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的中国历史故事的读后感400字
A. 读中国历史故事有感
《中国历史故事》是我的启蒙书,是我“不说话的老师”,是它帮助我打开了知识的大门,是它让我知道了中国的悠久历史.
这本书的内容很吸引人,里面有许多历史故事,比如说:晏子相齐、风流才子司马相如、周武王伐纣等故事.这些故事有的充分体现了古代人民的足智多谋,有的表现了友谊的珍贵,还有的是讲一些尔虞我诈的故事.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要数《女纺织家黄道婆》这个故事了.
黄道婆善良、好学、诚实的品格,让我钦佩.她家境贫穷,父母养不活她,就把她卖给别人当童养媳.黄道婆整天都要干活,还要被公婆打骂,过着生不如死的生活.因为她的勇敢,她终于逃出了公婆家,到处去流浪.有一天,黄道婆偷偷地上了一条船,跟着船一起来到了海口市.她和当地居民一起学纺织.但她时刻不忘自己的家乡,过了三十多年,黄道婆回到了自己的家乡乌泥泾镇.她把自己学到的纺织技术传给了镇上的妇女,从而生产出了大批的“乌泥泾被”.当时,“乌泥泾被”闻名全国.
这个故事让我有很大的感触.从书中,我知道了黄道婆,了解了黄道婆为了家乡的发展,她无私奉献、自强不息.她真是我学习的好榜样.
李老师点评:
小作者围绕《中国历史故事》中的一篇《女纺织家黄道婆》这个故事发表感想,对黄道婆这位历史人物进行了歌颂.感情真挚,行文流畅.对于小学五年级学生来说,实在不容易.有一点不足之处在于,小作者就故事谈故事,视角不够开放.建议在写作之前,要静下心来,列好提纲.
国历史故事读后感
[ 2006-12-19 14:19:00 | By:Hmily ]
历史,套用宋神宗的一句名言:“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历史的意义便是在此了.然而,历史又是一个极不易说破的词.就算历史学家,触及历史的本源时也是相当谨慎的.那么现在我来说历史的意义,是不是属于寻找海市蜃楼的根基那种的无知行径呢?我想,历史都列为过往的陈迹余音了,当下的我们循迹辩音追索渐渐被流光掩盖的遗踪,从历史废墟的蛛丝马迹里探求当代的意义,可以说是不能被偏废.历史的车轮从来不为任何一个君王、一个党派,一个民族而停留过,一个君王有多么大的功绩,多么的文成武德;一个党派有何等优越的制度;一个民族有何等优良的血统,多么的文明灿烂,历史都是如公证的无私的,并没有给予他们更多的宽容和庇护.因而不断思索历史的意义作为一个永久的命题和课题值得所有有知的人去探求与解决.
大唐盛世时魏征直谏太宗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历史不说话,她的沉默正是她的价值.善于反思的人或民族在历史的兴亡更替当中领悟中兴的规则,使国家与民族以后的历史朝良性发展,避免使之步入危亡的境地,而纳入自我的掌握之中.大唐的开元盛世离不开对大隋炀帝的借鉴与批判的深入.历史的重演的特性似乎是一个挥之不去的梦魇,持久地困扰并困惑着后来人.无数的史书历数当朝或前朝得失,一为记载一个国度的发生史,第二恐怕就是要为后来的执政者和人民留存一个参照的完整线索.有时历史正当被人所淡忘,聪明而执着的人跳出来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确横向比照中外历史以及对当国的纵线考察,发现历史居然有惊人的相似.
罗惯中说“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君不见,一个朝代的兴衰总是相互更替,盛世之后必是乱世,乱世久之必有大治.冥冥之中,切合着中国的阴阳学说.历史可以作为当政者的参考,然而也只能是参考而已.历史的车轮是不会停下的,我们所能做的也就是尽量吧!尽量延缓那天的到来……
当然历史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避免和借鉴,而我今天便是老生常谈地重复这样的论调,目的在于树立历史的这层意义在我们心中的标杆.从历史中找寻相关的意义,不论我们何种角度去看待历史,得出怎么样的结论,哪怕是肤浅甚至的错漏屡现的结论亦不能阻挡我们初衷.广视角多维度地去把握历史,应该也是我们作为一个社会人责任所在吧?
B. 读《中国古代神话故事》有感400字数
坚持不懈的精神——《中国古代神话故事》读后感
走进神话传奇的世界,我们不难体会到人类对自然的好奇与崇拜、对灾难和困苦的不屈与斗争、对英雄人物的敬仰与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邪恶人物的憎恶……
走进神话传说的世界,我们会认识许多值得我们敬佩的人物:用生命创造世界的盘古与女娲;为民造福的伏羲氏、神农氏、大禹、羿;为理想奋斗不止的愚公、刑天、鲤鱼;为人类文明发展立下功劳的燧、人氏、仓颉、嫘祖;承载着人们真、善、美、梦想的如来佛祖、观音菩萨、孙悟空、八仙……
在众多的神话故事中,我最喜欢的一个故事就要属《精卫填海》。故事主人公精卫在一次玩耍中不幸掉入海水中,被海水淹死了。可是她不愿就这么死去,于是,她便变成了一只精卫鸟,夜以继日地从远处叼来石头和树枝,想要填平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终于填平了大海。大海夺去了她的生命,但夺不去她的勇气和决心。
这是什么?这正是一种坚持不懈的精神,是这种精神激励着我们向前进,最终超越自我,使自己达到了自己想要奋斗的目标,只有这样,才能成功;只有这样,才能有收获;只有这样,才能看到希望的火光……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坚持不懈的精神吧!
满意望采纳
C. 写给儿童的中国历史读后感400字
《讲给孩子的中国历史》读后感]读了《讲给孩子的中国历史》这本书,我的读后感是:历史是过去的事情,有文字的时代,可以把发生的事情一件件记录的清清楚楚,《讲给孩子的中国历史》读后感。没有文字的时代怎么办,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张开嘴巴把历史讲给后代听。人们把这种传递方式叫做“口头历史”。但是“口头历史”不能完全相信,讲故事的人总是会添酱油,黑说成白,五根指头说成六根指头,信不信就由你啦!读了这本书,我认识了开天辟地的盘古,据说,盘古的身体有九里长,盘古以自己的躯体改天换地,变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巨人
D. 长春历史故事读后感400字
光阴轮回,六十年沧桑巨变。共和国始终把握着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社会和谐、民族复兴的航向,在岁月的时空中穿梭而行。今日之中国,政通人和,物阜民丰;今日之中国,活力迸射,一派生机;今日之中国,踔厉风发,砥砺前行。
历数辉煌成就,串连梦想荣光,我们发现一条“铁律”: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与其历史主动性的选择紧密相连。
近代中国给出了两大课题: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无数仁人志士前赴后继,上下求索。各种主义和主张出场了,纷纷破灭了;各种政党和组织登台了,纷纷退出了;各种道路和方式探索了,纷纷碰壁了。20世纪初以来,为了实现两大历史任务,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选择了改革开放。
俯仰60载,潮起钱江两岸,浙江儿女一路踏歌而来。在极富传奇色彩的“中国故事”中,浙江人民挥就了瑰丽华彩的一章。
马克思主义来到中国,这是一次历史性的牵手。
E. 历史的足迹读后感400字
的选择,历史的足迹
光阴轮回,六十年沧桑巨变。共和国始终把握着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社会和谐、民族复兴的航向,在岁月的时空中穿梭而行。今日之中国,政通人和,物阜民丰;今日之中国,活力迸射,一派生机;今日之中国,踔厉风发,砥砺前行。
历数辉煌成就,串连梦想荣光,我们发现一条“铁律”: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与其历史主动性的选择紧密相连。
近代中国给出了两大课题: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无数仁人志士前赴后继,上下求索。各种主义和主张出场了,纷纷破灭了;各种政党和组织登台了,纷纷退出了;各种道路和方式探索了,纷纷碰壁了。20世纪初以来,为了实现两大历史任务,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选择了改革开放。
俯仰60载,潮起钱江两岸,浙江儿女一路踏歌而来。在极富传奇色彩的“中国故事”中,浙江人民挥就了瑰丽华彩的一章。
马克思主义来到中国,这是一次历史性的牵手。
拂去岁月风尘,望向历史深处,近代中国,多少次旗竖旗倒,多少回人聚人散,多少主义成为过客,多少英雄抱恨终天。只有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真理,指明了中国革命的道路,照亮了民族复兴的前程。
中国是幸运的,中国人民是幸运的,中华民族是幸运的。因为,作为领导核心的中国共产党,始终能够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实践。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同与中国革命实践结合起来,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建立了新中国。
从30年前开始,与时俱进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在这一科学理论体系的引领下,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取得新胜利。
马克思主义一旦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威力无比:这是一面旗帜,迎风高扬,引领时代前行;这是一种信仰,坚如磐石,凝聚民族力量;这是一个法宝,予取皆准,战胜一切困难。
科学理论的指导,让浙江这片热土生发无限活力,走在发展前列。率先解放思想,率先推进市场化改革,率先推进农村工业化,率先推进内外开放联动,率先推进城乡一体化,率先推进生态省建设……这一系列“率先”,形成了“浙江现象”,写就了“浙江骄傲”,创造了“浙江力量”。正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引下,浙江人民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浙江特点的发展之路。
历史作证: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历史作证:一百多年来,在中国出现的所有政治力量中,只有中国共产党能够最坚决、最有效地捍卫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
坚持党的领导,这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这一选择,源于中国共产党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开辟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中国人民奔赴光明未来,得益于科学理论;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得益于科学理论;沉着应对“苏东剧变”,坚定举自己的旗、走自己的路,得益于科学理论;引领改革开放,肇始一场震古烁今的变革,得益于科学理论。
这一选择,源于中国共产党扎根于人民群众。一部党史,就是一部践行人民群众利益的奋斗史:改变积弱积贫的旧中国,为的是人民利益;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的是人民利益;进行社会主义探索,为的是人民利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的是人民利益。
这一选择,源于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迈向复兴。综合国力由弱到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标显了“中国力量”;从温饱不足到实现小康,成就了“中国速度”;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封闭状态到全球视野,开始了“中国跨越”……88载卓越历程,彪炳千秋;60年执政辉煌,功垂青史。中国共产党始终是民族复兴的核心力量。
浙江人民始终把坚持党的领导作为坚定信念,摆在突出位置。新中国成立60周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各级党组织始终正确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和改善党的建设,不断提高执政水平;审时度势,及时制定浙江又好又快发展的政策措施,不断增强宏观驾驭能力;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在改革发展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坚持党的领导,这是浙江走在发展前列的根本保证。
历史经过反复比较,作出了决定自己命运的抉择: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社会主义道路,始于找到马克思主义真理那一刻。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逻辑。
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这一道路,是强国路、幸福路、振兴路。一个发展中国家GDP年均增长近10%,经济总量已位列世界第三,中国人民一天创造的财富就超过了1952年一年的总量,在世界发展史上堪称奇崛;开辟一条独具特色的现代化道路,为世界提供了一个新型社会制度的发展模式;中国共产党作为领导核心,将民族复兴的进程推至新高。
这一道路,在发展、创新、深化中生机盎然。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创造性地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更加清晰,前景更加光明。
这一道路,决定中国未来的前途与命运。历史充满变数,时代充满挑战,这就需要我们在变数中寻找规律,在挑战中把握原则。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朝阳大路,是一条康庄大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深深刻下了浙江人民成功实践的足印。几个数字就是最好的注脚——从1978年到2008年,城乡居民收入已分别连续8年和24年保持全国各省区第一位,足证这是一条浙江人民走向富裕的道路;在全国民营企业500强中浙江占173席,足证这是一条浙江人民不断创业创新的道路;推进全面小康六大行动计划,近年来全省新增财力的近3/4用于全面改善民生,足证这是一条浙江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道路。
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F. 读中国古代历史故事读后感
《中国抄历史故事》是我的启蒙袭书,是我“不说话的老师”,是它帮助我打开了知识的大门,是它让我知道了中国的悠久历史。
这本书的内容很吸引人,里面有许多历史故事,比如说:晏子相齐、风流才子司马相如、周武王伐纣等故事。这些故事有的充分体现了古代人民的足智多谋,有的表现了友谊的珍贵,还有的是讲一些尔虞我诈的故事。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要数《女纺织家黄道婆》这个故事了。
黄道婆善良、好学、诚实的品格,让我钦佩。她家境贫穷,父母养不活她,就把她卖给别人当童养媳。黄道婆整天都要干活,还要被公婆打骂,过着生不如死的生活。因为她的勇敢,她终于逃出了公婆家,到处去流浪。有一天,黄道婆偷偷地上了一条船,跟着船一起来到了海口市。她和当地居民一起学纺织。但她时刻不忘自己的家乡,过了三十多年,黄道婆回到了自己的家乡乌泥泾镇。她把自己学到的纺织技术传给了镇上的妇女,从而生产出了大批的“乌泥泾被”。当时,“乌泥泾被”闻名全国。
这个故事让我有很大的感触。从书中,我知道了黄道婆,了解了黄道婆为了家乡的发展,她无私奉献、自强不息。她真是我学习的好榜样。
G. 中国近代史的读后感400
答:
怀着崇敬的心态拜读了《中国近代史》一书。读完之后颇有所得。
这部书把“中国近代史”界定为“中国近代化的历史”,中国能否近代化以及如何近代化,于是就成为本书论述的主线。
近代化对于当时的中国是一个非常迫切的课题,它在中国近代历史的进程中却又是一个缓慢和曲折的历程。蒋廷黻不可能找出为何如此缓慢和曲折的社会根源,但他却看到了我们民族的惰性。他说:“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这个话颇有分量。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在鸦片战争震撼的当初迅速走上维新抑或革命之路呢?
本书以恭亲王奕欣及曾国藩、李鸿章等人领导的自强运动即洋务运动为第一个近代化方案,以康有为等人领导的变法运动即百日维新为第二个近代方案,以义和团运动或曰“拳匪运动”为第三个公式化方案…… 然而这些方案最后都挫败了。于是本书提出自己的观点:“近代化国防不但需要近代的交通、教育、经济,并又需要近代化的政治和国民,半新半旧是不中用的。换句话说,我国到了近代要图生存,非全盘接受西洋文化不可。” “全盘西化”口号为胡适在一九二九年提出,意即对西方文化都不预设任何的人为限制。或许以现代的眼光来看这是不值得推崇的,然而在那个年代我们确实应为他们的勇气所折服!
H. 中国历史故事中《宁死不屈》的读后感300字
我读过许多让我感动的故事,但大多数都记不清了,但是有一篇文章却让我记忆犹新,就像是昨天才读过一样。
这篇文章主要是写一个小姑娘与日本人作斗争的故事。
故事的大意是这样的:一天,几个日本兵端着长枪,押着一位小姑娘向松花江走去。那个小姑娘只有13岁,她犯了什么罪呢?他的“罪名”就是组织村里的孩子学习中文。自从日本鬼子侵占了大半个中国之后,就不让东北的儿童学习我国的语言文字,永远当他们的奴隶。这天,鬼子押着小姑娘来到了松花江边。并用威胁的口气问她为什么偷着组织大家学习中文。小姑娘用平静的语气说:“我们是中国人”。听了这话鬼子恼怒了,大声吼道:“难道你不怕违抗命令是要被枪毙的吗?”小姑娘大声的回答:“你们枪毙不了我们爱国的心!”鬼子听了没有办法,就假惺惺地对小姑娘说:“如果你答应不再组织他们学习中文,我们就送你去最好的学校,如果你不答应,眼前滚滚波涛就是你的坟墓了!”小姑娘听后,就毫不犹豫地跳向江中。
当我读完这篇文章的时候,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小姑娘一句“你们枪毙不了我爱国的心”让我感慨万千。小姑娘是宁愿自己死掉,也要学习我们的语言文字,她的这种精神是多么可贵呀!因此,我们在生活中要好好学习,以她为榜样。
I. 中国历史故事宁死不屈的读后感300字,
朋友,你读过《李大钊宁死不屈》吗?李大钊出生于1889年10月29日,死于38岁,他是中国gcd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同志是一位中国著名的爱国志士。1916年,他积极投身于正在兴起的新文化运动,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一名主将,他是真正共产主义者,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1927年4月6日,李大钊同志在北京被捕,在狱中,他被敌人严刑拷打,表现那种坚贞不屈的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我真恨不得把那些坏蛋揍死。不知不觉中,我心中耸立了一座丰碑上面写着“先生不死,精神永存”。我们要学习李大钊同志大义凛然,坚贞不屈的精神,在困难面前决不退缩!我们要好好学习,长大后报效祖国。现在,我们是祖国的花朵,未来,我们是祖国的栋梁!
J. 谁个一给我个有关历史书的读后感400字 谢谢
――读《我听黄仁宇讲中国历史》
愈来愈发现自己书读的太少,尤其是中国历史的东西,对中国历史的了解仅限于中学所学的那些历史事件串联体。前期有幸拜读了黄仁宇大师的《万历十五年》,深为其新颖的历史思维所吸引,故到图书馆抱回一堆黄老的著者或者有关黄老的书籍。其中《我听黄仁宇讲中国历史》一书首入俺的贼眼,究其故应该是想先大体了解黄老的历史观,等之后阅读他著作时能起到预告的效果吧。
折腾了差不多个月终于啃完,却愕然发现,自己又囫囵吞枣的读完了,真没救了。不过,“吞枣”过程中还是尝到丁点“味道”的,且还蛮合味的,故又重读此书关键部分。废话少说,读后感一句话:原来历史可以这么理解的!
此书首先分析黄老对中国历史的思维。一般来说,当代中国历史学家的分析思维含较多的政治因素,视野我们都较为清楚。而黄老的思维是把中国历史当一个大历史动态分析,虽有那么些囫囵吞枣的迹象,但有不失其条理性。黄老从影响中国历史的几个关键因素着手,分析各个时期的情况,并进一步划分中历史阶段。关键因素:地理条件、文化凝集力、均田制、官僚主义。在此思路引导下,以后读国史就有条理也。黄老对历史的态度,同样让俺感悟到一些东西。
新生的政府都在不断使政府组织和运作符合现实,但这不是能一步到位的,是需要更多人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符合的目标。对于当今政府,作为一个建立50多年的政府,相对于中国的大历史实在不算得了什么,应该还算是新生朝代的前期,还有太多东西需要改变才能符合现实。一味谩骂无法解决问题,而应努力去改变。
而对于现况,我们的态度应该如何呢?中国历史发生了很多事件,有些在今天看来很愚昧或者难于理解或者根本就是错误。但历史就是这样,对于当时的历史现况来说,当时所发生的或许就是最适合的呢。故对于现况,我们应该分析其优劣后,思考是否有更好的替代方案。如有更为合适的即可改变,如无,则即使有其不合理的性也都必须接受或者执行,而非是一味的批驳和否定。
中国历史的一个特性是上层阶层(统治者)和下层阶层(农民)缺乏中间阶层,因此历史中的政府管理国家无法在数字上精确管理和控制,只能用大一统的道德管理。即道德治理国家,这就是中国历史的一大特性吧。而我们现在的国家要转变这样的状况,从大历史的角度来看将需要多少时间呢?要知道这样的思维都持续了几千年呢。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