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童话故事 » 图书馆看书被外国同学看见故事

图书馆看书被外国同学看见故事

发布时间: 2020-11-19 08:04:02

㈠ 国外名人的读书故事

1、富兰克林读书故事

富兰克林自幼酷爱读书。家贫无钱上学,从少年时代起,就独自谋生。常常饿肚子省钱买书读。某一天,富兰克林在路上看到一位白发老驱,已饿得走不动了。

连心将他自己仅有的一块面包送给她。老妪看富兰克林的样子,也是一个穷人,不忍收他的面包。“你吃吧,我包里有的是。”富兰克林说着拍拍那只装满书籍的背包。

老妪吃着面包,只见富兰克林从背包里抽出一本书,津津有味地读起来。“孩子,你怎么不吃面包啊?”老妪问道。富兰克林笑着回答说:“读书的滋味要比面包好多了!”

经济拮据,购书能力有限,富兰克林只得经常借书读。富兰克林常在认间向朋友敲门借书,连认点起一盏灯,专心读书,疲乏了就以冷水浇头提提神,坐下继续阅读完。

2、阿基米德读书故事

阿基米德出生在叙拉古的贵族家庭,父亲是位天文学家。在父亲的影响下,阿基米德从小热爱学习,善于思考,喜欢辩论。11岁那年,阿基米德离开了父母。

来到了古希腊最大的城市之一——亚历山大里亚求学。当时的亚历山大里亚是世界闻名的贸易和文化交流中心,图书馆里异常丰富的藏书,深深地吸引着如饥似渴的阿基米德。

当时的书是订在一张张的羊皮上的,也有用莎草茎剖成薄片压平后当做纸的,订成后粘成一大张再卷在圆木棍上。那时没有印刷术,书是一个字一个字抄成的,十分宝贵。

阿基米德没有纸笔,就把书本上学到的定理和公式,一点一点地牢记在脑子里。阿基米德攻读的是数学,需要画图形、推导公式、进行演算。没有纸,他用小树枝当笔,大地当纸。

因为地面太硬,写上去的字迹总是看不清楚。阿基米德苦想了几天,又发明了一种“纸”。他把炉灰扒出来,均匀地铺在地面上,然后在上面演算。可是有时天公不作美。

风一刮,这种“纸”就飞了。一天,阿基米德来到海滨散步,他一边走一边思考着数学问题。无边无垠的沙滩,细密而柔软的沙粒平平整整地铺展在脚下,又伸向远方。

他习惯地蹲下来,顺手的捡起一个贝壳,便在沙滩上演算起来。回到住地,阿基米德十分兴奋地告诉朋友们:“沙滩,我发现沙滩是最好的学习地方,它是那么的广阔,又是那么的安静。

你的思想可以飞翔到很远的地方,就像是飞翔在海面上的海鸥一样。”神奇的沙滩、博大的海洋,给了他智慧,给了他力量。打那以后,阿基米德喜欢在海滩上徜徉徘徊,进行思考和学习。

公元前212年,罗马队攻占了阿基米德的家乡叙拉古城。当时,已75岁高龄的阿基米德正在沙滩上聚精会神地演算数学,对于敌军的入侵竟丝毫没有觉察。

当罗马士兵拔出剑来要杀他的时候,阿基米德安静地说:“给我留下一些时间,让我把这道还没有解答完的题做完,免得将来给世界留下一道尚未证完的难题。”

由于阿基米德孜孜不倦、刻苦钻研,终于成为古希腊伟大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发明家。他被后世的数学家尊称为“数学之神”。

阿基米德曾说过:“给我一小块放杠杆的支点,我就能将地球挪动。”小朋友,没错,信心加上科学的行动是你走向成功的保证!

3、马克思读书故事

马克思一生博览群书,学识渊博而精深。他虽然记忆力惊人,对读过的书能记得异常深刻准确,但他读书的时候总是要作笔记。为写作《资本论》,马克思研究了1500多种书籍。

光笔记就写了100多本。马克思的笔记不少是自己制作的。通常的做法是将一叠白纸一折为二,然后居中间缝上一道线。在原封面上写明做笔记的时间和地点。

编上笔记的序号,有的还加上标题。笔记记得密密麻麻,旁边留出的空白处有用铅笔、钢笔作的粗细实线、虚线,“X”、“+”等各种记号。

为了查阅方便,马克思还对许多笔记编制了目录和内容提要,然后放到特定的地方,需要的时候不用翻找,随手就能抽出来。同时马克思还在书上直接作笔记。

4、高尔基读书故事

高尔基,前苏联大文豪,列宁称他是“无产阶级艺术的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他出生在沙俄时代的一个木匠家庭,4岁丧父,寄养在外祖母家。因为家庭极为寒,他只读过两年小学。

10岁时就走入冷酷的“人间”。他当过学徒、搬运工人、面包师。还两度到俄国南方流浪,受尽苦难生活的折磨。但他十分的喜欢读书,在任何情况下,他都要利用一切机会。

扑在书上如饥似渴地读着。如他自己所说:“我扑在书,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他为了读书,受尽了屈辱。10岁时在鞋店当学徒,没有钱买书,就到处借书读。

那时的学龄前徒,实际上是奴仆:上街买东西,生炉子,擦地板,洗菜带孩子……每天从早晨干到半夜。在劳累一天之后,用自制的小灯,坚持读书。

老板娘禁止高尔基读书,还到阁楼上搜书,搜到书就撕碎。因为读书,还挨过老板娘的毒打。高尔基为了看书,什么都能忍受,甚至甘愿忍受拷打。

他说过:“假如有人向我提议说:‘你去广场上用棍棒打你一顿!’我想,就是这种条件,我也可以接受的。”

5、伽利略读书故事

伽利略是意大利伟大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他在力学上的贡献是建立了落体定律,发现了物体的惯性定律、摆振动等时性、抛物运动规律,确定了伽利略原理。

他在比萨大学读书期间,就非常好奇,也经常提出一些问题,比如“行星为什么不沿着直线前进?”一类的问题,有的老师嫌他问题太多了,可他从不在乎,该问还问。

有一次,伽利略得知数学家利奇来比萨游历,他就准备了许多问题去请教利奇。这一次可好了,老师诲人不倦,学生就没完没了地问。

伽利略很快就学会了关于平面几何、立体几何等方面的知识,并且深入掌握阿基米德的关于杠杆、体比重等理论。

㈡ 与读书有关的小故事

鲁迅卖奖章
鲁迅在南京江南水师学堂读书时,因考试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没有戴此奖章,作为炫耀自己的凭证,而是拿到鼓楼大街把它卖了,买回几本心爱的书和一串红辣椒。每当读书读到夜深人静、天寒体困时,他就摘下一只辣椒,分成几片,放在嘴里咀嚼,直嚼得额头冒汗,眼里流泪,嘴里“唏唏”,顿时,周身发暖,困意消除,于是又捧起书攻读。

巴金回忆曾经读过的书
著名作家巴金的读书方法十分奇特,因为他是在没有书本的情况下进行的。读书而无书的确算得天下一奇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巴金说:“我第二次住院治疗,每天午睡不到一小时,就下床坐在小沙发上,等候护士同志两点钟来量体温。我坐着,一动也不动,但并没有打瞌睡。我的脑子不肯休息。它在回忆我过去读过的一些书,一些作品,好像它想在我的记忆力完全衰退之前,保留下一点美好的东西。”原来他的读书法就是静坐在那里回忆曾经读过的书。

㈢ 发生在图书馆里的故事

[发生在图书馆里的故事]

图书馆里有小兔、小乌龟、小松鼠正在专心地看书,发生在图书馆里的故事。这时,小刺猬也来了。他看见小兔旁边有空位,就坐下去。 可是,一不小心,小刺猬的刺扎到了小兔。小兔疼得跳起来,喊着说:“哟,真刺人!”小乌龟、小松鼠连忙抬头看发生了什么事。 小刺猬要走了,小乌龟看见,赶紧拦住他,说:“我背上有壳,不怕你的刺,我和你一起坐吧!”小刺猬感激地说:“谢谢你,小学生作文《发生在图书馆里的故事》。”小乌龟说:“不用谢,我们大家应该互相谦让,互相帮助。”

相关专题:尚无数据
〔发生在图书馆里的故事〕随文赠言:【失败是什么?没有什么,只是更走近成功一步;成功是什么?就是走过了所有通向失败的路,只剩下一条路,那就是成功的路。】

㈣ 一首英文歌,mv是一个男孩在图书馆里看书,看着看着就人陷入了书的场景里了,像个魔幻故事

the used ——All That I've Got

㈤ 列宁与图书馆的故事

名人与图书馆:列宁

列宁是利用图书馆的典范,这从他夫人克鲁普斯卡娅的一段回忆中可以看出:“1916年秋和1917年初,伊里奇集中全副精力从事理论工作。他尽量利用图书馆开放的时间。他每天9点到图书馆,一直坐到12点,12点10分整回到家里,午饭后再到图书馆去,一直坐到下午6点……”

一生都在利用图书馆:从学生时代以至学前,从国内到国外以至在监狱和流放期间,他始终在积极地开展对图书馆的利用。他一生利用过几十所著名的图书馆。在国内,他利用过喀山图书馆、彼得格勒和莫斯科等城市的各大图书馆;在国外,他利用过德国皇家图书馆、瑞士伯尔尼、日内瓦、苏黎世三大城市的著名图书馆、法国巴黎许多图书馆、英国大英博物馆图书馆、丹麦哥本哈根图书馆、以及瑞典皇家图书馆等。

据说,列宁在5岁时就学会了阅读,他父亲经常从图书馆里给他借好多少儿读物。为了获得丰富的知识,列宁在中学时代曾充分利用过他父亲任其理事会委员达八年之久的辛比尔斯克公共图书馆(卡拉姆津图书馆)。与他同桌数年的同学回忆道:“他写作文时总是很细心的,常常从当时的卡拉姆津图书馆借来的书中作摘录。”晚年养病期间,列宁住在莫斯克附近的高尔克村。这里有他自己的一个小型图书馆,收藏俄、法、英、德等文种的图书3000多册。但他仍不满足,1922年7至9月,他又增添了1028本,其中许多是自然科学和农业科学方面的书籍,有专职管理员服务。他利用这个图书馆在晚年写了大量的文件。就在生命的最后几个月,他仍然请他的夫人克鲁普斯卡娅在黄昏时给他朗读文学作品,在与世长辞的前两天,他的夫人还在给他读《热爱生命》这一短篇小说。

不放过各种机会:1877年2月13至17日,列宁在去流放地前几天准备的日子里,还到鲁勉采夫图书馆收集了许多资料。大约3月下旬到4月初,途经克拉塔雅尔斯克村,他利用等船的几天找到了一家私立图书馆:著名的尤金图书馆。该馆有藏书10万多册,还有许多手稿,其中包括俄美公司一些硕果仅存的文件。列宁参观了该馆的书库,在给母亲的信中曾赞赏这里收藏丰富。在等船的几天里,他每天不顾要步行5俄里的困难去这个图书馆看书。有一天监视员发现列宁突然不见了,于是惊慌地鸣起了警钟,叶尼赛省的警察机关都慌张起来。这时列宁却安坐在图书馆里读书。 1910年9月,列宁的母亲来到哥本哈根,列宁在与母亲见面的日子里,对母亲关怀备至,每天安排有序。上午陪伴着母亲,下午照例在图书馆里从事研究工作。1913年6月,列宁的夫人在伯尔尼住院,治疗了大约三个星期,列宁往往一清早就去探望她,而其余的时间则在图书馆里度过,他甚至还在这段时间里读了一些医学方面的书籍。

居住要离图书馆近些:列宁在两次国外侨居生活中,每到一地,常常首先找图书馆,而且要找较好的图书馆,居住也要离图书馆近些。由于他注意观察了图书馆,他对许多国家的图书馆事业都有一定的评价。他称赞瑞士和美国的图书馆事业,却批评法国图书馆的官僚习气。他在信中说:“在巴黎工作很不方便,国立图书馆的工作搞得很糟,我们常常想念日内瓦,在那里工作做得多些,又有方便的图书馆”。因居住不便,利用国立图书馆路也比较远,只好骑着自行车每天上图书馆,不仅耽搁时间,而且有一次差点出了车祸。他和夫人曾托一个法国教授介绍过好几个图书馆,都去试了一下,但结果没有一个合适的。

化名利用图书馆:为了利用欧洲图书馆,列宁总是设法首先搞到借书证或阅览证。由于反动势力在注意他的名字,他不得不经常更换姓名。1902年4月21日,他化名雅科尔·李希特尔给大英博物馆馆长写信请求发给阅览证:“先生,兹恳请您发给我博物馆阅览室的阅览证一张,我是从俄国来研究土地问题的。”1907年至1917年,列宁大约8次到过斯得哥尔摩的瑞典皇家图书馆,史载说,由于他经常使用化名,已难弄清他去这个图书馆的确切次数。现在,该馆宽大的阅览室里还放着一套老式的桌椅,醒目地写着:“列宁用过的桌子——1907年和1910年列宁曾多次在这里学习。”列宁在读者登记薄上的签名原件至今还完好地珍藏在该馆。

善于查检工具书:从列宁的著作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他广泛地从各种工具书中摘引过资料,而大量资料摘自图书馆的馆藏工具书。日内瓦一家图书馆的管理员曾经写到:“一位俄国革命者穿着瑞士式样的廉价裤子,因为怕弄脏而挽起的裤腿常常忘了放下,每天一清早就来了,在窗前小桌旁他惯常的座位上坐下来阅读,偶而站起来从书架上取下一大本字典,从中查询不熟悉的术语解释,然后来回徘徊几步,马上又在桌旁坐下,用小字在纸上迅速地、专心致志地写着什么。” 除工具书外,列宁常以目录来了解出版情况和掌握馆藏。他找图书资料,总是先查目录。在流放地,为了更广泛地利用图书馆,他曾请求姐姐:“尽可能向旧书商及图书馆、书店多要些目录寄给我。”在《致印·费·阿尔曼德的信》中也有这样的附言:“如果你常去市立图书馆,请仔细查查图书目录。”在致《维·阿·卡尔宾斯基》信中则有这样的附言:“请将你的图书馆目录寄来,给我用一段很短的时期也好。”他甚至自己备有目录,在致《印·费·阿尔曼德》的信中说过:“寄上图书目录,给你用两天,请看一下,并记下您所感兴趣的东西(写明书名和编号)……我还有一本很厚的主要书目。”

严格遵守图书馆的制度:库克林图书馆管理员卡尔宾斯基回忆说:“他完全赞成并重视我们为了保证书籍正常流通和善本书籍与档案资料的完整而制定‘严格’的制度。伊里奇没有‘读坏’过一本书,并且总是按规定缴纳阅读费。”利用国外图书馆也是如此,他每离开一地,总是把图书按规定送完才走。 在当了领袖之后,列宁仍然把自己当作一名普通的读者,严格遵守图书馆的制度,不搞特殊化。 例如一次他向图书馆借参考书时怕违章特意在便条上写道:“如果按规则,参考书不准带回家,那么在晚上,在夜里,当图书馆下班的时候,可否借出,明早即还。

㈥ 本人是大学党,今天下午在图书馆看书,被一个外国人搭讪,想加我微信,我同意了,也想练练口语什么的,后

实话实说就好~!!如果你同学跟你关系不一般,自然不会介意~!

㈦ 求一篇恐怖小说命名,内容:在一所学校图书馆一楼在看书的同学突然被一滴血滴中,才发现二楼所有的人都消失

是Tinadannis写的冤鬼路系列。冤鬼路四部曲第一部《冤鬼路》、第二部《樱花厉魂回》、第三部《灵堂课室答》、第四部《魂祭》 个人比较喜欢 樱花厉魂 和 灵堂课室 因为第一次看鬼故事是在一个杂志上的连载的灵堂课室。。。

㈧ 求一部动画片的名字,有个女孩在图书馆看书,突然发现一本书,打开后整个人被出吸了进去,成为了那个世界

剧名:不可思议的游戏

网络http://ke..com/view/337856.htm故事中的国家与角色都是中国风,以四神和二回十八星宿(“宿”答拼音读作xiù)为基础,描述误入《四神天地书》世界的女主角们分别成为四个不同国家里代表该国所属之神的巫女,她们都必须集结自己所属的七星士,召唤出神明拯救国家。其中,女主角夕城美朱被当做是红南国的朱雀巫女,而她也与自己手下朱雀七星士之一的鬼宿发展出一段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

㈨ 读书的故事

1、伽利略好奇善问

伽利略是意大利伟大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他在力学上的贡献是建立了落体定律,发现了物体的惯性定律、摆振动的等时性、抛物运动规律,确定了伽利略原理。他在比萨大学读书期间,就非常好奇,也经常提出一些问题,比如“行星为什么不沿着直线前进?”一类的问题,有的老师嫌他问题太多了,可他从不在乎,该问还问。有一次,伽利略得知数学家利奇来比萨游历,他就准备了许多问题去请教利奇。这一次可好了,老师诲人不倦,学生就没完没了地问。伽利略很快就学会了关于平面几何、立体几何等方面的知识,并且深人地掌握阿基米德的关于杠杆、浮体比重等理论。

美籍中国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先生说得好:“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疑义是问号。”因此,要想在学业上有所建树,必须有好奇之心,善问之意。

2、少年鲁迅

一代文豪鲁迅先生也曾是写对联的好手。少年时代的鲁迅在上学塾时,先生就教他们作对。一次,塾师寿镜吾老先生出了上联“独角兽”,让学生们对下联。立时塾房活跃起夹了,有的孩子对出“九头鸟”,有的孩子对出“三脚蟾”,有的孩子对出“百足蟹”等等,惟独周樟寿(鲁迅原名)一语不发,等课堂上平静下来后,他站起对出“比目鱼”。课堂立时悄然,没有再应对的了。寿老先生在—一评论了前者之后,最后称赞周樟寿对得最好。因为“独非数字却有一”的意思,而“比”也非数字,却相当于“二”。两者虽俱无数字却都有数的含义,真是恰到好处。

经老师的点拨,同伴们佩服得五体投地,樟寿虽小却语惊四座。

3、列宁的读书故事
他读起书来,对周围的一切就理会不到了。有一次,他的几个姐妹恶作剧,用6把椅子在他身后搭了一个不稳定的三角塔,只要列宁一动,塔就会倾倒。然而,正专心读书的列宁毫未察觉,纹丝不动。直到半小时后,他读完了预定要读的一章书,才抬起头来,木塔轰然倒塌……

4、毛泽东的读书故事:
毛主尤其喜欢“动笔”读书。只要是他读过的书,他都会不厌其烦地将书中错别字和点错的标点改正了。毛主席还喜欢加批注,上学时就曾批注鲍尔生著的《伦理学原理》,在10万余字的原著上,他用工整小楷写了1万多字的批注。后来这本书被一个同学借去,直到1950年,才展转还给毛主席。毛主席又高兴地批注了自己写在书中的批语。

5、 张广厚的读书故事:
数学家张广厚有一次看到了一篇关于亏值的论文,觉得对自己的研究工作有用处,就一遍又一遍地反复阅读。这篇论文共20多页,他反反复复地念了半年多。因为经常的反复翻摸,洁白的书页上,留下一条明显的黑印。他的妻子对他开玩笑说,这哪叫念书啊,简直是吃书。

6、闻一多醉书

闻一多读书成瘾,一看就“醉”,就在他结婚的那天,洞房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大清早亲朋好友都来登门贺喜,直到迎亲的花轿快到家时,人们还到处找不到新郎。急得大家东寻西找,结果在书房里找到了他。他仍穿着旧袍,手里捧着一本书人了迷。怪不得人家说他不能看书,一看就要“醉”。

7、华罗庚猜书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读书的方法与众不同。他拿到一本书,不是翻开从头至尾地读,而是对着书思考一会,然后闭目静思。他猜想书的谋篇布局,斟酌完毕再打开书,如果作者的思路与自己猜想的一致,他就不再读了。华罗庚这种猜读法不仅节省了读书时间,而已培养了自己的思维力和想象力,不至于使自己沦为书的奴隶。

8、侯宝林抄书

相声语言大师侯宝林只上过三年小学,由于他勤奋好学,使他的艺术水平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成为有名的语言专家。有一次,他为了买到自己想买的一部明代笑话书《谑浪》,跑遍了北京城所有的旧书摊也未能如愿。后来,他得知北京图书馆有这部书,就决定把书抄回来。适值冬日,他顶着狂风,冒着大雪,一连十八天都跑到图书馆里去抄书,一部十多万字的书,终于被他抄录到手。

9、张广厚吃书

数学家张广厚有一次看到了一篇关于亏值的论文,觉得对自己的研究工作有用处,就一遍又一遍地反复阅读。这篇论文共20多页,他反反复复地念了半年多。因为经常的反复翻摸,洁白的书页上,留下一条明显的黑印。他的妻子对他开玩笑说,这哪叫念书啊,简直是吃书。

10、高尔基救书

世界文豪高尔基对书感情独深,爱书如命。有一次,他的房间失火了,他首先抱起的是书籍,其它的任何东西他都不考虑。为了抢救书籍,他险些被烧死。他说:“书籍一面启示着我的智慧和心灵,一面帮助我在一片烂泥塘里站起来,如果不是书籍的话,我就沉没在这片泥塘里,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

11、施洋搓脚夜读
二·七大罢工著名的工人领袖施洋,幼年家道贫寒,买不起灯油。村里有一座叫隆兴观的古庙,庙里点有一盏长明灯,他就在古庙里读书。冬季寒冷,脚冻得难受。起初他不时地站起来跺脚,后来觉得这样浪费时间,便削了一根圆滑的木棍,放在脚底下,一边读书一边来回用脚搓木棍,搓暖了脚,他又能安心读书了。

12、鲁迅卖奖章
鲁迅在南京江南水师学堂读书时,因考试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没有戴此奖章,作为炫耀自己的凭证,而是拿到鼓楼大街把它卖了,买回几本心爱的书和一串红辣椒。每当读书读到夜深人静、天寒体困时,他就摘下一只辣椒,分成几片,放在嘴里咀嚼,直嚼得额头冒汗,眼里流泪,嘴里“唏唏”,顿时,周身发暖,困意消除,于是又捧起书攻读。

13、王亚南绑在柱子上读书
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资本论》最早的中文翻译者王亚南,1933年乘船去欧洲。客轮行至红海,突然巨浪滔天,船摇晃得使人无法站稳。这时,戴着眼镜的王亚南,手上拿着一本书,走进餐厅,恳求服务员说:“请你把我绑在这根柱子上吧!”服务员以为他是怕自己被浪头甩到海里去,就照他的话,将王亚南牢牢地绑在柱子上。绑好后,王亚南翻开书,聚精会神地读起来。船上的外国人看见了,无不向他投来惊异的目光,连声赞叹说:“啊!中国人,真了不起!”

14、黄侃误把墨汁当小菜
1915年,著名学者黄侃在北大主讲国学。他住在北京白庙胡同大同公寓,终日潜心研究“国学”,有时吃饭也不出门,准备了馒头和辣椒、酱油等佐料,摆在书桌上,饿了便啃馒头,边吃边看书,吃吃停停,看到妙处就大叫:“妙极了!”有一次,看书入迷,竟把馒头伸进了砚台、朱砂盒,啃了多时,涂成花脸,也未觉察,一位朋友来访,捧腹大笑,他还不知笑他什么?

15、 曹禺真读书假洗澡

抗日战争期间,曹禺在四川江安国立剧专任教。一年夏天,有一次曹禺的家属准备了澡盆和热水,要他去洗澡,此时曹禺正在看书,爱不释手,一推再推,最后在家属的再三催促下,他才一手拿着毛巾,一手拿着书步入内室。一个钟头过去了,未见人出来,房内不时传出稀落的水响声,又一个钟头过去了,情况依旧。曹禺的家属顿生疑惑,推门一看,原来曹禺坐在澡盆里,一手拿着书看,另一只手拿着毛巾在有意无意地拍水。

热点内容
幼师专业怎么样 发布:2021-03-16 21:42:13 浏览:24
音乐小毛驴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0:57 浏览:196
昂立中学生教育闸北 发布:2021-03-16 21:40:47 浏览:568
建筑业一建报考条件 发布:2021-03-16 21:39:53 浏览:666
2017年教师资格注册结果 发布:2021-03-16 21:39:49 浏览:642
中国教师资格证查分 发布:2021-03-16 21:39:41 浏览:133
踵什么成语有哪些 发布:2021-03-16 21:38:20 浏览:962
东营幼师专业学校 发布:2021-03-16 21:35:26 浏览:467
机械电子研究生课程 发布:2021-03-16 21:33:36 浏览: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训中心怎么样 发布:2021-03-16 21:33:28 浏览: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