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变化成长故事
1. 作文800字 题目:湘阴农村的变化 内容:低碳环保,个人成长经历,红军故事,身边的人和事,党
我的家乡坐落在一望无际的冀中平原的中部。这里田园平整,土质较好。村里既没有历史古迹,也没有杰出人物,只有平民百姓祖辈生息于斯,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村庄。
我到省城工作之后,有了妻室儿女,父母又早逝,便很久没有回家乡了。每当触到“乡情”的字眼,我便久久地陷入思念的意绪之中。因此,今年国庆大假,我就偕家人回老家住了十几日。在家乡的日子里,晚上同弟弟拉家常,白天走家串户看乡亲。耳闻目睹村新、人新、天地新。旧貌换新颜的风物变化,给我留下深刻、美好的印象,催促着我秉拙笔撰写家乡见闻于纸。
整洁的村容村貌
回到家乡的第二天,我就漫步在村大街上,用心观察着家乡的变化:昔日低矮、破旧的房屋不见了;弯弯曲曲、坑坑洼洼的土路,变成了笔直、宽敞、平坦的水泥路。在一块规划的长方形的村垣里,盖起了崭新的砖房一排接一排,宽绰的院落一座挨一座,红色砖墙,黑色大门,平面屋顶,整齐划一,美观大方。在房落的排与排之间,是笔直的小街小巷,有的叫“幸福路”、有的叫“爱民巷”·····几条主要街道两旁栽的月季花已经花香四溢,白杨树也绿树成荫;高大粗壮的电线杆直挺挺地矗立着,乳白色的电灯泡像白兰瓜似的整齐地垂挂在电杆伸出的横臂上,十分抢眼。
夜幕降临,路灯亮了,银白色的光芒把大街照得如同白昼,在灯光下儿童们的玩耍嬉闹声、男人的下棋声,声声入耳,打破了千百年“日落而息”的习惯,不仅为农民构建了释放一天劳顿的平台,也为寂寞的乡村增添了新的欢乐。
回到家乡的第五天,我又见到了一道新景观。在昔日的下雨天,因村里道路泥泞难走不便出门,只能在家里“憋着”;可今天我惊奇地看到,村中男男女女,在雨中撑着各式各样的雨伞,有红色的,有金黄色的,也有乳白色的,好像一朵朵、一簇簇的鲜花。他们不紧不慢地走在水泥铺成的大街上,脚步迈得那么从容,神情那么自负,格外俏丽脱俗,令人称美! 热闹的村口
在家乡这段日子里,我每天清晨照例按时起床散步,每次走到村口,随着朝阳在东方升起,大街小巷传来一阵阵的喇叭声、铃铛声,有的开着汽车,有的骑着摩托车,也有的骑着自行车,朝村口开来,向着村外平坦的马路上驶去。他们欲到何方?是去赶集吗?不是;是走亲戚吗?也不是。这是村中离土不离乡新一代农民到乡镇、县城企业和私营企业去上班。
我久久地望着他们远去的背影,忽然想起30多年前同样在村口见到的一幕:一个个背着粪筐的老叟,一辆辆拉土、送粪的牛车,还有提篮小卖的妇女,也陆续地走出村口,朝着不同方向走去。回忆当年,感慨万分,我心想:时间竟能改变一切,昔日“执鞭赶车人”而今成了“开车”追赶新潮的农民,时代创造了奇迹啊! 多彩的时尚
这次回到家乡,见到许多新鲜事,既教育了我,又使我深深感觉到,在逐步富裕起来的农村,传达着这样一个信息:丰富多彩的新时尚正在悄然兴起。
时尚之一:姑娘胸前的手机
常言道:爱美之心人人有之。尤其姑娘们爱美更甚。我记得,1975年回过一次家乡,那时的农民还不够富裕,生活较清贫。然而,姑娘们的爱美之心未泯,仍然在编织着那时的“时尚”:骑坤车,穿“的确良”,梳辫子,就觉得很美、很时尚了。可是,近些年来,不知从哪里刮来一阵风,不少女孩子一改昔日的“爱美观”,开始买一款粉红色的手机,戴在脖里,吊在胸前,走起路来手机左右摆动,荡起姑娘们阵阵内心的美感。
时尚之二:老媪赶时髦
过去农村的老妇人思想守旧,对女孩子们的穿着打扮总爱挑剔,说什么“鞋跟太高啦”、“裙服太短啦”、“口红太艳啦”;而他们自己几十年一贯制,总是穿布衣、穿布鞋。现在,他们也“俏”起来了,有的穿上夹克衫,有的穿裙服,也有的穿皮鞋,还有的到理发店把银发染成黑的。说起来也怪,他们穿就穿吧,非要找个理由,打个圆场,风趣地说:“好日子不能只让年轻人独享,俺们已经半截入土了,也该风光风光了”!他们说完了,还捂着嘴笑起来。
时尚之三:饭桌上的“革命”
据我的回忆,家乡过去曾有个不成文的“美食谱”:肉吃肥的,麦面吃白的,炒菜吃咸的。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竟在饭桌上进行了“革命”。
我这次回家乡住了十几天,先后在十几位亲朋好友家吃过饭,在每家饭桌上所看到的,不仅是瘦猪肉,而且牛
2. 现代中国爱国事例
1、詹天佑为国不计名与利,著名工程师詹天佑,在国内一无资本、二无技术、三无人才的艰内难局面面前容,他以忘我的吃苦精神,只用了500万元、4年时间就修成了外国人计划需资900万元、需时7年才能修完的京张铁路。
2、华罗庚回国为国家效力,大数学家华罗庚,在“七·七”事变后,从生活待遇优厚的英国回到抗日烽火到处燃烧的祖国,不为金钱和学位,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
3、爱国英雄杨靖宇,杨靖宇21岁参加革命,1940初,他被日军围困,身负重伤,啃不动树皮,只能将棉衣里的棉花和着冰雪吞下去充饥,日军劝降不成,便放乱枪,年仅35岁的杨靖宇壮烈牺牲。
4、钱学森回国为国家做贡献,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的成立使客居美国的钱学森心潮澎湃,10多年的辛勤准备,终于到了报效祖国的时候。他向夫人蒋英说:“祖国已经解放,我们该回去了。”
5、伍修权,1950年11月29日,安理会会议讨论美国诬蔑中国的所谓“侵略朝鲜案”,南朝鲜的代表第一个发言。随后蒋介石的代表蒋廷黻接着发言,这时伍修权为了伺机予以反击,又坐回到了会议席上。
参展资料:
网络-詹天佑
网络-华罗庚
网络-钱学森
3. 月是故乡明这一课写了作者的哪些成长经历
月是故乡明这一课文写了作者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孩子到成长为一个正直善良的革命战士的故事
4. 关于高斯的小故事
高斯的父亲是泥瓦厂的工头,每星期六他总是要发薪水给工人。在高斯三岁时,一次当他正要发薪
水的时候,小高斯站了起来说:“爸爸,你弄错了。” 然后他说了另外一个数目。原来三岁的小高
斯趴在地板上,一直暗地里跟着他爸爸计算该给谁多少工钱。重算的结果证明小高斯是对的,这把
站在那里的大人都吓的目瞪口呆。高斯常常带笑说,他在学讲话之前就已经学会计算了,还常说他
问了大人字母如何发音后,就自己学着读起书来。
(4)家乡变化成长故事扩展阅读:
高斯的成就:
高斯不仅对纯粹数学作出了意义深远的贡献,而且对20世纪的天文学、大地测量学和电磁学的实际
应用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高斯开辟了许多新的数学领域,从最抽象的代数数论到内蕴几何学,都
留下了他的足迹。
从研究风格、方法乃至所取得的具体成就方面,他都是18─19世纪之交的中坚人物。如果我们把18
世纪的数学家想象为一系列的高山峻岭,那么最后一个令人肃然起敬的巅峰就是高斯;如果把19世
纪的数学家想象为一条条江河,那么其源头就是高斯。高斯是"人类的骄傲"。天才、早熟、高产、
创造力不衰。 爱因斯坦曾评论说:“高斯对于近代物理学的发展,尤其是对于相对论的数学基础所
作的贡献,其重要性是超越一切,无与伦比的。”
5. 我们同家乡一起成长的故事作文怎么写
在繁华的重庆直辖市里,有一个美丽的城镇,那就是——XXX
虽然梁平与重庆比起来相差甚远,但是梁平在我心中依然是最美的,因为他是我的家乡。
人们都知道梁平三绝,一是竹帘、二是灯系、三是赖子锣鼓……嘻嘻我们梁平虽小,但是我们还是有绝技的,因此梁平也有很高的美誉。
在我小的时候,我很羡慕外面的大城市,觉得自己倒霉,为什么会出生在这么个小城镇里,但是长大了,就明白了。俗话说的好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的狗窝,在我心中,唯有自己的家乡最美。
梁平已经有很悠久的历史了,虽然我和他不是一起出生的,但是我在这片乐土已经生活了十几年,他看着我一天一天长大,我看着他一天一天繁华。
在我只有几岁的时候,西门那条街两旁的房子全是瓦房,烂稀稀的,而如今现在的山峡风<以前的西门》却是一条闹市街。
以前的名豪也是破破烂烂的,而如今的名豪却是热闹非凡,那迷人的夜景,亮丽极了。宽大的露天电视横跨在名豪对门两栋房子之间。每到夏天的晚上,人们都喜欢到这里来乘凉,因为这通风。人们坐在石台上,一边吹风,一边看着新闻;那更是别有一翻风趣。
在我的记忆里,很久以前梁平到处是瓦房,那时做楼房的,那便是当官或是有钱人家做的房子。可现在人们富裕了,有钱勒,那新房就像雨后春笋,拔地而起,家家户户也都搬进了新家,坐上了好房子。
还有以前梁平的人们不知道环保,不注重卫生。到处可见乱扔垃圾的人;可是现在的梁平非常干净,也没有那么多人随地吐痰了。
虽然梁平在不断的改进,不断的发展,不断的富裕,但是现在很多学生因为家里有钱而不学习,在学校打架、闹事、惹是生非。甚至有些初中还没毕业就不读书了,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因该及早找到解决的办法,挽救在悬崖上的青年,让他们从新回到校园学习。
我与梁平共同生长了十几年,看见了他的成功,也看见了他的失败……..
但是我爱我的家乡,永之不变,我要让他看到我更成功的一面………..
6. 是故乡明作者因月亮想起来哪些童年趣事和成长经历
就是用小时候的的童年记忆的美好来表达自己的思乡情。因为身处异地诸多不如意才想家,家乡最美好的 不过家人,朋友,和童年里美好的回忆
通过小时候的故事 回忆事情, 因为儿时的事情是充满温馨回忆的 并且那时候也是很怀旧的 月亮也是一样的
7. 鲁迅一生的经历
鲁迅的经理主要分成三个阶段:
一、早年经历
1881年9月25日(中国农历八月初三),鲁迅出生在中国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府城内东昌坊口(今属绍兴市越城区)的一个书香门第,名为周樟寿。祖父周福清是同治十年(1871年)辛未科进士,在北京任官员。鲁迅与周恩来同宗,祖先是北宋理学始祖周敦颐。父亲周伯宜是一名秀才,母亲鲁瑞。
11岁就读于家乡绍兴的寿镜吾开设的私塾三味书屋。1893年(光绪十九年),祖父周福清因为科举舞弊案而被革职下狱,鲁迅兄弟则被安插到离城有三十多里的皇甫庄大舅父的家中避难。
周福清被判“斩监候”入狱8年,因此周家每年必须花费大笔资金,使周福清得以活命。家道开始衰落,同时其父亲周伯宜也重病在床,1896年病故。家庭的变故对鲁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二、求学时期
在当时,一般的读书人走的是三条道路:一条是读书作官的道路 。当不上官的还可以去当某一个官僚的“幕友”(俗称“师爷”),倘若前两条道路都走不通,还可以去经商。鲁迅走的则是为当时人最看不起的另一条道路:进“洋学堂”。这在当时的中国,是被一般人视为“把灵魂卖给洋鬼子”的下贱勾当。
1898年,18岁的鲁迅,怀揣着慈母多方设法筹借的8块银元,离开家乡进了南京水师学堂,后来又改入南京路矿学堂。这两所学校都是洋务派为了富国强兵而兴办的,其中开设了数学、物理、化学等传授自然科学知识的课程。
期间,鲁迅阅读了外国文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著作,开拓了视野。特别是严复翻译的英国人赫胥黎著的《天演论》,更给予鲁迅以深刻的影响。《天演论》是介绍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的一部著作,这使鲁迅认识到现实世界并不是和谐完美的,而是充满了激烈的竞争。
一个人,一个民族,要想生存,要想发展,就要有自立、自主、自强的精神。不能甘受命运的摆布,不能任凭强者欺凌。鲁迅先生在南京路矿学堂期间成绩优异,使他在毕业后获得了公费留学的机会。
1902年,他 东渡日本,开始在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后来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现日本东北大学医学部)。他选择学医,意在救治像他父亲那样被庸医所害的病人,改善被讥为“东亚病夫”的中国人的健康状况。
三、弃医从文
鲁迅先生想通过医学启发中国人的觉悟。但他的这种梦想并没有维持多久就被严酷的现实粉碎了。在日本,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鲁迅,经常受到具有军国主义倾向的日本人的高度歧视。
有一次,一场电影中,鲁迅看到众多的“体格强壮,神情麻木”的中国人,在淡然地围观被当作俄国侦探处死的同胞。鲁迅受到极大的打击,这时他已认识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体上的虚弱更加可怕。
于是他弃医从文,离开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回到东京,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筹办文学杂志,发表文章,从事文学活动。当时,他与朋友们讨论最多的是关于中国国民性的问题: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性?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它的病根何在?
通过这种思考,鲁迅把个人的人生体验同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奠定了他后来作为一个文学家、思想家的基本思想基础。在日本留学期间,鲁迅先生初步形成了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但是,鲁迅的思想不但为当时大多数中国人所无法理解,就是在留日学生中也很难得到广泛响应。
1909年,他从日本归国,先后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今杭州高级中学)和绍兴府中学堂任教员。这是鲁迅思想极其苦闷的时期。
1911年的辛亥革命也曾使他感到一时的振奋,但接着是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历史丑剧的不断上演,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沉滞落后的现实,社会的混乱、民族的灾难、个人婚姻生活的不幸,都使鲁迅感到苦闷、压抑。
五四运动之后,他压抑已久的思想感情像熔岩一样通过文学作品猛烈喷发出来。在那时,他已经在教育部任职,并且随教育部一同迁居北京。
四、革命时期
1926年8月,鲁迅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抗议三·一八惨案,被北洋政府通缉(注:鲁迅并没有被通缉,这里《而已集·大衍发微》有错),于是南下厦门大学任文科教授。数月后,1927年1月16日,46岁的鲁迅离开厦门,18日抵达广州,19日晨在孙伏园、许广平的陪伴下“移入中山大学”任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
二月往香港演说,题为:《无声的中国》,次日演题:《老调子已经唱完》。三月黄花节,往岭南大学讲演。同日移居白云楼。四月至黄埔政治学校讲演。
1927年10月,鲁迅辞去中山大学职务到达上海,上海教育界听说鲁迅来了,纷纷请鲁迅去演讲,如劳动大学,立达学园,复旦大学,暨南大学,大夏大学,中华大学,光华大学等。
1930年二月“自由大同盟”开成立会。三月二日参加“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会”。浙江省党部呈请通缉“反动文人鲁迅”。“自由大同盟”被严压,鲁迅离寓避难。五月十二日迁入北四川路楼寓。八月往“夏期文艺讲习会”讲演。
1933年一月四日蔡元培函邀加入“民权保障同盟会”,被举为执行委员。五月十三日至德国领事馆为“法西斯蒂”暴行递抗议书。六月二十日杨铨被刺,往万国殡仪馆送殓。这个时候也有鲁迅将被暗杀的传闻,有人劝鲁迅少露面,鲁迅听了,不以为然,出门不带门钥匙,以示决绝。
五、晚年病逝
鲁迅在1936年10月,因积劳成疾逝世于上海,上万名上海民众自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在他的灵柩上覆盖着一面鲜红的旗帜,上面写着“民族魂”三个大字,后遭到破坏,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至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
(7)家乡变化成长故事扩展阅读
毛泽东曾说过,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
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就是新生命的方向。
8. 伤仲永的故事
重温《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9. 我的祖国我的家,家乡变化,家风传承、成长经历
我爱我的中国
我是一名堂堂正正的中国人,我有着黄色的皮肤,黑色头发,黑色的眼睛,说着一口流利的汉语,这些都是我是中国人的标志。
我的中国是一个非常伟大的国家,我在中国拥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历史,这也是其他国家所无法比拟的。我们国家最重要的就是我们的文化,我们的文明,自古至今,我们都是一个文明古国,即便是在当今世界上,外国人提到我们中国都会说到的是,这是一个讲文明,有文化的国家。
从老一辈,我们的中国人,我们的祖先,就有着勤奋好学的精神,就有着不怕辛苦的毅力,大家都听过愚公移山的故事,这也是反映了我们中国人,在面对困难的时候,不怕挫折,更不怕流血流汗,为了目的,为了理想,就会努力的去拼搏,去奋斗,这样的精神,也是一直传承下来。
我非常爱我的国家,我的国家,拥有着占地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资源非常的丰富,疆土非常的辽阔,在这样大的面积上生活着56个民族,生活着将近14亿人,这些都是堂堂正正的中国人,都是传承着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的中国人。我为我们的国家拥有这些堂堂正正的中国人而感到骄傲,自豪。
我爱我的国家,我的国家不再像几千年前那样,受到外国列强的欺负,我的国家逐渐走向了富强,从综合实力来讲,也走向了世界的前列,这都是我们中国人,我们的科研人员,我们所有的中国人,团结起来的结果,我们的中华民族逐渐的走向更加富强,更加强大,但是,我们永远是文明古国,永远不会以强大来欺负弱小。
我爱我的国家,我爱我的中国。
10. 数学家小时候的故事
小欧拉智改羊圈欧拉是数学史上著名的数学家,他在数论、几何学、天文数学、微积分等好几个数学的分支领域中都取得了出色的成就。不过,这个大数学家在孩提时代却一点也不讨老师的喜欢,他是一个被学校除了名的小学生。
事情是因为星星而引起的。 当时,小欧拉在一个教会学校里读书。有一次,他向老师提问,天上有多少颗星星。老师是个神学的信徒,他不知道天上究竟有多少颗星,圣经上也没有回答过。其实,天上的星星数不清,是无限的。我们的肉眼可见的星星也有几千颗。这个老师不懂装懂,回答欧拉说:“天有有多少颗星星,这无关紧要,只要知道天上的星星是上帝镶嵌上去的就够了。”
欧拉感到很奇怪:“天那么大,那么高,地上没有扶梯,上帝是怎么把星星一颗一颗镶嵌到一在幕上的呢?上帝亲自把它们一颗一颗地放在天幕,他为什么忘记了星星的数目呢?上帝会不会太粗心了呢?”
他向老师提出了心中的疑问,老师又一次被问住了,涨红了脸,不知如何回答才好。老师的心中顿时升起一股怒气,这不仅是因为一个才上学的孩子向老师问出了这样的问题,使老师下不了台,更主要的是,老师把上帝看得高于一切。小欧拉居然责怪上帝为什么没有记住星星的数目,言外之意是对万能的上帝提出了怀疑。在老师的心目中,这可是个严重的问题。
在欧拉的年代,对上帝是绝对不能怀疑的,人们只能做思想的奴隶,绝对不允许自由思考。小欧拉没有与教会、与上帝"保持一致",老师就让他离开学校回家。但是,在小欧拉心中,上帝神圣的光环消失了。他想,上帝是个窝囊废,他怎么连天上的星星也记不住?他又想,上帝是个独裁者,连提出问题都成了罪。他又想,上帝也许是个别人编造出来的家伙,根本就不存在。
回家后无事,他就帮助爸爸放羊,成了一个牧童。他一面放羊,一面读书。他读的书中,有不少数学书。
爸爸的羊群渐渐增多了,达到了100只。原来的羊圈有点小了,爸爸决定建造一个新的羊圈。他用尺量出了一块长方形的土地,长40米,宽15米,他一算,面积正好是600平方米,平均每一头羊占地6平方米。正打算动工的时候,他发现他的材料只够围100米的篱笆,不够用。若要围成长40米,宽15米的羊圈,其周长将是110米(15+15+40+40=110)父亲感到很为难,若要按原计划建造,就要再添10米长的材料;要是缩小面积,每头羊的面积就会小于6平方米。
小欧拉却向父亲说,不用缩小羊圈,也不用担心每头羊的领地会小于原来的计划。他有办法。父亲不相信小欧拉会有办法,听了没有理他。小欧拉急了,大声说,只有稍稍移动一下羊圈的桩子就行了。
父亲听了直摇头,心想:"世界上哪有这样便宜的事情?"但是,小欧拉却坚持说,他一定能两全齐美。父亲终于同意让儿子试试看。
小欧拉见父亲同意了,站起身来,跑到准备动工的羊圈旁。他以一个木桩为中心,将原来的40米边长截短,缩短到25米。父亲着急了,说:"那怎么成呢?那怎么成呢?这个羊圈太小了,太小了。"小欧拉也不回答,跑到另一条边上,将原来15米的边长延长,又增加了10米,变成了25米。经这样一改,原来计划中的羊圈变成了一个25米边长的正方形。然后,小欧拉很自信地对爸爸说:"现在,篱笆也够了,面积也够了。"父亲照着小欧拉设计的羊圈扎上了篱笆,100米长的篱笆真的够了,不多不少,全部用光。面积也足够了,而且还稍稍大了一些。父亲心里感到非常高兴。孩子比自己聪明,真会动脑筋,将来一定大有出息。
父亲感到,让这么聪明的孩子放羊实在是及可惜了。后来,他想办法让小欧拉认识了一个大数学家伯努利。通过这位数学家的推荐,1720年,小欧拉成了巴塞尔大学的大学生。这一年,小欧拉13岁,是这所大学最年轻的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