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红色故事小学一年级作文
㈠ 我家的红色故事作文一篇急急急
冬天,毫不遥远的词。北风呼呼的刮着,树上也只剩下残留的黄叶在甩动。白色的雪覆盖在冰凉的的大地上,一切都是那么的白。
瞧,远处红色的房子稀稀疏疏的在雪里静默着。门口站着一位七旬的老人家,她裹着厚厚的棉衣,脸上布满了皱纹,虽然我们隔得很远,但是还能依稀看见那被风雨吹过的沧桑的面孔。她向我招招手,我踩着白色的雪走了过去。她对我说:“小姑娘,你知道我家的嘎达(鸡)到哪去了吗?”我不忍心拒绝她,就让她等我一下。我跑到后面的小山上去,看到那唯一一家住在山上的人家,我跑过去朝家里喊道:“XXX的嘎达您看到了吗?”只见从家里走出来一个小姑娘,她说:“在我这,它刚才在树干下躲着,我见它浑身都被淋湿了,便把它抱了进来,但是它好像不中意我。”我见她说完便连忙道声谢谢,我抱着鸡,踩着红色的雪,飞奔了回去。只见那七旬的老人家在那毫无叶子的树干下坐着,我把鸡递给她,并说:“你的嘎达找回来了。”她朝我笑笑,用已经干涸的嘴巴对我说:“谢谢你呀,小姑娘,你真是个好人啊!”说完她便接过鸡转身走回去。这时天上飘着鹅毛雪,我看着她一步步的走回去,雪落在她已经驮着的背,手里的鸡乖乖的在她的怀里。我不禁鼻子一酸。
虽然现在她已经不在了,但是我仍是很清楚的记得她对我那温暖的笑容,记得她的鸡在她的怀里是多么的幸福,我想就是因为这一点,这一天才是我永远也抹不掉的记忆吧。
㈡ 江西三色文化作文300
江西三色文化
红色,是赣鄱文化的近现代特质。江西是一片红土地,不仅孕育了千万赣鄱人民,也孕育了独具历史底蕴的赣鄱红色文化。上世纪初,中国人民在在追求当家作主的历史进程中,赣鄱大地为中国红色革命点燃了星星之火,而燎原燃烧的不仅仅有中国革命的伟大征程,还有不屈不挠、前仆后继的革命精神。百年历史之中,中国共产党正是启程于江西,领导了中国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胜利,铺就了中国特色的革命之路、建设之路、改革开放之路。如今,红色文化已经成为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革命斗争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其在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心聚力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读懂红色文化,才能感知“江西精神”和“江西力量”,才能感知和表现红色赣鄱文化的近现代特质之美。
绿色,是赣鄱文化的当代气质。江西山、水自然资源丰富、环境优美:境内的庐山、三清山、井冈山、龙虎山世界知名,武功山、明月山、大觉山等各具特色;境内的鄱阳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也是国际重要湿地、世界候鸟越冬的天堂;高达64%的森林覆盖率让青山绿水的江西“风光独好”。十八大以来,中国已经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全新的高度,而江西省也明确了“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实干兴赣”的施政纲领。在全新 的发展战略指引之下,江西已经全面开启建成中部地区绿色崛起先行区、大湖流域生态保护与科学开发典范区、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创新区的发展步伐,并走出了一条具有江西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只有读懂江西的绿色文化,才能感知江西绿色崛起的文明密码,才能感受赣鄱文化的当代气质。
古色,是赣鄱文化的古韵内涵。江西素有“吴头楚尾,粤户闽庭”之称,悠久的江西历史,名人辈出,赣鄱古文化更是璀璨如花。傩文化、陶瓷文化、茶文化、书院文化、民居文化、戏剧文化、民俗文化以及区域色彩浓厚的豫章文化、客家文化、庐陵文化、临川文化等等,不仅构成了具有独特魅力的赣鄱古文化,也使之成为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佛教文化、道教圣地的辉煌成就更是让禅宗文化的“五家七宗”的“三家五宗”源于江西,成为古今中外不可多得的宗教文化胜地。对于我们,只有将艺术创作融于江西地方特点、历史传统的大视野下,才能感知江西古色文化的博大精深,才能感受江西古色文化的魅力无穷!
㈢ 红色的故事作文600字
我们班的故事小时候,我总是问妈妈:文明是什么?然后,妈妈就笑着告诉我:文明是你被别人帮助了之后的一声感谢,是心与心沟通的桥梁,更是一个民族强大的象征。我又问道:那要怎样才能做到文明呢?妈妈又摸摸我的头,亲切地说:怎样做到文明,就要你自己去领会了!这句话让我铭记在心,可是,怎样做才能算得上是文明呢?上学以后,从我们班同学前后的一些细小变化上,我感触到了文明的存在。这学期刚开学的一段时间里,我们班在上早读课时,如果没有老师在教室,那将是十分混乱的场面:一些同学尤其是男生在玩耍打闹,在教室里跑来跑去,以至于使早读无法进行。现在,经过班主任和辅导员耐心细致的教育和管理,班上发生了很大变化。早读课上再也看不到玩耍打闹不学习的现象了,同学们早晨来到教室后,都安静地坐在座位上,打开语文或英语课本,认真地学习起来。教室里秩序井然,不一会便传出一阵阵朗朗的读书声。这一重大变化,不正是体现了文明吗?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班上的一些不良习气也在逐渐的消失了。你瞧,以前如果有那位同学不小心碰翻了另一位同学的铅笔盒或书本,这两人肯定会吵得面红耳赤,有时甚至于打起架来。而现在你再看,偶尔有同学不小心碰到了身旁的课桌,便会听到一声“对不起”、“没关系”,看到两人会心的一笑……我们班上这样的一幕一幕变化,让我真真切切地领会到了文明的含义。
㈣ 井冈山革命故事320个字的作文
毛委员挑粮在井冈
井冈山是个山多田少,红军来到井冈山后,人口激增,粮食不够吃,军民用粮主要靠山下宁冈供给.因此,红军战士和老百姓经常上宁冈运粮,毛委员和朱军长也常常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和战士们一道上宁冈运粮.至今,毛委员挑米的故事还在井冈山传播,毛泽东,朱德挑粮走过的小路也是井冈山的一大胜迹.其实毛主席挑粮的故事还有一个并不广为人知,这就是毛主席在高滩的挑粮故事.
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的秋收暴动遭受重大挫折.在浏阳文家市召开的前委会上,毛泽东决定放弃进攻长沙,退往萍乡等地.但他们行至萍乡芦溪时,行军路线被敌人侦悉,致使第三团在白泥岭遭萍乡驻敌突袭,死伤500余人,出师未捷,损兵折将,使革命军士气低落,悲观的情绪充斥在这支工农革命军队伍中,特别中不少知识分子和旧军队出身的人,认为失败似乎已成定局,纷纷不辞而别.有些没有骨气的共产党员也在这时走上了叛变的道路.,使得芦溪白泥岭一战后的部队由1000多人一下锐减到700余人.此时,大家心情很沉重.特别是卢德铭的阵亡,官兵们都十分悲恸,毛泽东更是心痛不已.因为卢德铭生前在秋收起义的一系列重大决策上,曾给予他很大的支持.毛泽东所率领的工农革命军陷入了空前的困境.9月25日,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翻过高步岭进入莲萍交界之高洲乡.途中遇到青年农民王万荣,王珠几,通过他俩介绍部队找到村里党组织负责人王佐和王任,王佐将工农革命军从杂溪接到了莲花的高洲乡高滩村.
到达高滩村后,毛委员要求部队全部停留在村口不得进村,让王佐和王任先进村向村民们宣传工农革命军不拉夫不扰民,大家不要惊慌,然后才引部队进驻高滩.时届中午,毛委员等部队领导人急着向王佐他们了解了当地党组织和革命斗争的情况都赶不上吃饭,谁知王佐才刚开始汇报,就听见外面士兵大声的喧哗.原来部队经过休整后在村里里长房祠前休息吃中饭.可开饭时炊事员抬出的竟是一甑黑糊糊的薯丝.虽然连日的急行军让战士们都已是饥肠辘辘了,可士兵们都吃惯了白米饭,揭开甑盖见里面尽是黑糊糊的,一粒米饭也没有,都不敢盛.毛委员见状,随手拿了个粗瓷饭碗,满满地盛了一碗大口大口地吃了起来,吃了一碗又添一碗,大家见毛委员带了头,也就纷纷拿起碗来盛薯丝吃.战士小王忍不住地问:“毛委员,这黑糊糊的薯丝我吞都吞不下,你怎么吃得这样甜?”毛委员一边用筷子扒了扒碗里的薯丝,一边用低沉的语调,一板一眼地说:“小兄弟,在山里吃碗薯丝好不容易啊!要挖土、做畦、打秧、栽薯、锄草、施肥,还要牵几次藤;薯大了挖回家趁晴天刨丝、洗粉、晒丝.薯丝干了还要交租纳捐,留下的就不多了.有一年这里遭旱,薯干死了,老百姓没有吃,只得摘树叶、野藤充饥.前边那家房东的妻子,就是为了一勺薯丝被劣绅一脚踢死了.我们红军是为穷苦老百姓打天下的,想到这些苦事,我觉得有薯丝吃就是蛮不错了,所以我吃起来就象掺了糖一样甜.”听到毛委员这样一讲,大家吃起来也特别香.
当天下午,略作修整的红军战士们又投入了一场热火朝天的战斗中,为村民们收割水稻.碰到了惊慌失措的村民们,战士们都笑容可掬的说出这样一句话:“好甜的薯丝.”而在这热火朝天的战争中还有一个更加高兴的人,那就是毛委员,他亲自出马将第一担粮食挑了出来给了村长.本来够全村老幼忙碌半个月的的工作在一天下午的工夫就完成了,毛委员也整整挑了一下午的粮食,可是他兴致不减的站在祠前台阶上给村民们发表了演说.
听说是毛委员要讲话,人们都使劲鼓掌,巴掌都拍红了还是不停.“各位父老乡亲、各位大婶大嫂、各位兄弟姐妹:我们工农红军是共产党领导下为工农打天下的军队.我们的目的就是要打倒土豪劣绅,推翻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建立苏维埃政权,让人们真正当家作主.
大家看看今天我们的生活吧,青壮年都让反动派拉了壮丁,还有反动派无数的苛捐杂税乡丁谷、灶头谷、学谷、猪头谷、公耕超产谷、壮丁谷、屠宰税、使用营业牌照税、契税、土地税、、、、、我们还不进来反抗我们吗?
让人们真正当家作主靠几个人,几百人都是不得的,要靠千千万万的老百姓.一盏灯笼照不亮,千盏灯笼合在一起才亮堂堂.乡亲们,你们都来支持红军,父老乡亲,只要有你们的支持,我们的革命是一定会成功的!”
这正是,毛委员挑粮在高滩,红军传统不能忘.
㈤ 红色经典故事1000字
1、《少年游击队》
1934年,红军长征离开了江西革命根据地,留下的赤卫队员们,在县苏维埃李主席的领导下,决定到山里去坚持游击斗争。
李主席的儿子苏保和他的朋友虎崽、水生、金要、细妹、冬牙子都想跟赤卫队去打游击,但因年纪太小,李主席与李公公都不让他们去。天黑时,孩子们悄悄离家去找红军,但找了一天也没找到。
白匪团长带领匪徒闯进了村子,屠杀了全村人,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埋下了为亲人报仇的种子。于是,一支红色少年游击队在山中的岩洞里成立了。
他们勇敢、机智地夺枪支、贴标语,消灭了不少敌人。在一次战斗中,李主席不幸被捕。孩子们在李公公的领导下,混入靖卫团,巧妙地救出了李主席,并打死了白匪团长。红孩子们在血与火的洗礼中茁壮成长起来。
2、《狼牙山五壮士》
1941年秋,日寇集中兵力,向我晋察冀根据地的狼牙山区大举进犯。当时,七连奉命在狼牙山一带坚持游击战争。经过一个多月英勇奋战,七连决定向龙王庙一带转移,把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的任务交给了六班。
为了拖住敌人,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一边痛击追上来的敌人,一边有计划地把大批敌人引上了狼牙山。他们利用险要的地形,把冲上来的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了下去。
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命令狠狠地打。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那个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
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个一圈,好使出浑身的力气。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
战斗进行了很久,敌人始终不能前进一步。在崎岖的山路上,横七竖八地躺着许多敌人的尸体。
五位壮士胜利地完成了掩护任务,准备转移。面前有两条路:一条通往主力转移的方向,走这条路可以很快追上连队,可是敌人紧跟在身后;
另一条通向狼牙山的顶峰的棋盘陀,那里三面都是悬崖。走哪条路呢?为了不让敌人发现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
带头向棋盘陀走去。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他们知道班长要把敌人引上绝路。
五位壮士一面向顶峰攀登,一面依托大树和岩石向敌人射击。山路上又留下了许多具敌人的尸体。到了狼牙山峰顶五位壮士居高临下,继续向紧跟在身后的敌人射击。
不少敌人坠落山涧,粉身碎骨。班长马宝玉负伤了,子弹都打完了,只有胡福才手里还剩下一颗手榴弹。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猛地举起一块大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
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山坡上传来一阵叽里呱啦的叫声,敌人纷纷滚落深谷。
又一群敌人扑上来了。马宝玉嗖的一声拔出手榴弹,拧开盖子,用尽全身气力扔向敌人。随着一声巨响,手榴弹在敌群中开了花。
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了胜利的喜悦。班长马宝玉激动的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
说罢,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然后走到悬崖边上,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战士们也昂首挺胸,相继从悬崖往下跳。狼牙山上响起了他们壮烈豪迈的口号声: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中国共产党万岁!”
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5、《草原英雄小姐妹》
蒙族少女龙梅与玉荣是一对小姐妹。一天,她们利用假日自告奋勇为生产队放羊,不料半路上遇到暴风雪。羊群经不住暴风雪的袭击,顺着风势越走越远。
姐妹俩冒着刺骨的风雪,一路保护着受惊的羊群。龙梅为救一只埋进雪里的羊和玉荣、羊群失散了。待她找到玉荣时,发现妹妹光着一只脚在走路,那只光脚已冻成了坨子了。
龙梅急忙脱下自己的靴子给妹妹穿,可是靴子已冻在了脚上,脱不下来。她只好撕下了袍子的一角,包好妹妹冻僵的脚,背着她艰难地往前走,走着走着,终于倒了下去。
由于铁路工人和寻找她们的公社书记等人及时赶到,姐妹俩和羊群都安全脱险。龙梅和玉荣受到了共青团中央的表扬。
㈥ 红色革命故事200字
1、黄继光
1952年10月14日,上甘岭战役开始。10月19日夜,黄继光所在的二营奉命反击占领597.9高地表面阵地之敌。当攻击部队受阻、伤亡较大时,已任营通讯员的黄继光挺身而出,主动请战,消灭敌人火力点。在战友负伤牺牲、自己所携弹药用光的情况下,黄继光毅然用自己的身躯堵住了敌人枪眼,为冲锋部队的胜利开辟了通路,牺牲时年仅22岁。
黄继光的英雄壮举,获得了抗美援朝战争中的最高荣誉——他被志愿军领导机关追记特等功,并授予“特级英雄”称号(另一特级英雄是杨根思);所在部队党委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追授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黄继光最后长眠于沈阳市北陵烈士陵园。
2、董存瑞
1948年5月25日,解放隆化城的战斗打响。董存瑞所在连队担负攻击国军防御重点隆化中学的任务。他任爆破组组长,带领战友接连炸毁4座炮楼、5座碉堡。连队随即发起冲锋,突然遭国军一座隐蔽的桥型暗堡猛烈火力的封锁。部队受阻于开阔地带,二班、四班接连两次对暗堡爆破均未成功。
董存瑞挺身而出,向连长请战:“我是共产党员,请准许我去!”毅然抱起炸药包,冲向暗堡,前进时左腿负伤,仍顽强坚持冲至桥下。由于桥型暗堡距地面过高,两头桥台又无法放置炸药包。危急关头,他毅然用左手托起炸药包,以自己的身体充当火药支架。随着一声天崩地裂的巨响,敌军的暗堡被炸毁,董存瑞用自己宝贵的生命为部队开辟了前进的道路。牺牲时,年仅19岁。
3、王二小
抗日战争时期,在河北省沫源县出现了一位全国闻名的抗日小英雄,他的名字叫王二小。
王二小牺牲时才七岁,在日本鬼子扫荡一条山沟的时候,为了掩护几千名老乡和干部,他不顾自己的生命危险,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气急败坏的日本鬼子把王二小挑在枪尖摔死在大石头的上面。干部和老乡脱离了危险,小英雄王二小英勇牺牲了。王二小的动人事迹很快传遍了解放区,每一个老乡都含着眼泪,歌唱二小放牛郎,《晋察冀日报》在头版报道了王二小的英勇事迹。晋察冀边区的文艺战土方冰和劫夫很快创作了后来传唱全中国的著名儿童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
4、八女投江的抗日小英雄王惠民
1925年生于黑龙江省林口县刁翎镇的四合村。因父亲“王皮袄”参加“抗联”并任第五军军部副官,房屋被日寇烧毁。她和弟弟妹妹们跟着妈妈到处躲避日伪汉奸的追捕,王惠民12岁时就随父亲上山参加“抗联”第五军。不久,她爸爸英勇牺牲了,小惠民在战场上表现更加英勇。1938年10月下旬在乌斯浑河激战中,她为祖国的解放事业流尽了最后一滴血献出宝贵的生命,当时只有13岁。
5、朱德的扁担
1928年,朱德同志带领一支红军队伍到井冈山跟毛主席会师。山上是红军,山下不远就是敌人。
井冈山上出产粮食不多,常常要抽出一些人到山下的茅坪去挑粮。从井冈山上到茅坪,来回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非常难走。可是每次挑粮大家都争着去。
朱德同志也跟战士们一块儿去挑粮。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满满的一担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白天挑粮,晚上还常常整夜整夜地研究怎样跟敌人打仗。大家看了心疼,就把他那根扁担藏了起来。不料朱德同志又找来了一根扁担,写上“朱德扁担不准乱拿”八个大字。大家见了,越发敬爱朱德同志,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担了。
㈦ 红色故事50字左右
一、农忙
1942年年底,轰轰烈烈的延安大生产运动开始后,毛主席更忙了。他有个习惯,喜欢晚上办公,有时一忙就是一个通宵。这样,毛主席的睡眠时间就越来越少了。大生产运动期间,他常常忙一晚,第二天下午照例还要和中央机关的同志们一块去参加劳动。
那时,熊云在中央机要科当译电员,他们跟主席一块住在枣园。枣园有一排窑洞,用两道墙隔成了三个院,主席住在北边的院内,机要科住在中间的一个院里。
机要科的同志们见主席工作那么忙,休息时间却那样少,很担心他累坏了身体。趁主席到地头去的当儿,他们几个机要员一合计,就抢着跑到主席面前,提出帮他挖地。主席慈祥地笑笑,望着他们这一帮十六七岁的小青年,摆手示意不让他们帮助,并说:“你们挖的地,不算我的劳动,亲手干才算自己的劳动。”
就这样,毛主席用了几个下午的时间,亲手挖了两亩多地,并在地上浇了水,上了肥,种上了西红柿、辣椒等蔬菜。绿油油的蔬菜、丰硕的果实缀在枝头上,把枣园的后山坡装点得更加美丽了。
二、有轿车不做
延河畔响起的隆隆马达声和清脆的喇叭声,吸引着延安军民。警卫战士们更是有说不出的高兴:“这回毛主席外出开会再也不用骑马走路了!”
老红军杨辛克,贵州松桃人。抗日战争时期,曾担任毛主席的警卫员。后任抗大学员、八路军129师358旅教育干事、指导员、公安总局科长、豫西地区副专员、贵州省工业厅副厅长、省经委副主任。1983年6月,杨辛克同志向我回忆起抗日战争时期毛主席在延安坐车还是骑马而引发的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抗战时期的延安,中央领导到哪里都是骑马或步行。一位华侨送给延安两辆小轿车,警卫战士们有说不出的高兴:“这回毛主席外出开会再也不用骑马、走路了!”可是没料到,在分配车时,毛主席提出要考虑军事工作的需要,照顾年龄较大的同志。
尽管大家都希望配给毛主席一辆轿车,可在他的一再坚持下,一台配给了主管军事工作的朱老总,另一台配给了延安的“五老”(徐特立、董必武、谢觉哉、林伯渠、吴玉章)。
三、毛主席对毛岸英“约法三章”
“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这是毛主席对自己儿子的“约法三章”。一些领导干部的腐败,常常都是因子女而引发的,如果他们也用毛泽东的这个“约法三章”,党内又何来因子女而产生的腐败呢?田志芳,四川广安人。
1933年参加红军,抗日战争时期曾任营长、团参谋长,建国后,曾任东北军区后勤部车管处处长、沈阳军区后勤部军事代办处顾问。如今回想起,1983年12月他跟我说的延安时期毛主席对儿了毛岸英严格要求的故事,对毛主席的崇敬之情再一次油然而生。
1946年初夏的一天,在中央机关大食堂吃晚饭时,田志芳发现新来了一位同志,高个、宽肩、体格健壮,着一身洗得干干净净的蓝布军装,显得很精干。他发现这人有些面熟,在哪见过呢?寻思半天,可怎么也没想起来。吃完晚饭,田志芳来到杨家岭沟口的花园。这里原来是个墓地,叫杨家坟。
中央机关搬到杨家岭后,就在这里种上花草、瓜菜,便成了个小花园。这会儿,红茸茸的鸡冠花、紫幽幽的牵牛花、黄橙橙的南瓜连成一片,别有一番情趣。田志芳在一个石羊背上坐下,掏出整风文件准备看上两页。这时,只见自然科学院院长徐特立和一个青年慢慢走来,细瞧正是那位面熟的新同志。
他们一边走,一边亲切交谈,从他身旁走过。他连忙问身边的一位同志:“和徐老在一起的是谁啊?”“那是毛岸英同志,刚从苏联回来。”“毛岸英?”“就是毛主席的儿子。”哦!田志芳猛地拍了一下脑门,怪不得面熟呢,原来是毛主席的儿子。
可他又有了疑问:“怎么毛主席的儿子还和咱们一起吃大灶?他刚从苏联回来,能吃惯咱这小米饭、山药蛋?”那位同志瞥了田志芳一眼说:“毛主席一向对自己要求严格,给毛岸英‘约法三章’,要他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啊,原来是这样。过了一段时间,看不到毛岸英同志来大食堂吃饭了。
后来,在国民党向解放区大举进攻的前夕,毛岸英又回来了。他的脸变黑了,身体也瘦了。一打听,原来是毛主席把自己的儿子派到最艰苦的山区,上“劳动大学”去了。
在那儿,他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身为领袖的毛泽东同志,对自己的子女严格要求,使边区军民很受教育。由于党的领导同志都这样以身作则,所以,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延安才得以蔚然成风。
四、董存瑞
1948年5月1日,第11纵队从朝阳地区西进,兵锋直指热河省会承德的北部屏障隆化城。25日,隆化战斗打响。董存瑞所在连队担负攻击国民党守军防御重点隆化中学的任务,他担任爆破组长。
在全连战斗动员会上,董存瑞代表全班表决心:“我就是死后化成泥土,也要填到隆化中学的外壕里去,让大家踩着我们把隆化拿下来。”战斗开始后,他带领战友们接连炸毁4座炮楼、5座碉堡,胜利完成了规定的任务。连队随即发起冲锋,突然遭敌一隐蔽的桥型暗堡猛烈火力的封锁。
部队受阻于开阔地带,二班、四班接连两次对暗堡爆破均未成功。此时,离发起总攻仅15分钟。在这关键时刻,董存瑞挺身而出,向连长请战:“我是共产党员,请准许我去!”毅然抱起炸药包,冲向暗堡。
前进中他左腿负伤,仍顽强坚持冲至桥下。由于桥型暗堡距地面超过身高,两头桥台又无法放置炸药包,他毫不犹豫地用左手托起炸药包,右手拉燃导火索,高喊:“为了新中国,冲呀!”将暗堡炸毁。董存瑞以自己的生命为部队开辟了前进的道路,年仅19岁。
五、张思德
1944年初,张思德响应党中央大生产运动的号召,主动报名参加中央机关组织的生产小分队,到离延安70多里的安塞县生产农场,被选为农场副队长。同年7月,进安塞县山中烧木炭。他处处起模范带头作用,不怕苦、不怕累,哪里最苦最累,他就出现在哪里,每到出炭时总是最先钻进窑中作业。
9月5日,天下着雨,张思德带着突击队的战友们照常进山赶挖新窑。中午时分,炭窑在雨中发生崩塌。危急时刻,张思德一把将战士小白推出窑口,自己却被埋在坍塌的土里,战友得救了,张思德却献出了年仅29岁的生命。
㈧ 红色经典故事400字
杨靖宇1905年2月26日(清光绪三十一年农历正月初十)出生在河南省确山县古城乡李湾村一个农民家庭里,幼时在村私塾就读,1918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确山县立第一高等小学堂,有一件事情让老师记忆犹新:有一天,杨靖宇在学校学习(学习情况已无从考证),突然听见外面有人大叫,原来是老张被几个兵痞打。于是他们就出来围观。忽然,有一个高高的男孩大叫了一声:“你们太欺负人了!”于是,所有的学生都跟着嚷道。一个兵痞圣气凌凌地说:“怎么拉?他得罪我们了,就该挨!”于是,那个高个子男孩一挥手,说:“上。”几十个学生就连打带赶地把他们赶出了学校,救了老张一命。那个高个子男孩就是杨靖宇。
那几个兵痞不甘心,觉得太丢脸。于是第二天,他们又叫来更多的兵痞,气势汹汹地来到学校。一进学校,就嚷着要找昨天那个高个子男孩。校长急了,就一个劲地道歉。兵痞不听。在这时,杨靖宇爬到房子上,拿着火柴,对兵痞说:“知道这是什么么?是洋火!你们不走,我就把房子烧了。”校长也赶忙说:“诶,我们也管不住他。你们还是走吧,这孩子,你们不走,把他逼急了,他一定会烧。房子烧了,你们头也不会饶你们。快走吧。”于是,兵痞们就只好灰溜溜的走了。
㈨ 红色革命故事作文400字4年级
我最感动的革命故事
在战争中,多少优秀的中华儿女,为了新中国的成立抛头颅,洒热血回,做出牺牲!在他们答背后,有着多少个感人肺腑的革命故事,其中江姐的故事让我最感动!
“1948年6月14日,由于叛徒的出卖,讲解不幸被捕,被关押在在重庆渣滓洞监狱。在这里江姐受尽了国民党军统特务的各种酷刑,老虎凳、吊索、带刺的钢鞭、撬棍、电刑……甚至竹签插进十指的指尖。特务望向从这个年轻的女共产党员身上打卡缺口,已破获重庆地下党组织。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江姐始终坚贞不屈!”“你们可以打断我的头,要组织是没有的。”“毒刑拷打,那是大小的考验。竹签是用竹子做的,动产党员的意志是用钢铁铸成的!”
我每当从书中读到这些时,都热泪盈眶,多么刚强的意志啊!这坚贞不屈的精神,这坚强不曲的品格,感人肺腑,直打动人的心窝!她的品质让我想起了象征中华民族的梅:以梅象征坚贞不屈,梅的枝干苍劲挺秀,宁折不屈,被人用来象征刚强不屈的意志。而迎风斗雪开放的梅花,则最先给人间透露春的气息。这不正是形容江姐的毅志吗?
多么难忘的故事,多么感人的品质!让我们借上清明,为她深深鞠上三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