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尊重学生名人故事
1. 践行孔子义利观的名人故事
义利问题是人类社会关于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分配的一个重大问题,因此,中国历史上曾有过以不同方式对此进行的不同讨论,这就是有名的义利之辨。现略举数例如下,以见一斑。
1.墨子的“兼相爱,交相利”。孔子主张爱人,墨子也主张爱人,但孔子主张爱有差等,墨子主张爱无差等;孔子主张仁,墨子也主张仁,但孔子 的仁是爱有差等的仁,而墨子则主张兼爱的仁。这是他们思想上原则件的区 别。墨子不赞成孔子的推己及人,而主张爱人如己,主张利他,主张公利, 反对私利。他认为,义就是利,义利是一致的,都是为天下人所亨受的。墨子说“义,利也”,这个利就是“国家百姓人民之利”,而不是私人之利, 所以他主张“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他认为爱不是空的,爱的实际内容就是利。仁者爱人,主要就表现 在为天下人谋利,不做妨害人民利益的事。他特别反对浪费,主张节约,而 节约又不是寡欲,主要是为了能经常满足基本生活的需要。可见墨子的思想 境界很高,可惜曲高和寡,不是当时社会一般人所能接受的。
2.荀子的“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荀子既重视义,也重视利,认 为义利二者乃人之下可或缺的常情。但在实行中,对义利二者,荀子也是把 义放在第一位,所以他说:“好利恶害,是君子小人之所同也;若其所以求之之道则异矣。”那么“其所以求之之道”异在哪里呢?异就异在君子以义 在先,小人以利在先。所以,荀子又说:“不学问无正义,以富利为隆,是俗人者也。”上面讲的是个人,大而至于就一个国家而言,亦然,那就是“义胜利者为治世,利克义者为乱世”。以上继承了孔子儒家思想并在唯物主义 方面有所发展的思想家荀卿关于义利的观点和孔子的观点大体相同,且更为明确。
3.盂子的“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盂子继承了孔子的义利观,但更发展了孔子重义的思想,甚至回避言利,有点过头。梁惠王问盂子:“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听到利字很反感,立刻回答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尖锐地用“仁”“义”把梁惠王提出的“利”顶回去,表面上看似乎盂子只要仁义,不要利,很迂腐。对当时社会政治的实际情况作些了解,也许可以帮助我们知道盂子并非“无 的放矢”,也不能说是迂腐。当时朝政腐败,国与国之间相互争夺,战争频 繁,田园荒芜,民不聊生,正像盂子所说的那样: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又说: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这是一幅多么凄惨的民不聊生、饥寒交迫、死亡相继的、令人目不忍睹的暴政图啊!在这种惨痛的情景前,孟子大声疾呼行仁 义,有何可厚非呢?!孟子讲的仁义不是空话,而是有内容的,用现在的话 讲,盂子说的仁义实相当于实行开明政治以解救人民于苦难。孟子提倡的仁 义的实际内容,就是仁爱的 (仁)、公平合理的(义),对人民有实际利益的行政措施。这个措施,且看盂子自己是怎样说的: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 也。数罟不入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村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树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 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矢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又是一幅多么令人兴奋的古代民 乐图啊!这幅图就是盂子提出的仁义措施的结果。孟子这里反对的利是指什 么呢?这个利就是指的“王何必曰刊”的利,其内容和结果就是孟子说的“庖 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就是“上下交争利,而国危矣”。 盂子在这里根据当时具体情况,用对比的方法,一面用造福于民的“仁义”, 一面用反对残害人民的所谓“利”,来告诫政治上不清醒的梁惠王,望他改 过,从历史的观点来看他这样讲是有道理的。可见孟子对梁惠王的告诫,思 想很清楚,实现起来才真有利,并非空话。这就是孟子关于义利之辨的见解。
4.董仲舒的“正其谊(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准也不能否 认人要吃饭才能活下去,别的可以说谎话、空话,只有吃饭问题总得说实话。 因此毫不奇怪,即使信神信鬼的董仲舒也不得不说:“天之生人也,使人生 义与利。利以养其体,义以养其心。心不得义不能乐,体不得利不能安。”在最实际的吃饭问题上,他就不得不承认“利以养其体”、“体不得利不能 安”,但涉及到抽象思维问题(例如仁义道德等),他就信口开河、语实“疏 阔”了,“正其谊(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就是明证。且看南宋 的叶适是怎样批评这句话的。他说:仁人正谊不谋利,明道不计功,此语初 看极好,细看全疏阔。古人以利与人,而不自居其功,故道义光明。后世儒者行仲舒之论。既无功利,则道义者乃无用之虚语耳。再看清朝颜元对此的 评论,他说:世有耕种而不谋收获者乎?世有荷网持钩而为计得鱼者乎?…… 这不谋不计两不字,便是“老无”“释空”之根。……盖正谊便谋利,明道便计功,是欲速,是助长,全不谋利计功,是空寂,是腐儒。叶适、颜元对 董仲舒义利之辨的批评可谓一针见血,打中了董仲舒这位儒家虚玄浮空的要害。董仲舒关于义刊之辨的思想不仅大大落后于孔子,而且大大篡改了孔子 本义。
5.宋明理学派的“出义则入利,出利则入义”。为简约计,特把宋明 理学派放在一起谈,虽然其中有程朱理学派、陆王心学派等等之分,但在义利问题上实属大同小异。宋明理学派的主要特点就是把义利完全隔离、对立 起来,例如程颢说:大凡出义则入利,出利则入义,天下之事惟义利而已。义利本来是统一的、密不可分的,没有利也就没有义,没有义也就没有利。 按程颢的意见,义利则水火不相容,有利则无义,有义则无利,这既悖理, 也不符合事实。朱熹学了董仲舒的手法,表示“口鼻耳目四支之欲,虽人之所不能无,然多而不节,未有不失其本心者”。这是在不吃饭就活不下去的 事实前面,不得不讲这句过门话,接着他就道貌岸然地大讲其所谓理学了。 他说: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又说:学者须是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方始是学。王守仁也说:学者学圣人,不过是去人欲而存天理耳。朱熹、王守仁这里讲的“天理”就是“义”,讲的“人欲”就是“利”。 他们二人所讲的话无论从内容上、文字上、口气上都如出一辙,实际上和程 颢一样,都认为义和利两者不能并存,好像一个人只要讲天理就可以不要人 欲也能生活了。其实,没有人欲,不满足一定的人欲,人也就不存在了;没 有人,还有天理吗?这难道不是普通人都能明白的道理吗?人类社会的发展 就在乎不断发展和改善人们的物质生活 (包括精神生活),而现在理学派居 然想出一个理学,说是要灭人欲,这不显然和社会发展历程背道而驰吗?理 学派的人很多,因为是大同小异,其他人的话就不一一列举了。
6.颜元的“义 中之利,君子所贵也”。清朝思想家颜元(1635—1704)对孔子以来两千余年间关于义利之辨提出了一个较全面、较合理的见解,似乎这也可以说是整个中国封建社会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对此问题讨论的一个“小结”。今后 对此问题,如果还有提出讨论之必要,那就是另一个历史阶段的事了,即中 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科学的先进理论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开展新的讨论, 结出新的成果,指导新的实践。颜元兼顾义利,而又强调“义以为利”,这 比孔子的义利观又前进了一步。他说:……利者义之和也……义中之利,君子所贵也。颜元根据“利者义之和也”的精神,为孟子批驳“王何必曰利”的“利”字作了合理的解释。他说:“孟子极驳利字,恶夫搞克聚敛者耳, 其实,义中之利,君子所贵也。”意思就是说,孟子在梁惠王面前大声疾呼 反对“王何必曰利”的“利”字,其原因和目的是厌恶朝政腐败和贪官污吏 (掊克聚敛者),而不是反对合乎义的利。前已讲过,盂子仁义的实际内容 就是实利和实惠。可见颜元的态度是公正的。颜元斥责董仲舒,认为他提出的“正其谊不谋其利”和“明其道不计其功”为“空寂”“腐儒”之见。故“予尝矫其偏,改云正其谊而谋其利,明其道而计其功”。他的弟子李对董 仲舒的“正谊”、“明道”,也驳斥说:“……事不求可,将任其不可乎? 功不求成,将任其不成乎?……‘世有持弓挟矢而甘心于空返者乎?’……” 颜元对二程、朱熹等宋代理学家的义利观尤为不满,说他们拾起董仲舒“正 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衣钵,空谈心性(他们以为这就是义),不讲实事、实利,以至“误人才,败天下事……”。他们只要人读书“静坐”, “……必欲人读天下许多书,是将道全看在书上,将学全看在读上”,于是 “读书愈多愈惑,审事机愈无识,办经济愈无力”。又说:“千余年来,率 天下入故纸堆中,耗尽身心气力,作弱人、病人、无用人者,皆晦庵 (即朱熹)为之。”宋明两个王朝的覆灭,不能不说是与宋明理学特别是关于义利 之辨的空疏荒谬有关的。以上颜元着重批判和纠正了董仲舒和二程、朱熹宋明理学家对于义利之辨的空疏之谈,澄清了义利问题上的错误观点,把义利 两者融合一起而统一起来。用现在的语言讲,就是用公平合理的准则 (义) 来分配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利)。颜元作为封建社会的学者,能在封建社会的义利问题上提出这个意见,是很可贵的,是可以和孔子、荀子等提出的 义利观综合起来,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加以继承和发扬,注入新血液,为 新社会服务的。
好学是促进品德修养的关键
孔子认为,人必须好学,只有好学,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道 德水平,才能对道德观念特别是仁有正确的认识。他要他的弟子们学文、学 诗、学礼、学道,其最后的目的,都是为了达到仁,树立起行仁的自觉性。孔子主张“下学而上达”,即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要求从洒扫应对、进退 周旋这些日常礼仪中,体会其精神,从而上达于仁,认清什么是仁的本质、 仁的表现,确立道德修养的方向。然而只有对仁、礼的知识,还远远不够, 还必须培养好仁好礼的道德情感。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又说:“仁者安仁。” 做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不能限于知仁, 更要好仁、乐仁、安仁。这就是说把仁作为自己的人生观,行仁则安宁,不 行仁则不安乐。能做到这点,仁对于人来说就不是外在的东西,而是内在的 东西了,求仁就不再是一种手段(譬如说达到名利)而是最终目的了。这样, 即使终身困苦也不会离开仁了。孔子还看到,要做到在任何情况下都坚持仁、 礼,乃至终生坚持仁、礼,必须树立坚定的意志,“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一个普通的人只要树立了道德意志,那就是任何力量也不能动 摇的。他可以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道德水平的提高,离不开学习和实践。孔子说:“好仁不 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仁、 知、信、直、勇、刚等都是美德,但如果不通过学习把握它们的实质、度量, 一味地讲仁爱,重然诺,逞果敢……那就是走到事情的反面,变善为恶,变 好为坏。孔子在实践封建道德规范上,一生都在努力。十五岁有志于学,三 十岁有了对仁的认识和坚守仁的信心,因而能“立”;四十岁知道了仁的丰富内容,坚信不疑;五十岁知道仁乃是天 赋使命;六十岁能随时辨别事物是否合乎仁的原则;七十岁以后心仁合一, 因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之所以能达到这样高的道德境界,能坚定 不移地确立了仁的人生观,就是因为他不断学习,不断实践。孔子所谓学, 本身即包括实践──行的内容。他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可以说学不仅指理解、研讨的 工夫,诸如博学、审问、慎思、明辨,而且指实践的功夫,即所谓笃行。一 个人如果只学、问、思、辨而不行,决不能被看作好学的人,有道德的人。
孔子提倡修身,不仅是要使自己及弟子们独善其身,更重要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所以他决不要求弟子们只是“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或者低头拱手空谈仁义,像宋明时代一些理学家所做的那样,而是让他们在修身的同时联系政治,学习治国之道。他把修身与治国统一起来,把它们看作同一过程的不同阶段、不同层次或不同方面。因此他的学生们在具有较高 道德水准的同时,学会了多方面的才能,有的能做行政长官,有的能管赋税, 有的能带兵打仗,有的能办外文,有的能做典礼司仪。这一点应该说是孔子 理论与实践 (学与行)相结合的伦理思想的高明之处。在修养的工夫中,孔子很重视自我省察。因为孔子不光看重行为的效果,更看重行为的动机,而动机的好坏,主要地是依靠行为者自己去检查。孔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又说:“已矣乎,吾未见能见过而内自讼者也。” 又说:“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他主张看见不好 的人和事,要检查自己是否也有同样错误;自己有了过错要进行自我批评(“内 省”,“内自讼”);经过自我检查,感到自己的行为无愧于心,才会有真 正的快乐。在他的教育之下,弟子曾参每天都做自我省察,他的名言是:“吾 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孔子认为朋友之间的相互影响,对于修养也有重要意义。他主张“里仁” ──与仁人住在一起;择友──认为“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朋友切切”──朋友之间相互批评;特别是“就有道而正焉”──到道德高 尚的人那里去求得匡正。 总之,孔子的好学精神和学行一致精神,是值得借鉴和学习的。
孔子的义利观和中国历史上的义利之辨
2. 古人名人尊师故事
1、宋代的民族英雄岳飞因幼年丧父,家境贫寒,无钱上学。周侗老师十分喜欢这个勤学的孩子,免费收岳飞为学生。周侗老师不仅教育他如何做人,帮助他树立爱国爱民、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还教会他射箭的绝技。
周侗老师去世后,岳飞把他当父亲一样安葬。每到初一、十五,岳飞不管在什么地方都会祭拜周老师。在痛哭一番之后,他必定会拿起老师所送的三百斤重的弓,射三箭后才回去。
2、桓荣是汉明帝的老师,而明帝对老师一向非常尊教。有一次明帝到太常府去,在那里放了老师的桌椅,就请老师坐在东边的方位,又将文武百官都叫来,当场行师生之礼,亲自拜桓荣为老师。
3、相传,孔子有七十二个有名的弟子,子贡便是其中之一。一次,鲁国大夫在人前贬低孔子,抬高子贡。子贡非常气愤。他当即以房子打比方,说老师的围墙高十数丈,屋内富丽堂皇,不是一般人看得到的;而自己不过是只有肩高的围墙,一眼就可望尽。
他还把老师比作太阳和月亮,说孔子光彩照人,不是常人所能超越的。孔子死后,子贡悲痛万分,在孔子墓旁住下,守墓6年。
4、北宋大学问家杨时,在40多岁时与好友游酢一起去向程颐求教,凑巧赶上程颐在屋中打盹儿。杨时便劝告游酢不要惊醒老师,于是两人静立门口,等老师醒来。
一会儿下起了鹅毛大雪,越下越急,杨时和游酢却还立在雪中,游酢实在冻得受不了,几次想叫醒程颐,都被杨时拦住了。程颐一觉醒来,才发现门外的两个“雪人”。
5、汉明帝刘庄做太子时,博士桓荣是他的老师,后来他继位作了皇帝“犹尊桓荣以师礼”。他曾亲自到太常府去,让桓荣坐东面,设置几杖,像当年讲学一样,聆听老师的指教。
他还将朝中百官和桓荣教过的学生数百人召到太常府,向桓荣行弟子礼。桓荣生病,明帝就派人专程慰问,甚至亲自登门看望,每次探望老师,明帝都是一进街口便下车步行前往,以表尊敬。进门后,往往拉着老师枯瘦的手,默默垂泪,良久乃去。
当朝皇帝对桓荣如此,所以“诸侯、将军、大夫问疾者,不敢复乘车到门,皆拜床下”。桓荣去世时,明帝还换了衣服,亲自临丧送葬,并将其子女作了妥善安排。
3. 知礼明理的名人故事
列举如下:
1、伯夷叔齐耻食周粟
伯夷、叔齐是殷末周初孤竹国君的两个儿子。孤竹国王生前指定小儿子叔齐继位。他死后,叔齐却要把王位让给长兄伯夷。伯夷认为君命不可违,要尊重父亲的决定,因此拒绝就位,并出逃外国。叔齐则认为伯夷贤德,治理国家最合适,也符合长幼尊卑秩序,因此也出逃国外。把王位让给孤竹国君的二儿子。
伯夷、叔齐互相谦让,先后出走,后来相遇。他们听说西伯侯治理的西歧国富民丰,西伯侯礼贤下士,尊长爱幼,人民懂礼仪廉耻,就商定投奔西歧。姬昌已死,武王不发丧,开始伐纣。大军供奉着姬昌(周文王)的神位,寓意此次主帅仍是文王,向孟津进发。
叔齐拽住马缰绳劝说道:“父亲去世却不安葬,这是孝顺吗?当臣子的去讨伐自己的君王,这是仁义吗?商纣固然残暴,但你以暴力治服暴力也是不对的!”武王大军没理睬这个迂腐的人,继续进军。
2、孔融让梨
孔融是东汉时期的山东曲阜人,字文举,他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子,他的高祖父叫做孔尚,孔尚曾经做过钜鹿地区的太守,孔融的父亲是泰山的都尉孔宙。
孔融在四岁的时候,有一天他和他的几个哥哥在一起吃梨,几个哥哥拿的是大梨吃,而孔融只拿比较小的梨来吃。
有人问孔融为什么总是拿小的让哥哥拿大的,孔融说:小孩子的食量都很小,应该吃小的,大的应该给哥哥们吃。
3、程门立雪
程颢、程颐兄弟俩都是宋代极有学问的人。进士杨时,为了丰富自己的学问,毅然放弃了高官厚禄,跑到河南颖昌拜程颢为师,虚心求教。
后来程颢死,他自己也有40多岁,但仍然立志求学,刻苦钻研,又跑到洛阳去拜程颢的弟弟程颐为师。于是,他便和他的朋友游酢一块儿到程家去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
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颐才慢慢睁开眼睛,见杨时、游酢站在面前,吃了一惊,说道:“啊,啊!他们两位还在这儿没走?” 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了,而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
4、桑兰,出生于1981年2月,浙江宁波人,原国家女子体操队队员,曾在全国性运动会上获得跳马冠军。到今天为止,坚强的桑兰已经笑着度过了6年的轮椅时光。
1998年7月21日晚在纽约友好运动会上意外受伤之后,默默无闻的桑兰成了全世界最受关注的人。这确实是个意外。当时桑兰正在进行跳马比赛的赛前热身,在她起跳的那一瞬间,外队一教练“马”前探头干扰了她,导致她动作变形,从高空裁到地上,而且是头先着地。
遭受如此重大的变故后却表现出难得的坚毅,她的主治医生说:“桑兰表现得非常勇敢,她从未抱怨什么,对她我能找到表达的词就是‘勇气’。”就算是知道自己再也站不起来之后,她也绝不后悔练体操,她说:“我对自己有信心,我永远不会放弃希望。”
5、春秋时期,孔子和他的学生们周游列国,宣传他们的政治主张。
一天,他们驾车去晋国。一个孩子在路当中堆碎石瓦片玩,挡住了他们的去路。孔子说:“你不该在路当中玩,挡住我们的车!”。孩子指着地上说:“老人家,您看这是什么?”孔子一看,是用碎石瓦片摆的一座城。
孩子又说:“您说,应该是城给车让路还是车给城让路呢?”孔子被问住了。孔子觉得这孩子很懂得礼貌,便问:“你叫什么?几岁啦?”孩子说:“我叫项橐,7岁!”孔子对学生们说:“项橐7岁懂礼,他可以做我的老师啊!
4. 孔子写过哪些名人故事提目
孔子写过的名人故事有子贡有颜回,他这些很出名的学生。
5. 近代名人尊敬老师的故事
毛泽东向老师敬酒。
1959年6月25日,毛泽东同志到 阔别32年的故乡韶山,他特意邀请自己在私塾读书时 的毛禹珠老师一起用饭,席间热情地为老师敬酒, 毛禹珠不胜荣幸,感慨地说:“主席敬酒,岂敢岂 敢!”毛主席却笑盈盈地回答:“敬老尊贤,应该应 该。”
周恩来向老师赠款。
1952年2月,南开大学老校 长张伯岑突患脑塞栓逝世,周总理参加了治丧委员 会并送了花圈,白色缎带上写着:“伯岑师千古, 学生周恩来敬挽。”张伯岑逝世后,总理一直惦记 着张家人的生活,1961年国家困难时期,总理给张伯 岑夫人送去500元人民币,并嘱咐交际处要加倍关照 张夫人和子女。
朱德给老师让座。
1959年初春的一天,朱德同志在 云南政治学校礼堂和大家一起看戏。开演前,朱德 同志正和观众谈笑,突然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由服 务员引了进来。朱德一眼便认出那位老人原是自己 早年在云南陆军讲武堂学习时的教官叶成林,急忙 起身向前,立正敬礼,礼毕又紧紧握住老人的双手 ,亲切地呼唤:“叶老师”。然后请老人入座,待 老人坐定后,他自己才坐下。
彭德怀穿便服接见老师。
1957年8月1日,是中国 人民解放军建军30周年纪念日。这一天,彭德怀元帅 身穿便服,准备去接见北京市中小学部分模范教师 代表。工作人员提醒他说:“彭总,您是国防部长 ,应该穿军服才好。”彭总说:“我今天是去见老 师,学生见老师应该穿便服……”接见的时候,彭 总频频微笑着向老师们问好,亲切地说:“解放军 要向老师们学习,解放军要搞现代化建设,要学习 科学文化知识。离开老师们怎么能行呢?”
鲁迅百忙中脱身探望老师。
鲁迅对寿镜吾老师 一直很尊敬,他18岁到南京读书,每当放假回绍兴时 ,不论多忙,总要抽空去看望寿老先生。1902年至 1909年,鲁迅远涉重洋,东渡日本留学,这8年间,鲁 迅经常写信向寿老师汇报自己在异国的学习情况。 1906年6月,鲁迅奉母命从日本回绍兴,与朱安女士结 婚,因时间急促,在绍兴只停留了短暂的4天,但他 仍从百忙中脱出身来,专程探望了年逾花甲的寿老先生。
尊敬师长终身思慕
宋朝时,岳武穆王的老师周同的力气很大,可以拉开三百斤的弓箭。当周同死了之后,每到初一、十五,岳武穆王一定到老师的墓前祭拜,并且痛哭一番。在痛哭后,必定会拿起老师所送的三百斤的弓发出三支箭才回去。他这份念念不忘师恩的真情,正是他日后精忠报国的忠心。
尊敬师长名留后世
桓荣是汉明帝的老师,而明帝对老师一向非常尊教。有一次明帝到太常府去,在那里放了老师的桌椅,就请老师坐在东边的方位,又将文武百官都叫来,当场行师生之礼,亲自拜桓荣为老师。明帝能放下自己尊贵的身份来恭敬老师,可见他的用心与风范,值得大家学习。
尊师重道立雪程门
宋朝时,有游酢、扬时两人跟着程颐老夫子学习,他们对老师非常的恭敬。在冬季的某一天,这两位学生陪着老师,并听老师教诲。说了一会儿,夫子便闭目养神,不知不觉地睡着了。他们两个不敢离开,又怕吵醒夫子,就静静地站在两旁等夫子醒来。夫子醒来见他们两位还站在旁边,便说了:“你们还没走啊!”他们两个回答:“我们是因为先生睡着了,没有请命,不敢离去!”于是再把书中有疑问的地方请教夫子,最后才向夫子拜辞。出门的时候他们才发现雪已经积了三尺深了。这两位学生,后来也都成为很有名的人。
举凡弟子要能够成材,首先要懂得向老师虚心求教,而在跟随老师的同时,就应该要明白恭敬侍奉师长的道理。须知父母养育我们,师长教导我们,是一样的恩泽,怎么可以不尊敬呢!而且,一个能尊敬老师的人,也就能重视学业;相对的,也就是尊重自己。游酢、扬时尊师重道的精神,值得大家去体会、学习。
尊师重道终成大器
东汉时代,有一位名叫魏昭的人,当他还在童年求学的时候,看到郭林宗,心想这是一位难得的好老师,便对人说:“教念经书的老师是很容易请到的,但是要请到一位能教人成为老师的人,就不容易找到了。”所以他就拜郭林宗为老师,而且派奴婢侍奉老师。但是郭林宗体弱多病,有一次他要魏昭亲自煮粥给他吃。当魏昭端着煮好的粥进来的时候,郭林宗便呵责他煮得不好,而魏昭就再煮一次。这样一连三次,到了第四次,当魏昭再端粥来而又没有不好的脸色时,郭林宗才笑着说:“我以前只看到你的外表,今天终于看到你的真心啦!”于是大喜,将毕生所学的都全部教给了魏昭,而魏昭也终成大器。
当我们真心地对待他人的时候,他人也必定会以真心回报我们的。
恭敬师傅天子善报
明朝时在四川灌县有一位银匠,名叫何云发,他平日侍奉师傅非常恭敬诚恳。每次若在道路上遇到师傅,他一定双手拱立,诚心敬意地向师傅问好。不久他的家渐渐地富有起来,但是结婚多年却一直没有子女,有一天他妻子梦到神来托梦说:“你命中本来注定没有子女,但因你的丈夫懂得恭敬师傅,所以上天许你生个贵子。”后来他们夫妇果真生了贵子,并得到这贵子的孝顺供养,一生衣食丰厚。
6. 关于尊重别人的名人故事
鲁迅先生在教育孩子方面,认为要教育好孩子,首先要尊重和理解孩子,“如果不先行专理解,一味蛮做属,更大碍于孩子发达。”
曾经有一次,先生在家中宴客,儿子海婴同席。在吃鱼圆时,客人均说新鲜可口。唯海婴说:“妈妈,鱼圆是酸的!”以为孩子胡说乱闹的妈妈便责备了几句,孩子老大不高兴。鲁迅听后,便把海婴咬过的那只鱼圆尝了尝,果然不怎么新鲜,便颇有感慨地说:“孩子说不新鲜,我们不加以查看,就抹杀是不对的,看来我们也得尊重孩子的说的话啊!”
有这样一个故事:某纽约商人看到一个衣衫褴褛的铅笔推销员,出于怜悯,他塞给拿人一元钱,不一会,他返回来,从卖笔那儿取出几支铅笔,并抱歉地解释自己忘取笔了,末了说:"你跟我都是商人,你有东西要卖。"几个月后,再次相遇,那卖笔人已成为推销商,并感谢纽约商,"你重新给了我自尊,告诉了我,我是个商人。"
尊重生命、尊重他人也尊重自己的生命,是生命 进程中的伴随物,也是心理健康的一个条件。 ————弗洛姆.
对别人的意见要表示尊重。 千万别说:“你错了。”——卡耐基
7. 名人尊重他人的事例
1、尊重他人名人简短事例——宋濂借书
宋濂是我国明代一个知识渊博的人。他从小喜爱读书,但家里很穷,上不起学,也没钱买书,只好向人家借,每次借书,他都讲好期限,按时还书,从不违约,人们都乐意把书借给他。
一次,他借到一本书,越读越爱不释手,便决定把它抄下来。可是还书的期限快到了。他只好连夜抄书。时值隆冬腊月,滴水成冰。他母亲说:“孩子,都半夜了,这么寒冷,天亮再朝抄吧。人家又不是等这书看。”宋濂说:“不管人家等不等这本看,到期限就要还,这是个信用问题,也是尊重他人的表现。如果说话做事不讲信用,失信于人,怎么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8. 关于尊重他人的名人的事例
1、鲁迅的故事
鲁迅先生在教育孩子方面,认为要教育好孩子,首先要尊重和理解孩子,“如果不先行理解,一味蛮做,更大碍于孩子发达。”
曾经有一次,先生在家中宴客,儿子海婴同席。在吃鱼圆时,客人均说新鲜可口。唯海婴说:“妈妈,鱼圆是酸的!”以为孩子胡说乱闹的妈妈便责备了几句,孩子老大不高兴。
鲁迅听后,便把海婴咬过的那只鱼圆尝了尝,果然不怎么新鲜,便颇有感慨地说:“孩子说不新鲜,我们不加以查看,就抹杀是不对的,看来我们也得尊重孩子的说的话啊!”
2、孙中山
有一天,孙中山先生病了,住院治疗。当时,孙中山已是大总统、大元帅了,对医务人员仍很尊重,讲话很谦逊。平时,无论是早晨或是晚间,每当接到护士送来的药品,他总是微笑着说声:“谢谢您。”敬诚之意溢于言辞。
1925年,孙中山患肝癌,弥留之际,当一位护理人员为他搬掉炕桌时,他安详地望着她,慈祥地说:“谢谢您,您的工作太辛苦了,过后您应该好好休息休息,这阵子您太辛苦了。”听了这番话,在场的人都泣不成声。
3、程门立雪
“程门立雪”这个成语家喻户晓。它出自宋代着名理学家将乐县人杨时求学的故事。杨时从小就聪明伶俐,四岁入村学,七岁就能写诗,八岁就能作赋,人称神童。
他十五岁时攻读经史,熙宁九年登进士榜。他一生立志着书立说,曾在许多地方讲学,倍受欢迎。居家时,长期在含云寺和龟山书院,潜心攻读,写作教学。
有一年,杨时赴浏阳县令途中,不辞劳苦,绕道洛阳,拜师程颐,以求学问上进一步深造。有一天,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因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为了求得一个正确答案,他俩一起去老师家请教。
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浓云密布。他们行至半途,朔风凛凛,瑞雪霏霏,冷飕飕的寒风肆无忌惮地灌进他们的领口。他们把衣服裹得紧紧的,匆匆赶路。来到程颐家时,适逢先生坐在炉旁打坐养神。
杨时二人不敢惊动打扰老师,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这时,远山如玉簇,树林如银妆,房屋也被上了洁白的素装。杨时的一只脚冻僵了,冷得发抖,但依然恭敬侍立。
过了良久,程颐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他通身披雪,脚下的积雪已一尺多厚了,赶忙起身迎他俩进屋。后来,杨时学得程门立雪的真谛,东南学者推杨时为“程学正宗”,世称“龟山先生”。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4、陆晓慧
在南北朝时期的齐国,有一个叫陆晓慧的人,他才华横溢,博闻强识,为人更是恭谨亲切。他曾在好几个王的手下当过长史,可以说是一个高高在上的人了,然而他却从来不把自己看得很高,前来拜见他的官员,不管官大官小,他都以礼相待,一点儿也不摆驾子。
如果客人离开,他更会站起身亲自将对方送到门外。有一个幕僚看到这种情景,很是难以理解,就对他说:“陆长史官居高位,不管对谁,哪怕对老百姓也是彬彬有礼,这样实在有失身份,更什么也得不到,长史何必这样麻烦呢?”
陆晓慧听了不以为然地轻松一笑,说道:“欲先取之,必先与之。我想让所有的人都尊重我,那我就必须尊重所有的人。”
5、孔子尊师
公元前521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学生宫敬叔奉鲁国国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阳去朝拜天子,觉得这是个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请教“礼制”学识的好机会,于是征得鲁昭公的同意后,与宫敬叔同行。到达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
正在书写《道德经》的老子听说誉满天下的孔丘前来求教,赶忙放下手中刀笔,整顿衣冠出迎。孔子见大门里出来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铄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急趋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礼。
进入大厅后,孔子再拜后才坐下来。老子问孔子为何事而来,孔子离座回答:“我学识浅薄,对古代的‘礼制’一无所知,特地向老师请教。”老子见孔子这样诚恳,便详细地抒发了自己的见解。
回到鲁国后,孔子的学生们请求他讲解老子的学识。孔子说:“老子博古通今,通礼乐之源,明道德之归,确实是我的好老师。”同时还打比方赞扬老子,他说:“鸟儿,我知道它能飞;鱼儿,我知道它能游;野兽,我知道它能跑。
善跑的野兽我可以结网来逮住它,会游的鱼儿我可以用丝条缚在鱼钩来钓到它,高飞的鸟儿我可以用良箭把它射下来。至于龙,我却不能够知道它是如何乘风云而上天的。老子,其犹龙邪!”
9. 尊重别人的名人事例
1、卓别林的故事
在一次巡回表演的过程中,卓别林通过朋友的介绍,认识了一个对他仰慕已久的观众。卓别林和对方很谈得来,很快就成了关系不错的朋友。
在表演结束之后,这个新朋友请卓别林到家里做客。在用餐前,这个身为棒球迷的朋友带着卓别林观看了自己收藏的各种各样和棒球有关的收藏片,并且和卓别林兴致勃勃地谈起了心爱的棒球比赛。
8月29日晚,毛泽东应邀出席蒋介石为他举办的宴会。虽说蒋介石平时滴酒不沾,毛泽东的酒量也不大,此刻却几度举杯,互祝身体健康。
席间,蒋介石和毛泽东先后致辞。蒋介石知道毛泽东爱吃辣椒,特意准备了几盘掺有辣椒的菜。毛泽东知道蒋介石不抽烟,忌烟味。烟瘾甚重的他,席间不抽一根烟。此后毛泽东每一回与蒋介石会谈,从不抽一根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