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管理的小故事图片大全
『壹』 团队管理小故事
团队中主要有这几种人,一种是领队的人,负责提出意见和建议,是大内家的主心骨;一种容是应和的人;一种是破坏者;还会有记录和计时的人,这种人比较细致,关注团队中的细节问题。团队管理的难点主要是处理冲突,比如说一群人讨论一个问题,大家七嘴八舌发言,时间已经过去两个点了,但是没有一个有效的决策,这个时候,主要是没有管理者和记录者的原因……
『贰』 关于管理学的小故事
破窗定理。
木桶效应等都是管理学中经典小故事
『叁』 企业管理小故事
一、用人之道
去过庙的人都知道,一进庙门,首先是弥陀佛,笑脸迎客,而在他的北面,则是黑口黑脸的韦陀。但相传在很久以前,他们并不在同一个庙里,而是分别掌管不同的庙。
弥乐佛热情快乐,所以来的人非常多,但他什么都不在乎,丢三拉四,没有好好的管理账务,所以依然入不敷出。而韦陀虽然管账是一把好手,但成天阴着个脸,太过严肃,搞得人越来越少,最后香火断绝。
佛祖在查香火的时候发现了这个问题,就将他们俩放在同一个庙里,由弥乐佛负责公关,笑迎八方客,于是香火大旺。而韦陀铁面无私,锱珠必较,则让他负责财务,严格把关。在两人的分工合作中,庙里一派欣欣向荣景象。
其实在用人大师的眼里,没有废人,正如武功高手,不需名贵宝剑,摘花飞叶即可伤人,关键看如何运用。
二、扁鹊的医术
魏文王问名医扁鹊说:"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到底哪一位最好呢?"
扁鹊答:"长兄最好,中兄次之,我最差。"
文王再问:"那么为什么你最出名呢?"
扁鹊答:"长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中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初起时。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及本乡里。而我是治病于病情严重之时。一般人都看到我在经脉上穿针管放血、在皮肤上敷药等大手术,所以以为我的医术高明,名气因此响遍全国。"
管理心得:事后控制不如事中控制,事中控制不如事前控制,可惜大多数的事业经营者均未能体会到这一点,等到错误的决策造成了重大的损失才寻求弥补。而往往是即使请来了名气很大的"空降兵",结果于事无补。
三、提醒自我
有个老太太坐在马路边望着不远处的一堵高墙,总觉得它马上就会倒塌,见有人向墙走过去,她就善意地提醒道:"那堵墙要倒了,远着点走吧。"被提醒的人不解地看着她大模大样地顺着墙根走过去了——那堵墙没有倒。老太太很生气:"怎么不听我的话呢?!"又有人走来,老太太又予以劝告。三天过去了,许多人在墙边走过去,并没有遇上危险。第四天,老太太感到有些奇怪,又有些失望,不由自主便走到墙根下仔细观看,然而就在此时,墙倒了,老太太被掩埋在灰尘砖石中,气绝身亡。
提醒别人时往往很容易,很清醒,但能做到时刻清醒地提醒自己却很难。所以说,许多危险来源于自身,老太太的悲哀便因此而生
四、钥匙
一把坚实的大锁挂在大门上,一根铁杆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还是无法将它撬开。
钥匙来了,他瘦小的身子钻进锁孔,只轻轻一转,大锁就"啪"地一声打开了。
铁杆奇怪地问:"为什么我费了那么大力气也打不开,而你却轻而易举地就把它打开了呢?"
钥匙说:"因为我最了解他的心。"
每个人的心,都像上了锁的大门,任你再粗的铁棒也撬不开。
唯有关怀,才能把自己变成一只细腻的钥匙,进入别人的心中,了解别人。
五、当老虎来临时
两个人在森林里,遇到了一只大老虎。A就赶紧从背后取下一双更轻便的运动鞋换上。B急死了,骂道:"你干嘛呢,再换鞋也跑不过老虎啊!"
A说:"我只要跑得比你快就好了。"
二十一世纪,没有危机感是最大的危机。特别是入关在即,电信,银行,保险,甚至是公务员这些我们以为非常稳定和有保障的企业,也会面临许多的变数。当更多的老虎来临时,我们有没有准备好自己的跑鞋?
『肆』 求一个管理学的小故事...
老农移石
在一块老农的农田当中,多年以来横放着一块大石头。这块石头碰断了老农的好几把犁头,还弄坏了他的中耕机。老农对此无可奈何,巨石成了他种田时挥之不去的心病。
一天,在又一把犁头打坏之后,想起巨石给他带来的无尽麻烦,终于下决心了结这块巨石。于是,他找来撬棍伸进巨石底下,却惊讶地发现,石头埋在地里并没有想象那么深,那么厚,稍使劲道就可以把石头撬起来,再用大锤打碎,清出地里。刹那间,老农脑海里闪过多年被巨石困扰的情景,再想到可以更早些就把这桩头疼事处理掉,他禁不住一阵苦笑。
从这则寓言故事中,我们可以领悟出企业管理中的道理:遇到问题应立即弄清根源,有问题更须立即处理,决不可拖延。
企业管理活动中,往往会遇到反复出现的问题或不良现象,如若讳疾忌医或拖延了事,积压下来,就必然给企业造成困难,甚至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无法正常进行,严重时还会威胁到企业的生存。所以,对企业管理中出现频率较多的问题,不应回避,而应抓住苗头,及时调查,追根溯源,尽快找出解决的途径和办法。
蜘蛛修网
一座破旧的庙里住着两只蜘蛛,一只在屋檐下,一只在佛龛上。一天,旧庙的屋顶塌掉了,幸运的是,两只蜘蛛没有受伤,他们依然在自己的地盘上忙碌地编织起蜘蛛网。没过几天,佛龛上的蜘蛛发现自己的网总是被搞破。一只小鸟飞过,一阵小风刮起,都会让它忙着修上半天。它去问屋檐下的蜘蛛:“我们的丝没有区别,工作的地方也没有改变。为什么我的网总是会破,而你的却没事呢?”屋檐下的蜘蛛笑着说:“难道你没有发现我们头上的屋檐已经没有了吗?”
修网自然很重要,但了解网破的原因更重要。经常会看见忙得团团转的管理者,这些在管理中充当救火队员的管理者就像那只忙碌的蜘蛛一样,没有考虑过问题的根源是什么。
老鹰喂食
老鹰是所有鸟类中最强壮的种族,根据动物学家所做的研究,这可能与老鹰的喂食习惯有关。
老鹰一次生下四五只小鹰,由于它们的巢穴很高,所以猎捕回来的食物一次只能喂食一只小鹰,而老鹰的喂食方式并不是依平等的原则,而是哪一只小鹰抢得凶就给谁吃,在此情况下,瘦弱的小鹰吃不到食物都死了,最凶狠的存活下来,代代相传,老鹰一族愈来愈强壮。
这是一个适者生存的故事,它告诉我们,“公平”不能成为组织中的公认原则,组织若无适当的淘汰制度,常会因小仁小义而耽误了进化,在竞争的环境中将会遭到自然淘汰。NBD
纪昌学箭
纪昌向飞卫学射箭,飞卫没有传授具体的射箭技巧,却要求他必须学会盯住目标而眼睛不能眨动,纪昌花了两年,练成即使椎子刺来眼睛也不眨一下的功夫。
飞卫又进一步要求纪昌练眼力,标准要达到将体积较小的东西能够清晰地放大,就像在近处看到一样。纪昌苦练三年,终于能将最小的虱子看成车轮一样大;纪昌张开弓,轻而易举地一箭便将虱子射穿。飞卫得知结果后,对这个徒弟极为满意。学习射箭必须先练眼力,基础的动作扎实了,应用就可以千变万化;企业的经营也是一样,基本的人事、财务、技术、业务一定要好好掌握,那么后续就可以鸿图大展了。办企业有如修塔,如果只想往上砌砖,而忘记打牢基础,总有一天塔会倒塌。
『伍』 关于管理方式优劣的小故事
1.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对于“民主”的解释:
西方社会所讲的民主,在东方的华人社会是行不通的。为什么?因为西方的老百姓有着很成熟的民主素养,他们知道在社会法治的基础下去追求“民主、自由、平等”;因此,西方国家可以百分之百的开放民主而不会胡搞乱套。(人民的正确法治精神)所以,“七分民主,三分管理”的民主制度,是最适合中国人实行的民主。
2.中国的社会讲求“情、理、法”,西方国家则是“法、理、情”。民主国家的法律制定是:立法从严,执法从宽。(防堵法律漏洞与灰色地带)
3.历史文化、国情习俗、制度法规、人民素养等等的不同,自然就产生许多的差异化解读了!
4.中国近三十年的成长与进步,仍然局限在“量”的扩充,等到整体社会的“质”成熟提升时。以后的全球企业学习的并非“MBA”,而是拥有五千年传统历史文化底蕴的“中国式管理”。中文与汉字很快就即将成为国际语言文字,人民币也将成为国际通用货币了!
『陆』 管理的小故事
一、猎狗效应
动力
一条猎狗将兔子赶出了窝,一直追赶它,追了很久仍没有捉到。牧羊犬讥笑猎狗说:“瞧你们小的跑得比大的快得多。”猎狗回答说:“你不知道,他是为了逃命,而我仅仅是为了一顿饭而已。”
目标
这话被猎人听到了,心想:猎狗说得对啊,我要想得到更多的猎物,得相个好法子。于是,猎人又买来几条猎狗,规定凡是能够捉到兔子的,就可以得到几根骨头,捉不到的就没有饭吃。这一招果然有用,猎狗们纷纷去努力追兔子。
可这样过了一段时间,问题又出现了:大兔子非常难捉到,小兔子好捉。但捉到大兔子得到的奖赏和捉到小兔子得到的差不多,于是猎狗们专门去捉小兔子。猎人问猎狗,最近你们捉到的兔子越来越小了,为什么?猎狗们说,反正没有区别,为什么要费那么大的劲去捉那些大的呢?
奖惩
猎人经过思考后,决定不将分得骨头的数量与是否捉到兔子挂钩,而是每过一段时间,就统计一次猎狗捉到兔子的总重量,按照重量来评价猎狗的业绩,决定一段时间内的待遇。于是猎狗们捉到兔子的数量和重量都增加了,猎人很开心。
过了一段时间,猎人发现,猎狗们捉的兔子又少了,而且越有经验的猎狗,捉兔子的数量下降得越厉害。于是,猎人又问猎狗,猎狗说:“我们把最好的时间都奉献给了你—主人,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会老,当我们捉不到兔子的时候,您还会给我们骨头吃吗?”
鸡肋
猎人作了论功行赏的决定,规定如果捉到的兔子超过一定的数量后,即使捉不到兔子,每顿饭也可以得到一定数量的骨头。终于有一些猎狗达到了猎人规定的数量。这时,有一只猎狗说:“我们这么努力,只得到几根骨头,而我们捉的猎物远远超过这几根骨头,我们为什么不趁早给自己捉兔子呢?”它的话引起众猎狗的深思。于是,一些猎狗陆续离开了猎人,开始自己捉兔子去了。
反思
猎人看到自己身边的猎狗一天天减少,刚开始并未放在心上,以为那些出去的猎狗过不了多久,就会一只只饿得皮包骨头回到自己身边摇头乞食。直到最后两只最忠实的猎狗中也有一只溜走,猎人才渐渐领悟到:如果只是简单地满足猎狗们一日三餐的温饱要求,不和它们建立“利益共同体”,解决它们的归属感问题,那最后只有靠靠自己的双手去抓兔子了。于是,他在新买回猎狗后,就开始实行“以狗为本”的管理思想:一方面努力营造一种适合猎狗生活和娱乐的“文化氛围”,另一方面为每一只猎狗设计“职业生涯规划”,让它们感到自己的一生并不只是抓兔子、吃兔子一样了无生趣,而应该有一种超越物质之上的精神追求,享受像“人”一样的尊严。结果,那些新买回来的猎狗,每天一早不用他驱赶,便主动出去狩猎,并且常常是满载而归……
双赢
那些原来从猎人身边跑掉的猎狗看到猎人带领的“团队”越来越大,特别是每一只猎狗从它们身边走过都显示出“人”一样的“尊严”,无不流露出羡慕的眼神,觉得自己单干好是好,就是感受不到一种“团队”的氛围,也感觉不到自己生命的价值,并且猎人毕竟有猎狗不可比拟的许多优势,因此,就想回到猎人旗下。当猎人看到它们的眼神后,也想怎样才能把这些散兵游勇重新召回到自己的门下。正在这时,最先率众离开猎人,现为一方“霸主”的一只红狗,带领一群猎狗来到猎人面前,猎人立即迎上去欢迎它们归队。这里红狗掏出一份成立股份公司的协议说:我们现在归来不再是“打工”者,而应该是拥有股份的股东,如果你同意,我们就先签协议。说完看了看站在自己身后排成长队的猎狗……
猎人同意了。他知道,从此以后他和猎狗们将在草原上所向无敌……
后来,百年不遇的自然灾害来了,兔子被捉光了。红狗带了一群狗众对猎人说:你凭什么坐在家里指手划脚的还要占51%的股份?找了个借口把猎人咬来吃了。
二、弥陀佛和韦陀的关键是如何运用
去过庙的人都知道,一进庙门,首先是弥陀佛,笑脸迎客,而在他的北面,则是黑口黑脸的韦陀。但相传在很久以前,他们并不在同一个庙里,而是分别掌管不同的庙。
弥乐佛热情快乐,所以来的人非常多,但他什么都不在乎,丢三拉四,没有好好的管理账务,所以依然入不敷出。而韦陀虽然管账是一把好手,但成天阴着个脸,太过严肃,搞得人越来越少,最后香火断绝。佛祖在查香火的时候发现了这个问题,就将他们俩放在同一个庙里,由弥乐佛负责公关,笑迎八方客,于是香火大旺。而韦陀铁面无私, 锱珠必较,则让他负责财务,严格把关。在两人的分工合作中,庙里一派欣欣向荣景象。 其实在用人大师的眼里,没有废人。关键看如何运用。
三、分粥
有七个人曾经住在一起,每天分一大桶粥。要命的是,粥每天都是不够的。
一开始,他们抓阄决定谁来分粥,每天轮一个。于是乎每周下来,他们只有一天是饱的,就是自己分粥的那一天。后来他们开始推选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出来分粥。强权就会产生腐败,大家开始挖空心思去讨好他,贿赂他,搞得整个小团体乌烟障气。然后大家开始组成三人的分粥委员会及四人的评选委员会,但他们常常互相攻击,扯皮下来,粥吃到嘴里全是凉的。最后想出来一个方法:轮流分粥, 但分粥的人要等其它人都挑完后拿剩下的最后一碗。为了不让自己吃到最少的,每人都尽量分得平均,就算不平,也只能认了。大家快快乐乐,和和气气,日子越过越好。
同样是七个人,不同的分配制度,就会有不同的风气。所以一个单位如果有不好的工作习气,一定是机制问题,一定是没有完全公平公正公开,没有严格的奖勤罚懒。如何制订这样一个制度,是每个领导需要考虑的问题。
『柒』 有关管理学知识的小故事
一个公司招募了一个新员工,在招聘时其条件完全符合公司要求,但试用期结束时,该员工却未能完成公司的工作,因而被解聘,这是谁的过错?公司?员工?
我们很难说这完全是一方面的过错,但我们知道,对同一个员工来说,将其视为资本或视为资源会有完全不同的结果。现在让我们来看看孙先生的故事。
孙先生大学毕业后应聘到甲公司做销售员,三个月过后,被炒了鱿鱼,于是,孙先生又来到乙公司,销售业绩却很不错,不到一年,就被提升为销售主管,同样一个人,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表现?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在招聘过后,甲、乙公司都做了些什么。
孙先生来到甲公司后,人力资源部让他填写了各种表格,然后,就让他到销售部上班。销售经理将一摞产品和公司的介绍资料给了他,安排他去行政部领了笔、本等用具,向他介绍了部门的其他同事,最后,给他下达了销售指标,并让他坐到办公桌旁开始工作。孙先生没有销售经验,由于拿到的资料是公司发给客户的宣传资料,对产品的介绍很简单,孙先生对产品是什么也不甚了解,只能自己瞎闯,结果三个月过去了,仍是一头雾水,不要说完成销售任务,根本就没开张,结果被炒了鱿鱼。
在乙公司孙先生有着不同的经历,到人力资源部报到后,人力资源部对他们进行了关于公司文化、公司发展史、公司规章制度等方面的培训,使孙先生对公司有了全面的了解,到了销售部,又受到产品知识、销售技巧等方面的培训,随后销售经理亲自带他到销售现场观摩其销售过程,在这之后,才让他独立进行工作。在每周的销售例会上,销售经理还会不断组织大家对销售中的疑难问题进行讨论,帮助大家解决问题,不断提高。孙先生不笨不傻,在这种周到的训练和辅导下,很快就入了门,加上孙先生勤奋敬业,销售业绩迅速上升,渐渐成为销售员中的佼佼者,很快就被提升了。
甲、乙公司对人才不同的处理方式反应了不同的人才观,甲公司将人才仅视为资源,只要招进来,就算完成任务,而乙公司将人才视为资本,根据企业的需要不断对其进行经营开发,使其升值,成为企业的利润来源。两种做法导致的结果可想而知:甲公司在感叹"人才难求",一直忙于苦苦寻找好的"人力资源",乙公司却人才济济,经济效益不断提高,而实际上他们拥有同样的资源,就像他们都招聘过孙先生一样。
现在,我们了解了将人力作为"资源"和"资本"的不同做法和不同结果,我们知道只有将人力视为资本,才能最经济地拥有人才,并拥有充足的人才,并使人才不断成长,为企业带来源源不断的利润,那么,我们应如何将"人力资源"变成"人力资本"?
『捌』 有没有关于精细管理的小故事
一个中国人和德国人每天早上早餐都是一杯牛奶和一个鸡蛋,中国人把鸡蛋往锅里一放,然后出去洗漱或干点儿别的,等再回来鸡蛋就煮好了。但是德国人会用一个差不多刚好装得下一个鸡蛋的专门容器,下面焊一个托盘,然后加满水,1分钟水就开了,3分钟就关火。关火之后他们利用余热再煮三分钟,把鸡蛋煮到刚刚达到营养价值最高的状态。接下来用凉水泡三分钟,使这个鸡蛋很好打开。跟中国人相比,他们节约了4/5的水,2/3的热,同时还使鸡蛋达到了最佳的营养状态。
而且,在超市里,鸡蛋出售时会附赠一份说明书,进行宣传这种煮鸡蛋的方法。
同样的结果,不同的方式方法能够带来不一样的效果。故事里的德国人在煮鸡蛋的过程中摸索出一套非常经济实用的煮蛋程序和控制方法,并严格执行,结果每次用水、耗热最少,鸡蛋营养还最大。而中国人只求鸡蛋煮熟,没有注意观察并认真总结煮的学问,在煮的方式方法中较德国人有明显的“水”和“热”的浪费现象,并且破坏了鸡蛋的营养价值。
这个故事对我们的工作有很大的启发,特别是结合公司开展的“精细化管理年”活动,可以总结出德国人煮鸡蛋的方法有三个特点:一是规范,二是节能,三是高质量
『玖』 管理小故事
一、用人之道
去过庙的人都知道,一进庙门,首先是弥勒佛,笑脸迎客,而在他的北面,则是黑口黑脸的韦陀。但相传在很久以前,他们并不在同一个庙里,而是分别掌管不同的庙。
弥勒佛热情快乐,所以来的人非常多,但他什么都不在乎,丢三拉四,没有好好的管理账务,所以依然入不敷出。而韦陀虽然管账是一把好手,但成天阴着个脸,太过严肃,搞得人越来越少,最后香火断绝。
佛祖在查香火的时候发现了这个问题,就将他们俩放在同一个庙里,由弥勒佛负责公关,笑迎八方客,于是香火大旺。而韦陀铁面无私,锱珠必较,则让他负责财务,严格把关。在两人的分工合作中,庙里一派欣欣向荣景象。
其实在用人大师的眼里,没有废人,正如武功高手,不需名贵宝剑,摘花飞叶即可伤人,关键看如何运用。
二、鹦 鹉
一个人去买鹦鹉,看到一只鹦鹉前标:此鹦鹉会两门语言,售价二百元。
另一只鹦鹉前则标道:此鹦鹉会四门语言,售价四百元。
该买哪只呢?两只都毛色光鲜,非常灵活可爱。这人转啊转,拿不定主意。
结果突然发现一只老掉了牙的鹦鹉,毛色暗淡散乱,标价八百元。
这人赶紧将老板叫来:这只鹦鹉是不是会说八门语言?
店主说:不。
这人奇怪了:那为什么又老又丑,又没有能力,会值这个数呢?
店主回答:因为另外两只鹦鹉叫这只鹦鹉老板。
这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领导人,不一定自己能力有多强,只要懂信任,懂放权,懂珍惜,就能团结比自己更强的力量,从而提升自己的身价。
相反许多能力非常强的人却因为过于完美主义,事必躬亲,什么人都不如自己,最后只能做最好的攻关人员,销售代表,成不了优秀的领导人。
三、袋鼠与笼子
一天动物园管理员发现袋鼠从笼子里跑出来了,于是开会讨论,一致认为是笼子的高度过低。所以他们决定将笼子的高度由原来的10米加高到20米。结果第二天他们发现袋鼠还是跑到外面来,所以他们又决定再将高度加高到30米。
没想到隔天居然又看到袋鼠全跑到外面,于是管理员们大为紧张,决定一不做二不休,将笼子的高度加高到100米。
一天长颈鹿和几只袋鼠们在闲聊,“你们看,这些人会不会再继续加高你们的笼子?”长颈鹿问。“很难说。”袋鼠说∶“如果他们再继续忘记关门的话!”
管理心得:事有“本末”、“轻重”、“缓急”,关门是本,加高笼子是末,舍本而逐末,当然就不得要领了。管理是什么?管理就是先分析事情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认清事情的“本末”、“轻重”、“缓急”,然后从重要的方面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