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人物故事600字
❶ 朱德的故事
朱德
1886年12月1日生,字玉阶。四川仪陇人。1909年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堂,同年加入中国同盟会。参加了辛亥革命。1913年后在滇军任营长、副团长、团长、旅长。曾参加护国、护法战争。1922年赴德国留学,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到苏联学习军事,次年回国。1927年在南昌创办国民革命军第三军军官教育团,参加领导八一南昌起义,任起义军第九军副军长。1928年参与领导湘南起义,建立工农民主政权,同年4月,率起义军上井冈山,同毛泽东领导的部队会师,成立了中国工农革命军(后改称红军)第四军。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军长。1930年起,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团军团长,第一方面军总司令,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和毛泽东一起指挥红军取得了第一、二、三次反“围剿”的胜利。1933年春和周恩来一起指挥红军取得了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1934年10月参加长征。1935年1月,在党中央召开的遵义会议上,严正批判了“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坚决拥护和支持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在长征途中,对张国焘的分裂红军和叛党活动,进行了坚决的斗争。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八路军总指挥(后改称第十八集团军,任总司令)。转战晋察冀鲁豫等省,建立和扩大抗日根据地。1940年冬,提出“南泥湾政策”,对发展大生产运动,粉碎国民党反动派对陕甘宁边区的封锁,作出了重大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协助毛泽东组织指挥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随后又和毛泽东一起发出向全国进军的命令,指挥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为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夺取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建国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国防委员会副主席。1949年11月至1955年5月兼任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
是中共第六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七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第八届中央副主席,第九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十届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1959年4月起任第二、三、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第一届国防委员会副主席。
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曾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76年7月6日在北京逝世,终年90岁。
还有一个更详细的我发不上来你自己看吧http://..com/question/24111946.html
❷ 作文:爱国英雄的感人故事500字:朱德
朱德,作为我国革命领袖,红军第四军军长,曾多次伪装成敌军的官兵做内应,为南昌起义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朱德的故事》这篇文章讲述的是中国共产党抵御国民党反动派的开始。朱德伪装成南昌市公安局局长,潜入敌军内部。他佯装请南昌市各大领导、军官吃饭,从而让大部队成功部署,使敌军城内群龙无首。他为了使他的“客人”相信他,自己不带任何武器,这是十分危险的。朱德请来的“客人”吃过饭就想走,可这时离共产党大部队预定的时间还有三、四个小时,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朱德灵机一动,以打麻将为由留住了这些危险的“客人”。他还故意输了许多钱,以赢得“客人”的兴趣。
朱德在此次特殊任务中表现的机智、勇敢,具有极大的意义。他不顾个人安危,深入虎穴,不带武器,来到平日整天武枪弄棒的敌人身边,依靠智慧赢得“南昌起义”的成功,获得抗击国民党的开门红。
朱德精彩的革命人生不仅表现在他的机智勇敢上,作为军长他还对手下官兵非常关心,自己舍不得沾一点儿荤,却亲自买鸡给一个体弱的哨兵补养身体。他从不摆长官架子,经常把自己的食物分给士兵们吃。他真不愧为一代革命名将!
❸ 朱德的光辉事迹作文
一块银元
三千多名战士驻扎一个村,吃饭吃菜成了一件大事。刚开始,由于地主老财造谣惑众,加上村民对红军并不了解,许多人弃家躲避,来不及逃的人关门闭户,筹集粮菜一时陷入了困境。朱德军长严明纪律,让战士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一天,两名战士到村南一户人家,大门紧锁,听说已逃到外村亲戚家中。只见其家门口有一个南瓜大架棚,十分旺盛,棚上挂着两个黄艳艳的大南瓜,小战士心想:人家又不在,怎么个买呢?太个子战士说:“把两个南瓜割下,我写一张纸条,钱以后送来。”说完割下南瓜,写了一张字条“买两个南瓜,以后付钱。一~红军”.放在架上回去了。有一天晚饭,朱德吃到香酥的南瓜饭后,询问谁买的瓜真是好吃时,他才知道南瓜没有付钱。他让人叫来那二位战士,从背包里带出一块银元,语气严肃地说:“人不在,也不能白吃呀。”说完要二位战士去还钱,两位战士原以为办了一件好事,却受到首长的批评,顿时面面相觑,等他们回过神来时,早已站在身旁的排长对他们耳语了一番,这时他俩才兴冲冲地走了。
再说红军进村后,帮助村民打扫庭院、挑水劈柴。一位大爷病了,还派医生为他诊治……一桩桩军爱民的好事在村里传颂着。村民们消除了误解,事实戳穿了地主们造谣中伤的阴谋,外逃的村民回来了,村子里家家户户敞开大门,争相帮红军做事,有送粮送菜的,有送儿子来帮丁当兵的,真是军民鱼水一家亲啊。又说村南那户种南瓜的村民叫陈亮,他携妻带儿回到家里,一切依然如故,十分高兴。只是棚上两个南瓜不见,他心里想:家在就好,两个南瓜算是让贼偷了罢,也不把它当回事,在村民会上他无意说了这事,没想到那二个战士又狠狠挨了一顿批,可他们心里不服气哪。
一天,陈亮的妻子上棚割南瓜叶准备煮了喂猪,不经意间看见被割走的一个南瓜蒂上用红布扎着一个小包,他拿下来一看,里面包着一个金闪闪的银元,还有一张小纸条,可他不识字,急忙拿到村里给丈夫看,只见字条写着:“老乡:买2个瓜送上一块银元。一一红军’’村里人顿时都聚拢过来,有的窃窃私语。陈亮顿时面红耳赤,捶胸顿足,大声说:“我好糊涂啊,原以为南瓜被贼偷了,没想到红军大哥纪律严明,买东西付钱,一银元可买好多南瓜呀。”说完他拉着郭夫爷一起找朱军长,一是把银元还了,二是要向两位战士赔罪。朱德军长激动地对他们说:“这是红军应该做的。银元你留着,至于赔罪由我来吧。”回到家里,陈亮倾其所有,把鸡蛋、鸭蛋和鸡鸭装满箩筐,上面用红纸写着“拥军爱民”,一家三口人高高兴兴担着慰问品走向美魁堂,听说红军走的前一天,他还特地屠杀大肥猪前去慰劳。
一石激起千层浪。陈亮的“银元故事”在村里传遍了,拥军爱民在福鼎在横口成了时尚,蔚然成风。后来,一位诗人以此为题材写了一首《南瓜蒂上长白银》的诗还在省里获奖,而一位画家以此为题材的国画也得了奖。从此,拥军爱民的优良风尚在福鼎在横口在永春代代相传,永远相关于朱德的故事作文
❹ 英雄事迹的故事朱德作文
千余名士兵驻扎银
一个村庄,成了一个大吃点东西。起初,由于地主老财散布谣言,再加上村民们不知道红军,很多人放弃他们的家园,以躲避,逃生的机会的人关闭大门,提高食物盘一时的麻烦。朱得皲长严格的纪律,使士兵们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有一天,两名士兵村里一个家庭的南部,锁上了门,听说村里逃到家庭以外的亲属。我看到了一个南瓜在其家门口的大框架棚,非常强,挂揭示黄艳艳两个大南瓜,小战士认为:?人不是生活在,怎么买它太高一名士兵说:“这两个南瓜切,我写了钱后,送出一记。”然后切开南瓜,写一张纸条,“买二南瓜,后来支付。 红军。“回到货架上。一天晚饭时,朱吃香脆南瓜吃饭,当被问到谁买了瓜真的很好,他不知道南瓜无需支付。他呼吁人们从背包里带了银元,严肃的口气两名士兵,说:“人不是,也不能白吃”不必还钱将两个士兵,两名士兵以为做了件好事,但它已被人诟病的头,顿时面面相觑,所以当他们回过神来,排耳语了几句,他们身边已经站了起来,然后兴冲冲他们只是去。除了
后村红军帮助村民打扫院子,挑水打柴。一个叔叔病了,还另一次军事埃德蒙顿传颂在村后派出了医生为他诊断......一件好事。村民们消除误解,事实上,地主丑闻揭露阴谋,村民们逃回,开门到每家每户在村里,渴望做一些事情,帮助红军,已派出食品送菜,已经派他的儿子帮助小战士,鱼水是一个真正的亲军民啊。村南说,家庭瓜籽的村民叫亮,与他的妻子和孩子回到家里,一切依旧,很开心。两个南瓜刚刚过去的架子上,他认为:家中一样,二是南瓜让小偷偷走了罢工,也不把它当回事,村里在会上表示,他无意对这个问题,有两个战士的思想无情野蛮批,可他们真的不相信。
日,梁的妻子货架准备削减南瓜叶子煮猪上,不经意间看到的是切掉的南瓜茎用一个小袋子有红色布扎,他检查了一下包里面有银的金闪耀有一个小纸条,但他不能读,急忙到村里让她的丈夫,看到一张纸条,上面写着:“老乡:买两个瓜发送一条银色的红军村子里的人突然都想要来,有的窃窃私语梁突然涨得通红,捶胸顿足,大声说:“。我很困惑啊,本来以为是小偷偷走了一个南瓜,没想到红军哥纪律,买东西付钱,一块银元可以买很多的南瓜呀。 “然后,他拉着一起找到朱也过服龙银一也,第二,两个战士想道歉朱德军长兴奋地对他们说:”。这是红军应该做的。银色你留着,作为修正来自于我。 “回到家里,梁做所有的鸡蛋,鸭蛋和家禽装满篮子,上面用红色的纸,上面写着”拥军爱“,三男子兴高采烈丹赵揆礼物到美国一起,听说前一天去红军,他专门跑到生猪屠宰大的奖励。
纹波。梁启超的“银元的故事”流传在村里,支持军队在十字口埃德蒙顿福鼎成为时尚,蔚然成风。后来,作为一个诗人写了主题曲“南瓜蒂长银”的诗句依然赢得了省,而画家为题材的画也得了奖。此后,精美时尚拥军爱民顿在福鼎市永春十字口代代相传,有总是太多相对
❺ 朱德这位伟人的故事有哪些
朱德,1886年12月1日出生于四川仪陇县李家湾一户佃农之家。世代以租种地主土地为生,终年劳碌仅能糊口。朱德的母亲在生朱德前还在干活。朱德生在这样一个家庭,使他从小就开始干力所能及的劳动。五岁时就上山砍柴、割草。 朱德因过继给无儿无女且又十分喜欢他的大伯朱世林才得以上学,并改变了他的命运。六岁时朱德入私塾,二十岁时入南充县高等小学堂,一年后考入四川高等学堂附设的体育学堂。在这里受到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影响,产生了教育救国的意识。毕业后于1908年邀几位同学好友一同回仪陇县城筹办高等小学堂,朱德任学校的体育教习兼庶务。学生由几人很快发展到七十多人。学校虽然办起来了,但土豪劣绅反对新思想、压制教育,社会的黑暗,民众的痛苦,统治阶级的腐朽,使朱德认识到教育无力救国。他毅然弃教,准备从军。
1909年1月,朱德历尽千辛万苦走到昆明,考入讲武堂步兵科学习,在这里他加入资产阶级革命组织同盟会。毕业之后被分配到蔡锷的部队任少尉司务长。他对蔡锷很敬佩,常和蔡接近并请教问题。蔡锷率军起义时,指定朱德为队官(连长)。朱德在攻占总督衙门时作战有功,受到表扬。1913年夏,朱德升任蔡锷部队的营长,率部驻守于云南的蒙自、个旧一带。在这里,朱德自发地采用运动战方式一举歼灭了当地的土匪,因功升任团长。 讨袁护国战争中,在蔡锷回云南之前,朱德即受命组织部队,征用车皮,等待蔡锷到来率军出征。在蔡锷率军出征四川与北洋军阀的战斗中,朱德及其团队作战最勇敢,朱德的衣服帽子多处被子弹打穿。经过多次激烈的战斗,朱德因勇敢善战,战功突出而闻名于军中。护国战争胜利后,朱德奉命驻守沪州,于1917年7月升任旅长,军衔为少将。成为川蜀的知名人物。
❻ 关于朱德的真实故事
朱德求学 四川东北部,蜿蜒的嘉陵江东岸,有一个山城——仪陇。 1886年12月1日,朱德同志诞生在马鞍场琳琅寨。朱家坐落在半山坳里的一处独立家屋。 这是一个“客家”家庭,他们的祖先是从遥远的广东韶关迁移来的,在这里落户已经是第八代了。 朱德同志从四五岁时,就帮助母亲劳动,到八九岁就能挑能担,能耕能种了,从学塾回家,母亲总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他把书本一放,就挑水或放牛去了。有的季节里,他上午读书,下午种地,农忙时候,便整天跟着母亲在地里劳动。 1892年,他刚刚上学,是跟一位姓钟的先生读书。1893年,他转到丁先生那里读书,丁先生是榜上题过名的秀才,他的私塾就设在一个有高楼和花园的大院里。朱德同志勤劳聪慧,刻苦用功,在这里两年,他读了《诗经》等10几本书。 到了9岁,朱德同志随着伯父和幺叔,搬到相距六七里地的大湾去住了。 搬到大湾,朱德同志到席聘三先生家去读书,席先生家离大湾有8里地,一天要来回跑四趟,响午回家肚子饿得咕咕叫,还得快跑,傍晚回来,怕天黑了,也得快跑。朱德同志说,“所以养成走路快的习惯。” 正当朱德同志开始长大成人的时候,他的心田得到席先生甘泉的浇灌,席聘三先生很有骨气,很有朝气,深通人情世故,他屹然立在那个黑暗的时代里,是一个奇特而又卓越的人物。他的思想是开明的,他对历史上有些称王称霸的英雄是持轻蔑态度的;他对当时的贪官污吏,更常常骂得狗血淋头。他有着浓厚的民族意识,虽然学富五车,却不肯报考,连一个秀才都不是,从20几岁教书,到那时已是70多岁了,他是一个真正的白丁,却是一个真正的好先生,朱德同志是年纪幼小的一个学生,他的聪颖才华,受到先生的赞赏。他在这儿听讲了《四书》、《五经》、《二十四史》。但一个好的教育家,他不仅仅将学问灌输给学生,更重要的是他的思想与行为影响着学生,席聘三先生成为朱德同志新思想的启蒙者。 席聘三先生不是封建堡垒的护卫者,他爱喝酒,酒后放言高论,他说 “人不做事业就没有什么用。” “要能做事业才能救世界,不能救世界便没有道路好走。” “神仙不是人做的事情,那是没有路走的人去做的。” 于是,寻找道路,成为朱德同志思考的问题了。他想:状元是点不成的,这样的文章,不知哪一年才点得上。他受“富国强兵”思想的影响,立志要去做一个军人。 朱德同志对新文化感受力很强,他如饥似渴地研究科学,他靠自修,开始学数学。两三年前他已是一个珠算能手,这种算账清帐的本领,对于他学数学有很大的帮助,一直学到比例、开方。他都没有怎么觉得困难。更重要的是新思潮这一线光明,一旦冲破黑暗,他的心灵就像展开翅膀一样飞翔了。他滋长着这样一个思想:“既然有一个世界,去看看世界就好了。”
❼ 我的偶像作文600字朱德
这本书中来介绍了朱德一自生的俭朴生活,还举了许多事例。例如,朱德对衣着从不讲究,他的衣服总是破了又补,补了又破,这样穿了十几年。还有朱德平时吃的菜,都是在院后的地里种的。朱总司令的卧室也很简单,,除了一些生活必需品之外,没有任何装饰品等。
最使我感动得还是朱德临终前,把自己辛辛苦苦积攒下来的几万元钱,全都献给了党和人民。
我平时很会乱花零用钱,经常买一些漫画书来看,使成绩下降得很快。有时看见好东西,就千方百计地去买,一点儿也不怜惜父母的辛苦。现在有些年轻人动不动就上饭店请客,为了讲排场比阔气,常常把吃不完的东西乱倒乱扔,这不仅浪费粮食又污染了环境。
想起这些事,我觉得我们祖国正在发展之中,一些贫困地区,还有许多孩子没有条件上学。如果一些有钱人能献出一份爱心,把一部分钱捐给希望工程,让孩子们上学,这样,我们伟大的祖国就会更加富强。
❽ 朱德抗战时期故事
朱德抗战时期故事:
一、一根竹手杖
1938年4月,朱德率领八路军总部转战于山西省沁县、武乡县西部山区,指挥八路军反日军九路围攻的战斗。在从义门村移驻去寨上村前,朱德的左小腿上生了一个疮。
由于战事繁忙、条件艰苦、营养差,加上日夜操劳,疮口已经化脓,使他疼痛难熬,人也瘦了许多,不得不拄着一根竹手杖助行。后来,朱德查访到一位弓姓老中医善治疮病,便决定前去走访他。
一天下午,朱德拄着手杖找到老中医弓茂昭家里,请他治疮病。老中医只知道这是一位和蔼可亲的老八路,于是当即检查后下了药。经过半个月的精心治疗,朱德的疮疾痊愈,并且身体也逐步强健。疮病治好后,朱德要付药费和行医费,结果被谢绝了。
弓茂昭说:“我活这么大岁数了,从来没有见过像你们这样好的军队,我虽是一名乡村中医,但我一生认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从不收不义之财。我是个穷医生,可我有许多穷朋友,我为你治病,就是为咱穷人的好军队治病,我是心甘情愿的。
其实用的大都是中草药,只要我按时上山采集就行,采回来后再按照一定的程序严格加工即可,我不仅不会收取分文,而且今后如果咱队伍里有生疮病的,还可以来找我救治,我同样会分文不收。你们为咱穷苦人打天下,我能为自己的军队治病救人,是理所当然的。”
朱德觉得很过意不去,于是准备了一顿便饭招待弓茂昭以表谢意,之后,他拿起病中经常拄的那根竹手杖,说:“我是个当兵的,又在抗日战乱中,没有什么好礼物赠送的,就把我拄的这根竹手杖送给你作个留念吧。”
弓茂昭欣然接纳,高兴地说:“礼轻情义重啊。我也老了,收下这根手杖,让它陪伴我走乡串户为穷人治病吧!”事后,弓茂昭才得知他收治的病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八路军总司令朱德,便将这根竹手杖当成宝贝珍藏在身边。
日军侵占当地时,弓茂昭用油纸将竹手杖包了又包,埋于房后的地下。后来,弓茂昭夫妇均不幸丧生于战乱中。在临终前,他们将其侄子弓献玉(又名应卯)叫到面前,告诉他埋手杖的地方,并嘱咐他等战乱平定后及时挖出,好生保管,说:“那是咱家十分珍贵的传家宝。”
1945年抗战胜利后,弓献玉曾多次寻找这根竹手杖,却都未能找到。幸运的是,在1956年春耕刨地时,这根沉睡地下的手杖才意外地重见天日,在一层层油纸的包裹下完好无损。
二、“你占了警卫战士的位置……”
抗日战争时期,有一天,毛泽东、朱德以及中央其他九位首长一道去看戏。朱琦和朱敏也跟着去了。当时,党中央只有一辆汽车。戏散场后,朱琦走得快,先上了汽车。这时朱德走过来对他说:“你下来,步行回去!”
回到杨家岭时,朱德诧异地发现朱琦也在门口站着。便问:“你怎么样这么快就回来了?”朱琦回答:“我是站在驾驶室外的踏板上回来的。”朱德生气了,语气中透着愤怒:“你占了警卫战士的位置,那人家就只好步行回来了,是吧?你呀,你”朱德气得在大路的草丛里来回踱步。
在稍稍平静下来后,又耐心地对朱琦说:“你想想,警卫战士的职责,就是要保卫首长的安全嘛。你站了人家的位置,战士不能随时行动,万一路上有情况怎么办?你妨碍了战士们执行公务,知道吗?”“是我错了,爸爸!”朱琦赧颜地低下了头。
建国前是这样,建国后,朱德对亲人在这方面的要求更严格了。朱德的老家有个侄孙,不太安心在农村工作,曾几次写信给朱德,请求朱德把他调到北京工作,朱德都拒绝了。后来这个侄孙作为适龄青年参了军。
一次从东北回老家探亲,途经北京时去看望了朱德。朱德对他说:“你参军了,咱们是革命同志关系,尔后才是其他关系,你要模范遵守部队纪律,好好学习,严格训练,努力进步。”
几年后,这个侄孙临近复员时到北京请求朱德帮他在城里找个工作,朱德说:“使不得,回原籍安置是政府的政策,我要带头执行,不能有半点特殊。你在部队入了党,共产党员更应该服从组织纪律。仪陇县天地广阔,需要你,你要愉快地回老家去,由地方组织安排,无论干啥都要干好。”
这个侄孙听从了爷爷的教诲,愉快地回到了家乡,当地政府安排他当了公社的放映员。
三、朱德的扁担
1928年,朱德同志带领队伍到井冈山,跟毛泽东同志带领的队伍会师了。红军在山上,山下不远处就是敌人。红军要巩固井冈山根据地,粉碎敌人的围攻,需要储备足够的粮食。井冈山上生产的粮食不多,常常要抽出一些人到山下宁冈的茅坪去挑粮。
从井冈山到茅坪,来回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非常难走。可是每次挑粮,大家都争着去。朱德同志也跟着战士们一块儿去挑粮。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白天挑粮爬山,晚上还常常整夜整夜的研究怎样跟敌人打仗。
大家看了心疼,就把他那根扁担藏了起来。不料,朱德同志又找来一根扁担,写上“朱德的扁担”五个字。大家见了,越发敬爱朱德同志,不好意思在藏他的扁担了。
四、一块银元
1936年,当时共军三千多战士都驻扎在一个村,吃饭成了一件大难事。一开始还有地主造谣诬陷红军,然后村民对红军又不了解,一时间筹集粮草陷入困境。朱德军长严明纪律,让战士挨家挨户去开导村民。有一天两个战士来到陈亮家,发现人不在了,又发现门口有两个南瓜。
小战士想:人不在,怎么买瓜啊。大个子战士直接把南瓜割下,说:留下字条说“买两个南瓜,以后付钱,红军留。”然后把字条放在架子上就回去了。朱德吃了南瓜饭后就问南瓜是谁买了,在知道没付钱后就叫那两个战士说:“人不在,也不能白吃人家东西啊。”
还给了两个战士一块银元让他们去付钱。他们本以为办了件好事,没想还挨了批评。之后红军的种种表现让村民消除了误解,外逃的村民也回来了。这时陈亮发现自家家南瓜不见了,他在村民会上无意说了这件事,不想这两个战士又狠狠被批评了一顿。
在后来发现南瓜蒂绑了小包了有一块银元,就知道自己误会红军,陈亮倾其所有把鸡蛋鸭蛋装满箩筐,还用红纸写着“拥军爱民”提着去慰问红军。
五、有点力量就要帮助群众
抗战期间,一年割麦子时,一队八路军从一个村边开过,营长骑马走在前面。一位老太太很吃劲地背着一大捆麦子,从对面走过来。这时,路边有一个穿军装的人把营长拦住:"你担任什么职务 ·" "我是营长!"
那人又问: "任务是不是要紧·"营长跳下马来说: "不十分要紧。"那人用手指着老太太说: "那么,让队伍前头走,用你的马到村里去套一辆车,替他把麦子拉回去。"营长按照吩咐把老太太的麦子拉到家里。那个吩咐营长的人就是朱德总司令。
总司令还和蔼地告诉他: "革命干部的优良品质,首先就是群众观念。你骑在马上,看见老太太那样吃力地背着麦子,不体恤她,不帮助她,这是不对的,因为你的任务并不是十分紧迫。以后要好好记着:只要有一点时间,一点力量,就不要忘记帮助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