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厂历史故事
❶ 李白有什么好玩的历史故事啊 。。。
给你说说李白的家事吧 。。。。都说他有四个妻子,很有意思。
一、第一次调戏妇女
李白701年出生在大唐西域的碎叶城,5岁随父亲到四川的青莲乡。24岁或25岁的时候出川。出川之前,李白没有婚配,至于有没有像毛GG当年15岁的时候就搞定了邻村的阿娇,就无法查证了。不过,从这厮手刃数人的经历看,年轻时绝对一有文化的流氓,流氓可以没有女人,但不能不经历女人。
有传说,李GG白年轻时在县官家当过放牛娃。也许是天生的放荡不羁,也许是存心想在官太太面前展示其丰满的胸大肌,一天,李白竟然将牛牵到了县官正堂门口,太太大怒,出来质问。李白赋诗一首:
素面倚栏钩
娇声出外头
若非是织女
何得问牵牛
靠,可见是存心调戏。
二、老婆基本不用
李白虽然一辈子连个真正的正处级都没有熬上,但是与宰相的孙女们却很有缘份。第一个和第三个太太,都是前宰相的孙女。
大约是727年前后,李白27岁的时候,在今天的湖北安陆,娶了老宰相许圉师的孙女为妻。然后,这鸟人度过了十年稳定的生活,并搞出了一女一儿。这期间,李白去了一次长安,希望利用老婆家的关系到官场里弄个名份,但是终于没有结果。除此之外,李白还算安分,基本上与老婆同居。
但是李白对性生活显然兴趣不是很大,至少不如学剑、求仙和饮酒。他曾经因为“老婆基本不用”,专门为宰相的孙女写过检讨:
三百六十日
日日醉如泥
虽为李白妇
何异太常妻
李白写诗爱用典故,这一点他比吊书袋的辛弃疾有过之而无不及。“太常妻”就是一个典故。说在后汉的时候,周泽官居太常,常常以各种理由,住在斋宫里。老婆不放心去看他,他以威胁国家安全为名,将老婆收监。靠!周泽这鸟人,要么是微软了,想通过非常之为来获得皇帝欢心,然后谋非常之位;要么是看老婆美人迟暮,自己在斋宫里金屋藏娇。反正,绝对不是个好东西。
但是李白则不然,俺相信,他爱酒超过女人。
李白第二个老婆据说不是明媒正娶的。许夫人死后多年,李白才在江南与一个姓刘的女人同居了,应该是个浙江人。这个女人显然看不起“万言不值一杯水”的李白。在二入长安前,李白与这个女人分手了。郭GG沫若曾经考证说,李白某首诗歌里恶毒咒骂的那个女人就是刘姓。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个女人显然还红杏出墙了。但是俺考察了一下,应该是骂杨贵妃的吧。
三、第三个老婆是“同志”
第三个老婆是在开封娶的,时间在李白被赐金还山之后,大约在他43岁的时候。MM姓宗,估计不会太年轻,可能是二锅头了,因为唐朝的时候,女人改嫁、再嫁很平常。
宗夫人与李白感情很好,李白全集里目前保存的“赠内”的诗有十来首,除了上面的“检讨”,基本上全是写给她的。
这个出身豪门的女人,对世象人生有着充分清醒的认识(估计与玫瑰成灰律师有一比),并且远远超过了李白。宗夫人的奶奶,或者是祖奶奶(靠,来不及查了),是武则天的表妹。所以,宗家最辉煌的时候,几乎把持朝政。玄宗GG政变后,宗家多人被杀。虽然后来恢复了名誉,但是惨烈的家族历史,使宗家对政治始终保持一种警惕。
宗夫人笃信道教,他与同样看够了兴衰成败的李林甫的女儿李腾空,一起在庐山修道。所以李白才可以“日”照香炉生紫烟。
李白晚年之所以被流放,是因为他在玄宗、肃宗、永王父子兄弟三人中站错了队。安史之乱后,玄宗入蜀,他的儿子李亨趁着混乱称帝,抢到了伟大旗帜。结果,玄宗只能顺水推舟,当了太上皇。远在江南的另外一个儿子永王李磷当然也不能闲着。他乘机在江南招兵买马,准备将来争天下。永王听说大才子李白在庐山附近闲逛,决定请他出山,以装点门面。但是,宗夫人竭力反对。
李白当然不能听老婆的,否则就不是李白了。所以我们看到了这样的场景:
出门妻子强牵衣
问我西行几日归
归时倘佩黄金印
莫学苏秦不下机
永王从起兵到众叛亲离,前后也就三个月时间。其实,还没有等官府来捉拿“叛国者李白”,这流氓就已经很寂寞了。因为永王很快发现,李白这厮除了起草文告,在联欢会上唱卡拉OK,其实也没有什么更大的用途。所以,李白很快就感受到了当年在翰林院里待诏的寂寞。那时,他除了在楼船上观JI,其实没有别的事情好干。
这也是看网上别人总结的,希望能够帮到你。。。。。
❷ 说出一个关于李白的历史故事s
汪伦之情
唐天宝年间,汪伦听说大诗人李白旅居南陵叔父李冰阳家,便写信邀请李白到家中做客。信上说:“先生好游乎?此处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处有万家酒店。”李白素好饮酒,又闻有如此美景,欣然应邀而至,却未见信中所言盛景。汪伦盛情款待,搬出用桃花潭水酿成的美酒与李白同饮,并笑着告诉李白:“桃花者,十里外潭水名也,并无十里桃花。万家者,开酒店的主人姓万,并非有万家酒店。”李白听后大笑不止,并不以为被愚弄,反而被汪伦的盛情所感动,适逢春风桃李花开日,群山无处不飞红,加之潭水深碧,清澈晶莹,翠峦倒映,汪伦留李白连住数日,每日以美酒相待,别时送名马八匹、官锦十端。李白在东园古渡乘舟欲往万村,登旱路去庐山,汪伦在古岸阁上设宴为李白饯行,并拍手踏脚,歌唱民间的《踏歌》相送。李白深深感激汪伦的盛意,作《赠汪伦》诗一首: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❸ 关于李白的历史故事
1、天宝初年,唐玄宗刚宠杨玉环时,李白结识了贺知章。贺知章将李白引见给唐玄宗,皇帝见了李白的诗也赞叹不已,就在金銮殿上召见李白,当诗人远远步上台阶时,唐玄宗竟然走上前去迎接李白,谈起当时的政事。
李白能当场根据唐玄宗的意思,写下一篇“和番书”,而且一面口若悬河地与玄宗谈话,一面手不停笔地写下来,唐玄宗大为高兴,亲手调制了一碗羹送给李白吃,从此任命他为翰林。
❹ 李白短的历史故事
黄鹤楼搁笔
在黄鹤楼公园东边,有一亭名为“搁笔亭”,亭名取自“崔颢题诗李白搁笔”的一段佳话。唐代诗人崔颢登上黄鹤楼赏景写下了一首千古流传的名作:“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后来李白也登上黄鹤楼,放眼楚天,胸襟开阔,诗兴大发,正要提笔写诗时,却见崔颢的诗,自愧不如只好说:“一拳捶碎黄鹤楼, 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便搁笔不写了。有个少年丁十八讥笑李白:“黄鹤楼依然无恙,你是捶不碎了的。”李白又作诗[辩解:“我确实捶碎了,只因黄鹤仙人上天哭诉玉帝,才又重修黄鹤楼,让黄鹤仙人重归楼上。”实际上,李白热爱黄鹤楼,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他高亢激昂,连呼“一忝青云客,三登黄鹤楼”。山川人文,相互倚重,崔颢题诗,李白搁笔,从此黄鹤楼之名更加显赫。后来,李白也仿照《黄鹤楼》写下《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❺ 李白有什么历史成语故事
别有天地
唐玄宗开元十五年,27岁的诗人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辗转来到安陆。在这里,他与唐高宗时的宰相许圉师孙女结婚。随后,居住于离许宅10华里的碧山中。
李白为何落脚安陆,不仅是现代,即使在当时,都有许多人不理解。至今民间还流传一个故事:有一天,安陆在朝中做官的一位何姓阁老回到碧山脚下的老家,听到乡亲们介绍李白生得英俊潇洒,博览群书,一目十行,吟诗作赋,挥笔成章,十分欣赏。于是,吩咐家人准备名肴佳酿,请李白来家作客。
李白来后,阁老一见果然气象不凡。又谈诗书,李白都能对答如流,阁老更为佩服。于是忍不住发问:“李学士,天下名山那么多,缘何单单看中了我们的碧山呢?”李白听了,不假思索,随口答上:“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阁老一听,大声称赞,立即让家人取出笔墨纸砚,请李白录下。李白当即再补两句,并取名《山中问答》:“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这首《山中问答》不胫而走,广为传诵。“别有天地”也成了一句流行的成语,意为一种新的境界。
轻财好施
李白“辞亲远游”,并不是直接来到安陆的,而是“南穹参梧,东涉溟海”,过了三年的游侠生活。在东游维杨(杨州)时,不到一年,便“散金三十余万”。然而,“黄金散尽交不成”,促使诗人结束了游侠生活,寓居安陆。
在与许氏结婚后的第三年,李白写了著名的《上安解裴长史书》。诗人为了让裴长史了解并且重视自己,向他介绍了自己的身世和到安陆之前的情况,其中关于杨州的一段是这样表述的:“曩昔东游维杨,不逾一年,散尽三十余万,有落魄公子,惠皆济之,此则是白之轻财好施也。”轻财好施,由此而来。
声价十倍
李白在上书裴长史无果的第二年,前往长安寻找机会,仍是屡屡碰壁。于是发出了“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的长叹,颓丧地踏上归程。其间,听到韩朝宗出任荆州大都督府长史的消息后,又“心雄万夫”,希望“一登龙门”。因而,挥笔写下了《与韩荆州书》。
《与韩荆州书》开篇即是:“白闻天下侠士相聚而言曰:‘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何令人之景慕一至于此耶?岂不以有周公之风,躬吐握之事,使海内豪俊奔走而归之,一登龙门则声誉十倍,所以龙蟠凤逸之士,皆欲收名定价于君侯?君侯不以富贵而骄之,寒贱而忽之,则三千宾中毛遂,使白得颖脱而出,即其人焉。”这就是成语“声价十倍”的出处。
然而,韩朝宗并没有重视李白,甚至连理也没有理他。李白在安陆期间,屡屡上偈不遇,政治上十分失意,只有无可奈何地“酒隐安陆,蹉跎十年”。这种境遇造就了诗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骨气,使中国文坛多了一个伟大诗人。
❻ 李白被唐玄宗招进长安的历史故事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由于玉真公主和贺知章的交口称赞,玄宗看了李白的诗赋,对其十分仰慕,便召李白进宫。
李白(701年2月8日—762年12月),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汉族,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人物生平
供奉翰林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由于玉真公主和贺知章的交口称赞,玄宗看了李白的诗赋,对其十分仰慕,便召李白进宫。李白进宫朝见那天,玄宗降辇步迎,“以七宝床赐食于前,亲手调羹”。玄宗问到一些当世事务,李白凭半生饱学及长期对社会的观察,胸有成竹,对答如流。玄宗大为赞赏,随即令李白供奉翰林,职务是给皇上写诗文娱乐,陪侍皇帝左右。玄宗每有宴请或郊游, 必命李白侍从,利用他敏捷的诗才,赋诗纪实。虽非记功,也将其文字流传后世,以盛况向后人夸示。李白受到玄宗如此的宠信,同僚不胜艳羡,但也有人因此而产生了嫉恨之心。
天宝二年(743年),,李白四十三岁。诏翰林院。初春,玄宗于宫中行乐,李白奉诏作《官中行乐词》,赐宫锦袍。暮春,兴庆池牡丹盛开,玄宗与杨玉环同赏,李白又奉诏作《清平调》。对御用文人生活日渐厌倦,始纵酒以自昏秽。与贺知章等人结“酒中人仙”之游,玄宗呼之不朝。尝奉诏醉中起草诏书,引足令高力士脱靴,宫中人恨之,谗谤于玄宗,玄宗疏之。
❼ 裘慧英跟李白的故事 《密战》兰芳历史原型是谁
11月4日,谍战动作大片《密战》上映第一天口碑飘红,郭富城饰演的“地下党”有勇有谋,高能打戏、智斗敌人的大场景炫酷画面,让人赞叹这部国产良心剧的质量堪比《谍影重重》。但与“谍影”的最大不同则是:《密战》男一号郭富城的“特工”故事,是根据...
1958年,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的《永不消逝的电波》曾风靡一时,著名演员孙道临在影片中扮演李侠的形象深入人心。影片中李侠被捕前镇定地向战友发出紧急信号:“同志们,永别了!”就在他将密电码塞进嘴里吞下去的时候,一个穿着黑色衣服的国民党特务...
❽ 李白`,陶渊明都有那些历史故事
关于李白的故事
天宝初年,唐玄宗刚宠杨玉环时,李白结识了贺知章.贺知章将李白引见给唐玄宗,皇帝见了李白的诗也赞叹不已,就在金銮殿上召见李白,当诗人远远步上台阶时,唐玄宗竟然走上前去迎接李白,谈起当时的政事,李白能当场根据唐玄宗的意思,写下一篇“和番书”,而且一面口若悬河地与玄宗谈话,一面手不停笔地写下来,唐玄宗大为高兴,亲手调制了一碗羹送给李白吃,从此任命他为翰林.
一天晚上,唐玄宗带着他的宠妃杨玉环,乘月色观赏移植到沉香亭的四株名贵牡丹.兴庆湖畔,他们漫步长堤,身后是空辇和一行最出色的梨园弟子.他们在花香月色之中,摆下歌舞.李龟年正张罗着管弦班子准备唱的时候,唐玄宗说:“赏名花,对妃子,此情此景怎能再唱旧词?”叫李龟年拿着金花笺赐给李白,让李白赶紧写词(也就是配合歌唱的七言律诗).哪想到这时李白正和几个朋友躺在酒楼里呢.李龟年赶快用冷水激醒他,叫人把李白架进兴庆宫,半醉半醒的李白,写下了三首《清平调》: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曾向瑶台月下逢.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唐玄宗见新词不错,当然高兴,但想李白古体诗超凡脱俗,律诗不大多见,眼下已唱了三首七言律诗,不知五言诗写得怎么样,于是让李白以“宫中行乐”为题写十首五言律诗.
李白醉意朦胧中,也明白皇帝在试他的本事,就对唐玄宗奏道:“臣今天不巧已醉,倘若陛下赐给我无畏的胆子,这才能尽情发挥臣的薄技.”
皇帝一笑:“好吧!”就叫两个内侍扶住摇摇晃晃的李白,再让两个内侍按住朱丝为栏的稿纸.
李白命令道:“杨国忠,快给我捧墨!高力士,快把我的靴子脱了!
杨国忠是杨贵妃的哥哥,高力士是当时最得宠的宦官,这两位是皇上的心腹宠臣,朝中大臣也没资格这样无礼,李白岂不是狂妄到不想要脑袋了!但唐玄宗当时心情特别畅快,又见到李白的律诗能在醉意中写得那么完美,就让杨国忠和高力士去伺候李白.
高力士给李白脱了靴子,李白在席上坐下.杨国忠捧过研好的墨来.李白拿过笔略一沉思,便刷刷刷,手不停笔地又写了十首《宫中行乐词》.
唐玄宗读了很高兴,马上让乐师谱曲,让乐工演唱.
杨国忠和高力士哪儿能忍下这口气,虽然表面上侍候李白,心里早把李白咒了无数遍,准备伺机收拾李白.
李白写完诗就睡着了.李龟年配着李白的诗唱着清平调,杨玉环见那些诗写的全是称赞自己的美丽,也与玄宗尽情赏花才回去.
过了两天,杨玉环一个人唱那几支清平调玩的时候,高力士乘机说:“我还以为娘娘对李白恨之入骨呢,怎么您会唱他的词?”
杨玉环很奇怪地问:“他一个翰林学士,怎么能使我恨他到这个地步呢?”
高力士说:“第二首《清平调》里有‘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那不是把您比作秽乱汉宫的赵飞燕了吗?”
杨玉环想想也有道理,从此,每当唐玄宗想重用李白时,杨玉环总在一旁阻止.
李白等了很长时间不见皇帝重用,便猜到一定是有人从中作梗,就干脆向唐玄宗辞去那只能逗君王开心的翰林差事.唐玄宗虽然爱惜李白的才能,但什么事也比不上杨玉环重要,既然她讨厌李白,就只好赏给李白许多黄金让他出京游历.
从此,李白骑着毛驴云游四方,到华阴时,醉醺醺地想登山,走过华阴县衙门口却没有下驴.县令不认识李白,见一个小百姓竟敢骑驴闯县衙,大怒,吩咐把李白抓到大堂之上叱问他:“你是什么人?胆敢如此无礼?”
李白当时接笔写下一纸奇怪的供状,上面没写姓名籍贯,只写着:“曾经用皇上的手帕抹嘴;皇帝亲自为我调制羹汤;杨国忠为我捧砚;高力士替我脱靴;天子的门前我尚能骑马,华阴县门口却骑不得驴.”
县令又惊讶又羞愧,忙向李白作揖拜谢道:“不知翰林到此,失敬,失敬!”
李白高声笑着,骑上他的驴继续浪迹天涯去了.
唐肃宗乾元年间,年过花甲的李白仍在骑着毛驴浪迹天涯.一天,他正行走在至金陵途中,炎热的天气使他渴得七窍生烟,忽见前边一家门前挑着一面小旗,上书“佳醋”二字.李白到了门前,见是一醋店.他想,没有酒喝,喝点醋解解渴也不错.
李白把毛驴拴在树上,缓步走进店来,一看,店内早已坐着一人,看穿戴象个七品芝麻官.李白懒得理他,就直奔柜台,对店家说:
一人一口加一丁,竹林有寺没有僧,
女人怀中抱一子,二十一日酉时生.
店家是个落泊文人,一听就知道这是一首诗谜,不一会儿,他就琢磨出了谜底是“何等好醋”.于是忙拱手笑答:“此乃山西陈醋,北国佳品,客官尽可品尝!”
李白很高兴,醋店遇知音,就边喝边与店家聊起来.一会儿,李白饮完了醋,把醋壶还给店家后说:
鹅山一鸟鸟不在,西下一女人人爱,
大口一张吞小口,法去三点水不来.
店家马上就解出了谜底是“我要回去”,便与李白告别“客官,祝你一路平安!”李白颔首笑道“谢谢!”
县官见李白从进店到走,都与店家说说笑笑,说的什么他不明白,可是把他冷落在一边,理也不理,他可受不了.见李白转身要出门,就站起来叫道:“且慢,你是何许人也,竟敢在我面前咬文嚼字!”
李白回过头来,说:
豆在山根下,月亮半空挂,
打柴不见木,王里是一家.
说完,解下毛驴骑上,扬长而去.
李白走得看不见踪影了,县官还在那里琢磨这首诗呢.
店家心里知道是“岂有此理”,也假装不明白,让县官琢磨去吧!
李白赋李花
据说李白周岁抓周时,抓了一本诗经.他父亲很高兴,认为儿子长大后可能成为有名的诗人,就想为李白取一个好名字.以免后人笑自己没有学问.由於他对儿子起名慎重,越慎重就越想不出来.直到儿子七岁,还没想好合适的名宇. 那年春天,李白的父亲对妻儿说:「我想写一首春日绝句,只写两句,你母子一人给我添一句,凑合凑合.一句是『春风送暖百花开』,一句是『迎春绽金它先来』.」 母亲想了好一阵子,说:「火烧杏林红霞落.」
李白等母亲说罢,不加思索地向院中盛开的李树一指,脱口说道:「李花怒放一树白.」 父亲一听,拍手叫好,果然儿子有诗才.他越念心里越喜欢,念著念著,忽然心想这句诗的开头一字不正是自家的姓吗?这最后一个白字用得真好,正说出一树李花圣洁如雪.於是,他就给儿子起名叫李白.
天上谪仙人
李白初到长安,遇到秘书监贺知章,李白取出《蜀道难》一篇呈上,贺知章边读边点头,一遍未完,已称叹数次,最后,他翘起大姆指向李白说:「先生,您真是天上谪仙人啊!」立刻解下身上佩带的金龟,呼唤店家换来美酒,与李白倾杯尽醉.五代人王定保所撰《唐摭言》更把贺知章的赞语具体化为「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金星耶?」贺知章是文坛元老,《蜀道难》得到他如此推许,所以,不久之后,这首诗连同「谪仙」的名号就传遍天下.
唐人李绰《尚书故实》记载贞元年间有一个叫陆畅的诗人,为了报答西川节度使韦皋的知遇之恩,曾作《蜀道易》一首相赠,首句日:「蜀道易,易於履平地.」韦皋大喜,赠罗八百匹.但事实上此句以「易於履平地」喻「蜀道易」,较之太白「蜀道之难难於上青天」原句,相差甚远!更遑论实际上蜀道著实不易行走.因为其平淡无奇,《蜀道易》全诗未能流传下来,这一句还是靠李绰的记载才得以幸存.
梦笔生花
据天宝遗事记载,李白年少之时,曾梦见自己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来果然天才横溢,名闻天下.又记载李白嗜酒,不拘小节,但沉酣中所撰写之文章,未曾错误;与人议事,也多半不出李白所论,所以时人称之为醉圣.除了高力士脱靴,杨国忠磨墨的有名传说外,天宝遗事亦有记载李白曾於便殿为明皇撰诏诰,时十月大寒,笔冻莫能书写,明皇命妃嫔数十人侍立在旁,各执笔呵之,李白再取笔书写,可见他颇受皇帝宠信.
海上钓鳌客
据说李白曾在开元年间谒当时宰相,署名海上钓鳌客李白.宰相问他:[先生临沧海,钓巨鳌,以何物为钩线?]李白回答:[以风浪逸其情,乾坤纵其志,以虹霓为丝,明月为钩.]宰相再问:[以何物为饵?]李白回答:[以天下无义丈夫为饵.]果然气势不凡.
李白与杜甫
李白与杜甫二人诗风不同,性情也很不一样,但是却结为知心好友.杜甫赠送给李白的诗总计有十四首之多,可见他们二人交情之深厚.李白才气高,作起诗来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杜甫却属於苦吟一派,总要斟酌再三,才能定稿.所以传说李白曾写诗一首嘲笑杜甫的作诗辛苦.诗作如下:
沉香亭醉赋《清平调》
天宝初年,正闲居南陵的李白忽然接到了朝廷的徵召文书.原来,由於玉真公主、贺知章等的推荐,连当今皇上李隆基也知道了他的诗名!李白喜出望外,觉得自己大展宏图的时机到了,他高吟著「仰天大笑出门去,吾辈岂是蓬蒿人」,匆匆安顿好一双儿女,便束装进京了.
玄宗在金銮殿召见了他.李白「论当世务,草答蕃书,辩若悬河,笔不停辍」,玄宗大为叹赏,特命以七宝床赐食,并且亲手为他调羹,对他说:「卿是布衣,名为朕知,非素道义,何以得此!」其宠遇之厚,世所稀见.从此,李白就待诏翰林院,用他那支生花妙笔为朝廷润色鸿业,点缀太平,偶尔也代草王言,但更多的是在宫中侍宴时吟诗作赋,佐酒助兴.
李白渐渐地对这种文学侍从的生活感到厌倦,於是经常沉饮酒肆,后来乾脆兴贺知章、汝阳王李�\、李适之、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等结为「八仙」之游,纵酒狂饮,喝醉了就卧於市上酒家,常常害得内侍们四处寻找.杜甫曾写过一首《饮中八仙歌》,描述八人不同的醉态,其对李白的描写是:
这一日,李白又醉卧市上,忽觉冷水沃面,睁眼一看,宫中乐师李龟年正手持金花笺站在面前.原来,当时正值牡丹盛开,宫中兴庆池东沉香亭前,玄宗亲命移植的红、紫、浅红、通白四色牡丹也次第开放了.玄宗与杨妃前往赏花,李龟年照例率领著梨园弟子上前歌唱助兴,谁知玄宗却说:「赏名花,对妃子,焉用旧乐词为?」於是便命李龟年持金笺宣赐李白,要他立进《清平调》词三章.李白欣然承旨,尽管醉意未消,还是援笔立就:
三诗皆既咏牡丹,又赞杨妃,却没想到也因这三首诗而得罪了杨贵妃.据说玄宗好几次想给李白封官,还曾经答应给他做中书舍人,皆因杨贵妃的阻挠而作罢.
原来,李白用「可怜飞燕倚新妆」来衬托、赞美杨贵妃的美貌,而以在御前为李白脱靴为耻的高力士却故意在杨贵妃面前歪曲说:「以飞燕指妃子,是贱之甚矣!」因为赵飞燕是个出身微贱,得势后又骄纵放荡,最后被废自杀的女人,虽然贵为汉成帝的皇后,名声实在太差,因此,当杨贵妃知道李白竟把自己比做这样的女子后,十分生气,也就多方阻挠李白的做官机会.不过,对於这段故事,后人多持怀疑的态度.
天宝三载(七四四),李白被赐金放归,结束他的文学侍从生涯.但是那三章《清平调》以及围绕著这三首诗的传奇故事,却一直流传到今天.
捶碎黄鹤楼
历代文人歌咏黄鹤楼的诗篇,最著名的当数唐朝崔颢那首七律《黄鹤楼》.因为有了这首诗,诗仙李白也不得不感叹「眼前有景道不得」,所以,在《李太白全集》中,我们是找不到登临黄鹤楼的诗篇的.李白倒写过「捶碎黄鹤楼」的诗句,为此还引起了一场风波.
肃宗乾元二年「七五九」,李白在长流夜郎的途中遇赦返回,到江夏时遇到当时任南陵县令的故人韦冰,两人对饮叙旧.诗人有满腹心事,於是即席写下了著名的长篇政治抒情诗《江夏赠韦南陵冰》.诗中的「我且为君捶碎黄鹤楼,君亦为吾倒却鹦鹉洲」二句,简直令人匪夷所思,李白也因此被目为狂人,有些人还写诗文来讥笑他.为此,李白又写了《醉后答丁十八以诗讥予捶碎黄鹤楼》一诗:在这首诗中,李白用诙谐的笔调向丁十八「陪罪」:你怪我惊动你的「逸兴」,作诗问罪,可是黄鹤楼已经被我捶碎,黄鹤仙人也无处栖止了.好在黄鹤可以上天向玉帝诉告,玉帝会放黄鹤归来,黄鹤楼也会重建起来的.至於我,只有等酒醒了再来陪你同游.
虽有人不信此诗是李白所作,但李白「捶碎黄鹤楼」的故事却已不胫而走.宋代有个和尚曾用此事戏作一偈曰:「一拳捶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显题诗在上头.」另一个和尚觉得此偈还不足以写出太白风韵,又把后两句改为:「有意气时消意气,不风流处也风流.」明代解缙作《吊太白》诗也有「也曾捶碎黄鹤楼,也曾倒却鹦鹉洲」之句,足见此诗影响之大.不过,这些人都只是将这看作李白的风流故事,却很少想到诗人胸中的愤郁,真是李白的不幸!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虽因服气崔颢作品而搁笔,未写出登黄鹤楼的诗,但他心中总觉若有所失.他眺望著江心的鹦鹉洲,心生一念:我何不效学崔颢,也作一首这种格调的诗呢?於是,题为《鹦鹉洲》的七律就这样诞生了:
但这样的诗,显然还无法与《黄鹤楼》相比.直到他到了金陵,登上凤凰台,面对滔滔东流的长江水,有感於六朝的兴废和国运的衰落,才触发灵感,写出那首气象格律皆堪与《黄鹤楼》相匹敌的《登金陵凤凰台》:
这首诗与《黄鹤楼》都称得上是盛唐七律佳作,但因崔作在前,李白拟作在后,后人议论纷纷,崔颢和《黄鹤楼》的名气也就被越抬越高.
其实,崔颢《黄鹤楼》的风格是模仿沈佺期的《龙池篇》.而且,崔颢先已仿效作过一首《雁门胡人歌》.但《龙池篇》和《雁门胡人歌》皆未著称於世,《黄鹤楼》却被后人推为唐人七律压卷,这与李白「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传说不能说没有关系.
李白是饲鸟高手
据史料记载,唐朝大诗人李白还是一位着手于训养禽鸟的高手.
李白20岁左右时,曾一度隐居在四川成都附近的青城山.他在山中除读书,练剑之外,就是精心驯养一大群禽鸟.他在他后来所作的《上安州裴长史书》一文中说:“养奇禽千计,呼皆就掌取食,了无惊猜,可见他饲养的禽鸟不仅数量惊人,而且他能令禽鸟听从他的号令在他的掌中取食,说明他的驯养禽鸟的技术是相当高超的.当地刺史知道这件事后很感举,曾到山上拜访李白并以李白“身怀道术”为名向朝延举荐了他.可是李白不愿作唐明皇李隆基的御用“法师”,不屑以此为进身之阶,终于没有应召.
李白喜养禽鸟终生不倦.即使他在政治上失意,到处漂泊之时,也乐此不疲,黄山隐士胡公养有一对白鹇,是由家鸡孵化,从小饲养长大的,十分驯服.李白在青城山时曾养过此鸟,但因此鸟野性较强而没有驯养成功.所以他对胡公的白鹇掩饰不住钟爱之情,表示了君子要夺人所好之意.胡公欣然答应奉送双鹇,但要求“谪仙人”亲笔题诗一首,李白欣喜若狂,马上写了带有序文的《赠黄山胡公求白鹇》王言律诗一首,并在序文中透露了他热衷此道的心情:“此鸟耿介,尤难畜之.予平生酷好,竟莫能致.而胡公辍赠于我,唯求一诗,闻之欣然.适合宿意,因援笔三叫,文不加点以赠之.“在诗中他以白鹇与白壁相提并论,以白锦喻白鹇毛色之美,表达出自己得到珍禽后的欣喜之情.
李白对驯养禽鸟的浓厚兴趣,折射出他热爱生命、崇尚自然的积极的人生观.
李白轶事两则
唐天宝末年,李白漫游到南陵、宣城,曾在泾县桃花潭受到隐士汪伦的盛情款待,对此李白还留下诗作,写了两首《过汪氏别业》五言古风(见《李太白全集》卷二十三).诗里对主人别墅幽雅,美丽的自然景色,以及主客间酒酣耳热之际的尽情歌舞,都作了生动的描绘和细致的刻画.
汪伦款留数日,临别赠以厚礼,并踏歌送行,李白感其意作《赠汪伦》诗: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首抒发情怀、脍炙人口的《赠汪伦》,被后人广为传诵,短短四句,充分表述了诗人和汪伦的深情厚意,成为友人相送的绝唱.
但您可知道,李白是被汪伦“骗”到桃花潭去的.
汪伦是什么样的人呢?据清嘉庆年间编纂的《泾县志》记载,汪伦是住在桃花潭岸边的隐士,是个不图仕途的知识分子.
汪伦得知李白东游至宣城,因久慕李白诗名而修书“骗”他来作客,这个趣闻佳话不光是当地老少皆知,在清人袁枚的《随园诗话》(卷六《补遗》第十一)中也曾有记载:
唐时汪伦者,泾川豪士也,闻李白将至,修书迎之.诡云:“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欣然至,乃告云:“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无桃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万家酒店.”李大笑.款留数日,赠名马八匹,官锦十端,而亲送之.李感其意作《桃花潭绝句》一首.
这桃花潭绝句即指《赠汪伦》诗.
然李白那豪放的性格中,有时也未免怀有些许妒忌之心.
唐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李白流放夜郎遇赦还,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逗留的日子里,登上屹立于蛇山的黄鹤楼,面对滔滔江水,诗兴大发,欲题诗于上,猛见崔颢的《黄鹤楼》诗赫然在目: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本想题诗的李白,观此诗后不敢题了,遂叹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无作而去.但太白对崔颢诗又服又不服,至南京乃作《登金陵凤凰台》,欲与崔颢的《黄鹤楼》较胜负: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凤凰台故址在今南京凤台山.此事在《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有载:“李太白负大名,尚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欲拟之较胜负,乃作《金陵登凤凰台》诗.”在计有功的《唐诗记事·卷二十一》亦载:“世传太白云:‘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遂作《凤凰台》诗以较胜负.”
可是经李白与崔颢一决高下的举动,却愈增崔颢此诗的知名度,被人推崇.宋人严羽《沧浪诗话》云:唐人七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后人的评价也随之而起,生活在宋元之际的方回在《瀛奎律髓》云李诗与崔诗相似,“格律气势未易甲乙.”但清人纪昀却不同意方回之说,直抒己见云:“气魄远逊崔诗,云未易甲乙,误也.”吴昌祺《唐诗解》评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云:“起句失利,岂能比肩《黄鹤》……”
看来李白大可不必与崔颢较劲,有道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为人处事,何必时时处处争第一呢.
陶渊明的故事:任彭泽令
彭泽是个在藉人口只有2万多人的小县, 这里水网稠密,沼泽湖泊星罗棋布,气温冷热适中 ,土地肥沃,非常适宜农作物的生长.因此物产丰富,各种资源繁多,人民的生活也较为安 定.陶渊明来到彭泽任职,开始心里是很满意的,因为这里离家不远,只要从彭泽乘船,仅 二天时间就可抵达上京里附近的内河渡口;按照当时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每个县令可以拥有 三百亩公田收支的支配权,收入也归县令所有,足以维持家里生活.同时,凭他的才能,治 理一个小小彭泽县,他也是踌躇满志,信心十足的.他憧憬自己到了彭泽县,一定要体恤民 情,爱护人民,尽自己的所能,使百姓能够安居乐业,生活幸福.
当时彭泽县,自从孝武帝太元年间起,由于实行了每个成年男丁收租米五石的口税制以后, 出现了两种现象,一是一般农民的负担大大增加,农民们不愿意更多的拥有土地.一些荒芜 的山林沼泽地也无人愿意开垦,甚至有的农户还将一些贫瘠的土地丢弃,抛荒不种.二是隐 匿人口情况严重,出现了在藉人口远远少于实际人口的怪现象,导致了政府税收减少,官府 负担转嫁到了普通农民身上.面临这种情况,陶渊明上任后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清查户口 .
清查户口在彭泽县已有十几年没有开展过了,原因是前几任的地方官员,有的不深入民间探 访民情,对其中内情不甚了解,故而熟视无睹,听之任之.有的是看出了问题,也抓了,但 由于种种干扰而中途夭折.其主要干扰者有两种人,一是财大气粗的大地主,因为有钱,就 用钱贿赂清查的衙役,帮他们隐瞒人口;二是当地的土豪劣绅,或与执法人员胡搅蛮缠,使 其无法清查,或利用家族中有人在洲衙做官,以势压人,使清查人员不敢进行正常工作,只 是象征性的登记完事.例如城北的何泰,有良田数百顷,家中成年奴仆有几百人.因为何泰 的弟弟何隆长期担任寻阳郡的郡丞,是太守的副职,所以历任县令都对何家格外优待,只登 记在藉男丁20名,与实际数字悬殊很大.所以其它大地主也效而仿之,清查人口工作只能半 途而废.而陶渊明在这次清查人口工作中,却是“擒贼先擒王”,敢啃硬骨头,第一下子就 从何家开刀,他通过突然拜会何泰,带领衙役进何府,当场责成何泰管家拿出花名册,逐一 核对,共查出何泰家隐瞒成年男丁200余名,一举震动了全县,仅半个月的时间就清查出被 财主豪绅隐瞒的成年男丁3000多名.初战告捷之后,他又布告周知各地,宣布从次年开始, 每个成年男丁所缴纳的税米由原来的五石减少为三石,县民齐声欢呼,纷纷赞扬新县令的英 明和爱民如子的美德.
而陶渊明就因为这次清查户口,得罪了寻阳郡丞何隆.何隆为出胸中一口恶气,便设计利用 督邮刘云的手去惩戒一下陶渊明,督邮是郡中的属官,负责具体监察和考核郡中所属各县官 员的政绩,对各县官员的升降任免有着直接的影响.寻阳郡的督邮刘云,以凶狠贪婪闻名远 近,每年冬夏二季,他都要巡视各县,称作行部,而每次行部,都是满载而归.刘云受何隆 之命,依计来到彭泽,他事先没有行文通知,而是突然闯进县衙,以便给陶渊明一个措手不 及.恰在这时,陶渊明正和几个幕僚喝酒闲聊,听说何云驾到,立即撤席出迎,不料刘云却 怒气冲冲,不仅不还礼,还喝斥道:“本官行部来到贵县,你等衣冠不整,形态懒散,是何 道理?目前国家正是多事之秋,你等不思国恩,励精图治,为民造福,反而白日聚众豪饮, 不理政事,朝庭要你等滥官污吏何用?”说罢扬长而去,给了陶渊明一个下马威.刘云走后 ,渊明问众“督邮今日发怒,不知究竟为了何事?”一幕僚答:“督邮一向贪婪,照卑职看 来,他不过是借题发挥,索要贿赂罢了”.渊明听后愤然道:“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 里小人!索要贿赂,他是找错人了”.
恰在这天的晚上,武昌来人报丧.陶渊明的妹妹不幸突发疾病去世,渊明心中顿时升起了一 种莫名的悲哀.他回想白天所发生的一切,以及官场尔虞我诈的黑暗现状,又进而联想多年 以来自己所追求的归隐田园的愿望始终未能真正实现,不由得使他最终下定了退出官场、归 隐田园的决心,遂即吩咐陶兴到城外找来船只,自己收拾了一下行李,又独自一人踏进了县 衙大门,望着“明镜高悬”的金匾,冷笑了几声,接着将大印放在案桌上,大步走出了县衙 ,向着江边码头走去,乘着溶溶月色,与陶兴乘船回到了上京里.
陶渊明辞去彭泽令退居田园后过着自耕自种,饮酒赋诗的恬淡的生活.
相传,一天,有个少年前来向他求教,说:”陶先生,我十分敬佩你渊博的学识,很想知道你少年时读书的妙法,敬请传授,晚辈不胜感激.”
陶渊明听后,大笑道:”天下哪有学习妙法?只有笨法,全靠下苦功夫,勤学则进,辍学则退!”
陶渊明见少年并不懂他的意思,便拉着他的手来到种的稻田旁,指着一根苗说:”你蹲在这儿,仔细看看,告诉我它是否在长高?”那少年尊嘱注视了很久,仍不见禾苗往上长,便站起来对陶渊明说:”没见长啊!”
陶渊明反问到:”真的没见长吗?那么,矮小的禾苗是怎样变得这么高的呢?”
陶渊明见少年低头不语,便进一步引导说:”其实,它时刻都在生长,只是我们肉眼看不到罢了.读书学习,也是一样的道理,知识是一点一滴积累的,有时连自己也不易觉察到,但只要勤学不辍,就会积少成多.”
接着,陶渊明又指着溪边的一块磨刀石问少年:”那块磨刀石为何像马鞍一样的凹面呢?’”那是磨成这样的.”少年随口答道.
“那它究竟是哪一天磨成这样的呢?”少年摇摇头.
陶渊明说:”这是我们大家天天在上面磨刀,磨镰,日积月累,年复一年,才成为这样的,学习也是如此.如果不坚持读书,每天都会有所亏欠啊”
少年恍然大悟,连忙再向陶渊明行了个大礼说:”多谢先生指教,学生再也不去求什么妙法了.请先生为我留几句话,我当时时刻刻记在心上.”
陶渊明欣然命笔,写道:”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