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童话故事 » 读中孔子的故事有感

读中孔子的故事有感

发布时间: 2020-11-20 15:13:45

㈠ 读孔子的故事读后感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篇课文这篇文章有什么启示

暑假,我和爸爸一起读了一本课外书,书名是《孔子的故事》。
这本书记录了孔子的一生,从孔子的出世,讲学,周游列国;再到编写《春秋》,宣扬“仁政”“德政”的一系列故事。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他是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有虽一套不周全却相当完整的思想体系和政治见解。
孔子是一位品学兼优,虚心好学的人,他从小就十分崇尚礼制,读书也十分勤奋、谦虚。他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子好学,这一点是十分值得我们学习的。况且,在他立下决心要好好学习各种知识和本领的志愿时,他的母亲就死了。他在种种挫折下,不但没有泄气,反而更加发愤了。我们也应该学习孔子的这种精神,不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下,我们都要努力学习,不放弃,把压力化为动力。
孔子说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意思是:懂就懂,不懂就不要装懂,这样才算得上聪明。孔子就抱着这样的学习态度,虚心的向他人学习,以来充实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聪明的人。
有的人最大的毛病就是有点自以为是,瞧。认为别人都不如自己,失去了增长知识的机会,影响了自己的进步,我们应该像孔子一样,抱着虚心的态度。
在我们的生活中,不正是需要这种执着和坚持吗?但事实上,有些人做一件事,总是只要做了就行了,从来没有想过把一件事做精、做细,完全不去思考与挖掘事物的深层含意。生活中,缺少的就是能把一件事做精、做巧、做细的人,不论是大事还是小事,都能从中看出一个人将来的成功与否。如果一个人,对待任何事都能一丝不苟地完成,认真地对待每一件小事。这样的人,何愁不会成功呢?

㈡ 孔子的故事读了第一到第四章后的读后感

1.读《孔子的故事》有感

孔子是一位学富五车,博古通今的贤人。今天,我读了一篇关于孔子的故事。

故事的主要内容是这样的:孔丘,字仲尼,人们尊称他为孔子,是春秋时鲁
国人。孔子一生虚心求学,不耻下问,可谓是活到老,学到老。孔子办了私学,
把贵族独占的文化教育传给了一般人。据说,孔子门下有三千名学生,最为出
色的有七十二个。他在晚年时把精力都搁在编书上,并通过他的努力,完成了
对后人有着巨大影响的《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经典。孔子真
名副其实的圣人呀!

孔子如此地博古通今源自于他不耻下问,虚心求学的精神。虽然他一生不得志
郁郁死去,但他的思想去对后人产生了无法估量的巨大影响。

爱因斯坦从小认真学习,不懂就问,最后成为了科学家,并取得了巨大的科学
成就。可见勤奋学习的重要性!

读了这篇文章,我觉得孔子追求真理不知疲倦,教导别人不知厌烦,发奋学习
时忘了吃饭,快乐时忘了忧愁。他在世上始终想着安邦定国 ,造福世人。

孔子那孜孜不倦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2.但凡读过《孔子的故事》一书的人,都会情不自禁的对孔子发出由衷的赞叹,深深的敬佩这位博学多才的杰出人物,为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出现了这么一位伟大人物感到无比骄傲。

孔子之所以能成为博学多才的人主要来自于他谦虚好学的美德。孔子曾说过 :"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是 知 也 。"意思是:懂就懂,不懂就不要装懂,这才是聪明。孔子就是抱着这样的学习态度,虚心向他人学习,以此来充实自己,是自己成为一个聪明的人。当他取得了成绩后,仍没有满足,继续向别人请教,从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孔子这种精神对于后人也是一种鞭策,是我这个与他相隔2500多年的学生受到了深刻的启迪。我这个人最大的毛病就是有问题不善于问,久而久之便养成了粗心的毛病,粗心也常使我深受其害,因为它,我失去了很多的满分的机会,丢三落四,还闹出了不少笑话。例如,把太阳写成大阳,把996写成699,把生鸡蛋当成熟鸡蛋,不过现在好在读了《孔子的故事》使我学会了不耻下问。

孔子之所以能为人类的文明作出贡献,都来自与他勤学苦读。孔子虽出身贫寒,很早就失去了父亲,他过早的就担当起拉生活的重担,然而他没有被困难压倒,而是更加刻苦的学习。艰苦的环境磨练了他的意志,坚辛的劳动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孔子终于成了一位举世闻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我从孔子勤学苦读的一生中体会到:一个人即使身处逆境也要发奋努力,那麽压力就会变成动力。

望采纳

㈢ 孔子的故事读后感2000字

读后感就是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或几句名言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读后感的格式(简单的说):第一段 把书中主要内容,加以概括,作者写了什么,想表达什么.第二段 选择一个比较重要,阐述自己的看法。

㈣ 《孔子的故事》读后感

但凡读过《孔子的故事》一书的人,都会情不自禁的对孔子发出由衷的赞叹,深深的敬佩这位博学多才的杰出人物,为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出现了这么一位伟大人物感到无比骄傲。

孔子之所以能成为博学多才的人主要来自于他谦虚好学的美德。孔子曾说过 :"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是 知 也 。"意思是:懂就懂,不懂就不要装懂,这才是聪明。孔子就是抱着这样的学习态度,虚心向他人学习,以此来充实自己,是自己成为一个聪明的人。当他取得了成绩后,仍没有满足,继续向别人请教,从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孔子这种精神对于后人也是一种鞭策,是我这个与他相隔2500多年的学生受到了深刻的启迪。我这个人最大的毛病就是有问题不善于问,久而久之便养成了粗心的毛病,粗心也常使我深受其害,因为它,我失去了很多的满分的机会,丢三落四,还闹出了不少笑话。例如,把太阳写成大阳,把996写成699,把生鸡蛋当成熟鸡蛋,不过现在好在读了《孔子的故事》使我学会了不耻下问。

孔子之所以能为人类的文明作出贡献,都来自与他勤学苦读。孔子虽出身贫寒,很早就失去了父亲,他过早的就担当起拉生活的重担,然而他没有被困难压倒,而是更加刻苦的学习。艰苦的环境磨练了他的意志,坚辛的劳动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孔子终于成了一位举世闻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我从孔子勤学苦读的一生中体会到:一个人即使身处逆境也要发奋努力,那麽压力就会变成动力。

望采纳

㈤ 《孔子的故事》读后感600字,尽量多写感想

近些天,我阅读了《孔子的故事》一书,感受颇深。

《孔子的故事》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从孔子出生到他初入仕途、问道求政、辗转仕途、周游列国到孔子逝世的经历。孔子的一生颠沛流离、跌宕起伏,但我最敬佩的并不是他面对困难毫不退缩的意志,而是他做事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精神。

在“四出求学”这一章中,孔子跟随乐师师襄子学习周礼中的“乐”。一天,师襄子传授了孔子一首乐曲,孔子练习了四天,师襄子觉得孔子练习的很好,便想继续传授孔子下一首曲子,孔子却说自己想再练习几天。几天后,师襄子来找孔子,孔子说自己还要再练几天。数日后,师襄子经过孔子屋门口,立即被那动人的乐声所吸引,令他不能自拔,许久才缓过神来。进屋后,却发现疲倦的孔子刚刚睡着。师囊子拿了一件外衣给孔子披上,孔子猛然惊醒,告诉了师襄子作曲人的心境,令师襄子惊叹不已。孔子学习音乐,不仅仅是学会,更重要的是,他想弄懂作曲人的意图,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弹奏境界,而这种境界,绝对不是一天两天能弄清的,为了这一天,孔子刻苦练习,反复用心体会,凭着这种追求卓越的精神,弹奏出了真正能打动人心的曲子,令人赞叹不已!

在我们的生活中,不正是需要这种执着和坚持吗?但事实上,有些人做一件事,总是只要做了就行了,从来没有想过把一件事做精、做细,完全不去思考与挖掘事物的深层含意。生活中,缺少的就是能把一件事做精、做巧、做细的人,不论是大事还是小事,都能从中看出一个人将来的成功与否。如果一个人,对待任何事都能一丝不苟地完成,认真地对待每一件小事。这样的人,何愁不会成功呢?

《孔子的故事》这本书给了我一次灵魂的洗礼,我永远不会忘记这本书给予我的教诲:“把小事做到极致,把小事做成经典。”我们要从身边做起,做好每一件事,成功一定会眷顾我们。

㈥ 读<<孔子的故事>>有感

二个小时大概就能读完李长之先生的这本《孔子的故事》,自己用论语原文标注,也不过只半天。

李先生浅显平实的文字给我很大的启发。今人读孔子,要么是把他贡上神坛,视作神明——不是神明也至少是先知——句句引作普世的人生准则;要么读成心理鸡汤,聊以慰藉;更有甚者是启图不断“发现”孔子,人为地拔高他,想要从二千五百年前的文字里读出民族自豪感。而我们都知道,狂妄和标新立异的自豪感往往和自卑连在一起。李先生从历史人物的角度讲孔子的故事,孔子自然不是黄皮服的耶稣,《论语》也不是中国人的圣经。
近日听说英人拍了一部《总统之死》(Death of a president),假设布什总统突然死后米国的状况,西人的言论自由和宪政不说,单是米国政府的这份宽容和自信就不能不使我们汗颜。若我泱泱大国出一部类似题材的片子,不说国安找上门,恐怕大众(尤其是网民)早就“是可忍,孰不可忍”了。

第二是把握了孔子的人生发展历程。《论语》经过孔子学生们的整理,不仅常常脱离语境,在年代上是没有顺序的。李先生在深厚的文献功底上将之重新编排,有些话就显得合理了。比如,把《雍也》第二十五章的“觚不觚,觚哉!觚哉!”和《子路》第三章的“名不正则言不顺”联系在一起,加上卫出公有意请孔子任职的历史背景,原来有些莫名其妙的话就显得很容易理解了。

三是还原孔子以人性。孔丘老人家嬉笑怒骂,活脱脱一个通达世故而知书达礼的快乐学者。他和颜回在失散后重见的对话“我以为你死了。”“老师不死,我怎么敢死呢?”的对话不是很有趣么?他在见过风骚女南子后,对学生们说“我要是做了什么,我不得好死,我不得好死!”不是也很好玩嘛,哈哈!(台湾的历史剧把“惟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放在这个语境里,很赞哪:))
南怀瑾在《论语别裁》里也有这样的提法,但因为在文献上没下足功夫,有标新立异之嫌,只能作参考了。而李先生的这本书弥补这个缺憾,对照杨伯峻先生的《译注》和钱穆先生的《新解》,竟也没有很大的分歧,窥一斑可见李先生做学问的功底之深和斟酌史料的严肃认真。

对于这样一部介绍古人生平的通俗读物来说,文字易懂是难能可贵的,易懂而兼严谨就是难上加难了。下面转述傅杰老师在《论语精读》课上对此文的评论(大意):
“李先先的这本书虽然很薄,文字也很浅——大概初中生甚至小学生就能读了——然而几乎每页都有注释,其中引到的古代文献就有几十种,字字有据可查,有时甚至提供了几种冲突观点供读者参考,真可谓无一字无来历。现在这样写通俗读物的著者不多了!……李先生在二十几岁开始写文学评论,他的《鲁迅批判》是唯一一本由鲁迅过目的鲁迅批评作品。他李先生批评了一辈子,到五七年开会的时候仍然说,“我的本职工作就是‘批评’”,后来的事情就可想而知之了……”

文品如人品。(2007年4月9日 00:40:38)

8月12日再记:背完论语,信手再翻李先生的《孔子的故事》,竟欲罢不能,又读了一遍。李先生是令人佩服的,训诂、史料的扎实功夫且不说,能把夫子的故事讲得那么合情合理又有意思,实在了不起!

温故知新,重读之下又有一个观感,《论语》所记并不是一个时间截面上对一个思想体系的系统阐述。如李先生所言,夫子之道虽“一以贯之”,却未必是前后一致而不矛盾的。《孔子的故事》里,夫子的人生在发展,思想也随之发展,只有把握夫子的人生进展,这种思想发展的脉络才能更客观、更全面地呈现二千多年后的读者面前。以下简记之:

鲁昭公,三家乱 -> 齐景公,与晏婴不和 -> 鲁定公,季桓子,公山不狃召,为司寇,堕三城,齐人归女乐 -> 卫灵公,不用 -畏于匡-> 晋,佛肸召 -> 卫灵公,见南子-卫出公,蒯聩与出公父子之争 - 仪-> 宋,桓魋 -> 陈,值吴楚交战 -> 蔡(负函),遇叶公 -> 楚昭王 -> 卫出公,正名,“归与归与” -> 鲁哀公,季康子

《孔子的故事》,李长之著,北京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

㈦ 孔子的故事读后感

鲁国的法律规定,如果鲁国人在外国沦为奴隶,有人出钱把他们赎出来,可以到国库中报销赎专金。子属贡有一次赎了一个在外国沦为奴隶的鲁国人,回来后拒绝了国家赔偿给他的赎金。孔子说:“端木赐(子贡的名字),你这样做就不对了。你开了一个坏的先例,从今以后,鲁国人就不肯再替沦为奴隶的本国同胞赎身了。你收回国家抵偿你的赎金,不会损害你的行为的价值;你不拿国家抵偿的赎金,就破坏了鲁国的那条代偿赎金的好法律。”

㈧ 读完孔子的故事后的思考

读《孔子的故事》有感
暑假,我和爸爸一起读了一本课外书,书名是《孔子的故事》。
这本书记录了孔子的一生,从孔子的出世,讲学,周游列国;再到编写《春秋》,宣扬“仁政”“德政”的一系列故事。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他是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有虽一套不周全却相当完整的思想体系和政治见解。
孔子是一位品学兼优,虚心好学的人,他从小就十分崇尚礼制,读书也十分勤奋、谦虚。他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子好学,这一点是十分值得我们学习的。况且,在他立下决心要好好学习各种知识和本领的志愿时,他的母亲就死了。他在种种挫折下,不但没有泄气,反而更加发愤了。我们也应该学习孔子的这种精神,不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下,我们都要努力学习,不放弃,把压力化为动力。
孔子说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意思是:懂就懂,不懂就不要装懂,这样才算得上聪明。孔子就抱着这样的学习态度,虚心的向他人学习,以来充实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聪明的人。
有的人最大的毛病就是有点自以为是,瞧。认为别人都不如自己,失去了增长知识的机会,影响了自己的进步,我们应该像孔子一样,抱着虚心的态度。
在我们的生活中,不正是需要这种执着和坚持吗?但事实上,有些人做一件事,总是只要做了就行了,从来没有想过把一件事做精、做细,完全不去思考与挖掘事物的深层含意。生活中,缺少的就是能把一件事做精、做巧、做细的人,不论是大事还是小事,都能从中看出一个人将来的成功与否。如果一个人,对待任何事都能一丝不苟地完成,认真地对待每一件小事。这样的人,何愁不会成功呢?

㈨ 孔子的故事读后感!!急呀

但凡读过《孔子的故事》一书的人,都会情不自禁的对孔子发出由衷的赞叹,深深的敬佩这位博学多才的杰出人物,为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出现了这么一位伟大人物感到无比骄傲。

孔子之所以能成为博学多才的人主要来自于他谦虚好学的美德。孔子曾说过 :"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是 知 也 。"意思是:懂就懂,不懂就不要装懂,这才是聪明。孔子就是抱着这样的学习态度,虚心向他人学习,以此来充实自己,是自己成为一个聪明的人。当他取得了成绩后,仍没有满足,继续向别人请教,从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孔子这种精神对于后人也是一种鞭策,是我这个与他相隔2500多年的学生受到了深刻的启迪。我这个人最大的毛病就是有问题不善于问,久而久之便养成了粗心的毛病,粗心也常使我深受其害,因为它,我失去了很多的满分的机会,丢三落四,还闹出了不少笑话。例如,把太阳写成大阳,把996写成699,把生鸡蛋当成熟鸡蛋,不过现在好在读了《孔子的故事》使我学会了不耻下问。

孔子之所以能为人类的文明作出贡献,都来自与他勤学苦读。孔子虽出身贫寒,很早就失去了父亲,他过早的就担当起拉生活的重担,然而他没有被困难压倒,而是更加刻苦的学习。艰苦的环境磨练了他的意志,坚辛的劳动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孔子终于成了一位举世闻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我从孔子勤学苦读的一生中体会到:一个人即使身处逆境也要发奋努力,那麽压力就会变成动力。

热点内容
幼师专业怎么样 发布:2021-03-16 21:42:13 浏览:24
音乐小毛驴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0:57 浏览:196
昂立中学生教育闸北 发布:2021-03-16 21:40:47 浏览:568
建筑业一建报考条件 发布:2021-03-16 21:39:53 浏览:666
2017年教师资格注册结果 发布:2021-03-16 21:39:49 浏览:642
中国教师资格证查分 发布:2021-03-16 21:39:41 浏览:133
踵什么成语有哪些 发布:2021-03-16 21:38:20 浏览:962
东营幼师专业学校 发布:2021-03-16 21:35:26 浏览:467
机械电子研究生课程 发布:2021-03-16 21:33:36 浏览: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训中心怎么样 发布:2021-03-16 21:33:28 浏览: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