房,一股甜香气味迎面扑来,十分诱人。乾隆走进去问:“是何种佳肴如此之香?”正在烤红薯的一个太监见是皇上,忙叩头道:“启禀万岁,这是烤红薯的气味。”并顺手呈上了一块烤好的红薯。乾隆从太监手里接过烤红薯,就大口大口地吃了起来。吃完后连声道:“好吃!好吃!”此后,乾隆皇帝天天都要吃烤红薯。不久,他久治不愈的便秘也不药而愈了,精神也好多了。乾隆皇帝对此十分高兴,便顺口夸赞说:“好个红薯!功胜人参!”从此,红薯又得了个“土人参”的美称。 山东烤地瓜源于济南,济南烤地瓜则源于平阴,据史载清乾隆年间,乾隆皇帝和大臣纪昀、护卫素伦等扮药茶商微服巡访到鲁西南重镇济宁,夜宿平阴县城,晚上众人随乾隆到平阴城西关帝庙游玩,老远忽闻一股浓郁的香甜味,忙寻味到一老汉生意摊前,原来是一张姓老汉正从一泥炉中一块一块取出烤熟的地瓜,金黄滚烫地瓜的香气迷人,纪昀忙卖一块送给乾隆,乾隆捧在手里热呼呼的,剥皮露出金黄色、软绵绵、热腾腾的瓜瓤,吃一口香、甜、面、糯、烫,混身热呼呼的,忙命众人都购卖品尝,并命烤薯张姓老汉多烤地瓜后送到行馆备食之,第二天因周边难民积聚平阴,又有白莲教、白虎会造反闹事,乾隆留恋白莲教女教主“一枝红”美色,便留住平阴调兵剿灭白莲教、白虎会,但餐餐不忘派人去卖一烤地瓜食用,留住平阴几日剿灭白莲教、白虎会,而乾隆皇帝因连食平阴烤地瓜竟治好了其多年连太医屡治无效的便秘,灭了白莲教又有平阴烤地瓜治好其顽疾,乾隆皇帝大喜,赞赏平阴烤地瓜“功胜人参”,下令平阴知县丁继先派平阴烤地瓜能手带平阴鲜地瓜到北京皇宫烤地瓜,专供后宫皇帝滨妃们食用,从此平阴鲜地瓜成为御供地瓜,平阴烤地瓜名传济南、山东,成为闻名全国的名优风味小吃。
⑻ 中国地瓜的由来
是薯吧……薯有二种,一名山薯,彼中固有之,一名番薯,有人白海外得此版种番薯起源于权美洲的热带地区,由印第安人人工种植成功,抗病虫害强,栽培容易。哥伦布初见西班牙女王时,曾将由新大陆带回的甘藷献给女王,西班牙水手又将甘藷传至菲律宾。在明朝万历十年(1582年),从当时的西班牙殖民地吕宋(今菲律宾)引进中国,由东莞人陈益从安南首先引入广东[1]。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五月,福建长乐人陈振龙又从吕宋携带回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