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童话故事 » 自己编一个成语故事400字

自己编一个成语故事400字

发布时间: 2020-11-19 17:48:58

Ⅰ 编一个成语故事420字

狐狸当法官 --------成语“鹊巢鸠占”“狐狸尾巴”的故事 狐狸当上了法官,常专有人暗地里送属东西孝敬他。一天,狐狸刚收下斑鸠送来的喜鹊蛋,喜鹊就找上门来了。狐狸赶快用尾巴把喜鹊蛋遮住。喜鹊向狐狸告状,说斑鸠偷了他的孩子又占了他的房子。要求法官大人主持公道。狐狸听了,眯起小眼睛说:“据我所知,斑鸠是老实人啊,他只会在竹林里捉虫子,怎么会偷你孩子又占你房子呢?你不要诬告好人啊!”喜鹊大声喳喳地申辩:“我说的全是事实,怎么反说我诬告!”狐狸说:“那好啊,你拿出证据证人来。”喜鹊说:“现在社会上大家都在说‘鹊巢鸠占’,你难道还没听到?”这时围在喜鹊后面看热闹的兔子、青蛙们,都齐声说:“我们都可以作证:鹊巢鸠占,鹊巢鸠占!”狐狸听了又紧张又生气。瞪大眼睛,翘起尾巴,说:“不准咆哮公堂!”喜鹊看到了狐狸身子后面的喜鹊蛋,惊叫起来:“我的孩子!” 兔子、青蛙们说:“那是斑鸠刚送的,露出‘狐狸尾巴’啦!”

Ⅱ 成语故事作文400字10篇

成语故事作文400字一:兵不厌诈

公元前633年,楚国攻打宋国,宋国向晋国求救。第二年春天,晋文公派兵攻占了楚的盟国曹国和卫国,要他们与楚国绝交,才让他们复国。楚国被激怒了,撤掉对宋国的包围,来和晋国交战。两军在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对阵。

晋文公重耳做公子时,受后母迫害,逃到楚国,受到楚成王的款待。楚成王问重耳以后如何报答,重耳说:“美女、绸缎等等,您都有了,我能给您什么呢?假如托您的福我能回国执政,万一遇到两国发生战争,我就撤退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楚国还不能谅解,双方再交手。”

为了实现当年的诺言,晋文公下令撤退九十里。楚国大将子玉率领楚军紧逼不舍。

当时,楚国联合了陈、蔡等国,兵力强;晋国联合了齐、宋等国,兵力弱。应该怎样作战呢?晋文公的舅舅子犯说:“我听到过这样的说法:对于注意礼仪的君子,应当多讲忠诚和信用,取得对方信任,在你死我活的战阵之间,不妨多用欺诈的手段迷惑对方。你可以采取欺骗敌军的办法。”

晋文公听从了子犯的策略,首先击溃由陈、蔡军队组成的楚军右翼,然后主力假装撤退,引诱楚军左翼追赶,再以伏兵夹击。楚军左翼大败,中军也被迫撤退。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城濮之战。晋国取胜后,与齐、鲁、宋、郑、蔡、莒、卫等国会盟,成为诸侯霸主。

成语故事作文400字二:滥竽充数

爸爸在《成语故事》这本书中给我读了滥竽充数的故事,它讲的是战国时,齐宣王很喜欢听吹芋,但他喜欢听大家一齐吹,那里面有个南郭先生混在里面,不会吹但装成会吹的样子。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继承了王位,他也喜欢听吹竽,但他和他的父亲不一样,他喜欢听一个人吹,南郭先生听说以后,急忙收拾行李逃回了家。

爸爸说,这个成语故事是告诉人们,那些弄虚作假的人虽能蒙混一时,但是无法蒙混一世,他们经不住时间的考验,终究会露出马脚的。讽刺了混入内行,冒充有本领而无真才实学的人。社会需要的是有真才实学的人,而真才实学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靠刻苦学习钻研,努力拼搏得来的。“滥竽充数”的人在事业上、学习上混,只是暂时的、短暂的,最后还是要被时代前进的洪流所淘汰。

爸爸问我,你在平时的学习中是甘当“滥竽充数”的南郭,还是做奋力搏击的雄鹰?二者必择其一。我想,南郭先是好混,最后还是混不下去。我要努力、刻苦、顽强学好知识,掌握本领,做一个真才实学的人。

成语故事作文400字三:守株待兔

很久很久以前,在一座大山脚下住着一个农夫,他每天一大早就到田里干活,特别辛苦。

有一天,农夫正在地里干活,突然一只野兔从草丛里跑了出来,野兔因见到有人而受到了惊吓。它拼命地奔跑,不料一下子撞到农夫地头的一颗树桩上,折断脖子死了。农夫便放下手中的农活,走过去捡起死兔子,他非常庆幸自己的好运气。晚上回到家,农夫把死兔交给妻子,妻子做了香喷喷的野兔肉,两口子有说有笑美美地吃了一顿。第二天,农夫照旧在地里干活,可是他再也不像以往那么专心了。

他干了一会儿就朝草丛里瞄一瞄。听一听,希望再有一只兔子窜出来撞在树桩上。就这样,他心不在焉地干了一天活,该锄的地没锄完,直到天黑也没有见到兔子出来。他很不甘心地回家了。第三天,农夫来到地边,已完全无心锄地,自己则坐在树桩旁边的田埂上,专门等待野兔子窜出来。可是又白白地等了一天。后来,农夫每天就这样守在树桩边,希望再捡到兔子。然而他始终没有再得到。但农田里的苗因为他而枯萎了。农夫因此成了别人议论的笑柄。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通过自己的劳动,才能有所收获,否则终将一无所获,留下终身遗憾。谢谢大家!

成语故事作文400字四:玉汝于成

张载年轻时喜欢研究兵法。范仲淹很欣赏他的才学,劝他说:“读书人有自己的事业可做,何必非要谈兵呢?”张载便专心致志做学问。后来张载中了进士,先后当过几任地方官,因为他敢于直言,触犯了执政大臣,49岁就辞官回家,在家读书治学。

横渠是个穷乡僻壤,张载虽有一些田地,但收入只够维持生计,还必须省吃俭用,但他怡然自得,根本就不挂在心上。每天起来,他一头钻进书房,关起门来,整日苦读,时常思考问题而忘记吃饭和休息。深夜,妻儿早已酣然入睡,他躺在床上还若有思考。如有所得,便披衣下床,欣然提笔。远近许多青年纷纷前来从师求学。有些学生家境贫寒,没有学费,他反而补贴他们茶饭,和他们同甘共苦。

张载在一篇文章中说:“贫穷卑贱和令人忧伤的客观条件,其实可以磨练人的意志,用来帮助你达到成功(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

“玉汝于成”是说象玉一样爱护,来帮助你成功。

成语故事作文400字五:不耻下问

大家都知道孔子是古代的一个教育家,还被人们称为“圣人”。他为人学识渊博,但还是虚心地向别人学习请教。

有一次,孔子到太庙祭祖,有不明的地方就向别人发问,旁边的人看见了,忍不住说:“难道你不是圣人吗?为什么还要别人呢?”孔子听了谦虚地说:“不懂就问嘛,有什么不好呢?”

还有一次,一个弟子问孔子:“为什么孔圉死后被人们称为“孔文”呢?”孔子回说:“因为他不耻下问,还聪明好学呢!”

我读完这两个故事,才知道成语中的心不耻下问的意思是:即使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请教也不会觉的耻辱。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成绩好的同学能放下架子虚心请教成绩不好的同学,老师也能向学生请教,长辈能向孩子请教的好观象,我觉得他们一点不会觉得耻辱,因为他们也有不耻下问的精神。毛主席也曾经说过:“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我觉的是千真万确的,我要紧紧记住这个真理。

成语故事作文400字六:买椟还珠

春秋时候有个楚国人,为了把自己的珍珠多卖点钱,想尽了办法。他用名贵的木兰香木做了个木匣子,里边装上珍珠在大街上叫卖。立刻吸引来不少顾客,但没有一个人来买。

一会儿走过来一个郑国人,给了卖珠人许多钱,急忙打开匣子取出珍珠还给卖珠人,只托着木匣子走了。有许多看热闹的人都惊呆了。原来这个买主不是买珍珠的而是买木匣子啊!

这个故事设定的含义是:没有眼力,取舍不当。

成语故事作文400字七:一言为重

商鞅,姓公孙,名鞅,卫国人,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因帮助秦孝公实行变法,奠定了秦国强大的基础,被孝公封于商(今陕西商县东南),号商君,故又称为商鞅。

公元前365年,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制定的新法将要公布时,为了让人们相信新法必定施行,他在京都南门外,立了一根三丈多高的木柱,声言谁能将此木柱搬到北门,就赏给黄金十金。开始,人们不相信这是真的,没有人响应。商鞅又宣布,谁能将木柱搬到北门,赏给黄金五十金。这时,有一个年轻人壮着胆子把木柱搬到北门,果真得到了五十金。这件事在广大群众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百姓认为商鞅说话算数,都相信新法,服从新法。

宋朝的王安石极力主张改革政治,宋神宗在位时,他被任命为宰相,大力推行青苗法、均输法、市易法、免役法、农田水利法等新法,但遇到重重阻力。在此种情形下,他写了《商鞅》这首诗:“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表明了自己推行新法的决心,也说明了自己要像商鞅那样,说话算数,取信于民,使新法继续贯彻下去。

根据商鞅变法的故事和王安石的诗,人们便引申出“一言为重”这个成语,比喻说话算数,言行一致。

成语故事作文400字八:对牛弹琴

战国时代,有一个叫公明仪的音乐家,他能作曲也能演奏,七弦琴弹得非常好,弹的曲子优美动听,很多人都喜欢听他弹琴,人们很敬重他。

公明仪不但在室内弹琴,遇上好天气,还喜欢带琴到郊外弹奏。有一天,他来到郊外,春风徐徐地吹着,垂柳轻轻地动着,一头黄牛正在草地上低头吃草。公明仪一时兴致来了,摆上琴,拨动琴弦,就给这头牛弹起了最高雅的乐曲《清角之操》来。老黄牛在那里却无动于衷,仍然一个劲地低头吃草。

公明仪想,这支曲子可能太高雅了,该换个曲调,弹弹小曲。老黄牛仍然毫无反应,继续悠闲地吃草。

公明仪拿出自己的全部本领,弹奏最拿手的曲子。这回呢,老黄牛偶尔甩甩尾巴,赶着牛虻,仍然低头闷不吱声地吃草。

最后,老黄牛慢悠悠地走了。换个地方去吃草了。

公明仪见老黄牛始终无动于衷,很是失望。人们对他说:“你不要生气了!不是你弹的曲子不好听,是你弹的曲子不对牛的耳朵啊!”最后,公明仪也只好叹口气,抱琴回去了。真是自找没趣。

成语故事作文400字九:一毛不拔

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墨子兼爱,摩项放踵,利天下,为之。

释义一根汗毛也不肯拔比愉非常吝啬自私。

故事墨子,名翟,是站国时期的大思想家,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主张“兼爱”,反对战争。

差不多与墨子同一时期,有一位叫杨朱的哲学家,反对墨子的“兼爱”,主张”贵生”“重已”,重视个人生命的保存,反对他人对自己的侵夺,也反对自己对他人的侵夺。

有一次,墨子的学生离滑厘问杨朱道:“如果拔你身上一根汗毛,能使天下人得到好处,你干不干?”

“天下人的问题,决不是拔一根汗毛所能解决得了的!”

离滑厘又说:“假使能的话,你愿意吗?”

杨朱默不作答。

当时的另一位大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孟子就此对杨朱和墨子作了评论:“杨子主张的是‘为我’,即使拔他身上一根汗毛,能使天下人得利,他也是不干的,而墨子主张‘兼爱’,只要对天下人有利,即使自己磨光了头顶,走破了脚板,他也是甘心情愿的。”

成语故事作文400字十:完璧归赵

楚国有一件叫做和氏璧的宝玉,为赵惠文王所得,秦昭王听说后,表示愿意用15城换取和氏璧。赵惠文王召见蔺相如,蔺相如表示愿带和氏璧去秦国,如果赵国得到秦国的城邑,就将和氏璧留在秦国,反之,一定完壁归赵。

蔺相如到秦国后,将和氏璧献上,秦昭王大喜,却全无将城邑给赵之意。蔺相如诓说玉上有一小疵点,要指给秦昭王看,拿回了宝玉。他在庭柱旁站定,说:赵王担心秦国自恃强大,得和氏璧而不给城邑,经过我劝说方才答应。赵王斋戒5天,然后才让我捧璧前来,以示对秦国威严的尊重和敬意。不料大王礼仪简慢,毫无交割城邑的诚意,现在若大王一定要抢走宝玉,我宁可将脑袋与宝玉一起在柱子上撞碎。秦昭王无奈,只得划出15个城邑给赵。蔺相如估计秦昭王不过是假意应付,便提出要秦昭王也应斋戒5日,再郑重其事地交换。秦昭王只好应允。蔺相如便派随从怀藏和氏璧,偷偷从小道返回赵国。秦昭王斋戒完毕,举行交换仪式时,蔺相如才把送和氏璧回赵之事告诉秦昭王,从而保全了和氏璧。

Ⅲ 成语故事作文400字

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忘十几年。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待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成语“退避三舍”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Ⅳ 编一个成语故事字数三百字

指鹿为马
秦二世时,丞相赵高野心勃勃,日夜盘算着要篡夺皇位.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听他摆布,有多少人反对他,他心中没底.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准备试一试自己的威信,同时也可以摸清敢于反对他的人.
指鹿为马 一天上朝时,赵高让人牵来一只鹿,满脸堆笑地对秦二世说:“陛下,我献给您一匹好马.”秦二世一看,心想:这哪里是马,这分明是一只鹿嘛!便笑着对赵高说:“丞相搞错了,这里是一只鹿,你怎么说是马呢?”赵高面不改色心不慌地说:“请陛下看清楚了,这的的确确是一匹千里好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只鹿,将信将疑地说:“马的头上怎么会长角呢?”赵高一看时机到了,转过身,用手指着众大臣们,大声说:“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话,可以问问众位大臣.”
大臣们都被赵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里嘀咕:这个赵高搞什么名堂?是鹿是马这不是明摆着吗!当看到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两只眼睛骨碌碌地轮流盯着每个人的时候,大臣们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
一些胆小又有正义感的人都低下头,不敢说话,因为说假话,对不起自己的良心,说真话又怕日后被赵高所害.有些正直的人,坚持认为是鹿而不是马.还有一些平时就紧跟赵高的奸佞之人立刻表示拥护赵高的说法,对皇上说,“这的确是一匹千里马!”
事后,赵高通过各种手段把那些不顺从自己的正直大臣纷纷治罪,甚至满门抄斩.
故事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成语“指鹿为马”比喻故意颠倒是非,混淆黑白.

Ⅳ 关于成语故事的作文(解释,出处,新编故事)400字

一、问题的提出:

我们中华民族是个文化名族,成语就是文化民族的结晶之一,老师说每个成语都有名人故事。于是,我就对成语中的名人故事做了一次研究调查。

二、调查方法:

1. 查阅有关成语中名人故事的书籍,了解成语中的名人故事。

2. 上网浏览,通过网上途径,搜集成语中的名人故事。

3. 阅读报刊,了解成语中的名人故事。(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三、 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信息渠道成语名人主要内容

书籍入木三分王羲之晋朝王羲之写的字非常有力,相传他在木板上写字,刻字的人发现墨汁渗入木板已有三分了。

上网浏览程门立雪杨时宋代杨时在下雪天拜访著名学者程颐,程颐暝目而坐杨时不敢惊动,在旁等候,程颐醒来时门后积雪已有一尺多深了。

报刊草船借箭诸葛亮东汉末年,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十天之内造好十万只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最后挫败周瑜。

四、结论:

1. 成语里的确有名人故事,是有名人故事演变出来的。

2. 这些成语对我们有很大的帮助,在学习上和生活中都会运用到。

3. 成语中的名人故事中还有许多名人的品质优点值得我们学习。

4. 这些成语都有一定的道理,激发我们努力学习,开发我们的道德思想更上一层楼。

Ⅵ 自编成语故事600字

涵义
荀令留香,亦做“留香荀令”。描述的人物是三国时期的谋士美男子荀彧专。

引申
该词汇引申为形容属美男子。

历史
三国时期,荀彧为尚书令,称为荀令君。荀令君人品正直高洁,是一君子,姿容也美,相传他到别人家里,走了以后,他曾坐过的地方好几天都有香气。
亦可参见“荀彧”、“荀令香”。

出处
《襄阳耆旧记》①卷五·刘弘:②性爱香,上厕常置香炉。主簿张[坦](垣)曰:“人名公作俗人,眞不虚也。”和季③曰:“荀令君至人家,坐席三日香。我何如令君?君何恶我爱好也。”[坦](垣)曰:“古有好妇人,[患](惠)而捧心嚬眉,见者皆以为好;其邻丑妇法之,见者便走。公欲使下官退走耶?”
季和大笑,以是知坦。
①:襄阳耆旧记又名襄阳记,作者习凿齿。
②:刘弘性爱香,此处省略主语。
③:刘弘字和季。

Ⅶ ,,新编成语故事350~400字

yì míng jīng rén
一 鸣 惊 人

楚庄王即位了三年,没管理过国家大事。大臣伍举很着急,进宫去对楚 庄王说:
“大王,我有个谜解不开,想请您猜一猜。” 楚庄王说:“您就说吧!”
伍举说:“有一只鸟停在南山上,三年来不飞也不叫,这是什么缘故呢?” 楚庄王笑笑说:“三年不飞,为了让翅膀长得坚强些;三年不叫,为了 看看周围的情形。它虽然不飞,一飞起来就直冲云霄[yún-xiāo];虽然不叫,
一叫出声就让人吃惊(一鸣惊人)。您放心吧,我知道您的意思了。” 又过了半年,楚庄王亲自管理起国家大事来。他废除了不合理的法令,
制定了新的法令;罢免了不称职的大臣,请有学问的人来帮他办事。楚庄王 把楚国治理得很好,后来成了各国君主的首领。
“一鸣惊人”用来比喻一个一向默默无闻的人,忽然有了使人吃惊的表 现。

sān rén chéng hǔ
三 人 成 虎

魏王[wèi-wáng]和赵王订了和好的条约,要把儿子送到赵国的都城邯郸
[hán-dān]去作抵押,派大臣庞葱[páng-cōng]陪去。庞葱临走之前,对魏王 说:“如果有一个人报告大王说:大街上来了一只老虎。大王相信不相信呢?”
魏王回答说:“我不相信。老虎怎么会跑到大街上来呢?” 庞葱接着问:“如果有两个人说,大街上来了一只老虎。大王相信不相
信呢?” 魏王回答说:“两个人都这么说,我倒半信半疑了。”
庞葱又问:“如果三个人都这么说,大街上来了一只老虎。大王还相信 不相信呢?”
魏王回答说:“大家都这么说,我只有相信了。”庞葱说:“老虎不会 跑到大街上来,这是谁都知道的。只因为三个人都这么说,大街上的老虎就 成了真的了。我想邯郸跟大梁(魏国的都城)比宫里跟大街远得多,只怕背 后议论我的人还不止三个,请大王仔细考查才好。”魏王点头说:“我知道 了,您放心去吧!”庞葱于是陪着魏王的儿子上赵国去了。后来果然有许多 人说庞葱的坏话,魏王听了果然相信了,就不让庞葱再去见他。
“三人成虎”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一个谣言因为说的人多了,听的人
就信以为真,可以用“三人成虎”来比喻。

wéi hǔ zuò chāng
为 虎 作 伥

有个人被老虎吃掉了,变成了鬼。他做了鬼还非常怕老虎,自己愿意给 老虎当差。老虎捉人吃的时候,他就跑在前头,挡住人的去路。老虎把人咬 死了,他就把死人的衣服脱掉,让老虎吃起来又方便,又痛快,他就这样一 心一意地帮助老虎杀人。
“为虎作伥”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伥”是被老虎咬死的人变成的鬼。 故事当然是迷信传说,这个成语可经常有人用,用来比喻有人把坏人当作主 子,专门帮助他干坏事儿。
跟“为虎作伥”意 思相同的成语有“助 纣为虐[zhù-zhòu-
wéi-nüè]”。“纣”是商 代最后一个王,是一 个暴君。“为虐”是残 害百姓的意思。

wǔshí bù xiào bǎi bù
五 十 步 笑 百 步

孟轲[mèng-kē]就是孟子,是战国时候人。
孟轲来到魏国[wèi-guó],魏惠王常常请他进宫去谈话。有一回,魏惠王 对孟轲说:
“我治理国家,真是费尽了心力。河内(在现在河南省济源县一带)的 年成不好,我就让河内的百姓搬一部分到河东(在现在山西省安邑县[ān-
yì-xiàn]一带)去,又把河东的粮食运一部分到河内去。河东的年成不好, 我也这么办。我看邻国的国君,没有哪一个像我这样操心的。可是邻国的百 姓不见减少,魏国的百姓不见增多,这是什么缘故呢?”
孟轲说:“大王喜欢打仗,我就拿打仗来打个比方吧。战鼓咚咚地敲起 来,双方的刀枪一接触,一些兵士丢了盔甲[kuī-jiǎ],倒拖着兵器就逃,有 跑了一百步站住的,也有跑了五十步站住的。跑在后头的人因为自己只跑了 五十步,就讥笑[jī-xiào]跑一百步的人(五十步笑百步)胆子太小了,您 看可不可以呢?”
魏惠王说:“这怎么可以呢?他也是逃跑呀,只不过没跑到一百步罢了。” 孟轲说:“大王要是明白了这个道理,就不用希望魏国的百姓比邻国多 了。我看魏国跟别国差不多。猪狗在吃人吃的东西,大王不知道检点;路上 有饿死的尸体,大王不知道开仓救济。大王真想把国家治理好,就应该少打 仗,少派差,让百姓能按时耕种,安排好农活,让他们不再挨饿,不再受冻,
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跑到魏国来的。”
“五十步笑百步”就是从孟轲打的这个比方来的。两个人犯了同样的错 误,只是程度不同,其中一个以为自己的错误比较轻些,就讥笑错误比较严 重的人,可以说是“五十步笑百步”。

yè gōng hào lóng
叶 公 好 龙

叶公[古时念作 shé-gōng]最喜欢龙。他穿的衣服上绣着龙,戴的帽子上 镶着[xiāng-zhe]龙。他住的房子,墙壁上画着龙,柱子上雕着[diāo-zhe] 龙。这些龙都屈曲盘绕,张牙舞爪,真是又华丽,又威武。
天上的龙听说叶公喜欢龙,真下来找他了。他的头才伸进窗口,尾巴已 经甩[shuǎi]到了堂上。这一下可把叶公的魂都吓掉了。他脸色刷[shuà]白, 回头就逃。原来他喜欢的并不是真的龙。
“叶公好龙”就是从这 个故事来的。“好”是“喜 欢”的意思。有人嘴上说喜 欢某件事情,实际上并不 这样,甚至还害怕某件事 情,可以比喻作“叶公好 龙”。

dōng shīxiào pín
东 施 效 颦

西施是春秋时候有名的美女。据说她就姓施,家住在若耶溪西岸,所以 大家管她叫西施。若耶溪东岸也有个姓施的姑娘,长得很难看,大家管她叫 东施。
东施听人家说西施长得漂亮,一心要跟西施学,西施怎么打扮,她就怎 么打扮,西施怎么走路,她就怎么走路。有一回,西施得了心疼病,她皱紧 了眉头,走起路来双手按住了胸口。人家看见了说:“这姑娘真可怜见的。” 这句话传到东施的耳朵里。她以为人家又在夸西施的模样儿好看,便学 着西施,也皱紧了眉头,双手按住了胸口。人家看见了可并不说她漂亮,反
而说:“这姑娘干吗装模作样,看了真叫人害怕。”
“东施效颦”和“效颦”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效”是“学样”, “颦”是“皱眉头”。从前人以为美人皱了眉头就越加俊俏。故事本来的意 思是丑人不知道自己丑,硬要学美人的模样,结果越学越丑。这个成语的意 思也是这样,如果用来说自己,就表示谦虚,说自己的根底差,学人家的长 处没学到家;如果用来说别人,就讥笑别人不自量力,硬要跟人家学,结果 越学越糟。这不是对别人的善意的批评。

zài zuò féng fù
再 作 冯 妇

晋国[jìn-guó]有个打虎的能手,叫冯妇。后来,他说他要做善人了,发 誓不再杀生,当然也不再打老虎了。
有一天,冯妇乘着马车来到郊外,看到许多人在追赶一只老虎。老虎被 逼到山脚下的一个角落里,没有路可以逃,回过头来,张牙舞爪对着追赶他 的人。大家看老虎还这样凶猛,都不敢近前。
有人看见打虎的冯妇来了,就跑过来请他。冯妇卷起袖子,跳下车来, 奔上前去,三拳两脚就把老虎给打死了。大家都称赞冯妇又为人们除了一害, 可是也有人讥笑冯妇,说他自己发了誓自己不遵守,
“再作冯妇”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意思就是再做一次冯妇,也就是像 冯妇那样,再干一次自己说过不再干的事情。用这个成语来说自己,含有受 人邀请或嘱托,不得不再干的意思;用这个成语来说别人,含有讥讽别人习 性难改,说了话不算数的意思。
“负嵎[fù-yú]”也是从这个故事来的,“负”就是背靠着的意思,“嵎” 就是山的角落。敌人被追赶到无路可逃的时候,还死不投降,有人干了坏事 被揭穿了,还死不承认,都可以说是“负嵎”。因为他们就像故事里的老虎 那样,逃到了山的角落里,还要回过头来反扑追捕他的人。为了说得清楚一 些,可以把“负嵎”写成“负嵎顽抗[fù-yú-wán-kàng]”。在这里,“顽” 是“死硬”的意思,“抗”是“抗拒”的意思。“嵎”可以写作“隅”。

zhēng xiān kǒng hòu
争 先 恐 后

王良是春秋时候有名的驾车能手。赵襄子[zhào-xiāng-zǐ]请了他去,跟 他学驾车的本领。王良教得很仔细,赵襄子学得很用心。赵襄子学成了,跟 王良比赛驾车。谁知道比了三次,赵襄子换了三次马,都落在了后头。
赵襄子不大高兴,对王良说:“您教我驾车,没把本领全教给我。” 王良说:“我的本领全教给大王了,可是大王没好好地运用。驾车最要
紧的是让马和车配合得很好,驾车的人要把心思全放在调理马上,这样才能 跑得快,才能跑远路。可是大王落在后头的时候,只怕赶不上我;跑在前头 的时候,只怕让我给赶上。本来比赛嘛,不是跑在前头就是落在后头。大王 把心思全放在我身上,还有什么心思来调理马呢?这才是大王落后的原因。” “争先恐后”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故事原来的意思是一个人参加什么比 赛,不能只担心自己的名次先后,而忘记了在比赛中尽量发挥自己的技能。 现在用这个成语,只是怕落后要争先的意思。

wēi ruò lěi luǎn
危 若 累 卵

晋灵公[jìn-líng-gōng]只贪玩乐,有一回,他命令手下的人筑一座九层 的高台。许多大臣劝晋灵公不要这样浪费人力物力。晋灵公非常生气,说: “谁要是阻拦我,我就把他杀了。”吓得大家都不敢作声。有一个大臣叫荀 息[xún-xī],他想了个法儿,进宫去对晋灵公说:
“大王,我会玩一个把戏,您想不想看?” 晋灵公没想到荀息这老头儿也会玩把戏,就说:“你会玩什么呢?” 荀息说:“我能拿十三颗棋子搭成一个台,再在台上堆九个鸡蛋。” 晋灵公想,这些滴溜滚圆的东西怎么堆得起来呢?就叫人把棋子和鸡蛋 拿来,要荀息堆给他看。荀息蹲下身子,先把十三颗棋子平铺在地上,再把 五个鸡蛋竖在棋子上面。这五个鸡蛋有棋子垫着,倒还勉强能站稳。荀息又 用三个鸡蛋堆第二层。这可不容易了,鸡蛋又圆又滑,一个不小心就滚了下 来。荀息搭了一次又一次,终算又勉强搭成了。他再把最后一个鸡蛋非常小
心地放到堆儿尖上去。 晋灵公看得眼珠子都瞪直了,嘴里不由得说:“好险哪!好险哪!” 荀息把最后一个鸡蛋放稳了,站起来说:“这不算什么,比这更险的事
儿还有的是呢!”
晋灵公惊奇地问:“还有更险的事儿?你说说看。” 荀息说:“就是大王要筑九层高台的事儿呗。筑这座九层高台,百姓得
花三年工夫。这三年里头,男的不能耕田,女的不能织布,大家吃的穿的从
哪儿来呀!到头来弄得民穷财尽,百姓怎么能不怨恨大王呢?要是邻国乘这 机会来攻打咱们,还要弄得国破家亡。那时候,您在这座九层高台上还能望 见些什么呢?”
晋灵公听荀息这么一
说,吓了一大跳,就下命令停 止筑台。 “危苦累卵”就是从这个 故事来的。“若”是“像”, “累”是“堆起来”,“卵”是 “蛋”。情况非常危险,可以说 “危若累卵”。

shǒu zhū dài tù
守 株 待 兔

有个人在田里耕地。忽然跑来一只野兔,一头撞在田边的大树上,折断 了脖子死去了。那个人高兴极了,把野兔拾了起来。他从此放下了锄头,坐 在大树下等着,希望再有野兔跑过来自己撞死在大树上。野兔当然不会再来 了,那个人的田地可荒芜[huāng-wú]了。
“守株待兔”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株”在这儿就是“树”。这个成 语有两个意思。一个是比喻有人把偶然发生的事情当作经验,还牢牢守
住不放。一个是比喻有人不愿切实地工作,妄想得到意外的收获。

shā jī qǔ dàn
杀 鸡 取 蛋

有个老太婆,养着一只母鸡。这母鸡可是个宝贝,他每天下一个黄灿灿 的[huáng-càn-càn-de]金蛋。老太婆每天能捡到这么一大砣[tuó]金子,什么 事儿也不用干,日子还过得挺阔气。她闲得没法儿,就天天守着她的宝贝鸡, 只盼望他早点下蛋。
有一天,母鸡照例又下了一个金蛋。老太婆把金蛋托在手上,心里想: “这宝贝鸡一天只下一个金蛋,真叫人等得闷气。不如宰了他,把他肚子里 的蛋一古脑儿取了出来吧。”
老太婆拿定主意,真把这宝贝鸡宰了。没想到打开肚子一看,一个金蛋 也没找着——长成的金蛋已经下完了,新的金蛋可还没长成。
“杀鸡取蛋”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为了急于得到某种利益,毁坏了产 生这种利益的根本,可以说是“杀鸡取蛋”。意思相似的成语有“竭泽而渔
[jié-zé-ér-yú]”——汲[jí]干了池塘里的水捕鱼。评论 |

Ⅷ 成语故事400字左右

完璧归赵

楚国有一来件叫做和氏璧的宝自玉,为赵惠文王所得,秦昭王听说后,表示愿意用15城换取和氏璧。赵惠文王召见蔺相如,蔺相如表示愿带和氏璧去秦国,如果赵国得到秦国的城邑,就将和氏璧留在秦国,反之,一定完壁归赵。

蔺相如到秦国后,将和氏璧献上,秦昭王大喜,却全无将城邑给赵之意。蔺相如诓说玉上有一小疵点,要指给秦昭王看,拿回了宝玉。他在庭柱旁站定,说:赵王担心秦国自恃强大,得和氏璧而不给城邑,经过我劝说方才答应。赵王斋戒5天,然后才让我捧璧前来,以示对秦国威严的尊重和敬意。不料大王礼仪简慢,毫无交割城邑的诚意,现在若大王一定要抢走宝玉,我宁可将脑袋与宝玉一起在柱子上撞碎。秦昭王无奈,只得划出15个城邑给赵。蔺相如估计秦昭王不过是假意应付,便提出要秦昭王也应斋戒5日,再郑重其事地交换。秦昭王只好应允。蔺相如便派随从怀藏和氏璧,偷偷从小道返回赵国。秦昭王斋戒完毕,举行交换仪式时,蔺相如才把送和氏璧回赵之事告诉秦昭王,从而保全了和氏璧。

Ⅸ 400字左右的成语故事,要易懂。

战国时期有一位老人,名叫塞翁。他养了许多马,一天马群中忽然有一匹走失了。邻居们听到这事,都来安慰他不必太着急,年龄大了,多注意身体。塞翁见有人劝慰,笑笑说:“丢了一匹马损失不大,没准还会带来福气。”
邻居听了塞翁的话,心里觉得好笑。马丢了,明明是件坏事,他却认为也许是好事,显然是自我安慰而已。可是过了没几天,丢马不仅自动回家,还带回一匹骏马。
邻居听说马自己回来了,非常佩服塞翁的预见,向塞翁道贺说:“还是您老有远见,马不仅没有丢,还带回一匹好马,真是福气呀。”
塞翁听了邻人的祝贺,反到一点高兴的样子都没有,忧虑地说:“白白得了一匹好马,不一定是什么福气,也许惹出什么麻烦来。”
邻居们以为他故作姿态纯属老年人的狡猾。心里明明高兴,有意不说出来。
塞翁有个独生子,非常喜欢骑马。他发现带回来的那匹马顾盼生姿,身长蹄大,嘶鸣嘹亮,膘悍神骏,一看就知道是匹好马。他每天都骑马出游,心中洋洋得意。
一天,他高兴得有些过火,打马飞奔,一个趔趄,从马背上跌下来,摔断了腿。邻居听说,纷纷来慰问。
塞翁说:“没什么,腿摔断了却保住性命,或许是福气呢。”邻居们觉得他又在胡言乱语。他们想不出,摔断腿会带来什么福气。
不久,匈奴兵大举入侵,青年人被应征入伍,塞翁的儿子因为摔断了腿,不能去当兵。入伍的青年都战死了,唯有塞翁的儿子保全了性命。

Ⅹ 成语故事作文 400字

古时候,有一个学者叫苏秦。苏秦自幼家境贫寒,连书都读不起。为了维持生计和读书,他不得不时常卖自己的头发或者帮别人打短工,后来又离乡背景到了齐国拜师学艺。

经过一年的学习,苏秦认为自己已经把老师的本领都学到了,便迫不急待告别老师和同学,去闯荡天下。但是一年后不仅一无所获,连钱也用完了。他只能穿着破衣草鞋踏上了回家之路。

到家时,苏秦已骨瘦如柴,全身破烂肮脏不堪,满脸尘土。妻子见他这个样子,摇头叹息,继续织布;嫂子见他这副样子扭头就走,不愿做饭;父母,兄弟,妹妹不但不理他,还暗暗笑他活该!

苏秦看到家人这样对待他,十分伤心。他关起房门,不愿意见人,对自己作了深刻的反省:“妻子不理丈夫,嫂子不认小叔子,父母不认儿子,都是因为我不争气,没有好好学习。”

他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又重新振作精神,搬出所有的书本,发愤读书。他每天读书到深夜,有时候不知不觉伏在书案上就睡着了。第二天醒来,都后悔不已,但又没有什么办法不让自己睡着。有一天,读着读着实在困了,不由自主便扑倒在书案上,但他猛然惊醒——手臂被什么东西刺了一下。一看是书案上放着一把锥子,他马上想出了制止打瞌睡的办法:锥刺股(大腿)!以后每当要打瞌睡时,就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一下,让自己突然“痛醒”。他的大腿因此常常是鲜血淋淋,目不忍赌。

家人见到这样,有些不忍心,劝他说:“你一定要成功的决心和心情我们可以理解,但不一定非要这样虐待自己啊!”

苏秦回答说:“不这样,就会忘记过去的耻辱!”

经过“血淋淋”的一年,苏秦已经很有学问了。他又开始出去闯荡天下,这一次终于事业有成,很有心得,开创了自己辉煌的政治生涯。

热点内容
幼师专业怎么样 发布:2021-03-16 21:42:13 浏览:24
音乐小毛驴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0:57 浏览:196
昂立中学生教育闸北 发布:2021-03-16 21:40:47 浏览:568
建筑业一建报考条件 发布:2021-03-16 21:39:53 浏览:666
2017年教师资格注册结果 发布:2021-03-16 21:39:49 浏览:642
中国教师资格证查分 发布:2021-03-16 21:39:41 浏览:133
踵什么成语有哪些 发布:2021-03-16 21:38:20 浏览:962
东营幼师专业学校 发布:2021-03-16 21:35:26 浏览:467
机械电子研究生课程 发布:2021-03-16 21:33:36 浏览: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训中心怎么样 发布:2021-03-16 21:33:28 浏览: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