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童话故事 » 打草惊蛇的故事600字

打草惊蛇的故事600字

发布时间: 2020-11-22 05:42:47

成语故事大全:打草惊蛇

打草惊蛇
[读音][dǎ cǎo jīng shé]
[解释]明郎瑛《七修 类稿》卷二四:“打草惊蛇,乃南唐王鲁为当涂令,日营资产,部人诉主簿贪污,鲁曰:‘汝虽打草,吾已惊蛇。’” 后用以比喻做事不谨慎,行迹泄露,使对方有所警觉。
[出处]宋·郑文宝《南唐近事》:“王鲁为涂宰;渎物为务;会部民连状诉主簿贪;鲁乃判曰:‘汝虽打草;吾已蛇惊。’”

[近义]顾此失彼操之过急风吹草动急功近利打草蛇惊因小失大
[反义]引蛇出洞纹丝不动敲山震虎欲擒故纵

Ⅱ 打草惊蛇的故事以及它的意思是什么

五代copy南唐时,当涂县有个县令王鲁,他贪婪(lán)无度,爱财如命。他手下的官吏也学着他的样子,对百姓敲诈(qiāo zhà)勒索。一天,百姓们联名写了一份状子,状告他手下的一位官吏贪赃(zāng)受贿(huì)。王鲁一看状子,见所写罪状和自己所作所为几乎一样,冒出一身冷汗,不由自主地在状子上批了八个字:“汝虽打草,吾已惊蛇。”意思是说,你们告发的虽然是他,但我已联想到我自己了,就像打草惊动了草丛里的蛇一样。
打草惊蛇——比喻行动不谨慎,使对方有所觉察,有所准备。

Ⅲ 打草惊蛇的故事的道理(长一点)

打草惊蛇的故事
唐代时,有一个人叫王鲁,他是一个县官,县官是管一个县的人.王鲁当官的时候不好好做官.经常贪污受贿,意思就是非法的得到钱,物品和东西.一天,一个人告诉王鲁,他底下有一个人有贪污受贿的事,把所做的坏事写在一张纸上(状子).这些坏事跟王鲁平常干得事情差不多,王鲁看完状子后很害怕,好像告的就是自己,不由自主地在状子上批了八个字:“汝虽打草,吾以惊蛇.”
意思就是:你(虽然)打了草,我就像一条蛇,被吓住了.

Ⅳ 打草惊蛇的故事

唐朝有一个人名叫王鲁,他在当涂做县令。这个王鲁爱财如命,经常掠夺老百姓的钱物。王鲁手下的那些大小官吏也变着法子贪脏贿赂,巧立名目搜刮民财。因此,当涂县的老百姓真是苦不堪言,一个个从心里恨透了这批狗官,总希望能有个机会好好惩治他们,出出心中的怨气。

有一次,适逢朝廷派官员下来巡察地方情况,当涂县老百姓一看机会来了,于是大家联名写了状子,控告县衙里的主簿等人营私舞弊的种种不法行为。状子首先递送到了县令王鲁手上。

巧的是,状子上所列举的罪行,和王鲁平时的违法行为几乎一模一样。这可把王鲁吓坏了,冷汗不停地往下滴,他一边看着手中的状纸,一边发着抖,心里想:怎么会这样,这……这不是在说我吗?

王鲁想着想着,惊恐的心怎么也安静不下来,他用颤抖的手拿笔在状纸上写下了他此刻内心的真实感受:“汝虽打草,吾已惊蛇。”意思是你控告主簿,虽然目的就像是为了打地上的草,但是我就像那条躲在草里的蛇,被大大地吓了一跳了!写罢,他手一松,瘫坐在椅子上,笔也掉到地上去了。

(4)打草惊蛇的故事600字扩展阅读

打草惊蛇,现代汉语成语,出自宋·郑文宝《南唐近事》:“王鲁为当涂宰,颇以资产为务,会部民连状诉主簿贪贿于县尹。鲁乃判曰:汝虽打草,吾已惊蛇。打草惊蛇,三十六计之一,作为谋略,是指敌方兵力没有暴露,行踪诡秘,意向不明时,切切不可轻敌冒进,应当查清敌方主力配置、运动状况再说。

引证解释:

喻惩彼戒此。语本 宋 郑文宝《南唐近事》:“ 王鲁为当涂宰,颇以资产为务,会部民连状诉主簿贪贿于县尹,鲁乃判曰:‘汝虽打草,吾已虵惊。’为好事者口实焉。”《里语证实·打草惊蛇》引《续常谈》作“汝虽打草,吾已惊蛇”。

注云:

“言汝诉主簿贪贿如打草,则我为蛇之被惊知戒矣。”后用以喻作事泄密而惊动对方。

元白朴《墙头马上》第三折:“谁更敢倒凤颠鸾,撩蜂剔蝎,打草惊蛇,坏了咱墙头上传情简帖。”

马烽西戎《吕梁英雄传》第十回:“ 老武 赶紧告诉大家,事情要慢慢干,不要性急,走漏了风声,打草惊蛇,就会坏了大事。”

亦作“打草蛇惊”。《景德传灯录·省念禅师》:“问:‘四众围观,师说何法?’师曰:‘打草蛇惊。’” 宋朱熹《答黄仁卿书》:“但恐见 黄商伯 狼狈后,打草蛇惊,亦不敢放手做事耳。”

网络--打草惊蛇

Ⅳ 打草惊蛇的故事里告诉我们哪些道理

唐朝的时候,有一个名叫王鲁的人,他在衙门做官的时候,常常接受贿赂、不版遵守法规。权有一天,有人递了一张状纸到衙门,控告王鲁的部下违法、接受贿赂。王鲁一看,状纸上所写的各种罪状,和他自己平日的违法行为一模一样。王鲁一边看着状纸,一边发着抖:“这…这不是在说我吗?”
王鲁愈看愈害怕,都忘状纸要怎么批,居然在状纸上写下了八个大字:“汝虽打草,吾已蛇惊。”意思就是说你这样做,目的是为了打地上的草,但我就像是躲在草里面的蛇一样,可是被大大的吓了一跳了!
后来,大家就根据王鲁所写的八个字“汝虽打草,吾已蛇惊”,引伸为“打草惊蛇”这句成语。比喻由于行动不慎而使对方有了觉察与防范。

Ⅵ (打草惊蛇)寓言故事的本文

《打草惊蛇》的寓言故事本文出自:宋·郑文宝《南唐近事》:“王鲁为当涂宰,颇以资产为务,会部民连状诉主簿贪贿于县尹。鲁乃判曰:‘汝虽打草,吾已惊蛇。’”

Ⅶ 打草惊蛇改编成一个小故事.

有一个小孩子,他特别喜欢钓鱼。特别是每天早上没扎好头发就拿着鱼竿和竹篓去钓鱼。
有一天,他像往常一样去钓鱼。他坐在青青的草地上,草地上的草非常高,把他的身体都遮住了,只露出头上的草帽,倒映在水中,真滑稽!有一个过路人看到他的样子,就想逗逗他。于是笑呵呵地说:“小朋友,你知道绍兴路怎么走吗?”小孩怕把鱼吓跑,不敢出声,着急地对路人摇摇手。路人忍住笑,又故意大声说:“小朋友,你怎么不回答呀?”小孩小声地说:“嘘,鱼快上钩了,我不能说话!”路人听了,哈哈大笑说:“那你现在怎么又讲话啦?”
再给你一个供朋友参考300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中午。一个小村里,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河,边上是绿油油的草地,小河边垂柳依依,风景非常迷人。
在河边有一个小娃正在专心致志地钓鱼,他的眼睛一动也不动的盯着鱼钩,等待着大鱼上钩。这时,一位过路人客气地想向个小娃问路,可那个小娃不说话,竖起一根手指头放在嘴巴上“嘘嘘嘘”,然后再招招手,路人好象懂得了那小娃的意思,正朝着小娃走来。就在这时,水面上起了圆晕,鱼钩立刻下沉,小娃很机灵,一下子就提起鱼竿,“哇!好大的一条鱼呦”小娃高兴地蹦了起来。那位路人走过来说:“小娃,想不到你这么厉害啊,钓到了大鱼,不错。”那人露出满意的目光。“不好意思了,我不是不想回答你的话,而是,我怕鱼溜走,所以才不马上回答你,不然我的大鱼就上不了钩了。”小娃不好意思的说。“没关系,话晚点回答没事的,关键是你先把大鱼钓到手再说,回家吧,别让父母担心,再见了!”路人说。“恩,再见了。”

Ⅷ 成语故事打草惊蛇作文 300

唐朝的时候,有一个名叫王鲁的人,他在衙门做官的时候,常常接受贿赂、不遵回守法规。有一天,有人答递了一张状纸到衙门,控告王鲁的部下违法、接受贿赂。王鲁一看,状纸上所写的各种罪状,和他自己平日的违法行为一模一样。王鲁一边看着状纸,一边发着抖:“这...这不是在说我吗?”
王鲁愈看愈害怕,都忘状纸要怎么批,居然在状纸上写下了八个大字:“汝虽打草,吾已蛇惊。”意思就是说你这样做,目的是为了打地上的草,但我就像是躲在草里面的蛇一样,可是被大大的吓了一跳了!
后来,大家就根据王鲁所写的八个字“汝虽打草,吾已蛇惊”,引伸为“打草惊蛇”这句成语。

Ⅸ 打草惊蛇成语的故事

打草惊蛇
dǎcǎojīngshé
[释义] 打草时惊动伏在草中的蛇。原比喻惩治甲方以警告乙回方答或甲受到打击惩处;使乙感到惊慌。后多比喻行动不慎不严密而惊动对方。
[语出] 宋·郑文宝《南唐近事》:“王鲁为涂宰;渎物为务;会部民连状诉主簿贪;鲁乃判曰:‘汝虽打草;吾已蛇惊。’”
[正音] 蛇;不能读作“sé”。
[辨形] 惊;不能写作“警”。
[近义] 操之过急 因小失大
[反义] 欲擒故纵 引蛇出洞
[用法] 含贬义。多表示劝阻或否定的语气。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结构] 连动式。
[辨析] ~和“风吹草动”;都有前因后果的关系;但“风吹草动”通常指轻微的动荡和变故。
[例句] 这是敌人的先头部队;放他们过去;以免~;影响全

Ⅹ 打草惊蛇是历史故事吗

不是的.是现代汉语成语.
打草惊蛇,出自宋·郑文宝《南唐近事》:“王鲁为当涂宰,颇以资产为务,会部民连状诉主簿贪贿于县尹.鲁乃判曰:汝虽打草,吾已惊蛇. 后来,大家就根据王鲁所写的八个字「汝虽打草,吾已蛇惊」,引伸为“打草惊蛇.

热点内容
幼师专业怎么样 发布:2021-03-16 21:42:13 浏览:24
音乐小毛驴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0:57 浏览:196
昂立中学生教育闸北 发布:2021-03-16 21:40:47 浏览:568
建筑业一建报考条件 发布:2021-03-16 21:39:53 浏览:666
2017年教师资格注册结果 发布:2021-03-16 21:39:49 浏览:642
中国教师资格证查分 发布:2021-03-16 21:39:41 浏览:133
踵什么成语有哪些 发布:2021-03-16 21:38:20 浏览:962
东营幼师专业学校 发布:2021-03-16 21:35:26 浏览:467
机械电子研究生课程 发布:2021-03-16 21:33:36 浏览: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训中心怎么样 发布:2021-03-16 21:33:28 浏览:238