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故事手抄报
带有图片的成语故事:
1.疑邻盗斧
从前有个(乡下)人,丢了一把斧子。他怀疑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便观察那人,那人走路的样子,像是偷斧子的;看那人的脸色表情,也像是偷斧子的;听他的言谈话语,更像是偷斧子的,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一不像偷斧子的。不久后,他(丢斧子的人)在挖他的山谷的时候发现了斧子,第二天又见到邻居家的儿子,就觉得他言行举止没有一处像是偷斧子的人了。
含义
这则寓言说明,主观成见,是认识客观真理的障碍。当人以成见去观察世界时,必然歪曲客观事物的原貌。
寓意
做人处事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不能凭空猜想。
⑵ 北京历史博物馆。手抄报文字。
。华夏历史源远流长,所以故事自然也数不胜数。且从中国进入奴隶制社会(禹建立夏朝)到奴隶社会瓦解(春秋)说起吧,在这里,你可以写朝代更替的故事(汤灭夏建商、武王伐纣建西周、犬戎进犯杀死周幽王西周灭、周平王迁都建东周等),历史名人故事(姜太公钓鱼,幽王烽火戏诸候等妇孺皆知的故事)。后面的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近代的鸦片战、抗日战、现代的社会主义建设。
⑶ 中国民间故事手抄报的内容
中国民间故事的故可以手抄报,你就可以写一写龙飞蛇压压不住狼的故事等等,这些都可以。
⑷ 北京精神手抄报写什么内容
2011年11月2日,北京市公布了“北京精神”——“爱国 创新 包容 厚德”。作为城市精神,它是首都人民长期发展建设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精神财富的概括和总结,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体现了首都历史文化的特征,体现了首都群众的精神文化追求。
在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热潮之中,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践行“北京精神”发布会。提炼“北京精神”是首都各族各界人民的强烈愿望,是首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迫切需要,是首都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重要举措。
践行北京精神 推进双轮驱动 实现稳中求进
大力践行北京精神,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力推进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双轮驱动,稳增长、调结构、控物价,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以首都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北京精神”诠释
爱国——北京精神的核心
爱国,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是北京精神最核心、最深刻、最显著的特征。
创新——北京精神的精髓
创新即推陈出新,继往开来。最早见于《魏书》第六十二卷:“革弊创新者,先皇之志也。”创新作为一种理论,最初是由哈佛大学教授J.A熊彼特在1912年德文版《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的。
包容——北京精神的特征
包容,是指以宽阔的胸怀和气度容纳不同的人和事物。从词义上讲,包容有两个含义:一是宽容,一是容纳。前蜀杜光庭的《皇后修三元大醮词》:“气分二象,垂包容覆载之私。”
厚德——北京精神的品质
厚德是北京精神的人格化,是北京立德扬善的首善品质和人文精神的典型反映。“厚德”一词源于《周易》“君子以厚德载物”。
⑸ 我身边的故事手抄报例子
最美司机:吴斌
2012.5.29
5月29日中午,杭州长运集团司机吴斌驾驶从无锡开往杭州大客车,在途经沪宜高速公路时,突然有一铁块从空中飞来击碎车辆前挡风玻璃再砸向吴斌的腹部和手臂,导致吴斌肝脏破裂及肋骨多处骨折,肺、肠挫伤。在危急关头,吴斌强忍剧痛将车辆缓缓停下,拉上手刹、开启双闪灯,完成一系列完整的安全停车措施,并告知车上旅客注意安全,然后打开车门,安全疏散车上的24位旅客。最后,吴斌因伤势过重瘫坐在座位上。
⑹ 故事乐园手抄报
◎鲁迅嚼辣椒驱寒
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王亚南苦读成才
王亚南睡三脚床王亚南小时候胸有大志,酷爱读书。他在读中学时,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读书,特意把自己睡的木板床的一条脚锯短半尺,成为三脚床。每天读到深夜,疲劳时上床去睡一觉后迷糊中一翻身,床向短脚方向倾斜过去,他一下子被惊醒过来,便立刻下床,伏案夜读。天天如此,从未间断。结果他年年都取得优异的成绩,被誉为班内的三杰之一。他由于少年时勤奋刻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杰出的经济学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年轻时自认为已无书不读,便大书一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后经一老翁指点,遂改成:“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郭沫若曾写过一副读书联:“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意思是说,读书要靠平时下功夫,不能一心血来潮就加班加点搞突出。要想获得成功,必须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决不能时而勤奋时而懈怠,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华罗庚把读书过程归结为“由厚到薄”、“由薄到厚”两个阶段。当你对书的内容真正有了透彻的了解,抓住了全书的要点,掌握了全书的精神实质后,读书就由厚变薄了,愈是懂得透彻,就愈有薄的感觉。如果在读书过程中,你对各章节又作深入的探讨,在每页上加添注解,补充参考资料,那么,书又会愈读愈厚。因此,读书就是由厚到薄,又由薄到厚的双向过程
侯宝林抄书
相声语言大师侯宝林只上过三年小学,由于他勤奋好学,使他的艺术水平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成为有名的语言专家。有一次,他为了买到自己想买的一部明代笑话书《谑浪》,跑遍了北京城所有的旧书摊也未能如愿。后来,他得知北京图书馆有这部书,就决定把书抄回来。适值冬日,他顶着狂风,冒着大雪,一连十八天都跑到图书馆里去抄书,一部十多万字的书,终于被他抄录到手。
张广厚吃书
数学家张广厚有一次看到了一篇关于亏值的论文,觉得对自己的研究工作有用处,就一遍又一遍地反复阅读。这篇论文共20多页,他反反复复地念了半年多。因为经常的反复翻摸,洁白的书页上,留下一条明显的黑印。他的妻子对他开玩笑说,这哪叫念书啊,简直是吃书。
高尔基救书
世界文豪高尔基对书感情独深,爱书如命。有一次,他的房间失火了,他首先抱起的是书籍,其它的任何东西他都不考虑。为了抢救书籍,他险些被烧死。他说:“书籍一面启示着我的智慧和心灵,一面帮助我在一片烂泥塘里站起来,如果不是书籍的话,我就沉没在这片泥塘里,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
凿壁偷光
汉朝时,少年时的匡衡,非常勤奋好学。
由于家里很穷,所以他白天必须干许多活,挣钱糊口。只有晚上,他才能坐下来安心读书。不过,他又买不起蜡烛,天一黑,就无法看书了。匡衡心痛这浪费的时间,内心非常痛苦。
他的邻居家里很富有,一到晚上好几间屋子都点起蜡烛,把屋子照得通亮。匡衡有一天鼓起勇气,对邻居说:“我晚上想读书,可买不起蜡烛,能否借用你们家的一寸之地呢?”邻居一向瞧不起比他们家穷的人,就恶毒地挖苦说:“既然穷得买不起蜡烛,还读什么书呢!”匡衡听后非常气愤,不过他更下定决心,一定要把书读好。
匡衡回到家中,悄悄地在墙上凿了个小洞,邻居家的烛光就从这洞中透过来了。他借着这微弱的光线,如饥似渴地读起书来,渐渐地把家中的书全都读完了。
匡衡读完这些书,深感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他想继续看多一些书的愿望更加迫切了。
⑺ 革命故事手抄报
1968年2月3日,河北省革命委员会在石家庄成立。在此之前,河北日报社军管组从保定(当时报社在保定)带来一批同志来到石家庄,说是参加省革委会成立大会的报道工作。来到后,省革委领导让出版《河北日报》。5日,河北省革命委员会机关报--《河北日报》在省会石家庄出版。
刚到石家庄,我们从保定来的这些同志住在石家庄市一家旅馆--向阳饭店。在这里编报,暂由石家庄日报代印。人们在保定搞了几年“文革”,想编稿不能编稿,劲头都憋足了,怀着“为红色政权”办报的心情,日夜加班,这股子干劲别提多高了。
出了一个多月的报纸,每天的报样都是经军管小组和省革委宣传组审阅后才准付印。发表的地方稿,多是由省革委宣传组点题或授意而组织发的。这样,向省革委“送审稿件”就成了一大难题。我们送审报样时,先找省革委宣传组的盛荫泉同志。老盛高高的个子,一口天津话,爱抽烟。省会在天津市时,他在《共产党员》编辑部工作,后来调到了省革委。人们爱给他开玩笑,都叫他“盛锡福”(天津市一家很出名的老字鞋帽商店的名字)。可老盛对好多稿子又做不了主,常常由他领着我们再找省革委的领导。往返折腾,送审一个稿子,要花费很长的时间。
3月中旬,省革委决定将裕华路7号河北粮食干部学校的校址,划归河北日报社作为社址,并抽调省内驻军和原北局以及省直的一些干部,加上报社的少数编辑、记者和工人,组成新的办报班子,开始在粮食干校办报。
9月30日,有一条新华社播发的时事稿,“闯下了塌天大祸”。这就是震惊全国的“九·三0”迫害新闻工作者的严重事件。这天,阿尔巴尼亚党政代表团访华,黄永胜陪同阿尔巴尼亚贵宾从上海抵京。报社编辑在处理这一稿件时,把新华社发的两条消息并在一起发。上副题是“中阿两党两国人民的革命战斗友谊达到新高潮”。两行主题分别是“巴卢库同志率阿党政代表团到京 数十万人夹道最热烈欢迎 周恩来总理盛宴欢迎来自反帝反修斗争前线的阿尔巴尼亚战友”。下副题是“周恩来总理和巴卢库同志先后在宴会发表重要讲话 康生、姚文元、谢富治、吴法宪、温玉成等同志出席宴会”。黄永胜陪同巴卢库从上海抵京,在到京迎接的消息名单中没有他。由于这两条消息并发,下副题中没有标出黄永胜的名字。
当时由于派性十足,有人将此事当成“特大事件”告别了“中央文革”。1968年10月9日下午,“中央文革”领导小组通知正在北京的河北省革命委员会两位主要领导人,立即去人民大会堂。当时“中央文革”小组的主要成员都在声。江青发难说,这个问题很严重,你们赶快回去处理。
当晚,省革委两位主要领导人乘飞机赶回石家庄,连夜召开会议,决定进行“严肃处理”,勒令《河北日报》停刊整顿。
10月10日下午,在河北商业干部学校礼堂召开河北日报、河北广播电台在石家庄全体人员大会。会场内外,戒备森严。省革委两位领导人主持大会并讲话,宣布这是一起“反革命事件”,阶级敌人“在背后捅了我们一刀子”。当时,刚由省派到报社任领导小组组长的马耀章,在参加大会时正同我坐在一起,当会议还没有开始时,他还戴着眼镜看明日要出版的报纸大样。大会宣布“反革命事件”后,马耀章还没有完全弄清是怎么回事,就当场遭到逮捕。马耀章曾为主持当天大会的省革委的一位领导人当过八、九年秘书,在逮捕马耀章的大会上,他说对马“不甚了解”,是省革委宣传组“推荐的”等等。会后人们对这位省革委领导人议论纷纷,说他“真不够意思”,把秘书给“出卖”了。
后又召开大会,逮捕了参与夜班工作的报社一般编辑吴语桢。老吴由于长期值夜班,身体消瘦,在逮捕他那天,在台上晕倒好几次,只见工宣队揪住他的衣服,几次把他揪起来,非叫他站着坐“喷气式”不行。接着,又将参与当时办报、与此事毫不相干的河北日报两名中层干部--张石锁、周公衡揪出来并反复进行批斗。
这一来,报社内部可“乱”了。参与在向阳饭店和粮干校办报的河北日报十多名工作人员,都成了批判的重点。大字报铺天盖地而来,“文革”中流行的“坐喷气式”、“熬鹰”全用上了。一时间白色恐怖笼罩着报社。在大批判中,硬说报社有个“马、吴、张、周(即马耀章、吴语桢、张石锁、周公衡四同志)反革命集团”,非要把“阶级敌人挖出来”不可。由于我参加了这一时期的办报,也成了被批判的重点之一。给我贴的大字报大都记不清了,其中有两张大字报我还记得。一张是用印报的滚筒纸写的,一米多宽,十多米长,大字报从三楼直到底层,上写桌面大的字:“行士文你跑不了!”这张大字报就这几个字,没有具体内容,猛一看挺吓人。另一张贴在了我办公室的楼前,标题是“行士文是个神秘人物!”大字报上罗列了我十几条“罪状”。
10月11日,报上刊登省革委会《关于<河北日报>暂时停刊进行整顿的决定》。决定说:“自今年2月《河北日报》出刊以来,由于阶级敌人的破坏和捣乱,多次出现严重的反革命事件。因此,经省革委会第四次全体会决定,自明日起《河北日报》暂时停刊进行彻底的清查和整顿。”
后来,这起冤案终于平反了,那是在十多年以后的1979年7月22日。中共河北省委了出《关于为“九·三0”事件平反的决定》。决定说“《河北日报》'九·三0'事件中受害的同志彻底平反,恢复名誉,推倒强加在他们身上的一切诬蔑不实之词”。决定说:“1968年10月11日河北省革命委员会关于《河北日报》暂时停刊进行整顿的决定是错误的,予以撤销。”
1979年7月下旬 ,省委召开河北日报、河北电台人员大会,宣布了这一平反决定。
选我吧,我是一字一字打出来的
⑻ 北京精神手抄报内容(不要长篇大论)
我的见解:
写一些自己的感受、经历或者实践活动过程。
还有,北京精神五条候选表述语:
爱国 创新 包容 厚德 正大。
和谐 日新 纳百川 凝千载 践行首善。
继古开今 尚德求新 包容与梦想。
概念等:
⑼ 中国的名人成长故事手抄报
《陈平忍辱苦读书》 陈平西汉名相,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内,光耀门庭,不事生产容,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对一再羞辱,隐忍不发,随着大嫂的变本加厉,终于忍无可忍,出走离家,欲浪迹天涯,被哥哥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