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懂礼仪故事
❶ 小学生文明礼仪故事有哪些
指的是主人公是小学生?
我非常尊敬老师,团结同学,处处讲文明,讲礼貌。记得有一次吃完晚饭后,我和爸爸高高兴兴下楼去散步,当时爸爸一边走一边吸烟,突然间爸爸将烟头扔到小区路边略有些发干的草坪上,我看到后赶快走过去,弯腰将烟头拾起放到路边的垃圾桶里。我责问爸爸:“我们经常看电视里的文明30秒,您怎么还这么做?您这样做是不文明的行为。”像这样类似的事还有很多。我想做个小学生就要做个讲文明讲礼仪的好学生。 见到老师总能主动问好。以前我见到老师总低着头就走了,可自从有一次,妈妈让我把一瓶料酒给楼上的阿姨送过去,从那以后我见到认识的人就问好。那天,妈妈让我把料酒给阿姨送去,我去了,可我叫了一声没人答应,我就走了,妈妈说刚才还在你再去看看,我就又去了。我放大了胆子敲了一下门,听到有人说请进,我就进去了,对阿姨说:“阿姨这是您的料酒。”说完就走了,回到家妈妈说:“对了,就要这样做,从小讲礼貌,长大了走进社会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 最感人的是一次故事会上,一位女同学在讲《小红帽》时,因一时紧张,讲了一半讲不下去了,只见得她急得脸发白,汗直流,越急越想不起来。这时课堂上异常的安静,没有一个人起哄,嘲笑,也就在这时只见主持人走近她、轻轻地说道,“别慌,再想想”,并随手塞给她一张手纸让她擦汗,台下的同学不约而同的鼓起拿来,鼓励她。在这文明、友好的气氛中她渐渐镇静下来,终于坚持讲完了故事。这仅仅是我班“文明”之风吹拂下绽开的一朵小花。
去年夏天,我们班转来一位新同学。他长着圆圆的脸,炯炯有神的眼,高高的个子,挺拔的身材,上眼一看就很惹人喜欢.当老师请他做自我介绍时,他跨着大步,走上讲台,很大方的讲道:大家好,我叫吴家鹏,来自北京丰台……介绍还没讲完,我已从心里萌生出一种敬佩之感。
时间慢慢的过去了,在这半学期里,这个同学完全出乎老师和同学们的意料。原来他是一个非常调皮,不讲礼貌的孩子。平时出风头,爱打架,爱骂人,看见同学乱拍乱打,拿同学当哥们,走起路来横冲直撞.我们班的同学真拿他没办法。虽然他学习成绩优秀,可是大家都非常气氛,非常讨厌他。
就是这样一个同学,通过这样一件事,他变了。有一次,我们学校要表演一个关于文明礼貌的小品。可能老师是为了教育他吧,让他当了主角.他的角色是由一个不懂礼貌的孩子变成了一个品学兼优的孩子。他的台词句句扣人心弦,让人非常感动。他表演的也很出色。可喜的是这个小品在市里还获得了一等奖。当学校开庆功大会时,老师嘉奖了他.给他颁发奖品时老师深情的对他说:真的希望你能像小品演的那样,做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好孩子。当时,他深深的低下了头,眼里闪着泪花,诚恳的说:老师,您放心吧!我知道以后该怎么做了。
从那以后,吴家鹏真的变了。听不见他骂人的声音,看不见他打人的身影,看到的是他时时以身作则,处处以礼待人。看见老师,他第一个问好,看见同学,他会把灿烂的笑容送给你,他真的成为了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同学了。
当老师再一次表扬他时,他笑了,同学们笑了,老师也笑了
❷ 请问有谁知道有关讲文明,懂礼貌的故事,适合小学生讲故事比赛用
仁慈的小白兔
每到冬天,山上的草枯黄了,小白兔就得饿肚子。它想,挨饿的滋味真不好受呀,得想办法才成。
这年春天,小白兔种了一畦胡萝卜。到了秋天,收获的胡萝卜堆成了一座小山。它把胡萝卜搬进洞里,心想,今年冬天再也不愁没东西吃啦! 北风一吹,雪花就飘下来,冬天来了。小白兔躲在洞里享受劳动成果。可是好日子没过几天,它就遇到了麻烦——饥肠辘辘的花兔和灰兔不断来偷它的胡萝卜。很快,胡萝卜被偷光了。
第二年春天,小白兔更加勤奋了,它种了三畦胡萝卜。花兔和灰兔很惊讶,跑来问道:“你种这么多胡萝卜,吃得了吗?”小白兔说:“其中有一畦留着我自己吃,另两畦,是为你们准备的。”花兔和灰兔一听,惭愧得说不出话来,连忙上前帮忙。又到了秋天,三只兔子都储存了大量胡萝卜。
“大家都好,才是真的好!”小白兔说,“今年冬天,我再也不用担心胡萝卜被偷了!”
礼貌歌
相逢点头笑,握手问个好,
笑容挂眉梢,心儿甜头了,
同志间怎能够不打交道,
礼貌对人是多么重要,
你也有礼貌,我也有礼貌,
我们的生活是多么美好。
走路让个道,爱幼又尊老,
谁能无年少,谁又不年老
人人都讲美的情操,
人生的道路上要互相关照,
你也有礼貌,我也有礼貌,
我们的生活是多么美好。
孔融让梨的故事
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一日,父亲买了一些梨子,特地拣了一个最大的梨子给孔融,孔融摇摇头,却另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我年纪最小,应该吃小的梨,你那个梨就给哥哥吧。”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曲阜,并且一直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❸ 关于文明礼仪的小故事
一、孔融让梨
孔融四岁时常常和哥哥一块吃梨。每次,孔融总是拿一个最小的梨子。有一次,爹爹看见了,问道:“你为什么总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说:“我是弟弟,年龄最小,应该吃小的,大的还是让给哥哥吃吧。 ”
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礼让、 相互帮助、 团结友爱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惊喜。从此,孔融让梨的故事也就流传千载,成为团结友爱的典范。
二、尝粪忧心
庾黔娄,南齐高士,任孱陵县令。赴任不满十天,忽然觉得心惊预汗,预感家中有事,当即辞官返乡。回到家中,知父亲已病重两日。医生嘱咐说:“要知道病情吉凶,只要尝一尝病人粪便的味道,味苦就好。”
黔娄于是就去尝父亲的粪便,发现味甜,内心十分忧虑,夜里跪拜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去死。几天后父亲死去,黔娄安葬了父亲,并守制三年。
三、曾子避席
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 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
曾子听了,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 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
曾子“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当曾子听到老师要向他传授时,他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是为了表示他对老师的尊重。曾子懂礼貌的故事被后人传诵,很多人都向他学习。
四、乳姑不怠
崔山南,唐代博陵人,官至山南西道节度使。当年,崔山南的曾祖母长孙夫人,年事已高,牙齿脱落,祖母唐夫人十分孝顺,每天盥洗后,都上堂用自己的乳汁喂养婆婆。如此数年,长孙夫人不再吃其他饭食,身体依然健康。
长孙夫人病重时,将全家大小召集在一起说:“我无以报答新妇之恩,但愿新妇的子孙媳妇也像她孝敬我一样孝敬她。”后来崔山南做了高官,果然像长孙夫人所嘱,孝敬祖母唐夫人。
五、卧冰求鲤
王祥,琅琊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继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继母食后,果然病愈。王祥隐居二十余年,后从温县县令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
❹ 小学生文明礼仪故事200字左右
英国著名教育家约翰•洛克说:“礼貌是儿童与青年所应该特别小心养成习惯的一种大事。”这点,我们应向周总理学习,美国总统尼克松曾在他写的《领袖们》一书对此作过评价。尼克松说:“周恩来的敏捷机智大大超过我能知道的其他任何一位世界领袖。这是中国独有的特殊的品德,是多少世纪以来的历史发展种种中国文明的精华结晶,他待人很谦虚但很沉着坚定。”周恩来的文明谈吐、礼貌举止和他所具的令人折服的气质和风度,正是他那高尚的品德、宽阔的胸襟、超群的智慧、美好高尚心灵的生动体现。
看来,文明、礼仪是非常重要的。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做呢?首先,注意培养自己美好高尚的心灵。从表面上看,文明礼貌是外在的,而实际上外在的形式下蕴含着内在思想和情感。真正讲文明懂礼貌的人,是有着美好心灵的人,美好的语言来自于美好的心灵,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言为心声”、“形为内现”。其次,要在实践中用文明礼貌的道德标准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文明礼貌,重在表现。主要包括四点:①谦虚礼让②谈吐文明③举止端庄④讲究卫生。我想,你若能做到以上四点,也不愧为“礼仪之邦”的成员了。
德国著名文学家歌德有句话说得好:“一个人的礼貌就是一面照出他的肖像的镜子。”的确,人们总是根据你的言谈举止评价你。因为,礼貌是人类和谐相处的金钥匙,只有拥有它才会有幸福、快乐。
我非常尊敬老师,团结同学,处处讲文明,讲礼貌。记得有一次吃完晚饭后,我和爸爸高高兴兴下楼去散步,当时爸爸一边走一边吸烟,突然间爸爸将烟头扔到小区路边略有些发干的草坪上,我看到后赶快走过去,弯腰将烟头拾起放到路边的垃圾桶里。我责问爸爸:“我们经常看电视里的文明30秒,您怎么还这么做?您这样做是不文明的行为。”像这样类似的事还有很多。我想做个小学生就要做个讲文明讲礼仪的好学生。 见到老师总能主动问好。以前我见到老师总低着头就走了,可自从有一次,妈妈让我把一瓶料酒给楼上的阿姨送过去,从那以后我见到认识的人就问好。那天,妈妈让我把料酒给阿姨送去,我去了,可我叫了一声没人答应,我就走了,妈妈说刚才还在你再去看看,我就又去了。我放大了胆子敲了一下门,听到有人说请进,我就进去了,对阿姨说:“阿姨这是您的料酒。”说完就走了,回到家妈妈说:“对了,就要这样做,从小讲礼貌,长大了走进社会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 最感人的是一次故事会上,一位女同学在讲《小红帽》时,因一时紧张,讲了一半讲不下去了,只见得她急得脸发白,汗直流,越急越想不起来。这时课堂上异常的安静,没有一个人起哄,嘲笑,也就在这时只见主持人走近她、轻轻地说道,“别慌,再想想”,并随手塞给她一张手纸让她擦汗,台下的同学不约而同的鼓起拿来,鼓励她。在这文明、友好的气氛中她渐渐镇静下来,终于坚持讲完了故事。这仅仅是我班“文明”之风吹拂下绽开的一朵小花。
去年夏天,我们班转来一位新同学。他长着圆圆的脸,炯炯有神的眼,高高的个子,挺拔的身材,上眼一看就很惹人喜欢.当老师请他做自我介绍时,他跨着大步,走上讲台,很大方的讲道:大家好,我叫吴家鹏,来自北京丰台……介绍还没讲完,我已从心里萌生出一种敬佩之感。
时间慢慢的过去了,在这半学期里,这个同学完全出乎老师和同学们的意料。原来他是一个非常调皮,不讲礼貌的孩子。平时出风头,爱打架,爱骂人,看见同学乱拍乱打,拿同学当哥们,走起路来横冲直撞.我们班的同学真拿他没办法。虽然他学习成绩优秀,可是大家都非常气氛,非常讨厌他。
就是这样一个同学,通过这样一件事,他变了。有一次,我们学校要表演一个关于文明礼貌的小品。可能老师是为了教育他吧,让他当了主角.他的角色是由一个不懂礼貌的孩子变成了一个品学兼优的孩子。他的台词句句扣人心弦,让人非常感动。他表演的也很出色。可喜的是这个小品在市里还获得了一等奖。当学校开庆功大会时,老师嘉奖了他.给他颁发奖品时老师深情的对他说:真的希望你能像小品演的那样,做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好孩子。当时,他深深的低下了头,眼里闪着泪花,诚恳的说:老师,您放心吧!我知道以后该怎么做了。
从那以后,吴家鹏真的变了。听不见他骂人的声音,看不见他打人的身影,看到的是他时时以身作则,处处以礼待人。看见老师,他第一个问好,看见同学,他会把灿烂的笑容送给你,他真的成为了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同学了。
当老师再一次表扬他时,他笑了,同学们笑了,老师也笑了
❺ 有什么关于小学生文明礼仪的故事,急啊!。。。。
孔融让梨
孔融(153—208年),鲁国人(今山东曲阜),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他的文学创作深受魏文帝曹丕的推崇。据史书记载,孔融幼时不但非常聪明,而且还是一个注重兄弟之礼、互助友爱的典型。
孔融四岁的时候,常常和哥哥一块吃梨。每次,孔融总是拿一个最小的梨子。有一次,爸爸看见了,问道:“你为什么总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说:“我是弟弟,年龄最小,应该吃小的,大的还是让给哥哥吃吧!”
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礼让、相互帮助、团结友爱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惊喜。从此,孔融让梨的故事也就流传千载,成为团结友爱的典范。
程门立雪
“程门立雪”这个故事出自《宋史·杨时传》:“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程门立雪”说的是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颢、程颐拜师求教的事。杨时、游酢二人,原先以程颢为师,程颢去世后,他们都已四十岁,而且已考上了进士,然而他们还要去找程颐继续求学。故事就发生在他们初次到嵩阳书院,登门拜见程颐的那天。
相传,一日杨时、游酢,来到嵩阳书院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颐才慢慢睁开眼睛,见杨时、游酢站在面前,吃了一惊,说道:“啊,啊!他们两位还在这儿没走?”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了,而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
这个故事,就叫“程门立雪”,在宋代读书人中流传很广。后来人们常用“程门立雪”的成语表示求学者尊敬师长和求学心诚意坚。
曾子避席
“曾子避席”出自《孝经》,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曾子听了,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 在这里,“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当曾子听到老师要向他传授时,他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是为了表示他对老师的尊重。曾子懂礼貌的故事被后人传诵,很多人都向他学习。
张良拜师
张良是西汉高祖刘邦的军师,他的祖先是韩国人。在秦灭韩后,张良立志为韩国报仇。有一次,因刺杀秦始皇未遂,受到追捕而避居到下邳。
张良在下邳闲暇无事。有一天他到下邳桥上散步,碰到一个老人,穿着粗布短衣,走到张良旁边,故意把他的鞋子掉到桥下。然后回过头来冲着张良说:“孩子!下桥去给我把鞋子拾上来!”张良听了一愣,很想打他一下,但一看他是个老人,就强忍着怒气,到桥下把鞋拾了上来。那老人竟又命令说:“把鞋子给我穿上!”张良一想,既然已经给他拾来了鞋子,不如就给他穿上吧,于是就跪在地上给他穿鞋。那老人把脚伸着,让张良给他穿好后,就笑嘻嘻地走了。张良一直用惊奇的目光注视着他的去向。那老人走了里把路,又折回身来,对张良说:“你这个孩子是能培养成才的。5天以后的早上,天一亮,就到这里来同我会面!”张良跪下来说:“是。”第五天天刚亮,张良到了下邳桥上。不料那老人已经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就生气地说:“和老人约会,怎么迟到了?以后的第五天早上再来相会!”说完就离去了。到第五天早上,鸡一叫,张良就赶去,可是那老人又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又生气地说:“怎么又掉在我后面了?过了五天再早点来!”说完又走了。到第五天,张良没到半夜就赶到桥上,等了好久,那老人也来了,他高兴地说:“这样才好。”然后他拿出一本书来,指着说道:“认真研读这本书,就能做帝王的老师了!过十年,天下形势有变,你就会发迹了。以后13年,你就会在济北郡谷城山下看到我??那儿有块黄石就是我了。”老人说完就走了。
早上天亮时,张良拿出那本书来一看,原来是《太公兵法》(辅佐周武王伐纣的姜太公的兵书)!张良十分珍爱它,经常熟读,反复地学习、研究。
10年过去了,陈胜等人起兵反秦,张良也聚集了100多人响应。沛公刘邦率领了几千人马,在下邳的西面攻占了一些地方,张良就归附于他,成为他的部属。从此张良根据《太公兵法》经常向沛公献计献策,沛公认为很好,常常采用他的计谋,后来成了刘邦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军师。刘邦称帝后,封他为留侯。
张良始终不忘那个给他《太公兵法》的老人。13年后,他随从刘邦经过济北时,果然在谷城山下看见有块黄石,并把它取回,称之为“黄石公”,作为珍宝供奉起来,按时祭祀。张良死后,家属把这块黄石和他葬在一起。
千里送鹅毛
“千里送鹅毛”的故事发生在唐朝。当时,云南一少数民族的首领为表示对唐王朝的拥戴,派特使缅伯高向太宗贡献天鹅。
路过沔阳河时,好心的缅伯高把天鹅从笼子里放出来,想给它洗个澡。不料,天鹅展翅飞向高空。缅伯高忙伸手去捉,只扯得几根鹅毛。缅伯高急得顿足捶胸,号啕大哭。随从们劝他说:“已经飞走了,哭也没有用,还是想想补救的方法吧。”缅伯高一想,也只能如此了。
到了长安,缅伯高拜见唐太宗,并献上礼物。唐太宗见是一个精致的绸缎小包,便令人打开,一看是几根鹅毛和一首小诗。诗曰:“天鹅贡唐朝,山高路途遥。沔阳河失宝,倒地哭号啕。上复圣天子,可饶缅伯高。礼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唐太宗莫名其妙,缅伯高随即讲出事情原委。唐太宗连声说:“难能可贵!难能可贵!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这个故事体现着送礼之人诚信的可贵美德。今天,人们用“千里送鹅毛”比喻送出的礼物单薄,但情意却异常浓厚。
❻ 小学生课堂礼仪的故事
、 教学目标
1. 明白课前作准备,课堂效率高。知道上课迟到喊“报告”,得到教师允许进教室。
在课堂上学会倾听与交流,学会尊重别人。
2. 通过创设情景导入课题,学生演一演、议一议、辩一辩、写一写等环节,理解、巩固课堂礼仪的要求。
3. 改进课堂礼仪方面的一个不足之处。
二、 课前准备
1. 学生准备:收集古今尊师的小故事;课前教师指定一位学生准备“活动一”中情境。
2. 教师准备:礼仪小故事。
三、 教学过程
活动一、创设情境 揭示课题
1 、情境创设:师生问好,一位学生迟到,站在门口喊报告,教师准许他进教室,回座位,这位学生开始准备课堂用具。
2 、教师提问:××同学迟到了,他这样做对吗?为什么?
3 、揭题:我国自古以来被称为“礼仪之邦”,炎黄子孙历来崇尚文明,注重礼仪。岳飞问路,颇知礼节,得已扬名,成为英雄;孔融让梨,尊敬长辈,名传天下;杨时程门立雪,诚心感动老师,令人敬仰……今天的课,我们一起来探讨“课堂礼仪”的问题。
活动二、故事导入 明白道理
1 、师讲述故事坊内容:课堂上,师生问好:“同学们好。”
“老师好!”明明上课迟到了,在教室门口喊道:“报告老师……我迟到了。”课堂上明明双手从老师手中接过试卷。课上明明踊跃举手发言,师生鼓掌表扬。下课了,明明和同学让老明明今天也迟到了,明明在课堂上的表现你满意吗? 为什么?
2 、同学讨论交流 。
3 、教师小结:在课堂上,除了要遵守课堂纪律外,我们还应注重课前、课中、课后必要的礼仪,显示我们应有的文明素养。
活动三、演演议议 归纳要点
1 、选择“故事坊”中的内容,小组合作演一演。
2 、上课时,我们还应该做到哪些要求?
3 、小组讨论——班级交流。(向老师提问要注意语言谦和、诚恳。师生、生生之间交流要注意用语的礼貌。课堂上学会倾听,不随意打断老师讲课和同学发言。当同学说错话,或解答错误时,不应嘲笑别人。课堂小组讨论,注意控制说话音量,要有序地进行交流,营造一种宽松、平和的学习氛围……)
4 、师小结:大家说得非常好,课堂是学校生活最重要的地方;同学间的交流,师生间的沟通都离不开文明礼仪;此外课堂活动是有秩序有组织的,它不仅关系到自己,还影响到他人。所以课堂需要一定的礼仪来规范它。让我们共同完成一首儿歌,让它来激励我们做个文明的小学生。
上课铃响进教室,
学习用品摆整齐。
师生问好懂礼貌,
假如迟到喊报告。
认真听讲勤思考,
学会倾听和交流。
活动四、辨析讨论 深化认识
1 、出示“万花筒”五幅图。
2 、小组讨论,共同完成,并说说理由。
3 、班级交流。(关键要说出对、错的理由,提高认识)
活动五、同桌互动 共同进步
1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明白了课堂礼仪的具体要求,其实有的小朋友在这方面做得还真不错,大家评一评,谁能当班级课堂礼仪小先锋呢?
(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
2 、给“礼仪小先锋”颁奖。
3 、完成“实践园” 2
联系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想一想哪方面做得还不够。 以后争取做到同桌签名
4 、师总结:相信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个个能当“礼仪小先锋”,那时我们的集体就是文明班集体了。看大家的行动吧!
❼ 懂礼仪的小故事
我国是世界著名的礼仪之邦。文明礼仪是人类为维持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是一个国家的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因此,公民应自觉遵守文明礼仪。
说到文明礼仪,让我想起这么一件事: 一年暑假,小明正走在街上,看到了一位老奶奶拿着破旧的麻袋正在垃圾桶里捡瓶子。他不禁感慨道:“天这么热,这位老奶奶还要在臭烘烘的垃圾桶里捡瓶子,真是可怜啊,要不我去帮帮他,为她减轻点负担。可是,天气这么炎热,我还不如早点回家凉快凉快呢,何必自讨苦吃呢。小明心里非常矛盾,不知怎么办才好。这时他想起了爸爸常教诲他的一句话:帮助人是一种美德,当别人有困难时你帮助他们,那你有困难的时候别人也一定会帮助你的!爸爸说的对,我不能只顾个人利益。我应该帮助这位老奶奶! 于是,小明行动起来,他在路边,垃圾桶旁边捡到不少的瓶子,虽然在他捡的同时许多人向他投去异样的眼光,更有不少人讨论他,说他这么小就出来捡瓶子,真可怜。甚至有人责骂他的父母,怎么能让一个小孩子独自在街边捡瓶子。但小明一点都不在乎,他觉得自己做得很对,不必在意别人说什么。捡完瓶子后,他把自己辛苦捡来的瓶子给了老奶奶。老奶奶连忙说道:“谢谢你,小伙子,像你这样的年轻人肯帮助我这种老太婆的可不多啊,如果人人都像你这样,我们的国家就会很强大。小明害羞的挠挠后脑勺说:“这是我应该做的,中国人帮助中国人不是很正常的吗?而且这只是一件小事。好了,老奶奶,再见”
在路上,小明格外轻松,可能是因为刚做了好事的缘故吧,这也许是文明礼仪的感染力吧。
“人无礼不立,事无礼不成,国无礼不宁”这就是生活的真谛。
❽ 小学生文明礼仪故事
我非常尊敬老师,团结同学,处处讲文明,讲礼貌。记得有一次吃完晚饭后,我和爸爸高高兴兴下楼去散步,当时爸爸一边走一边吸烟,突然间爸爸将烟头扔到小区路边略有些发干的草坪上,我看到后赶快走过去,弯腰将烟头拾起放到路边的垃圾桶里。我责问爸爸:“我们经常看电视里的文明30秒,您怎么还这么做?您这样做是不文明的行为。”像这样类似的事还有很多。我想做个小学生就要做个讲文明讲礼仪的好学生。 见到老师总能主动问好。以前我见到老师总低着头就走了,可自从有一次,妈妈让我把一瓶料酒给楼上的阿姨送过去,从那以后我见到认识的人就问好。那天,妈妈让我把料酒给阿姨送去,我去了,可我叫了一声没人答应,我就走了,妈妈说刚才还在你再去看看,我就又去了。我放大了胆子敲了一下门,听到有人说请进,我就进去了,对阿姨说:“阿姨这是您的料酒。”说完就走了,回到家妈妈说:“对了,就要这样做,从小讲礼貌,长大了走进社会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
最感人的是一次故事会上,一位女同学在讲《小红帽》时,因一时紧张,讲了一半讲不下去了,只见得她急得脸发白,汗直流,越急越想不起来。这时课堂上异常的安静,没有一个人起哄,嘲笑,也就在这时只见主持人走近她、轻轻地说道,“别慌,再想想”,并随手塞给她一张手纸让她擦汗,台下的同学不约而同的鼓起拿来,鼓励她。在这文明、友好的气氛中她渐渐镇静下来,终于坚持讲完了故事。这仅仅是我班“文明”之风吹拂下绽开的一朵小花。
❾ 小学生文明礼仪的小故事
古代的时候有一个男人,他想要去一座寺庙,于是来到了一个陌生的城镇。走着走着,他越来越迷路,不知道该往哪里走。这时,他身边刚好有一个老伯伯走过,他一把挡在老伯伯前,大声吼道:“喂,老头儿!快告诉我XX寺庙在哪里!还有多远啊!”老伯伯望了望他,平静地说:“无礼(五里)。”于是那个男人往前走了五里,可是还看不到他想到的那座寺庙。这时候,他寻思着老伯伯的话,突然明白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