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成语故事读书记录500字作文
成语故事作文400字一:兵不厌诈
公元前633年,楚国攻打宋国,宋国向晋国求救。第二年春天,晋文公派兵攻占了楚的盟国曹国和卫国,要他们与楚国绝交,才让他们复国。楚国被激怒了,撤掉对宋国的包围,来和晋国交战。两军在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对阵。
晋文公重耳做公子时,受后母迫害,逃到楚国,受到楚成王的款待。楚成王问重耳以后如何报答,重耳说:“美女、绸缎等等,您都有了,我能给您什么呢?假如托您的福我能回国执政,万一遇到两国发生战争,我就撤退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楚国还不能谅解,双方再交手。”
为了实现当年的诺言,晋文公下令撤退九十里。楚国大将子玉率领楚军紧逼不舍。
当时,楚国联合了陈、蔡等国,兵力强;晋国联合了齐、宋等国,兵力弱。应该怎样作战呢?晋文公的舅舅子犯说:“我听到过这样的说法:对于注意礼仪的君子,应当多讲忠诚和信用,取得对方信任,在你死我活的战阵之间,不妨多用欺诈的手段迷惑对方。你可以采取欺骗敌军的办法。”
晋文公听从了子犯的策略,首先击溃由陈、蔡军队组成的楚军右翼,然后主力假装撤退,引诱楚军左翼追赶,再以伏兵夹击。楚军左翼大败,中军也被迫撤退。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城濮之战。晋国取胜后,与齐、鲁、宋、郑、蔡、莒、卫等国会盟,成为诸侯霸主。
成语故事作文400字二:滥竽充数
爸爸在《成语故事》这本书中给我读了滥竽充数的故事,它讲的是战国时,齐宣王很喜欢听吹芋,但他喜欢听大家一齐吹,那里面有个南郭先生混在里面,不会吹但装成会吹的样子。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继承了王位,他也喜欢听吹竽,但他和他的父亲不一样,他喜欢听一个人吹,南郭先生听说以后,急忙收拾行李逃回了家。
爸爸说,这个成语故事是告诉人们,那些弄虚作假的人虽能蒙混一时,但是无法蒙混一世,他们经不住时间的考验,终究会露出马脚的。讽刺了混入内行,冒充有本领而无真才实学的人。社会需要的是有真才实学的人,而真才实学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靠刻苦学习钻研,努力拼搏得来的。“滥竽充数”的人在事业上、学习上混,只是暂时的、短暂的,最后还是要被时代前进的洪流所淘汰。
爸爸问我,你在平时的学习中是甘当“滥竽充数”的南郭,还是做奋力搏击的雄鹰?二者必择其一。我想,南郭先是好混,最后还是混不下去。我要努力、刻苦、顽强学好知识,掌握本领,做一个真才实学的人。
成语故事作文400字三:守株待兔
很久很久以前,在一座大山脚下住着一个农夫,他每天一大早就到田里干活,特别辛苦。
有一天,农夫正在地里干活,突然一只野兔从草丛里跑了出来,野兔因见到有人而受到了惊吓。它拼命地奔跑,不料一下子撞到农夫地头的一颗树桩上,折断脖子死了。农夫便放下手中的农活,走过去捡起死兔子,他非常庆幸自己的好运气。晚上回到家,农夫把死兔交给妻子,妻子做了香喷喷的野兔肉,两口子有说有笑美美地吃了一顿。第二天,农夫照旧在地里干活,可是他再也不像以往那么专心了。
他干了一会儿就朝草丛里瞄一瞄。听一听,希望再有一只兔子窜出来撞在树桩上。就这样,他心不在焉地干了一天活,该锄的地没锄完,直到天黑也没有见到兔子出来。他很不甘心地回家了。第三天,农夫来到地边,已完全无心锄地,自己则坐在树桩旁边的田埂上,专门等待野兔子窜出来。可是又白白地等了一天。后来,农夫每天就这样守在树桩边,希望再捡到兔子。然而他始终没有再得到。但农田里的苗因为他而枯萎了。农夫因此成了别人议论的笑柄。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通过自己的劳动,才能有所收获,否则终将一无所获,留下终身遗憾。谢谢大家!
成语故事作文400字四:玉汝于成
张载年轻时喜欢研究兵法。范仲淹很欣赏他的才学,劝他说:“读书人有自己的事业可做,何必非要谈兵呢?”张载便专心致志做学问。后来张载中了进士,先后当过几任地方官,因为他敢于直言,触犯了执政大臣,49岁就辞官回家,在家读书治学。
横渠是个穷乡僻壤,张载虽有一些田地,但收入只够维持生计,还必须省吃俭用,但他怡然自得,根本就不挂在心上。每天起来,他一头钻进书房,关起门来,整日苦读,时常思考问题而忘记吃饭和休息。深夜,妻儿早已酣然入睡,他躺在床上还若有思考。如有所得,便披衣下床,欣然提笔。远近许多青年纷纷前来从师求学。有些学生家境贫寒,没有学费,他反而补贴他们茶饭,和他们同甘共苦。
张载在一篇文章中说:“贫穷卑贱和令人忧伤的客观条件,其实可以磨练人的意志,用来帮助你达到成功(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
“玉汝于成”是说象玉一样爱护,来帮助你成功。
成语故事作文400字五:不耻下问
大家都知道孔子是古代的一个教育家,还被人们称为“圣人”。他为人学识渊博,但还是虚心地向别人学习请教。
有一次,孔子到太庙祭祖,有不明的地方就向别人发问,旁边的人看见了,忍不住说:“难道你不是圣人吗?为什么还要别人呢?”孔子听了谦虚地说:“不懂就问嘛,有什么不好呢?”
还有一次,一个弟子问孔子:“为什么孔圉死后被人们称为“孔文”呢?”孔子回说:“因为他不耻下问,还聪明好学呢!”
我读完这两个故事,才知道成语中的心不耻下问的意思是:即使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请教也不会觉的耻辱。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成绩好的同学能放下架子虚心请教成绩不好的同学,老师也能向学生请教,长辈能向孩子请教的好观象,我觉得他们一点不会觉得耻辱,因为他们也有不耻下问的精神。毛主席也曾经说过:“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我觉的是千真万确的,我要紧紧记住这个真理。
成语故事作文400字六:买椟还珠
春秋时候有个楚国人,为了把自己的珍珠多卖点钱,想尽了办法。他用名贵的木兰香木做了个木匣子,里边装上珍珠在大街上叫卖。立刻吸引来不少顾客,但没有一个人来买。
一会儿走过来一个郑国人,给了卖珠人许多钱,急忙打开匣子取出珍珠还给卖珠人,只托着木匣子走了。有许多看热闹的人都惊呆了。原来这个买主不是买珍珠的而是买木匣子啊!
这个故事设定的含义是:没有眼力,取舍不当。
成语故事作文400字七:一言为重
商鞅,姓公孙,名鞅,卫国人,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因帮助秦孝公实行变法,奠定了秦国强大的基础,被孝公封于商(今陕西商县东南),号商君,故又称为商鞅。
公元前365年,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制定的新法将要公布时,为了让人们相信新法必定施行,他在京都南门外,立了一根三丈多高的木柱,声言谁能将此木柱搬到北门,就赏给黄金十金。开始,人们不相信这是真的,没有人响应。商鞅又宣布,谁能将木柱搬到北门,赏给黄金五十金。这时,有一个年轻人壮着胆子把木柱搬到北门,果真得到了五十金。这件事在广大群众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百姓认为商鞅说话算数,都相信新法,服从新法。
宋朝的王安石极力主张改革政治,宋神宗在位时,他被任命为宰相,大力推行青苗法、均输法、市易法、免役法、农田水利法等新法,但遇到重重阻力。在此种情形下,他写了《商鞅》这首诗:“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表明了自己推行新法的决心,也说明了自己要像商鞅那样,说话算数,取信于民,使新法继续贯彻下去。
根据商鞅变法的故事和王安石的诗,人们便引申出“一言为重”这个成语,比喻说话算数,言行一致。
成语故事作文400字八:对牛弹琴
战国时代,有一个叫公明仪的音乐家,他能作曲也能演奏,七弦琴弹得非常好,弹的曲子优美动听,很多人都喜欢听他弹琴,人们很敬重他。
公明仪不但在室内弹琴,遇上好天气,还喜欢带琴到郊外弹奏。有一天,他来到郊外,春风徐徐地吹着,垂柳轻轻地动着,一头黄牛正在草地上低头吃草。公明仪一时兴致来了,摆上琴,拨动琴弦,就给这头牛弹起了最高雅的乐曲《清角之操》来。老黄牛在那里却无动于衷,仍然一个劲地低头吃草。
公明仪想,这支曲子可能太高雅了,该换个曲调,弹弹小曲。老黄牛仍然毫无反应,继续悠闲地吃草。
公明仪拿出自己的全部本领,弹奏最拿手的曲子。这回呢,老黄牛偶尔甩甩尾巴,赶着牛虻,仍然低头闷不吱声地吃草。
最后,老黄牛慢悠悠地走了。换个地方去吃草了。
公明仪见老黄牛始终无动于衷,很是失望。人们对他说:“你不要生气了!不是你弹的曲子不好听,是你弹的曲子不对牛的耳朵啊!”最后,公明仪也只好叹口气,抱琴回去了。真是自找没趣。
成语故事作文400字九:一毛不拔
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墨子兼爱,摩项放踵,利天下,为之。
释义一根汗毛也不肯拔比愉非常吝啬自私。
故事墨子,名翟,是站国时期的大思想家,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主张“兼爱”,反对战争。
差不多与墨子同一时期,有一位叫杨朱的哲学家,反对墨子的“兼爱”,主张”贵生”“重已”,重视个人生命的保存,反对他人对自己的侵夺,也反对自己对他人的侵夺。
有一次,墨子的学生离滑厘问杨朱道:“如果拔你身上一根汗毛,能使天下人得到好处,你干不干?”
“天下人的问题,决不是拔一根汗毛所能解决得了的!”
离滑厘又说:“假使能的话,你愿意吗?”
杨朱默不作答。
当时的另一位大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孟子就此对杨朱和墨子作了评论:“杨子主张的是‘为我’,即使拔他身上一根汗毛,能使天下人得利,他也是不干的,而墨子主张‘兼爱’,只要对天下人有利,即使自己磨光了头顶,走破了脚板,他也是甘心情愿的。”
成语故事作文400字十:完璧归赵
楚国有一件叫做和氏璧的宝玉,为赵惠文王所得,秦昭王听说后,表示愿意用15城换取和氏璧。赵惠文王召见蔺相如,蔺相如表示愿带和氏璧去秦国,如果赵国得到秦国的城邑,就将和氏璧留在秦国,反之,一定完壁归赵。
蔺相如到秦国后,将和氏璧献上,秦昭王大喜,却全无将城邑给赵之意。蔺相如诓说玉上有一小疵点,要指给秦昭王看,拿回了宝玉。他在庭柱旁站定,说:赵王担心秦国自恃强大,得和氏璧而不给城邑,经过我劝说方才答应。赵王斋戒5天,然后才让我捧璧前来,以示对秦国威严的尊重和敬意。不料大王礼仪简慢,毫无交割城邑的诚意,现在若大王一定要抢走宝玉,我宁可将脑袋与宝玉一起在柱子上撞碎。秦昭王无奈,只得划出15个城邑给赵。蔺相如估计秦昭王不过是假意应付,便提出要秦昭王也应斋戒5日,再郑重其事地交换。秦昭王只好应允。蔺相如便派随从怀藏和氏璧,偷偷从小道返回赵国。秦昭王斋戒完毕,举行交换仪式时,蔺相如才把送和氏璧回赵之事告诉秦昭王,从而保全了和氏璧。
⑵ 成语故事作文500字 15篇
我从小到大度过很多很多的书,其中,我最喜欢《成语故事》,《成语故事》里有许多的故事,比如说拔苗助长、百步穿杨、班门弄斧、杯弓蛇影、闭门思过、不可救药、狐假虎威等等,我最喜欢拔苗助长和杯弓蛇影。
拔苗助长讲的是宋国有个农夫性子很急,他插下秧苗后便天天去看秧苗长了没有,可秧苗还是老样子,一点也没长。有一天,他想了一个办法,把秧苗一棵棵往上拔,回到家中,他还告诉儿子秧苗都长高了。儿子一听,居然还有这样的事,连忙跑到田边去看,只看蛮田的秧苗全都耷拉着脑袋枯死了。
“拔苗助长”这一成语,比喻不顾事物发展的规律,强求速成,结果反而会把事情弄糟。也叫做“揠苗助长”。我觉得这个农夫真想秧苗长大,应该除草、施肥、除虫,这样才能让秧苗长大。
杯弓蛇影讲的是西晋时,有个叫乐广的人,有一次,他请朋友到自己家喝酒,喝着喝着,朋友忽然说自己有点不舒服,就先回家了。乐广想:难道是我招待不周,朋友生气了?应该不会吧!乐广决定去看一看。到了朋友家里他才知道这件事的来龙去脉,乐广觉得纳闷,回家仔细观察,忽然看见客厅的墙上挂着一张弓,样子就想弯曲的蛇一样。乐广明白过来,他再次把朋友请到家中喝酒,还是坐在那人位置上。他又看见了蛇。乐广笑着说:”杯中的蛇就是墙上的弓。”朋友这才明白。
“杯弓蛇影”这句成语常用来比喻疑神疑鬼,自惊自扰。
⑶ 读历史里的成语故事有感作文
最近,我在看一本书,书名是《中华成语故事》。《中华成语故事》中有许多从未听说过的成语,比如说:二桃杀三士、一龙一猪、三畔三淋、下车泣罪……四本书中,有一百多个成语我没听说过,还有二百多个我不理解,这本书给我长了不少知识。
比如“一暴十寒”,原来我还以为是一天炎热,十天寒冷。看了着本书后我才明白,一暴时寒原来是比喻学习或工作没有恒心,使而勤奋,时而懈怠。这个成语还有一个故事呢:孟子经常去各国游历,拜见各国军王,借以阐述自己的政治主张。一次,孟子来到齐国。当时在位的齐宣王昏庸无能,经常被一些奸臣利用。故此,许多忠义之士对国家的前途命运深感忧虑。闻知孟子来到了齐国,这些人大受鼓舞。可是,过了很长时间,也不见孟子前去劝谏齐王。这些人非常生气地找到孟子,责备他不为齐国尽力。孟子听后认真地回答说:“天下虽有一些很不容易生长的东西,但如果‘一日暴之,十日寒之’,他们就不会生存。同样道理,我平时规劝齐王大的机会少,而宫中的奸佞小人却一天到晚地围着他转,这样我又怎么能让他真正明智起来呢?”从这个故事我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学习如果不坚持,那就会一事无成,没有任何东西可以获得。
以前我不太喜欢成语故事,觉得它枯燥、乏味,但现在觉得,成语故事中会有很多战国时期的人物出现,可以让我们长一些历史知识。从这本书中,我了解了孟子是战国时期邹国人,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大禹是我国上古时代夏后氏的部落领袖,在舜作部落联盟领袖的时候,他曾奉舜的命令治理洪水十三年。从这些历史知识中,我真正喜欢上了成语故事。在看书的过程中,我还可以从典故中知道许多做人、做事应该怎样的道理,看清自己身上的缺点,并改正它们。
啊!《中华成语故事》真是一本好书!同学们,当你在苦苦寻找历史的踪迹,当你渴望沐浴在传统文化的阳光下时,不妨拿出这本《中华成语故事》看看,你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参考参考吧,采纳
⑷ 读《中华成语故事》有感作文 400字
最近,我在看一本书,书名是《中华成语故事》。《中华成语故事》中有许多从未听说过的成语,比如说:二桃杀三士、一龙一猪、三畔三淋、下车泣罪……四本书中,有一百多个成语我没听说过,还有二百多个我不理解,这本书给我长了不少知识。
比如“一暴十寒”,原来我还以为是一天炎热,十天寒冷。看了着本书后我才明白,一暴时寒原来是比喻学习或工作没有恒心,使而勤奋,时而懈怠。这个成语还有一个故事呢:孟子经常去各国游历,拜见各国军王,借以阐述自己的政治主张。一次,孟子来到齐国。当时在位的齐宣王昏庸无能,经常被一些奸臣利用。故此,许多忠义之士对国家的前途命运深感忧虑。闻知孟子来到了齐国,这些人大受鼓舞。可是,过了很长时间,也不见孟子前去劝谏齐王。这些人非常生气地找到孟子,责备他不为齐国尽力。孟子听后认真地回答说:“天下虽有一些很不容易生长的东西,但如果‘一日暴之,十日寒之’,他们就不会生存。同样道理,我平时规劝齐王大的机会少,而宫中的奸佞小人却一天到晚地围着他转,这样我又怎么能让他真正明智起来呢?”从这个故事我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学习如果不坚持,那就会一事无成,没有任何东西可以获得。
以前我不太喜欢成语故事,觉得它枯燥、乏味,但现在觉得,成语故事中会有很多战国时期的人物出现,可以让我们长一些历史知识。从这本书中,我了解了孟子是战国时期邹国人,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大禹是我国上古时代夏后氏的部落领袖,在舜作部落联盟领袖的时候,他曾奉舜的命令治理洪水十三年。从这些历史知识中,我真正喜欢上了成语故事。在看书的过程中,我还可以从典故中知道许多做人、做事应该怎样的道理,看清自己身上的缺点,并改正它们。
啊!《中华成语故事》真是一本好书!同学们,当你在苦苦寻找历史的踪迹,当你渴望沐浴在传统文化的阳光下时,不妨拿出这本《中华成语故事》看看,你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⑸ 求关于中国成语故事的作文,400字
中华成语故事读后感
读了《中华成语故事》,我再一次被汉语的奇妙所震撼,为它的魅力折服。成语是人们在生活中总结出来的简洁而精辟的词语或短句。它是我国语言文化中最具魅力的一部分,因为,每个成语的形成一般都有一个典故,每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故事。通过这一个个的成语故事,我们不仅理解了成语的意思,还可以了解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宝贵的文化遗产、高超的智慧。
有一个滥竽充数的成语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战国时期,齐宣王喜欢听人合奏吹竽,所以派人搜罗能吹善奏的乐工,组成了一只吹竽乐队,并受到了优厚的待遇。有个叫南郭的人根本不会吹竽,但也混了进去。每次合奏吹竽的时候都只是做做样子。齐宣王去世后,他儿子齐湣王偏喜欢听乐师们单独吹竽给他听。南郭先生听说后十分害怕,赶紧溜走了。读了这个故事,我明白了滥竽充数这个成语的意思,它是指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充数,或是以次充好。同时,我也懂得了这样一个道理:不管做什么事情,都不能弄虚作假,靠侥幸取胜。没有真才实学,最终是站不住脚的。
这个故事让我想起了我学管乐时的情形。有一次,滥竽充数的故事再次上演,而我就是故事的主角。管乐课学了新曲子,老师让我们回家多练练,我也没在意,只练了一遍,心想到时候做做样子就行了。上课了,老师先让我们合奏了一遍,我不停的按单簧管上的按键,摇头晃脑,好像吹的很陶醉,其实我根本就没吹出来音。终于吹完了,我长叹一口气,以为这样就完了,没想到,老师对我们吹得不太满意,竟让我们一个一个吹。我的心一下子悬到了嗓子眼里,急得抓耳挠腮。轮到我了,我没吹几句就吹不下去了,只得红着脸老老实实说了实话。结果自然免不了挨老师的一阵数落,受同学们的一顿嘲笑。唉,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呢,滥竽充数是不行的。
我喜欢《中华成语故事》这本书,它真的让我领略到了古人高超的智慧:一个词语竟然隐藏着这么一个内涵丰富的故事。这些故事,或可笑或感人,但都让我们学到了知识,明白了事理。
⑹ 亲子读书 500字作文 主要内容是以一个家长的角度写,写自己与女儿读书时的故事以及心得
亲子读书? 我只能说这个命题很个性。(本人文笔很一般,只能试试) 作为母亲,(我不太清楚您和您的孩子具体是什么关系.当然,如果我错了,抱歉啊.您改一下好了.),最幸福的事情就是有一个可爱、乖巧、懂事的孩子。 平常我很忙,偶尔休息下来了,也会被好多工作所困,难得会有时间来陪陪孩子,对于照片里那张纯真的笑脸,更多的,是对她的歉疚. 能和孩子一起看看书,这样的经历太少.所以我倍加珍惜.孩子知道我能够陪她看书,笑容在脸上,像朵花一样的绽放. 记得她还很小的时候,常常依偎在我怀里,指着我正在给她讲的故事书中的插图,问这问那,她是谁?她的裙子好漂亮!妈妈,等我长大了,你能不能也送给我一条和她一样的裙子?我看着她可爱的、又充满期待的眼神,觉得她的心像是宝石一样的洁净透明. 那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 现在的她比起小时候,真的有了几分亭亭玉立的姿态,正值豆蔻年华的少女就像一朵含苞欲放的花,有惊喜,有羞涩,有期待. 同样是在看一本书,甚至是同样的一段话,也许我的理解更显得深沉与现实,而她,或许就会带给我或是给她自己些许的惊喜. 她丝毫没有发现我的心思不在书上,而是一直在悄悄地观察着她.她更不会发现,她的唇角有一抹浅浅的微笑在绽放,如同隐藏在绿叶中的小花,有着一种美好的气息. 孩子就是孩子,她的心永远都不会有杂质. 这,就是大人们想要拥有却永远丢失的纯真. 大人们不会为一朵花开了而惊喜.但,孩子们会. 大人们不会为一条连衣裙脏了而悲伤.但,孩子们会. 大人们不懂得天上的那朵云有它自己的故事.但,孩子们会天真地望着它给你讲一个又一个你听说过或是没听说过的故事,你的心,是惊讶与喜悦…… 孩子们就是孩子们. 我希望,孩子绽放在唇角的微笑不要凋谢,保存在心里的故事不会溜走.孩子拥有的单纯和天真能给她带来幸福. (根据.......曾经的一段随笔改编而成,因为不清楚您希望的心得具体内容是什么,所以也只能…,额…,抱歉.!)
⑺ 成语故事500字作文
“乘人之危”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形容趁别人危难之时去要挟或打击。
这个成语来源于《后汉书。盖勋传》,谋事杀良,非忠也;乘人之危,非仁也。
东汉时,盖勋因为人正直,很有才干,被举为孝廉,当上了郡太守的主要属官——长史。盖勋所在的郡属凉州刺史梁鹄(hu)管辖,而梁鹄又是盖勋的朋友。
当时,受凉州刺史管辖的武威太守横行霸道,干尽了坏事,老百姓对他恨之入骨,又敢怒不敢言。但是,梁鹄的属官苏正和却不畏强霸,敢于碰硬,依法查办武威太守的罪行。
不料,梁鸽生怕追查武威太守的罪行会涉及到高层权贵,连罪自己,焦虑不安。他甚至想杀了苏正和灭口,但又吃不准这样做是否妥当,于是打算去找好友盖勋商量究竟该怎么办。
也正巧,盖勋与苏正和是一对冤家。有人向他透露刺史将要和他商量如何处置苏正和,并且建议他乘此机会,劝刺史杀了苏正和,来个公报私仇。盖勋听了断然拒绝说:“为个人的私事杀害良臣,是不忠的表现;趁别人危难的时候去害人家,是不仁的行为。”
之后,梁鹄果然来与他商议处置苏正和的事。盖勋打比方规劝梁鹄说:“喂养鹰鸢(yuan),要使它凶猛,这样才能为您捕获猎物。如今它已经很凶猛了,您却想把它杀掉。既然如此养它又有什么用呢?”
⑻ 《成语故事》读后感作文450字
点评:成语,四字一语,这四个字意味深长,情深义重,每一个成语都呈现出自己的故事,呈现出自己的思想,我想,每一个人都应该有自己喜欢的成语故事吧!
小作者的这篇文章,就是呈现自己对于《成语故事》的思想情感和感受,小作者不仅为我们呈现了《成语故事》的学习过程,同时,也为我们呈现了自己所看到的主要故事内容,从这些故事之中,我们感受到小作者的思想情感,还是值得肯定的哦!
看到小作者写的这篇读后感,我也是满心欢喜的,也希望能够认真的去阅读这本书,去感触成语故事,希望未来能够看到更多的书籍,最多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