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大全观后感
① 西游记第19回读后感500字 急!!!!!
西游记第19回读后感:
在这一回中,“男二号”——猪八戒终于也皈依佛门,成了唐僧的弟子,悟空的师弟。唐僧又多了一个“贴身保镖”。但是,猪八戒的降服经历却不像悟空——帖子一揭,完事。降服猪八戒主要还是靠悟空和多年前就料到此事的观世音菩萨。
但是重点在浮屠山唐僧受《心经》。李卓吾先生认为,学者着意《心经》。方不枉读《西游》一记,孤负了作者婆心。不然,宝山空手,亦付之无可奈何而已。
其中的这个段落,师徒三人要走时,唐僧又问乌巢禅师西去路途多远?禅师说:“道路不难行,试听我吩咐:千山千水深,多瘴多魔处。若遇接天崖,放心休恐怖。野猪挑担子,水怪前头遇。多年老石猴,那里怀嗔怒。你问那相识,他知西去路。”
三藏不解其意,老孙却举铁棒望上乱捣,只见莲花生万朵,祥雾护千层。三藏见了,又批评悟空惹事,悟空说:“他骂了我兄弟两个一场去了。”你道他是怎么骂的?原来那野猪不是别人,正猪八戒;那多年老石猴也不是别人,正是孙悟空。这正是《西游记》幽默滑稽富于童趣处。
在这一回中,孙悟空好不容易骗到了宝贝黄金绳,结果不懂得使用的诀窍不仅没捆住妖怪,反被妖怪困住,被搜走了,之前好不容易骗来的另两件宝贝在完全没有掌握某件技能之前,不要轻易使用,否则很容易得不偿失。陪个夫人又折兵的下场。
《西游记》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绚丽多彩的神魔世界,人们无不在作者丰富而大胆的艺术想象面前惊叹不已。然而,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是一定社会生活的反映,作为神魔小说杰出代表的《西游记》 通过《西游记》中虚幻的神魔世界,我们处处可以看到现实社会的投影。
写观后感注意:
1、先要重视感
感要多 读要少,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2、要重视"读"
在"读"与"感"的关系中,"读"是"感"的前提,基础;"感"是"读"的延伸或者说结果。必须先"读"而后"感",不"读"则无"感"。因此,要写读后感首先要读懂原文,要准确把握原文的基本内容,正确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关键语句的含义,深入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3、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
对同样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更是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启迪。
4、叙述作品不能用大量篇幅复述原文
一篇读后感,不能写出诸多的感想或体会,这就要加以选择。作为初学者,就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又觉得有话可说的一点来写。要注意把握分析问题的角度,注意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从众多的头绪中选择最恰当的感受点,作为全文议论的中心。
② 壶关台中国成语故事鹬蚌相争观后感
二门
[释义] 二:唯;门:修行门径修行者唯入道途径
[语] 《维摩诘经·入二门品》:我意者;于切言说;示识;离诸问答;入二门
[音] ;能读作bú
[辨形] 二;能写作两
[近义] 必由路 独二
[反义] 歪门邪道 左道旁门
[用] 现形容独二般作主语、宾语
[结构] 偏式
[例句] 永远能弄清自位;久久;弄清"~(茅盾)
[英译] theonlyeffectivemeans
③ 成语故事纸上谈兵观后感
纸上谈兵读后感(篇1)
今天,我读了《纸上谈兵》成语故事,对这个成语,有初步的体会。
这个故事说的是:春秋战国时有一个叫赵括的,自幼苦学兵书,谈起带兵打我的事头头是道,谁都说不过他。他认为自己能带为打仗。可他爸爸说赵括只是纸上谈兵,说什么也不同意。当他的爸爸死后,有一次秦国攻打赵国,赵王任命他当大将军带兵迎敌。
赵括不根据实际情况,生搬硬套兵书上的话,制定作战方案。不久,赵国被秦军团团围住,赵括在交战中战死,落得全军覆没的下常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光有理论知识是不行地,还要根据实际运用所学地的知识,生搬硬套,生吞活剥地去干,是注定要失败的。
大凡读史之人,都知道战国时赵国有位“纸上谈兵,临战身死”的“名将”赵括,其典型例子这里不再赘述。古人论兵讲究“权不可预设,变不可先图”,即灵活机变的作战原则,最根本的就是“变通”。其实古人的兵法可用在生活中任何一个战常古往今来,在嘴皮子上下功夫,因而练得,但有一些能说会道的人一旦付诸实践,就捉襟见肘,什么事情都处理不好了。有才干的人不一定科班出身,这正如现在不能把有无文凭当作有无才干的、有无学识、读书多少的唯一标准。关键是要能学以致用,不能像赵括尽读死书,谈起兵法头头是道,打起仗来,什么也就不懂了,最终落个身死疆常
《纸上谈兵》主要写了古时后有个人叫赵奢,赵括从小就读兵书,因此,他谈起用兵作战,总是滔滔不绝。可他的父亲却说他只会说空话,没有真本领,不会用兵,更不能当大将。有一次,秦国攻打赵国,赵王让赵括当大将,代军打仗,有人劝赵王说:“赵括兵书虽然读的熟,但不会灵活运用,会坏事的。”赵王不听。不久,在两军交战中,令全军覆没,赵括也在交战中阵亡。
这篇课文让我感受到了赵括虽然兵书读得很多,可是却不会灵活运用,所以才会全军覆没。而赵王做事太鲁莽,用人不当,也是导致失败的主要原因。
我掩卷沉思:不论做什么,都不能只空谈理论。只有联系实际,活学活用,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当中去,才能将事情做好。
这个故事说的是:春秋战国时有个人叫赵括自幼苦学兵书,谈起带兵打仗的事头头是道,谁都说不过他。他认为自己能带兵打仗。可他爸爸说赵括只是纸上谈兵,说什么也不同意。当他的爸爸死后,有一次秦国攻打赵国,赵王任命他当大将军带兵迎敌。刚上战场就打了败仗。因为,他只会理论,没有经验所以打不了胜仗。应该理论、实践相结合,经验丰富了才能打胜仗。
纸上谈兵读后感(篇2)
打开历史的画卷,那是一个金戈铁马、狼烟滚滚的时代。赵括的纸上谈兵令我仰天长叹!两军阵中,赵括死于乱箭穿身,悲哀!悲哀!
秦军进攻赵国,赵王派廉颇为将迎战退敌。秦军几攻不下,于是利用反间计,使赵王听信馋言,调回廉颇,用上了赵括。
赵括是名将赵奢的儿子。从小谙读兵书,跟父亲学习兵法,谈起用兵之道,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但他从来也没带过兵打过仗。蔺相如劝赵王,他虽然读了许多兵书,可只会纸上谈兵,要误大事的。
尤其是赵括的母亲,苦苦相劝赵王:“我儿赵括把用兵打仗看做儿戏,谈起兵法,眼空四海,目中无人,用他为将,只怕赵军会断送在他手里。”
赵括带领四十万大军到达长平,废除了以往廉颇的军事部署,按自己的道道办。并扬言:“若秦军再犯,将他们杀得片甲不留。”
几仗只后,赵军中了埋伏,四十万赵军全军覆没。
造成这样的惨败,是因为赵括的纸上谈兵。赵括虽“饱读兵书”,但只会按图索骥,没有带兵打仗的经验。赵括断送了四十万大军的性命,自己也死于非命。
我掩卷沉思后,心想,中国每年有数以万计的大学毕业生,他们十年寒窗,埋头苦读,有的勤奋专研,到头来往往是南辕北辙,所学非用,难道这不是同样的悲哀吗?他们虽然拥有很多知识,但眼光只盯在“白领”和“高管”上,这让我瞠目结舌。
现实一点吧!面对强烈的市场竞争,放下架子,更不要“孤芳”自赏,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迎接更美好的生活才是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