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承恩的生平故事作文
Ⅰ 吴承恩的生平有哪些介绍
吴承恩(约1500-1582年),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山阳(今江苏淮安)人。他出生在一个由“回两世学官”没落为商人答的家庭。吴承恩自幼聪慧,博览群书,尤其喜爱神话故事。但仕途不顺,直到四十多岁方补为贡生。以后又担任过浙江长兴县丞。但由于他恶逢迎、耻折腰,在宦途上处处受到挤压,为官不到两年,耿直的他终于挂冠而去。正因宦途困顿,吴承恩晚年绝意仕途,彻底断了通过官场为民造福的念头,而是专心著述诗文。
Ⅱ 吴承恩生平
关于《西游记》作者吴承恩的生平,国内外流行的各种文字材料均没有完整的定论,也没有吴承恩做过新野知县一说。而新野县档案馆保存的《清.康熙五十一年新野县志》、《清.乾隆十九年新野县志》均有关于吴承恩的记载。其载曰:“吴承恩,贡士,安徽桐城人,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接任新野知县。”由此可知,吴承恩
在新野做过两年知县,即1556年—1557年。《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是否与新野知县吴承恩同为一人呢?
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明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淮安)人(注:《新野县志》为安徽桐城人)。大约生活在明弘治十三年至万历十年(公元1500年至1582年)。吴承恩生活于一个由文职小官而沦落为小商人的家庭。其曾祖父当过“余姚训导”,祖父做过“仁和教谕”,父子皆为学官,终生未大显达。吴承恩的父亲是个极好读书却不善经营的“卖彩缕毂”的店铺小老板,凡“六经诸子百家,莫不浏览”,“又好谈时政,意有所不平,辄抚几愤惋,意气郁郁”,由于常遭官府如狼似虎的胥吏的敲诈,故对社会现实颇多不满,这无疑对其儿子吴承恩后来世界观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
吴承恩受家庭影响,自幼喜读稗官野史、志怪小说,凡坊间说部,皆广为涉猎。大量的读书,拓展了他的文思,因此“髫龄即以文鸣于淮”(少年时就以文才捷敏扬名于淮安一带),野史说他“性敏而慧,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复善谐剧,所著杂记几种,名震一时”。由于满腹经纶无所施展,直到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四十多岁的吴承恩才补了个贡生。由于其清廉耿介,独傲自高,难以见容于世俗,故境遇拮据,贫困潦倒,因此常遭那些以衣冠取人的趋炎附势之辈的冷眼,所以蹭蹬仕途,直到1560年他六十多岁时,才为生活所迫不得已作了长兴县丞。
吴承恩置身官场,更加深刻地看到了官场的腐败和社会的黑暗,因不肯随波逐流,耻为五斗米折腰,故未几即拂袖而去。科场的失意,生活的困顿,使他加深了对封建科举制度、黑暗社会现实的认识,促使他运用志怪小说的形式来表达内心的不满和愤懑。他自言:“虽然吾书名为志怪,盖不专明鬼,实记人间变异,亦微有鉴戒寓焉。” 吴承恩除代表作《西游记》外,其作品尚有《射阳先生存稿》和《禹鼎志》等,可惜多已散佚。
吴承恩杰出的长篇神话力作《西游记》以唐代玄奘和尚赴西天取经的经历为蓝本,在《大唐西域记》、《大唐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等作品的基础上,经过整理、构思最终写定。作品借助神话人物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改变现实的愿望,折射出作者渴望建立“君贤神明”的王道之国的政治理想。小说借助唐僧师徒在取经路上经历的八十一难折射出人间现实社会的种种情况。小说想象大胆,构思新奇,在人物塑造上采用人、神、兽三位一体的塑造方法,创造出孙悟空,猪八戒等不朽的艺术形象。全书组织严密,繁而不乱,语言活泼生动且夹杂方言俗语,富于生活气息。主题上冲淡了故事原有的宗教色彩,大大丰富了作品的现实内容,具有民主倾向和时代特点。作品讽刺幽默,呈现出不同于以往取经故事的独特风格。吴承恩老贫无子,晚年流寓南京,靠卖诗文糊口,潦倒而终。 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所刊行的《新野县志》,将吴承恩列入只有德绩兼优者才能被录入的《名宦卷》中,称其“赋性明敏,清慎自持,革吏弊,禁游民,修理学校,表扬贞节,刑清政举,吏畏民怀。尤洞悉水利原委,兴筑陂堰,民被其泽,以荐升潞安通判。去之日,民塞道垂泣送之”。
除此之外,关于吴承恩的生平,便再难找到更详细的佐证。
最近,有关人士对明嘉靖年间的新野知县“吴承恩”是否就是《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考证。在考证中,有关人员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了详尽的了解。
一、姓名方面:经参阅《古今同姓名大辞典》发现,在该书收录的民国以前16000余个姓名、6000余个人物中,未见有两个吴承恩之说。
二、学历方面:参阅1964年3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文学史》知:吴承恩系1544年岁补贡生,系贡生学历。此与《清.康熙五十一年新野县志》、《清.乾隆十九年新野县志》记载相同。
三、任职方面:参阅1979年版《辞海》知:吴承恩系“嘉靖末隆庆初任浙江长兴县丞。”此段时间应为公元1558—1564年左右;而在新野任职时间系1556—1557年,两段时间前后衔接。
四、籍贯方面:1979年版《辞海》载吴承恩系“山阳(今江苏淮安)”人;《清.康熙五十一年新野县志》、《清.乾隆十九年新野县志》载为“安徽桐城人”。桐城古称“枞阳”,山阳与枞阳仅一字之差,是否是清人修志时没有条件进行了详细了解所致值得考虑。
五、《西游记》小说方面:
1、小说中的主人公—孙悟空,系猿猴化身,其言行即和人间的社会生活融为一体,又具有人类所不能达到的超凡技艺。
2、新野是全国最大的猴戏市场,新野民间艺人捕猴、驯猴、耍猴不但历史悠久,而且有很多绝招。猴戏最基本的节目是教猴子按照锣鼓点数跳跃钻圈、翻跟斗、倒立等。《西游记》第28回写道“(花果山的猴子)又被些打猎的抢了一半去,教它跳圈做戏、翻筋斗、竖蜻蜓、当街上筛锣擂鼓,无所不为的玩耍。”
3、新野猴戏中猴子可以按人的指挥变换戴多种脸谱面具,就像川剧中的变脸一样。而《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则有七十二种变化。
4、《西游记》中,还使用了大量的新野方言俚语。新野人称不走运为“背时”,孙悟空曾被如来佛以法力压于五行山下五百年,深受土石压背之苦,“背石”与“背时”谐音。这些方言俚语,使用范围大都仅限于新野或新野周边地带,颇具地方色彩。若没有特定的语言环境,没有对新野风土人情及方言的深刻了解,远在千里之外异乡他府的从不涉足新野的外省人吴承恩,是不可能运用得如此得心应手、恰倒好处的。
5、新野人在过新年时有送他人猴状图符的习俗,叫“送时候”,祝被送者交上好时候(好运),据说屋里贴上此“时候(石猴)”便能邪魔远避,百害不侵,平安吉祥。《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善能驱邪逐恶,降妖捉怪,而孙悟空,即天生石猴也。
凡此种种,若非身临其境,耳闻目睹,是无法产生诸般艺术灵感的,将这些都解释为凭空臆造或偶然巧合,也是难以令人信服的。因此《西游记》纵然不是初稿于新野,最起码也是猴戏之乡新野的生活启迪了吴承恩的创作念头和思路。
吴承恩在新野的两年任职中,并没有留下多少传说、遗迹,但他勤政为民的作风给后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他深入实地访遍新野的每一个角落,了解新野的风土人情,踏访熟悉新野的河流水利,大兴土木,避害兴利,造福百姓,写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专著《水利议》。《水利议》除标题及署名外,正文计三十九行又八字,合八百二十七字,依文理分为四段,有介绍,有分析,有议论,有规戒,有措施。文辞朴实,言简意赅。 据有关专家讲,吴承恩在《水利议》中不但论及了水利建设的重要性,同时还提出“莫不因事兴事,并力以成功”,“官以时而号召,民以时而兴作,势有所统,权有所归”等,与现在倡导的“一事一议”开展水利建设和加强水利工程管理即有一定的吻合。
现将吴承恩《水利议》全文刊载于后,以赐读者。
尝闻中土高阜,多宜黍稷。惟新野地形卑下,唐、白、刁、溧诸河,经行其中。每遇盛夏淋雨,居民沉灶,黍稷畅茂,适惟其时;一经淹没,籽粒无收。古人创陂堰之利,实小民命脉之依。且江南水田,仰救池塘,其流易竭;江东水田,仰救江海,其力颇劳。新野之陂,取有源之水,操建瓴之势,诚所谓天时不能为之菑者。后来人事因循,法制废弛,奸黠之民阴图兼并,报官开垦,愿纳租银,不系岁辨,征输原无常期,有司之更代不时,吏书之埋没无迹,历至数年或不一征。及至征收,不告曰水淹,则告曰未种,漫无查考,多至幸免。视种纳粮,田地得倍常之利,无分文之费,而溪壑之欲,指此为俎豆之珍矣。
近年以来,节奉上司明文修复。如嘉靖十一年,奉守道刘右参;嘉靖三十年,奉赵右参。俱尝身历其地,而目睹其成。修复未几,而奸黠者即从而破坏之。方其修之之日,群千夫之力,积数月之功,成之而不足其坏之之日。假匹夫之手,乘终朝之隙,毁之而有余,奸黠愈为得计,而小民无可奈何,致令陂下田地,夏之日欲种黍稷,则下无所泄,不免有水溢之总;秋之日欲种粳稻,则上无所溉,不免有旱干之患,地方疲弊,百姓困穷,多原于此。又或指有用之陂,为闲旷之地,联兼并之党,为无业之民。殊不知陂堰者,古人已成之迹;水田者,小民衣食之资。图未获之租,而废已成之法;坏小民之产,以济奸人之欲,恐亦伤为政之体矣。但每陂之下,为夫不啻百家,勤者举事,愚者诽之;富者举事,贫者苦之,互为异同,自相可否。匪徒奸人坏之,小民亦有坏之者矣。
窃考井田之法,每沟之中,其为夫者十;每川之中,其为夫者万。当时莫不因事兴事,并力以成功。盖入遂人匠人之中,所以专掌沟洫之制。稻人之官,又教民以作田兴水之法。官以时而号召,民以时而兴作,势有所统,权有所归,是以上无废政,下无荒业。今日之事,其权在上,其力在下,而岁时督责,实在于有司。
某到任数月以来,尝亲历各陂,相其地势,询之民情,中间形势交迁,水难导引。如花陂、原陂、周仁、白家、墓营、上羊等陂,已经久废,便难举行;如杜长、罗陂、下羊、栗陂、正陂,虽故道尚存,面湮没已久。俟某再行相其地势之顺逆、人力之难易,费用之多寡,逐一议处,次第举行,另行开报外,如新陂、曲尺、瓦亭三处,故堤旧道,俱各见存。但新陂、曲尺陂未被人耕种,已经官差给帖,一面修理其瓦亭陂,系三十四年告申耕种,上纳租银,合无禁止,仍令封堤蓄水,以备灌溉,深为便宜。
《水利议》中所提到的花陂、原陂、周仁、白家、墓营、上羊陂、杜长、罗陂、下羊、栗陂、正陂、新陂、曲尺、瓦亭等处水利工程经过数百年的运行,到目前基本上已经全部废弃,大多数变成了村落的名字。
从这篇《水利议》可以看出,吴承恩不仅是位文学巨匠,而且也是位对水利建设具有全面研究和独到见解的水利专家,更是一位勤政为民的父母官。
Ⅲ 作文吴承恩详细介绍大家,300个字
吴承恩小时候勤奋好学,一目十行,过目成诵。他精于绘画,擅长书法,爱好填词度曲,对围棋也很精通,还喜欢收藏名人的书画法帖。少年时代他就因为文才出众而在故乡出了名,受到人们的赏识,认为他科举及第,“如拾一芥”。
他除勤奋好学外,爱看神仙鬼怪、狐妖猴精之类的书籍。如《百怪录》、《酉阳杂俎》之类的小说或野史,这类五光十色的神话世界,潜移默化中养成了搜奇猎怪的嗜好,随着年龄的增大,这种爱好有增无减,这对他创作《西游记》有着重大的影响。30岁后,他搜求的奇闻已“贮满胸中”了,并且有了创作的打算。50岁左右,他写了《西游记》的前十几回,后来因故中断了多年,直到晚年辞官离任回到故里,他才得以最后完成《西游记》的创作,历时7年。.
他官场的失意,生活的困顿,使他加深了对封建科举制度、黑暗社会现实的认识,促使他运用志怪小说的形式来表达内心的不满和愤懑。他自言:“虽然吾书名为志怪,盖不专明鬼,实记人间变异,亦微有鉴戒寓焉。”吴承恩还写过一部短篇小说集《禹鼎志》,不过已经失传,只能看到一篇自序。而《西游记》的作者是不是吴承恩,学术界对此一直颇有争论,有学者认为《西游记》的作者不是吴承恩,而是明嘉靖的“青词宰相”李春芳。
吴承恩杰出的长篇神魔小说《西游记》以唐代玄奘法师赴天竺学习佛教的经历为蓝本,在《大唐西域记》、《大唐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等作品的基础上,经过整理、构思最终写定。作品借助神话人物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改变现实的愿望,折射出作者渴望建立“君贤神明”的王道治国的政治理想。小说借助唐僧师徒在取经路上经历的八十一难折射出人间现实社会的种种情况。小说想象大胆,构思新奇,在人物塑造上采用人、神、兽三位一体的塑造方法,创造出孙悟空、猪八戒等不朽的艺术形象。全书组织严密,繁而不乱,语言活泼生动且夹杂方言俗语,富于生活气息。主题上冲淡了故事原有的宗教色彩,大大丰富了作品的现实内容,具有民主倾向和时代特点。作品讽刺幽默。呈现出不同于以往取经故事的独特风格。
《西游记》的出现,开辟了神魔长篇章回小说的新门类,书中将善意的嘲笑、辛辣的讽刺同严肃的批判巧妙的结合的特点直接影响着讽刺小说的发展。《西游记》是古代长篇小说浪漫主义的高峰,在世界文学史上,它也是浪漫主义的杰作。《美国大网络全书》认为它是“一部具有丰富内容和光辉思想的神话小说”,《法国大网络全书》说:“全书故事的描写充满幽默和风趣,给读者以浓厚的兴味。”从19世纪开始,它被翻译为日、英、法、德、俄、等十来种文字流行于世。
吴承恩的诗文多散佚,有后人辑集的《射阳先生存稿》4卷存世。吴承恩写的《西游记》第一回《猴王出世》被选进了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学期第二十一课中。《三打白骨精》被选为苏教版六年级第八课。另《花果山拥立美猴王》入选沪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学期第三十一课中。《孙悟空棒打白骨精》也入选沪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学期第三十二课中。《猴王出世》选文五年级人教版下册,第21课。《小圣施威降大圣》选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26课。
Ⅳ 吴承恩的生平
吴承恩(约1500~1582),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明代小说家。江苏涟水人,后徙淮安山阳(今江苏淮安)。
吴承恩出身于一个世代书香而后败落为小商人的家庭。自幼敏慧,又好学习,博览群书,年轻时即受到督学使者的赞扬,以文名著于乡里。他好奇闻,阅读大量的野言稗史,受到民间文学的积极影响;又喜读“善模写物情”的唐人《传奇》,从中吸取营养。这对他《西游记》的创作有着重要意义。
吴承恩早年曾希望以科举进身,然而屡试不中。中年以后才补为贡生。以后在同乡名宦李春芳的“敦谕”下,入京候选,结果是“悠悠负夙心,作吏向风尘”(《春晓邑斋作》)。迫于家贫母老,他很不情愿地当了长兴县丞。不久,因“耻折腰”遂拂袖而归,后来又一度担任过品级与县丞相近而为闲职的荆府纪善。晚年归居乡里,放浪诗酒,贫老以终。《西游记》创作的时期不可确考,一般认为是晚年所作。
吴承恩平生与沈坤、朱日藩、李春芳为莫逆之交。三人都通过科举考试而飞黄腾达。官至首辅的李春芳,曾在仕途上积极鼓励和帮助吴承恩。吴承恩还曾与吴中名士、先辈书法家兼诗人的文徵明和王宠交往,诗酒唱和,他们疏狂自傲,不合时流的精神风貌彼此相通。在长兴当官时,与后七子之一,当时正家居的徐中行有较密切的交往。晚年乡居,与在淮做官的陈耀文、陈文烛和邵元哲等结为翰墨交。陈耀文编选的词集《花草粹编》,与吴承恩所编的《花草新编》内容性质相近。陈文烛曾跟吴承恩一起商订《花草新编》,并为之作序。
吴承恩的诗文多散佚,有后人辑集的《射阳先生存稿》4卷存世。
Ⅳ 吴承恩的故事,急!!!!!!!!!
众所周知,以唐僧西天取经为主线的西游记故事在宋代就流传于民间,但很粗糙,又不连贯。吴承恩一心想在前人有关著述及民间传说的基础上写出一部完整的《西游记》。此前,他听说京城国子监和南都(南京)国子监(均相当于国立最高学府)都藏有全套刻印本《永乐大典》。其中收录有元末明初的话本《西游记》和元代杂剧《唐三藏西天取经》等几种不同版本。这些都是创作《西游记》前亟需阅读和参考的,可是一般人根本无法读到。他寻思再三,借了盘缠,带上好友沈伯生(已高中进士,后升任南都国子监祭酒)写的几封信,赶到南京,在顾楼街文友朱祠曹家住下。先后持沈的介绍信件找了几位官场上的朋友,可是他们(包括国子监内一位官员)都表示:国子监规制严格,无法借出《永乐大典》中有关收录《西游记》版本的零本。无奈之下,只有花钱请国子监里读书的太学生们抄录了。而且这还多亏得到国子监里那位沈伯生友人的关照。吴承恩借宿的朱祠曹家距离国子监所在地的成贤街还有几里路。吴承恩每天下午就赶到国子监大门外耐心等候,拿到抄录好的书稿如获至宝,惟恐失落了一页。回住处就翻阅潜心研究。抄书稿的费用都是朱祠曹垫付的。因为吴承恩乃是山阳一饱学寒士,根本拿不出那笔钱。这次历时月余的南京之行,对于吴承恩创作《西游记》至关重要。他在自己的一篇文章里称“南都之行”是“觅宝而得宝”。南京人文荟萃,书肆很多,也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
做了多年充分准备和资料积累后,吴承恩于71岁那年才动笔创作。呕心沥血惨淡经营,历时7年左右才完成了这部堪称世界文学瑰宝的《西游记》。
自己看看吧
Ⅵ 作文 介绍吴承恩怎么写
吴承恩(约1500~1582),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明代小说家。江苏涟水人,后徙淮安山阳(今江苏淮安)。
吴承恩出身于一个世代书香而后败落为小商人的家庭。自幼敏慧,又好学习,博览群书,年轻时即受到督学使者的赞扬,以文名著于乡里。他好奇闻,阅读大量的野言稗史,受到民间文学的积极影响;又喜读“善模写物情”的唐人《传奇》,从中吸取营养。这对他《西游记》的创作有着重要意义。
吴承恩早年曾希望以科举进身,然而屡试不中。中年以后才补为贡生。以后在同乡名宦李春芳的“敦谕”下,入京候选,结果是“悠悠负夙心,作吏向风尘”(《春晓邑斋作》)。迫于家贫母老,他很不情愿地当了长兴县丞。不久,因“耻折腰”遂拂袖而归,后来又一度担任过品级与县丞相近而为闲职的荆府纪善。晚年归居乡里,放浪诗酒,贫老以终。《西游记》创作的时期不可确考,一般认为是晚年所作。
吴承恩平生与沈坤、朱日藩、李春芳为莫逆之交。三人都通过科举考试而飞黄腾达。官至首辅的李春芳,曾在仕途上积极鼓励和帮助吴承恩。吴承恩还曾与吴中名士、先辈书法家兼诗人的文徵明和王宠交往,诗酒唱和,他们疏狂自傲,不合时流的精神风貌彼此相通。在长兴当官时,与后七子之一,当时正家居的徐中行有较密切的交往。晚年乡居,与在淮做官的陈耀文、陈文烛和邵元哲等结为翰墨交。陈耀文编选的词集《花草粹编》,与吴承恩所编的《花草新编》内容性质相近。陈文烛曾跟吴承恩一起商订《花草新编》,并为之作序。
吴承恩的诗文多散佚,有后人辑集的《射阳先生存稿》4卷存世。
Ⅶ 吴承恩的代表故事。
吴承恩(1500年—约1583年),字汝忠,号射阳山人,吾淮才士。汉族,淮安府山阳县人(专现淮安市淮安区人属)。祖籍安徽,以祖先聚居枞阳高甸,故称高甸吴氏。 现存明刊百回本《西游记》均无作者署名,提出《西游记》作者是吴承恩的首先是清代学者吴玉搢,吴玉搢在《山阳志遗》中介绍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吾淮才士”,“及阅《淮贤文目》,载《西游记》为先生著”[1]。吴承恩自幼敏慧,博览群书,尤喜爱神话故事。在科举中屡遭挫折,嘉靖中补贡生。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任浙江长兴县丞。殊途由于宦途困顿,晚年绝意仕进,闭门著述。 2004年,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政府决定在山上茶庵处建立了吴承恩纪念馆和在山下山门处建树其石雕座像,用来纪念他。
Ⅷ 吴承恩生平简介
吴承恩(1500-1582),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淮安)人。
吴承恩出生于一个由下级官吏沦内落为小商人家庭,他的父亲吴锐性格乐观旷达,奉行常乐哲学,为他取名承恩,容字汝忠,意思希望他能读书做官,上承皇恩,下泽黎民,做一个青史留名的忠臣。 吴承恩小时候勤奋好学,一目十行,过目成诵。他精于绘画,擅长书法,爱好填词度曲,对围棋也很精通,还喜欢收藏名人的书画法贴。少年时代他就因为文才出众而在故乡出了名,受到人们的赏识,认为他科举及第,“如拾一芥”。《淮安府志》载他“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他除奋好学外,特别喜欢搜奇猎怪,爱看神仙鬼怪,狐妖猴精之类的书籍。如《百怪录》、《酉阳杂俎》之类的小说野史,这类五光十色的神话世界,潜默化中养成了搜奇猎怪的嗜好,随着年龄的增大,这种爱好有增无减。这对他创作《西游记》有着重大的影响。 30岁后,他搜求的奇闻已“贮满胸中”了,并且有了创作的打算。50岁左右,他写了《西游记》的前十几回,后来因故中断了多年,直到晚年辞官离任回到故里,他才得以最后完成《西游记》的创作
Ⅸ 吴承恩的人物生平
1500年(大明弘治十三)吴承恩出生于淮安府山阳县一个学官沦落为商人的家庭。他的父亲吴锐性格乐观旷达,奉行常乐哲学,为他取名承恩,字汝忠,意思希望他能读书做官,上承皇恩,下泽黎民,做一个青史留名的忠臣。吴承恩自幼聪慧,喜读野言稗史、志怪小说,“尝爱唐人如牛奇章、段柯古辈所著传记,善模写物情,每欲作一书对之”,“髫龄,即以文鸣于淮”,颇得官府、名流和乡绅的赏识。朱应登认为他“可尽读天下书”,而“以家所藏图史分其半与之”。
1529年(嘉靖八年),吴承恩到淮安知府葛木所创办的龙溪书院读书,得到葛木的赏识。
1550年嘉靖二十九年吴承恩大约50岁才补得一个岁贡生,到北京等待分配官职,没有被选上。
1551年(嘉靖三十年)吴承恩接任河南新野县知县。修建行台察院,尊经阁,增修儒学,表彰贞节,兴办水利等德政事迹。
1556年(嘉靖三十五年),由于母老家贫,去做了浙江长兴县丞,常与友人朱曰藩豪饮,寄趣于诗酒之间,和嘉靖状元沈坤,诗人徐中行有往来。
1558年(嘉靖三十七年),终因受人诬告,“拂袖而归”,晚年以卖文为生,约六十七岁时到过杭州,活了大约82岁,晚年在贫穷中逝世。
吴承恩喜读稗官野史、志怪小说,“尝爱唐人如牛奇章、段柯古辈所著传记,善模写物情,每欲作一书对之”,“髫龄,即以文鸣于淮”,颇得官府、名流和乡绅的赏识,《淮安府志》载他“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做诗文下笔立成。爱看神仙鬼怪、狐妖猴精之类的书籍,如《百怪录》、《酉阳杂俎》之类的小说或野史。
吴承恩小时候勤奋好学,一目十行,过目成诵。”他精于绘画,擅长书法,爱好填词度曲,对围棋也很精通,还喜欢收藏名人的书画法帖。少年时代他就因为文才出众而在故乡出了名,受到人们的赏识。
他官场的失意,生活的困顿,使他加深了对封建科举制度、黑暗社会现实的认识,促使他运用志怪小说的形式来表达内心的不满和愤懑。他自言:“虽然吾书名为志怪,盖不专明鬼,实记人间变异,亦微有鉴戒寓焉。”吴承恩还写过一部短篇小说集《禹鼎志》,不过已经失传,只能看到一篇自序。
吴承恩擅长绘画、书法,多才多艺。然而科举不利,至中年始为岁贡生。60岁时出任长兴县丞,又因与长官不谐,拂袖而归。后又聘任过荆王府纪善。
《淮安府志》载他“性敏而多慧,博览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但他科考不利,至中年才补上“岁贡生”,后流寓南京,长期靠卖文补贴家用。晚年因家贫出任长兴县丞,由于看不惯官场的黑暗,不久愤而辞官,贫老以终。30岁后,他搜求的奇闻已“贮满胸中”,并且有了创作的打算。50岁左右,他写了《西游记》的前十几回,后来因故中断了多年,直到晚年辞官离任回到故里,才得以正式创作《西游记》。
Ⅹ 《西游记》作者吴承恩的生平
吴承恩(1501年-1582年),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汉族,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人。中国明代杰出的小说家,是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的作者。 吴承恩,出生于一个小官吏降为小商人的家庭。父吴锐,字廷器, 卖“彩缕文羯”,是“又好谭时政,竟有所不平,辄抚几愤惋,意气郁郁”之人。 吴承恩自幼聪慧,喜读野言稗史、志怪小说,“尝爱唐人如牛奇章、段柯古辈所著传记,善模写物情,每欲作一书对之”,“髫龄,即以文鸣于淮”,颇得官府、名流和乡绅的赏识。嘉靖八年(1529),吴承恩到淮安知府葛木所创办的龙溪书院读书,得到葛木的赏识。 朱应登认为他“可尽读天下书”,而“以家所藏图史分其半与之”,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大约40岁才补得一个岁贡生,到北京等待分配官职,没有被选上,六年后,由于母老家贫,去做了浙江长兴县丞,常与友人朱曰藩豪饮,寄趣于诗酒之间,和嘉靖状元沈坤,诗人徐中行有往来。终因受人诬告,两年后“拂袖而归”,晚年以卖文为生,约六十七岁时到过杭州,活了大约82岁,晚景凄凉。 《天启淮安府志》评价他“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清雅流丽,有秦少游之风。复善谐谑,所著杂记几种,名震一时”。不过都是他死后的事了。他一生创作丰富,但是由于家贫,又没有子女,作品多散失。据记载有志怪小说集《禹鼎记》已失传。目前只遗留后人辑的《射阳先生存稿》四卷。一般公认他是中国的《西游记》的最后定稿作者,但也有观点认为不是,目前在学术界保持着争议(旧时传说是元朝的全真教道人丘处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