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童话故事 » 家风的故事第一名

家风的故事第一名

发布时间: 2021-02-13 15:53:15

1. 搜集名人家风小故事

将门家风——老将军钟期光家里的小故事

赖仁琼

11月8日,解放军报刊出全军“敬老好儿女金榜奖”获奖名单,钟期光上将的女儿钟德宁榜上有名。消息在干休所传开,有人赞许地说:“钟家的孩子虽出身将门,但却没有骄娇二气。”

第一任老师

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的钟期光今年82岁。“文革”期间,因受迫害患脑血管病,留下了半身不遂后遗症。谈及子女教育,坐在轮椅上的将军告诉我:“孩子幼小时,我工作忙,顾不上,主要是他们的妈妈管,受党和学校的教育深。”

将军夫人凌奔是新四军的老战士。她对子女在学习、生活、品质方面都有非常严格的要求,并且在家中身体力行、言传身教。钟德宁回忆说,小时候,父母常教育他们生活上不搞特殊。学生时代,他们兜里没有装过零花钱。学校组织游园活动,家里只给准备馒头夹咸菜。德宁至今还记得,四哥高中毕业时,全班去香山公园聚会告别,妈妈只给了四哥三角钱,其中两角钱买来回车票,一角钱买门票。家里三个女孩上中学时已经十五六岁,穿的衣服都是几个哥哥的旧衣改制的,有的还打了补丁。有一段时间,中午在家吃饭的人少,妈妈便不让炒菜,自己随便吃点小菜泡饭。萝卜干、雪里蕻是她家的两大主菜。到晚上大家都回家了才炒几样普通菜。妈妈的一件毛衣穿了几十年,早已破得不成样子,但她就是不买新的,一直穿到大前年去世。现在,德宁兄妹看见这件毛衣就流泪。钟德宁噙着泪花说:“妈妈帮助别人从来都是慷慨大方的。她先后买过5件毛衣送给工作人员。”

《人民日报》1989年12月11日

有人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此话不假。家庭教育确实是人生重要的一课。钟德宁兄妹正是从小在父母热爱党和人民、公正、朴实等高尚品德的影响下,慢慢养成了节俭、勤奋的好作风。这些年,兄弟姐妹有的立功受奖,有的业余时间搞发明获得了专利,还有的被单位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这与将军夫妇的“家规家法”是有直接关系的。

“孩子的路由孩子自己走”

不让孩子依赖父母,是钟老将军家的一条不成文“家规”。子女在升学、就业、入党、提干等人生重要关头,将军夫妇从不违反组织原则为子女谋私。将军在部队做了一辈子思想政治工作,以坚持原则、模范遵守纪律赢得部下的普遍敬重。这几年,社会上有些人利用权势搞不正之风、安插亲信和子女等等,将军对此特别反感。每闻这类丑事,他都要气愤地大骂一句:“不要脸!”将军说:“现在看来,这种干部最坏,他们不仅败坏了社会风气,还损害了党和人民的关系。”当年,将军的七个子女除钟德宁在北京工作外,其余的都按规定插队下乡、参军入伍,有的到北大荒落户。后来,远在各地的兄妹或复员或考大学才陆续回到身边,都就职于普通工作岗位,无一依靠过长辈权势。钟德宁说,在南京的三哥和毕业于海军工程学院的四哥今年转业,都是依靠组织或自己联系工作。三哥三嫂至今两地分居尚未调到一起。

要论“关系”,老将军上上下下、军内军外的“关系”还真不少。他,是新四军的老人,在华东地区就不用说了,建国后,不少老战友、老部下在工作上、生活上遇到困难,都曾得到过将军的热心帮助。他对一些无职无权的老部下尤为关切,连治病、买药等事,他和夫人都尽力操办。“文革”期间,将军被隔离、批斗,夫人凌奔得知过去的老战友、华东几位省市负责人的子女因受父母株连而无家可归时,不顾自身患病,冒着风险,毅然收留了五六个“黑帮子女”,用母爱来温暖这些东躲西藏、惊魂未定的孩子。

然而,违反组织原则的事将军从来不做。德宁兄妹也都严格遵守“家规”,尽管他们因缺少父亲的“招呼”、“庇护”而升迁慢、调动难,但将军对此却无怨无悔。他说:“我历来主张,孩子的路由孩子自己走。只要孩子们不搞歪门邪道,就比什么都好。”

从50年代到80年代,环境在变,条件在变,人们的许多观念也在改变。然而,将军的“家规家法”却没有变。德宁兄妹不管是在京自立门户还是远居外地,都自觉以此来约束自己和自己的家庭。

2. 讲一个家风的故事,故事的名字,作者,来源

你好来,《傅雷家书》源讲的就是关于家风的故事,是傅雷及其夫人写给孩子的一本家信集。
《傅雷家书》摘编了傅雷先生1954年至1966年5月的186封书信,最长的一封信长达七千多字。字里行间,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挚爱、期望,以及对国家和世界的高尚情感。

3. 历史上名人的家风

关于家风的小故事来有:自

一、司马光

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历史学家,官至宰相。司马光虽官高权重,但严于教子,很注重培养子女自律自立意识。他写了了篇传诵至今的《训俭示康》。他在总结了历史上许多达官显贵之子,因受祖上荫庇不能自强自立而颓废没落的教训。

告诫其子:"有德者皆由俭来也"、"俭以立名,侈以自败"。由于教子有方,司马光之子,个个谦恭有礼,不仗父势,不恃家富,人生有成。以致世人有"途之人见容止,虽不识皆知司马氏子也"。

二、曾国藩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有争议的人物,对他的评价估且不论,但他的家庭教育却有令人瞩目的成就。他以“勤”字为人生第一要义。自己身体力行,教育子女也养成勤劳作风。要求“诸男在家勤洒扫”“诸女学洗衣,学煮茶烧菜”。

还为曾家妇女规定了“日课”四项:“食事”,每天早饭后做各种小菜;“衣事”,已午刻纺花或绩麻;“细工”,傍晚即晚饭后做男女布鞋或缝制衣服。曾国藩作为封侯拜相之人,对“日课”还要定期检查,亲自抓落实。俗话说:“人贵勤”,可见,曾家的“崇勤”家风着实可赞。

4. 好家风的名人经典故事

吉鸿昌,字世五,河南扶沟人。察绥抗日同盟军领导人之一。早年在冯版玉祥部队当兵,以英勇善权战升为营长、师长,后任国民党军长和宁夏省政府主席。

1920年,25岁的吉鸿昌,当时任营长,父亲吉筠亭病重。他对前来探视的吉鸿昌说:"当官要清白谦正,多为天下穷人着想,做官就不许发财。否则,我在九泉之下也不能安眠。"吉鸿昌含泪答应。

吉鸿昌父亲病逝后,他把"做官不许发财"六字写在瓷碗上,要陶瓷厂仿照成批烧制,把瓷碗分发给所有官兵。在分发瓷碗大会上说:"我吉鸿昌虽为长官,但决不欺压民众,掠取民财,我要牢记父亲教诲,做官不为发财,为天下穷人办好事,请诸位兄弟监督。" 吉鸿昌言行一致,一生清白谦正,处处为民众。当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他反对蒋介石的投降政策,奋起抗日。遭国民党反动派杀害,牺牲时年仅39岁。

名人家风小故事二:陶行知大爱无疆

1917年秋,陶行知回国,先后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任教。1927年,他脱去洋服,换上草鞋,“和马牛羊鸡犬豕做朋友,对稻粱粟麦黍稷下功夫”。在南京城北、燕子矶畔老山下的小庄村创办“南京市试验乡村师范学校

5. 家风家训小故事

家风家训小故事:

一、曾国藩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有争议的人物,对他的评价估且不论,但他的家庭教育却有令人瞩目的成就。他以“勤”字为人生第一要义。自己身体力行,教育子女也养成勤劳作风。要求“诸男在家勤洒扫”“诸女学洗衣,学煮茶烧菜”。

还为曾家妇女规定了“日课”四项:“食事”,每天早饭后做各种小菜;“衣事”,已午刻纺花或绩麻;“细工”,傍晚即晚饭后做男女布鞋或缝制衣服。曾国藩作为封侯拜相之人,对“日课”还要定期检查,亲自抓落实。俗话说:“人贵勤”,可见,曾家的“崇勤”家风着实可赞。

二、鲁迅

鲁迅和许广平仅有一子,即周海婴。儿子出生时,许广平出现难产迹象,当医生向鲁迅征求意见是留大人还是留孩子时,他果断回答:“留大人。”结果母子平安。在儿子成长过程中,鲁迅基本按照《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的思想来实行,让他“完全的解放”,其中又说:“我现在心以为然的,便只是爱。”

据周海婴所著《鲁迅与我七十年》介绍,鲁迅的教育方式是“顺其自然,极力不多给他打击,甚或不愿拂逆他的喜爱,除非在极不能容忍,极不合理的某一程度之内”。有一天,周海婴死活不肯去上学,鲁迅用报纸打他屁股。后来,鲁迅向母亲写信解释道:“打起来,声音虽然响,却不痛的。”

三、司马光

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历史学家,官至宰相。司马光虽官高权重,但严于教子,很注重培养子女自律自立意识。他写了了篇传诵至今的《训俭示康》。他在总结了历史上许多达官显贵之子,因受祖上荫庇不能自强自立而颓废没落的教训。

告诫其子:"有德者皆由俭来也"、"俭以立名,侈以自败"。由于教子有方,司马光之子,个个谦恭有礼,不仗父势,不恃家富,人生有成。以致世人有"途之人见容止,虽不识皆知司马氏子也"。

四、吉鸿昌

1920年,25岁的吉鸿昌,当时任营长,父亲吉筠亭病重。他对前来探视的吉鸿昌说:"当官要清白谦正,多为天下穷人着想,做官就不许发财。否则,我在九泉之下也不能安眠。"吉鸿昌含泪答应。

吉鸿昌的父亲病死后,在瓷碗上写下“不允许官员发财”六个字。他要求陶瓷厂模仿批量烧制,并将瓷碗分发给所有官兵。在瓷碗分配会上,他说:“虽然季宏昌是一名高级官员,但他绝不会欺负人民,掠夺人民财富。我要牢记他父亲的教诲,做一个官员,为世界上的穷人做好事,并邀请你的兄弟来监督他。”

吉鸿昌言行一致,一生清白谦正,为百姓考虑。当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他反对蒋介石的投降政策,奋起抗日。遭国民党反动派杀害,牺牲时年仅39岁。

五、朱德

学习,是影响朱德一辈子的事情。为“培养出一个读书人来‘支撑门户’”,朱家节衣缩食送朱德走上了学习的道路,从而改变了他的命运。学习,也是朱德一辈子最为关注的事情。他常用“革命到老,学习到老,改造到老”鞭策自己,并且强调“不学习就会落后,就不能跟社会一道前进”。

他循循善诱地教育子女努力学习。新中国成立前后,女儿朱敏还在苏联学习,每次回国朱德总要问她是不是学习了毛主席著作。由于朱敏从小生活在国外,中文水平较差,朱德就戴上老花镜,让朱敏坐在他身边,教她一字一句地读。

他一边读,一边讲解,每讲完一段就问她懂了没有。如发现她哪些地方还未理解,就一遍又一遍地重新讲解,直到她真正弄懂为止。朱敏结婚时,朱德送给她的礼物也是刚刚出版的《毛泽东选集》。

6. 家风家训的故事

1、无瑕之玉,可以为国器;孝悌之子,可以为国瑞。
2、赡养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我做起代代相传。
3、我们确实有如是的优点,但也要隐藏几分,这个叫做涵养。
4、我今仅守读书业,汝勿轻捐少壮时。
5、家,心灵的守护地;家,温暖的港湾处;唯天下间最美丽的地方!
6、奉先思孝,处下思恭;倾己勤劳,以行德义。
7、孝敬老人,严教子孙;尊老爱幼,亲穆存心。
8、阴阳和,万物生长,父母安,家庭兴旺。
9、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
10、要多行善事,广积阴德,保一家兴旺。

7. 家风家训小故事有哪些

内容如下:

家风是一种无言的教育,它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孩子的心灵,塑造孩子的人格。 为弘扬良好家训家风,提升学生道德素养,深刻领悟家风的力量,近期,峨眉一小正积极开展“传家训 立家规 牵手父母树新风”系列教育活动。

孔子世家教育子女十训

1、虽然生活贫困,但绝不抱怨自己所生存的环境;

2、即使生活在困境中,母亲依然倾注所有的热情教育子女;

3、越是伟人,越要自我学习与自我感悟;

4、失败也绝不气馁,用顽强的挑战精神武装自己;

5、通过长途旅行考验和锻炼自己;

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7、结交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

8、不亲自教授子女,只监督和考察其学习情况;

9、人性的弱点有时反而会成就一代伟人;

10、培养勤学好问的学习习惯

8. 关于家风家训的故事有哪些

1、司马光教子有方

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历史学家,官至宰相。司马光虽官高权重,但严于教子,很注重培养子女自律自立意识。他写了了篇传诵至今的《训俭示康》。

他在总结了历史上许多达官显贵之子,因受祖上荫庇不能自强自立而颓废没落的教训,告诫其子:"有德者皆由俭来也。""俭以立名,侈以自败"。

由于教子有方,司马光之子,个个谦恭有礼,不仗父势,不恃家富,人生有成。以致世人有"途之人见容止,虽不识皆知司马氏子也"。

2、吉鸿昌不忘父训

吉鸿昌,字世五,河南扶沟人。察绥抗日同盟军领导人之一。早年在冯玉祥部队当兵,以英勇善战升为营长、师长,后任国民党军长和宁夏省政府主席。

1920年,25岁的吉鸿昌,当时任营长,父亲吉筠亭病重。他对前来探视的吉鸿昌说:"当官要清白谦正,多为天下穷人着想,做官就不许发财。否则,我在九泉之下也不能安眠。"吉鸿昌含泪答应。

吉鸿昌父亲病逝后,他把"做官不许发财"六字写在瓷碗上,要陶瓷厂仿照成批烧制,把瓷碗分发给所有官兵。在分发瓷碗大会上说:"我吉鸿昌虽为长官,但决不欺压民众,掠取民财,我要牢记父亲教诲,做官不为发财,为天下穷人办好事,请诸位兄弟监督。"

吉鸿昌言行一致,一生清白谦正,处处为民众。当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他反对蒋介石的投降政策,奋起抗日。遭国民党反动派杀害,牺牲时年仅39岁。

3、鲁迅教子顺其自然

鲁迅和许广平仅有一子,即周海婴。儿子出生时,许广平出现难产迹象,当医生向鲁迅征求意见是留大人还是留孩子时,他果断回答:“留大人。”结果母子平安。

在儿子成长过程中,鲁迅基本按照《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的思想来实行,让他“完全的解放”,其中又说:“我现在心以为然的,便只是爱。”

据周海婴所著《鲁迅与我七十年》介绍,鲁迅的教育方式是“顺其自然,极力不多给他打击,甚或不愿拂逆他的喜爱,除非在极不能容忍,极不合理的某一程度之内”。

有一天,周海婴死活不肯去上学,鲁迅用报纸打他屁股。后来,鲁迅向母亲写信解释道:“打起来,声音虽然响,却不痛的。”

4、钱基博对儿子管教极严

钱基博乃一代国学大师,是学者、作家钱钟书的父亲。钱基博对儿子管教极严,钱钟书十六岁时,还痛打一顿。1926年秋至次年夏天,钱基博北上清华任教,寒假没回无锡。

此时的钱钟书正读中学,没有温习课本,而是一头扎进了小说的世界。等父亲回来考问功课,钱钟书过不了关,于是挨了打。

1929年,钱钟书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后,钱基博还时常写信给他。一封信中说:“做一仁人君子,比做一名士尤切要。”

随后一封信则表示:“现在外间物论,谓汝文章胜我,学问过我,我固心喜;然不如人称汝笃实过我,力行过我,我尤心慰。”希望钱钟书能“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我望汝为诸葛公、陶渊明;不喜汝为胡适之、徐志摩”。

钱基博对当时的新文化运动保持距离,埋首国学,他这样告诫钱钟书,不过出于一个儒者的文化立场。

5、梁启超全方位爱子女

梁启超有九个子女,在他的教育、引导下,个个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甚至还产生了“一门三院士”的佳话。这“三院士”是建筑学家梁思成、考古学家梁思永、火箭控制系统专家梁思礼。另外,四儿子梁思达是经济学家,次女梁思庄是图书馆学家,三女儿梁思懿是社会活动家。

梁启超对于子女的爱,是全方位的,不仅在求学,而且在为人处世,甚至理财、时政等诸多方面,皆以平和、平等的态度展开。阅读《梁启超家书》,就会了解在写给孩子们的信中梁启超教育子女的表现堪称典范。

写信时,梁启超毫不掩饰自己的爱。1927年6月的一封信中,他写道:“你们须知你爹爹是最富于感情的人,对于你们的爱情,十二分热烈。你们无论功课若何忙迫,最少隔个把月总要来一封信,便几个字报报平安也好。”

在求学这一方面,梁启超根本不看重文凭,而是强调打好基础,掌握好“火候”。他对梁思庄说:“未能立进大学,这有什么要紧,‘求学问不是求文凭’,总要把墙基越筑得厚越好。”并教孩子们求学问、做学问的方法——“总要‘猛火炖’和‘慢火炖’两种工作循环交互着用去”。

同时,梁启超强调责任的重要。1923年,他写给长女梁思顺的信中说:“天下事业无所谓大小,只要在自己责任内,尽自己力量做去,便是第一等人物。”当然,写信教导自己的孩子之余,梁任公没忘了夸一夸女婿、儿媳。

热点内容
幼师专业怎么样 发布:2021-03-16 21:42:13 浏览:24
音乐小毛驴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0:57 浏览:196
昂立中学生教育闸北 发布:2021-03-16 21:40:47 浏览:568
建筑业一建报考条件 发布:2021-03-16 21:39:53 浏览:666
2017年教师资格注册结果 发布:2021-03-16 21:39:49 浏览:642
中国教师资格证查分 发布:2021-03-16 21:39:41 浏览:133
踵什么成语有哪些 发布:2021-03-16 21:38:20 浏览:962
东营幼师专业学校 发布:2021-03-16 21:35:26 浏览:467
机械电子研究生课程 发布:2021-03-16 21:33:36 浏览: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训中心怎么样 发布:2021-03-16 21:33:28 浏览: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