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朋友的三个好故事
1. 古今中外关于朋友之间的小故事
1、管鲍之交
管仲和鲍叔牙做生意,管仲出小钱而分大头。打仗的时候管仲第一件事就是逃跑。每当别人质疑管仲的行为时,鲍叔牙总是第一时间站出来为他说话。
鲍叔牙推荐管仲做了宰相,在管仲退休时,他却没有向皇上推荐鲍叔牙,称其不是做宰相的料,鲍叔牙知道后非但没有怪管仲,他说佩服管仲的识人之能。
自己的确不是做宰相的料。管仲听说后就叹道:“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牙也。”管鲍之交这个成语,起源于管仲和鲍叔牙之间深厚友谊的故事。
最初见于《列子·力命》,二者之间深厚的友情,已成为中国代代流传的佳话。在中国,人们常常用“管鲍之交“,来形容自己与好朋友之间彼此信任的关系。
2、刎颈之交
战国时,赵国宦者令缨贤的门客蔺相如,受赵王派遣,带着稀世珍宝和氏璧从邯郸出发出使秦国。他凭着智慧与勇气,完璧归赵,得到赵王的赏识,封为上大夫。
后来,秦王又提出与赵王在渑池相会,想逼迫赵王屈服。蔺相如和廉颇将军力劝赵王出席,并设巧计,廉颇以勇猛善战给秦王以兵力上的压力。
蔺相如凭三寸不烂之舌和对赵王的一片忠心使赵王免受屈辱,并安全回到邯郸。赵王为了表彰蔺相如,就封他为上卿,比廉颇将军的官位还高。
这下廉颇可不乐意了,他认为自己英勇善战,为赵国拼杀于前线,是第一大功臣,而蔺相如只凭一张嘴,居然官居自己之上。廉颇很不服气,就决心要好好羞辱他一番。
蔺相如听到这个消息,便处处回避与廉颇见面。到了上朝的日子,就称病不出。有一次,蔺相如有事出门在回车巷遇到廉颇。
廉颇就命令手下用各种办法堵住蔺相如的路,最后蔺相如只好命令回蔺相如府。廉颇就更得意了,到处宣扬这件事。蔺相如的门客们听说了,纷纷提出要回家,蔺相如问为什么。
他们说:“我们为您做事,是因为敬仰您是个真正崇高的君子,可现在您居然对狂妄的廉颇忍气吞声,我们可受不了”。蔺相如听了,哈哈一笑,问道:“你们说是秦王厉害还是廉颇将军厉害?
我连秦王都不怕,又怎么怕廉颇呢?秦国现在不敢来侵犯,只是慑于我和廉将军一文一武保护着赵国。作为赵王的左膀右臂,我又怎能因私人的小小恩怨而不顾国家的江山社稷呢?”
廉颇听说后,非常惭愧,便袒胸露背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府向蔺相如请罪。从此,他们便成了同生死共患难的好朋友,齐心为国效力。
3、鸡黍之交
范式,字巨卿,山阳郡金乡县(今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人。别名汜。范式年轻的时候在太学游学,成为儒生,和汝南郡人张劭是好朋友。张劭,字元伯。
后来两人一起告假回乡,范式对元伯说:“两年后我要回京城,我会去拜见您的父母,看看您的孩子。”然后就共同约定了日期。后来约定的日期快到了。
元伯把事情全都告诉了母亲,让她布置好酒食恭候范式。母亲说:“都分别两年了,千里之外约定的事情,你怎么就这么相信他呢?”
元伯回答说:“巨卿是讲信用的人,一定不会违背诺言。”母亲说:“如果真是这样就该为你们酿酒。”到了那天,巨卿果然来了,二人升堂互拜对饮,喝得十分畅快后才相互告别。
4、伯牙绝弦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琴声。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巍峨的泰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好啊!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
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宽广的长江,黄河,钟子期赞叹道:“好啊,宛如一望无际的长江黄河在我面前流动!” 无论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会清楚地道出他的心声。
钟子期去世后,伯牙就此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他的知音了。于是,他坚决地把自己心爱的琴摔破了,挑断了琴弦,终生不再弹琴,以便绝了自己对钟子期的思念。
5、左羊之交
楚元王招贤纳士,天下不知有多少人闻风而归,西羌积石山,有一个贤士,名叫左伯桃,自幼父母双亡,勉力读书,养成了济世之才,学就安民之业,那时候左伯桃已经快上五十年纪。
因鉴于中国诸侯行仁政者少,恃强霸者多,所以一向没有做官的念头,后来听说楚平王慕仁为义,遍求贤士,乃携书一囊,辞别乡中邻友,迳奔楚国而来,迤逦来到雍地,时值严冬。
雨雪霏霏,再加一阵阵如刀如刺的狂风,左伯桃走了一天,衣裳都湿透了,勉强忍住寒冷前进,看看天色渐渐黑了下来,远远望见远处竹林之中,有一间茅屋,窗中透出一点灯亮来。
伯桃大喜,就跑到这茅屋前去叩门求宿,屋里走出一个书生来,四十四五年纪,知道了左伯桃的来意,便一口欢迎他进屋去。左伯桃进得屋内,上下一看,只见屋中家具简单。
而且破陋不堪,一张床上满堆了一些书卷,左伯桃请教那人姓名,知道是羊角(念“绝”)哀,也是自小死了父母,平生只爱好读书,想救国救民的人,二人三言两语,便十分投机。
大有“恨相见之太晚”的意思,两人便结拜做异姓骨肉。左伯桃见羊角哀一表人材,学识又好,就劝他一同到楚国去谋事,羊角哀也正有这个心思。
一日天晴,两人便带了一点干粮往楚国而去。晓行夜宿,自非一日,看看干粮将要用尽,而老天又降下大雪来,左伯桃兀自思量,这点干粮,若供给一人受用,还能到得楚国。
否则两个人都要饿死。他自己知道学问没有羊角哀的渊博。便情愿牺牲自己,去成全羊角哀的才能。想罢便故意摔倒地下,叫羊角哀去搬块大石来坐着休息。
等羊角哀把大石搬来,左伯桃已经脱得精光,裸卧在雪地上,冻得只剩了一口气。羊角哀大恸而号。左伯桃叫他把自己的衣服穿上,把干粮带走,速去求取功名。言毕死去。
羊角哀到了楚国,楚元王因爱惜羊角哀的才能,以上卿的礼节安葬左伯桃。羊角哀梦见左伯桃说:感谢你的恩德,我才能得到厚葬。
我因为坟冢靠近荆将军的坟冢,受到他的逼迫。当月15日那天,羊角哀带兵马来到左伯桃墓前,并制作了三个桐木偶,然后自杀,舍命去帮助左伯桃。
2. 一个关于好朋友的故事
有一个年轻人得罪了国王,国王判他死刑。他是个大孝子,在牢狱中,他提出要回家看版老母最后一眼。国权王同意了,但必须由人代替他。没有人愿意,除了他的好友银之外。银代替他坐了牢,可他没有回来。行刑的那天,银坐在囚车里,天下着大雨。大家正要行刑时,他回来了。国王被这真挚的友情感染了,下令放了他和银,并赏了他们万两黄金。
3. 关于友谊的故事三十字
阿拉伯传说中有两个朋友在沙漠中旅行,在旅途中的某点他们吵架了一个还给另外一个一记版耳光.被打的觉得受权辱,一言不语,在沙子上写下:"今天我的好朋友打了我一巴掌."
他们继续往前走.直到到了沃野,他们就决定停下.被打巴掌的那位差点淹死,幸好被朋友救起来了.被救起后,拿了一把小剑在石头上刻了:"今天我的好朋友救了我一命."一旁好奇的朋友问说:
为什麼我打了你以后,你要写在沙子上而现在要刻在石头上呢?
另个笑笑的回答说
当被一个朋友伤害时,
要写在易忘的地方
风会负责抹去它;
相反的如果被帮助,
我们要把它刻在心里的深处,那里任何风都吹不到!
朋友的相处 伤害往往是无心的 帮助却是真心的
忘记那些无心的伤害 铭记那些对你的帮助
你会发现这世上你有很多真心的朋友......
4. 关于朋友的小故事
这是一个我看来的故事,可能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也可能是一个虚构的故事,但我宁愿相信,这是真的!
那是发生在越南的一个孤儿院里的故事,由于飞机的狂轰滥炸,一颗炸弹被扔进了这个孤儿院,几个孩子和一位工作人员被炸死了。还有几个孩子受了伤。其中有一个小女孩流了许多血,伤得很重!
幸运的是,不久后一个医疗小组来到了这里,小组只有两个人,一个女医生,一个女护士。
女医生很快的进行了急救,但在那个小女孩那里出了一点问题,因为小女孩流了很多血,需要输血,但是她们带来的不多的医疗用品中没有可供使用的血浆。于是,医生决定就地取材,她给在场的所有的人验了血,终于发现有几个孩子的血型和这个小女孩是一样的。可是,问题又出现了,因为那个医生和护士都只会说一点点的越南语和英语,而在场的孤儿院的工作人员和孩子们只听得懂越南语。
于是,女医生尽量用自己会的越南语加上一大堆的手势告诉那几个孩子,“你们的朋友伤得很重,她需要血,需要你们给她输血!”终于,孩子们点了点头,好像听懂了,但眼里却藏着一丝恐惧!
孩子们没有人吭声,没有人举手表示自己愿意献血!女医生没有料到会是这样的结局!一下子愣住了,为什么他们不肯献血来救自己的朋友呢?难道刚才对他们说得话他们没有听懂吗?
忽然,一只小手慢慢的举了起来,但是刚刚举到一半却又放下了,好一会儿又举了起来,再也没有放下了!
医生很高兴,马上把那个小男孩带到临时的手术室,让他躺在床上。小男孩僵直着躺在床上,看着针管慢慢的插入自己的细小的胳膊,看着自己的血液一点点的被抽走!眼泪不知不觉的就顺着脸颊流了下来。医生紧张的问是不是针管弄疼了他,他摇了摇头。但是眼泪还是没有止住。医生开始有一点慌了,因为她总觉得有什么地方肯定弄错了,但是到底在哪里呢?针管是不可能弄伤这个孩子的呀!
关键时候,一个越南的护士赶到了这个孤儿院。女医生把情况告诉了越南护士。越南护士忙低下身子,和床上的孩子交谈了一下,不久后,孩子竟然破涕为笑。
原来,那些孩子都误解了女医生的话,以为她要抽光一个人的血去救那个小女孩。一想到不久以后就要死了,所以小男孩才哭了出来!医生终于明白为什么刚才没有人自愿出来献血了!但是她又有一件事不明白了,“既然以为献过血之后就要死了,为什么他还自愿出来献血呢?”医生问越南护士。
于是越南护士用越南语问了一下小男孩,小男孩回答的很快,不加思索就回答了。回答很简单,只有几个字,但却感动了在场所有的人。
他说:“因为她是我最好的朋友!”
我不知道该用怎样的言语去描绘看完这个故事后带给我的感动。我也不知道该用怎样的言语去描绘友情。但我相信,再也没有人会比这个孩子更懂得友情的含义了。
看一看我们身边的人和事吧。还有多少人真正认为友情的价值大于自己的生命呢?不要说生命,即使是自己的利益,又有多少人会为了友情而放弃自己的利益呢?为了利,有的人甚至可以把朋友当作一种筹码,一种工具!再看一看自己QQ上的头像吧,那一个个的头像是不是代表真正的友情呢?我宁愿相信它是,但是这些没见过面的甚至一辈子都不可能见面的朋友,真的是一种友情吗?有些人可以对着电脑狂聊一天,但是和现实中的朋友相聚的时间却越来越少。这样做,是不是顾此失彼呢!我无法回答。也没有资格回答。因为,我自己就是这其中的一个,有心事时,我会找个没见过面的网友倾吐,也不愿把它透露给自己的朋友。也许这样更加的易于倾吐吧,但是,这是不是一种对自己朋友的不信任呢?也许,友情的价值真的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削弱了吧!也许,我们真的开始不再相信友情了吧!
也许,在这个孩子面前,我们真的该反省一下了!扪心问一下自己:当我的朋友真的需要时,我会为他献出我的一切吗?
PS:这里比较多!自己再看看吧!
http://www.wwwage.com/affect/s405/
5. 关于交朋友的故事三个
交朋友的。
6. 三个好朋友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我没读过,不如你把内容摆上来吧
7. 关于友情深厚的几个简短的故事
1、阿拉伯传说中有两个朋友在沙漠中旅行,在旅途中的某点他们吵架了,一个还给了另外一个一记耳光。被打的觉得受辱,一言不语,在沙子上写下: 今天我的好朋友打了我一巴掌。
他们继续往前走。直到到了沃野,他们就决定停下。被打巴掌的那位差点淹死,幸好被朋友救起来了。被救起后,他拿了一把小剑在石头上刻了: 今天我的好朋友救了我一命。一旁好奇的朋友问道: 为什么我打了你以后,你要写在沙子上,而现在要刻在石头上呢?
另一个笑笑的回答说: 当被一个朋友伤害时,要写在易忘的地方,风会负责抹去它;相反的如果被帮助,我们要把它刻在心里的深处,那里任何风都不能抹灭它。
2、北宋的范仲淹因主张改革,惹怒了朝廷,被贬去颖州。当范仲淹卷起铺盖离京时,一些平日与他过从甚室的官员,生怕被说成是朋党,纷纷避而远之。有个叫王质的官员则不然,他正生病在家,闻讯后,立即抱病前去,大摇大摆地将范仲淹一直送到城门外。
3、管仲和鲍叔牙是好朋友,他们一起做生意,赚的钱总是鲍叔牙多拿多占,后来又一起打仗,管仲总是躲在后面,别人在鲍面前说管仲不好,鲍叔牙却说:你们误会了,他不是贪生怕死,而是因为家中还有母亲需要照顾。多拿钱也是为了去侍奉母亲。
后来,管仲和鲍叔牙分别侍奉一个齐国公子,在争夺王位的过程中,鲍叔牙侍奉的公子小白取得了胜利。小白要拜鲍为相,鲍却说:你如果只想保住王位,用我足够了,如果想成就霸业,非管仲不可”。
4、伯牙弹琴,钟子期听他弹奏。刚弹琴时表现出攀登大山的志向,钟子期说:“弹琴弹得真好啊!好像泰山一样高大。”过了一会儿,琴声表现出了随流水常进不懈的志向,钟子期再一次说:“弹琴弹得真好啊!好像长江黄河一样激荡。”
钟子期死后,伯牙摔破琴,拉断弦,终身不再弹琴,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为之弹琴的人了。
5、毕加索一共送给他的好友——阿里亚斯说50多幅作品,其中包括一幅妻子雅克琳的肖像画。理发师将这些画都捐给了西班牙政府,并在家乡布伊特拉戈建了一个博物馆。博物馆中还陈列了一个放理发工具的盒子,上面有毕加索烙的一幅《斗牛图》和“赠给我的朋友阿里亚斯”的亲笔题词。
一位日本收藏家曾想购买这个盒子,他给了阿里亚斯一张空白银行支票,说数目他随便填。可收藏家没想到,他竟遭到了理发师的拒绝。阿里亚斯说:“不论你用多少钱,都无法买走我对毕加索的友情和尊敬。”
8. 关于好朋友友谊的故事
在现实社会里,人越来越虚伪,几乎每个人都带着面纱,做着并不真诚的自己。“朋友”这个词变的越来于抽象。朋友的含义在不同人的眼里有着不一样的概念。朋友,无论相识的时间长短,无论见面的次数多少,只要以诚像待的,便是朋友。有的人,用的着朋友的时候是尽量恭维,等达到目的,就嗤之以鼻,甚至在别的朋友面前嘲笑讽刺,其实,这不是朋友 。这只是你有困难时想利用的工具。朋友,并不是每天都要联系,也不是有什么事都要向你报告,朋友,越久越真,越平淡越纯,越真诚越久。真正的朋友,在你出丑的时候,他不会嘲笑你,在你有难的时候,他不会冷眼看你的哈哈笑,在你优秀的时候,他不会嫉妒你,在你把秘密告诉他时。他不会破坏你。在你难过 时候,他会有真诚的话劝解你,在你为工作烦恼的时候,他可以陪你解闷。真正的朋友,只比爱人差一步,只比父母低一级,真正的朋友,可以陪你度过一生,直到永久。...真正的朋友,在你处于困难中听你诉说的时候,他不会只当成是别人的事就当听了笑话。真正的朋友会尽力帮助你,理解你,拽你一把!真正的朋友, 更不会忘记你的名字和你是做什么的.!真正的朋友,更不会出言相骂,因为朋友之间是相互尊重的,即使有什么矛盾也是憋在心里,最多是疏远了关系,也不会至于骂出口,如果你能骂你 朋友,那么你们不是真正的朋友。真正的朋友,有很多说法,在我的眼里,这就是真正的朋友,如果一个人拥有两个这样的朋友,那么我感觉这个人真的很幸福很幸运 。可是幸运的人,总是很稀少的.. ~
9. 赞美美好友谊的故事(3个)
鲍叔牙和管仲
管仲和鲍叔牙是春秋时期的一对好朋友,史称“管鲍之交”,说他们有“通财之义”。所谓通财之义,是指他们在合作经营生意的时候,从不计较利润分配的多少,不分你我。俗话说“亲兄弟明算帐”,可见他们比亲兄弟还亲,这就很不容易了。然而“管鲍之交”的内涵如果仅仅是建立在金钱上,那就未免太轻飘了。他们的友情别有洞天。
管鲍是齐国人,当时齐国的王子们为了争夺王位,爆发了内乱。管仲被任命辅佐公子纠,而鲍叔牙却被任命辅佐公子小白。因为两位公子的哥哥襄公无道,两位公子被逼流亡出走,管仲和鲍叔牙自然要各随其主,管仲和纠逃到鲁国,鲍叔牙和小白逃到莒国。
内乱平息后,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彼此争先你追我赶,要回到齐国夺权登位,管鲍二人自然又要各为其主。在中途的争夺战中,管仲曾射过小白一箭,这一箭本是致命的,怎奈小白福大命大,箭头被他腹上的衣带钩挡住了。结果最终是小白和鲍叔牙先回到齐国,从此小白就不叫小白了,改叫齐桓公了。而公子纠和管仲只好回到鲁国继续政治避难。
随后,鲍叔牙设计借鲁国之刀杀了公子纠,又把管仲“引渡”回齐国。齐桓公为了泄射钩之恨,要杀管仲,被鲍叔牙制止了。鲍叔牙告诉齐桓公,管仲是个治国奇才,不仅不能杀,而且还要重用。起初齐桓公不答应,鲍叔牙又说:如果你不想成就霸业,那就算了。如果你想治国图强称霸,非用管仲不可,我鲍叔牙是不如他的。于是,管仲当了齐国的宰相。
管仲果然是个治国奇才,上任后就把国事料理得有声有色,齐桓公每天只顾喝酒玩女人就行了,凡事不用操心。几年下来,齐国在政治、军事、经济等各方面都日益强大,乃至雄踞天下,使春秋时期的其余四霸谁也不敢轻举妄动,各国之间常年的战争因此平息,安定天下达四十多年之久,这在春秋时代是一个奇迹。难怪孔子在一百多年后惊叹地说: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
让人费解的是,在管仲任命重臣大员时,从来没有提携过鲍叔牙。鲍叔牙在齐国的政坛上似乎不太得意。更匪夷所思的是,管仲在临死前,再三嘱咐齐桓公不能让鲍叔牙继承相位。
然而管仲是对的,他这辈子能报答鲍叔牙的,就是不让鲍叔牙继承相位。因为他深知,只要他一死,齐桓公就会完蛋,而鲍叔牙也会随之死于非命。果然,管仲死后的第二年,齐桓公也死了。他的五个儿子开始争夺王位,相互攻杀。齐桓公的尸体在床上躺了六十七天,蛆虫遍体也无人过问。而鲍叔牙则幸免于难,全身而退逍遥事外。
这就是深刻意义上的“管鲍之交”,是管仲和鲍叔牙之间的友情,既回肠荡气,又透骨入髓。
俞伯牙钟子期
现在我们常用“高山流水”或“流水高山”来比喻知己或知音,含有象征深厚友谊的意思。事实上,这个成语是从《列子•汤问》所记载的故事里概括出来的。这个故事发生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楚国有个读书人,姓俞,名瑞,字伯牙。他还喜欢弹琴,从小跟一位名叫连城的先生学琴。伯牙天资聪颖,琴艺大进,但却很难捕捉到乐曲的神韵。
一日,老师对伯牙说:“我带你去寻一个仙师点化点化,好吗?
伯牙一口答应,高高兴兴地背着琴随老师乘船来到东海蓬莱山,老师让他坐地休息,自己去找老师去了。
伯牙在这巍峨苍郁的山野之中,久等不见老师归来,便沿一条山路寻去。绕过一个山头之后,不想却有一幅奇景挂在眼前:真是云中飞瀑,雾中清泉,水花四溅如珍珠,激音回荡如仙乐。伯牙顿感天眼大开,灵感涌起,便席地而坐,抚琴而成妙曲。突然,他的身后传来老师的声音:“哈哈,哈哈……仙师被你找到了。”
伯牙恍然大悟,原来老师所说的仙师就是大自然啊。相传《水仙操》和《高山流水》这两首古琴曲都是伯牙当时成就的。从此,他的琴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但却始终没能找到一个知音。
后来,俞伯牙到晋国做了大夫。一日,他奉命出使楚国。因遇大风,只好在汉阳江口停留。待风平之后,一轮仲秋之月便从浮云中漫步而出。伯牙站立船头,仰视明月,俯视江面水波,琴兴大发,便抚琴而弹。一曲即终,忽从草丛中跳出一个樵夫来,此人对伯牙的琴艺赞叹不已。
伯牙大惊,便问道:“你会听琴,你能识琴之优劣吗?”
樵夫接琴观之,答道:“此琴叫瑶琴,是伏羲氏所造,取树中良材梧桐的中段做成。其树必高三丈三尺,截为三段,上段声音太清,下段声音太浊,只有中段,清浊相济,轻重相兼。后再把此木漫在水中七十二天,择吉日良时,凿成乐器。最初,此琴有五条弦,外按金、木、水、火、土,内按宫、商、角、徵、羽。后来,周文王添弦一根,称为文弦,周武王又添弦一根,称为武弦。因此,这琴又称文武七弦琴。”
伯牙听罢,心悦诚服,便又调弦抚琴,时而雄壮、高亢,时而舒畅、流利。樵夫时而曰:“善哉,峨峨乎若泰山。”时而曰:“善哉!洋洋乎若江河。”
伯牙大喜,推琴而起,使礼而问道:“天下贤士,请教高名雅姓?”樵夫还礼,说:“在下姓钟,贱字子期。”伯牙叹曰:“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即命童子焚香,燃烛,与子期结为兄弟。并相约来年仲秋再在此地相会。
第二年仲秋时节,伯牙如期而至,谁料想此时已是与好友阴阳相隔,子期已离他而去。伯牙在子期的坟前,抚琴而哭,弹了一曲《高山流水》,曲终,以刀断弦。并仰天而叹:“知己不在,我鼓琴为谁?”说毕,琴击祭台,琴破弦绝。 后人感其事,就在汉阳龟山尾部,月湖侧畔筑一琴台,以资纪念。
据记载,伯牙台建于北宋,清代重修,后破败,解放后修复。碑廊门额上有“琴台”二字,相传为北宋书法家手笔。今天,历经风雨的伯牙台已成为汉阳的一个重要风景点,殿堂里金碧辉煌,殿堂前是相传为伯牙抚琴的汉白玉筑成的琴台。当你在稍远处驻足默立的时候,在那湖光山色,浓荫繁花当中,你会看到碑廊门额上的那四个字:高山流水。它成了一个召唤,永远回响在我们的耳边!
马克思与恩格斯
马克思与恩格斯这两位革命巨人之间的友谊,是世界上的任何友谊都没法比的。马克思对恩格斯的才能十分敬佩,说自己总是踏着恩格斯的脚印走。而恩格斯总是认为马克思的才能要超过自己,在他们的共同事业中,马克思是第一提琴手而自己是第二提琴手。《资本论》这部经典著作的写作及出版,就是他们伟大友谊的结晶。
1848年大革命失败后,恩格斯不得不回到曼彻斯特营业所,从事商务活动。这使恩格斯十分懊恼,他曾不止一次地把它称作是“该死的生意经”。并且不止一次地下决心:永远摆脱这些事,去干他喜爱的政治活动和科学研究。然而,当恩格斯想到:被迫流亡英国伦敦的马克思一家经常以面包和土豆充饥,过着贫困的生活时,他就抛开弃商念头,咬紧牙关,坚持下去,并取得了成功。这样做,为的是能在物质上帮助马克思,从而使朋友,也使共产主义运动最优秀的思想家得到保存,使《资本论》早日写成并得以出版。
于是,每个月,有时甚至是每个星期,都有一张张一英镑、二英镑、五英镑或十英镑的汇票从曼彻斯特寄往伦敦。1864年,恩格斯成为曼彻斯特欧门——恩格斯公司的合伙人,开始对马克思大力援助。几年后,他把公司合伙股权卖出以后,每年赠给马克思350英镑。这些钱加起来,大大超过恩格斯的家庭开支。
从马克思来说,也正是为了对刚刚兴起的科学社会主义进行有效的指导,为了揭露资本主义的根本缺陷,才接受了恩格斯这种帮助。
马克思和恩格斯是亲密无间的朋友,他们所有的一切,无论是金钱或是学问,都是不分彼此的。
虽然他们分开了20年,但他们在思想上的共同生活并没有终止。他们每天要通信,谈论政治和科学问题。在一段时间,马克思把阅读恩格斯的来信看作是最愉快的事情。他常常拿着信自言自语,好像正在和恩格斯交谈似的。
“嗯,不对,反正情况不是这样……”
“在这一点上你对了!”
马克思说着说着竟高兴得流出了眼泪。
马克思和恩格斯是那样地相互尊重,在他们看来,任何人对他们的思想和著作的批评都不及他们彼此交换意见那样意义重大。于是,一有机会,恩格斯便摆脱商务,跑回伦敦。他俩天天见面,不是在这个家里,就是在那个家里。讨论问题时,他们在屋子里,各自沿着一条对角走来走去,一连谈上几个钟头。有时两人一前一后,半晌不吭一声地踱步,直到取得一致的意见为止。于是,两人就放声大笑起来。
1867年8月16日,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这天凌晨两点,马克思向他的战友报告说,《资本论》第一卷所有印张(一共49个印张)的校对工作,都已结束。他兴奋极了,写信对恩格斯说:
“这一卷能够完成,只是得力于你!没有你为我而作的牺牲,这样三大卷的大部头著作,是我不能完成的,我拥抱你,感激之至!”
《资本论》于1867年9月14日在德国汉堡出版,这是整个国际工人运动中,具有伟大意义的大事,也是两位巨人友谊的结晶。
这种理解的友谊是那样深厚,甚至一直延续到马克思逝世之后。
马克思在病重期间,曾告诉女儿爱琳娜说,希望恩格斯能为他尚未出版的《资本论》第二卷和第三卷“做出点什么”来。当然,即使马克思没有提出这样的要求,恩格斯也会去做的。
从1883马克思逝世时起,整整十年,恩格斯放下自己的工作,尽力从事《资本论》后两卷手稿的整理、出版,补充了许多材料,重新撰写了一些篇章,使《资本论》得以在1885年和1894年问世。
10. 简短的关于朋友的故事
一天,英国的一名叫弗莱明的贫苦农民正在田里干活。忽然,附近沼泽地传来呼救声,农夫赶忙放下手中的农具,奔向沼泽地。只见一个小孩正在泥潭中挣扎,淤泥已没到他的腰部。农夫奋不顾身地救起了小孩。
第二天,一辆豪华小汽车停在了这个农夫劳作的田边,一位风度优雅的英国贵族下车后,自我介绍说是被救小孩的父亲,他是亲自前来致谢的。农夫说。这件事不足挂齿。
贵族说:“我想用一笔酬金来报答你。你救了我孩子的命。”农夫回答说“我不要报答,我不能因为做了一点事情就接受酬金。这是我应该做的。”
这时候,农夫的儿子刚好走出家门。“这是你的儿子吗?”贵族问道。“他是我的儿子”,农夫回答说。贵族说:“我给你提一个建议,让我把你儿子带走,我要给他提供最好的教育。如果他像他的父亲,他一定能成为令你骄傲的男子汉。”农夫同意了。
时光飞快地流逝,农夫的儿子从医学院毕业后,成为享誉世界的医生。数年以后,贵族的儿子因肺炎病倒了,经过注射青霉素,他的身体得到了痊愈。
那个英国贵族名叫伦道夫.丘吉尔,他的儿子便是在二战期间担任英国首相,领导英国人民战胜了纳粹德国的温斯顿.丘吉尔。农夫的儿子就是青霉素的发明者亚历山大.
弗莱明。
这件“不足挂齿”的事情改变了世界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