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尔基名人的故事50字左右
❶ 关于坚持的名人故事(50字左右)
名人坚持不懈的故事——海伦·凯勒
海伦·凯勒双目失明、两耳失聪,却努力的从一个让人版同情默默无闻的小权女孩变成让全世界尊敬的女强人。如果生活真的不公平,那么,生活对她的不公平可谓到了极致。
她完全可以放弃她的梦想躲在阴暗的角落里放声痛哭,没有人会责怪她,她也完全可以躺在床上或坐在轮椅上,像一个植物人一样由人服侍。可是这一切,她都没有做,她只是吃力的在老师的帮助下学习盲语,触摸着事物,仅仅凭着她永不言弃的信念和坚持不懈的意志。
她把她理想的天空涂上了人生最亮的色彩。
❷ 名人伟人的故事50字以内
勤俭小故事——雷锋
一个星期天,雷锋的战友王大力把所有战士们的袜子和衣服都洗了,雷锋正在晾衣服时,发现自己的旧袜子不见了,他就到处寻找。这时,王大力说:“雷锋,你有那么多存款,还这么舍不得买一双袜子。你瞧,你这双袜子穿在脚上不嫌得难受?”雷锋说:“只要不耽误我的工作就可以啦!”王大力又说:“那你不觉得难看吗?”“咱们军人不是把袜子穿给别人看的。”这几句话,就已经体现出了雷锋的节约精神。他每个月只有6元钱奖金,他却把钱存在银行,一年一年过去了,雷锋把省下来的钱全都捐给灾区人民,可是他自己却舍不得买新袜子。雷锋不勤俭节约吗?
聂耳的童年故事
聂耳原名聂守信,他的父亲很早就去世了,家里境况困难。聂耳该上三年级了,学校马上就要开学,可是哪有钱交学费买书呢?妈妈悄悄把聂耳爸爸在世时最喜欢的八音钟卖了,学费有了着落。可书费呢?开学那天,小聂耳拉住妈妈的衣角说:“妈妈,我有书了。”他从书包里拿出两个订得整整齐齐的本子。妈妈翻开本子一看就呆住了,聂耳用香烟盒纸工工整整地抄了两本,一本国语,一本算术。
贫寒的生活丝毫没有影响他对生活的热爱。他家有一位邻居姓邱,是位木匠,闲暇时喜欢拿一枝短笛坐在门口吹,那美妙的旋律时而像天上的云彩一样悠扬舒缓,时而像森林里的小鸟一样活泼跳跃。年幼的聂守信陶醉不已,忍不住跑到邱木匠家,跟他学习吹笛子。聂守信很聪明,学得很快,在他的影响下,两个哥哥也跟着一起学。后来,他们用压岁钱买了一枝竹笛和一把二胡。从此他的家就乐声不断,常引得路人停下脚步聆听。
后来,聂守信又学会了拉二胡、弹三弦和月琴。在学校,他是学生音乐团出色的小指挥,在他家居住的胡同,他又是街坊儿童小乐团的热心组织者。中学毕业后,聂守信被云南省立师范学校录取。一天,他亲眼看见***当局杀害了三位革命者,还割下他们的头,挖出他们的心,暴尸示众。聂守信对此感到无比愤怒,他开始思考民族的命运,并加入了共青团。由于参加革命活动,他被当局列入黑名单,无奈离开家乡去了上海。这一年,他刚18岁。
初到上海,他在一家云南人开的商号里当伙计。一天,他在报上看到了“明月歌剧社“招收学员的广告,想到自己从邱木匠那里受到启蒙至今,一直没有机会投身艺术,便马上跑去报名。主考人是音乐家黎锦晖,他见这个年轻人身上洋溢着奋发向上的热情,又有音乐基础,立即录取了他。在歌剧社,聂守信很快就成了首席小提琴手,由于他的耳朵特别敏锐,大家就叫他“耳朵先生”,后来,他干脆改名叫聂耳。
“九?一八”事变后,国家危难,歌剧社的节目仍然是风花雪月,聂耳认为年轻人不应沉迷于靡靡之音,离开了歌剧社。不久,他结识了诗人田汉,参加了革命音乐组织。他开始为电影和戏剧创作主题曲和插曲,《大路歌》、《开路先锋》、《码头工人之歌》、《毕业歌》,一首又一首明快有力的歌曲从他心中涌出,冲击着中国人麻木怯懦的心灵。
1935年,由田汉和夏衍等人创作的电影《风云儿女》需要一首主题歌,田汉写好了歌词,负责谱曲的聂耳看到歌词后激动不已,他在自己的房间里忘我地投入了创作,时而在钢琴上弹奏,时而用手在桌子上打拍子,时而在地板上走来走去,楼下的房东太太差点把他撵出去。谱好之后,导演许幸之被那激昂有力的旋律深深打动,不过他觉得结尾不够有力,歌曲原来的结尾是“前进!前进!前进!”在他的建议下,聂耳把它改成“前进!前进!前进进!”变得更有气势了——这就是《义勇军进行曲》。
聂耳在外漂泊多年,回到家乡时,邱木匠已经去世,想起童年时邱木匠对自己的帮助,聂耳心里非常感激。
❸ 名人读书的故事50字以下
名人读书的故事有:
1、鲁迅
鲁迅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鲁迅一枚金质奖章。鲁迅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鲁迅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
2、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11岁时,他就读完了一套通俗科学读物,并对科学开始发生兴趣。12岁时,他又自学了欧几里得几何。此外,和现代的孩子们相比,他特别重视哲学的阅读,13岁时就开始自学康德的哲学了。 他还根据自身的特点、志向和兴趣,把精力集中在物理学的学习上。
结果他在物理学方面果然取得了重大的成就。爱因斯坦在读书学习时不搞不必要的死记硬背,经常爱和同学在一起讨论,使他感受到互补的乐趣。
3、华罗庚
数学家华罗庚有一种奇特的读书方法。他拿起一本书,不是从头至尾一句一字地读,而是先对着书名思考片刻,然后闭目静思:设想这样一个题目,如果要让自己来写应该怎样写。想完后再打开书,如果作者写的和他的思路一样,他就不再读了。
4、苏东坡
苏东坡学识渊博,他有一种“各个击破”的读书法。他认为一本书每读一遍,只要理解和消化一个问题就行了;一遍又一遍地读,就能达到事事精通。一本书的内容是很丰富的,而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一下子全部吸收,只能集中注意力了解某一个方面。
比如想探究历代兴亡治乱的原因,那么就从这个角度去读;要探究史实典故,就换另一个角度,再读一遍。这个方法虽有些笨,但这样读过之后,各个方面都经得起考验。
5、孙敬
汉朝有个叫孙敬的人,从小勤奋好学,他每天晚上学到深夜,为了避免发困,他用绳子的一头拴柱头发,一头拴在房梁上。战国时,有个名叫苏秦的人,想干一番大事业,便刻苦读书。
每当深夜读书时,他总爱打盹。于是,他就在自己打盹的时候,用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以提精神。孙敬和苏秦的故事感动了后人,人们用“悬梁刺股”来表示刻苦学习的精神。
❹ 名人的故事 50字左右
韩信小时家中贫寒,父母双亡。他虽然用功读书、拼命习武,然而,挣钱的本事却一内个也不会。迫不得已容,他只好到别人家吃“白食”。为此常遭别人冷眼。韩信咽不下这口气,就来到淮水边垂钓,用鱼换饭吃,经常饥一顿饱一顿。淮水边上有个老奶奶为人家漂洗纱絮,人称“漂母”。她见韩信挨饿挺可怜,就把自己带的饭分一半给他吃。天天如此,从未间断,韩信发誓要报答漂母之恩。韩信被封为“淮阴侯”后对漂母分食之恩始终没忘,派人四处寻找,最后以千金相赠。
❺ 名人故事(50---60字)
1、黄侃误把墨汁当小菜
1915年,著名学者黄侃在北大主讲国学.他住在北京白庙胡同大同公寓,终日潜心研究“国学”,有时吃饭也不出门,准备了馒头和辣椒、酱油等佐料,摆在书桌上,饿了便啃馒头,边吃边看书,吃吃停停,看到妙处就大叫:“妙极了!”有一次,看书入迷,竟把馒头伸进了砚台、朱砂盒,啃了多时,涂成花脸,也未觉察,一位朋友来访,捧腹大笑,他还不知笑他什么?
2、曹禺真读书假洗澡
抗日战争期间,曹禺在四川江安国立剧专任教.一年夏天,有一次曹禺的家属准备了澡盆和热水,要他去洗澡,此时曹禺正在看书,爱不释手,一推再推,最后在家属的再三催促下,他才一手拿着毛巾,一手拿着书步入内室.一个钟头过去了,未见人出来,房内不时传出稀落的水响声,又一个钟头过去了,情况依旧.曹禺的家属顿生疑惑,推门一看,原来曹禺坐在澡盆里,一手拿着书看,另一只手拿着毛巾在有意无意地拍水。
3、闻一多醉书
闻一多读书成瘾,一看就“醉”,就在他结婚的那天,洞房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大清早亲朋好友都来登门贺喜,直到迎亲的花轿快到家时,人们还到处找不到新郎.急得大家东寻西找,结果在书房里找到了他.他仍穿着旧袍,手里捧着一本书人了迷.怪不得人家说他不能看书,一看就要“醉”.
4、蒲松龄二十三载席前卷帘,终成举世瞩目的《聊斋志异》。马克思为著《资本论》,每天要在大不列颠博物馆度过10个小时。他在那里有个固定的座位,每当读到兴奋的时候,他的右脚就习惯地在地上来回擦动几下。这样,过了二十五年,竟把座位下坚硬的地面磨出了一道凹下去的印子。这些都需要多强的自制力?
5、《曹操自刑》
历史上一些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为了维持统治的秩序,保持内部的一致,增强战斗力,都是非常注重纪律并带头遵守的。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曹操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一次曹操带兵出征,路过一片麦田,他当即下令:“任何人不得践踏麦田,违者斩!”命令一下,人人都小心起来。偏巧,曹操的马受惊了,奔到麦田里去,官兵见状,都站在田埂上、路旁边,默默地看着。曹操勒回了马,立即把行军主薄叫到马前,让其议罪。主薄言引《春秋》说:“罚不加于尊”,这件事就算了。曹操说,我自己下的命令,自己带头去破坏它,怎么让三军执行?但我是全军之主,也不好自杀,只有处于刑法了。说着,他拔出宝剑,割下胡子,古人是不割须不理发的,这是当时的一种刑法。曹操自刑,全军震动。此后,曹操的威望就更高,曹军的纪律也更严明了
❻ 高尔基的故事50字
高尔基的故事:
1901年,俄国第一次大革命的前夜,当时人民群众的革命运动风起云涌,沙皇反动政府加紧了对人民的镇压,正是革命与反革命激烈搏斗的时候。高尔基参加彼得堡的示威游行,亲身感受到了工人运动、学生运动的磅礴气势,目睹了沙皇政府镇压学生运动的残暴罪行。
(6)关于高尔基名人的故事50字左右扩展阅读
高尔基于1868年3月16日诞生在伏尔加河畔下诺夫戈罗德镇的一个木匠家庭。4岁时父亲去世,他跟母亲一起在外祖父家度过童年。10岁那年,高尔基开始独立谋生。
他先后当过学徒、搬运工、看门人、面包工人等,切身体验到下层人民的苦难。在此期间,他发奋读书,开始探求改造社会的真理。1884年,他参加民粹党小组,阅读民粹党人著作和马克思的著作,积极投身于革命活动。
1892年,在《高加索报》上用高尔基·马克西姆(意为最大的痛苦)这个笔名发表处女作短篇小说《马卡尔·楚德拉》,在地方报刊当编辑、记者,从此专心从事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