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童话故事 » 好的故事鲁迅野草

好的故事鲁迅野草

发布时间: 2021-02-12 06:07:48

Ⅰ 鲁迅《野草·好的故事》内容概括

灯火渐渐地缩小了,在预告石油的已经不多;石油又不是老牌的,早熏得灯罩很昏暗。鞭爆的繁响在四近,烟草的烟雾在身边:是昏沉的夜。

我闭了眼睛,向后一仰,靠在椅背上;捏着《初学记》②的手搁在膝髁上。

我在蒙胧中,看见一个好的故事。

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象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

我仿佛记得曾坐小船经过山阴道③,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④,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随着每一打桨,各各夹带了闪烁的日光,并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诸影诸物:无不解散,而且摇动、扩大,互相融和;刚一融和,却又退缩,复近于原形。边缘都参差如夏云头,镶着日光,发出水银色焰。凡是我所经过的河,都是如此。

现在我所见的故事也如此。水中的青天的底子,一切事物统在上面交错,织成一篇,永是生动,永是展开,我看不见这一篇的结束。

河边枯柳树下的几株瘦削的一丈红⑤,该是村女种的罢。大红花和斑红花,都在水里面浮动,忽而碎散,拉长了,缕缕的胭脂水,然而没有晕。茅屋、狗、塔、村女、云……,也都浮动着。大红花一朵朵全被拉长了,这时是泼剌奔迸的红锦带。带织入狗中,狗织入白云中,白云织入村女中……。在一瞬间,他们又退缩了。但斑红花影也已碎散、伸长,就要织进塔、村女、狗、茅屋、云里去了。

现在我所见的故事清楚起来了,美丽、幽雅、有趣,而且分明。青天上面,有无数美的人和美的事,我一一看见,一一知道。

我就要凝视他们……。

我正要凝视他们时,骤然一惊,睁开眼,云锦也已皱蹙、凌乱,仿佛有谁掷一块大石下河水中,水波陡然起立,将整篇的影子撕成片片了。我无意识地赶忙捏住几乎坠地的《初学记》,眼前还剩着几点虹霓色的碎影。

我真爱这一篇好的故事,趁碎影还在,我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我抛了书,欠身伸手去取笔,──何尝有一丝碎影,只见昏暗的灯光,我不在小船里了。

但我总记得见过这一篇好的故事,在昏沉的夜……

一九二五年二月二十四日

Ⅱ 鲁迅《好的故事》的文章赏析。

鲁迅《好的故事》赏析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构成了一个阴暗晦涩、鬼魅奇崛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却有一束柔和的光线在努力的调和这种诡异的气氛。这就是《好的故事》,《野草》集中的众多灰暗文章中难得一见的“光明”。
在《野草》二十四篇文章中,《好的故事》是鲁迅第一篇描写梦境的文章,尽管他没有明确说是在做梦,但是这确实是一个梦,一个短暂的瞌睡一般的梦。梦里,“我”看到“许多美的人和事”,如诗如幻一般。鲁迅用了一大堆意象来描绘这个梦:
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
这是一幅安宁谧静的画面,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一个与世隔绝似的乡村里,人们在过着安稳的生活,没有硝烟,天那么蓝,水那么清澈,一切是那么的和谐。如果我们置身其中,即使再躁动不安的心也会被这份恬静所吸引,而忘了身外的烦恼。这难道不就是传说中的桃花源,这难道不是从魏晋以来,人们就一直在寻找而始终未得的世界吗?由此可见,在鲁迅心中,他所渴望的,是一份安宁。
《好的故事》最初发 表 于 一 九 二 五 年 二 月 九日 《 语 丝 》 周 刊 第 十 三 期,然而署名却是一 九 二 五 年 二 月 二 十 四日,可见是笔误。 《鲁迅日记》中,一 九 二 五年 一 月 二 十 八 日 记 有 “ 作 《 野 草 》 一 篇 ” , 当 指 本 文 。这一天正是年初五 ,“鞭 爆的 繁 响 在 四近”,在一个昏沉的夜里,鲁迅秉烛夜读,心里也许一边在回想往事,一边在展望未来,而现实却是一个“昏沉的夜”,“烟草的烟雾在身边”笼罩着。虽然往事不尽美好,然而还是有许多值得回忆的事情的,也许他在咀嚼《初学记》的时候,想起了童年时期的百草堂和三味书屋,还有女佣阿长讲的故事,也许还有少年时期的闰土,于是唏嘘。然而未来呢?未来是怎样一幅图景?鲁迅这时已过了不惑之年,他当然不会像年轻时候那么热血沸腾而冲动了。即使在青年时期,他曾发过“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豪言,但是他还是因为顾虑太多而没有接受刺杀汉奸的任务,在他所极力主张的“豪堑战”这一点上,其实是包涵了对自己当年这一“多少让人有点扫兴的”事的辩解。他自己也在写给许广平的信中说到,他看事情太仔细,很容易退缩,所以不适合坐革命的领导,革命者,正需要勇往直前的冲动的人。他对那些勇士是既钦佩又痛惜的,他热爱他们的灵魂,但是他更愿意他们不要太冲动以致做无谓的牺牲。
鲁迅自从接受了天演论思想之后,就一直深信,中国的希望在青年的身上,他自己在青年时期也曾奋战过,然而却是失败居多,他因此而郁郁寡欢,甚至于绝望,中国的国民被困在铁屋子里,他不忍去唤醒他们了,一旦唤醒,而又没有出路,那是很痛苦的,倒不如麻木一点。这是他在接近四十岁时的失落感。说到这里,我们得感谢钱玄同,若不是他在这时给予鲁迅鼓励,中国也许就没有后来的鲁迅了。鲁迅的重出江湖可以说是一鸣惊人,而且从此“一发不可收拾”,鲁迅的自信心自然是大增,然而他毕竟已不是青年,他觉得中国的希望不会在他这一代了,而是在那些激情昂扬的青年的身上。于是他甘愿为青年做“孺子牛”。
一九二五年,一个动荡的年代,军阀混战,社会一片黑暗,仿佛“昏沉的夜”,即使有油灯,石油却已经不多,灯火便“渐渐缩小了”,以致于鲁迅看书看的眼睛发痛了。他不得不“闭了眼睛”,掩卷思索,“路漫漫兮其修远矣,吾将上下而求索”,即使是已经对世事看的非常透彻,他还是感到了彷徨。他愿意做“历史中间物”,然而青年们似乎还不愿意去踩他。于是他感到累了,进入了朦胧的梦境中,“看见一个好的故事”。在梦中,“我”载着一缕轻舟,两岸的景物映入“我”的眼帘,并且倒映在水中,随着桨的划动,微波粼粼,那些景物,便交织在一起,在阳光下,那反射出来的光线令人目眩。如此“美丽、优雅、有趣”,“我”沉醉其中,然而当我要去凝视这些“美的人和美的事”的时候,我却突然惊醒了,一切不过事梦境,眼前只有“昏沉的夜”,灯光也更加昏暗了。梦中的那片桃花源真的只是梦,连一丝“碎影”都不曾留下。未来啊,是否也是这般的虚无?
这篇文章名为《好的故事》,然而字里行间,何曾有故事?只有一些意象在活动:
水 中 的青 天 的 底 子 , 一 切 事 物 统 在 上 面 交错 ,织 成 一 篇 , 永 是 生 动 , 永 是 展 开 , 我 看不 见 这 一 篇 的 结 束 。
如果说有,那就是故事发生的地点,然而也不具体。当然还有人物,然缺少了情节的故事还能叫做故事吗?但这确实是故事,而且不止一个。在这个美丽祥和的地方,人们的生活中都发生了那些故事呢?他们幸福吗?他们的世界真的是“黄金世界”吗?在鲁迅的笔下,这些都是“美的人和美的事”,就给了我们无限的想象,仿佛米洛的维纳斯一样,是一个无法打开的宝盒,因为神秘,所以美丽。
然而,在这一篇没有故事的《好的故事》中,也蕴涵了鲁迅的怀疑思想。他向往梦中的桃源一般的世界,但是他又怀疑根本不可能有这样一个世界的存在,所以他不愿意把故事说出来,而是告诉人们,有这样一个地方,在他的梦中,是那么的美好,那里是如此安宁……

Ⅲ 野草为什么以好的故事为题

现代文学家鲁迅的《好的故事》出自《野草》散文集,是一首散文诗,文章通过对梦境中“好的故事”的描绘,反映了鲁迅在希望与失望的矛盾中,启示人们毁掉“昏沉的夜”,实现充满“好的故事”的生活的强烈愿望。

Ⅳ 鲁迅《好的故事》赏析

鲁迅的《好的故事》易抄于理解.文中所描写的景物(我板书):小船,山阴道,新禾,草,花,,乌桕,鸡,狗,斜栏,农夫,村妇村女,茅屋,塔,晒着的衣裳,簔笠,天,去,竹,小河,萍草,游鱼……。文中并没写“故事”,所以读者回答不出“好的故事”指的是什么。“好的故事”指的就是文中所描绘的一幅美丽的图画,因为鲁迅在文中说“这故事很美丽,优雅,很有趣,很多美的人,美的事,像一片云锦。”文章对这些景物的描写很生动,景色明朗,充满温暖愉悦的情绪.结合两篇散文来理解,鲁迅生活于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社会,但鲁迅依然在“寒霜,有冷的夜气”的秋夜里向往着“好的故事”,并且“所见的故事清楚起来了,美丽,优雅,有趣,故事里有很多美的人,美的事,我一一看见,一一听见。我珍爱这一天好的故事,我要留下它。但我总记得这一天好的故事,在昏沉的夜里。”不难看出鲁迅对生活的热爱和希望。我让学生讲讲鲁迅的散文的特点,学生回答,鲁迅的散文语言优美,描写生动,很有感情。我随即评述,景语即情语,鲁迅散文优美的语言中有丰富的感情,更有深刻的思想,鲁迅善于将深邃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表现于所写景物之中,以富有特征性的自然之物寄托自己的所思所想

Ⅳ 鲁迅在《好的故事》中主要想要表达什么

表达了作者想改变旧社会的想法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好的故事》是现版代文学权家鲁迅于1925年创作的一首散文诗。此文通过对梦境中“好的故事”的描绘,反映了作者鲁迅在希望与失望的矛盾中。

启迪人们摧毁“黑夜”,实现“好故事”的强烈生活愿望,作者鲁迅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赞美,对理想的热切向往。全文的风景是真实的,细致的,和景在情,有意的。

(5)好的故事鲁迅野草扩展阅读:

1、创建时间

这首散文诗写于1925年1月28日,最早发表于1925年2月9日的《Threads》杂志第13期。关于这首散文诗的写作日期,作者鲁迅在编纂《野草集》时,在文章的结尾处写了“二月二十四日”。

它比鲁迅误录的散文诗《语丝》晚发表了两个多月。查《鲁迅的日记》,其中清清楚楚地记载了关于《野草》的每一个记载,只有一次,就是1925年1月28日这一天,有一个记载:“写《野草》”。这一天是中国新年的第一个月的第五天,这与文章的开头是一致的。

2、历史背景

这篇文章写于一九二五年,那时候,中国正处于大乱之中,帝国主义迫害中国,劳动人民生活艰苦。在这样困难的情况下,笔者和广大人民一样,期待着早日有一个光明的未来。

Ⅵ 求,鲁迅《好的故事》赏析

鲁迅先生的《好的故事》是一篇描写梦境的散文诗,在这篇散文诗中,他用充满线条感和回色彩感的语答言勾勒出了一幅明丽动人的画面,讲述了一个梦中的“好的故事”。

散文诗的语言艺术集中体现了鲁迅的美学理论观点,是他自觉吸收西方和东方绘画的表现手法后,进行的融入了强烈的线条感与色彩感的语言试验,从而从把汉语的表现力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这显然与鲁迅对绘画的长期关注和研究是分不开的。当他还在童年的时候,就非常善于欣赏和吸收传统图画的长处,留学东京时期,课余披览美学书籍,研究过诸如色彩、线条、主体与客体、和谐与统一之类的问题。

(6)好的故事鲁迅野草扩展阅读:

创作时间

这首散文诗写于1925年1月28日,最初发表于1925年2月9日《语丝》周刊第13期。关于这篇散文诗的写作时间,作者鲁迅在编成《野草》集子的时候,文章的末尾注的是“1925年2月24日”,这个时间,比此篇散文诗在《语丝》杂志上发表的时间晚了两个多月,这应是鲁迅误记。

查《鲁迅日记》,其中明确有关写作《野草》各篇的记载,只有一次,是在1925年1月28日这一天的项下,记有:“作《野草》一篇。”这一天,正是中国旧历新年的正月初五,与文章的开头相吻合。

Ⅶ 鲁迅《好的故事》内容简介

《好的故事》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5年创作的一首散文诗。此文通过对梦境中“好的故事”的描绘,反映了作者鲁迅在希望与失望的矛盾中。

启示人们毁掉“昏沉的夜”,实现充满“好的故事”的生活的强烈愿望,表现了作者鲁迅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歌赞,对理想的热烈憧憬。全文景物写得真实、细致,且景中有情,景中有意。

(7)好的故事鲁迅野草扩展阅读:

1、创作时间

这首散文诗写于1925年1月28日,最初发表于1925年2月9日《语丝》周刊笫13期。关于这篇散文诗的写作时间,作者鲁迅于编成《野草》集子的时候,在文章的末尾注的是“1925年2月24日”,这个时间。

比此篇散文诗在《语丝》杂志上发表的时间晚了两个多月,这应是鲁迅误记。查《鲁迅日记》,其中明确有关写作《野草》各篇的记载,只有一次,是在1925年1月28日这一天的项下,记有:“作《野草》一篇。”这一天,正是中国旧历新年的正月初五,与文章的开头相吻合。

2、时代背景

此文写于1925年,当时的中国极其混乱,帝国主义正在迫害中国,广大的劳动人民活较艰苦。在这种艰难的情况下,作者同广大人民一样,期望美好的未来尽快来到,故作此文寄以希望。

Ⅷ 好的故事中野草象征什么地面象征什么表现鲁迅什么样的精神

地面是人民大众,地火是人民的怒火,熔岩一口喷出是革命的出现,面对死亡与腐朽是因为作者看到了希望才会"坦然""欣然""大笑""歌唱","我""希望这野草的死亡与腐朽,火速到来"表现了鲁迅对未来充满了希望的心态。

Ⅸ 下面是选自《野草》的《好的故事》,读后思考:“好的故事”是否记叙了一个故事它

读《野草·好的故事》有感

每当读到鲁迅先生的文章时,心里总会涌出一股暖流,一股热潮。家里珍藏着许多鲁迅先生的名篇,其中最让我爱不释手的是这本《野草》。看起来薄薄的,只有60多页的《野草》,我原以为一下子就能读完,读下来才知道远不是那么回事。许多句子我读来觉得很艰难,背后都有很深的含义。只有一篇《好的故事》我好想读懂了。

《好的故事》展开了一个梦境,鲁迅先生在梦境中回忆起一些往昔的事和人,这些事和人都很安谧宁静,让“我”想到许多朦胧而又美好的东西,它们一一在我眼前闪过,就像海边若隐若现的渔火般。我细细地品着,反复着我不是很明白的句子,直到这个故事在我脑海里埋下种子。读着读着,我的心仿佛漂浮起来,就如同随着鲁迅先生一起乘坐那一叶扁舟,睁着那双豆大般的眼瞳,好奇地寻找着属于我自己的“好的故事”来:

在家乡的大后院里,两个孩子爬上高高密密的黄皮果树,为摘到了树顶又大又甜的果子而高兴得欢呼雀跃。傍晚时分,树顶消灭了一大片,树底添上了一大片。当院外传来大人们大呼小叫的寻孩声时,都不约而同地安静下来,屏住呼吸,等待“风暴过后彩虹现”,便又疯狂了起来,直到再也看不到果子的影子了,才恋恋不舍地回家。于是不免被大人训了一晚,这一天才快乐地结束。

夏天有许多虫子在鸣叫,父亲与孩子一起到屋前的小树林里抓夏蝉。孩子装了满满一瓶夏蝉和夏蝉的孩子,结果第二天全部都闷死了,连放在桌面那只父亲送的又大又漂亮的也不见了,留下一副全装的“战甲”给孩子做纪念的吧。

一次一个孩子手拿着邻居给的一个新年家乡习俗做的年饼,高兴地回到家,才咬一口,就被那只大公鸡给啄走了,于是便大哭起来。父亲拿了自家做的年饼,孩子吃了一口,委屈地说不够邻居家的好吃,父亲笑着说哪可能?于是这一老一小便吵得不可开交。

这便是一个农村的孩子“好的故事”。

公园里,一个孩子把长满浮萍的池溏当成了绿草坪,一脚跨踏了进去,父亲纵身跃入水中,把她捞了上来,气喘吁吁地回家了。

两个孩子到邻居家去玩,邻居分别给这两个孩子送了一支笔,一支粉红的,一支黄色的,拿着黄色的这个孩子啊,不服气,大胆地向邻居说她也要粉红色的,邻居笑了笑便挑了支粉红色的给她。这下可坏了,这孩子两支都喜欢了,便不知把哪支给回邻居。最后丢下一句“我两支都要”便冲出了邻居家,留下另一个孩子一脸委屈。这两支笔成了这个孩子的王子和公主,让她兴奋了好几天。

这便是一个城市的孩子“好的故事”。

故事里的孩子就是我。我比我的同伴也许多了一些“好的故事”,那是因为我有一个农村的故乡。在田梗边看一大群黄牛吃草;在干涸的河沟里放野火;在湿湿的稻田里抓青蛙,然后沾了一身泥浆……

长大后,“好的故事”少了,读书也忙了。家乡屋前的大树林早已被人砍掉了,留下空旷的一大片,它们都已成为我梦里的“好的故事”了。

Ⅹ 鲁迅《野草》赏析

《野草》区别于鲁迅其它作品的一个最大的特征,是它隐藏的深邃的哲理性与传达的象征性。不满足于当时一般闲话或抒情性美文来传情达意,而将从现实和人生经验中体悟的生命哲学赋予一种美的形式,创造一种特异的“独语”式的抒情散文诗。《野草》承载的生命哲学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韧性战斗的哲学,主要是指对于旧的社会制度与黑暗势力,对人和人性摧残压迫所采取的生命选择和心理姿态。基于对改革中国社会艰难的深刻了解,对于五四以后青年抗争黑暗势力过分乐观和急躁的观察,鲁迅以一个启蒙者独有的清醒,提出坚持长期作战的韧性哲学。他说他佩服天津青皮的“无赖精神”。

《这样的战士》、《淡淡的血痕中》,或是“有感于文人学士们帮助军阀而作”,或是愤慨于“段祺瑞政府枪击徒手民众”的声音,也都能在具体现实斗争事件的关注与介入中,进行诗性的想象与升华,抒发和赞美了一种永无休止、永远举起投枪的生命哲学。

2、反抗绝望的哲学,是鲁迅转向自己内心世界进行激烈搏斗的产生的精神产物。所谓“反抗绝望”并不是一个封闭世界的孤独者自我精神的煎熬与咀嚼,而是坚持叛逆抗争中感受寂寞孤独时灵魂的自我抗战与反思。它的产生与内涵,都与现实生存处境有深刻的联系。

(10)好的故事鲁迅野草扩展阅读

作者鲁迅生活在北洋军阀统治下的北京,处于极度苦闷中的鲁迅当时心境很颓唐,但对理想的追求仍未幻灭,这部诗集真实地记述了作者在新文化统一战线分化以后,继续战斗,却又感到孤独、寂寞,在彷徨中探索前进的思想感情。

诗集内容形式多样、想像丰富、构思奇特、语言形象,富有抒情性和音乐性,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诗集以独语式的抒情散文形式,诗性的想象与升华,深化了中国散文诗的艺术和思想意境。

热点内容
幼师专业怎么样 发布:2021-03-16 21:42:13 浏览:24
音乐小毛驴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0:57 浏览:196
昂立中学生教育闸北 发布:2021-03-16 21:40:47 浏览:568
建筑业一建报考条件 发布:2021-03-16 21:39:53 浏览:666
2017年教师资格注册结果 发布:2021-03-16 21:39:49 浏览:642
中国教师资格证查分 发布:2021-03-16 21:39:41 浏览:133
踵什么成语有哪些 发布:2021-03-16 21:38:20 浏览:962
东营幼师专业学校 发布:2021-03-16 21:35:26 浏览:467
机械电子研究生课程 发布:2021-03-16 21:33:36 浏览: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训中心怎么样 发布:2021-03-16 21:33:28 浏览: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