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丝绸之路的故事400字
Ⅰ 关于丝绸之路的故事
如下:
一、张骞出使西域
古时候,把玉门关和阳关以西的地方笼统地称为“西域”。
公元前139年,张骞奉汉武帝的命令使西域,想联合西域的国家共同抗击匈奴。他带着一百多人出发,渡过黄河,进入浩瀚的沙漠。他们依靠太阳和星星辨别方向,日夜兼程,想躲开剽悍的匈奴骑兵。但还是不幸被匈奴骑兵发现了。战斗中,张骞一行人寡不敌众,死的死,伤的伤,活下来的都当了俘虏。 张骞被软禁在草原上放牧牛羊,一举一动都受人暗中监视。
牧草由绿变黄,又由黄变绿;雁阵向南飞去,又从南方飞回,一转眼,就是十一年过去了。张骞学会了匈奴话,和匈奴牧人融洽相处;同时默记地形、道路、牧场、沙漠、泉水、水井的分布情况。他耐心地、不露声色地等待着,准备着。终于等到了一个机会,他们在一个黑夜里逃走了。张骞等人马不停蹄,专拣人迹罕至的荒原前进。他们忍受着炎热和干渴的煎熬,穿过沙漠戈壁,翻过帕米尔高原白雪皑皑的山岭,终于到过了富饶的西域各国。
公元前126年,历尽千难万险,出使西域十三年的张骞回到了长安。当初出发时的随从只剩下了一个人。张骞向汉武帝介绍了西哉各国的方位、人口、兵力、风俗、物产、相互关系以及对汉朝的态度等情况。听了他的陈述,人们才知道,西域并不是王母娘娘和众神居住的琼瑶仙境,也不是传闻中的流沙千里、草木不生的恐怖世界,那里有许多希望和汉朝友好通商的国家。于是汉武帝派张骞再次出使西域,联合乌孙等国共同抗击匈奴,打通了通往西域的道路。
二、恺撒大帝丝绸长袍震惊全场
历史上曾经记载过这样一件事:有一次,古罗马的恺撒大帝去剧场看戏。他身上那件绚丽夺目的长袍使所有的观众目瞪口呆。大家目不转睛地盯着皇帝的新装赞不绝口,连看戏都没有心思了。一打听,才知道那件漂亮的长袍是用中国丝绸制作的。
从那以后,华丽的中国丝绸在欧洲各国出了名;用中国丝绸制作的衣服,成了最时髦、最讲究的服装;华丽的丝绸被誉为最珍贵的衣料,甚至和黄金等价。人们把中国叫做“赛里斯”,就是“丝绸之国”的意思。 那时候,交通不便,没有公路,没有铁路,没有汽车和飞机。罗马位于中国西边七千多公里的地方,中间隔着茫无边际的沙漠、冰雪覆盖的高山和偏僻的荒野,自然条件非常恶劣。沿途还有强盗和野兽的袭击。
那么,中国丝绸究竟是怎么运到欧洲去的呢? 原来,有一条横贯亚洲、以丝绸贸易为主的古代商路。这条道路以我国当时的首都长安为起点,向西北延伸到地中海东海岸,辗转到达罗马各地。历史学家称之为“丝绸之路”。为了开辟这条道路,汉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张骞献出了毕生的精力。
三、蒙古帝国与丝绸之路
在成吉思汗率领蒙古骑兵征服北亚之后的13世纪,丝绸之路才再度得以畅通,在蒙古铁骑势如破竹的进攻下,这次西征到达德国和波兰,从而形成了包括中国西域、伊朗、俄罗斯在内的空前的大帝国。
成吉思汗的子孙忽必烈在中国建立元朝,任用波斯人和维吾尔人作官,此时威尼斯商人马克波罗绮西域南道到达元朝都城—大都,他回国后写下了著名的《东方见闻录》,其中也介绍了“黄金之岛”日本。 在马克波罗的书中记录有“牌子”一词,这是元朝皇帝颁发的一种通行证,它可以在蒙古帝国领域内自由旅行。因为蒙古势力抵达西亚,所以在中国与欧洲之间,持有这种牌子的商人可以直接来往进行贸易活动。
此时天主教也传播而来,据说当时作为罗马教皇委派的使者也访问了大都,一百多人还接受了洗礼。但是,蒙古的西征也带来了破坏性的一面,压榨中亚城邦国家,从而导致城市荒废。
铁木尔帝国与丝绸之路:公元1368年,明朝建立,控制着河西走廊及哈密一带,中亚一带则被控制在自称为成吉思汗后裔的铁木尔帝国手中,铁木尔一生征战,建立了一个东起中国北部边境,南抵印度北部,西至小城邦国家,北至俄国南部的大帝国。铁木尔王朝热心于建设华丽的建筑,表现了对学识和艺术的深刻理解,首都撒马尔汗就是集东西方文化之大成之地。但是,铁木尔帝国在远征中国途中,随着铁木尔君主之死,快速走向衰退,丝路上的游牧民族也由盛至衰,丝路贸易也趋于败落。
四、玄奘三藏赴印度
在唐王朝建立后不久,唐三藏便起身赴印度取经。但此时的丝路大部分控制在突厥手中,唐朝禁止出国旅行。公元627年(一说629年)唐三藏还是悄悄地从长安出发,越过边关,绮河西走廊途径伊吾(哈密),高昌(吐鲁番)向西边进发,当时唐三藏认为伊吾、高昌为异教之地,但却意外地得到了热情的接待,特别是信仰佛教的高昌国竟有僧人三千人。此后,唐三藏又向西绮塔缤斯、塔什干、撒马尔汗等地抵达印度。唐三藏还留下了西行记录《大唐西域记》一书共12卷。(后人根据他的行记写了一部脍炙人口的神话小说《西游记》)
五、造纸术的传播
在唐代有一件不能忘却的事情就是造纸术的传播。公元751年唐与波斯在塔缤斯河展开了一场会战。唐军大败,只好后退。在被送往撒马尔汗和巴布缤的战俘中有一名造纸工匠。这名造纸工传播了了造纸术。唐朝对西方文化十分宽容,在长安建有罗亚斯德教寺院、伊斯兰教寺院,宫廷中也使用被叫做色国人的西方人才。据说倍受唐玄宗、杨贵妃宠爱的安禄山就是伊朗血统的混血儿。
(1)关于丝绸之路的故事400字扩展阅读:
丝绸之路简介:
丝绸之路,简称丝路,一般指陆上丝绸之路,广义上讲又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陆上丝绸之路起源于西汉(前202年—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首都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它的最初作用是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
1877年,德国地质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其著作《中国》一书中,把“从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间,中国与中亚、中国与印度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这条西域交通道路”命名为“丝绸之路”,这一名词很快被学术界和大众所接受,并正式运用。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该路主要以南海为中心,所以又称南海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至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
Ⅱ 关于丝绸之路的故事
公元前138年,张骞奉命率人前往西域,寻找并联络曾被匈奴赶跑的大月氏,合力进击匈奴。张骞一行从长安起程,经陇西向西行进。他们来到河西走廊一带后,被占据此地的匈奴骑兵发现。张骞和随从一百多人全部被俘。
匈奴单于知道了张骞西行的目的之后,把他们分散开去放羊牧马,并由匈奴人严加管制。还给张骞娶了匈奴女子为妻,一是监视他,二是诱使他投降。但是,张骞坚贞不屈。
整整过了十一个春秋,张骞才乘机和他的贴身随从甘父一起逃走,离开匈奴地盘,继续向西行进。历尽千辛万苦,终于越过沙漠、戈壁,翻过冰冻雪封的葱岭(今帕米尔高原),来到了大宛国(今费尔干纳)。国王热情地接见了张骞,并帮助他先后到了康居(今撒马尔罕)、大月氏、大夏等地。但大月氏在阿姆河游安居乐业,不愿再东进和匈奴作战。张骞未能完成与大月氏结盟夹击匈奴的使命,却获得了大量有关西域各国的人文地理知识。
张骞在东归返回的途中,再次被匈奴抓获,后又设计逃出。于13年后回到长安。这次出使西域,使生活在中原内地的人们了解到西域的实况,激发了汉武帝“拓边”的雄心,发动了一系列抗击匈奴的战争。
公元前119年,汉王朝为了进一步联络乌孙,断“匈奴右臂”,便派张骞再次出使西域。这次,张骞带了三百多人,顺利地到达了乌孙。并派副使访问了康居、大宛、大月氏、大夏、安息(今伊朗)、身毒(今印度)等国家。但由于乌孙内乱,也未能实现结盟的目的。汉武帝派名将霍去病带重兵攻击匈奴,消灭了盘踞河西走廊和漠北的匈奴,建立了河西四郡和两关,开通了丝绸之路。
张骞不畏艰险,两次出使西域,沟通了亚洲内陆交通要道,与西欧诸国正式开始了友好往来,促进了东西经济文化的广泛交流,开拓了丝绸之路,完全可称之为中国走向世界的第一人~
Ⅲ 丝绸之路的故事300字
铁木尔帝国与丝绸之路:公元1368年,明朝建立,控制着河西走廊及哈密一带,中亚一带则被控制在自称为成吉思汗后裔的铁木尔帝国手中,铁木尔一生征战,建立了一个东起中国北部边境,南抵印度北部,西至小城邦国家,北至俄国南部的大帝国。铁木尔王朝热心于建设华丽的建筑,表现了对学识和艺术的深刻理解,首都撒马尔汗就是集东西方文化之大成之地。但是,铁木尔帝国在远征中国途中,随着铁木尔君主之死,快速走向衰退,丝路上的游牧民族也由盛至衰,丝路贸易也趋于败落。
蒙古帝国与丝绸之路:在成吉思汗率领蒙古骑兵征服北亚之后的13世纪,丝绸之路才再度得以畅通,在蒙古铁骑势如破竹的进攻下,这次西征到达德国和波兰,从而形成了包括中国西域、伊朗、俄罗斯在内的空前的大帝国。成吉思汗的子孙忽必烈在中国建立元朝,任用波斯人和维吾尔人作官,此时威尼斯商人马克?波罗绮西域南道到达元朝都城—大都,他回国后写下了著名的《东方见闻录》,其中也介绍了“黄金之岛”日本。
在马克?波罗的书中记录有“牌子”一词,这是元朝皇帝颁发的一种通行证,它汉以后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数百年战乱频仍,民族关系与社会关系格局错综变换,对中西交通有一定影响。不过,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并没有中断。
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在这一动荡时期发展为三条。南道仍称南通,与两汉时期比较,路线没有什么变更。原来的北道,此时改称中道。这两条道路和旧时一样,越过帕米尔高原以后,向西可远至波斯湾,同南可抵达印度洋。新增的北道,是从玉门关西北绕过白龙堆沙漠,经过高昌,到达龟兹,再经过疏勒、大宛,抵达波斯、拂菻国(即东罗马帝国),最后到达西海(今地中海)。这条新线路的开辟,显然与东罗马帝国有关。原来,在公元330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将拜占庭(今伊斯坦堡)扩建为帝国新都,并以皇帝的名字命名为君士坦丁堡。公元395年,罗马帝国正式分裂为东、西两部分。
东罗马帝国领有从巴尔干半岛、直到两河流域与埃及的广大疆土,在相当一段时间里,成为中西交通与交流的主角。东罗马帝国一直重视与中国的丝绸贸易。为了打破波斯中介贸易的垄断,它甚至两次派遣使节前往当时地跨红海两岸的强国阿克苏姆,企图联合阿克苏姆,对波斯展开一场抢购中国丝货的贸易战。
在我国史书上,东罗马帝国被称为拂菻。我国北朝的前凉、南方的东晋都同它有着交往。此外,由于佛教在华的迅速传播,丝绸古道南通印度的支线,以及南海、印度洋的海道交通均明显兴盛繁荣起来。如东晋时我国的法显自陆路前往印度求经,由海路回还,使人们从比例中看到当时中西交通与交流的发展程度。
唐代的陆上丝绸之路最称繁荣。据唐太宗贞观年间(公元785-805年)宰相贾耽的考证,在汉代以来的南、北、中三道以外,又开辟了两条新的路线。一路由龟兹经姑墨、温宿、勃达岭唐宋时期中西文化的交融(今别迭里山口)、热海(今伊塞克湖)南岸,到碎叶(前苏联吉尔吉斯北部托亚马克附近)和怛逻斯(前苏联哈萨克东南部江布尔)。另一路出庭外(今吉木萨尔北),经青海军(今沙湾束)、黑水守捉(今乌苏)、弓月城(今霍城),到碎叶和怛逻斯。两路汇聚怛逻斯以后,再向西行,可达西海;向南则经过石国(前苏联塔什干)、康国(前苏联撤马尔罕),可到波斯和大食(阿拉伯)等地区。庭外是当时天山北麓的交通枢纽。它东邻伊州(治今哈密)、南接西州(治高昌,在今吐鲁番东南),西与碎叶相通。唐王朝在公元702年于该地设置了北庭大都护府,成为北疆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龟兹则是天山南路的交通锁钥。公元659年以后,唐朝安西大都护府就设置在此地.是南疆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唐帝国出于对外政治威望与经济交流的考虑,十分重规陆路丝道的经营。当时,北方草原上游牧民族突厥建立的汗国已分裂为东、西两部,西突厥联合拜占庭攻袭波斯,国势也因此大振。唐太宗初年,府军击败了连年侵扰的东突厥。然而,活跃在阿尔泰山以西的西突厥仍很强大。他们截断丝绸之路,并支持高昌劫掠来徒商旅和使者。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唐太宗决心收复西域,出兵高昌。次年在该地设都护府,后又迁至龟兹,统领龟兹、碎叶、于阗、疏勒四镇,史称「安西四镇」,保证了丝绸之路的安全舆繁荣。 沿着这条丝绸之路,中国和西方各国的商旅、使团络绎不绝。
在这条丝路上出土的丝织物,已不再是单纯的中国风格,而是常常采用中亚、西亚流行的花纹,如联珠对鸭、对狮「同」字纹锦,是波斯萨珊王朝的图案。新疆吐鲁番附近古高昌城、木头沟、伯子伯里克等地发现的西域壁画,反映出罗马画风的影响,其中还有穿著希腊式衣服的妇女形象。从壁画中,我们可以看到犍陀罗式、唐式、罗马式画风的互相渗透。 敦煌艺术宝窟中的壁画展现给我们的正是多种文化因素结合的杰作。在新疆出上的货币巾,不仅有萨珊波斯的银币,也有拜占庭(东罗马帝国)的金币,所有这些,都表明这条丝路当年是多么的繁忙,通过这条丝路中西文化之间的撞击、融汇的力量是多么的强烈。
在唐代,中西交通还出现了一条新的信道中印藏道。这是由长安经青海入吐蕃、泥婆罗(今尼泊尔)到印度的一条新开辟的中印交通快捷方式。吐蕃人是藏族的祖先,很早就在青藏高原士过着农耕和游牧的生活。七世纪前期,吐蕃杰出的首领松赞干布做了赞普,统一了青康藏高原上的许多部落,定都逻些(今拉萨)。639年,泥婆罗赤贞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641年唐朝和吐蕃和亲,文成公主入藏,从此,中印双这成为中印双方使节往还的主要途径。著名的唐朝使臣王玄策三次出使中印度,正是走的这条道路。643年王玄策与李仪表第一次使印时曾沿着赤贞公主进藏的道路,访问了加德满都,在印度王舍城东北灵鹫山凿石为铭,又在摩珂菩提寺立碑为记。公元647年第二次出使,正遇到中天竺成日王死,国中大乱,王玄策机智逃脱,借得吐蕃精锐及泥婆罗骑兵、平息了战乱((旧唐书)卷198(天竺传))。 第三次出使是在公元657年,是奉命去印送佛袈装。他的三次出使对沟通中印藏道交通、中国与南亚各国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当阿拉伯人势力迅猛崛起、四处扩张的时候,西方的萨珊波斯和东罗马帝国深感威胁,故而竭力通好大唐帝国,企图引为对抗阿拉伯人的奥援。公元643午,拂菻(即拜占庭帝国)王波多力派遣使臣到长安谒见唐太宗,献上赤玻璃等礼物。唐太宗曾回书问候,并回赠丝织品。
其实,见于我国史书上的这次拂菻使节来华,并不是以拜占庭皇帝的名义派来的。所谓拂菻王波多力,是当时教皇狄奥多罗斯。这是因为拜占庭的国势已在阿拉伯人的压迫下日渐衰弱,故而想用罗马教皇的名义来中国通好,以求得中国皇帝的支持。 此后,拜占庭出于同样目的多次遣使访华。唐朝始终待之以橙,却未曾答应予以援助。拜占庭终于向阿拉伯人乞和,偏安一隅,苟延下去
Ⅳ 丝绸之路资料400字急急急
丝绸之路
是指西汉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因为由这条路西运的货物中以丝绸制品的影响最大,故得此名。
目的:武帝召募使者出使西域,准备联络被匈奴从河西赶到西域的大月氏人,共同夹击匈奴。张骞毅然应募。
经过:公元前138年,他带着百余名随从从长安西行,途中被匈奴人捉住,扣留了11年。他设法逃脱到了达大月氏。那时大月氏西迁已久,无意再与匈奴打仗。张骞返回长安,向汉武帝报告了西域的见闻以及他们想和汉朝往来的愿望。
第二次出使: 公元前119年,张骞率领使团,带着上万头牛羊和大量丝绸,访问西域的许多国家。西域各国也派使节回访长安。汉朝和西域的交往从此日趋频繁。
西域都护设立: 西域各国纷纷归附汉朝。公元前60年,西汉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从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班超经营西域: 公元73年,东汉派班超出使西域,他帮助西域各国摆脱了匈奴的控制,被任命为西域都护,他在西域经营30年,加强了西域与内地的联系。班超曾派甘英出使大秦,甘英到达波斯湾。166年,大秦使臣来到洛阳,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的首次直接交往。
Ⅳ 海上丝绸之路的故事400字
不妙了
2.广州—澳门—果阿—欧洲航线
自从葡萄牙人于1533年(嘉靖三十二年)进入和以后租居澳门后,他们就利用明朝政府允准广东市舶司开放对外贸易的政策,开展对广东的贸易,从1578年(万历六年)始,得广东地方政府批准,开始时市场每年开放一次,但从1580年起,根据两次不同的季候风,每年开放两次。贸易的经理人,从1月份起采购运往印度和其它地方的货物,从6月份起采购运往日本的货物,每年两个月,三个月,有时是四个月”。这就是春夏季到广州海珠岛(今长堤广州市少年儿童图书馆处)参加为期数周的定期市(交易会)贸易,直接 向广东和中国商人购买生丝、丝织品、瓷器等商品运往澳门,然后转运到日本、东南亚国家以至欧洲国家出售。
当葡萄牙人同广东的贸易打开局面之后,葡萄牙人又以明朝皇帝的子民,在服从中国明朝官府管辖的前提下经营海上贸易,大力开展澳门与印度的果阿(Goa)直到里斯本的贸易。这样一来,就开辟了广州—澳门—果阿—里斯本的海上丝绸之路贸易航线。
果阿是印度迪斯瓦迪(Tisvadi)小岛上的一个市镇,有河道与内陆相通,是16世纪中叶印度西岸仅次于卡里库特(Calicut)的一个商眦中心,是波斯和阿拉伯马匹运入印度次大陆的一个枢纽。自从1510年11月25日葡萄牙占领果阿之后,即成为葡萄牙在东方殖民地的总部,也是葡萄牙东方贸易的基地。因此,葡萄牙人进入和租居澳门之后,自然要开辟澳门与果阿之间的贸易航线,并以果阿作为中转站与里斯本以至欧洲各国进行贸易。这条航线分为两段:第一段,从广州启航,经澳门出海,西行横过印度西海岸的果阿,然后按唐、宋原来的老航线到欧洲。第二段,由果阿启航后,又分为两条航路前往里斯本和欧洲。一条走印度洋的官屿留(今马尔代夫群岛,Male),西航经木骨都束(Mogadishu,今索马里首都摩加迪纱)和莫桑比克海峡,绕好望角(Cape of Good Hope),沿大西洋非洲海岸北航到摩洛哥(Morocco),抵里斯本;一条离果阿后,从克亚丁渡海,绕葛得儿风(今亚丁海东南面索马里的瓜达富伊,Guardfia角),和哈甫泥(今索马里东岸的哈丰角,C· hafun),沿东非海岸下木骨都束、不刺哇(又称卜刺哇,今索马里东岸布腊瓦,Brava)、麻林地(今肯尼亚东岸的马林迪,Malindi),和慢八撒(今肯尼亚南岸的蒙巴萨Mombasa),南至坦桑尼亚、莫桑比克海岸到南非,绕过好望角,沿大西洋非洲海岸北行到摩洛哥巴特港,抵里斯本,转至欧洲各国。这一段是新开辟的航线。这条从广州出发到里斯本以至欧洲各国的海上丝绸之路航线全程长达11890海里。
3.广州—澳门—马尼拉—拉丁美洲航线
继上述广州—澳门—果阿欧洲航线之后,又开通了自广州到南美洲巴西的巴伊亚(Bahia)港的航线。
到了1571年西班牙侵占菲律宾之后,于万历三年(1575)开辟了自广州起航经澳门出海,到马尼拉中转直至拉丁美洲的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Acapulco)和秘鲁的利马(Lima)和巴西航线。
万历十二年(1583),西班牙允准葡萄牙商人和中国商人自澳门到马尼拉贸易合法化。这样,一条世界上最长的大三角海上丝绸之路贸易航线得以形成。全程分为两段:第一段,冬季由广州启航,经澳门出海,再经万山向东南行,东航至东沙群岛附近,再折东南方向,循吕宋岛西岸南下,航至菲律宾马尼拉港。第二段,从马尼拉启航,经圣贝纳迪诺海峡,进入太平洋,乘六月中下旬的西南季风北行,到北纬37°和39°之间的水域之后,借西北风横渡太平洋,其中北太平洋航线一段,向北推移到北纬40—40°之间的水域(即今美国中部海岸约300~400公里)时,折向南航,以便更好利用日本至美洲问由西南方的海流——“黑潮”,加快帆船航速折向南行驶,再利用盛行于海岸的西北风、北风直达墨西哥西海岸和天然良港阿卡普尔科和秘鲁的利马港和巴西的巴伊亚港。[55]这条航线的全航程平均需时半年左右,若航行顺利,有时三四个月亦可到达。在整个航程中,可以看到的岛屿有关岛、火山群岛(又名硫磺列岛)、金岛(Rica da Oro)、银岛(Rica da Plata)等。在北美海岸,通常最先看到陆地是谢德罗斯岛(Cedros,位于加利福尼亚海岸北端),继而看到灰岛(Cenizas),圣鲁卡斯岬角(San lucas,位于加利福尼亚湾口处)、科连第斯岬角(Corrientes)等。广州—澳门—马尼拉—拉丁美洲新的远洋航线的开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新篇章。从此以后,广东得以与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通航往来贸易。当时经这条航线贸易的主要商品是中国的丝货,所以称为“太平洋上的丝绸之路”,又由于行驶于这条航线的多是西班牙的大帆船(Great Ship),故又称“中国一马尼拉一阿卡普尔大帆船贸易”,简称“马尼拉中国大帆船贸易”。于是开始于汉代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经唐、宋、元日趋发达,迄于明代,达到了环球航行贸易的高峰。
4.广州—澳门—长崎航线
自从葡萄牙进入和租居澳门后,澳门成为广东到日本长崎贸易的中转港,广州—澳门—长崎贸易航线十分繁忙。每年六至八月,船队自长崎出海,经马六甲驶来澳门,在澳门停留至十一、十二月,一方面等候西南季风,同时,更重要的是等候从广州购买的丝货、瓷器等货物。然后于次年六至八月初,载货驶回日本长崎,完成交易后于十月或十一月初,乘东北季风返航澳门,在澳门卸下银子,购买从广州运来的丝货,又返航日本,进行新一轮的贸易。
据统计,自万历八年至崇祯三年(1580—1630)间,来往广州—澳门—长崎正常航行的商船五十年间澳门到日本长崎贸易的商船是不断增加的,由1580年的2艘增至1619年最高的8艘。而且,这些商船的载重量一般都在1000吨左右,甚至有高达1600—2000吨者。这些大帆船从澳门运去中国的丝绸等货物,换回大量的日本银子、少量日本土特产以及日本奴隶(包括日本军队从朝鲜俘获的士兵),葡萄牙人在两地的贩卖中获得巨额利润。
5.广州—澳门—望加锡—帝汶航线
这条航线是广东与东南亚国家贸易的老航线,但到了万历年问(1573—1620),广东与东南亚地区贸易关系进一步巩固。首先是澳门商船定期到帝汶岛收购檀香术,然后运经澳门人广州以至中国内地贸易。
随着澳门与帝汶檀香木贸易的不断发展,位于苏拉威西岛(Salaweisi lsaland)西南面的望加锡(Markasar),也成为澳门至帝汶之间的货物集散地。至16世纪晚期,葡萄牙人被驱逐出摩鹿加群岛;由于望加锡地理位置方便,葡萄牙人便把贸易活动转向这里。在1605—1607年问,葡萄牙人与望加锡的统治者的关系得到加强,他们终于在东印度群岛找到了连接印度和远东的基地,以便提供运往中国的物产。望加锡已成为葡萄牙人巨大的东方商业体系中的一个主要的和必不可少的中间站和贸易港。
葡萄牙人在望加锡商业地位的巩同,广州—澳门—望加锡—帝汶航线成为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的一条固定航线,每年秋冬间,澳门葡船乘着东北季风,载着丝货和瓷器等中国货物,抵达望加锡;次年春夏间,乘着西南季风,将檀香木、丁香、钻石等货物运回澳门。从上述记载看,澳门与和望加锡的贸易额尚不算大,然而,这条航线的重要价值在于,它是一条巩固的利润渐增的航线。葡萄牙人与望加锡的苏丹及其实权人物已建立起稳固而良好的合作关系,葡人鼓励苏丹个人经营有利可赚的望加锡—马六甲贸易,更使他们与苏丹的合作有了相当牢固的物质基础。荷兰东印度公司自1625年起采取各种措施企图加强对丁香贸易的控制,甚至制定了以武力摧毁色兰(Ceram)和帝汶的丁香生产基地的庞大计划。但结果却与公司的愿望相反,前来望加锡贸易的葡船继续增多,望加锡作为葡国在该地区的商业基地仍然发挥着作用。据时人记述,澳门葡人的檀香木贸易中的利润呈增长趋势。席尔瓦主教在1590年称:檀香木贸易的利润为100%;而兰热尔主教(Rangel)在1630年则估计为150%—200%。
通过上述新旧航线,广东与东南亚、非洲、欧洲和拉丁美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都进行了广泛的贸易活动。据《明会典》、《皇明祖训》等书记载,明初实行朝贡贸易时,经广州领取勘合(准许证)登陆进行朝贡的国家和地区有日本、朝鲜、暹罗(泰国)、占城(今越南中南部)、利加(不详)、苏禄国东王、西王和峒王(苏禄今菲律宾属)、渤泥(今加里曼丹岛北部属文莱地区)、古里(今印度卡拉拉邦北岸的卡利库特,Calicut,又泽科泽科德)、古麻拉(今东非肯尼亚之马林迪)、爪哇(Java,今印度西南岸柯钦),锡兰山(Cclan,今斯里兰卡)、苏门答腊(Sumatra,今印度尼西亚南苏门答腊北部的亚齐)、榜葛兰(今孟加拉国)等十七个国家和地区,“皆尝来往广东者”。加上民间私人或间接到广州贸易的国家,当超过此数。嘉靖元年(1522),撤销浙、闽二市舶司之后,广东和广州变成了惟一的贡使合法进出的地区和口岸,所有与中国进行贡舶贸易的国家和地区必经广东登陆,然后乘船溯北江而上南雄,陆行过梅岭经南昌等地而抵南京或北京。
明中叶以后,随着新航线的开辟,亚、非、欧和拉丁美洲的国家和地区的商人更是纷至沓来广州进行贸易,其中尤以西欧殖民国家最积极和最频繁。葡萄牙国王对中国及广州的财富更是垂涎三尺。于1517年(正德十二年)7月17日,任命安德烈(Fernao Peresde Andrale)为总指挥,由9艘舰船组成一支“皇帝舰队”,前来广州贸易。8月15日到达屯门,向南头备倭都指挥使请示人广州,但未经同意即于九月末至广州。广东布政使兼海道副使吴廷举谴责其未经同意就闯进广州内河和升起旗帜,以及开放火炮的蛮横行径。皮莱斯则以备倭指挥使已指派领水员为借口,以鸣炮为表示敬意为托词,在既成事实的情况下,是年十月,总督陈金接见皮莱斯,让他们停泊于怀远驿码头,并准其上岸开设商店贸易。安德烈、皮莱斯及其随从六匕个人被优厚安顿到市舶使顾应祥的官署下榻。于是皮莱斯使团得以公开在广州大做生意,进行了三个月的交易,获得巨额利润。至正德十三年(1518)一二月间,安德列离开广州退到屯门,皮莱斯等七人留在广州等候核准进京谒见皇帝。后皮莱斯又赂贿内廷太监江彬,获准于正德十五年(1520)元月,偕译员火者亚三由广州起程北上,五月到达南京。时适值武宗南巡至南京,得武宗接见,并被允准随武宗于正德十六年(1521)一月同赴北京。三月,武宗病逝,世宗即位后杀了火者亚三及江彬,将皮莱斯押回广州入狱。他拒绝以葡萄牙退出马六甲为保释条件,最后病死于广州监狱。[63]在皮莱斯未押至广州时,葡萄牙又派一支以迪哥·卡尔乌(Diogo Calvo)为首的远征队前来广州贸易,经广东当局批准,得以在屯门及广州之间进行贸易。后因卡尔乌及同年六月底到达广州的柯亭何coutinho)远征队在广东进行海盗活动,广东海道副使汪鋐才指挥战舰50艘把他们驱逐出屯门港,是为有名的“屯门之战”。此役葡萄牙人伤亡惨重,被俘男女共110人,只有三只船突围逃命。到了葡萄牙人租居澳门之后,就经常到广州来进行贸易了。
西班牙人在发现新大陆和侵占菲律宾之后,也迫不及待地谋求同中国建立贸易关系。先是于1582年(万历十年),西班牙国王任命教士阿隆索·桑切斯(Afonso Sanehez)等四人到澳门,欲与中国交涉仿葡萄牙租居澳门例在福建沿海开辟商埠,不果;又于1598年(万历二十六年八月),由菲律宾总督德鲁(Framcisfode Tello)派遣胡安·德萨穆迪奥(DonJuan de Samudio)船长乘快船经澳门入广州附近采购铁、硝石、锡等商品,并谋求在广州附近建立贸易站,亦未成功。
之后,两班牙人又于1599、1610、1618、1620、1621、1623和1637年七次派一艘船来广州谋求贸易。但由于受到租居澳门的葡萄牙人的阻挠,未能直接进入广州贸易,只由葡萄牙人居问进行间接的贸易。
荷兰也于明末不断派商船来广州进行贸易。1601年(万历二十九年),荷兰国王派遣水师提督格罗茨·保根(GasparVan Groes bergen)率领两艘军舰和二百多人从马尼拉肩航到达澳门,要求进广州贸易。在等候明政府批准期间,税使李凤偷偷地邀请格氏入广州游览一个月,使之得以了解广州的商情。[66]1602年(万历三十年)荷兰东印度公司(NetHeflahd East India Company)成立后,又于1637年(崇祯十年)派军舰四艘到澳门,然后贿赂广东总兵陈谦,得经虎跳门直驶广州城内贸易。
英国是继葡、西、荷之后发展起来的最强盛的殖民国家,当其于1600年成立东印度公司(The United Company of Merchant of England Trdding to The East India)之后,亦开始前来中国争夺广东的贸易。1637年(崇祯十年)六月,英王查理一世(Charles I)派遣东印度公司主任威忒尔(John Weddell)率领5艘船舰,经果阿到澳门附近的特里哥(Tngo),欲在澳门登陆,由于葡萄牙人阻挠,未成。又于八月十二日强行要求进入广州贸易。他们在虎门停留数日,烧毁了当地官府衙门,占领虎门沙角炮台,抢走虎门要塞的35门大炮,劫掠附近乡村的粮食和财物,后又暗中贿赂广东总兵陈谦。九月,英船得以开入黄埔和广州,购买一批丝、糖、酒、布之类的货物,然后扬帆离虎门。这是英国第一次强行人广州通商贸易,而且一开始就表现出了暴力掠夺和海盗行径。
其它如拉丁美洲的墨西哥、秘鲁等国家的商人也经马尼拉来广州进行贸易。为了扩展广州的对外贸易,万历年间(1573—1620),每年春夏两季在广州海珠岛举办为期数周甚至数月的定期市(交易会),允许各国商人前来广州直接与中国商人贸易。由于当时葡萄牙租居了澳门,因此他们有更多机会参加广州的定期市,也就获得更多更好的中国商品运经澳门出口,转销日本、东南亚、非洲、欧洲和拉丁美洲的各个国家和地区。
正因为外国商人不断来广州贸易,所以广东省内和中国内地各省的富商大贾也纷纷将货物贩运到广州同外商交易。
于是靠近海珠岛定期市周围的濠畔街、高第街一带便成为繁华外贸商业区。广州城市亦进一步扩建,人口大增。有时广东商人一时在广州与外商交易不成,便把所余的货物亲自驾船经澳门出海,运往马尼拉、暹罗、望加锡等国家去贸易。
至于广东商人从其它港口出海贸易者,亦是屡见不鲜。隆庆开海贸易后,广东商人从各个口岸出海贸易者更加多了,
明代粤东的海外贸易港口,主要有拓林、南澳、樟林、白沙等港口。
柘林港(今饶平县柘林镇东部),宋代已有番船停泊,并建有天后宫,明朝中叶来,从这里乘红头船出海贸易的潮汕商人屡见不鲜。到清朝雍正年间(1723—1735),进入繁盛时期,当地商民制造红头船300多艘,除航行台湾、广州、泉川、厦门、宁波、上海外,还有不少红头船航行于吕宋、暹岁、安南等东南国家贸易。
明朝末年,广东到海外贸易更不乏其人。 有不少广东商人在各国贸易发财而在那里定居,成为华侨商人。在爪哇新村,亦有一千多家商人定居,村主是广东人氏。这说明,明代广东商人从广州到海外贸易的人数比唐、宋增加了
Ⅵ 丝绸之路的故事作文。急啊!!在400字左右。
书,一个多么简单而又平凡的字眼啊!但是,它却在我心目中占着特高的地位。在我记忆的长河中,总有“书的故事”在我的脑海里涟漪着,我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每当捧起一本本包着书皮的书时,心里又不禁想起了往事……
书,对于我又是多么重要的啊!如果我认定生命排第一,那么,书肯定是仅次于生命一—排名老二了。我曾经为书哭过,为书伤心过,那也许就是我对书的依恋。每当看着一本本书“退休”时,我会感到无比的悲痛,那好比是把我的肉挖去了一半。我把书小心翼翼地藏进书柜里,我不忍心挖出自己的肉呢?
不仅如此,我还为书“卖过命”呢?说起来倒也难以相信,不过,那绝对不是谎言,而是出自肺腑的真心话。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哥哥为我习了一本书,我非常喜欢它。但是由于我的知识还不够渊博,看起来非常费劲——总得查字典。一天,我坐在一个很浅的小池的岸边,夕阳无限美好,但我无心欣赏,双手还是捧着那本书看着,可当我留心注意查字典时,那本珍爱的书就在我不经意的时候,“偷偷溜走了”,“啪”的一声掉在那池里。一刹那间,我就像一只失了魂的动物,一下子把头扎进池里,想去抢救那本落了水的课本,书是摸到了,可是那令人遗憾的事情又发生了,我不公游泳啊!我身体又不高,难以踏着地。我搂住书在池里挣扎着。也许就是天意,大兄就在这时出现了,我得救了。但是,回家后又是挨打又是挨骂的。我哭了,眼睛里充满了无限痛苦与忧愁,但是,那并不是因为那一顿打,而是对那本书的不幸遭遇而感到忧愁。书都浸烂了,翻开书面,眼见的是那浑浊的一片……我又哭了。也许你会取笑我的行为,但是,如果你我有了同感,那恐怕你也会情不自禁。
书,我一生的梦想就是拥有全世界的书。我是连做梦都想,但这是难以实现的愿望。不过,我不感到绝望,因为,在度过每个春夏秋冬中,是书,它培养了我的情操,陪伴着我成长、生活,因此,我无比欣慰。
2 我和书的故事
从我看她的第一眼起,我的心中就有一种莫名的感觉:“她与我有缘。”以后的日子里,我便千方百计地接近她,试图了解她,时间不长,渐渐发觉,我已深深地爱上了她。
也许是厌倦了苦燥无味的ABC,也许是为了逃避令人窒息的x+y,我一次又一次地约她出来,从她那泛着清香的扉页中,走向一个陌生而又新鲜的世界。 不为“书中自有黄金屋”,不求“书中自有颜如玉”,不为功利,不为分数,不为文凭,不为学历,只为心中那份渴望,只为心中那片怡人的“绿地”。 她的知识是那样的广阔无垠,她的话语是那样的富有哲理;她的目光是那样地温暖,好像能融化世界上所有冰冻的心田,她的双手是那样的温柔,好像能抚平人世间所有的伤口……
当我因失败而痛苦迷惘时,她总这样对我说:“真正的光明并不是永远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远不被黑暗所掩蔽罢了;真正的英雄并不是永远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不为卑下的情操所左右罢了;当你要战胜外来敌人时,首先得战胜你内在的敌人,你不必害怕沉沦堕落,只要你不断地自拔与更新。” 当我因小小的成功而手舞足蹈时,她总这样对我说:“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强中更有强中手,真正的强者,不但要经得起失败的考验,还要经得起成功后糖衣炮弹的洗礼,当你沉浸在幸福的甜蜜里赏花赏月时,只怕别人已到了峰巅了。” 当我因“微微的困惑”而不能自拔时,她总这样对我说:“人的一生中会遇到很多人,有的是流星,有的是恒星。流星是美的,可它终究是一颗流星,流星的意义在于瞬间即逝,流星的美也只源于刹那间。流星毕竟是流星,若追寻长久,只能等待属于自己的那颗恒星,死死地抓住这瞬间的美,痛苦只能是自己。” 当我畏首畏尾踌躇不前时,她会送来这样的诗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是啊!这就是她,不管是树荫之外喧嚣着浮躁的热浪,还是窗外肆虐着凛冽的寒风,只要和她在一起,她就会在热浪之中营造一片清凉,在严寒之中托出一份温暖。 她就是书,这就是我和书的故事。
3 我与书的故事
书,我的良师益友
——题记
在爸爸的影响下,很小的时候,我就啃上了书,爱上了书。《西游记》以天马行空的想象吸引我,《安徒生童话》以催人泪下的故事打动我,《格列佛游记》以入木三分的讽刺警醒我。
不过,这些书中我的最爱还是《三国演义》。那段东汉末年的“往事”,让我如痴如醉,赏玩不已。虽然这部作品文言色彩浓重,内容七实三虚,但我仍如获至宝,百读不厌。为了更好地读懂她,我比过史实版“三国”(《三国志》),看过白话插图版“三国”,还夜以继日地观看影视“三国”,甚至玩电脑游戏也专找“三国”游戏。爸爸妈妈戏称我为“三国迷”。
可我这个“三国迷”迷而不惑,常喜以书中事例印证观点,与人争辩。
刘备常哭,世人谓其“软弱”,但我却认为他内心坚忍,大英雄也!试想,一个人雄心壮志,苦心经营,却屡遭重创,人到中年而无建树,何等无奈!换别人,也许早就偃旗息鼓,没有了志气。不是吗?西楚霸王项羽,英雄盖世,然一败则乌江自刎。比之刘备,岂不相形见绌。
关羽重义,武艺高强。曹操的美食、玉帛、官爵挽留不住他的心,千里走单骑,寻找旧主刘备。想当年,为破黄巾,桃园结义投义军,飞身斩敌降,初试锋芒,便觉一身正气;为扫董卓,奔虎牢,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牛刀小试,便知不同凡响。后取颜良、文丑首级,过五关斩六将,天下闻名;擒于禁,败庞德,海内震惊。然结果何如?心骄气盛,终死东吴小将马忠之手。令人扼腕叹息不已!
张飞粗犷豪放,性嗜酒。世人皆以飞惟勇而无谋。岂不知,那一回先主败走当阳,若非翼德勇谋双备,设疑兵,吓走十万曹军,先主休矣;又一回,攻打四川巴郡时,老将军严颜忠勇双全,誓死捍卫,张将军再显智慧,他想起兵法有云:“攻城为下,攻心为上”,更有“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最后,他设计降了严颜。而智败张合,更是将他的谋略发挥得淋漓尽致。不过终因过分责罚士卒,而身首异处。
从刘备身上,我学到了坚毅顽强的品质;从关羽身上,我吸取了“为人忠义平天下,心骄气盛毁自身”的教训;从张飞身上,我懂得了勇武谋略固然要紧,但善待别人尤为重要。
这些是我这个“三国迷”的点滴见解,我因之而成的一篇文章,也沾三国之气刊在《快速作文》上。这也算是一个小小的收获吧!
多谢三国带给我的诸多故事,多谢书们带给我的无穷启示!
我与书的故事还将继续,何止《海底两万里》,何止《一千零一夜》?
4 我与书的故事
记得高尔基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没有任何力量比知识更强大,用知识武装起来的人是不可战胜的。”所以我喜欢读书。记得小时侯一次独自在家时,还是书帮了我大忙。
那次,父母要去看望外婆,所以让我独自留在家中,临走时还对我千叮咛,万嘱咐。什么出去玩时要关好门,做饭时要小心……说得我是耳朵都起了茧。父母走后,我赶紧将淘好的米放入高压锅中,不一会儿便响起了“一曲美妙的乐曲。”在这段时间中我感到孤独与寂莫,便和我的好伙伴——书一起聊天。一“谈”起来我就不可自拔,深深地陷了进去,将这个世界的所有事物都抛之脑后,忘的是一干二净。它已成了我心目中的神,永不离弃。就这样,我渐渐和书中的“朋友们”一起在书海中畅游着,那些书中的故事都成了动画片在我眼前放映着,让我吸收那一股股无穷无尽的知识,智慧与勇气源泉。
突然,一只巨大无比的手将我从书海中揪了出出来,房子里弥漫着一股刺鼻的焦味。啊!是不是高压锅中的米饭烧焦了。果然,只见高压锅中仿佛有千百万只乌黑的蚂蚁在上面爬着。这下着急的我在原地急得团团转,突然一个“光点”我脑中闪过。对了!我曾经看过一本书,书里记载着一个“去焦法”我何不来个牛刀小试呢!说干就干,我立即洗净了几株葱,将它们一一插在米饭上,还倒了少许的牛奶,盖上盖闷一会儿,闷了三分钟左右,一锅带着清香和一点淡淡的牛奶味的米饭就出锅了。
罗曼、罗兰说过“和书籍在一起,永远不会叹气。”今天,经过了这件事,我终于体会到这句话的含义了。从此,书对我来说变的更加可贵,像一位活生生的小老师一般,传授我知识与智慧。啊!书我实在是太爱你了!
5 我与书的故事
“书籍是我们的精神粮食”、“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从古到今,书就像是一艘船,带领我们驶向智慧之岸,是书让我们得到知识,是知识让我们有了现在的美好生活,如果一个人没有知识,就等于是一个没有灵魂的躯壳。
我喜欢书,书陪我一直走到现在,可能我一辈子都离不开书。我这一生得到的第一本书,让我学到了许多知识,也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那是我读一年级的时侯,爸爸给我买了一本书,是写在遇到危险时,应该怎么做。有一天,小伙伴们来家里玩躲猫猫,大家都找到了自己的藏身之处,我躲在衣柜的一个小角落里,用许多衣服盖住自己,过了好久,一点动静也没有,我感到很呐闷,为什么一点声音也没有呢?我刚想打开柜子,发现门怎么也打不开,原来小伙伴们故意把我关在衣柜里,自己逃走了,我真是又急又慌。过了许久,我发现我的头很晕,很想睡觉,突然我猛得想起,爸爸给我买得那本书中说过,要是被困在柜子里,感到头晕的话千万不能睡觉,应该在柜子的空隙里呼吸氧气,如果你睡着了,说不定就会室息而死。我拼命地按照书里说的那样,在空隙中呼吸空气,突然我听见了一阵开门声,我知道妈妈回来了,于是我用力地拍打柜子,拼命地呼喊:“妈妈、妈妈”,妈妈听见后飞快地奔上楼上,把我从柜子中解救出来。
幸好,当时我读了那本书,否则会带来很严重的后果,以后我要读更多的书,吸取更多的知识,好让我在人生的道路上更顺利地前行。
6我和书的故事
我喜欢看书,对我来说,看书就和吃饭一样。我一天不吃饭,肚子会饿,一天不看书,脑子也会饿。所以每天,我除了饱饱地吃一顿饭以外,还要美美地看一本收,我孜孜不倦看看书,不断地吸取着书里的精华,来填饱我“饥饿”的大脑。
我喜欢看书,我看书的速度极快,一本厚厚的书,我1个小时就看完了,因此,家里的书早就被我看过几百遍了,你随便说一个题目,我都可以把整个故事原原本本地讲给你听。家里没书看了,我就到姐姐身上打主意,我把姐姐高考用的《备考金点》、《话题作文》……给“偷”了过来,看完了,我又神不知鬼不觉得把它们送了回去。我喜欢看书,不管在怎样的情况下,我都可以看书。每次上厕所我总不忘带上一本厚厚的书。一座下来,我就把厕所的臭味、老师的话、妈妈的批评,抛在脑后了,如痴如醉地看起书来。我忘记了时间,忘记了自我,直到把书看完,我才发现自己已经在厕所里待了好几个小时。妈妈等我吃饭,都已经等得不耐烦了,而我竟全然不知,只好低着头下楼,等着挨妈妈的批评。虽然这种事情已经发生了好几百回,但当我拿起书本的时侯,就又把妈妈的话抛在了脑后。
这就是我和书的故事,是不是很有趣呀,但大家可千万不要学我,因为那样你会挨批的。
7我和书的故事
书是一个巨大的宝库,有取之不尽的宝藏。我曾经看过这样一则故事:
一位商人走在山路上,突然,一个陌生的声音对他说:“捡几块石头吧!明天,你会既高兴又懊悔。”商人捡了几块石头继续赶路。天亮了,他掏出石头,发现它们都变成了宝石!商人无比高兴,可过了一会儿,他却很懊悔。高兴的是:石头变成了宝石;懊悔的是:捡得太少了。
读书也如此。我们今天读的书,明天就会变成一笔财富,但在你觉得自己读的书已经够多了,不去读了,可是在将来的某一天,你就会觉得自己读得太少了。
我很爱看书,读书带给我的好处越来越多,我从不为作文发愁,平常语文考试常得高分……这都是读书的功劳。如果我当初不爱读书,恐怕我不会是今天的优生。在感谢读书给我带来的收获时,我也会同那个商人一样懊悔。有时,老师问我们某本书中的内容时,我恰好没看过。那时我反复在想:当初应该再多读一些书。真是:“书到用时方恨少!”每当此时,我就告诉自己要读更多的书。
我为什么那么爱读书?因为:
读书使我视野开阔。我没有去过非洲,没有到过南极,但我却领略到非洲大陆的美丽风情,为南极的冰天雪地深深陶醉,这是因为读书让我身临其境。
读书使人们情趣高雅。清晨,当我在缕缕阳光中会吟诵那一首美丽的小诗时,我会感觉花瓣儿正悄悄地在我心中绽放,心情顿时舒畅。
读书使我们思想深隧。它帮助我们在别人的思想上建立自己的思想。当我们在阅读时,已经把别人的智慧“偷”过来装进自己的脑袋中。多好!
读书真让人受益无穷!所以,请你们在看电视,玩游戏的时间中,务必抽出一点时间来读书。别忘了,“书是奇迹”。如果你也想让自己的生命发生奇迹的话,那就去读书吧!为了明天不懊悔,让我们一同进入书的宝库中,去捡那一颗颗耀眼的宝石吧!
答被采纳可同步增加经验值和财富值
Ⅶ 关于丝绸之路的作文400章
一个世纪又一个世纪,一条银色飘带,把中国、印度、希腊、古罗马和波斯文化联结起来.把古老中国发明的丝绸、火药、造纸、印刷术传到西方.又把古代西方的黄瓜、胡萝卜、芍药、石榴、核桃等,沿这条古道传入我国.这条主要运送丝绸的路,人们把它称之为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也是对古代中国与外部及西方往来通道的通称.它随着历史长河流淌而变化万千.它不是今天公路贯通的概念,实际上,也不是只有一条固定的道路.从广义上讲,是指古代中国丝绸输入西方的通道,也是中西方古代文化交流、物资贸易互动的一条时间跨度久远、宽而大的线路.
丝绸之路东起中国西安(古长安),西至地中海的东岸.长安是汉、唐都城,各地丝绸集中于此组成驼队,用数月甚至数年,经甘肃河西走廊敦煌一带进入新疆.然后分南、中、北道穿越新疆,共分三条主要线路出境:一是南道,自敦煌沿昆仑山北麓,经若羌、和田(古代称于阗)抵莎车,越帕米尔高原;二是中道,沿天山南麓经吐鲁番(古称高昌)、焉耆、库车(古称龟兹)、喀什(古称疏勒)翻越帕米尔;三是北道,经哈密(古称伊吾卢)沿天山北麓过吉木萨尔(古称北庭)、伊犁(古称阿力麻里)出境,西抵里海沿岸.
丝绸之路中道、南道、北道在新疆境内蜿蜒万余里,代代相传.成千上万的使者、商人、僧侣不畏艰险,奔波于此道;无数将士为保卫它的畅通,洒下斑斑血迹,方使这条路成为连接欧亚大陆的绚丽彩带,传送人类古老文明的万里长桥.历史上的兴衰在沿途留下无数的古城、烽燧、石窟寺庙等,也有无数的宝藏深埋地下或大漠中,一直吸引着世界各地人们的目光.
丝绸之路在历史上促进西域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作用古今一直被人们肯定.今天,新疆的重要城镇,几乎都处在古丝绸之路的交通线上.现代城镇的建设焕发了丝绸之路的生机,古城与现代城镇既有空间、时间、距离,又彼此相连相依,这是历史的必然,客观规律.位于最高的帕米尔高原上的塔什库尔干新城与石头城相连,最低洼的吐鲁番城与高昌、交河故城相伴.昔日美丽牧场的乌鲁木齐如今成为现代大都市.当今,不知有多少人慕名而来,在新疆广阔无垠的土地上旅行,访古探幽,体味丝路城镇新貌,博览浓郁的民族风情.
Ⅷ 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500字
丝绸之路的故事(一)
汉武帝初年的时候,匈奴中有人投降了汉朝。汉武帝从他们的谈话中知道一点西域(今新疆和新疆以西一带)的情况。他们说有一个月氏(音yuè-zhī)国,被匈奴打败,向西逃去,定居在西域一带。他们跟匈奴有仇,想要报复,就是没有人帮助他们。
汉武帝想,月氏既然在匈奴西边。汉朝如果能跟月氏联合起来,切断匈奴跟西域各国的联系,这不是等于切断了匈奴的右胳膊吗?
于是,他下了一道诏书,征求能干的人到月氏去联络。当时,谁也不知道月氏国在哪儿,也不知道有多远。要担负这个任务,可得有很大的勇气。
有个年青的郎中(官名)张骞(音qiān),觉得这是一件有意义的事,首先应征。有他一带头,别的人胆子也大了,有一百名勇士应了征。有个在长安的匈奴族人叫堂邑父,也愿意跟张骞一块儿去找月氏国。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就派张骞带着一百多个人出发去找月氏。但是要到月氏,一定要经过匈奴占领的地界。张骞他们小心地走了几天,还是被匈奴兵发现围住了,全都做了俘虏。
匈奴人没有杀他们,只是派人把他们分散开来管住,只有堂邑父跟张骞住在一起,一住就是十多年。
日子久了,匈奴对他们管得不那么严。张骞跟堂邑父商量了一下,瞅匈奴人不防备,骑上两匹快马逃了。
他们一直向西跑了几十天,吃尽苦头,逃出了匈奴地界,没找到月氏,却闯进了另一个国家叫大宛(在今中亚细亚)。
大宛和匈奴是近邻,当地人懂得匈奴话。张骞和堂邑父都能说匈奴话,交谈起来很方便。他们见了大宛王,大宛王早就听说汉朝是个富饶强盛的大国,这回儿听到汉朝的使者到了,很欢迎他们,并且派人护送他们到康居(约在今巴尔喀什湖和咸海之间),再由康居到了月氏。
月氏被匈奴打败了以后,迁到大夏(今阿富汗北部)附近建立了大月氏国,不想再跟匈奴作战。大月氏国王听了张骞的话,不感兴趣,但是因为张骞是个汉朝的使者,也很有礼貌地接待他。
张骞和堂邑父在大月氏住了一年多,还到大夏去了一次,看到了许多从未见到过的东西。但是他们没能说服大月氏国共同对付匈奴,只好回来。经过匈奴地界,又被扣押了一段时间,幸好匈奴发生了内乱,才逃出来回到长安。
张骞在外面足足过了十三年才回来。汉武帝认为他立了大功,封他做太中大夫。
张骞向汉武帝详细报告了西域各国的情况。他说:“我在大夏看见邛山(在今四川省,邛音qióng)出产的竹杖和蜀地(今四川成都)出产的细布。当地的人说这些东西是商人从天竺(就是现在的印度)贩来的。”他认为既然天竺可以买到蜀地的东西,一定离开蜀地不远。
汉武帝就派张骞为使者,带着礼物从蜀地出发,去结交天竺。张骞把人马分为四队,分头去找天竺。四路人马各走了两千里地,都没有找到。有的被当地的部族打回来了。
往南走的一队人马到了昆明,也给挡住了。汉朝的使者绕过昆明,到了滇越(在今云南东部)。滇越国王的上代原是楚国人,已经有好几代跟中原隔绝了。他愿意帮助张骞找道去天竺,可是昆明在中间挡住,没能过去。
张骞回到长安,汉武帝认为他虽然没有找到天竺,但是结交了一个一直没有联系过的滇越,也很满意。
到了卫青、霍去病消灭了匈奴兵主力,匈奴逃往大沙漠北面以后,西域一带许多国家看到匈奴失了势,都不愿意向匈奴进贡纳税。汉武帝趁这个机会再派张骞去通西域。公元前119年,张骞和他的几个副手,拿着汉朝的旌节,带着三百个勇士,每人两匹马,还带着一万多头牛羊和黄金、钱币、绸缎、布帛等礼物去结交西域。
张骞到了乌孙(在新疆境内),乌孙王出来迎接。张骞送了他一份厚礼,建议两国结为亲戚,共同对付匈奴。乌孙王只知道汉朝离乌孙很远,可不知道汉朝的兵力有多少强。他想得到汉朝的帮助,又不敢得罪匈奴,因此乌孙君臣对共同对付匈奴这件事商议了几天,还是决定不下来。
张骞恐怕耽误日子,打发他的副手们带着礼物,分别去联络大宛、大月氏、于阗(在今新疆和田一带,阗音tián)等国。
乌孙王还派了几个翻译帮助他们。
这许多副手去了好些日子还没回来。乌孙王先送张骞回到长安,他派了几十个人跟张骞一起到长安参观,还带了几十匹高头大马送给汉朝。
汉武帝见了他们已经很高兴了,又瞧见了乌孙王送的大马,格外优待乌孙使者。
过了一年,张骞害病死了。张骞派到西域各国去的副手也陆续回到长安。副手们把到过的地方合起一算,总共到过三十六国。
打那以后,汉武帝每年都派使节去访问西域各国,汉朝和西域各国建立了友好交往。西域派来的使节和商人也络绎不绝。中国的丝和丝织品,经过西域运到西亚,再转运到欧洲,后来人们把这条路线称作“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的故事(二)
张骞是汉武帝时期的人。公元前139年,他受命率人前往西域,寻找并联络曾被匈奴赶跑的大月氏,合力进击匈奴。
张骞一行从长安起程,经陇西向西行进。一路上日晒雨淋,风吹雪打,环境险恶,困难重重。但他信心坚定,不顾艰辛,冒险西行。当他们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