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历史朋友的故事
① 古今中外关于朋友之间的小故事
1、管鲍之交
管仲和鲍叔牙做生意,管仲出小钱而分大头。打仗的时候管仲第一件事就是逃跑。每当别人质疑管仲的行为时,鲍叔牙总是第一时间站出来为他说话。
鲍叔牙推荐管仲做了宰相,在管仲退休时,他却没有向皇上推荐鲍叔牙,称其不是做宰相的料,鲍叔牙知道后非但没有怪管仲,他说佩服管仲的识人之能。
自己的确不是做宰相的料。管仲听说后就叹道:“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牙也。”管鲍之交这个成语,起源于管仲和鲍叔牙之间深厚友谊的故事。
最初见于《列子·力命》,二者之间深厚的友情,已成为中国代代流传的佳话。在中国,人们常常用“管鲍之交“,来形容自己与好朋友之间彼此信任的关系。
2、刎颈之交
战国时,赵国宦者令缨贤的门客蔺相如,受赵王派遣,带着稀世珍宝和氏璧从邯郸出发出使秦国。他凭着智慧与勇气,完璧归赵,得到赵王的赏识,封为上大夫。
后来,秦王又提出与赵王在渑池相会,想逼迫赵王屈服。蔺相如和廉颇将军力劝赵王出席,并设巧计,廉颇以勇猛善战给秦王以兵力上的压力。
蔺相如凭三寸不烂之舌和对赵王的一片忠心使赵王免受屈辱,并安全回到邯郸。赵王为了表彰蔺相如,就封他为上卿,比廉颇将军的官位还高。
这下廉颇可不乐意了,他认为自己英勇善战,为赵国拼杀于前线,是第一大功臣,而蔺相如只凭一张嘴,居然官居自己之上。廉颇很不服气,就决心要好好羞辱他一番。
蔺相如听到这个消息,便处处回避与廉颇见面。到了上朝的日子,就称病不出。有一次,蔺相如有事出门在回车巷遇到廉颇。
廉颇就命令手下用各种办法堵住蔺相如的路,最后蔺相如只好命令回蔺相如府。廉颇就更得意了,到处宣扬这件事。蔺相如的门客们听说了,纷纷提出要回家,蔺相如问为什么。
他们说:“我们为您做事,是因为敬仰您是个真正崇高的君子,可现在您居然对狂妄的廉颇忍气吞声,我们可受不了”。蔺相如听了,哈哈一笑,问道:“你们说是秦王厉害还是廉颇将军厉害?
我连秦王都不怕,又怎么怕廉颇呢?秦国现在不敢来侵犯,只是慑于我和廉将军一文一武保护着赵国。作为赵王的左膀右臂,我又怎能因私人的小小恩怨而不顾国家的江山社稷呢?”
廉颇听说后,非常惭愧,便袒胸露背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府向蔺相如请罪。从此,他们便成了同生死共患难的好朋友,齐心为国效力。
3、鸡黍之交
范式,字巨卿,山阳郡金乡县(今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人。别名汜。范式年轻的时候在太学游学,成为儒生,和汝南郡人张劭是好朋友。张劭,字元伯。
后来两人一起告假回乡,范式对元伯说:“两年后我要回京城,我会去拜见您的父母,看看您的孩子。”然后就共同约定了日期。后来约定的日期快到了。
元伯把事情全都告诉了母亲,让她布置好酒食恭候范式。母亲说:“都分别两年了,千里之外约定的事情,你怎么就这么相信他呢?”
元伯回答说:“巨卿是讲信用的人,一定不会违背诺言。”母亲说:“如果真是这样就该为你们酿酒。”到了那天,巨卿果然来了,二人升堂互拜对饮,喝得十分畅快后才相互告别。
4、伯牙绝弦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琴声。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巍峨的泰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好啊!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
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宽广的长江,黄河,钟子期赞叹道:“好啊,宛如一望无际的长江黄河在我面前流动!” 无论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会清楚地道出他的心声。
钟子期去世后,伯牙就此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他的知音了。于是,他坚决地把自己心爱的琴摔破了,挑断了琴弦,终生不再弹琴,以便绝了自己对钟子期的思念。
5、左羊之交
楚元王招贤纳士,天下不知有多少人闻风而归,西羌积石山,有一个贤士,名叫左伯桃,自幼父母双亡,勉力读书,养成了济世之才,学就安民之业,那时候左伯桃已经快上五十年纪。
因鉴于中国诸侯行仁政者少,恃强霸者多,所以一向没有做官的念头,后来听说楚平王慕仁为义,遍求贤士,乃携书一囊,辞别乡中邻友,迳奔楚国而来,迤逦来到雍地,时值严冬。
雨雪霏霏,再加一阵阵如刀如刺的狂风,左伯桃走了一天,衣裳都湿透了,勉强忍住寒冷前进,看看天色渐渐黑了下来,远远望见远处竹林之中,有一间茅屋,窗中透出一点灯亮来。
伯桃大喜,就跑到这茅屋前去叩门求宿,屋里走出一个书生来,四十四五年纪,知道了左伯桃的来意,便一口欢迎他进屋去。左伯桃进得屋内,上下一看,只见屋中家具简单。
而且破陋不堪,一张床上满堆了一些书卷,左伯桃请教那人姓名,知道是羊角(念“绝”)哀,也是自小死了父母,平生只爱好读书,想救国救民的人,二人三言两语,便十分投机。
大有“恨相见之太晚”的意思,两人便结拜做异姓骨肉。左伯桃见羊角哀一表人材,学识又好,就劝他一同到楚国去谋事,羊角哀也正有这个心思。
一日天晴,两人便带了一点干粮往楚国而去。晓行夜宿,自非一日,看看干粮将要用尽,而老天又降下大雪来,左伯桃兀自思量,这点干粮,若供给一人受用,还能到得楚国。
否则两个人都要饿死。他自己知道学问没有羊角哀的渊博。便情愿牺牲自己,去成全羊角哀的才能。想罢便故意摔倒地下,叫羊角哀去搬块大石来坐着休息。
等羊角哀把大石搬来,左伯桃已经脱得精光,裸卧在雪地上,冻得只剩了一口气。羊角哀大恸而号。左伯桃叫他把自己的衣服穿上,把干粮带走,速去求取功名。言毕死去。
羊角哀到了楚国,楚元王因爱惜羊角哀的才能,以上卿的礼节安葬左伯桃。羊角哀梦见左伯桃说:感谢你的恩德,我才能得到厚葬。
我因为坟冢靠近荆将军的坟冢,受到他的逼迫。当月15日那天,羊角哀带兵马来到左伯桃墓前,并制作了三个桐木偶,然后自杀,舍命去帮助左伯桃。
② 关于友谊的历史故事
1管鲍之交
管仲和鲍叔牙是知心挚友的典范。
当初,齐僖公有两个儿子,一个叫公子纠,一个叫公子小白。齐国的局势很乱,于是,管仲和召忽保着公子纠逃到鲁国,鲍叔牙保着公子小白逃到莒国。不久,齐国发生内乱,齐僖公被杀,国中无君。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同时往齐国赶——谁先到谁就是国君。路上,两支人马相遇了,厮杀起来,管仲趁乱一箭射中了公子小白。看见公子小白口吐鲜血倒下了,管仲他们就放心地继续赶路。等他们赶到齐国,却发现公子小白已经捷足先登了。原来,管仲只是射中了公子小白的衣带钩,而精明的小白急中生智,咬破舌尖倒在地上,这本来既不高明又很冒险的一招竟然骗过了所有的对手,使他在王位争夺战中赢得了至为宝贵的时间。
管仲只好保着公子纠又逃回鲁国。
公子小白在齐国站稳了脚跟,成了齐桓公。他并没有忘记鲁国还有个巨大的危险——公子纠。通过外交上的威胁,齐桓公迫使鲁国杀掉了公子纠,召忽自杀殉主,管仲被活捉。
鲍叔牙说:“这个管仲应该留下,他有治国安邦的大才能,可以为我们出力。”
齐桓公说:“可他是我的仇人,怎能放过?”
鲍叔牙说:“当初结怨,是因为各为其主;齐国新定,正需要管仲这样的人才。欲成王霸之业,怎么能斤斤计较于个人恩怨呢?”
终于,鲍叔牙说服了齐桓公,将齐国的国政交付给了管仲。从此管仲成了齐国的“国父”——齐桓公称他为“仲父”,辅佐齐桓公跻身“春秋五霸”之列。
2李白和杜甫
3元稹和白居易
4韩愈张籍
5鲁迅和许寿震
③ 与朋友有关的历史故事
刎颈之交
蔺相如因为立了大功,被升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内廉颇因此怀恨在心,想要容报复,蔺相如知道以后,就处处避着他。有一次,蔺相如乘车外出,远远的望见廉颇的马车开过来,连忙叫人把车转到小巷子里避开,让廉颇的车先经过。
随从们很不满意蔺相如这种处处忍让的行为,蔺相如解释说:“现在强横的秦国不敢侵犯赵国,是因为赵国有我和廉将军两个人,如果我和他闹起来,秦国就可以趁机侵犯赵国了。我所以对廉将军处处避让,并不是怕他,而是为了国家的安全。”
这番话传到廉颇的耳中,廉颇十分惭愧,就脱去了上衣,背上绑着一根荆杖,步行到蔺相如的家跪着请罪,蔺相如见了,亲自为他拿掉荆杖,请他穿上衣服,两人谈得十分畅快,从此成了生死相交的好朋友。
这是一则出自“史记”一书的故事,司马迁在描写廉颇请罪时的情况,曾经用到“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这两句话,后人就引用“刎颈之交”,来说明朋友之间深厚的友谊。
这个故事也教育我们,必须要先顾到国家的利益,忘却私人的怨恨。像蔺相如这种顾全大局,和廉颇勇于改过的行为,都是值得我们效法的。
④ 历史上有关朋友的故事
最有名的莫过于钟子期、伯牙
春秋时,伯牙擅弹古琴,只是恨无知音。有次伯牙乘船外出,时值中秋之夜,偶遇一樵夫钟子期。伯牙每弹一曲,子期都能讲出乐曲的内容和演奏时的感情。两人在船上互诉衷肠,结拜为兄弟。并约定一年以后在此相会。第二年中秋,伯牙如约前来弹奏,岸上却不见钟子期的影子。后知钟子期已离开人世。死前他让人把他葬在岸边,好让他的灵魂依约到此相会。伯牙来到坟前,边哭边弹,看热闹者却拍手大笑,伯牙爷天长叹:“子期不在,谁是知音?”遂将古琴摔碎。这个知音相求、同心相依的佳话流传至今。
高山流水越千年,往事如烟叹逝川。 别鹤离鸾几绝调,
正声美曲倩谁传? 子期善听留佳话,俞伯碎琴有续弹
⑤ 中国历史上关于友谊的故事
蔺相如与廉颇
在战国时期,赵国属于有道之国。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国力强大。主要内靠大臣蔺相如以德治国,管理国事。外靠大元帅廉颇,英勇善战,保卫国土。人民才过上太平日子、安乐生活,百姓无不感激赵王用人英明。
那时侯,赵国在邯郸建都,内有蔺相如,外有廉颇,一文一武,忠心耿耿,尽心尽责,成为赵王左右两翼。历史鉴证:“君无良臣国运衰,将无良友吃败丈。”这话千真万确,蔺相如生为一代名相,主要是胸有大志,海量待人。只要是对国家有益的事,宁愿委屈自已,也不肯让国家受到一点损失。所以,人们称:为海相。廉颇大将生性好强,由于屡建战功,战胜齐、魏、燕等国,战功卓著,被任命为上卿,自以为功劳盖世,骄满朝岗。蔺相如原来只是赵国宦官缪贤的家官。赵惠文王时,得到了楚国的和氐璧,秦昭王知道后,送信给赵王,愿意拿15座城邑换取宝玉。赵国君臣怕秦国欺骗,又惧怕秦国的武力,久久拿不定主意。缪贤举荐了蔺相如,赵王就派他捧着宝玉到了秦国去。秦王在章台接见了蔺相如,蔺相如把宝玉献上秦王十分高兴。蔺相如见秦王没有割让15座城邑给赵国的意思,就上前说“宝玉上有个小斑点,请允许我指给大王一看”。秦王就又把宝玉交给他,蔺相如后退几步,靠着殿柱,愤怒地说:“我看到大王没有诚意将城邑交给赵国,所以我又把宝玉收回来,大王一定要逼迫我,我就把宝玉和我的头一起在柱上撞个粉碎!”秦王怕他撞破宝玉,连忙答应割城给赵国。蔺相如又要求秦王斋戒五日,在朝堂上设大礼接见,才献上宝王。秦王知道无法强取,只好假意答应。蔺相如料定秦王一定会违背诺言,便派他的随从穿着粗布衣,打扮成为老百姓,从小路把宝玉送回了赵国。秦王斋戒后,蔺相如又对秦王说:“秦国历代国君,素来不坚守盟约,现在秦强赵弱,如果秦国真有诚意,就先割让15城邑给赵国,赵国不敢留下宝玉得罪大王。”秦王见无法骗取宝玉,只好作罢。蔺相如回国后被任命为上大夫。
过了两年后,秦王约赵王在渑池进行友好会见,赵王害怕秦国,不打算去赴宴。廉颇、蔺相如认为赵王不去,就表示赵国软弱胆小。这时,才赵王决定赴会,由廉颇、蔺相如跟随前往,廉颇一直送到边境处。在渑池宴会上,秦王喝酒喝到畅快的时候说:“听说赵王爱好音乐,请弹一回瑟吧?”赵王弹起瑟来,秦国的史官立即记下了这件事。这时,蔺相如上前说:“赵王听说秦王擅长秦的音乐,我献上瓦缶请秦王为赵王敲一敲。”秦王很生气,不答应。蔺相如捧着瓦缶上前,跪在秦王面前请他敲,秦王仍不肯。蔺相如说:“你如果不敲,我就在这五步之内,拿我颈项里的血溅在大王身上了。”秦王的侍从要杀蔺相如,蔺相如大声呵斥,侍从们都溃退了。秦王不得己,只好敲了一下瓦缶。蔺相如便回头招呼赵国史官也记下了这件事。秦国的大臣要求赵国拿出15座城邑向秦王献礼,蔺相如也相对地要求秦国拿出都城咸阳向赵王献礼。一直到宴会完毕,秦王始终无法压倒赵国。这时,廉颇巳在边防布署了大量军队,秦国也不敢轻举妄动。
赵王回国后,晋升蔺相如为上卿,这时廉颇有点不服,再加小人吹捧,廉颇一时与蔺相如对立起来,不可开交,处处找蔺相如的麻烦。蔺相如出巡走大道,廉颇大道阻拦,蔺相如绕小道行,廉颇小巷档道。蔺相如为了顾全大局,只好委屈求全,回府不出。在此种情况下,不少官员向蔺相如敬言说:“你身为一品臣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如此受这么大耻辱,知情者,知你是高风亮节,不知情者,会认为你有短处,怕廉颇抓你的把柄子。你一二三、三二一再次宽让,廉颇更会得风扬碌珠。”为了国家,为了人民,蔺相如坚持稳定不动摇,以和为贵,善待一切,委屈求全,顾全大局。有一天,秦军前来侵犯赵国领土泽州大地,赵王立刻下旨,火速派廉颇大元帅领兵出征。廉颇连夜启程,发兵泽州。在路上心里想,时机来了,如果蔺相如敢在粮草后勤上发难,宁愿丢了泽州,也要和蔺相如说个高低,有蔺无廉,有廉无蔺。他没想到蔺相如先行一步,亲自出马,来在泽州大地莒山脚下,将粮草备足备妥,对营坊安排的停停当当。廉颇领大军到此后,见蔺相如在此接迎供侯,禀然大悟,深感自愧不如。他亲自用战刀,在莒山砍下几把荆条,背在肩上到蔺相如勤后住地,跪在帐蓬门外——负荆请罪!并高声呐喊:“傲则误国,罪该受刑……。”蔺相如明白廉颇一片赤胆忠心,立刻走出帐蓬,将大元帅扶起,让进内屋,热情接待。从此留下《将相和》的美名传遍全国。
据传言:东莒村是蔺相如的故里,原叫蔺家庄,自从廉颇负荆登门请罪后,蔺相如为了让后人吸取教训,懂得和则贵的道理,才把蔺改为莒,其意草头下两个口,上下一心,互相宽让,才能成就大事。故安排后人自己死后,一定葬在廉颇负荆之树下。所以,蔺相如的坟墓葬在莒山顶上。从此这座山,叫:莒山。蔺家庄叫东莒村。当地人们为了记念蔺相如,在莒山的正顶修下了蔺相如祠堂庙,每年阴三月十八日,庙会三天,以表记念。
⑥ 古代的友情故事
1、古代有廉颇与蔺相如的故事,战国时赵国舍人蔺相如奉命出使秦国,不辱使命,完璧归赵,所以被封了上大夫;赵王为表彰蔺相如的功劳,封蔺相如为上卿。
老将廉颇认为自己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蔺相如只不过是一介文弱书生,只有口舌之功却比他官大,对此心中很是不服,而屡次对人说:“以后让我见了他,必定会羞辱他。”
蔺相如知道此事后以国家大事为重,请病假不上朝,尽量不与他相见。后廉颇得知蔺相如此举完全是以国家大事为重,向蔺相如负荆请罪。后两人合好开始尽心尽力的辅佐赵王治理国家。
2、郭子仪和李光弼就是典型的代表。唐玄宗时,郭子仪和李光弼曾同是朔方节度使安思顺的属下部将,两个人之间有矛盾,平时互不讲话,后来安禄山叛乱,郭子仪升任朔方节度使,统兵抵御,李光弼就成了郭子仪的部将。
皇帝命令郭子仪率兵出征,李光弼担心郭子仪会利用手中权力寻机报复。李光弼硬着头皮对郭子仪说:“我过去得罪你,是我的不是,今后不管怎么处置我,我无怨言,只希望高抬贵手放过我妻儿。
没等李光弼说完,郭子仪紧紧抱住李光弼,满眼流泪地说:国家危急,百姓遭殃,正需要你这样的人才。此时,怎能计较个人恩怨?’从此,郭李同心,将帅协力,在平息安史叛乱中,战功卓越著。
3、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说:“ 好啊!简直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 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又说:“好啊,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从我心中流过!”不管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他的心意。
钟子期去世后,伯牙认为世界上再也找不到知音了,于是,他把自己最心爱的琴摔碎,终生不再弹琴。
4、舍命之交
战国时有左伯桃与羊角哀两人相识,结伴去楚国求见楚庄王,途中遇到了大雪天气,而当时他们穿的衣服都很单薄,带的粮食也不够吃。
左伯桃为了成全朋友,把衣服和粮食全部交给了羊角哀,自己则躲进空树中自杀。后世于是将友谊深厚的知心朋友叫做“羊左”。
5、莫逆之交
战国时期,哲学家庄子讲到子祀、子兴、子犁、子来四人交谈说:“谁能以无为头脑,以有为脊背,以死为屁股,知道死生存亡为一体就可以成为朋友。”四人相视而笑,觉得莫逆于心,就相互结为好朋友。
⑦ 历史上反应朋友之间的友谊的故事还有( )( )
历史上,反应朋友友谊比较有名的就是伯牙绝弦(伯牙和钟子期)、管鲍之交(管仲和鲍叔牙)。
1、伯牙绝弦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琴声。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巍峨的泰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好啊!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宽广的长江,黄河,钟子期赞叹道:“好啊,宛如一望无际的长江黄河在我面前流动!”。
无论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会清楚地道出他的心声。钟子期去世后,伯牙就此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他的知音了。于是,他坚决地把自己心爱的琴摔破了,挑断了琴弦,终生不再弹琴,以便绝了自己对钟子期的思念。
2、管鲍之交
齐国有一对很要好的朋友,一个叫管仲,另外一个叫鲍叔牙。年轻的时候,管仲家里很穷,又要奉养母亲,鲍叔牙知道了,就找管仲一起投资做生意。做生意的时候,因为管仲没有钱,所以本钱几乎都是鲍叔牙拿出来投资的,可是,当赚了钱以后,管仲却拿的比鲍叔牙还多,鲍叔牙的仆人看了就说:“这个管仲真奇怪,本钱拿的比我们主人少,分钱的时候却拿的比我们主人还多!”鲍叔牙却对仆人说:“不可以这么说!管仲家里穷又要奉养母亲,多拿一点没有关系的。”
有一次,管仲和鲍叔牙一起去打仗,每次进攻的时候,管仲都躲在最后面,大家就骂管仲说:“管仲是一个贪生怕死的人!”鲍叔牙马上替管仲说话:“你们误会管仲了,他不是怕死,他得留着他的命去照顾老母亲呀!”管仲听到之后说:“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人可是鲍叔牙呀!”
后来,齐国的国王死掉了,大王子诸当上了国王,诸每天吃喝玩乐不做事,鲍叔牙预感齐国一定会发生内乱,就带着小王子小白逃到莒国,管仲则带着小王子纠逃到鲁国。
不久之后,大王子诸被人杀死,齐国真的发生了内乱,管仲想杀掉小白,让纠能顺利当上国王,可惜管仲在暗算小白的时候,把箭射偏了,小白没死,后来,鲍叔牙和小白比管仲和纠还早回到齐国,小白就当上了齐国的国王。
小白当上国王以后,决定封鲍叔牙为宰相,鲍叔牙却对小白说:“管仲各方面都比我强,应该请他来当宰相才对呀!”小白一听:“管仲要杀我,他是我的仇人,你居然叫我请他来当宰相!”鲍叔牙却说:“这不能怪他,他是为了帮他的主人纠才这么做的呀!”小白听了鲍叔牙的话,请管仲回来当宰相,而管仲也真的帮小白把齐国治理的非常好呢!
(7)关于历史朋友的故事扩展阅读
除了上述伯牙绝弦、管鲍之交外,反应朋友友谊的还有桃园三结义、负荆请罪。
1、桃园三结义
述说当年刘备、关羽和张飞三位仁人志士,为了共同干一番大事业的目标,意气相投,言行相依,选在一个桃花盛开的季节、选在一个桃花绚烂的园林,举酒结义,对天盟誓,有苦同受,有难同当,有福同享,共同实现自己人生的美好理想。
2、负荆请罪
蔺相如因为“完璧归赵”有功而被封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很不服气,扬言要当面羞辱蔺相如。蔺相如得知后,尽量回避、容让,不与廉颇发生冲突。蔺相如的门客以为他畏惧廉颇,然而蔺相如说:“秦国不敢侵略我们赵国,是因为有我和廉将军。我对廉将军容忍、退让,是把国家的危难放在前面,把个人的私仇放在后面啊!”这话被廉颇听到,就有了廉颇“负荆请罪”的故事。
⑧ 历史上反映朋友之间的友谊的故事还有哪些
1、俞伯牙与钟子期
伯牙善于演奏,钟子期善于欣赏。后钟子期因病亡故,伯牙悲痛万分,认为世上再无知音,天下再不会有人像钟子期一样能体会他演奏的意境。所以就破琴绝弦,把自己最心爱的琴摔碎,终生不再弹琴了。
2、管仲与鲍叔牙
管仲和鲍叔牙的友情很深,他们俩一起经商。在经商时赚了钱,管仲总是多分给自己,少分给鲍叔牙,而鲍叔牙对此从不和管仲计较。对此人们背地议论说管仲贪财,不讲友谊,鲍叔牙知道后就替管仲解释,说管仲不是不讲友谊,只贪图金钱,他这样做,是由于他家贫困,多分给他钱,是我情愿的。
管仲三次参加战斗,但三次都从阵上逃跑回来。因此人们讥笑他,说管仲贪生怕死,没有勇敢牺牲的精神,鲍叔牙听到这讥笑后,深知这不符合管仲的实际情况,就向人们解释说,管仲不怕死,因为他家有年迈的母亲,全靠他一人供养,所以他不得不那样做。
管仲同鲍叔牙的友谊非常诚挚,他也多次想为鲍叔牙办些好事,不过都没有办成;不但没有办成,反给鲍叔牙造成很多新困难,还不如不办好。因此人们都认为管仲没有办事本领,鲍叔牙却不这样看,他心里明白,自己的朋友管仲是个很有本领的人。事情所以没有办成,只是由于机会没有成熟罢了。
在长期交往中,他们两人结下了深情厚谊,管仲多次对人讲过:生我的是父母,知我的是鲍叔牙。
3、蔺相如与廉颇
因蔺相如被封为上卿,比廉颇的官位还高,廉颇因此很不服气,下决心要羞辱蔺相如。蔺相如听到这个消息,便处处回避与廉颇见面。到了上朝的日子,就称病不出。
有一次,蔺相如有事出门遇到廉颇。廉颇就命令手下用各种办法堵住蔺相如的路,最后蔺相如只好命令回府。廉颇就更得意了,到处宣扬这件事。蔺相如的门客们无法理解,蔺相如是个真正崇高的君子,可居然对狂妄的廉颇忍气吞声。
蔺相如反问道:“你们说是秦王厉害还是廉颇将军厉害?我连秦王都不怕,又怎么怕廉颇呢?秦国现在不敢来侵犯,只是慑于我和廉将军一文一武保护着赵国,作为赵王的左膀右臂,我又怎能因私人的小小恩怨而不顾国家的江山社稷呢?”
廉颇听说后,非常惭愧,便袒胸露背背着荆条向蔺相如请罪。从此,他们便成了同生死共患难的好朋友,齐心为国效力。
4、白居易与元稹
仁和十年的正月,白居易和元春又在长安城相见了,两人异常想念,经常通宵达旦的饮酒畅言,事隔不久,元稹就因为直言劝谏,惹恼了宦官贵族就在3月份被贬到了通州当司马。
同一年的8月份,白居易也因为追查宦官犯的命案而被权臣迫害,也被贬到了江州当司马,他们相似的命运,使他们的心紧紧联系在一起。元稹和白居易交情很深,被后世称为“元白”。
5、范式与张劭
范式与张劭,是两位生死之交。后来两人一起告假回乡,范式和张劭约定好,两年后他会回到千里之外的京城张劭的家中,去拜见张劭的父母和看望孩子。后来按照约定的时间范式果然去了,可谓是一诺千金的重义守信之士。
后来张劭病危,下葬那天,范式还未赶到时灵柩就已经出发了,到了墓地要下葬时,灵柩却不肯进入墓穴。范式赶到后叩拜灵柩说:“元伯,您可以走了。生死异路,从此永别了。”参加葬礼的一千多人全都感动的流下眼泪。范式就拉着引棺的绳索牵引灵柩,灵柩这才缓缓向前。然后他又留在坟地,为元伯修坟种树才离开那里。
⑨ 历史上关于朋友的故事
范式,字巨卿,与汝南元伯为友。二人并游太学,后告归乡里。式谓元伯日:“后二年回当还,将过拜尊亲,见孺子焉答。”乃共克①期日。后期方至,元伯具以白②母,请设馔以候之。母曰:“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敢信之审③邪?”曰:“巨卿信士,必不乖违④。”母曰:“若然,当为尔酝酒。”至其日,果到。升堂拜饮,尽欢而别。
此为《搜神记》中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