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童话故事 » 陶行知糖果的故事作文提纲

陶行知糖果的故事作文提纲

发布时间: 2020-11-21 23:24:30

Ⅰ 围绕陶行知校长的教育学生四块糖的故事写一篇评论


陶行知校长四块糖的故事《读后感》
看到学生做错事情,他也没有骂他,也没有教训他,完全用德行去感化,让学生自动忏悔,自动承认做错事情。校长奖励学生,学生真的回头,真的改过,这个力量太大了。如果校长发一顿脾气教训他、惩罚他,怨恨在心,严重的那生生世世都不会忘掉,这是冤冤相报,没完没了,那麻烦可大了。校长有智慧,不骂他,不责备他,他承认有过失,马上奖励他,送一块糖给他吃。短短的十几分钟当中,学生四种表现的态度,四次的奖励,没事情了,让学生回去,没有一句责备的话,这叫教育。现在谁懂得这个教育?中国古时候读书人没有不懂得的,厚德载物。真正把一个普通人教导成为圣人、贤人,这是教育的成功。所以打骂、责罚,那是失败的教育,真正成功的教育是爱的教育。
学生做错事情,为什么做错?把这原因找出来。
他看到这个学生跟同学打架,手上拿一块砖头,这还得了,这会出人命!被他看到了,立刻制止,告诉这个学生,半个钟点之后到校长室来见他。这个学生离开了,校长再问别人,他们为什么打架?是为了对方这个学生欺负一个女同学,他打抱不平。这么个原因他知道了,这个人很有义气。半小时之后他回到校长室,看到学生站在外面门口,掏一块糖给他吃,也没有骂他,学生感到很惊讶。他说这块糖奖励你,我叫你半个小时来,你准时来了,你很守时,这应当要奖励你。然后再说,我去调查,知道你这个事情做错,你还很有义气,打抱不平,这是很好的行为,再赏一块糖给你吃。学生就感动了,立刻就承认错误,受感动。校长又掏一块糖给他,奖励他,你能够忏悔,你知过能改,这很难得,这很不容易。没有责备一句话,没有任何处罚。学生感动的跟校长说,以后决定不会再犯这个过失。校长第四块糖给他,勉励他。再问,没事了,你回去。这是中国爱的教育,神圣的教育,没有一句责备的话,没有一句批评的话。
人都有良心,要把他的良心唤醒,要让他觉悟,要让他自动回头。他真回头了,这学生我相信一生永远不忘记校长的教训。这个例子我相信感动天下许许多多人,校长有智慧,让这个学生做出表法给大家看。像演一台剧一样,演场戏给大家看,多少人觉悟,功德无量。所以在任何逆境里头,你能够沉住气,不发脾气,冲突不会发生,这是化解冲突最好的方法。佛说得好,「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中国古人说人性本善,「人之初,性本善」。换句话说,人都是可以教的,没有不能教的,问题你会不会教。如果会教,人人都是好人,人性本善,他怎么不是好人!本来是好人,现在又遇到好的教育,他当然是好人。这个道理我们要懂。

Ⅱ 陶行知四块糖的故事运用了哪些德育原则

在培养学生品德时,循循善诱的效果比较好,要比传统教育下的粗暴对待效果好得多。

面对王友的错误,陶行知既没有批评更没有打骂,而是换了一个角度,用充满赏识的心态,从错误中发现学生诚实守信、尊众师长、为人正直、敢于承认错误的优点,并及时给予赞扬。陶行知用赏识唤醒学生的良知,让学生主动承认错误、接受教育,从而在心灵深处产生改正错误、完善自己的愿望。

现实生活中,发现孩子的错误并不难,难的是从错误中发现孩子的优点,并用赏识的态度和语言设计充满爱心的教育场景,在对孩子的赏识中完成“润物细无声”的教育。

(2)陶行知糖果的故事作文提纲扩展阅读:

陶行知四块糖的故事原文:

有一天,陶行知发现学生王友用泥块砸自己的同学,他当即制止了王友,并让他放学后到校长办公室。

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王友已经等在门口准备挨批了。陶行知立即掏出一块糖果送给他:“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我却迟到了。”

当王友惊疑地接过糖果后,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果放到他手里:“这也是奖给你的,因为我让你不再打人,你就立即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

王友迷惑不解,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果说:我调查过了,你砸他们,是因为他们欺负女同学。这说明你很正直,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

王友感动地哭了,他后悔地说:“陶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是我的同学呀!”

陶行知满意地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块糖果递过去:为你正确地认识了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果我的糖奖完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吧!”

Ⅲ 陶行知与四颗糖的故事以教师角度写一篇800字议论文

在对陶行知先生言行的简单了解中 ,我明白了一个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价值品质。对待学生的基本价值品质:人格平等;无条件信任;真诚的希望;发自内心的爱;始终如一的公正;对错误和歧见的宽容;对学生进步的耐心等待;对学生处境的同情和理解;对独特个性的尊重和健康个性的引导。
陶行知先生在做校长时,一天,在校园里看到一名男生正想用砖头砸另一个同学。陶行知及时制止同时令这个学生去自己的办公室。
在外了解情况后他回到办公室,发现那名男生正在等他,便掏出第一颗糖递给他:“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很准时,比我先到了。”接着又掏出第二颗糖:“这也是奖励你的,我不让你打人,你立刻就住手,说明你很尊重我。”该男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糖。
陶行知又掏出第三颗:“据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有正义感。”
这时那名男生已经已经泣不成声了:“校长,我错了。不管怎么说,我用砖头打人是不对的。”
陶校长这时掏出第四颗糖:“你已经认错,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陶先生以出其不意的奖励感化教育,轻而易举的功破了学生的心理,圆满的达到了教/育的目的。
想要教育一个人首先要树立平等的心态,宽容的胸怀,对事不对人,设喻服其心。凌驾他人对立斥责只会产生相反的效果,教育孩子更是如此,逆反心理就是这样累积而成的。所以,教育学生或者孩子时不应用训斥、苛责、打骂等伤人自尊的方式,而应平心静气,换位思考,旁敲侧击,对比设喻,导化对方心理。很多时候,微笑比严酷更有力量,赏识比批评更具激励。
滴水穿石,胜过暴雨,和言良意,默化潜移。

Ⅳ 看了陶行知三颗糖的故事写一篇文章

陶行知先生在育才学校任校长的时候,有一天,他看到一男生正想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同学,陶行知当即制止了他,并告诉他放学时到校长室等候。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时,那个男孩已经等在门口准备好挨训了。看着男孩戒慎戒恐而又叛逆不服的模样,陶行知并没有板起严肃的面孔,反而从兜里掏出了一粒糖,笑着递给他,说:“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男孩惊疑地接过糖。随后,陶行知又掏出第二粒糖放到男孩手里,同样笑着说道:“这粒糖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励你!”男孩更惊疑了,眼睛睁得大大的,瞪着手中的糖。接着,陶行知又掏出第三粒糖,再次把它塞到男孩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个男生,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说明你很正直善良,有跟坏人做斗争的勇气,我应该奖励你啊!”捏着手中的三粒糖,男孩感动极了,他流着眼泪后悔的地说:“陶……陶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自己的同学,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用这种方式呀!……”这时,陶行知满意地笑了,随即又掏出第四块糖递过去,说:“为你能够正确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我再奖励你一粒糖。可惜我只有这一粒了,我没有糖了,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吧!”面对犯错误的学生,陶先生“反其道而行之”,没有批评,没有训斥,没有让学生写所谓的检查、保证,更没有找来其家长“共同教育”。平等、亲切、和真诚伴随着整个谈话过程,这四粒糖也因此而显得如此珍贵而没有半点虚伪和矫饰,让男孩同时也让我感受到陶先生的胸襟和风范。名师点评:这个小故事反映了一个大道理:陶行知先生善于激励学生的情感,诱发他们转向先进的欲望;能从事件的侧面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给予表扬和肯定,使学生既受到教育又从事件中找回自信。

Ⅳ 陶行知的四块糖果的故事

陶行知先生在做校长时,一天,在校园里看到一名男生正想用砖头砸另一个同学。陶行知及时制止同时令这个学生去自己的办公室。

在外了解情况后他回到办公室,发现那名男生正在等他,便掏出第一颗糖递给他:“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很准时,比我先到了。”接着又掏出第二颗糖:“这也是奖励你的,我不让你打人,你立刻就住手,说明你很尊重我。”该男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糖。

陶行知又掏出第三颗:“据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有正义感。”

这时那名男生已经已经泣不成声了:“校长,我错了。不管怎么说,我用砖头打人是不对的。”

陶校长这时掏出第四颗糖:“你已经认错,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所以,教育学生或者孩子时不应用训斥、苛责、打骂等伤人自尊的方式,而应平心静气,换位思考,旁敲侧击,对比设喻,导化对方心理。很多时候,微笑比严酷更有力量,赏识比批评更具激励。滴水穿石,胜过暴雨,和言良意,默化潜移。

(5)陶行知糖果的故事作文提纲扩展阅读

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1946年7月25日),安徽省歙县人,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1908年十七岁时他考入了杭州广济医学堂。1917年秋回国,先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教授、教务主任等职。1926年起发表了《中华教育改进社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

1929年圣约翰大学授予他荣誉科学博士学位,表彰他为中国教育改造事业作出的贡献。 1931年主编《儿童科学丛书》。 1935年,在中国共产党“八一宣言”的感召下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45年当选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委兼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兼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

1946年7月25日上午,因长期劳累过度,不幸逝世于上海,享年55岁。

Ⅵ 陶行知与四颗糖的故事带给我们什么启示[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陶行知往往能从学生的一件小事中发现问题,真是难能可贵。给学生的第一块糖说的是学生守时,第二块糖说的是学生懂得尊重别人,第三块糖说的是学生有正义感,第三块糖说的是学生知错就改。

陶行知没有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委婉的指出学生的错误,他处理多么妥当啊。俗语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我们知道作为学生从小就应磨练自己的品格,但做事应讲究方法,而不应把好事做成坏事,老师发现更应及时引导,把他们引到正确的道路上来。

陶行知教育孩子既讲方法还有分寸,处理的恰到好处,多么值得我们教师学习呀。

故事如下:

有一个男生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男生,被校长陶行知发现制止后,命令他放学时到校长室。

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男生早已等着挨训了。可是陶行知却笑着掏出一颗糖果送给他,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男生惊疑地接过糖果。随后陶行知又掏出第二颗糖果放到他的手里,说:“这是奖励你的,因为我不让你打人时,你立即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你。”

男生更惊疑了。这时陶行知又掏出第三颗糖果塞到男生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且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

男生感动极了,他流着眼泪后悔地喊道:“陶校长,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同学……”陶行知满意地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颗糖果递过来,说:“为你正确地认识自己的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果,我没有多的糖果了,我们的谈话也可以结束了。”

(6)陶行知糖果的故事作文提纲扩展阅读

陶行知的主要贡献:

陶行知先生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对我国教育的现代化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他不仅创立了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而且进行了大量教育实践。细考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创新犹如一根金线,贯串于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各个部分。

创新在这里指革除不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旧”,创立与社会、历史进步相符的“新”。创新还具有打破偶像,破除迷信,挣脱教条的束缚,从僵化习惯性思维中走出来的含义。

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创新,也表现在培养目标上。他针对旧教育把培养“人上人”作为目标的现象,指出新教育应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中人”。

早在他创办南京安徽公学时就为这所学校提出三个教育目标:研究学问,要有科学的精神;改造环境,要有审美的意境;处世应变,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陶行知

Ⅶ 陶行知用4块糖果教学生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叙述的写作手法。

陶行知用四个糖果教学生:从小男孩进门给第一颗糖果直到小男孩认错给第四颗糖果,整篇文章根据事实的顺序发展变化来叙述,从而起到教育学生的作用。

叙述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在写事文章中应用较为广泛,主要是把人物的经历和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表达出来的一种表达方式。

(7)陶行知糖果的故事作文提纲扩展阅读:

陶行知是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同时也是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其他写作手法:

1、议论:是一种评析、论理的表述法。一篇或一段完整的议论,通常由论点、论据和论证三要素组成。议论分两大类,即“立论”和“驳论”。

立论称“证明”式文章,驳论称“反驳”式文章。议论的特点是以理服人,用说理的办法,以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形式,直接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评论、证明。

2、抒情:表达情思,抒发情感。 指以形式化的话语组织,象征性地表现个人内心情感的一类文学活动。抒情方式具体来分又可分为借景抒情法、触景生情法、咏物寓情法、咏物言志法、直抒胸臆法、融情于事法和融情于理法等。

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反映方式,抒情主要反映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并通过在意识中对现实的审美改造,达到心灵的自由。抒情是个性与社会性的辩证统一,也是情感释放与情感构造、审美创造的辩证统一。

Ⅷ 陶行知糖的故事

您好!我是陶行知先生曾孙陶侃,给您简单介绍下这个故事。
王友:(在校长室门口焦急的等待陶校长,并准备挨训。)
陶行知:来到了校长室,给了他一颗糖,说到:“这是奖励给你的,因为你很准时,我却迟到了。”
王友:惊疑的瞪大了眼睛。
陶行知:又掏出了第二颗糖,对王友说:“这第二颗糖也是奖励给你的,因为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停止了。”
王友:不出声
陶行知:又掏出了第三颗糖,并说到:“我调查过了,你砸的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遵守游戏的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且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给你啊!”
王友:感动极了,哭着说:“陶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是自己的同学啊…”
陶行知:这时笑了,马上掏出第四颗糖给他,说到:“因为你正确的认识了错误,我再奖励你一颗糖…(摸摸自己的口袋,发现没有糖了)我的糖分完了,看来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

Ⅸ 陶行知的四块糖表达的是什么教育思想

教育方法以表扬和鼓励为主,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热爱学生,设身处地去体会学生的感受和需求,同样一种教育场景,从不同的角度处理问题,教育效果大不相同。

四糖故事

有一个男生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男生,被校长陶行知发现制止后,命令他放学时到校长室去。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男生早已等着挨训了。

可是陶行知却笑着掏出一颗糖果送给他,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男生接过糖果。

随后陶行知高兴地又掏出第二颗糖果放到他的手里,说:“这是奖励你的,因为我不让你打人时,你立即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你。”男生惊讶地看着陶行知。

这时陶行知又掏出第三颗糖果塞到男生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且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男生感动极了,他流着眼泪后悔地喊道:“陶校长,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同学……”。

陶行知满意地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颗糖果递过来,说:“为你正确地认识自己的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果,我没有多的糖果了,我们的谈话也可以结束了。

扩展材料:

由于国民党反动派阻挠和迫害,育才学校已难以在四川重庆附近生存。1946年4月,陶行知风尘赴赴来到上海,一方面寻找新的育才学校地址,一方面为反独裁、争民主,反内战、争和平奔走呐喊,他在三个多月内演讲一百多次,并积极筹组“中国国际人权保障会”。

陶行知在1946年7月25日在上海爱棠路爱棠新村13号突然去世。惊悉噩耗后周恩来匆忙赶到,陶行知的手尚有微温。许多民主人士猜测这可能又是特务暗害,经沈钧儒行医的儿子诊断判明还属因脑溢血病亡。陶行知去世次日上午,上海万国殡仪馆挤满了前来悼祭的群众。中共代表团的挽联是:“中国人民教育旗手,民主运动巨星”。1946年8月11日,延安各界在中央大礼堂也举行陶行知追悼会,毛泽东送的挽词是:“痛悼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热点内容
幼师专业怎么样 发布:2021-03-16 21:42:13 浏览:24
音乐小毛驴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0:57 浏览:196
昂立中学生教育闸北 发布:2021-03-16 21:40:47 浏览:568
建筑业一建报考条件 发布:2021-03-16 21:39:53 浏览:666
2017年教师资格注册结果 发布:2021-03-16 21:39:49 浏览:642
中国教师资格证查分 发布:2021-03-16 21:39:41 浏览:133
踵什么成语有哪些 发布:2021-03-16 21:38:20 浏览:962
东营幼师专业学校 发布:2021-03-16 21:35:26 浏览:467
机械电子研究生课程 发布:2021-03-16 21:33:36 浏览: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训中心怎么样 发布:2021-03-16 21:33:28 浏览: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