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抗日故事有感400
『壹』 感人的抗日英雄故事400字以上
1、王朴,也叫作王璞。王朴生于1929年,牺牲于1943年,河北省完县人。他住在太行山石岭下的河北省完县野场村,11岁被大家推选为儿童团团长,牺牲时只有13岁。
王朴诞生在村里一户贫苦农民的家庭里。在他开始懂事的时候,日本强盗发动了“七七”卢沟桥事变, 侵占华北,战争的火焰烧到了他的家乡太行山。日寇烧杀抢掠的凶残行为,让王朴幼小的心灵燃起民族仇恨的烈火。
有一次,野场村的乡亲们全被日寇赶到一起,王朴也是其中一个,日寇拿着一份由汉奸金珠子提供的村干部和抗日军属名单,叫汉奸翻译把他们一个一个拉出来,然后狗汉奸龇牙咧嘴地问王朴:“你就是野场村的儿童团团长王朴吧?”。
王朴理都不理这个狗汉奸。“你一定知道八路军的东西藏在哪里, 说出来就放你回家。”“不知道!就是知道也不会告诉鬼子和你这个狗汉奸!”王朴面不改色地回答。日寇猛地抽出了东洋指挥刀,指着王朴的胸口,狂叫道:“你的,小八路的,快快的说,你不说死了死了的!”
王朴面对日本鬼子强盗的刺刀,想起了“五不誓言”,想起了张喜子和秀大伯,更想起了自己领着儿童团团员宣言的誓言“头可断,血可流,秘密不可泄!”
于是昂首挺胸,面对死亡,毫不畏惧,大声高呼:“打倒日本鬼子!打倒狗汉奸!”就这样,王朴英勇的为八路军、为自己的祖国献出年轻的生命。
2、抗日战争时期,王二小的家乡是八路军抗日根据地,经常受到日本鬼子的“扫荡”,王二小是儿童团员,他常常一边在山坡上放牛,一边给八路军放哨。
1942年10月25日(农历9月16日),日本鬼子又来“扫荡”,走到山口时迷了路。敌人看见王二小在山坡上放牛,就叫他带路。王二小装着听话的样子走在前面,为了保卫转移躲藏的乡亲,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
突然,四面八方响起了枪声,敌人知道上了当,就气急败坏地用刺刀挑死了王二小,将他狠狠地摔在石头上。正在这时候,八路军从山上冲下来,消灭了全部敌人。
王二小牺牲后,当地军民把他埋葬在刘家庄的山坡上。当时任涞源县青救会干部张士奎(现为保定市离休干部)同志得到这个消息,马上报道给了边区青救会,词作家方冰、曲作家劫夫根据这篇报道,立即创作了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
这首歌曲一直传唱至今,感染了无数青少年。现在,王二小的坟上长满了青草。他的鲜血染红的那块大石头,现在还静静地卧在山沟里,人们把它叫做“血色石”。
3、1931年9月21日,矢志抗日的吉鸿昌将军被蒋介石逼迫下野,到国外“考察实业”。船到美国,吉鸿昌就接二连三地遭到意想不到的刺激,如那里的头等旅馆不接待中国人,而对日本人却奉若神明。
有一次,吉鸿昌要往国内邮寄衣物,邮局职员竟说不知道中国。陪同的人对吉鸿昌说:“你说自己是日本人,就可受到礼遇。”
吉鸿昌当即怒斥:“你觉得当中国人丢脸,我觉得当中国人光荣!”为抗议帝国主义者对中国人的歧视,维护民族尊严,他找来一块木牌,用英文在上面写上:“我是中国人!“
4、面对“立时枪决”的命令,吉鸿昌镇定安详地向敌人要来纸和笔,挥笔疾书,写了自己坎坷曲折而终于走向革命道路的一生,历述蒋介石祸国殃民的种种丑行。
在给夫人胡红霞的遗嘱中写道:“夫今死矣,是为时代而牺牲……”吉鸿昌披上斗篷,从容不迫地走向刑场。
他用树枝作笔,以大地为纸,写下了浩然正气的就义诗:“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吉鸿昌声色俱厉地对国民党喝道:“我为抗日而死,为革命而死,不能跪下挨枪,死后也不能倒下,给我拿把椅子来!”
吉鸿昌又命令道:“到前面开枪!共产党员要死得光明正大,决不能在背后挨枪,我要亲眼看着蒋介石的子弹是怎样打死我的!”
当特务在吉鸿昌面前颤抖着举起枪时,他振臂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革命万岁!”。
5、杨靖宇在山林中与敌人激战数日,受伤多处,后被敌人包围,在只剩下他一个人的情况下,仍毫不畏惧,顽强抗击,击敌死伤20余人,壮烈殉国。杨靖宇牺牲后,敌人残忍地铡下了他的头颅。
又剖开了他的腹部,惊骇地发现胃肠里尽是未能消化的枯草、树皮和棉絮,没有一粒粮食,日寇无不震动。他用鲜血浇灌着和平之花,用生命捍卫了人类的正义。
『贰』 400字革命故事读后感
为了丰富自己的知识,我阅读一些爱国将军和革命烈士的故事。让我最难忘的就是《杨靖宇将军的故事》。说起杨靖宇将军,他原名马尚德,字骥生,1905年2月13日(也就是清光绪三十一年正月初十)出生于河南确山县李湾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4月初,为了配合北伐进军,他领导确山县农民举行了武装暴动。6月,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然后在河南和东北地区,积极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并担任中共抚顺特别支部书记、东北反日救国总同盟会会长、中共哈尔滨市委书记等职务。他曾先后五次被敌人拘捕,饱受折磨与摧残,但总是坚贞不屈。1932年秋,中共满洲省委决定派杨靖宇到南满的磐石、海龙等地巡视工作,整顿党所建的抗日武装。也就是从那时候起,他开始使用“杨靖宇”这个名字投身于抗日武装斗争的洪流。我阅读这本书的时候就想:杨靖宇率领革命队伍,不仅要与几倍、几十倍的强敌苦战,还要经受严寒、疾病、饥饿的考验。他们常年在缺衣少食的情况下战斗在冰天雪地中,经历了异常艰苦的岁月。杨靖宇将军是多么伟大啊!他,在那样艰难困苦的洗礼中依然勇往直前并且从不畏惧的精神,是多么值得我们学习。
今天,我读了<革命英雄的故事>这本书,我非常感动。他们都十分勇敢,面对残酷的环境他们宁死不屈,其中,我最佩服的是刘志丹。
刘志丹在1903年冬生于陕西保安县。他在青少年时期目睹了民不聊生的凄惨景象。于是,他想改造社会,复兴中华。通过努力,他考进了黄埔军校。1926年他毕业了,之后随军东征,在这期间,他带领着革命军打土壕,分财物。这时敌人带领大批部队向革命军发起了进攻。他带领革命军英勇阻击,将敌人打了回去。恼羞成怒的敌人组织大批部队再次攻击,这次他们因为力量悬殊而失败。
之后,他带领着部队在三交镇展开战斗,他的部队从清晨打到中午,一直不大顺利,总是攻不下三交镇。于是,他决定亲自去指挥战斗。结果,在指挥部队发起进攻时,不幸被敌人的子弹射中了左胸,伤到了心脏。在临死前他让其他战士告诉政委,请他带兵,一定要把三交镇给攻下来。
他为了革命出生入死,百折不挠,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今天,我读了《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文章。其中,我被文章的主人公——李大钊那种对革命工作高度负责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心里久久不能平静。
文章见了作者的父亲——李大钊早出晚归地工作。为了保护共产党,他把一些重要文件烧掉了。局势越来越严重,一群宪兵、侦探、警察把李大钊抓走了,而作者、作者的妈妈和妹妹也被关进了拘留所。在法庭上,李大钊临危不惧,安定、沉着地和敌人作斗争,直至被绞刑牺牲。
读完文章,我对李大钊这位伟大人物敬佩不已。他那种对革命事业高度负责、临危不惧的精神是多么可贵,是多么值得我们学习啊!了了两,在那个战争的年代,有些人却为了自己和家人的生命和钱财,背叛了党,与敌人勾结,把一些党的秘密和重要的资料传给了敌人,造成了党的巨大损失。他们只顾自己,不顾别人、不顾集体的行为是人们最痛恨的,是最可耻的。他们与李大钊相比,是多么渺小、丑陋啊。
江姐和李大钊都是伟大的人,他们那种对革命工作高度负责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更值得我们去反思。虽然,战争的硝烟已经远离我们中国这个地方,虽然我们都是普通人,但是对于自己的任务,自己的职责,我们又是否高度负责、竭尽全力去完成呢?我们要为别人照相,为集体着想,但我们绝不能为自己的方便,为自己的利益,而使别人、集体遭受更大的损失。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江姐、李大钊多么的伟大,他们的死,是重于泰山的;只有那些干坏事的人,他们的死才是轻于鸿毛的。而我们呢?我相信,只要我们对自己的任务、职责高度负责,尽心尽力却完成,虽然不及泰山重,但也决不会比鸿毛轻,而是在人们心中树立了一个榜样,激励着别人前进。
最佳答案
方志敏(1899-1935)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杰出的农民运动领袖,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赣东北和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人。1899年8月21日(清光绪二十五年七月十六)生于江西弋阳县漆工镇湖塘村。 方志敏的事迹 1900年农历八月十三日,方志敏出生在江西省弋阳县湖塘村。湖塘村是一个优美的地方,村前是两口水明如镜的鱼塘,一条小河流过村口的一座小桥,村后有座土山,长满了高大的枫树。 方志敏的家很穷,每逢春天家里都断了粮,缸里的一点粮食还是跟财主家借的。刚刚三、四岁的小志敏饿得肚子咕咕叫。小志敏拽着妈妈的衣襟不断地嚷:“妈妈!我饿,我饿啊!”小志敏看见财主家的孩子吃的是白面馒头,仰着头问妈妈:“为什么财主家的孩子有馒头吃,我们家没有呢?”妈妈只好回答说:“人家财主命好,有地又有钱;咱们命苦,要啥没啥,孩子也跟着受罪!”小志敏听了还是不明白,同样是人,财主不干活不流汗都吃白馒头,爸爸累死累活都让儿子饿肚子,这是为什么?方志敏7岁的时候,爸爸向财主借高利贷让他上了私塾。 小志敏高高兴兴背上书包去上学了。一开始的几天,小志敏觉得挺新鲜,老先生摇晃着脑袋,“子曰”、“诗云”的念,学生们也摇头晃脑的跟着念。时间长了,小志敏就不耐烦了,觉得没什么意思,坐在那儿老打瞌睡。 老先生见小志敏不好好念书,走过来揪着他的耳朵问:“我刚念的是哪一句?”小志敏直着脖子,说:“不知道!还不是老掉牙的旧书,我懒得听!” 老先生气得胡子都翘了起来,拿起戒尺就朝志敏的手心打,一边打还一边骂:“我让你不学圣人的书!”小志敏的手被打得又红又肿,但他咬着牙一声不吭。 回到家里,妈妈看着儿子的手,心疼得流下了眼泪。小志敏说:“我明天不上学了,我放牛拾柴去。!” 爸爸正在抽旱烟,听儿子嚷嚷不上学了,吐了一口烟,说:“哪有上学不挨老师打的,学还得上。供你念书,爸爸受苦受累还有个盼头。不然,你也和爸爸一样当个睁眼瞎,咱家这穷日子还有什么指望改变呢!” 气归气,小志敏还得去上学。只要爸爸、妈妈高兴,这书还得好好念。 1916年秋天,16岁的志敏在弋阳县高小读书,他在学校图书室看了很多进步书籍,并组织了“九区青年社”,专门与土豪劣绅做斗争。 当时,有个姓张的大地主想弄个“省议员”当当。他让手下用钱去买选票,老百姓议论纷纷。方志敏想,这个地主坏得很,头上长疮,脚底流脓,要是他当上了议员,不定要做出多少坏事。 为了阻挡姓张的大地主,方志敏一夜没睡觉,写了一篇小字报:“张地主十大罪状”,抄写了好几份,连夜贴在县城最显眼的地方。城里的人都挤着去看小字报,拍手称快。张地主气得浑身发抖,派人把小字报撕掉,到处寻找方志敏。 方志敏的同学劝他找个地方躲一躲,说张地主有钱有势,惹不起他。方志敏笑着说:“我不怕,他能把我吃了?” 张地主终于找到了方志敏。几个狗腿子推搡着方志敏,方志敏被带到了张地主家。 张地主歪在太师椅上,咕噜咕噜在抽水烟,迷着两眼瞅着方志敏说:“你就是方志敏?” 方志敏昂着头不说话,心想,你知道还问什么? 张地主又说话了:“你是学生,应该好好读圣贤之书,不要瞎折腾。我找你来,想让你写个声明,就说你受别人唆使,我是清白无辜的,怎么样?” 方志敏摇了摇头,张地主马上翻了脸,把水烟袋往桌子上一扔,满脸凶相,说:“我在弋阳城里说一不二,整死你像踩死个蚂蚁。”一个打手揍上来要动手,方志敏不慌不忙,不紧不慢地说:“我早给报馆和警察署写好了信,今晚我要回不去,就有人将信寄出去。你残害学生的事情全省的人都会知道。” 张地主一听,一个十五、六岁的毛孩子还留了一手,真难对付。想来想去,如果把方志敏打死,就会惹恼全省的人。还是咽下这口气吧,只好一挥手,让方志敏走了。 方志敏并没有给同学留下什么信,只是让张地主逼急了,才急中生智说出那套话。张地主最终没有当上议员,方志敏却成了弋阳城里有名气的学生。 1918年,北洋军阀段祺瑞卖国政府投靠日本帝国主义激起了群众极大民愤。 这一天,弋阳高小的师生在操场举行声讨段祺瑞卖国政府的集会。方志敏平时最敬佩的一位青年教师刘老师,登上台子演讲。他慷慨激昂地说:“卖国政府把我们的国家一片片出卖,日本帝国主义又要鲸吞我们的神州。我们应该从自己做起,抵制日货。”说着,刘老师把平时用的日本牙粉,日本脸盆拿出来,一脚踩碎牙粉盒,又把日本脸盆用石头砸碎。 同学们都被刘老师的爱国行动感染。方志敏抬腿跑到宿舍,把他铺的一床日本草席抱出来,跑上讲台,点着一根火柴把日本草席点着说:“我向刘先生学习,坚决不用日货。”
『叁』 革命英雄故事的观后感400字
黄继光,四川省中江县人。1930年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曾当过儿童团团长和民兵,被评为民兵模范。1951年3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1952年7月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作战勇敢,立三等功1次。
1952年10月,在抗美援朝上甘岭战役中,所在营与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和南朝鲜军激战4昼夜后,于19日夜奉命夺取上甘岭西侧597.9高地。部队接连攻占3个阵地后,受阻于零号阵地,连续组织3次爆破均未奏效。关键时刻,时任某部6连通信员的黄继光挺身而出,请求担负爆破任务。他带领2名战士勇敢机智地连续摧毁敌人几个火力点,一名战友不幸牺牲,另一名战友身负重伤,他的左臂也被打穿。面对敌人的猛烈扫射,他在多处负伤,弹药用尽的情况下,为了战斗的胜利,顽强地向火力点爬去,靠近地堡射孔时,奋力扑上去,用自己的胸膛,死死地堵住了敌人正在喷射火舌的枪眼,壮烈捐躯。在黄继光英雄壮举的激励下,部队迅速攻占零号阵地,全歼守敌两个营。
战后,部队党委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追授“模范团员”称号。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给他追记特等功,并追授“特级英雄”称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追授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
『肆』 读完抗日战争的故事的感受
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感受到气冲霄汉的民族豪气,以及中华儿女舍生忘死,英勇不屈的奋斗精神。他们的怔怔铁骨,浩然正气,永远激励着我们向前。
『伍』 抗日英雄故事的读后感 要300字到400字。
我阅读了《红岩》这本书,它带领我重温了解放战争走向全面胜利的辉煌路程。
文中的主人公——江姐,留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江姐原名江竹筠,1920年8月20日出生于四川省自贡市大山铺江家湾的一个农民家庭,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4年夏,她经组织安排入四川大学农学院学习,从事党的秘密工作。1948年6月14日,由于叛徒的出卖,江姐不幸被捕,被关押在重庆渣滓洞监狱。受尽了国民党军统特务的各种酷刑,老虎凳、吊索、带刺的钢鞭、撬杠、电刑……,甚至竹签钉进十指。特务妄想从这个年轻的女共产党员身上打开缺口,以破获重庆地下党组织。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江姐始终坚贞不屈。
1949年11月14日,在重庆即将解放的前夕,江姐被国民党军统特务杀害于歌乐山电台岚垭,为共产主义理想献出了年仅29岁的生命。
江姐面对国民党的酷刑,坚贞不屈,誓死不肯透露共产党的秘密,她的精神是多么值得我们学习啊!面对江姐,国民党只能给她肉体上的折磨,却动摇不了她精神上的一分一毫。和江姐大无畏的精神相比,我感到深深的愧疚。我只要遇到小小的挫折,就会想到放弃。读了红岩之后,我懂得了:越是充满困难的路我们越要勇敢去走,越是艰巨的任务我们越要坚定不移。
“晨星闪闪,迎接黎明。林间,群鸟争鸣,天将破晓。 东方的地平线上,渐渐透出一派红光,闪烁在碧绿的嘉陵江,湛蓝的天空,万里无云,绚丽的朝霞,放射出万道光芒。”这是《红岩》中新中国成立时一个黎明的描写。这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是无数位革命烈士用鲜血换来的,他们血染红岩,才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应该倍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永远不忘那些伟大的烈士,将他们铭记在心!
『陆』 抗日战争故事感想(400字左右)
一个被埋藏了多年的真实的十岁小孩抗日故事 故事发生在广东中山县(现中山市)的一个广场上。时间约在1943年。当时,一队日本兵驻扎在那里。一天,几个日本兵在喂马,一个十岁左右的小孩,好奇地远远望着这些高大的马匹。日本兵拘捕了他,审问不出什么名堂,便对小孩说:“皇军写几个字,你照着写了,我们便放了你。”一个日本士兵蹲在地上写了“日本战胜中国”这六个字。 小孩接过日本兵的石块,蹲在地上也写了六个字“中国战胜日本” 日本兵唧唧喳喳讨论了一会,估计小孩不明白他们的用意,一个日本兵又重新写了一遍“日本战胜中国”,指着这几个字朝小孩嚷道:“要按我们的意思去写,懂吗?否则,枪毙枪毙的!” 小孩拿起小石块,重写:“中国战胜日本“。 日本兵暴怒,用马鞭抽打小孩,还把他捆绑在木住上。过了一夜,日本兵把小孩放了。可第三天又把他抓了回去。原因之一是小孩的家人“顽固不化”,家长没带孩子向皇军“认罪”。于是又在木住上将小孩捆绑了一天,然后押送到了监狱。经过近一个月的关押折磨,小孩已经气息奄奄,但他就不向日本兵求饶,不将“中国战胜日本”这几个字颠倒过来。日本兵眼看小孩快要死了,便假装仁慈放了他。回家不到七天,小孩就离开了人间。 小孩的名字叫郑振华——假如他还活着——现在应该是七十多岁的老伯伯了……
『柒』 抗日英雄王二小读后感(400字)
今天,我认真地阅抄读了《抗日英雄王二小》的故事。 王二小是个放牛郎,在一次日本鬼子扫荡时,为了保护乡亲们,他不顾个人安危,把日本鬼子引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最后八路军把所有的鬼子消灭了,而英雄王二小却被鬼子残酷地杀害了。 读完后,我被王二小的英雄事迹深深感动了,心里久久不能平静。王二小机智勇敢,在貌似强大、凶狠的敌人面前临危不惧,沉着应对;他为了防止日本鬼子危胁到乡亲们的安全,不顾个人安危,设计引鬼子进入了八路军的包围圈,最后光荣地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我要学习英雄王二小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精神,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坚决不当逃兵,努力去面对困难,解决困难;我还要学习英雄王二小牺牲自我、保护他人的无私精神,热爱我们的班集体,维护我们班级的荣誉,积极帮助有困难的同学,协助老师做好班级的各项工作。
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不会永远都一帆风顺,我们会在挫折中慢慢成长起来,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我们更要加倍珍惜革命前辈留给我们的幸福生活,努力把幸福和快乐带给身边的每一个人!
『捌』 抗日战争400字读后感
现在,我们的生活十分美好。可你,是否想过,我们的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 ?这可是战士用自己滚烫滚烫的鲜血换来的。这个代价太大了!今天,让我们来用战士们的鲜血,去让祖国变的更强。
在抗日战争史文中。我看到了炮火连天,浓烟滚滚的战场。一个个满身鲜血,汗流浃背,奋力拼搏的八路军战士们。万山从中,轻纱帐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游击健儿到处逞英豪:雁翎队,敌后武工队,铁道游击队,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使骄狂一时的日本侵略者陷入到敌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我还看到了19路军组织的敢死队出发前接受长官的指示。接着,一,二八的战火首先在闸北燃烧。一个个19路 军沉着应战。我还看到抗战1月27日午后,日军准备开火的消息使住在北四川路移带的上海居民纷纷涌向租界避难。
从1840年开始到抗日战争胜利的1050年之间几乎所有的大中小帝国主义国家都侵略过中国,而我们唯一赢得的,就是60年前的那场胜利。那是近100年来积贫积弱的中国第一次在一场生死存亡的民族战争中取得胜利,这场胜利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唤醒了沉睡了几个世纪的中国。
历史学家陈寅格曾说;国可亡,史不可灭”因为修史“系吾民族精神上生死一大事”。在2005年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我了解这段悲壮而可歌可泣的历史,作为一名中国学生,无疑是责无旁贷,却有是一件难以承载的任务。
同学们让我们勿忘国耻,好好学习,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将来振兴中华!
革命战士永垂不朽!
『玖』 关于抗日的故事作文400字
儿童团团长海娃
这个抗日小英雄的故事,发生在华北抗日根据地。12岁的龙门村儿童团团长海娃每天一面放羊,一面放哨,监视着前边平川地里敌人的据点。一天,炮楼里的鬼子进山去抢粮食了,只剩下“猫眼司令”和几个鬼子兵。民兵中队长老赵画了一张攻打炮楼的路线图,并写了一封信准备把它交给八路军张连长。老赵把送信的任务交给了儿子海娃。海娃一看信封上面插了鸡毛,知道是十分重要的,他赶着一群羊作掩护送信去了。没想到,海娃在山沟里碰上了鬼子,他灵机一动,把鸡毛信拴在了“老头羊”的尾巴里,瞒过了鬼子小队长。一路上海娃受尽了折磨。深夜海娃好不容易从睡得像死猪一样的鬼子的腿缝里溜了出来。他赶到羊圈里,小心地把鸡毛信取了下来,一口气跑了几里路。后面伪军也追来了,海娃又被他们抓回去。他把鬼子带到了一条山路上,鬼子的骡马不能爬陡峭的山坡,海娃乘机拼命往山上爬,愈爬愈远,鬼子开枪打中了海娃的手。海娃忍着疼拉开嗓子喊“八路军叔叔……”海娃把鸡毛信交给了张连长。
小侦察员 张嘎
抗战时期,生活在白洋淀的小男孩张嘎与唯一的亲人奶奶相依为命。为了掩护在家养伤的八路军侦察连长钟亮,奶奶英勇地牺牲在日军的刺刀下,而钟亮也被敌人抓走。嘎子历经艰辛,找到八路军,当上了一名小侦察员。他配合侦察员罗金保执行任务,表现得勇敢、机智。但嘎子毕竟还是一个活泼、淘气的孩子,他与小朋友胖墩摔跤输了还不讲道理,去堵胖墩家的烟囱。在一次战斗中,他缴获了敌人一支手枪,竟偷偷把枪藏进了老鸦窝里,没有上缴。为攻打敌人岗楼,他奉命进城侦察时被捕。当部队攻打岗楼时,他设法在里面放火,里应外合,全歼敌人,救出了老钟叔,也替奶奶报了仇。战斗结束后,嘎子把藏在老鸦窝里的手枪主动拿出来上缴。队长正式宣布把手枪发给他使用。
小交通员潘冬子
1934年秋,主力红军撤离中央根据地。参加了主力红军的父亲出发前给冬子留下了一颗闪闪的红星。冬子把它当作宝贝似的收藏了起来。
红军一走,大土豪胡汉三又回来了,柳溪又陷入了白色恐怖之中。冬子的母亲作为游击队的交通员,走东村奔西庄地传达着党的精神。在一次行动中,冬子妈被胡汉三的“靖卫团”围困在燃烧着熊熊烈火的草屋内……母亲的从容就义,使小冬子突然长大了许多,他怀揣爸爸留下的红星,承担起了游击队交通员工作。他为山上游击队筹盐,巧妙地躲过了“靖卫团”的搜查。冬子还机灵地做了米店的伙计,搞到了确切的情报,破坏了胡汉三的搜山计划。冬子在沉着自如地对付了胡汉三的多次试探和盘问后,抓住良机,砍死了胡汉三。
1938年,江南游击队准备开赴抗日前线,冬子和父亲又见面了。他带上那颗保存了多年的红星,成了一名真正的红军战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