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童话故事 » 少数民族团结抗日小故事300

少数民族团结抗日小故事300

发布时间: 2020-11-21 14:24:31

❶ 请写一个关于爱国的民族团结的小故事

网上找找保证有。

❷ 民族团结的小故事

一、2004年9月28日,居住在北山的哈萨克族牧民卡热木的女儿努尔巴克突然感到肚子特别痛,她要生小孩了。可是,按时间算还不足月。于是,他们急忙从北山来到团部,因他们不太懂汉语便找到了派出所,所长石建新接待了他们。在介绍完情况后已是21时,当时医院的医生全部到外团参加考试去了,经护士初检后认为是难产,需要立即进行剖腹产手术。于是,护士、民警立即同外出考试的医生联系迅速赶回,这边护士也在忙着给手术室消毒。医生到达后,经全面检查后就开始进行手术。24时手术成功,母子平安。7天后,努尔巴克出院了,由于没有车民警们又开车将她们母子送回到了40公里外的北山牧场的家。

二、22团11连职工马俊芳的小麦地里,9名维吾尔族男性民工拿着坎土曼,挥汗如雨地平着毛渠埂子。随着该团3.4万亩小麦丰收在望,该团的小麦承包抓紧时间做好夏收前的准备工作。

在该团雇维吾尔族民工打工是司空见惯的事,到秋收季节来该团打工的少数民族多达几千人。原因很多,一是该团周围居住着很多包括汉族人在内的维吾尔族、回族、蒙古族组成的和静县、焉耆县乡、村的各族群众;二是该团经常与地方的少数民族联络,互相交流感情,相互学习在农业种植上的新技术;三是每年从春播、田管到秋收都有很多地方的少数民族来到该团支援团场的农业建设;四是长期各民族的共同交往,让各民族之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汉族朋友能真心对待少数民族,而少数民族也能真心对待汉族人。

维吾尔族小伙阿不拉说:每次我们来汉族朋友打工,都能快快能把工钱给我们,而且对我们很好。

三、
新疆布尔津县哈萨克族爱心妈妈--丽达常年帮扶各族贫困孩子。

8月9号,布尔津县第三小学二年级学生明梅像往常一样,来到哈萨克族阿姨丽达家中做作业,没想到丽达阿姨不仅为她准备了生日蛋糕,还请来左邻右舍的小朋友,为她庆祝生日。

明梅的妈妈五年前离家出走,一家五口靠父亲捡破烂维生。一次偶然的机会,丽达听说了小明梅的情况,就经常给她买衣服、买零食、洗头洗澡、检查作业,每个月还要给她20元零用钱。小明梅:“今天我特别高兴,我好久没吃过蛋糕了,我真想叫阿姨一声妈妈。”

丽达下岗后从街头摆小摊开始做起,现在经营一家民族工艺品商店。2003年,丽达联合其他姐妹一百多人共同创办了布尔津县“爱心妈妈”协会,5年来,爱心妈妈们已先后帮扶了20多名各民族贫困孤残儿童和困难群众,累计捐款捐物达十多万元。丽达:“我是个下岗工人,当时有好多人帮助过我,要不是他们的话,我就不会有今天的好日子,现在我有能力了,有条件了,所以我帮助别人。我们民族汉族都是一家人,大家只有团结了,我们老百姓的日子才会一天比一天好。”

❸ 有关民族团结的历史小故事

1、王昭君,名嫱,字昭君。西晋时,为避司马昭之讳,改称明君。西汉晚期生于南郡兴山县(今湖北省秭归县)。因聪慧丽质,汉元帝时入宫为待诏。

西汉晚期,汉王朝和匈奴停息了长期的战乱,恢复了和亲关系。汉元帝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西汉王朝答应匈奴呼韩邪单于的要求,同意王昭君出塞和亲。从此出现了汉匈和好、民族和睦相处的局面,受到历代人民的称赞。

王昭君自愿出塞,远嫁异族,表现了一个弱女子不顾边塞荒凉,不畏北地风寒和毡帐之苦的非凡胆识和勇气。昭君出塞和亲,是当时汉匈双方政治上的一件大事

昭君出塞后60年,是汉匈和睦相处的60年,也是包括呼和浩特地区在内的整个漠南和平发展的60年,出现了牛马布野人民炽盛的繁荣景象。饱经战乱之苦后享受了60年和平生活的汉匈各族人民,深深地爱戴着王昭君。

民间传说,昭君原是天上的仙女,下嫁呼韩邪单于。她出塞时,和呼韩邪单于走到黑河边上,只见朔风怒吼,飞沙走石,人马不能前进。昭君款款地弹起了她所带的琵琶,顿时狂风停止呼号,天上彩霞横空,祥云缭绕,地下冰雪消融,万物复苏。

一会儿,遍地长满了鲜嫩的青草,开遍了绚丽的野花。远处的阴山变绿了,近处的黑水澄清了。还飞来了无数的百灵、布谷、喜鹊,在她(他)们头顶上盘旋和歌唱。单于和匈奴人民高兴极了,于是就在黑水边定居下来。

后来,王昭君和单于走遍了阴山山麓和大漠南北。昭君走到哪里,哪里就水草丰美,人畜两旺。在缺少水的地方,昭君用琵琶一划,地上就会出现一条玉带般的河流和片片绿茵茵的嫩草。昭君还从一个漂亮的锦囊里取出五谷种子,撒在地下,于是就长出了五谷杂粮。

昭君去世时,远近的农牧民纷纷赶来送葬,他们用衣襟包上土,一包一包的垒起了昭君墓。传说昭君墓一日三变,晨如锋,午如钟,酉如枞。就是说,昭君墓早晨犹如一座山峰,中午犹如一座鼎钟,黄昏时犹如一棵鸡枞(伞菌科圆锥形菌纲植物)。

王昭君是民族团结友好的象征,她的功绩也得到后世的尊重。

2、腐败无能的清廷可以割台,但是中国人民不会同意丧失中国的领土和主权。割台凶讯传出,全国震惊。痛恨卖国、反对割台,成为中国人民的强烈要求,也成为各界的行动。当时正在北京应试的各省举人,纷纷集会上书。

在都察院前,排队上书请愿的队伍长达一里多,他们强烈要求“严饬李鸿章订正和款,勿割台湾”。更多的台湾同胞站在反对割台第一线,举起武装抗日义旗,“抗倭守土”。

6年前的清朝进士丘逢甲在5月25日,与台湾军务帮办刘永福和俞明震、副将陈季同、抚垦局局长林朝栋等人一起,议决“义不臣倭,自主保台”,成立抗日领导机构。

当时在台湾的清朝军队和各地团练义军约有7万人,但武器落后、简陋,缺少有效的指挥、联络机制,战斗实力有限,最终还是不敌日军,被日本侵占。

3、唐贞观8年(634),吐蕃赞普松赞干布遣使大唐,唐太宗遣行人冯德遐出使吐蕃。松赞干布再次派人到唐朝,提出要娶一位唐朝公主,遭到唐太宗的拒绝。

由于当时吐谷浑王诺曷钵入唐朝见,吐蕃特使回来后便告诉松赞干布,声称唐朝拒绝这个婚约是由于吐谷浑王从中作梗。

唐贞观12年(638),松赞干布遂借口吐谷浑从中作梗,出兵击败吐谷浑、党项、白兰羌,直逼唐朝松州(今四川松潘),扬言若不和亲,便率兵大举入侵唐朝。

牛进达率领唐军先锋部队击败了吐蕃军,松赞干布大惧,在唐将侯君集率领的唐军主力到达前,退出吐谷浑、党项、白兰羌,遣使谢罪,再次请婚,派大论薛禄东赞携黄金五千两及相等数量的其他珍宝来正式下聘礼 。唐太宗将一宗室女封为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4、元鼎二年(前115年)随张骞至长安的乌孙使者回国,报告汉王朝的强盛后,增强了乌孙王昆莫对汉王朝的信任。

他再次派使者到长安,表示愿得尚汉公主,为昆弟,请求与汉和亲。元封六年(前105年),汉武帝把江都王刘建之女细君作为公主嫁给昆莫,并赐乘舆服御物,为备官属宦官侍御数百人。

细君死后,汉王朝又将楚王刘戊之女解忧公主嫁给乌孙王岑陬。这两次和亲,对于巩固汉与乌孙的友好关系,使乌孙成为汉在西方牵制匈奴的一支重要力量,以及发展双方经济、文化交流等,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5、1935年5月,红军巧渡金沙江后,进入川西继续北上,决定取道冕宁至安顺场渡大渡河,而大凉山彝族聚居区则是必经之地,其中红军主力要通过的冕宁以北安宁河支流拖乌河到南垭河一线就是果基家(时称沽鸡)的地盘。

那个时候,当地的彝族人民还处于奴隶社会,由于当时的统治阶级实施反动的民族压迫政策,使得彝民对汉人十分疑忌甚至相当敌视。1935年5月20日,由司令员刘伯承、政委聂荣臻率领的红军先遣部队进入彝族区时,便遭遇当地彝族武装的袭击。

熟悉当地风土人情的刘伯承司令,真诚地把果基家首领果基约达(小叶丹)请来做客,两人谈得甚是投机。刘伯承重申了红军北上的宗旨和帮助彝族人民解除外来欺压的承诺。心悦诚服的小叶丹提出要与刘伯承结拜兄弟之盟,刘伯承爽快地答应了。

5月22日,先遣部队刘伯承司令与彝族首领果基小叶丹相约彝海边歃血为盟,结拜为生死兄弟。

结盟后,小叶丹派出向导为红军带路,护送红军顺利通过了危机四伏的百唬彝区,为红军取得强渡大渡河、夺取泸定桥的胜利赢得了宝贵时间,从而彻底粉碎了蒋介石叫嚣的“让毛泽东成为第二个石达开”的美梦。

❹ 民族团结的事例 300字

中华民族也算比较团结的,你可以找找中华民族团结起来抗日的资料。

❺ 民族团结的小故事(200-300字)

李光勇,乌鲁木齐路政管理局驻小西沟社区“访惠聚”工作队的一名普通队员,憨厚老实。他的结亲对象叫马龙,一家三口住在苏州东街祥和北三巷,一家人仅靠卖凉皮和烧烤的微薄收入为生。

李光勇每天都要去三凉店看看他们,在一声声问候声中,他们的心更近了,握手、拥抱、拉家常,一个个温馨的场景都令人动容。4月3日一大早,李光勇提着一套新生儿服装套盒来到社区,我们都说:“李哥,你家亲戚也不知道是生男孩还是女孩呢?”“就是么,我也挺着急的啊。

也想知道是男孩还是女孩,所以我就买了两套,一套蓝色一套白色。”李哥看着手中的宝宝服笑着说。衣服送到马龙家不久,接到医院电话孩子出生了,马龙乐呵呵地拿着衣服赶去了医院,口中不停的说:“阿哥你送的礼物正好派上用处。”一件小小的礼物不算什么,可马龙一家人的心是暖暖的。

一幕感人肺腑的谈心,一段暖心和谐的民族团结故事,感动着身边每一个人,“我们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不是挂在墙上的标题,不是喊出来的口号,而是真真切切的感情和行动。



(5)少数民族团结抗日小故事300扩展阅读:

小故事也是人类对自身历史的一种记忆行为,人们通过多种故事形式,记忆和传播着一定社会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引导着社会性格的形成。

通过对过去的事的记忆和讲述,同时,也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情过程的描述,强调情节跌宕起伏,从而阐发道理或者价值观。 这种故事往往以一种很普通简单的叙述方式,并从中引申出一些道理。

❻ 民族团结小故事

日本侵占台湾50年-两抄岸袭人民反对割台
腐败无能的清廷可以割台,但是中国人民不会同意丧失中国的领土和主权。割台凶讯传出,全国震惊。痛恨卖国、反对割台,成为中国人民的强烈要求,也成为各界的行动。当时正在北京应试的各省举人,纷纷集会上书。在都察院前,排队上书请愿的队伍长达一里多,他们强烈要求“严饬李鸿章订正和款,勿割台湾”。更多的台湾同胞站在反对割台第一线,举起武装抗日义旗,“抗倭守土”。6年前的清朝进士丘逢甲在5月25日,与台湾军务帮办刘永福和俞明震、副将陈季同、抚垦局局长林朝栋等人一起,议决“义不臣倭,自主保台”,成立抗日领导机构。当时在台湾的清朝军队和各地团练义军约有7万人,但武器落后、简陋,缺少有效的指挥、联络机制,战斗实力有限,最终还是不敌日军,被日本侵占。

❼ 有关民族团结的小故事

张自忠
(1891-1940) 汉族,字荩忱,山东临清人,抗日将领。1911年在天津法政学堂求学时秘密加入同盟会。1914年投笔从戎。1917年入冯玉祥部,历任营长、团长、旅长、师长等职。1930年中原大战后,冯玉祥军事集团被瓦解,张自忠所部被蒋介石收编。1931年后,张自忠曾任第二十九军第三十八师师长、第五十九军军长、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兼第五战区右翼兵团司令等职。1937年,上海、南京相继沦陷后,日本侵略者又把兵锋直指徐州,志在夺取这一战略要地。1938年3月,日军投入七八万兵力,分两路向徐州东北的台儿庄进发。待至临沂、滕县时,同中国军队发生了激烈的战斗。当时守卫临沂的是庞炳勋的第三军团。由于实力过于悬殊,伤亡惨重,庞部急待援军。张自忠奉调率第五十九军以一昼夜180里的速度及时赶来增援。张自忠与庞炳勋原是宿仇,但他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摈弃个人恩怨,率部与庞部协力作战。敌军在飞机大炮掩护下,配合坦克、装甲车向茶叶山阵地发起进攻。张自忠以“拼死杀敌”“报祖国于万一”的决心,与敌激战,反复肉搏。茶叶山下崖头,刘家湖阵地失而复得达三四次,战况极其惨烈。经过数天鏖战,敌军受到重创,节节败退。中国军队相继收复蒙阴、苔县,共歼敌4000余人。不久,日军再派坂本旅团向临沂、三官庙发起攻势,妄图有所突破。张自忠和庞炳勋部两军奋力拼杀,经彻夜激战,日军受到沉重打击,其向台儿庄前线增援的战略企图被完全粉碎,保证了台儿庄大战的胜利。 1940年5月,日军为控制长江水上交通线,调集15万精锐部队发起了攻占枣阳、襄阳、宜昌等地的枣宜会战。张自忠将军本来率部防守襄河以西,当日军攻破第五战区第一道防线,直扑襄阳、枣阳时,身为集团军总司令的张自忠将军,毅然率领预备七十四师和军部特务营东渡襄河,抗击来犯之敌。他写信给河东的第五十九军,“只要敌来犯,兄即到河东与弟等共同去牺牲。”“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枯,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渡河后,张自忠将军率部在南瓜店附近顽强抗击日军,重创日军,并截断了日军后方补给线。在日军以重兵对张自忠将军进行合围后,为牵制日军主力造成外线我军对日军实施反包围,张将军力战不退,与敌搏杀,最后身中7弹。弥留之际,张自忠将军留下最后一句话:“我力战而死,自问对国家、对民族、对长官可告无愧,良心平安!”旋即被日军杀害,一代名将张自忠壮烈殉国。张自忠将军率部截敌后路并阻敌西进,彻底粉碎了日军进攻襄樊、威胁老河口的企图,使整个战局转危为安。 张自忠将军壮烈殉国后,重庆成千上万的人们哭拜英灵,为其送葬。他的部下悲愤地唱着复仇之歌:“海可枯,石可烂,死也忘不了南瓜店!”表示要坚决为张自忠将军报仇。翌年5月,其部在当阳地区将围攻张自忠将军的日军酋首横山武彦击毙。1940年8月15日,延安各界一千余人隆重举行张自忠将军追悼大会。毛泽东同志亲笔为张自忠题写“尽忠报国”的挽联。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追认张自忠将军为民族英雄,将张自忠烈士墓扩建为张自忠烈士陵园,并于1986年10月,由民政部批准为第一批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北京、天津、武汉等大城市相继恢复了“张自忠路”的名称,以示对这位抗日烈士的永远纪念。

❽ 民族团结的小故事 100-200字 急需啊!!!!给分

日本侵占台湾50年-两岸人民反对割台
腐败无能的清廷可以割台,但是中国内人民不容会同意丧失中国的领土和主权。割台凶讯传出,全国震惊。痛恨卖国、反对割台,成为中国人民的强烈要求,也成为各界的行动。当时正在北京应试的各省举人,纷纷集会上书。在都察院前,排队上书请愿的队伍长达一里多,他们强烈要求“严饬李鸿章订正和款,勿割台湾”。更多的台湾同胞站在反对割台第一线,举起武装抗日义旗,“抗倭守土”。6年前的清朝进士丘逢甲在5月25日,与台湾军务帮办刘永福和俞明震、副将陈季同、抚垦局局长林朝栋等人一起,议决“义不臣倭,自主保台”,成立抗日领导机构。当时在台湾的清朝军队和各地团练义军约有7万人,但武器落后、简陋,缺少有效的指挥、联络机制,战斗实力有限,最终还是不敌日军,被日本侵占。

❾ 抗日战争的小故事250一300个字

北京现在有三条路是以人的名字命名的 分别是张自忠路,佟麟阁路 赵登禹路。 这三位都是抗日战争中 有名的将领。 有一首歌唱的好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这就是纪念赵登禹的。
当年赵登禹在 喜峰口驻守。日本进攻喜峰口,并且日本武器精良当时我军根本打不过他们。于是赵登禹审时度势 在晚上 轻装简从,准备偷袭日本军队。 当时赵登禹认为我方武器太过垃圾,如果真和小日本打,会吃亏的。索性一把枪都不带,一人带一口刀,几颗手榴弹去偷袭。结果日本人虽有枪,但是枪很长,并且枪只有在远距离起作用,近身战根本不行。虽然日本有刺刀,但是没有大刀耍弄的灵活。 赵登禹本来自己就会武功,他带的部下基本上都会舞刀弄枪。所以这次偷袭把日本人震惊了,日本人没见过敢用刀和枪斗的。结果日本大败。 历史上为了纪念这次战役 做了首歌曲叫 “大刀进行曲”。 历史上也叫这场战役为喜峰口大捷! 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日士气! 新人望采纳!! 祝你学习工作进步!

热点内容
幼师专业怎么样 发布:2021-03-16 21:42:13 浏览:24
音乐小毛驴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0:57 浏览:196
昂立中学生教育闸北 发布:2021-03-16 21:40:47 浏览:568
建筑业一建报考条件 发布:2021-03-16 21:39:53 浏览:666
2017年教师资格注册结果 发布:2021-03-16 21:39:49 浏览:642
中国教师资格证查分 发布:2021-03-16 21:39:41 浏览:133
踵什么成语有哪些 发布:2021-03-16 21:38:20 浏览:962
东营幼师专业学校 发布:2021-03-16 21:35:26 浏览:467
机械电子研究生课程 发布:2021-03-16 21:33:36 浏览: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训中心怎么样 发布:2021-03-16 21:33:28 浏览: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