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培根的小故事
⑴ 有哪些关于培根的故事
http://..com/question/517255.html?fr=qrl3
⑵ 谁知道关于培根的故事
虽然弗朗西斯·培根在很多年中都是一位主要的政治家,虽然他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用在自己的政治生涯中,但是他被列入本书却只是因为他的哲学作品。这些作品表明他是科学新时代的先驱:认识到科学和技术可以改变世界的第一位伟大的哲学家,一位科学调查的得力倡导者。
培根于1561年出生于伦敦,是伊丽莎白女王手下一位高级政府官员的次子。他十二岁进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但是三年后中途辍学,未获得学位。他从十六岁开始给英国驻巴黎大使当一个时期的官员。但是当培根十八岁时,他的父亲猝死,未能给他留下什么钱财。因此他开始攻读法律,二十一岁时找到一个律师的职业。
他的政治生涯就是在此后不久开始的。二十三岁时他被选为下议院议员。虽然他有高朋贵亲和显赫的才华,但是伊丽莎白女王拒绝委任他任何要职,或有利可图之职。其理由之一是他在议会中果敢地反对女王坚决支持的某项税务法案。他生活奢侈,挥霍无度,“借”债累累,无所顾忌。(实际上他曾一次因欠债而被捕)。
培根成为一位踌躇满志、深得民心的青年贵族埃塞克斯伯爵的朋友和顾问,而埃塞克斯也成了培根的朋友和慷慨的捐助人。但是当埃塞克斯野心膨胀,阴谋发动一场推翻伊丽莎白女王的政变时,是培根告诫他,要把忠实女王放在首位。尽管如此,埃塞克斯还是发动了政变,但却未遂。培根在起诉伯爵犯有叛国罪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埃塞克斯被斩首。整个事件,使许多人都对培根产生了恶感。
伊丽莎白女王于1603年去世,培根成为她的继承人詹姆斯一世国王的顾问。虽然詹姆斯拒不采纳培根的劝告,但是他却赏识培根,在詹姆斯统治期间,培根在政府步步高升。1607年培根成为法务次长,1618年被任为英国大法官,一个与美国法院院长大体相等的职务;同年被封为男爵;1621年被封为子爵。
但是乐极生悲,培根随后便大难临头。作为一个法官,培根当面接受诉讼当事人的“礼物”,虽然此事非常普遍,但是却显然违反法律。他在议会中的政敌正想抓住这个机会把他赶下台去。培根招供了,被判了徒刑,关押在伦敦塔,终身不得担任任何公职,同时,还被罚了一笔巨款。国王不久就将培根从狱中释放出来,免除了对他的罚款,但是他的政治生涯已告终结。
现在到处都有高级政客因受贿或以其它手段来践踏公众的信任而被捕的例子。当这样的人被捕时,他们往往起诉为自己辩护,声称每个其他人也都在行骗。如果认真对待这种辩护,看来那就意味着行骗的政客会逍遥法外,除非惩罚事有先例。培根服罪的话却与众不同:“我是这五十年来英国最正义的法官,但给我的定罪却是这两百年来议会所做的最正义的谴责”。
有这样一种积极而充实的政治生涯,似乎就无暇去做任何其它事情。但是培根不朽的名气和在本册中占有的名次皆因他的哲学著作,而不是他的政治活动。他的第一部重要著作《随笔》最初发表于1597年,以后又逐年增补。该书文笔言简意赅、智睿夺目,它包含许多洞察秋毫的经验之谈,其中不仅论及政治而且还探讨许多人生哲理。以下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话:
青年人更适之发明而非为判断,更适之实干而非为商议,更适之创新之举而非为既定之业……老年人否定之多,磋商 之久,冒险之少……若青老两结合,必将受益匪浅,……因为彼此可以取长补短……
——《谈青年和老年》
有妻室儿女者已向命运付出了抵押品……
——《谈婚嫁与单身》
(培根自己结过婚,但没有子女)
但是培根最重要的作品是论述科学哲学的。他计划分六个部分来写一部巨著《伟大的复兴》。打算在第一部分重申我们的知识现状;第二部分描述一种新的科学调查方法;第三部分汇集实验数据;第四部分解释说明他的新科学工作方法;第五部分提出一些暂定的结论;最后一部分综述用他的新方法所获得的知识。可想而知,这项宏伟的计划——可能是自从亚里士多德以来最有抱负的设想——从未得以完全实现。但是可以把《学术的进展》(1605年)和《新工具》(1620年)看作是他的伟大著作的头两个部分。
《新工具》也许是培根最重要的著作。这部著作基本上是号召人们采用实验调查法。由于完全依靠亚里士多德演绎逻辑方法的荒诞可笑,因而需要一种新的逻辑方法——归纳法。知识并不是我们推论中的已知条件,而是要从条件中归纳出结论性的东西,更确切地说是我们要达到目的的结论。人们要了解世界,就必须首先去观察世界。培根指出要首先收集事实,然后再用归纳推理手段从这些事实中得出结论。虽然科学家在每一个细节方面并不都是遵循培根的归纳法,但是他所表达的基本思想对观察和实验有重大意义,构成了自那时起科学家一直所采用的方法的核心。
培根的最后一部著作是《新西特兰提斯岛》,该书描写了太平洋的一个虚构的岛上的一个乌托邦国家。虽然书中的背景令人想起托马斯·摩尔爵士的乌托邦,但是其整个观点则截然不同。在培根的书中,他的理想王国的繁荣和幸福取决于而且直接来自于集中精力所从事的科学研究。当然培根是在间接地告诉读者科研的明智应用可以使欧洲人民与他的神秘岛上的人民一样繁荣幸福。
人们完全可以说弗朗西斯·培根是一位真正的现代哲学家。他的整个世界观是现世的而不是宗教的(虽然他坚信上帝)。他是一位理性主义者而不是迷信的崇拜者,是一位经验论者而不是诡辩学者。在政治上,他是一位现实主义者而不是理论家。他那渊博的学识连同精彩的文笔与科学和技术相共鸣。
虽然培根是一位忠实的英国人,但是他的洞察力远远地超过了他自己的国界。他划分出三种雄心:
其一类者,朝思暮想,惨淡经营,在本疆之内,得陇望蜀,觊觎青云;其二类者,官衣旰食,机关算尽,图他人之邦,扩己国之势,拜倒称臣者愈多愈善,此辈虽贪婪无度,然却至尊至贵;若一人披荆斩棘,努力登攀,以求人类享有经天纬地之略,驾驭宇宙之才,此实属雄心大志,…尽臻尽善。
虽然培根是科学的指路人,但是他自己却不是一位科学家,也跟不上他的同时代人所取得的进展的步伐。他忽略了纳皮尔(新近发明了对数)和开普勒,甚至还有他的英国同伴威廉·哈维。培根正确地指出热是一种运动形式—— 一个重要的科学学说,但是在天文学上他却拒绝接受哥白尼的学说。不过人们应该记住培根不是要提出一套完整、正确的科学定律,而是要提出一个应该学什么的概说。他的科学猜想意在作为进一步探讨的起点而不是作为终极的结论。
弗朗西斯·培根并不是最先认识到归纳推理用途的人,也不是最先理解科学会给社会带来各种可能利益的人。但是在他以前没有人如此热情而广泛地发表这些思想。而且部分由于培根是一位好作家,部分由于他作为一位主要政治家的名气,他对待科学的观点在实际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662年当为了促进科学知识的增长而创建伦敦皇家学会时,创建者们称培根为他们的启灵人。而且当在法国启蒙运动期间编纂大部头的《网络全书》时,主要的编纂者们如狄德罗和阿朗贝尔赞誉培根是他们的作品的启灵人。如果说《新工具》和《新亚特兰提斯岛》今天比过去一度曾有的读者少了,这是因为它们的寓意已被广泛地接受。
人们有理由把培根与另一位即将来临的科学时代的先驱勒内·笛卡尔相提并论。培根比笛卡尔早一代人(三十年)。他比笛卡尔更多地强调观察和实验的重要性,但是这位法国人重大的数学发明使这种对比的天平稍微向有利于他的一边倾斜。
⑶ 有关培根小时候的故事
以下是英国思想家培根的生平简介以创作简历。
培根于1561年出生于伦敦,是伊丽莎白女王手下一位高级政府官员的次子。他十二岁进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但是三年后中途辍学,未获得学位。他从十六岁开始给英国驻巴黎大使当一个时期的官员。但是当培根十八岁时,他的父亲猝死,未能给他留下什么钱财。因此他开始攻读法律,二十一岁时找到一个律师的职业。
他的政治生涯就是在此后不久开始的。二十三岁时他被选为下议院议员。虽然他有高朋贵亲和显赫的才华,但是伊丽莎白女王拒绝委任他任何要职,或有利可图之职。其理由之一是他在议会中果敢地反对女王坚决支持的某项税务法案。他生活奢侈,挥霍无度,“借”债累累,无所顾忌。(实际上他曾一次因欠债而被捕)。
培根成为一位踌躇满志、深得民心的青年贵族埃塞克斯伯爵的朋友和顾问,而埃塞克斯也成了培根的朋友和慷慨的捐助人。但是当埃塞克斯野心膨胀,阴谋发动一场推翻伊丽莎白女王的政变时,是培根告诫他,要把忠实女王放在首位。尽管如此,埃塞克斯还是发动了政变,但却未遂。培根在起诉伯爵犯有叛国罪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埃塞克斯被斩首。整个事件,使许多人都对培根产生了恶感。
伊丽莎白女王于1603年去世,培根成为她的继承人詹姆斯一世国王的顾问。虽然詹姆斯拒不采纳培根的劝告,但是他却赏识培根,在詹姆斯统治期间,培根在政府步步高升。1607年培根成为法务次长,1618年被任为英国大法官,一个与美国法院院长大体相等的职务;同年被封为男爵;1621年被封为子爵。
但是乐极生悲,培根随后便大难临头。作为一个法官,培根当面接受诉讼当事人的“礼物”,虽然此事非常普遍,但是却显然违反法律。他在议会中的政敌正想抓住这个机会把他赶下台去。培根招供了,被判了徒刑,关押在伦敦塔,终身不得担任任何公职,同时,还被罚了一笔巨款。国王不久就将培根从狱中释放出来,免除了对他的罚款,但是他的政治生涯已告终结。
现在到处都有高级政客因受贿或以其它手段来践踏公众的信任而被捕的例子。当这样的人被捕时,他们往往起诉为自己辩护,声称每个其他人也都在行骗。如果认真对待这种辩护,看来那就意味着行骗的政客会逍遥法外,除非惩罚事有先例。培根服罪的话却与众不同:“我是这五十年来英国最正义的法官,但给我的定罪却是这两百年来议会所做的最正义的谴责”。
有这样一种积极而充实的政治生涯,似乎就无暇去做任何其它事情。但是培根不朽的名气和在本册中占有的名次皆因他的哲学著作,而不是他的政治活动。他的第一部重要著作《随笔》最初发表于1597年,以后又逐年增补。该书文笔言简意赅、智睿夺目,它包含许多洞察秋毫的经验之谈,其中不仅论及政治而且还探讨许多人生哲理。以下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话:
青年人更适之发明而非为判断,更适之实干而非为商议,更适之创新之举而非为既定之业……老年人否定之多,磋商 之久,冒险之少……若青老两结合,必将受益匪浅,……因为彼此可以取长补短……
——《谈青年和老年》
有妻室儿女者已向命运付出了抵押品……
——《谈婚嫁与单身》
(培根自己结过婚,但没有子女)
但是培根最重要的作品是论述科学哲学的。他计划分六个部分来写一部巨著《伟大的复兴》。打算在第一部分重申我们的知识现状;第二部分描述一种新的科学调查方法;第三部分汇集实验数据;第四部分解释说明他的新科学工作方法;第五部分提出一些暂定的结论;最后一部分综述用他的新方法所获得的知识。可想而知,这项宏伟的计划——可能是自从亚里士多德以来最有抱负的设想——从未得以完全实现。但是可以把《学术的进展》(1605年)和《新工具》(1620年)看作是他的伟大著作的头两个部分。
《新工具》也许是培根最重要的著作。这部著作基本上是号召人们采用实验调查法。由于完全依靠亚里士多德演绎逻辑方法的荒诞可笑,因而需要一种新的逻辑方法——归纳法。知识并不是我们推论中的已知条件,而是要从条件中归纳出结论性的东西,更确切地说是我们要达到目的的结论。人们要了解世界,就必须首先去观察世界。培根指出要首先收集事实,然后再用归纳推理手段从这些事实中得出结论。虽然科学家在每一个细节方面并不都是遵循培根的归纳法,但是他所表达的基本思想对观察和实验有重大意义,构成了自那时起科学家一直所采用的方法的核心。
培根的最后一部著作是《新西特兰提斯岛》,该书描写了太平洋的一个虚构的岛上的一个乌托邦国家。虽然书中的背景令人想起托马斯·摩尔爵士的乌托邦,但是其整个观点则截然不同。在培根的书中,他的理想王国的繁荣和幸福取决于而且直接来自于集中精力所从事的科学研究。当然培根是在间接地告诉读者科研的明智应用可以使欧洲人民与他的神秘岛上的人民一样繁荣幸福。
人们完全可以说弗朗西斯·培根是一位真正的现代哲学家。他的整个世界观是现世的而不是宗教的(虽然他坚信上帝)。他是一位理性主义者而不是迷信的崇拜者,是一位经验论者而不是诡辩学者。在政治上,他是一位现实主义者而不是理论家。他那渊博的学识连同精彩的文笔与科学和技术相共鸣。
虽然培根是一位忠实的英国人,但是他的洞察力远远地超过了他自己的国界。他划分出三种雄心:
其一类者,朝思暮想,惨淡经营,在本疆之内,得陇望蜀,觊觎青云;其二类者,官衣旰食,机关算尽,图他人之邦,扩己国之势,拜倒称臣者愈多愈善,此辈虽贪婪无度,然却至尊至贵;若一人披荆斩棘,努力登攀,以求人类享有经天纬地之略,驾驭宇宙之才,此实属雄心大志,…尽臻尽善。
虽然培根是科学的指路人,但是他自己却不是一位科学家,也跟不上他的同时代人所取得的进展的步伐。他忽略了纳皮尔(新近发明了对数)和开普勒,甚至还有他的英国同伴威廉·哈维。培根正确地指出热是一种运动形式—— 一个重要的科学学说,但是在天文学上他却拒绝接受哥白尼的学说。不过人们应该记住培根不是要提出一套完整、正确的科学定律,而是要提出一个应该学什么的概说。他的科学猜想意在作为进一步探讨的起点而不是作为终极的结论。
弗朗西斯·培根并不是最先认识到归纳推理用途的人,也不是最先理解科学会给社会带来各种可能利益的人。但是在他以前没有人如此热情而广泛地发表这些思想。而且部分由于培根是一位好作家,部分由于他作为一位主要政治家的名气,他对待科学的观点在实际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662年当为了促进科学知识的增长而创建伦敦皇家学会时,创建者们称培根为他们的启灵人。而且当在法国启蒙运动期间编纂大部头的《网络全书》时,主要的编纂者们如狄德罗和阿朗贝尔赞誉培根是他们的作品的启灵人。如果说《新工具》和《新亚特兰提斯岛》今天比过去一度曾有的读者少了,这是因为它们的寓意已被广泛地接受。
人们有理由把培根与另一位即将来临的科学时代的先驱勒内·笛卡尔相提并论。培根比笛卡尔早一代人(三十年)。他比笛卡尔更多地强调观察和实验的重要性,但是这位法国人重大的数学发明使这种对比的天平稍微向有利于他的一边倾斜。
⑷ 谁有培根小时候的故事 急需
1561年培根出生在英国来伦敦的一个贵族家自庭,父亲是女王的掌玺大臣,母亲也是贵族出身。培根小时候身体很弱,经常生病,但他却很爱学习,喜欢阅读比他的年龄应读的书更为高深的书籍,13岁时便进入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读书。培根只在剑桥住了3年。当时的剑桥受“经院哲学”的统治,不重视科学研究,而注重研究神学,用繁琐的方法来证明宗教教条的正确。培根对此非常反感,于是便离开了那里。
⑸ 培根的名言,故事有哪些
知识就是力量。
名言解说 这是培根一句脍炙人口的名言。在培根看回来,人是自答然的主人,可以驾驭自然。但“要命令自然,就必须服从自然”,即认识自然规律,掌握科学知识。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培根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的著名论断,至今影响我们一代又一代人的生活。
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地生活。
(附注,在英文中,“力量”也译为“权力”,所以,这句话……)
⑹ 关于培根的小故事和他的名言
培根的名言:
知识就是力量.
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
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
读书使人成为完善的人。
真挚的友谊犹如健康,不到失却时,无法体味其珍贵。
除了一个真心的朋友之外没有一样药剂是可以通心的。对一个真心的朋友你可传达你的忧愁、欢悦、恐惧、希望、疑忌、谏诤以及任何压在你心上的事情。
一个人从另一个人的诤言中所得来的光明比从他自己的理解力、判断力中所得出的光明更是干净纯粹……
最能保人心神之健康的预防药就是朋友的忠言和规谏。
疑心病是友谊的毒药。
友谊的主要效用之一,就是使人心愤怨和抑屈之气得以宣泄释放。
临时结交的人,不能算是朋友。
得不到友谊的人将是终身可怜的孤独者。没有友情的社会则只是一片繁华的沙漠。
如果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
天性好比种子,它既能长成香花,也可能长成毒草,所以人应当时时检查,以培养前者而拔除后者。
友谊使欢乐倍增,使痛苦减半。
读书的名言
1.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2.读书使人成为完善的人。---培根(英国)
3.书籍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运送给一代又一代。---培根(英国)
4.有些书只需品尝,有些需要吞咽,还有少数的应该细嚼。---培根(英国)
5.人类智慧和知识的形象将在书中永存;它们能免遭时间的磨损,并可永远得到翻新。---培根(英国)
6.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培根(英国)
7.在读书的时候,我们与智者交谈;在生活的事务中,我们通常都是与愚人交谈。---培根(英国)
⑺ 培根的故事
培根的两个故事如下:
1、难成亲戚
英国着名的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1561—1626年)家里来了个不速之客。此人名叫荷克,是一名惯匪。法院正在对他进行侦讯起诉,看来非判死刑不可,他请培根救他一命。他的理由是:“荷克”(hog,意为“猪”)和培根(bacoh,意为“熏肉”)有亲属关系!
培根笑着回答说:“朋友,你若不被吊死,我们是没法成为亲戚的;因为猪要死后才能变成熏肉!”
2、相形见小
有一次,伊丽莎白女王巡幸到培根的府邸。由于女王生活在宅深墙高的宫庭大院里,平时也多来往于达官显贵们奢侈华贵的住宅,当她看到简朴普通的大法官的宅第时,不禁惊叹道:“你的住宅太小了啊!”
培根站在女王身边,仔细端详了自己的房舍后,耸耸肩说:“陛下,我的住宅其实并不错,只是因为陛下抬举我,光临寒舍,才使它显得小了。”
(7)关于培根的小故事扩展阅读:
培根主要成就
培根主要是一个哲学家,而不是科学家。他一开始就探索实验方法的各种可能性,要做科学上的哥伦布,同时要引起别人的注意,使他们能把这些可能性变为现实。在方法论上,培根努力想把学者传统和工匠传统的方法结合起来,以便导致他所说的经验和理性职能的真正合法的婚配。
培根从根本上批判了自古希腊以来的学术传统。他不满意古希腊哲学家以及由此而发端的轻自然哲学,重道德哲学、政治哲学和神学的学术传统,他认为正是这种传统妨碍了自然哲学的发展,使自然哲学处于幼稚状态。
培根特别从方法上批判了古希腊理性支配下的自然哲学研究。他认为自古以来,从没有人认真地借助于一种试验程序从感官出发,开辟一条人类理解之路。首先,人们在研究事物时往往诉诸于前人的说法和意见,然后便开始沉思默想,这种方法为意见所左右,是完全没有基础的。
其次,人们也经常求助于亚里士多德的逻辑来研究事物。但这种逻辑只是在一些既定的原则和原理下,发现与之符合的事物,它既不能发现原理,也不能穷究原理,最后,只能把它归于信仰。
即使古代经验主义者所谓的“经验”,也不过是“脱箍之帚”,它是一种随心偶遇、漫无定向的经验。他所说的“经验”是用归纳法整理过的经验,这种归纳法就像蜡烛,能够照亮经验的道路。
⑻ 培根的事迹
【轶事-培根与抄眼镜】
十三世纪袭中期,英国学者培根看到许多人因视力不好,不能看清书上的文字,就想发明一种工具来帮助人们提高视力。为此,他想了很多办法,做了不少试验,但都没有成功。
一天雨后,培根来到花园散步,看到蜘蛛网上沾了不少雨珠,他发现透过雨珠看树叶,叶脉放大了不少,连树叶上细细的毛都能看得见。他看到这个现象,高兴极了。 培根立即跑回家中,翻箱倒柜,找到了一颗玻璃球。但透过玻璃球,看书上的文字,还是模糊不清。他又找来一块金刚石与锤子,将玻璃割出一块,拿着这块玻璃片靠近书一看,文字果然放大了。试验成功了,培根欣喜若狂。后来他又找来一块木片,挖出一个圆洞,将玻璃球片装上去,再安上一根柄,便于手拿,这样人们阅读写字就方便多了。
这种镜片后来经过不断改进,成了现在人们戴的眼镜。光矫正视力的就有青少年用的近视镜与老年人戴的老花镜,还有其他各种用途的眼镜,人们学习、工作就更方便了。培根为人类的文明进步作出了贡献。
⑼ 谁可以告诉我关于培根的故事
培根(1561~1626)
Bacon,Francis
英国近代唯物主义哲学家。
生平和著作 培根1561年1月22日生于伦敦一个新贵族家庭,卒于1626年4月9日。12岁进入剑桥大学。在校期间,对当时被教会奉为经典的亚里士多德哲学深为不满,认为它流于空论,对人生无实际效益。1576年到巴黎任英国驻法国大使随员。1579年因父丧回国。以后从事律师工作,并当选为国会议员。1596年被聘为女皇特别法律顾问。在詹姆士一世的斯图亚特王朝时代,培根历任宫廷要职,1613年受命为首席检察官,1617年为掌玺大臣,1618年为大法官。培根多次接受贵族封号,1603年受封为爵士 ,1618年受封为维露廉男爵,1620~1621年受封为圣阿尔班子爵 ,1621年培根被控受贿,经判决,免除一切官职。对于此案,他承认接受过不正当馈赠,但却未因此枉法。后来,培根脱离政治生涯,潜心从事著述。
培根的主要理论著述都是在做官期间完成的。1597年,培根的《论说文集》问世。这是一本关于政治伦理道德的论文集,于1612、1625年两次增订再版。1605年出版的《学术的进展》 ,是培根全面改革知识的庞大计划《伟大的复兴》的第一部分。1609年出版《论古人的智慧》,通过古希腊神话表述了培根对政治、科学、哲学问题的见解。1620年未完成的巨著《伟大的复兴》出版,其主要部分是著名的《新工具论》。
唯物主义经验论
培根以知识论作为自己哲学的中心问题,把改造人类的知识,实现科学的“伟大的复兴”,建立一个能促进生产发展和技术进步的新哲学,当作自己理论活动的目的。他坚定相信人类的理智能力,认为只要人们认识自己的力量,并愿意尝试和发挥这种力量,就可以获得比以往更多的东西。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上,既强调人必须服从自然规律,又强调人的作为,人是自然的主人。他认为人类命令、驾驭、征服自然的力量源泉在于对自然规律的认识;知识就是对规律的认识。只要掌握了自然规律,人类就可以在认识上获得真理,在行动上得到自由。他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的著名口号。
培根尖锐批判经院哲学家脱离实际、玩弄概念、崇尚空谈的恶劣习气。他揭露经院哲学隔绝人和自然的关系,堵塞认识自然的道路,禁锢人们的思想,号召人们从盲从权威中解放出来。培根是西方哲学史中第一个较全面、深刻地批判经院哲学的人。
培根认为,要清除认识道路上的障碍 ,不能限于对经院哲学的批判,还必须揭露人们产生认识谬误的根源。他提出了“假相”说,揭示主观脱离客观的可能性和认识的片面性;揭示语言约定俗成的性质以及语言与概念乖离的可能性;揭露了神学、唯心主义以及一切谬误的哲学体系的根源,认为它在于以臆造的虚幻世界去取代客观真实的世界。假相说不仅具有抨击经院哲学的意义,而且在认识论上也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
培根在反对经院哲学的斗争中,建立了自己的唯物主义经验论。他认为知识起源于经验,并以此作为其认识论的基本原则。他认为要获得知识就要面对自然,面对事实,以经验和观察为依据,把经验从一向受鄙视、受贬抑的卑贱地位上升为一种科学原则,一种考察方法,使之成为科学上、哲学上一种不可缺少的依据。这对哲学史、科学史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培根不仅重视感性经验在认识中的作用,同时也强调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结合,指出两者的离异是人类认识的重大灾祸。他认为一切真正的知识都是在经验材料基础上经过归纳、分析、比较、实验等理性方法整理得来的。由于形而上学思维的局限性,培根没有真正实现他自己提出的让感性与理性婚配的愿望。
培根不仅论述了经验的认识原理,而且开创了经验的认识方法。他认为,缺乏正确方法的指导,正是以往人类知识没有重大进步的主要原因。他以创立新的认识方法作为自己认识论的重要任务。他倡导实验的方法,认为实验比感性直观更优越。因为在实验中,在技术的干预下,可以把观察的对象从复杂的联系中抽取出来,使事物的因果联系更为显露。在培根看来,唯有通过实验,才能发现一切现象的原因和规律。
唯物主义自然观 为了给科学的认识论开辟道路,培根在《论古人的智慧》、《论原则与本原》和《新工具论》等著作中,大量论及本体论的问题,建立起他的唯物主义自然观。培根肯定世界是物质的,把万物的物质基础称为原始物质。他反对把物质看作抽象的东西。他强调运动是物质自身所固有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并认为静止是由运动的均衡或由运动的绝对优势引起的,在物体表面的静止中,物体内部的物质分子仍在不断地活动着。他还强调指出物质的无限的和永恒的存在。培根赋予物质以实在的、能动的性质以及各种特殊的个性,是唯物主义的,且具有辩证法的思想因素,与后来的机械物质观不同。
哲学影响 培根认为对自然规律的认识构成人类知识和活动的论断,是唯物主义的科学原理。但是,由于他把自然界的多种多样的事物和现象归结为许多单个物体的运动,对自然物体的解剖带有片面的、静止的性质,关于自然物体的概括,也导致自然物体的机械运动的观点。培根的自然观既具有辩证法的因素,也开了近代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先河,对T.霍布斯的物体论和J.洛克的经验分析法发生了直接的影响。培根不是无神论者,他承认上帝是万有之源,承认有不死的理性灵魂,承认有自然的真理,也有启示的真理。培根的“双重真理”观,主要是划分科学与宗教,知识与信仰的界限,在当时起着进步作用。然而,在理论上、实践上,培根的“双重真理”观终究是资产阶级同封建势力妥协的一种表现。培根对哲学史、科学史作出了重大的历史贡献,马克思给予他极高的评价,称之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逻辑思想 培根是近代归纳逻辑的主要创立者。他认为亚里士多德所提出的三段论不能发现科学原理,而旧的归纳法即简单枚举法又得不出可靠的结论。因此,培根给自己提出的任务是清除科学复兴道路上的障碍,制定认识自然的新工具。他在其主要逻辑著作《新工具论》一书中,阐述了建立一种新逻辑的设想。他要建立的新逻辑也就是他所说的真正的归纳法。培根十分强调观察和实验,反对那种从经验材料飞到最普遍公理的认识方法,他认为归纳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不能跳跃地而是逐步地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培根对归纳逻辑的重要贡献是提出了三表法和排斥法,并把它们作为整理和概括经验材料的归纳方法。三表法包括:①具有表,用以罗列具有被研究性质的实例。②缺乏表,用以罗列不出现被研究性质的实例。③程度表或比较表,用以罗列被研究性质出现变化的实例。培根指出,在研究过程中建立起这一或那一表之后,需再用排斥法排除掉表上罗列的实例中的不相干因素,使得剩下的唯一的因素能被断定为是被研究性质的形式即原因。培根的三表法和排斥法,实际上是同一个归纳过程中的两个不同的步骤。后来J.S.密尔所提出的著名的求因果方法就是以培根的归纳法为基础的。培根还指出,妨碍认识的四假相实际上是在归纳概括中可能产生的谬误。他还研究了能帮助得出归纳结论的一些辅助手段。
⑽ 罗哲尔。培根的一个简单故事,只要一个!150字左右!急!急!急!最好两小时内来答案!!!!!!
罗哲尔 •培根是13世纪的英国大思想家和大科学家。他曾在牛津大学求学,后来成为教师讲授哲学。当时,宗教迷信统治一切,只许崇拜神的权威,不准发表任何新思想,同样,人们对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的有关科学的原理和主张,也奉若神明,深信不疑,但培根却认为。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只有通过科学实验,才能清楚是否正确。他的这种想法,受到了教授们的嘲笑和指责。
“培根先生,记住我的忠告:权威是不容怀疑的!牛津大学校长警告他说。”
“校长先生,我也给你一个忠告:当年亚里士多德缺少必要的实验工具来证实他提出的主张,因此,不能证他的主张全是科学的.正确无误的。”
“喂,先生们,听到了没有?一个无名小卒竟敢怀疑大名鼎鼎的亚里士德,哈哈......我看他是在胡思乱想!”
“哈哈.....真是胡思乱想! ”
牛津大学的“科学教授”们都嘲笑着倔强的培根。
“真正的知识不是出自他人的权威,更不是来源于对老朽教条的崇拜。”培根凝视着“科学家教授”们激昂地说:“多数知识的秘密,是平心而最被人忽视的人们发现的,而不是享有名的人物发现的。因为对于有名的人来说,为名而忙碌的事情太多了。”
培根无法忍受教授们对他嘲笑,便毅然除去了教师职务。这时他还不到30岁。不久,他加入了圣芳济会。这是一个名叫圣芳济的教士创办的宗教组织。培根以为。加入这个组织以后,就可以排除干扰,一心一意地从事科学实验。从此以后,他以“证明上帝的光荣”为名,进行各种科学实验。他研究过眼镜.望远眼镜和显微镜的结构,初次说明了阳光在雨滴中折射出来的虹的现象,探出了取得磷.铁和铋等化学物质的方法,甚至还研究过蒸汽动力......
一天,培根在一间小屋里摆着一片羊皮纸和一些硝石.硫磺。他小心翼翼地把硝石和硫黄混合.磨碎,又用羊皮纸把它们包起来。一阵冷风从窗外吹来,培根不禁打了一个寒战。只听得“嘶”的一声响,羊皮纸撕裂了。说时迟,那时快,随着一道闪电般的亮光,“轰”的一声,如霹雳雷鸣。培根手一麻,当场被打倒在地。紧接着,又被一切浓烟吞没。等到浓烟消散,培根双手发黄,衣襟上散发一阵焦味,帽子飞到屋角,只有一双眼睛还在炯炯发光。
“火药!阿,火药!上帝,我发现了!”培根霍地站起身来,压低着声音兴奋地叫着。他一把抓过一支笔,在一张烧焦了半边的纸上,飞快地地记录下包的实验;然后,赶忙把这张写有火药配方的手稿,藏入了一个无人知晓的暗洞里。原来,他恐怕这成果落到一些无恶不作的人手里,会给天下人带来深重的灾难。在那个暗洞中,还藏着一张有关毒瓦斯实验的手稿。
培根一次又一次的科学实验,终于给他招来了大祸。一个寒风凛冽的早晨,一群士兵突然冲进了他的住所,不由分说,把正在做实验的培根戴上铐,押到了宗教法庭。
“培根,你竟敢去发掘上帝的秘密,你知罪吗?”
“培根,你竟敢拿上帝创造的东西来做罪恶的实验,真是罪该万死!”
“你阴谋制造异端,反对人们公认的法规,现在人赃俱获,你还有什么可说的吗?”
在宗教法庭上,一些仇视培根的教士高声斥骂着,其中还有圣芳济会的主持人。就在这一片斥骂声中,培根被投入教会的监狱。
但是长期的囚监,并没有使培根屈服,他仍然想着实验,在他被监禁的期末,他得到允许,可以见他的学生。于是,他利用这个机会,把他的科学研究成果暗中传授给学生,并向他们讲述自己的哲学思想。他对他的学生们说:“我们这些具有人的精神的科学家们应该实验,实验,永远地实验下去!”
培根常透过牢房的铁栏杆,仰望天上的群星。他默默地想着,也许有那么一天吧,世人会发现有个名叫罗哲尔.培根的人研究的成果。那时,科学家们会磨出镜片来,使远星变成近邻,用真理的光来照亮人的眼睛。
出乎意料,罗哲尔.培根的知识渊博,竟传到了罗马教皇的耳里,教皇请培根尽可能秘密地写信告诉他有关一些难以医治的疾病的医疗方法。于是,培根在狱中写了一封很长很长的信,并委托一名忠实于他的学生给教皇送去。但由于当时交通不便,教皇在信送到之前的一年已死去了。这封长信就是一部当时最伟大的科学著作,可惜被埋没了450年,直到1733年才发表出来。
1292年的一天清晨,白发苍苍的罗哲尔.培根终于踉跄地走出了监狱。这时他已是78岁的老人了。两年之后,他含怨离开了这个被愚昧统治着的世界。
培根的一生是充满了不幸。他在世的时候,一直受到教会的迫害。他的科学著作一直受到诅咒。直到他死后,他的名字才渐渐被人们回忆起来。人们看着他的一篇篇科学手稿,都惊叹不已。到了15和16 世纪,他的盛名终于传遍了全世界。
在英国牛津大学的圣芳济院里,坚有一块碑石,上面刻着:
“罗哲尔培根,伟大的哲学家。他通过实验方法,扩大了科学王国的领。他孜孜不倦地工作了一生以后,于公元1294年安息了。”
这是对公元13世纪英国最伟大的学者.实验大师罗哲尔 •培根一生成就的正确评价。但同时,也有人臆想出许多神话般的故事,其中就有前面提到的大铜头像和海上大桥等的故事。这些故事中,有些是有意夸大了的,也有些是善意和赞扬和歌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