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童话故事 » 作文汪曾祺说故事

作文汪曾祺说故事

发布时间: 2020-11-22 00:08:55

A. 作文《汪曾祺其人》怎么写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现代作家、散文家、文体家。著有小说集《邂逅集》,散文集《蒲桥集》,大部分作品,收录在《汪曾祺全集》中。

小时候受过正规的传统教育。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1940年开始写小说,受到当时为中文系教授的沈从文的指导。1943年毕业后在昆明、上海执教于中学,出版了小说集《邂逅集》。1948年到北平,任职历史博物馆,不久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四野南下工作团,行至武汉被留下接管文教单位,1950年调回北京,在文艺团体、文艺刊物工作。1956年发表京剧剧本《范进中举》。1958年被划成右派,下放张家口的农业研究所。1962年调北京市京剧团任编剧。1963年出版儿童小说集《羊舍的夜晚》。“文革”中参与样板戏《沙家浜》的定稿。1979年重新开始创作。80年代以后写了许多描写民国时代风俗人情的小说,受到很高的赞誉。出版了小说集《晚饭花集》、《汪曾祺短篇小说选》,论文集《晚翠文谈》等。所作《大淖记事》获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比较有影响的作品还有《受戒》、《异秉》等。所作小说多写童年、故乡,写记忆里的人和事,在浑朴自然。清淡委婉中表现和谐的意趣。他力求淡泊,脱离外界的喧哗和干扰,精心营构自己的艺术世界。自觉吸收传统文化,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显示出沈从文的师承。在小说散文化方面,开风气之先。

汪曾祺同别人不一样之处,在于他接受过西南联大正规的高等教育,当属科班出身。他虽也喜欢做学问,但同那些大学者不同的是,他多半陶醉于辞章考辨之类的“小学”,做的是阐幽发微的工作。他喜爱《世说新语》和宋人笔记,继承明清散文传统和五四散文传统,倾心晚明小品集大成者张岱的文章,同晚明公安派“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文学主张也息息相通。中国传统文化修养深厚、从事过京剧编剧的汪曾祺,深谙“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东方古训和布莱希特标榜的“间离效果”的西方现代理论,加上个人身世浮沉的沧桑之感,促使他不去追求反映时代精神的最强音,而是以含蓄、空灵、淡远的风格,去努力建构作品的深厚的文化意蕴和永恒美学价值。他长于江南,定居于京城。翻阅他的作品,不乏风和日丽、小桥流水的江南秀色和小四合院、小胡同的京城一景,极少见到雷霆怒吼、阔大无比的壮观场景。汪曾祺凭着对事物的独到颖悟和审美发现,从小的视角楔入,写凡人小事,记乡情民俗,谈花鸟虫鱼,考辞章典故,即兴偶感,娓娓道来,于不经心、不刻意中设传神妙笔,成就了当代小品文的经典和高峰。

汪曾祺博学多识,情趣广泛,爱好书画,乐谈医道,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他一生所经历的轰轰烈烈的大事可谓多矣,例如启蒙救亡、夺取政权、反右斗争、“文革”、改革开放等等。但他深感现代社会生活的喧嚣和紧张,使读者形成了向往宁静、闲适、恬淡的心理定势,追求心灵的愉悦、净化和升华。人们都有这样的体验:狂泻喧腾的大瀑布之美固然可敬可畏,然而置身清丽澄明的小溪边,观鱼游虾戏,听流水潺潺,不是让人忘掉精神疲惫而顿感其乐融融吗?汪曾祺把自己的散文定位于写凡人小事的小品,正是适应了中国读者文化心态和期待视野的调整。

建议楼主去网络查资料去选部分资料,删减。很简单的。

B. 怎么写关于汪曾祺纪念馆的作文

写作思路:按照时间与空间故事,开始写作,并将周边人的感受描写出来。

乡音难改,桑梓情深。汪曾祺一生有着强烈的家乡情结,正如他晚年所说:“人之一生感情最深的,莫过于家乡、父母和童年。离开家乡很远了,但家乡的蟪蛄之声尚犹在耳。‘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不论走到天涯海角,故乡总是忘不了的。”家乡人民对他的深爱之情亦如他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一样炙热。

来到汪曾祺纪念馆,尽管此时离纪念馆开馆还有一个多小时,但馆外早已围满了人,除了参加开馆仪式的领导、嘉宾,更多的是普通市民、文学爱好者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汪迷”朋友,他们静静伫立着,耐心等待开馆。

“咔咔咔、啪啪啪……”9时50分许,汪曾祺纪念馆正式开馆,现场顿时热闹起来,拍照声、鼓掌声此起彼伏,大家都用自己的方式来纪念汪曾祺、记录下这一刻。“汪曾祺纪念馆开馆啦!”“来汪曾祺纪念馆,品味汪老的‘诗与故乡’。”

“到这里来,与汪老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会晤’。”…… 在现场,大家纷纷拍照、拍视频,一时间,汪曾祺纪念馆开馆视频刷爆了微信朋友圈、抖音等网络平台,大家纷纷在汪曾祺纪念馆“打卡”。“汪曾祺纪念馆建立,让汪老以另一种方式回到了他最爱的故乡。来到这里,感觉汪老就在身边,从未远去。”采访中,不少市民纷纷感慨道。

走进场馆,仿佛跨越了流年,置身于“汪老的世界”。场馆内,汪老接受采访时的音容,手写的草稿,用过的眼镜、茶壶,创作的众多文学作品等随处可见,这里处处都透着他生活的气息,展示着他的文学魅力,让参观者无不驻足感叹,细细品味。在现场,正带领学生参观城北小学汪曾祺少儿文学院的指导老师韩增琴感言道:“汪老文字里的高邮永远生机盎然,汪老也永远在家乡人的惦念里风采熠熠。”

C. 初中作文叙事模仿汪曾祺的语言特色(口语色彩极浓,语言质朴,随意,自然成问,如同聊天)如何

生活有四季,春、夏、秋、冬,各自分明,都富有不同的色彩。

春天,芳草如茵,繁花似锦,处处鸟鸣,大地一片勃勃生机。泉水在叮咚作响,如同小姑娘银铃般的笑声。“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一阵春雨来临,把小草唤醒了。小草伸展伸展腰,悄悄地钻出地面。

夏天,蝉儿在树上知了知了地叫着,唱着优美的曲子。荷花开了,在绿叶之间立着,使我不禁想起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人们都在荷花池旁驻足观望,流连忘返。

秋天,天气凉了,一群大雁飞过,远处的枫叶红了,散落在大地上,为人们铺上了“红色地毯”。看到这般景色,我又想起了“停车坐爱枫林晚”的杜牧,在欣赏“霜叶红于二月花”。秋天,正是菊花盛开的旺季,它有一身西风不落的傲骨,在百花凋零之际凌霜盛开。人们爱它这种坚贞不屈的精神!

冬天,雪飘飘。鹅毛般的雪在空中飞舞,整个世界都是银装素裹,分外妖娆。冬天,风瑟瑟,树上的叶子都掉光了,落在地上,静静地躺着。但这调皮的风一次又一次地把它吹起来,在空中旋转,在地上跳舞,真是好不热闹!冬天,梅花开放,抗拒着寒冷,所以人们赞扬它的这种品质,因此,就有了“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诗句。

这就是生活的四季。

D. 以汪曾祺闷葱为素材写一篇作文

“学人中有不少是会自己做菜的。但都只能做一两个拿手小菜。学人中真正精于烹调的,据我所知,当推北京王世襄。世襄以此为一乐。据说有时朋友请他上家里做几个菜,主料,配料,酱油,黄酒……都是自己带去。听黄永玉说,有一次有几个朋友在一家会餐,规定每人备料击表演一个菜。王世襄来了,提了一捆葱。他做了一个菜,焖葱。结果把所有的菜全压下去了。此事不知是否可靠。如不可靠,当由黄永玉负责!”
此节神似武侠小说。做菜之中似亦有白菜豆腐为最难一说,平淡之中,更见险奇。
近读扬之水日记,又见王世襄焖葱故事,可知此事属实。见于《<读书>十年(三)》九六年一月十一日:
午间往王世襄先生家。先是,负翁(按:指张中行先生)打电话来,说《留梦集》已经出版了。今日适有王世襄先生邀饭,可往王府寻他,以便取书。又嘱:索性饭口上去。若留饭呢,就坐下共饭了。因遵嘱午时前往,果被王先生夫妇一齐留住。王先生拿出手艺来,置办了六款:香菇冬笋炒雪里蕻、盐水鸭肝、白肉熬白菜、锅塌豆腐、海米烧大葱、糟溜肉片。别的都不见出色,唯烧大葱是一手绝活儿,居然一点儿没有了葱味。师母说,昨天为了买葱,走遍了一条街。这么一小盘子,用了一捆葱,剥下来的葱叶子就有一筐。负翁赞不绝口。最后连汤汤水水都吃净了。
可见焖葱不易,实属绝活儿!

E. 写食物的作文 仿汪曾祺 故乡的食物

在河边长大的我,吃的是故乡的食物,喝的是故乡的水,听的是故乡的曲,嗅的是故乡的空气……
故乡的早晨是勤劳的。每当公鸡报晓,村子里就开始活动了,外婆打开鸡棚放鸡出来散步,外公在灶头前升着火准备早饭,我总是站在灶前等着粥好时的那一层衣,放在嘴里等他慢慢融化……
故乡的春天是艳丽的。田园的油菜花开着走近时你就会发觉一股香味扑鼻而来那香味现在已近淡化了就算闻到也记不起来了。记得春天是路边的藤上爬着一种花,把它的花瓣拨掉后剩下的就是一个尖尖的东西,把它摆下来粘性行足可以年在鼻子上,所以那种花被我们誉为小鼻子花,但我想现在的我也不会再把那东西年在鼻子上了吧。
故乡的夏天是有趣的。那时候小河里的水还行清,我们拿着几个打足气的轮胎便下了水,但每每得来的都是外公把我抓上去的上去后就是外婆苦口婆心的责备:蓓蓓阿~~~你怎么可以那么顽皮……一次又一次。记得有一次,我不愿听外公的话还在水中漫游时,外公尽然拿着一个调井水的钩子钩住我的衣服,拖着轮胎一起上了岸,那天晚上我还被爸爸打了屁股呢。此时的外公已经驼了背走起路来也是往一面倾斜,此时的井水钩子也被抽水磅给代替了。此时的河水也是豁着绿色液体和一股刺鼻的气味。
故乡的秋天是丰收的,大片大片的稻谷,在阳光的照射下泛着金光。那沉甸甸的稻穗在微风的吹拂下,如波浪一样,此起彼伏,煞是好看。我喜欢躺在稻田当中的小路上,闻着阳光的气味,瞄着稻子的金光,但此时的我兴许也躺不下了吧那阳光的气味也快被汽油味和化学药品所包围了吧。
故乡的夜是宁静的。当勤劳了一天的人们精疲力竭地躺在床上,他们睡着幸福地睡着永远的睡去了……

F. 汪曾祺散文《岳阳楼记》第三段哪些作文的启示

My Hobby
I have many hobbies.In my spare time,I like listening to some pop music,especially the music played by some pop bands.It can make me relax and let me forget my unhappy moment. If I'm in good mood,I always read some history books,which I think is benefical to my study .Besides,surfing the Internet is another means of entertainment of mine.Through the Internet I can get some useful information and chat with my friends as well.The Internet has shortened our distance.

My Hobby
My hobbies are writing and songs. I like the quiet side of one side of writing songs. No matter what I write, I can be input. I do not like writing, I like to write novels. I also like listening to music, my favorite combination is the young girl, and their songs can bring me energy, make me optimistic. My favorite singer is Avril children, her songs have a variety of styles, so I enjoy the lyrical, cheerful I got my confidence and inspired me rock my youth, my energy. I grew up do not have to be a writer, but I will write novels. I grew up do not want to be a singer, but I will love to sing, listen to music.

G. 作文汪曾祺笔下的食物六百字

汪曾祺(1920年月05日——1997年05月16日),江苏高邮人,现代作家、散文家、文体家。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辑。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著有小说集《邂逅集》,小说《受戒》《大淖记事》,散文集《蒲桥集》,大部分作品,收录在《汪曾祺全集》中。小时候受过正规的传统教育。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1940年开始写小说,受到当时为中文系教授的沈从文的指导。1943年毕业后在昆明、上海执教于中学,出版了小说集《邂逅集》。1948年到北平,任职历史博物馆,不久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四野南下工作团,行至武汉被留下接管文教单位,1950年调回北京,在文艺团体、文艺刊物工作。1956年发表京剧剧本《范进中举》。1958年被划成右派,下放张家口的农业研究所。1962年调北京市京剧团任编剧。1963年出版儿童小说集《羊舍的夜晚》。“文革”中参与样板戏《沙家浜》的定稿。1979年重新开始创作。80年代以后写了许多描写民国时代风俗人情的小说,受到很高的赞誉。出版了小说集《晚饭花集》、《汪曾祺短篇小说选》,论文集《晚翠文谈》等。所作《大淖记事》获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比较有影响的作品还有《受戒》、《异秉》等。所作小说多写童年、故乡,写记忆里的人和事,在浑朴自然。清淡委婉中表现和谐的意趣。他力求淡泊,脱离外界的喧哗和干扰,精心营构自己的艺术世界。自觉吸收传统文化,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显示出沈从文的师承。在小说散文化方面,开风气之先。汪曾祺同别人不一样之处,在于他接受过西南联大正规的高等教育,当属科班出身。他虽也喜欢做学问,但同那些大学者不同的是,他多半陶醉于辞章考辨之类的“小学”,做的是阐幽发微的工作。他喜爱《世说新语》和宋人笔记,继承明清散文传统和五四散文传统,倾心晚明小品集大成者张岱的文章,同晚明公安派“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文学主张也息息相通。中国传统文化修养深厚、从事过京剧编剧的汪曾祺,深谙“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东方古训和布莱希特标榜的“间离效果”的西方现代理论,加上个人身世浮沉的沧桑之感,促使他不去追求反映时代精神的最强音,而是以含蓄、空灵、淡远的风格,去努力建构作品的深厚的文化意蕴和永恒美学价值。他长于江南,定居于京城。翻阅他的作品,不乏风和日丽、小桥流水的江南秀色和小四合院、小胡同的京城一景,极少见到雷霆怒吼、阔大无比的壮观场景。汪曾祺凭着对事物的独到颖悟和审美发现,从小的视角楔入,写凡人小事,记乡情民俗,谈花鸟虫鱼,考辞章典故,即兴偶感,娓娓道来,于不经心、不刻意中设传神妙笔,成就了当代小品文的经典和高峰。汪曾祺博学多识,情趣广泛,爱好书画,乐谈医道,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他一生所经历的轰轰烈烈的大事可谓多矣,例如启蒙救亡、夺取政权、反右斗争、“文革”、改革开放等等。但他深感现代社会生活的喧嚣和紧张,使读者形成了向往宁静、闲适、恬淡的心理定势,追求心灵的愉悦、净化和升华。人们都有这样的体验:狂泻喧腾的大瀑布之美固然可敬可畏,然而置身清丽澄明的小溪边,观鱼游虾戏,听流水潺潺,不是让人忘掉精神疲惫而顿感其乐融融吗?汪曾祺把自己的散文定位于写凡人小事的小品,正是适应了中国读者文化心态和期待视野的调整。当今社会,由于复制技术造成的那种虚拟幻化的“大文化”、“大话语”、“大叙事”,因为它们的虚幻和刻板,已经不再具备可体验的审美特征。真正具有可体验的美的特征的,恰好是真实的个体生存中的无时无刻不在的“小文化”“小话语”“小叙事”。汪曾祺在中国当代文坛上的贡献,就在于他对“大文化”“大话语”“大叙事”的解构,在于他对个体生存的富有人情味的真境界的昭示和呼唤,在于他帮助人们发现了就在自己身边的“凡人小事”之美。美在身边,美在本分。汪曾祺散文的精神气质和艺术神韵之所以能对读者产生强大的魅力,就在于他对“凡人小事”的审视,能做到自小其“小”,以小见大,而不是自大其“小”,以小媚“大”。必须指出,汪曾祺写“凡人小事”的小品文深蕴着他独特的人生体验,但其效用并不只是自娱一己的性情,他强调自己的作品还应于世道人心有补,于社会人生有益,决不是要把个人与社会隔离开来,对立起来。他的作品间或也流露出道家主张的随缘自适、自足自保的悠然任化的意趣,但断然有别于魏晋文人的清谈和颓废,在本质上他对人生的理解和描绘是乐观向上的,相信“人类是有希望的,中国是会好起来的”。现代艺术,太多的夸饰,太多的刺激,太多的借助声光电气。汪曾祺则是要从内容到形式上建立一种原汁原味的“本色艺术”或“绿色艺术”,创造真境界,传达真感情,引领人们到达精神世界的净土。现代人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身边的“凡人小事”还没来得及完全呈现自己的意义就被抛到记忆的背后。由此看来,人们除了被“忙”包裹、挤压之外,似乎根本体验不到人生还有什么其他乐趣。汪曾祺的散文在向人们发出这样的吁请:慢点走,欣赏你自己啊!汪曾祺散文的特色汪曾祺的散文没有结构的苦心经营,也不追求题旨的玄奥深奇,平淡质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汪曾祺曾说过:“我觉得伤感主义是散文的大敌。挺大的人,说些姑娘似的话……我是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的。”因此品读汪曾祺的散文好像聆听一位性情和蔼、见识广博的老者谈话,虽然话语平常,但饶有趣味。如《葡萄月令》汪曾祺的散文写风俗,谈文化,忆旧闻,述掌故,寄乡情,花鸟鱼虫,瓜果食物,无所不涉。在《夏天的昆虫》中,他向读者介绍了蝈蝈、蝉、蜻蜓、螳螂的品种、习性和孩童捕捉昆虫的情形。如他说:“叫蚰子(蝈蝈的俗称)是可以吃的。得是三尾的,腹大多子。扔在枯树枝火中,一会儿就熟了。味极似虾”。说北京的孩子在竹竿上涂上黏胶捉蝉。作者小时候用蜘蛛网捉蝉。选一根结实的长芦苇,一头撅成三角形,用线缚住,看见有大蜘蛛网就一绞,三角里络满了蜘蛛网。瞅准了一只蝉,轻轻一捂,蝉就被黏住了。读到此处,不觉会心一笑,好像说的就是我自己童年的情形。文如其人,汪曾祺散文的平淡质朴,不事雕琢,缘于他心地的淡泊和对人情世物的达观与超脱,即使身处逆境,也心境释然。在被打为右派下放劳动的日子里,他奉命画出了一套马铃薯图谱。他认为在马铃薯研究站画图谱是“神仙过的日子”,画完一个整薯,还要切开来画一个剖面,画完了,“薯块就再无用处,我于是随手埋进牛粪火里,烤烤,吃掉。我敢说,像我一样吃过那么多品种的马铃薯,全国盖无二人。”汪曾祺的散文不注重观念的灌输,但发人深思。如《吃食的文学》和《苦瓜是瓜吗》,其中谈到苦瓜的历史,人对苦瓜的喜恶,北京人由不接受苦瓜到接受,最后谈到文学创作问题:“不要对自己没有看惯的作品轻易地否定、排斥”“一个作品算是现实主义的也可以,算是现代主义的也可以,只要它真是一个作品。作品就是作品。正如苦瓜,说它是瓜也行,说它是葫芦也行,只要它是可吃的。”汪曾祺个人荣誉《人间草木》、《邂逅集》、《羊舍的夜晚》、《晚饭花集》、《汪曾祺短篇小说选》、《晚翠文谈》、《大淖记事》、《受戒》、《异秉》等汪曾祺作品自序 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 七里茶坊早 春(五首) 复 仇 鸡 毛旅 途(八首) 落 魄 故里杂记国子监 鸡鸭名家 晚饭花下水道和孩子 羊舍一夕 珠子灯果园杂记 看 水 钓人的孩子葡萄月令 王 全 职 业翠湖心影 黄油烙饼 八千岁昆明的雨 异 秉 小说三篇跑警报 受 戒 故里三陈天山行色 岁寒三友 星期天湘行二记 天鹅之 昙花·鹤和鬼火水母、葵·薤 故乡的食物 大淖记事 金冬心讲 用 拟故事两篇 故人往事詹大胖子 八月骄阳 安乐居小学校的钟声 王四海的黄昏 故乡人徙 皮凤三楦房子 鉴赏家桥边小说三篇 端午的鸭蛋《端午的鸭蛋》是汪曾祺的作品,选自《汪曾祺全集》第4卷.汪曾祺,江苏高邮人,作家.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系百索子。五色的丝线拧成小绳,系在手腕上。丝线是掉色的,洗脸时沾了水,手腕上就印得红一道绿一道的。做香角子。丝线缠成小粽子,里头装了香面,一个一个串起来,挂在帐钩上。贴五毒。红纸剪成五毒,贴在门坎上。贴符。这符是城隍庙送来的。城隍庙的老道士还是我的寄名干爹,他每年端午节前就派小道士送符来,还有两把小纸扇。符送来了,就贴在堂屋的门楣上。一尺来长的黄色、蓝色的纸条,上面用朱笔画些莫名其妙的道道,这就能辟邪么?喝雄黄酒。用酒和的雄黄在孩子的额头上画一个王字,这是很多地方都有的。有一个风俗不知别处有不:放黄烟子。黄烟子是大小如北方的麻雷子的炮仗,只是里面灌的不是硝药,而是雄黄。点着后不响,只是冒出一股黄烟,能冒好一会。把点着的黄烟子丢在橱柜下面,说是可以熏五毒。小孩子点了黄烟子,常把它的一头抵在板壁上写虎字。写黄烟虎字笔画不能断,所以我们那里的孩子都会写草书的“一笔虎。”还有一个风俗,是端午节的午饭要吃“十二红”,就是十二道红颜色的菜。十二红里我只记得有炒红苋菜、油爆虾、咸鸭蛋,其余的都记不清,数不出了。也许十二红只是一个名目,不一定真凑足十二样。不过午饭的菜都是红的,这一点是我没有记错的,而且,苋菜、虾、鸭蛋,一定是有的。这三样,在我的家乡,都不贵,多数人家是吃得起的。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有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袁枚的《随园食单 小菜单》有“腌蛋”一条。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他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他自己并不会做菜。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文不长,录如下: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 高文端公最喜食之。席间,先夹取 以敬客,放盘中。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使味不全, 油亦走散。”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苏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端午节,我们那里的孩子兴挂“鸭蛋络子”。头一天,就由姑姑或姐姐用彩色丝线打好了络子。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挑好了,装在络子里,挂在大襟的纽扣上。这有什么好看呢?然而它是孩子心爱的饰物。鸭蛋络子挂了多半天,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端午的鸭蛋,新腌不久,只有一点淡淡的咸味,白嘴吃也可以。孩子吃鸭蛋是很小心的,除了敲去空头,不把蛋壳碰破。蛋黄蛋白吃光 了,用清水把鸭蛋里面洗净,晚上捉了萤火虫来,装在蛋壳里,空头的地方糊一层薄罗。萤火虫在鸭蛋壳里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小时读囊萤映雪故事,觉得东晋的车胤用练囊盛了几十只萤火虫,照了读书,还不如用鸭蛋壳来装萤火虫。不过用萤火虫照亮来读书,而且一夜读到天亮,这能行么?车胤读的是手写的卷子,字大,若是读现在的新五号字,大概是不行的。

H. 汪曾祺的家乡风俗有关作文

位于恒山脚下的全国重点保护文物栗毓美墓免费开放,众多群众前来瞻仰、凭吊一代名臣栗毓美。
被尊为“大清河帅”的一代名臣栗毓美(1778~1840)为浑源县人,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任河南山东河道总督,主持豫鲁两省河务。他清正廉明,勇于执法,是一位实心实力、勇于革新的治河专家,对我国古代水利事业做出过重要贡献。后来积郁成疾,卒于河道总督任上,以身殉国,享年63岁。去世后,甚获殊荣。皇帝追封栗毓美为太子太保,赐“恭勤”,道光皇帝还作了祭文和碑文,并赐祭葬,这便是现存浑源县城内由皇家敕建的栗毓美墓。在民间传说中,栗毓美因黄河上涨,先扔鞋子,后殉河而死,以身报国。为纪念这位治水名臣,浑源当地形成端午节祭祀栗毓美的习俗。这天,浑源县群众结伴前往栗毓美墓,瞻仰、凭吊栗毓美,当天栗毓美的后代也从全国各地赶回浑源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为浑源端午节增添了独特的文化内涵。

I. 《汪曾祺笔下的沈从文》请找出这篇文章中能成为作文素材的观点并写出理由,谢谢

魔缠身又怎样?在坚强的毅力面前,它们也只有俯首称臣的份呢!是毅力让残缺的专躯体绽放无尽的光华. 毅力是一种精属神,是一种永远站着的精神,毅力是一种姿态,是一种永不倒下的姿态,毅力是一种象征,是一种胜利终属于我的象征. 正因为有了坚强的毅力,才有了山间松竹“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飒爽英姿,才有了“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坚忍不拔,才有了“滚滚长江东逝水”的永不复返. 毅力是一种美的象征,是一种趋近完美的标识.宽阔的胸膛,我们认定那是坚强的展示,威武高大的身躯我们指定那是强者的特有,酷呆帅透的面孔也被我们简单地定义为机灵聪明有头脑.那么,其他的人呢?噢,对!还有一颗心!

J. 以“端午的 ”为题,模仿汪曾祺的语言风格写篇作文,要求内容具体,立意深刻,感情真挚600-800字

我们国家的传统节日可多了,有喜气洋洋的春节,有团团圆圆的中秋节,有祭祀亲人的清明节……
我最喜欢的还是热热闹闹的端午节,因为端午节不但有我喜欢观看的赛龙舟,还有我最最喜欢吃的美味的棕子了。

热点内容
幼师专业怎么样 发布:2021-03-16 21:42:13 浏览:24
音乐小毛驴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0:57 浏览:196
昂立中学生教育闸北 发布:2021-03-16 21:40:47 浏览:568
建筑业一建报考条件 发布:2021-03-16 21:39:53 浏览:666
2017年教师资格注册结果 发布:2021-03-16 21:39:49 浏览:642
中国教师资格证查分 发布:2021-03-16 21:39:41 浏览:133
踵什么成语有哪些 发布:2021-03-16 21:38:20 浏览:962
东营幼师专业学校 发布:2021-03-16 21:35:26 浏览:467
机械电子研究生课程 发布:2021-03-16 21:33:36 浏览: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训中心怎么样 发布:2021-03-16 21:33:28 浏览: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