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童话故事 » 读孔子的故事后感

读孔子的故事后感

发布时间: 2020-11-21 17:35:03

1. 读孔子的误会与人回的故事有感五百字作文

孔子带领他的弟子们周游列国,走到陈国的时候受到当地人的误解,被围困起来,大家七天都没有吃上饭,一个个饿得眼冒金星,孔子有气无力的躺在那里,连头都不想抬了。
孔子有一个得意弟子名叫颜回,他四处奔波,终于弄来了一点粮食。他赶紧搭起火来,为大家做饭。
一阵饭香飘过来,孔子睁开了眼睛,正好看到颜回抓了一把饭送到嘴里。孔子假装什么都没有看到,继续闭上眼睛休息。
过了一会儿,饭熟了。颜回先盛了一碗,恭恭敬敬的给孔子送来。
孔子坐起来说:“我刚才梦见了我的父亲,如果饭干净的话,就先祭奠一下他老人家吧。”
颜回赶紧说:“不行不行,这饭不干净。刚才烧饭的时候,有一些灰尘落在饭里,弃掉了很可惜,我就抓出来把它们吃掉了。”
孔子这才知道了颜回偷吃的真相。他把弟子们召集起来,对他们,向大家说了自己误会颜回的事,他说:“我们大家平时最相信自己的眼睛,认为眼见为实,刚才的事实证明,我们眼见的不一定都是对的。我们应该从这件事得到反思,就是说,要了解一个人不是容易的。”
由此可见,耳听固然为虚,眼见也不一定为实。凡事如果总是只相信自己的眼睛,而缺少静心的分析与思考,往往会被假象所迷惑,有时则如盲人摸象、管中窥豹,即使是亲眼所见也很难认识到事物的本质。人世间的许多真相要用至真至诚的心灵才能体察得到,当放下自我观念的时候,识别真假的智慧就会自然而出。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发现自己错了,马上检讨自己,并举一反三,从而得出更深刻的认识,这正是孔子能够成为一代宗师的原因。

2. 中华上下五千年指孔子的故事读书有感

[孔子读后感]孔子说:“人分三等:中人以上、中人、中人以下,孔子读后感。”从生物科学这个角度来解释,中人以上:万物之灵的人;中人:一般的动的人;中人以下:禽兽不如的人。抠心自问我是哪一等人?中人算不算的上?请自己多花时间认真检讨,改过自新。放眼看社会禽兽不如的人越来越多什么原因?是人们价值观念扭曲,市场导向错误等等,谋财害命比比皆是,人祸不断,读后感《孔子读后感》。总而言之正确的价值观念对全中国,全人类,来说是多么的重要。现在我才明白无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自己无知。从前种种譬如今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此义理再生之身。今天给自己一个新的出发点——对得起未来的自己。

3. 三国演义读后感

在寒假中,我读了《三国演义》这一本书,使我受益匪浅。
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名著。它描写了约有200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其中最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张飞等人。《三国演义》,它在我心中好像是诉说了一个个传奇生动的故事,如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赤壁之战,火烧连营,草船借箭,煮酒论英雄……。我还明白了俗语“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含义。它不仅使我懂得了许多历史知识,更让我记着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鲜活的人物:纳贤的刘备,忠厚的鲁肃,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忠胆狭义的关羽,粗中有细的张飞,气量狭隘的周瑜,赤膊上阵的许褚、抬棺上战的庞德、阴险狡诈的曹操、软弱无能的刘禅……
我读了《三国演义》后,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文中的关羽很了不起,他身高九尺,胸前长须飘飘,脸色好像红枣一样,一双单凤眼,两条卧蚕眉,相貌非常威武、雄伟。很讲义气。曾过五关斩六将、水淹七军。智勇双全,我最佩服他的坚强,因为,有一次他的左臂中了毒箭,需要用小刀划开肉,把骨头上的毒一刀一刀的刮下来,虽然这个“手术”会使“病人”非常痛苦,但是,他依然一边强忍住疼痛,一边专心致志的和谋士下围棋。虽然关羽在麦城一战中身馅埋伏,被魏吴联军杀了,但关羽忠义两全英雄形象依旧长存在我的心中。
看完《三国演义》,我才感觉到了中国文学的博大精深,也感受到作者的写作能力非常好,作者罗贯中把所有的人物都描述的栩栩如生,如:关羽的义,张飞的直,诸葛亮的忠及曹操的奸等……「三国演义」真是一本值得在再看的好书,每阅读一次,就感觉多了一次不同的体验,真不愧是四大名著之一

4. 读历史里的成语故事有感作文

最近,我在看一本书,书名是《中华成语故事》。《中华成语故事》中有许多从未听说过的成语,比如说:二桃杀三士、一龙一猪、三畔三淋、下车泣罪……四本书中,有一百多个成语我没听说过,还有二百多个我不理解,这本书给我长了不少知识。

比如“一暴十寒”,原来我还以为是一天炎热,十天寒冷。看了着本书后我才明白,一暴时寒原来是比喻学习或工作没有恒心,使而勤奋,时而懈怠。这个成语还有一个故事呢:孟子经常去各国游历,拜见各国军王,借以阐述自己的政治主张。一次,孟子来到齐国。当时在位的齐宣王昏庸无能,经常被一些奸臣利用。故此,许多忠义之士对国家的前途命运深感忧虑。闻知孟子来到了齐国,这些人大受鼓舞。可是,过了很长时间,也不见孟子前去劝谏齐王。这些人非常生气地找到孟子,责备他不为齐国尽力。孟子听后认真地回答说:“天下虽有一些很不容易生长的东西,但如果‘一日暴之,十日寒之’,他们就不会生存。同样道理,我平时规劝齐王大的机会少,而宫中的奸佞小人却一天到晚地围着他转,这样我又怎么能让他真正明智起来呢?”从这个故事我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学习如果不坚持,那就会一事无成,没有任何东西可以获得。

以前我不太喜欢成语故事,觉得它枯燥、乏味,但现在觉得,成语故事中会有很多战国时期的人物出现,可以让我们长一些历史知识。从这本书中,我了解了孟子是战国时期邹国人,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大禹是我国上古时代夏后氏的部落领袖,在舜作部落联盟领袖的时候,他曾奉舜的命令治理洪水十三年。从这些历史知识中,我真正喜欢上了成语故事。在看书的过程中,我还可以从典故中知道许多做人、做事应该怎样的道理,看清自己身上的缺点,并改正它们。

啊!《中华成语故事》真是一本好书!同学们,当你在苦苦寻找历史的踪迹,当你渴望沐浴在传统文化的阳光下时,不妨拿出这本《中华成语故事》看看,你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参考参考吧,采纳

5. 读<<孔子的故事>>有感

二个小时大概就能读完李长之先生的这本《孔子的故事》,自己用论语原文标注,也不过只半天。

李先生浅显平实的文字给我很大的启发。今人读孔子,要么是把他贡上神坛,视作神明——不是神明也至少是先知——句句引作普世的人生准则;要么读成心理鸡汤,聊以慰藉;更有甚者是启图不断“发现”孔子,人为地拔高他,想要从二千五百年前的文字里读出民族自豪感。而我们都知道,狂妄和标新立异的自豪感往往和自卑连在一起。李先生从历史人物的角度讲孔子的故事,孔子自然不是黄皮服的耶稣,《论语》也不是中国人的圣经。
近日听说英人拍了一部《总统之死》(Death of a president),假设布什总统突然死后米国的状况,西人的言论自由和宪政不说,单是米国政府的这份宽容和自信就不能不使我们汗颜。若我泱泱大国出一部类似题材的片子,不说国安找上门,恐怕大众(尤其是网民)早就“是可忍,孰不可忍”了。

第二是把握了孔子的人生发展历程。《论语》经过孔子学生们的整理,不仅常常脱离语境,在年代上是没有顺序的。李先生在深厚的文献功底上将之重新编排,有些话就显得合理了。比如,把《雍也》第二十五章的“觚不觚,觚哉!觚哉!”和《子路》第三章的“名不正则言不顺”联系在一起,加上卫出公有意请孔子任职的历史背景,原来有些莫名其妙的话就显得很容易理解了。

三是还原孔子以人性。孔丘老人家嬉笑怒骂,活脱脱一个通达世故而知书达礼的快乐学者。他和颜回在失散后重见的对话“我以为你死了。”“老师不死,我怎么敢死呢?”的对话不是很有趣么?他在见过风骚女南子后,对学生们说“我要是做了什么,我不得好死,我不得好死!”不是也很好玩嘛,哈哈!(台湾的历史剧把“惟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放在这个语境里,很赞哪:))
南怀瑾在《论语别裁》里也有这样的提法,但因为在文献上没下足功夫,有标新立异之嫌,只能作参考了。而李先生的这本书弥补这个缺憾,对照杨伯峻先生的《译注》和钱穆先生的《新解》,竟也没有很大的分歧,窥一斑可见李先生做学问的功底之深和斟酌史料的严肃认真。

对于这样一部介绍古人生平的通俗读物来说,文字易懂是难能可贵的,易懂而兼严谨就是难上加难了。下面转述傅杰老师在《论语精读》课上对此文的评论(大意):
“李先先的这本书虽然很薄,文字也很浅——大概初中生甚至小学生就能读了——然而几乎每页都有注释,其中引到的古代文献就有几十种,字字有据可查,有时甚至提供了几种冲突观点供读者参考,真可谓无一字无来历。现在这样写通俗读物的著者不多了!……李先生在二十几岁开始写文学评论,他的《鲁迅批判》是唯一一本由鲁迅过目的鲁迅批评作品。他李先生批评了一辈子,到五七年开会的时候仍然说,“我的本职工作就是‘批评’”,后来的事情就可想而知之了……”

文品如人品。(2007年4月9日 00:40:38)

8月12日再记:背完论语,信手再翻李先生的《孔子的故事》,竟欲罢不能,又读了一遍。李先生是令人佩服的,训诂、史料的扎实功夫且不说,能把夫子的故事讲得那么合情合理又有意思,实在了不起!

温故知新,重读之下又有一个观感,《论语》所记并不是一个时间截面上对一个思想体系的系统阐述。如李先生所言,夫子之道虽“一以贯之”,却未必是前后一致而不矛盾的。《孔子的故事》里,夫子的人生在发展,思想也随之发展,只有把握夫子的人生进展,这种思想发展的脉络才能更客观、更全面地呈现二千多年后的读者面前。以下简记之:

鲁昭公,三家乱 -> 齐景公,与晏婴不和 -> 鲁定公,季桓子,公山不狃召,为司寇,堕三城,齐人归女乐 -> 卫灵公,不用 -畏于匡-> 晋,佛肸召 -> 卫灵公,见南子-卫出公,蒯聩与出公父子之争 - 仪-> 宋,桓魋 -> 陈,值吴楚交战 -> 蔡(负函),遇叶公 -> 楚昭王 -> 卫出公,正名,“归与归与” -> 鲁哀公,季康子

《孔子的故事》,李长之著,北京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

6. 名人故事 勇担重任 孔子读 后感

德报怨的郑庄公 侠客豫让 虚心纳谏的齐景公 圣人孔子 财神范蠡 木匠祖师鲁班 复圣颜回 五投大夫百里奚 改革家商鞅 反对战争的墨子 忧国忧民的屈原 门客三千的孟尝君 水利家李冰 秦代 一统天下的秦始皇 拜师学兵法的张良 一统天下的秦始皇 拜师学兵法的张良 揭竿而起的陈胜 楚霸王项羽 忍辱负重的刘邦 汉朝 造纸专家蔡伦 谐星东方朔 为国忘家的霍去病 回心转意的司马相如 忠贞不屈的苏武 出塞和亲的王昭君 神医华佗 魏晋南北朝 遗世独立的嵇康 青年才俊陆逊 勇除三害的周处 书圣王羲之 西游第一人法显 数学家祖冲之 无神论者范缜 四次出家的梁武帝 正直的史官高允 迁都的皇帝拓跋宏 俚族首领冼夫人 隋唐 能征善战的李靖 以身垂范的长孙皇后 进藏和亲的文成公主 诗仙李白 茶圣陆羽 名将郭子仪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宋朝 书画家米芾 大文豪苏轼 宁死不屈的杨业 梅妻鹤子的林逋 铁面无私的包拯 英雄完颜阿骨打 爱国老将宗泽 女词人李清照 精忠报国的岳飞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元代 一身正气的文天祥 纺织能手黄道婆 明朝 保卫北京的于谦 潦倒才子徐文长 淡泊名利的唐伯虎 抗倭名将戚继光 主动抗倭的瓦氏夫人 志在四方的徐霞客 雄才大略的努尔哈赤 身系国家的袁崇焕 奇女子柳如是 视死如归的史可法 收复台湾的郑成功 清朝 写鬼故事的蒲松龄 最受宠的和孝公主 虎门销烟的林则徐

7. 读《论语故事》有感

论语读后感

《论语》的交友观还有很多地方值得挖掘,但有一点好像没有涉及到——如何处理一个朋友群的关系。即,几个人彼此都是朋友,三五成群。这里面就不仅存在单纯的两两交往的问题,还包含更复杂的一对多,多对多的问题。 四、孔子和他的两个学生

说了这么多《论语》中的交友观,由于《论语》主要记载的是孔子的思想,我倒对孔子的朋友产生了兴趣。我想孔子应该有很多朋友。单就《论语》来看,我却只找到两处。一处是“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阙党童子将命。或问之曰:‘益者与?’子曰:‘吾见其居于位也,见其与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另一处就是上面提到过的“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后者不知从何考证,前者看来只是孔子所“和”之人,并非所“同”之人。孔子有没有纯乎价值认同的“知己”呢?仅看《论语》,似乎没有。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如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宪问)退而求其次,孔子的学生中有没有人能充当这一角色呢?有时,师生关系也可到达一种朋友关系。我不由自主地注意到了颜回和曾参。

从前,我之所以读一本书是因为它来到了我的手边,而书的主人又有耐心等待我一口气或分几天读完它。后来,知道了有公共图书馆这等读书的好地方,我也懒得去翻书目卡片,只是在开放阅览室书架上随手抓一本我能读得进去的书。再后来,通过网络,也约略知道近来新出的哪几本书是值得一读的,可我也往往只关注自己感兴趣的,偶尔在浏览的网页上碰到一两本好书也都是大概的翻翻,很少有时间和心情静下心来看,相逢或相违全凭运气。所以,我读《论语》也只是因为选了《中西经典选读》这门课,于是从图书馆借了这本书。

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我竟然不知出于《论语》。像“父母在,不远游。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道不同,不相为谋,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污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就说我们班上的吧。在这个近80人的班集体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

热点内容
幼师专业怎么样 发布:2021-03-16 21:42:13 浏览:24
音乐小毛驴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0:57 浏览:196
昂立中学生教育闸北 发布:2021-03-16 21:40:47 浏览:568
建筑业一建报考条件 发布:2021-03-16 21:39:53 浏览:666
2017年教师资格注册结果 发布:2021-03-16 21:39:49 浏览:642
中国教师资格证查分 发布:2021-03-16 21:39:41 浏览:133
踵什么成语有哪些 发布:2021-03-16 21:38:20 浏览:962
东营幼师专业学校 发布:2021-03-16 21:35:26 浏览:467
机械电子研究生课程 发布:2021-03-16 21:33:36 浏览: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训中心怎么样 发布:2021-03-16 21:33:28 浏览: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