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借物品的小故事
『壹』 借物喻人的故事
白杨礼赞
『贰』 鸡鸡鸡鸡 一些借物喻人 借物(东西或植物)以启发人或借物抒情的 ....满含哲理的200字的小故事
(1)
梅花
我赞美坚贞的松柏,我赞美勇斗西风的篱菊,我赞美莲花的傲视污泥,可我更赞美梅花的傲雪怒放。
在百花凋谢之时,唯有梅花生机勃勃。迎着漫天飞舞的雪花,傲然挺立在凛冽的寒风中。数九隆冬,地冻天寒,那傲雪而放的梅花,开得那么鲜丽。股股清香,沁人心脾。
那花白里透红,花瓣润滑透明,像琥铂或碧玉雕成,有点冰清玉洁的雅致。有的艳如朝霞,有的白似瑞雪,还有的绿如碧玉。梅花开或有早有迟,在同一颗梅树上,可以看到花开的各种形态。有的含羞待放,粉红的花苞鲜嫩可爱;有的刚刚绽放,就有几只小蜜蜂钻了进去,贪婪的吮吸着花粉;有的盛开许久,粉红柔嫩的花瓣若人喜爱;先前热热闹闹开过的梅花,如今花瓣以凋谢。风吹花落,你不用担心花瓣会摔破,梅花不是娇贵的花,愈是寒冷,愈是风气雪压,它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古人有句话说的好:“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吹拂它的不是轻柔的春风,而是凛冽的寒风;滋润它的不是清凉甘甜的雨水,而是寒气逼人的冰雪;照耀它的不是灿烂的阳光,而是严寒里的一缕残阳。只有具有挑战的生活,才是美好的生活。它是寒意中傲人的芳香,面对如絮飘舞的白雪,她笑得更灿烂了。它从不与百花争夺明媚的春天,也从不炫耀自己的美丽,它有着一副傲骨,也从不骄傲自大。每当寒冬的清晨,一股别具神韵、清逸幽雅的清香就从窗外飘来。
它不仅是清雅俊逸的风度使古今诗人画家赞美它,更以它的冰肌玉骨,凌寒留香被喻为民族的精华为世人所重。梅花以它的高洁、坚强、谦虚的品格,给人立志奋发的激励。
梅花的色,艳丽而不妖。
梅花的香,清幽而淡雅。
梅花的姿,苍古而清秀。
难道,这不正是我们的建筑工人么?他们无论严寒酷暑,无论刮风下雨,无论天寒地冻,他们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认真的工作着。
我要学习梅花,我要做一个像梅花一样的人。
(2)
蜡烛
一个普通的圆柱体,披上了红色的外衣,头上长着一根“天线”,这就是蜡烛。
蜡烛是一种非常普通的物品,相信大家都见过蜡烛吧!它非常便宜,满世界到处都是。看到这,你一定会感到奇怪吧,蜡烛这么普通,我为什么要大费周章的介绍它呢?的确,蜡烛很普通,但是它那种默默为他人付出的精神却深深吸引了我。它点亮了自己,照亮了他人,不求一丝回报。想到这儿,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了祖国花朵的培育者、祖国栋梁的支柱、为我们默默付出的老师。每天,老师早早地回到学校,教我们做人的道理,传授我们丰富的知识。大家都说老师是园丁,是茫茫人海中的指明灯。可我却要说老师是一支蜡烛。“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老师用辛勤和汗水培育我们这些祖国的花朵,使我们成为祖国的贡献者,对自己从来没有一点儿私心,不求一点儿回报。如果生活中没有了老师,就如停电时没有蜡烛,人生会陷入一片黑暗。这时,我想起了上学期背的一句古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话用在老师身上再适合不过了。老师直到白发苍苍,也还在坚持上课,就如蜡烛一样,为照亮别人牺牲自己。
蜡烛,它是那么平凡,又是那么伟大。以后,我也要像蜡烛一样,为社会默默付出,无私奉献!
『叁』 关于借东西
你的情况,我非常同情。答案是肯定的,不外借。原因如下:1,摄影器材专属于高档用品,珍贵器属材,娇贵的东西。不适合轮官。(就是你用完,我用,然后再他用。)2,自己非常喜欢的用品个,爱如珍宝。不适合外借。况且,自己用都怕碰坏了。3,自己还是学生,花钱还得向家伸手要。购置器材不容易。4,我不同意你外借。(说个笑话)搪塞办法。一是说坏了,去修理了,这段时间里,你暂时不用二是收起来一阶段,别用。久而久之他们就不会借了。三是明说,我得用,没办法借给你。我得随时用。每次都是这样。他们也就明白了。朋友,别不好意思的。什么都让不好意思耽搁了。你说呢?以上建议请斟酌。
『肆』 关于小动物礼貌借物的故事
自己编一个就是了...
小兔子去小猪家借红萝卜
小鸡去找小牛借青草编草帽,编了内个漂亮的草帽,可容是小鸡没有青草还给小牛,于是他捉了一只小虫子,还给小牛,小牛摇摇头说,不用了,我只喜欢吃青草。(自己再添点对话内容进去就好了)
『伍』 借物喻人的小故事
落花生
我们屋后有半亩隙地。母亲说:“让它荒芜着怪可惜,既然你们那么爱吃花生,就辟来做花生园罢。”我们几姐弟和几个小丫头都很喜欢--买种的买种,动土的动土,灌园的灌园;过不了几个月,居然收获了!
妈妈说:“今晚我们可以做一个收获节,也请你们爹爹来尝尝我们的新花生,如何?”我们都答应了。母亲把花生做成好几样的食品,还吩咐这节期要在园里的茅亭举行。 那天晚上的天色不太好,可是爹爹也到来,实在很难得!
爹爹说:“你们爱吃花生么?” 我们都争着答应:“爱!” “谁能把花生的好处说出来?” 姐姐说:“花生的气味很美。” 哥哥说:“花生可以制油。” 我说:“无论何等人都可以用贱价买他来吃;都喜欢吃他。这就是他的好处。”
爹爹说:“花生的用处固然很多;但有一样是很可贵的。这小小的豆不像那好看的苹果、桃子、石榴,把它们的果实悬在枝上,鲜红嫩绿的颜色,令人一望而发生羡慕之心。他只把果子埋在地底,等到成熟,才容人把他挖出来。你们偶然看见一棵花生瑟缩地长在地上,不能立刻辨出他有没有果实,非得等到你接触他才能知道。” 我们都说:“是的。”母亲也点点头。爹爹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因为它是有用的,不是伟大、好看的东西。”
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了。”爹爹说:“这是我对于你们的希望。” 我们谈到夜阑才散,所有花生食品虽然没有了,然而父亲的话现在还印在我心版上。
许地山
wenjier66 | 2012-09-25
7
10
网络知道
作业帮
宝宝知道
今日头条
看书
折800
女生秘密
酷狗音乐
秀美甲
kk唱响
汽车报价
暴风影音
相关问题
借物喻人例子275
谁知道借物喻人的故事啊?28
借物喻人有哪些例子84
借物喻人的例子682
借物喻人的故事6
生活中借物喻人的例子56
生活中常见借物喻人的例子90
更多相关问题>>
用作业帮一键提问“借物喻人...”问题
回答
一只贝经受沙石的磨难为人们奉献了一颗大珍珠由此来比喻那些有默默奉献精神的人
嫣然一笑444 | 2012-09-23
2
1
vsdzf
回家是猪 | 2012-09-24
0
3
关于“借物喻人”的更多知识
借物喻人的作文500字4163
借物喻人的作文粉笔3610
借物喻人的作文蜡烛3532
借物喻人的作文小草2316
梅花借物喻人的作文748
求助关于"借物喻人的小故事"的问题
『陆』 孔子借东西讲的是什么故事
孔子周游列国,到处讲学。一天,他来到楚国一条河边,车子突然坏了,没有工具和材料修理回,很是答着急。这时,正好有个妇人在河边洗衣,他连忙走过去,说:“大嫂有礼,我向你借东西来啦!”“你稍等一下,我去拿来!”妇人说罢,起身就走。不一会,妇人回来了,将一段木头和一把斧子交给孔子,便又去洗她的衣裳。孔子望着她的背影,疑云团团,自己还没有说明要借什么,这妇人怎么知道我需要木头和斧子呢?于是,他上前问那妇人。妇人微笑着回答说:“您不是说要借‘东西’吗?‘东’为甲乙,属木;‘西’为庚辛,属金。我见您的车子坏了,所以把木头和斧子给您拿来!”孔子听了,连连点头称是。
车夫修好了车,孔子把斧头还给妇人,叫车夫往回走。车夫很奇怪,问他为什么不过河。孔子叹道:“楚国人才济济,连普通的农家妇女也懂这么多的学问,我到楚国干嘛?还是到别国讲学好啦!”
自此,人们叫这河做“夫子河”。这河现在湖北麻城南边。
『柒』 关于借人物,及时还,人借物,有勿悭的故事
借人物,及时还,人借来物,有勿悭自
译文:
借用他人的物品,用完了要及时归还;别人向你借东西时,如果自己有就应该答应,不要吝啬。
[小故事]
宋濂是我国明初的一代文学家,一生著作很多,曾担任太子的老师。
宋濂的父亲是个读书人,家里有许多藏书。宋濂小时候就很爱读书,他下定决心,要把家里的藏书全部读完。
他说到做到,坚持每天看一本书,从不间断。就这样,宋濂花了六年的时间,终于看完了家里所有的书。
宋濂还想读书,他听说许多富有的人家藏书很多,于是他就跑去借书,但是人家都不愿意借给他。
有一次,宋濂又到一个富人家借书看,这家人也不愿意借给他,所以借的时候说十天之内要还回来,可十天根本就读不完那本书。这家人以为这样宋濂就不会借了,可宋濂满心欢喜地答应了。于是,这家人在无奈之下就把书借给了宋濂。
到了第十天的早晨,天上飘着鹅毛大雪。宋濂早早儿起来,没顾上吃饭就向那富人家赶去。那家人以为这样的天气宋濂不会来还书了,可是没想到宋濂却冒雪把书还了回来。这富人很感动,他告诉宋濂,以后可以随时来看书,不再给他限定还书时间了。
故事出自:中国经典文化精品《弟子规》
『捌』 求一个 借物还物故事
借人物,及时还抄,人借物,有勿悭
译文:
借用他人的物品,用完了要及时归还;别人向你借东西时,如果自己有就应该答应,不要吝啬。
[小故事]
宋濂是我国明初的一代文学家,一生著作很多,曾担任太子的老师。
宋濂的父亲是个读书人,家里有许多藏书。宋濂小时候就很爱读书,他下定决心,要把家里的藏书全部读完。
他说到做到,坚持每天看一本书,从不间断。就这样,宋濂花了六年的时间,终于看完了家里所有的书。
宋濂还想读书,他听说许多富有的人家藏书很多,于是他就跑去借书,但是人家都不愿意借给他。
有一次,宋濂又到一个富人家借书看,这家人也不愿意借给他,所以借的时候说十天之内要还回来,可十天根本就读不完那本书。这家人以为这样宋濂就不会借了,可宋濂满心欢喜地答应了。于是,这家人在无奈之下就把书借给了宋濂。
到了第十天的早晨,天上飘着鹅毛大雪。宋濂早早儿起来,没顾上吃饭就向那富人家赶去。那家人以为这样的天气宋濂不会来还书了,可是没想到宋濂却冒雪把书还了回来。这富人很感动,他告诉宋濂,以后可以随时来看书,不再给他限定还书时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